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2717|回复: 1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蜀虎 发表于: 2008-2-4 21:42:55|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名人石鲁

 [复制链接]
  石鲁,1919年12月13日生于四川省仁寿县,原名冯亚衍。中国现代中国画家,山水、人物、花鸟画家,长安画派主要创始人。1936年毕业于成都东方美术专科学校,1938年肄业于四川华西大学文学院历史社会学系。1939年入陕西安吴堡青训班学习。1938年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40年投奔延安入陕北公学院,开始以画笔为宣传工具献身革命,因慕石涛和鲁迅,易名石鲁。曾任西北美协副主席、《西北画报》社社长、中国美协第一届理事、二、三届常务理事、中国美协陕西分会主席、中国书协陕西分会主席。1982年8月25日卒于陕西省西安市。


  塞北十载,十年硝烟。多金戈铁马,远风花雪月。笔枪色剑,铸荷戟之一卒;刻制印作,为民众之代言。虽砚池留弹孔,笔洗映血痕,然艺为时用,技被匠趋,见急功而远文理,显近利而非画道。然枯藤九转,烽火三回,或洗马于延河料,或负薪于南泥湾;枣园星灯,山巅塔影;皇天后土,古塬狂飚;俗谣新俚、小米黄花,亦为先生立肝胆、熔情怀、镌形骸、铸魂魄。得失相望,毁誉名参。惜先生入庐山之中,学风之未深、去之不薄,几阻先生之大道。一唱雄鸡天下白,先生而立之年,雄姿英发,居功不傲,荣而未归。或著述以问世,一部《暴风中的雄鹰》为影坛票友;或任职以见称,数任西安城市网主席等职。十余年间,也曾入京华、游神州、赴鳊、过非洲,官运不减,画名亨通,然固技未却、世事莫推,实在只能画些所谓的《非洲写生》与做出些《长城内外》之流作品。或取法于欧美,或问道于苏联,无异于走卒贩夫似地、实际上绕着一个背离国画规律之怪圈。三面红旗与灾害三年之际,不惑之年的先生方在小劫之后小悟过来。“长安画派”一展,先生天降英才,自然艺高一筹。抛开如写死之写生,撇去纯妄设之思构,舍弃重叙述之布陈,改造实功利之目的,于生活、于笔墨、于法式、于情怀均有新的理解和升华。“野怪乱黑”虽褒贬不一,先生却有诗相嘲。其法知矣,其趣识矣,其艺独艺。然时境不遇,道之未学风,理难大悟。其文尚只能停留在《家家都在花丛中》与《转战陕北》之态。但心灵深处之机杼,已在《南泥湾道上》等作品中渐次显欲学风大道之趋势。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蜀虎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蜀虎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蜀虎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蜀虎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蜀虎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蜀虎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净空法师活动图片选 瞬间
2# 四姑娘山
 楼主|蜀虎 发表于: 2008-2-4 21:44:55|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评石鲁

陈传席/文
  石鲁(原姓冯,名亚珩)祖籍江西景德镇,其高祖因避税迁四川,贩药售棉成为巨商,遂家仁寿县文公镇,成为当地第一大粮户。建冯家大庄园,藏书十余万册。石鲁少时,家庭文化氛围颇佳,这使他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但石鲁一直具有抗争精神,反抗私塾先生,反抗家庭。十九岁那年,他刚进入华西协和大学文学院历史社会学系读书不久,忽然退学奔赴陕西抗日前线,后到了延安,从事革命宣传工作。在文工团里,他为了革命,什么工作都干,也创作过木刻画。老实说,他的木刻画颇见才气,绝不亚于专门的木刻家作品。但是,中国画的功底,他没有打得扎实。由于他聪明(天才型),书法、文学、艺术他都懂一些,但他没有像黄宾虹那样“三更灯火五更鸡”地在传统里积累。他后来提出“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实际上,他虽知传统,但知之不是太深,有人说他的书法,有学过古代什么碑帖的功底。实际上他基本上凭他的情趣和天分在挥洒。那么,为什么要懂传统呢?不懂传统不也照样地画画吗?这个问题,我们下面再回答。
  黄宾虹自幼即沉浸在传统文化的氛围中,八九十年内不曾停息,所以,他的传统功力达到一个时代的最高峰。齐白石少时当过木匠,功底应该说不及黄宾虹,但齐白石也是天才型画家,他后来急起直追,而且在当地著名文人的指点下,学诗文,学书法,学传统,半个多世纪,不从政,不从俗。直到八十多岁,才形成他的绘画特色。齐、黄都由刻苦学习积累,最后进入自由王国,任意挥洒,皆见性情,皆成佳作。而石鲁正式从事国画研究不过十几年时间,而且还从政,还搜集素材写了两个电影剧本。
  1959年,石鲁创作了《转战陕北》,奠定了他在美术界的地位。石鲁若无《转战陕北》一画,他在美术界的地位就不可能有今日之高。《转战陕北》的成功,关键在于他画了别人从未画过的题材,历史上有人画过北方的雄伟高山、长松巨石、飞泉流湍;也有人画南方平缓山水、草木葱茏、云兴霞蔚;因此,画南北方的山水都有现成的技法可供借鉴,但也很难突破。历史上从来没有人画黄土高原,石鲁画了,他画得很费力气,但他成功了。画上没有一棵树,一棵草,全是黄土,但他表现得好,令人耳目一新。用今天一句流行的话说:他填补了画史上的一个空白。接着,他又画《延河饮马》和《南泥湾途中》,虽然画得很好,但比《转战陕北》逊色多了。因为他用传统的方法多了一些,他的传统功力又不十分过硬。当然,比那些因循守旧的作品不知强胜多少倍。再接着,他又创作了《东方欲晓》、《树大成荫》、《家家都在花丛中》等。由于石鲁天才颖悟,又有文学修养,他善于发现、捕捉美,也善于作艺术的处理,画出来皆不同凡响,令人一览难忘。
  正当石鲁创作旺盛之际,他创作的电影剧本《刘志丹》被批为反党事件,那年是1964年,他仅四十五岁。他遭到批判,受到强大的压抑,他得了精神分裂症。“文化大革命”中又被逮捕,差一点判了死刑。他的艺术生命也基本上结束了。所以,他的正式创作生涯不过十几年。
  石鲁除几幅精心创作的名作外,其他的画,如《秦岭山麓》(1961年)、《秋收》(1960年),以及很多山水、竹子、梅花、人物等,虽然风格别致,与众不同,但都并不动人,甚至很不成熟。有些画甚至在一般画家之下。精心之作十分突出,随意之作又太一般化,这里暴露了画家的基本功问题。大画家作画随性而出,跟着感觉走,有时越随意越精。黄宾虹患眼疾不能视物,靠摸索作画,尤精(精神散漫时例外)。齐白石作画都是顺手而出,鲜需精心安排。石鲁作画用的是传统方法,他的精心之作,虽然形式上尽善尽美,但细一分析,其笔墨显然缺少内涵,传统功力不足──这对不深懂传统的人来说,肯定是莫名其妙,他们不懂什么叫内涵,分不清优劣。
  有人说总结石鲁随意而作的画是“野、怪、乱、黑”,石鲁写打油诗反驳:

人骂我野我更野,搜尽平凡创奇迹。

人责我怪我何怪,不屑为奴偏自裁。

人谓我乱不为乱,无法之法法更严。

人笑我黑不太黑,黑到惊心动魂魄。

野怪乱黑何足论,你有嘴舌我有心。

生活为我出新意,我为生活传精神。

  他还说:“敢抒真情,大胆发挥个性,是艺术创作不可轻视的因素。”“为生活传精神”也好,“大胆发挥个性”也罢,只要你用传统的方法,你就必须深通传统。石鲁曾对学生李世南说过:“什么叫传统,你只要画得好,别人跟着学,就叫传统。”说得是对,但怎样画得好呢?即使是天才型,不苦练传统基本功还是不行,犹如天生一个有力气的人,和后天练出来的大力士是不同的,真正的大力士是练出来的。练,必须依据一种拳术或气功之类,必有一套严格的方式,也就是传统。自己根据自己的想法,大概模仿一下拳术的架势,瞎练一气,根本不起作用。外行看不出门道,内行一眼便看出破绽。石鲁是知道一些传统的,他用笔干湿浓淡等各种效果都得心应手,但他知之不深,笔墨中的更深一层文化内涵,在他那里几乎没有,我断定他不太懂。(很多研究石鲁的学者因自己也不太懂传统,也看不出石鲁这一缺陷。)传统有无穷的学问,无穷的魅力,可以一直深入下去。石鲁一画一法,固说明他颇有才气,但也说明他不够深入,他如果深懂传统,一种方法就足够他一生受用。黄宾虹一生只一法,只要他不死,他还会继续深入下去。实际上,他就在去世前两年画出的画最好。齐白石一生实际上也只一法,研究家们硬说他衰年变法,我看他没变,他只是在原法上深入,他也是到晚年才画得最好。元代倪云林被公认为文人画最高典范,他一辈子就画几棵树,一河两岸。只要他不死,他会永远深入下去。他不必要太多的方法。
  石鲁有学问,但不是太深(但比一般画家强胜百倍);对传统有所知,但不够深入。如果他的传统精深,下笔随性而出,出手即不凡,即使不会幅幅精佳,但绝不会出现十分平凡的、甚至水平很低的作品。
  总结一下石鲁,作为画家,他有第一流的素质,第一流的才情,但因其基础不够雄厚,认识传统不够精深,囿于时代的影响,中断了他的发展。因此,他没有达到他应该达到的高度。但仅就他存世的几幅精品看来,他在新时代的美术史中,仍然具有十分崇高的地位。

附:名家评论
  我对石鲁既短促又悠长的一生的理解,仍然认为他对艺术以至人生的意义,是持永不止息的探索态度的──王朝闻
  对于石鲁和西安画家来说,黄土高原和陕北风情既寄寓着对那段革命历史的深情回忆,也表现了他们对美和美的价值的全新理解──朗绍君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8 13:13, Processed in 0.062400 second(s), 9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