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民间天籁之音渐成绝唱 2008年03月03日2:21:00
石柱土家啰儿调、梁平癞子锣鼓、黔江南溪号子等国家级民间文化遗产,昔日山间人人唱,今日只得舞台闻 近日,文化部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重庆的石柱土家啰儿调、梁平癞子锣鼓、南溪号子等民间艺术共12位传人上榜(详见本报2月21日第5版)。这些民间艺术,对于很多市民来说,可能连名字都没听说过。在乡间,它们却曾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随着时代变迁,这些天籁之音已很少在山间响起,我们只能在一些民间文艺汇演类的舞台上才能听到。 ■记者:杨娟 石柱 土家啰儿调 怀念人人传唱《太阳出来喜洋洋》 “太阳出来啰儿,喜洋洋啰儿啷啰,挑起扁担啷啷扯,哐扯,上山岗啰儿,啷啰……”说起石柱土家啰儿调,可能多数人不了解,但说到啰儿调的代表歌曲《太阳出来喜洋洋》,大都耳熟能详。 这首歌的发现者叫蓝河,上世纪40年代,他受 国民党迫害来石柱避难,收集了不少啰儿调歌曲。解放后,蓝河在部队任音乐教员,恰巧听到一位石柱籍战士唱起这首歌,一下勾起了对啰儿调的回忆,立即记下来整理,经歌唱家演唱后,迅速成为传唱海内外的川东民歌。 日前,石柱县文化馆负责人说,“啰儿调”因唱词中有“啰儿”而得名。石柱现有的啰儿调歌手主要分布在沙子镇、马武镇、黄水镇等地。刚被认定为啰儿调传承人的“土家歌王”刘永斌来自黄水镇枫木乡,现在主城一家酒楼唱山歌,生活过得不错,但很怀念以前乡里人人都唱啰儿调的日子。 68岁的刘永斌说,啰儿调的内容可谓包罗万象,有情歌、加油歌、说客套话的歌,还有骂歌、盘(问)歌。比如骂歌:“对门娃儿噻,你莫小jiao(方言,意思接近“傲”)哟喂,喊你过来嘛啰儿啰,打核桃哟喂,核桃落在嘛噻你脑壳上哟喂,千万年嘛啰儿啰,不长毛哟喂。” 让刘永斌印象深刻的是,过去大集体生产时,当地还有个习俗,每次薅草(音“蒿草”,指为庄稼除草)都要敲“薅草锣鼓”唱山歌。每个队伍前面两名“歌牌子”,专唱“快歌”为大家鼓劲。“原来3天才能薅完的草,两天就能干完!” 啰儿调的歌词多为七字句,可现场发挥,即兴填词。到了“文化大革命”,啰儿调被当作旧文化禁唱。改革开放后,港台流行歌曲潮流袭来,原来唱山歌听山歌的氛围被冲淡。“现在会唱原汁原味啰儿调的,都是五六十岁的老人。”去年,刘永斌和乡亲到主城参加一个民歌大赛,发现选手中只有3人是农民,其他的都是流行歌手。 现在,乡村里已很少听见啰儿调那悠扬的歌声。刘永斌本人,也只是应邀在舞台上唱一唱罢了。 梁平 癞子锣鼓 锣鼓敲起来,比唱歌还好听 正月十五 元宵节,梁平人是在癞子锣鼓“抢彩”的热闹中度过的。刚被认定为癞子锣鼓传承人的龙门镇村民刘官胜兴奋地告诉记者,14岁的小儿子刘庆勇替父上阵,自己的锣鼓队照样拿了金奖。 梁平县文广局人士称,一年一度的梁平癞子锣鼓迎春抢彩,曾有代代相传的习俗。为了传承这一文化遗产,2006年元宵节起,县里恢复了这一习俗。今年的癞子锣鼓抢彩展演,吸引了来自全县33个乡镇的85支锣鼓队参加。 为什么叫“癞子锣鼓”?传说它起源于唐朝,创始人绰号叫“癞子”。他创的锣鼓由18个段子组合成一个“引子”(相当于歌曲的旋律),后人称之为“十八癞子”。 “喽丑当,丑喽当,喽丑喽当丑喽当……我们这个锣鼓敲起来,比唱歌还好听!”刘官胜说,癞子锣鼓这样三段一组,一口气要打六组“翻上去”,再从尾到头“翻下来”。最少也要马锣、钹、大锣、鼓四种乐器,前三种敲打出类似上述旋律,而鼓则负责打拍子。人手齐全时,还要加上钩锣、钗子,6种乐器由5人演奏,其中打马锣者兼打钩锣。 “我6岁开始学打鼓,到我儿子这一辈,已是第五代传人了。”和别的队伍不同,刘官胜的锣鼓队不但能打锣鼓,还能又吹又打演全套,用唢呐或吹角主唱,锣鼓等伴奏,演绎出更丰富多彩的音乐。 以前,刘官胜白天做裁缝,晚上和父亲及三个兄弟一起,就能组成“一家班”,随时上门为别人演出。在乡间,癞子锣鼓是最流行的民间艺术。不管红事白事,还是开业庆典,锣鼓队都能敲出应景的喜歌悲曲来。 “锣鼓一敲,大家都来看热闹,还有很多人抢着学锣鼓。”刘官胜说,但从上世纪80年代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外出打工,学习癞子锣鼓的人越来越少了。现在会打癞子锣鼓的,多是五六十岁的老人。不过,令刘官胜欣慰的是,两个儿子都把锣鼓学得很好。 黔江 南溪号子 天籁之声,中青年无人能喊 “南溪山高两面坡,男女老少爱唱歌。”在黔江区鹅池镇南溪村,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黔江文化局副局长高升说,被险峻群山环抱的南溪村地理条件特殊,山谷狭长幽暗,阻碍了土家族先民的联系,人们只得通过声音来传递消息,一声声呐喊在不经意间演变成了南溪村民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内容,经过千年传承和发展,形成了今天的南溪号子。 南溪号子的最大特色,是罕见的多声部号子。据了解,南溪喊号子一般不少于7人,“1人领唱,2人或3人扮尖声(高音),其他人唱低音,众人帮腔。” 高低相和,形成了南溪号子独有的风情,而号子的歌词和曲调一样动人:“新打船儿下余渡,余渡有个两夫妇,生下幺妹一尺五;六幺妹生下地,团团转转把媒提,幺妹还在娘怀里。”“太阳出来晒白岩,情妹出来晒‘呵嗨’(呵欠);情妹‘呵嗨’我不爱,我爱阿妹好人才……” 高升说,一首号子多为4句,一句7个字,中间有大量衬词。它的歌词多属即兴创作,无伴奏乐器,也无文字记录,靠口头传唱得以世代相传,爱唱山歌的人看到什么就唱什么,大家喜欢就自然传唱开来。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村公社化时期,是南溪号子最鼎盛时。“坡上干活的人唱起号子,两岸应和,声调宏壮,实在是山野间荡气回肠的天籁之声。” 近年来,电视、移动电话覆盖了南溪村,人们早已抛弃了隔着山谷喊号子的联系方法。另外,随着青壮年大量外出打工,南溪号子实质上已无发展,日渐衰落。目前,南溪号子只传唱于南溪村,周边早就没有这种民歌类型了。真正能够唱出原汁原味南溪号子的,只有十余位老人,年龄最小的传承人杨正泽也已58岁,中青年中没有一人能喊出号子。为了保存这一文化遗产,黔江区最近编制了《南溪号子集》,将在部分中小学试点推广。 专家观点 要想传承 得靠政府 “认定传承人当然好,但这远远不够。”日前,本报文化顾问团专家、重庆工商大学教授熊笃说,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还得政府重视,花大力气营造“山歌处处闻”的氛围。 熊笃说,随着社会多元化,市民娱乐的方式多了,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感情被冲淡,这已是不可避讳的事实。如石柱土家啰儿调、梁平癞子锣鼓等,都已面临无人肯学而“断层”的危险,“又比如川剧,有多少人会主动去剧团听?” “真要培养市民兴趣,急也急不来。”熊笃说,政府除了经费上的扶持,更需深入组织。比如在河南,几乎村村都有豫剧团,就是政府大力扶持的结果。“流行歌曲为什么受欢迎,人人能唱是一个重要因素。” 熊笃建议,政府应首先在学校试点推广有本区县特色的文艺形式,开设一些选修课、课外活动,让孩子们学唱学演,“参与进去了自然就有人喜欢了。”熊笃认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必培养多少专家,也不必要唱得多专业,更多的是要通过这些活泼生动的形式,让市民感受传统文化的气息。 民间音乐 石柱土家啰儿调 石柱 刘永斌 男 68岁 南溪号子 黔江 杨正泽 男 58岁 木洞山歌 巴南 潘中民 男 70岁 吹打(接龙吹打) 巴南 唐佑伦 男 47岁 吹打(金桥吹打) 万盛 张登洋 男 44岁 梁平癞子锣鼓 梁平 刘官胜 男 52岁 民间舞蹈 龙舞(铜梁龙舞) 黄廷炎 男 66岁 传统戏剧 川剧 陈安业 男 71岁 夏庭光 男 74岁 沈铁梅 女 42岁 灯戏(梁山灯戏) 梁平 陈德惠 女 64岁 梁平 阙太纯 男 57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