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2609|回复: 2
 1熊猫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老磨 发表于: 2008-3-3 06:55:26|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转帖] 重庆民间天籁之音渐成绝唱

 [复制链接]
重庆民间天籁之音渐成绝唱
2008年03月03日2:21:00
石柱土家啰儿调、梁平癞子锣鼓、黔江南溪号子等国家级民间文化遗产,昔日山间人人唱,今日只得舞台闻








  近日,文化部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重庆的石柱土家啰儿调、梁平癞子锣鼓、南溪号子等民间艺术共12位传人上榜(详见本报2月21日第5版)。这些民间艺术,对于很多市民来说,可能连名字都没听说过。在乡间,它们却曾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随着时代变迁,这些天籁之音已很少在山间响起,我们只能在一些民间文艺汇演类的舞台上才能听到。
  
  ■记者:杨娟
  石柱 土家啰儿调
  怀念人人传唱《太阳出来喜洋洋》
  “太阳出来啰儿,喜洋洋啰儿啷啰,挑起扁担啷啷扯,哐扯,上山岗啰儿,啷啰……”说起石柱土家啰儿调,可能多数人不了解,但说到啰儿调的代表歌曲《太阳出来喜洋洋》,大都耳熟能详。
  这首歌的发现者叫蓝河,上世纪40年代,他受国民党迫害来石柱避难,收集了不少啰儿调歌曲。解放后,蓝河在部队任音乐教员,恰巧听到一位石柱籍战士唱起这首歌,一下勾起了对啰儿调的回忆,立即记下来整理,经歌唱家演唱后,迅速成为传唱海内外的川东民歌。
  日前,石柱县文化馆负责人说,“啰儿调”因唱词中有“啰儿”而得名。石柱现有的啰儿调歌手主要分布在沙子镇、马武镇、黄水镇等地。刚被认定为啰儿调传承人的“土家歌王”刘永斌来自黄水镇枫木乡,现在主城一家酒楼唱山歌,生活过得不错,但很怀念以前乡里人人都唱啰儿调的日子。
  68岁的刘永斌说,啰儿调的内容可谓包罗万象,有情歌、加油歌、说客套话的歌,还有骂歌、盘(问)歌。比如骂歌:“对门娃儿噻,你莫小jiao(方言,意思接近“傲”)哟喂,喊你过来嘛啰儿啰,打核桃哟喂,核桃落在嘛噻你脑壳上哟喂,千万年嘛啰儿啰,不长毛哟喂。”
  让刘永斌印象深刻的是,过去大集体生产时,当地还有个习俗,每次薅草(音“蒿草”,指为庄稼除草)都要敲“薅草锣鼓”唱山歌。每个队伍前面两名“歌牌子”,专唱“快歌”为大家鼓劲。“原来3天才能薅完的草,两天就能干完!”
  啰儿调的歌词多为七字句,可现场发挥,即兴填词。到了“文化大革命”,啰儿调被当作旧文化禁唱。改革开放后,港台流行歌曲潮流袭来,原来唱山歌听山歌的氛围被冲淡。“现在会唱原汁原味啰儿调的,都是五六十岁的老人。”去年,刘永斌和乡亲到主城参加一个民歌大赛,发现选手中只有3人是农民,其他的都是流行歌手。
  现在,乡村里已很少听见啰儿调那悠扬的歌声。刘永斌本人,也只是应邀在舞台上唱一唱罢了。
  梁平 癞子锣鼓
  锣鼓敲起来,比唱歌还好听
  正月十五元宵节,梁平人是在癞子锣鼓“抢彩”的热闹中度过的。刚被认定为癞子锣鼓传承人的龙门镇村民刘官胜兴奋地告诉记者,14岁的小儿子刘庆勇替父上阵,自己的锣鼓队照样拿了金奖。
  梁平县文广局人士称,一年一度的梁平癞子锣鼓迎春抢彩,曾有代代相传的习俗。为了传承这一文化遗产,2006年元宵节起,县里恢复了这一习俗。今年的癞子锣鼓抢彩展演,吸引了来自全县33个乡镇的85支锣鼓队参加。
  为什么叫“癞子锣鼓”?传说它起源于唐朝,创始人绰号叫“癞子”。他创的锣鼓由18个段子组合成一个“引子”(相当于歌曲的旋律),后人称之为“十八癞子”。
  “喽丑当,丑喽当,喽丑喽当丑喽当……我们这个锣鼓敲起来,比唱歌还好听!”刘官胜说,癞子锣鼓这样三段一组,一口气要打六组“翻上去”,再从尾到头“翻下来”。最少也要马锣、钹、大锣、鼓四种乐器,前三种敲打出类似上述旋律,而鼓则负责打拍子。人手齐全时,还要加上钩锣、钗子,6种乐器由5人演奏,其中打马锣者兼打钩锣。
  “我6岁开始学打鼓,到我儿子这一辈,已是第五代传人了。”和别的队伍不同,刘官胜的锣鼓队不但能打锣鼓,还能又吹又打演全套,用唢呐或吹角主唱,锣鼓等伴奏,演绎出更丰富多彩的音乐。
  以前,刘官胜白天做裁缝,晚上和父亲及三个兄弟一起,就能组成“一家班”,随时上门为别人演出。在乡间,癞子锣鼓是最流行的民间艺术。不管红事白事,还是开业庆典,锣鼓队都能敲出应景的喜歌悲曲来。
  “锣鼓一敲,大家都来看热闹,还有很多人抢着学锣鼓。”刘官胜说,但从上世纪80年代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外出打工,学习癞子锣鼓的人越来越少了。现在会打癞子锣鼓的,多是五六十岁的老人。不过,令刘官胜欣慰的是,两个儿子都把锣鼓学得很好。
  黔江 南溪号子
  天籁之声,中青年无人能喊
  “南溪山高两面坡,男女老少爱唱歌。”在黔江区鹅池镇南溪村,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黔江文化局副局长高升说,被险峻群山环抱的南溪村地理条件特殊,山谷狭长幽暗,阻碍了土家族先民的联系,人们只得通过声音来传递消息,一声声呐喊在不经意间演变成了南溪村民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内容,经过千年传承和发展,形成了今天的南溪号子。
  南溪号子的最大特色,是罕见的多声部号子。据了解,南溪喊号子一般不少于7人,“1人领唱,2人或3人扮尖声(高音),其他人唱低音,众人帮腔。”
  高低相和,形成了南溪号子独有的风情,而号子的歌词和曲调一样动人:“新打船儿下余渡,余渡有个两夫妇,生下幺妹一尺五;六幺妹生下地,团团转转把媒提,幺妹还在娘怀里。”“太阳出来晒白岩,情妹出来晒‘呵嗨’(呵欠);情妹‘呵嗨’我不爱,我爱阿妹好人才……”
  高升说,一首号子多为4句,一句7个字,中间有大量衬词。它的歌词多属即兴创作,无伴奏乐器,也无文字记录,靠口头传唱得以世代相传,爱唱山歌的人看到什么就唱什么,大家喜欢就自然传唱开来。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村公社化时期,是南溪号子最鼎盛时。“坡上干活的人唱起号子,两岸应和,声调宏壮,实在是山野间荡气回肠的天籁之声。”
  近年来,电视、移动电话覆盖了南溪村,人们早已抛弃了隔着山谷喊号子的联系方法。另外,随着青壮年大量外出打工,南溪号子实质上已无发展,日渐衰落。目前,南溪号子只传唱于南溪村,周边早就没有这种民歌类型了。真正能够唱出原汁原味南溪号子的,只有十余位老人,年龄最小的传承人杨正泽也已58岁,中青年中没有一人能喊出号子。为了保存这一文化遗产,黔江区最近编制了《南溪号子集》,将在部分中小学试点推广。
  专家观点
  要想传承
  得靠政府
  “认定传承人当然好,但这远远不够。”日前,本报文化顾问团专家、重庆工商大学教授熊笃说,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还得政府重视,花大力气营造“山歌处处闻”的氛围。
  熊笃说,随着社会多元化,市民娱乐的方式多了,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感情被冲淡,这已是不可避讳的事实。如石柱土家啰儿调、梁平癞子锣鼓等,都已面临无人肯学而“断层”的危险,“又比如川剧,有多少人会主动去剧团听?”
  “真要培养市民兴趣,急也急不来。”熊笃说,政府除了经费上的扶持,更需深入组织。比如在河南,几乎村村都有豫剧团,就是政府大力扶持的结果。“流行歌曲为什么受欢迎,人人能唱是一个重要因素。”
  熊笃建议,政府应首先在学校试点推广有本区县特色的文艺形式,开设一些选修课、课外活动,让孩子们学唱学演,“参与进去了自然就有人喜欢了。”熊笃认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必培养多少专家,也不必要唱得多专业,更多的是要通过这些活泼生动的形式,让市民感受传统文化的气息。
  我市“非遗传承人”名单
  民间音乐
  石柱土家啰儿调 石柱 刘永斌 男 68岁
  南溪号子 黔江 杨正泽 男 58岁
  木洞山歌 巴南 潘中民 男 70岁
  吹打(接龙吹打) 巴南 唐佑伦 男 47岁
  吹打(金桥吹打) 万盛 张登洋 男 44岁
  梁平癞子锣鼓 梁平 刘官胜 男 52岁
  民间舞蹈
  龙舞(铜梁龙舞) 黄廷炎 男 66岁
  传统戏剧
  川剧 陈安业 男 71岁
  夏庭光 男 74岁
  沈铁梅 女 42岁
  灯戏(梁山灯戏) 梁平 陈德惠 女 64岁
  梁平 阙太纯 男 57岁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老磨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老磨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老磨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老磨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老磨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老磨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春风又到佛图关 搭配人生
2# 四姑娘山
 代蜀华 发表于: 2008-3-3 11:07:30|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失去了才觉得珍贵,看来,这样的批准和保护还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仁者乐山 发表于: 2008-3-9 12:35:49|只看该作者
不管如何保护,消亡总是必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2 16:10, Processed in 0.218400 second(s), 10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