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1037|回复: 0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飞翔 发表于: 2016-8-27 00:45:00|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少数民族民族复兴与民族精神

 [复制链接]
源自:中国知网  : 王耀
  摘 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是党的十六大在思想解放和理论创新方面达到的一个新的高度。民族复兴仰赖于民族精神的支撑,民族精神只有以民族复兴为指向,才能体现应有的时代价值。在新的历史时期,民族动员具有政治动员不可替代的价值功能,因此,我们必须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先进文化建设的极为重要的任务。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党的十六大在思想解放和理论创新方面达到的一个新的高度。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只有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并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我们才能始终保持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复兴的庄严使命。民族复兴仰赖于民族精神的高度自觉和强大支撑,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也只有以民族复兴为指向和依托,才能拥有深厚的现实基础。在理论上探求民族精神与民族复兴的有机统一,在实践上实现民族精神与民族复兴的相互促进,是当前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一:民族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无可替代的时代价值
  实现民族复兴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完成三大历史任务的最终体现,是最广泛、最充分、最持久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一面最富感召力的精神旗帜。要完成历史和时代赋予的民族复兴的庄严使命,就必须弘扬和培育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民族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整合民族共同利益、凝聚民族向心力和创造力的民族精神。
  1.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共同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为该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道德规范,是民族传统的历史积淀和民族文化的结晶,是一个民族的思维特征、心理特征、个性风格、思想情感、文化传统及行为方式的综合体现。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其保持文化传承、利益整合、文明进步、生存地域完整的精神纽带。民族精神反映着该民族的内聚力、生存智慧及精神追求,决定着该民族的生存现状和发展前途。一个民族的强盛,不仅在于民族的规模和各种物质形态的实力,而且更在于其是否拥有丰富的生存智慧、远大的民族理想和强烈的自我超越意识。一个不容掩饰的历史事实是,各民族间存在着激烈的生存和发展竞争,一个精神萎靡的民族不仅其民族文化容易被侵蚀和同化,甚至其民族形态也难以保存。综观世界民族发展史,有多少曾经创造过盛极一时文明的民族,时过境迁,被抛弃于现代文明之外。究其原因,除了不可抗拒的外力因素,其民族精神上的封闭和落后是重要的内在根源。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中华民族凝聚的伟大民族精神,既激励着中华民族历五千年而不衰、永葆民族的本性,同时又成为世界文明的绚丽瑰宝。即使在灾难深重的抗日战争时期,这一民族精神也未能被摧毁,反而凝聚成了不屈不挠的抗日精神,激励着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并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尊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华民族在现代的崛起,一个决定性因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赋予了我们的民族精神以新的内涵,并以艰苦卓绝的实践丰富和发展了我们的民族精神。在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速的背景下,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民族精神的支撑。正如党的十六大报告所指出的那样:“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1]
  2.民族精神作为文化与政治、经济的交融作用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潜在的思维和行为准则,深深地影响着这个民族的未来。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母体,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中华民族之所以具有志气恢弘、百折不挠、奋发向上的精神气质,从根本上讲,是源于皇皇五千年中华文化的哺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集中地反映了该民族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该民族发展机能、发展活力的有机组成部分,对该民族的政治和经济实践有着深远而有力的影响。
  从政治方面讲,民族精神有助于增强国家的政治感召力,是国家保持政治和社会稳定的精神基础。无论是国家关系还是国家内部各民族的关系,民族问题都是最大的政治问题。在一个国家内部,由于各种差异、利益冲突的存在,也会产生一些民族矛盾,除了民族凝聚力外,还存在着民族离心力。由于民族精神具有巨大的感召力,在面临民族存亡和决定民族发展前途的形势下,民族利益往往可以超越党派甚至阶级利益,形成各民族不同派别和不同阶级或阶层的政治联合,从而最大限度地凝聚民族的力量,实现最广泛的民族动员。如果缺乏强有力的民族精神的维系,就会人心涣散,难以进行有效的利益协调和广泛而深入的政治动员,就不能形成统一的利益核心和政治核心,更不可能形成民族动员。可以说,民族动员是一种最广泛、最深入的政治动员,从民族动员的程度和效果通常可以判定一个国家或政党政治成熟的程度。另外,民族精神的文明程度对政治文明的程度以及政治动员的效果有着重大的影响,一个国家政治文明建设的进程和发展方向与其民族精神中的政治文明意识和价值取向息息相关。因此,我们一定要在文化的建设和交流、理论的研究和宣传、政策的制定和完善等方面高扬民族精神的旗帜,善于通过民族精神的文明促进政治建设的文明,用民族的力量协调和调动政治的力量,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国内各民族、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人华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
  从经济方面讲,民族精神可以通过激发人们的民族荣誉感、责任感而转化为发展生产力、加快经济建设的巨大物质力量。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一个严峻现实是,我们与世界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这就决定了我们的经济建设战略必然具有跨越式发展的特征。一方面,我们要按照经济建设的规律,大力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破除阻碍经济发展和生产力进步的制约因素,同时,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我们要发挥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优势,把全体人民的爱国热情和追求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转化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效益的经济优势。也就是说,要加快发展,既要发挥经济的力量、科技的力量,也要发挥精神的力量。从经济建设的实践看,劳动者的精神状态、自觉程度、工作干劲、创新意识等因素对生产过程的各环节有着巨大的影响。没有强烈的奋斗精神、负责精神、创业精神,即使有再好的技术、设备和资金、资源条件,也发挥不出应有的效益。再则,民族精神还有助于激发民族的智慧,促进进取精神与科学理性的有机结合,为实现经济的赶超战略提供智力支持。环顾当今世界的竞争,已不再是单纯的经济或科技实力的竞争,而是包括精神力量在内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民族精神日益成为一种核心竞争力。民族精神的衰弱必然导致国力的衰弱。因此,在经济建设中,一定要注意民族精神的培育与弘扬,善于用精神的优势促发出更大的经济优势。
  3.民族复兴的时代选择和民族精神的时代价值
  从我们党的理论和思想发展的脉络来看,明确提出和系统阐述民族复兴和民族精神的问题,是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一个重要理论贡献。以前,我们党提出的奋斗目标和战略任务大都体现为政治、经济和革命理想的主题,如“实现共产主义”、“实现四个现代化”、“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等,极少涉及民族复兴这一主题。其中一个重要的思想根源在于,民族问题曾经是国际共运中一个敏感复杂因而讳莫如深的问题,一个国家、一个政党提出民族复兴的口号,极易被看做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民族复兴的口号,高扬起民族振兴的旗帜,不仅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而且反映了对党和国家历史方位的准确把握。进入21世纪,我们党执政的一个根本特点,就是“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1]。这种执政的背景就是经济的全球化和思想的多元化。面对所有制形式的多样性和思想观念的日益多元化,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员上,必须要有比政治动员更为广泛的动员形式,那就是民族动员。客观地分析,尽管政治对不同的阶级、阶层和派别有一定程度的包容度,但比较而言,民族的包容度更大,更能容纳不同的利益形式、信仰形式和生活方式。用民族复兴的口号进行动员,更易于凝聚人心、凝聚力量,有助于政治目标的达成,也是应对思想多元、文化多元的正确选择。再者,由于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差距,我们在世界上进行经济和文化交流时的弱势处境具有某种程度的被动性,易于遭受发达国家强势经济和强势文化的挤压。若不高扬民族精神的旗帜,不仅我们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有可能被西方文化所淹没,甚至我们的政治价值观和政权性质也可能被演变。另外,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民族解放是人类解放的必经阶段。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与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并不矛盾,而且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的创造性结合,反映了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
  民族复兴与民族精神是一对共生体,实现民族复兴必然要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所谓民族复兴,不是回归历史,重现民族昔日的辉煌,而是要走出一条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在现代化的坐标系中确立民族尊严和平等的地位。一方面,要通过民族性与现代化的有机融合,既克服民族性对现代化的拒斥,又防止现代化对民族性的抹杀,使一个具有古老精神风貌的民族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另一方面,要借助民族固有的科学的理念、崇高的风尚、深邃的智慧、深厚的情感、昂扬的斗志、坚韧的意志等精神品质,引导、激励和加速本民族的现代化进程。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她的许多优秀的精神品质不仅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丰厚的精神财富,而且对于发达国家克服因现代化而出现的社会问题具有特殊的借鉴价值。

二:只有实现时代转型的民族精神,才能成为党领导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
  民族复兴所呼唤的民族精神,不是对过去民族精神资源的简单复制,而是民族精神的种子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发育和在未来时期的成长。我们今天所培育的民族精神既是传统民族精神的延续,又具有时代性和先进性,是民族性、现代性、先进性的高度统一。只有实现了时代的转型,民族精神才能成为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
  1.民族精神是历史性和时代性统一的发展过程
  民族精神不是一个僵化的概念,而是一个随着社会发展不断丰富和更新的思想和文化体系。从特性上分析,民族精神是本民族的一种遗传信息,是该民族与其他民族相区分的根本标志。这种遗传信息既有自然传承的一面,又有在自然、社会实践中自觉选择的一面,还有在与其他民族交往中相互融合甚至被强制改变的一面。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一个民族总是在继承与扬弃、坚持与适应中塑造和守望自己的精神家园。从内涵上分析,民族精神是民族文明成果的积累和民族理想的追求。一个民族要繁衍昌盛,既要不断地学习积累,又要不断地发展创造,要从智慧、远见、善行、意志、知识等方面不断充实和提升自己的民族精神,增强民族的发展活力。民族精神的特性更多地体现为民族的历史,民族精神的内涵则更多地反映为民族的今天和未来。一方面,我们要珍视民族精神历史特性的重要价值,善于运用历史的经验和智慧帮助解决现实的问题,增强民族自信心,不可妄自菲薄;另一方面,又要以时代眼光审视我们的民族精神,广吸博纳,着重于充实和繁育新的精神财富,不可抱残守缺。民族发展的历程都会在民族精神上留下相应的痕迹。我们的民族既历经辉煌又历尽曲折,在精神特质上既有其他民族所不具有的优秀品质,也有我们民族所特有的性格缺陷,同时,有些特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既是优点又是缺点。对于历史,不必掩饰;对于未来,也不可虚妄。敢于正视历史,正是一个民族的品格和精神成熟的标志。至为关键的是,对民族精神的优秀特质要发扬光大,对民族性格的缺失要引以为鉴,要以新的时代风貌塑造我们的民族精神。对于民族精神的价值,要深刻认识其历史性和时代性相统一的本质属性,防止步入崇古非今或数典忘祖的思维误区。对于传统的价值观,不能简单地视之为落后;对于流行的思潮,也不可盲目地膜拜。惟有实现民族精神源与流的统一,才能导引我们更加快速、稳健地走向未来。只有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和新的历史任务面前锤炼贯通古今的民族精神,使民族精神既有强大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才能成为民族复兴的精神依托。
  2.体现在历史资源及时代精神上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精神内涵
  从我国的历史发展来看,经过长期的民族融合,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着这一民族精神。这是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为此,在我们面临着保持56个民族的坚强团结、实现祖国统一和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艰巨任务面前,我们必须深刻、系统地理解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
  ──精忠报国、团结统一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华民族历来就有深厚的爱国主义传统,国家的团结统一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从夏朝开始,我国就逐步奠定了一国为中、万方来朝的国家格局,并具有了尊王守礼的统一文化取向。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大一统的国家形态正式形成。此后不同的历史时期虽有分裂割据的局面出现,但国家民族统一的局面是主体和主流,也是人心所向。国家民族的统一不仅事关国家民族的荣辱,而且至关各族人民的福祉,因而中华民族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从来不惜以巨大的牺牲来维护国家的团结统一。“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崇高境界,就是这种爱国情怀的真实写照。进入现代,历史发展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达到了高度的统一。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的方针不仅使我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有了一个全新的诠释,而且具有了可靠的现实基础。面对国家统一的大业和民族复兴的历史任务,我们要进一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铸造新的民族辉煌。
  ──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创业精神。中国位列四大文明古国,中华民族以自己的勤劳勇敢、发明创造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中国人民历来视勤劳为立身立国之本,认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强调“民生在勤,勤者不匮”,倡导“克勤为邦”、“业广惟勤”。在我们的民族精神中,勤劳与勇敢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个民族惟有勤劳,才能有生存的基础;惟有勇敢,才能克服生存和发展中的艰险,保护创业的成果。值得重视的是,中华民族推崇的是大仁、大智、大勇,强调“仁者无敌,勇者无惧”,而不是匹夫之勇、血气之勇,这反映了中华民族远大的抱负和高贵的气质。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创业精神的又一重要品质。我们的先贤在《易经》中就指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认为人类在修身创业上切不可懈怠自满,安于小成、诱于小利、止步不前,而要志存高远、发奋图强、积极进取。在近代,中华民族又有了“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面对民族复兴的艰巨任务,江泽民谆谆告诫:“形势逼人,不进则退。”[1]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光大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创业精神,满怀信心地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忧患自省、以天下为己任的负责精神。中华民族历来具有高瞻远瞩、顾全大局的政治智慧和济世救民的强烈社会责任感,深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日中必移,月满则亏”的哲理,因而居安思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倡导“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道以为己任,不亦重乎?仁以为己任,不亦远乎?是故君子不可不弘毅”。这种思想底蕴在全社会形成了以“位卑未敢忘忧国”,“处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普遍的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负责精神。处在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这种民族的忧患意识和负责精神具有非常宝贵的时代价值。
  ──贵和尚中、热爱和平的人文精神。“和”与“中”是中国哲学的独特命题,是中华民族的思维特征。“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用这种哲学思维处理社会关系就是主张“和为贵”,崇尚和谐安定;处理国与国的关系,就是和平共处、友好往来。中国自秦至清中叶,一直是世界强国。从丝绸之路到郑和七下西洋,中国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与其他国家进行友好往来,成为举世著名的礼仪之邦。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更是奉行和平外交政策,赢得了负责任的大国地位和广泛赞誉。历史证明,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我们历来倡导的“和为贵”的价值观和处事方式,愈来愈显示出符合世界和平发展潮流的人文精神。
  ──正道直行、守节如一的诚信精神。追求真理、维护正义,重视气节操守,是中华民族自尊自强的精神支撑。见利忘义、苟且偷生,乃人生之大耻。“不食嗟来之食”,“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是全民族的修身之本和行事之本。守节必从诚信始,“言必信,行必果”是普遍的道德要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诚信经济,中华民族讲求诚信的精神品质有着深厚的历史与时代土壤。我们要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将民族的道德诚信与市场经济的法制诚信、契约诚信有机结合起来,树立民族公正处事、刚直守信的时代形象。
  3.实现民族精神的时代转型,既是民族精神延续和发展的必然逻辑,也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自觉选择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华,但民族文化是历史形成的,既是精华部分,也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作为民族复兴精神支撑的民族精神,应该是指经过时代转型的或具有丰富时代内涵的民族精神。如果用未经时代转型的民族精神来评价和指导现代化实践,那就无疑于刻舟求剑、削足适履。历史地形成的民族精神,必将在服务于实践的过程中历史地发展。民族精神的时代转型既是民族复兴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民族精神自身发展的必然逻辑。民族精神愈是具有时代性,就愈是具有被时代所选择和信奉的魅力。从现实来看,民族精神要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必须进行以下四种转型:一是文化形式的转型。在以往的历史时期,民族精神的要义多蕴含于典章文集之中,其向社会传播的层面单一、渠道狭窄、形式僵化,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民族精神的社会影响力。对此,必须破除民族精神的神秘化和脱离现实社会生活的虚幻色彩,摈弃单一的教化模式,用多姿多彩的文化形式促进民族精神的传播,寓崇高于平凡之中,真正形成民族的大众的文化和精神。二是意识形态的转型。不可否认,民族精神既有其共同的民族特性,也有其毋庸置疑的阶级特性。由于我国经历过长期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精神中自然会有一些反映剥削阶级意志的痕迹,具有某种潜在的愚民意识。因此,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取代其中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用科学精神、民主精神取代专制意识和愚民意识,使民族精神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三是利益性质的转型。民族精神的现实影响不仅取决于民族精神自身的先进程度,而且取决于其所代表利益的广泛程度。历史上,由于阶级对立的客观存在,使民族内部存在着较为激烈的利益冲突,这就从根本上制约了民族精神对利益整合和人心凝聚的力度。共同的精神追求,可以促成特定利益目标的实现,而惟有共同的利益才可以保持和强化这种共同的精神追求。这两个方面必须辩证对待,不可偏废。因此,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扩大民族共同的利益基础,达到利益追求与精神追求的高度统一。四是思维模式的转型。从民族的历史来看,由于长期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制约和长期雄踞世界东方的心理优越感,民族思维中有着浓厚的封闭意识和惟我独尊的盲目排他意识。加之后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遭遇,某些方面又有着崇洋媚外意识。这些潜在的思想意识往往作用于人们的思维方式中,产生着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要实现民族复兴,必须在民族精神中熔铸民族平等的意识,增强开放的意识,积极地参与世界各民族间的交往、合作与竞争,勇于迎接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挑战。

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将使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具有更为深厚的历史基础和民族特色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先进文化不是无根无源的文化,不是简单移植的外来文化,而是我们民族文化合乎历史和逻辑的发展。建设先进文化必须围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个中心,增强先进文化与全民族思想感情和思维方式的融合度。
  1.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江泽民曾精辟地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 1]先进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文化所具有的生动的形式、无所不在的影响、强烈的感染力塑造健康的民族性格,鼓舞民族的精神和斗志,凝聚民族的力量,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促进民族的复兴。只有突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个主题,先进文化建设才能符合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力配合民族复兴的大局,发挥出促进社会进步的历史作用。在先进文化建设中,要努力体现以下几方面要求:一是要以增强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为主旨。文化建设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同时必须坚持文化建设的民族性、先进性。要深入开展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不断振奋民族精神。要通过中国历史的教育,了解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发展历程,了解我国各族人民对人类文明的卓越贡献,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为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而流血牺牲、不懈奋斗的崇高精神和光辉成就。要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和崇高民族精神的展示,激发人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使民族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根植于深厚的社会土壤,获得高度的民族自觉。二是以挖掘和创新独具民族魅力的文化形式为重点。我们的民族文化底蕴丰厚,博大精深,而且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要深刻认识“越是历史的越是现代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一文化审美规律,通过挖掘、整理和创新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形式,展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成就,以及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和优良的道德风尚;要高度评价那些具有重大历史成就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科学家,以及他们留下的丰富的文物史迹、经典著作。要通过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现代传播和交流,使文化成为政治认同、经济合作、友好往来的纽带。三是以是否有利于民族的团结统一和民族力量的凝聚作为判断先进文化建设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准。民族复兴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所在,是党在新世纪的工作大局。先进文化建设必须坚持民族的大众的文化方向,坚持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主旋律,讴歌民族正气、表现民族文化的精华、颂扬民族的脊梁、反映各族人民追求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坚决杜绝那些贬损民族形象、危害民族团结、不利于国家统一的思想意识和文艺作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支持和文化滋养。
  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既要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遗产,又要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民族精神是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是历史之源与时代之流的统一。我们看到,经济的全球化不可能替代文化的多样化,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年的文明赋予了我们民族精神独特的魅力和认知价值,是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以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遗产为根基,悉心研究、整理每一历史时期的优秀文化成果,不断加以提炼、升华,从而构筑民族精神的大厦。其中,要着重对五四运动以来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所创造的精神财富进行总结,如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等。但是,我们还要看到,优秀文化传统只是培育新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基础,从根本上讲,我们必须立足当代中国的现实,充分反映中华民族的理想和抱负,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不断地赋予我们的民族精神以新的内涵。江泽民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现实要求,概括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知难而进,学习外国、自强不息,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同心同德、顾全大局,勤俭节约、清正廉洁、励精图治、无私奉献”的“六十四字创业精神”[2],丰富了我们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另外,我们还要根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充实我们民族精神中民主、科学、法治、平等、创新精神乃至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保精神等内涵,使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强大的精神动力。
  3.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克服狭隘的民族主义,勇于借鉴和吸收各民族优秀的精神文化成果
  任何一个民族,其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世界文明的大道。特别是近代以来,各国、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已成为民族精神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才是一个有希望的民族。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和盲目排斥外来文化的态度,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的重要原因,这个教训我们一定要认真吸取。弘扬和培育新世纪的中华民族精神,我们必须克服狭隘的民族主义,以一种开放、积极、进取的心态,善于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中吸取营养。和而不同,有容乃大,这正是中华民族所固有的气度和风范。我们要学习鲁迅先生,用“拿来主义”的态度,对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和系统的对照,客观地进行评价,理性地进行借鉴。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经济全球化不仅是经济领域中商品与资本的跨国流动,而且是以信息为载体的各种文化和思潮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从现代化的坐标系来看,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因而在文化的交流上感受着巨大的压力。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正是我们广泛地学习和吸收世界各民族的优长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的有利条件。清朝末期洋务运动的先驱们所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尽管有偏颇之处,但也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学习他人之长,而后奋起直追、后来者居上的思路。我们要从世界文明发展的角度,反观中国的文化精神,探讨中西方文化冲突与交融的特点和规律,解决好民族精神与人类文明的关系。只要我们充分地吸取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就能有力地抵御世界其他强势文化的冲击。

§ 参考文献
  [1]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河南郑州450002)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飞翔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飞翔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迪庆藏族文化与康巴文化的渊流初探 从执法和司法视角审视美国种族歧视现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4-29 11:15, Processed in 0.202801 second(s), 8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