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查看: 7448|回复: 24
 Sichuanese 发表于: 2008-6-1 13:15:23|显示全部楼层|阅读模式

[生态·环保] 2021年“限塑”工作要点发布 集贸市场试点集中购销塑料袋

 [复制链接]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发布于2007-12-31日,是关于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目的是为了限制和减少塑料袋的使用,遏制“白色污染”。
  这份被群众称为“限塑令”的通知明确规定:“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自2008-6-1日起,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

〓 相关链接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Sichuanese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Sichuanese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Sichuanese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Sichuanese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Sichuanese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Sichuanese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杰哥本家 发表于: 2021-4-26 11:15:25|显示全部楼层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2021年“限塑”工作要点发布 集贸市场试点集中购销塑料袋

源自:北京日报
原文标题:今年“限塑”工作要点发布 集贸市场试点集中购销塑料袋

  在“最严限塑令”实施4个月后,北京再推塑料污染治理的诸多措施。4月25日,市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发布《北京市塑料污染治理行动计划2021年度工作要点》设定“限塑”的具体任务和指标。除了“禁”与“限”,2021年本市还将推出一系列试点探索,包括初步建立重点用塑单位报告制度,探索建立减塑、限塑行业领跑者制度,选取部分连锁超市门店试点实施对塑料连卷袋明码标价并在商品价外单独收取塑料连卷袋价款,指导部分有条件的集贸市场率先实施塑料购物袋集中购销等。

塑料购物袋销量减少35%
  2020年12月24日,被称为“最严限塑令”的《北京市塑料污染治理行动计划(2020-2025年)》发布实施。从此,商超里的不可降解塑料袋、奶茶店里的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吸管等均被禁用。
  4个月过去了,“限塑”成绩单公布:据初步调查,全市塑料购物袋销售量比2020年12月(《行动计划》发布前)平均下降35%;全市快递网点瘦身胶带封装比例达到90%,胶带用量减少25%以上,循环中转袋使用率达95%以上;绝大部分星级宾馆都能够做到不主动提供“六小件”。
  “从市场主体看,家乐福、京客隆等众多大型连锁超市已全面更换可降解塑料袋;全聚德、麦当劳等大型连锁餐饮企业也陆续淘汰过去常用的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包装袋、吸管等一次性塑料用品。”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居民意识方面,已有60%~70%的市民主动自带购物袋购物、积极参与废弃塑料制品捡拾等环保公益活动。
  但执行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部分超市存在可降解、不可降解塑料制品混用的情况;部分餐饮企业,依旧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不可降解塑料袋,堂食中仍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刀、叉、勺等餐具;部分郊区民宿还存在主动提供“六小件”的情况;外卖平台选择“无需餐具”的消费者占比还不多。

塑料污染治理机制年内建立
  塑料污染治理当久久为功。本市正在推动建立“1+1+N”的塑料污染治理政策体系:两个“1”上,《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法规保障作用日益凸显,《行动计划》的统筹作用初步形成;而“N”项专项工作方案、标准不断补充完善,目前专项工作方案已出台10项。
  这次的《工作要点》也提出,到2021年底,全市加强塑料污染治理工作机制全面建立;六大重点行业、四类重点场所、四类重点沿线塑料污染治理取得初步成效;四类绿色生活创建深入开展;全社会参与塑料污染治理良好氛围初步形成。
  “今年把工作机制的建立完善摆在首位,推动建立‘周调查、月报告、季调度’工作机制。”这位负责人说,在监管指导方面,本市也按照部门职责,将六大重点行业、四类重点场所、四类重点沿线、四类减塑生活创建共22项具体任务,逐条分解到21个市级相关部门。
  针对六大重点行业,监管力度也将加大。比如:对餐饮企业、外卖平台、商超等禁止限制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制品的监督管理,积极推进减量替代、简化包装等鼓励措施;针对全市快递网点瘦身胶带、循环中转袋,以及快递包装袋、中转袋的使用情况开展专项监督检查;研究电商平台、快递包装绿色治理方案,推广可循环包装,引导包装减量和重复使用。
  到2021年底,建成区20%集贸市场不再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2021年,本市也将指导部分有条件的集贸市场率先实施塑料购物袋集中购销,到2021年建成区40%以上集贸市场塑料购物袋实现集中购销。

重点单位将报告用塑情况
  2021年本市“限塑”工作还将开展多项试点探索。市发展改革委介绍,2021年将初步建立重点用塑单位报告制度,细化制定党政机关、连锁超市、邮政快递、餐饮外卖、电商平台5个领域实施办法,选择部分重点单位开展试点报告;探索建立减塑、限塑行业领跑者制度,树立重点行业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强度标杆。
  在商超,随意扯用连卷袋等问题也成为2021年治理的重点之一。2021年将选取部分连锁超市门店以试点形式实施对塑料连卷袋明码标价,并在商品价外单独收取塑料连卷袋价款,还将选取两到三家重点场所作为试点,开展塑料废弃物单独回收,培育专业从事塑料废弃物回收的市场主体,探索打造商业模式回收试点。
  针对六大重点行业,将完成一批关于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的专题调研,开展标准需求研究,启动一批有关塑料污染治理标准、指引、指南制定。
  本市还将加强重点场所重点沿线塑料污染治理,将四类重点场所塑料污染治理落实情况纳入日常监督检查、评定复核等工作;开展减塑生活创建,推动节约型机关、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家庭等创建活动。

违反“限塑令”最高罚10万
  2021年“限塑”工作要点发布后,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与海淀区市场监管局的执法人员第一时间前往海淀区金源购物中心执法检查。在云海肴餐馆,执法人员发现商家提供的塑料袋上并无可降解标志、生产厂家、产品标准等内容后,执法人员立刻要求商家暂停使用,并在规定时间内向市场监管部门补充提交相关材料。
  “最严限塑令”实施4个月,执法人员已经格外熟练,一“看”塑料袋上是否有可降解的标志、产品标准;二“摸”判定塑料袋材质是否与常规可降解塑料袋一样;最后再“查”商家提供的相关证明。
  2021年,本市将开展塑料污染治理各领域的专项执法:加大对违规生产和销售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购物袋、厚度小于0.01毫米的聚乙烯农用地膜、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一次性塑料棉签等执法力度;开展禁止生产含塑料微珠日化产品,商场超市、集贸市场、餐饮外卖、电商平台等领域禁限塑,宾馆不得主动提供一次性用品,未按照规定及时回收地膜和包装废弃物、未按规定及时回收交由专门机构或组织无害化处理等行为专项执法检查;加大对乱丢塑料袋、烟头等不文明行为执法力度。
  《行动计划》实施以来,针对行业主管部门移送、群众举报、媒体反映的有关经营主体涉嫌违法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购物袋的线索,市场监管部门依法开展调查处置。目前市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总队已对3家经营主体展开立案调查,对查证属实的,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有关规定依法处以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并按有关规定将处罚信息向社会公示。(曹政)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噗鼾如雷 发表于: 2020-5-6 05:46:00|显示全部楼层

由“限”改“禁” 海南全面“禁塑”倒计时

源自:人民日报
原文标题:由“限”改“禁”,分种类逐步替代一次性塑料制品
⊙记者:赵鹏 闫旭

  海面上漂浮的垃圾八成是塑料,严重威胁海洋生态,成为海南绿色发展的绊脚石。面对“白色污染”,海南下决心全面“禁塑”。
  今年4月,海南省生态环境厅印发《关于开展禁止生产销售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4月至11月,海南将分步骤、分阶段组织重点行业和场所率先开展“禁塑”试点工作,为12月起正式全面“禁塑”的实施打好基础。目前,海南已进入全面“禁塑”倒计时。

海南态度坚决,在全国率先对“白色污染”说“不”
  海南省四面环海,拥有1823公里海岸线,大小港湾68个。漫长的海岸线和湛蓝的港湾既是大自然对海南的馈赠,也是海南生态的金名片。但是,近年来,伴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增加,海岸线面临严峻的生态压力。
  “平均1公里的海岸线上,每次能捡到174件垃圾,塑料垃圾有147件。”三亚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秘书长蒲冰梅坦言,海岸线正在被塑料垃圾吞噬。去年7月起,协会与志愿者选取三亚市内3个渔村,每月8次捡拾海岸垃圾,持续4个月进行数据统计。
  统计结果显示,平均每次在海岸线捡拾垃圾524件,其中塑料垃圾占440件。从总量来看,塑料垃圾约占整体垃圾量的85%。“特别是旅游发展成熟的渔村,垃圾中有很多塑料瓶、塑料包装袋、餐盒等传统白色污染物。”蒲冰梅说。
  生态环境部发布的《2018年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海面平均每平方千米有2358件中块和小块漂浮垃圾,其中塑料垃圾数量最多,占比88.7%,主要垃圾为聚苯乙烯泡沫、塑料袋和塑料瓶。海滩平均每平方千米有60761件垃圾,塑料垃圾数量占比为77.5%。其中塑料垃圾的种类主要为聚乙烯泡沫、塑料制品(塑料袋、瓶、盖等)和香烟过滤嘴。
  “白色污染”来势汹汹。当下,海南省内一次性塑料袋年消耗量约4万吨、一次性塑料餐具年消耗量约2.5万吨。以塑料袋为代表的白色污染物,回收价值低且结构稳定,不易被微生物降解,一旦没有被妥善回收,将在陆地、海洋生态环境中永久存在,并不断积累,对动植物造成极大危害。
  “海龟会把塑料袋、塑料薄膜当成水母吞食。”三沙市七连屿海龟保护站站长黄宏波曾经亲眼见过因误食塑料,或被废旧渔网缠绕而死亡的海龟。多年来,年过六旬的黄宏波几乎每天都会围着岛屿沙堤转上几圈,捡拾被海浪冲上岸边的塑料瓶、废渔网。“这些年,冲上岸边的塑料垃圾明显比以前多了好几倍。”黄宏波说。
  “白色污染”威胁着海洋生态,也成为海南绿色发展的绊脚石。两年前,中央明确海南要成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必须付诸行动。在全国率先对“白色污染”说“不”,海南态度坚决。

“限”改“禁”,从源头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
  去年2月,海南公布《海南省全面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实施方案》,宣布全省分种类逐步推进全面“禁塑”。今年4月起,海南在全省各级党政机关单位、事业单位等单位食堂,旅游景区、大型商超、医院等行业场所,率先禁止销售和使用列入《海南省禁止生产销售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名录(第一批)》的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塑料餐具,标志着海南对全面“禁塑”按下启动键。
  早在2008年,根据全国统一规定,海南全岛进入“限塑”阶段。但由于消费习惯、生产成本等原因,传统塑料袋使用量依然巨大。“‘限塑’对大型商超有明显效果,这些场所塑料袋的使用量约减少2/3,但对于农贸市场作用不大。”海南省生态环境厅土壤环境管理处副处长张静介绍。
  过去,“限塑”主要靠向消费者收取塑料袋费用进行市场调节,限制使用。现在,“禁塑”是从源头上禁止岛内生产、使用不可降解塑料制品。
  “并不是说对所有的塑料制品都马上‘禁’,而是先易后难,首先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列入名录的一次性不可降解的塑料袋、塑料餐具等,逐步过渡。”海南省生态环境厅负责人说,海南“禁塑令”总结了国内和世界各国“限塑”的经验教训,进行系统谋划和部署,涉及标准制定、替代产品供给、闭环执法、社会宣传等多方面内容。
  《方案》提出,海南将分行业分类别稳步推进全面“禁塑”。2020年底前,全省全面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塑料餐具;2025年底前,全省全面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列入《名录》的塑料制品。
  4月底,在海口市龙昆南路某连锁超市里,收银员正根据顾客要求将商品装进塑料袋里,排队结账的市民手中大多没有自带布袋。超市总服务台值班经理介绍:“超市准备了可降解塑料袋,有偿提供给顾客使用。”多名顾客表示,相较于传统布袋子、菜篮子,可降解塑料袋与过去塑料袋使用感觉一样,价钱贵5至8角钱,不影响购物体验。
  据介绍,现在市场上全生物降解塑料原料成本是传统塑料原料的两倍左右。体现在消费端,超市原来用的塑料袋每个价格平均大约0.5元,替代产品价格从0.8元到1.5元不等。海口坡博农贸市场蔬菜摊主黄女士说,平时摊位给顾客免费提供塑料袋,以前批发袋子价格低,也就消化在菜价上了,现在如果袋子价格太高,转移到菜价上,怕会影响销售。
  黄女士的担心不无道理。超市里商品一般都有包装,但蔬菜、肉等生鲜产品还需要当时包装,在农贸市场也是如此。“买把青菜三四块钱,如果根上有泥土,确实需要个塑料袋,可是买个可降解袋子要8毛钱,这一把菜算下来不是太贵了吗?”正在黄女士摊位前买菜的黎大爷说。
  对此,海南某新材料公司研发部技术员黄本开介绍,今年4月至12月是市场培育期,这段时间企业可以对价格进行调整,同时测试全生物降解塑料制品的性能。替代品价格会随市场波动,将来市场用量大了,单价自然会下降。

全生物降解塑料制品将成为主要替代品
  全面“禁塑”后,全生物降解塑料制品将成为传统塑料制品的主要替代品。业内人士介绍,这种制品主要原料为淀粉等可降解原料,肉眼基本分辨不出差别,手感偏软一些,经过测试,其性能与市面上的塑料制品无差别。
  禁止传统塑料袋使用,保障替代品供给是关键。海南正谋划建立全生物降解塑料产业示范基地,组织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引进先进企业与本地企业合作,形成岛内全生物降解塑料制品生产能力。
  “鼓励省内现有传统塑料生产企业转型升级,初步形成替代品生产能力,已有项目加快落地,争取尽快形成新生产能力。”海南省工信厅消费品工业处处长王秀好介绍,海南岛内已有4家企业在建和拟建替代品生产项目,预计到今年底将具备2.3万吨/年的替代品生产能力。同时,多家岛外企业有意来海南投资可降解塑料制品的工厂。
  “以前主要服务于医疗等高端行业,现在超市等日常需求增长迅速。”海南某新材料公司总经理刘伟说,他们公司生产的可降解塑料制品,能在半年内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今年,公司有1500吨/年的可降解薄膜袋类制品生产能力,今后可以扩大产能,不仅能满足海南使用,还可以满足未来全国其他地区的需要。”刘伟认为,可降解塑料是将来塑料产业的发展方向。
  另一方面,提高替代品产量、扩大市场容量离不开政府有效监管。“如果没有监管措施,真正的可降解塑料制品企业将无法生存,最终也无法达到禁塑效果。”海口某塑料包装公司财务总监吕细群认为,政府部门应该严厉打击违规生产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的企业,确保市场秩序。
  “在逐步替代过程中,海南将加强对生产、销售、使用等流通环节的监管。”海南省生态环境厅负责人表示,海南省将从“严格生产准入”和“禁止岛外进入”两方面,杜绝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生产、销售和使用,并加快完善全生物降解塑料及制品检测能力建设,发布地方标准,部署和运行海南省禁塑工作管理信息平台,依托平台形成全生物降解塑料制品流通环节全过程追溯体系,实现监管执法信息化。
  目前,海南省已编制全生物降解塑料制品通用技术要求,并将建立全生物降解塑料制品快速检测方法,从而为执法监管提供“标尺”和科学根据。

海南全面“禁塑”倒计时(绿色家园) 影像中国海南全面“禁塑”倒计时(绿色家园) 影像中国

〓 相关链接
 锦泉 发表于: 2018-10-10 15:54:00|显示全部楼层

限塑令十年家里塑料袋越来越多 专家:单纯禁用不现实

源自:华西都市报
不少市民逛超市仍选择花钱现买购物袋。本文图片 华西都市报
部分市民购物时选择自带购物袋。
  购物袋、外卖带、网购袋……四川成都市民杨女士很困惑,限塑令出台这么久了,为啥家里的塑料袋比以前还要多?
  2008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简称“限塑令”),希望通过有偿使用塑料袋制度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减少塑料袋的使用。
  十年过去,“限塑令”成效如何?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进行了调查。

讨论
有市民反映
家里的塑料袋更多了

  10月9日下午2点过,成都市锦江区某超市内人潮涌动,有人拎着塑料袋分装食物,有人则挎着布袋进行结算。
  截至今年,“限塑令”落地已满10年,塑料袋的使用真的有减少吗?记者随机询问了50位不同年龄段的市民,来听听他们怎么说。

市民魏女士:
支持自带环保袋

  自从2008年超市购物袋开始收费,魏女士就养成了自带购物袋的习惯。一方面可以节省塑料袋的开销,一方面也算保护环境。已经好久没买过购物袋了。
  在记者走访中,大约有40%的市民跟其一样,选择自带环保袋购物。

市民汪先生:
宁愿花钱买塑料袋

  与魏女士不同,成都市民汪先生还是宁愿在购物结束时花钱买塑料袋。他认为,自带还是太麻烦,而且现买最贵也就5毛钱,所以还是买来方便。
  跟汪先生有同样观点的市民同样不少,绝大多数人都是因为不方便,因此不愿带环保袋。

市民杨女士:
家里塑料袋越来越多

  不过,也有一部分市民坦言,即使自己注意使用环保袋,家里的塑料袋还是会越堆越多。杨女士就是其中之一。
  杨女士回忆,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不是临时起意的购物都会自带环保袋,但吃外卖、网购物品还是会产生很多塑料袋,时间长了,跟“限塑令”落地前比,家里的塑料袋反而更多。

调查
“限塑令”有成效
但也面临新困境

  塑料袋的使用真的减少了?还是如杨女士的体验那样,反而变多了?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进行调查,发现随着“限塑令”的落地,国内塑料袋的使用整体呈下降趋势,但在近些年出现了新的困局。
  根据国家发改委2017年发布的数据显示,自“限塑令”落地以来,全国主要商品零售场所塑料购物袋使用量年均减少20万吨,累计减少超过160万吨,节约塑料袋700亿个,相当于节约石油900万吨,标准煤1300多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000多万吨。
  也就是说,“限塑令”的落地确有成效。但由于公众环保意识仍不够强,加上互联网兴起,外卖、网购等行业反倒成了塑料使用大户。
  有业内人士指出,相比于“限塑令”执行最严格的大型超市和连锁便利店,外卖、网购等群体对塑料袋的消耗量仍然不容小觑。以外卖为例,几乎所有外卖都会使用1至2只提携式塑料购物袋,而这些塑料袋都未显示单独收费,也未列入消费凭证,更不用说其他塑料制品。

专家
单纯禁用不现实
发展可降解塑料是关键

  如何破解新的困局?对此,西华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教授车振明认为,发展可降解塑料才是最根本的解决方式。
  “毋庸置疑,塑料袋确实给人带来很多的方便,即使过半消费者能做到自带环保袋,但只要市面上没有比它更方便的替代品出现,塑料袋就会一直长期泛滥、使用下去。”他说,因此,一味地限制、禁止使用是不现实的,“这会有一定的效果,但效果并不会很明显。”
  相比之下,发展可降解塑料才是最根源的做法。“这种塑料更环保,一段时间后就可被微生物分解。”车振明说,一旦更环保的塑料袋普及,一般塑料袋的使用自然也会减少。
  “目前,可降解塑料已经出现,但成本依然很高,下一步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完善技术,将成本控制在人们可以接受的范围内。”他说,再辅以环保知识的普及,让更多的人去使用可降解塑料,就能实现方便与环保双赢的局面。
原文标题:限塑令落地10年,塑料袋减少了吗?)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honjehai 发表于: 2018-7-6 12:03:01|显示全部楼层

发改委将会同相关部门研究调整限塑令 涉外卖快递业

源自:人民日报
  限塑十年报道引关注,有关部门负责人接受本报专访回应关切
  事关环保大计 加快加紧治理(政策解读·聚焦)
⊙记者:王 珂 寇江泽

  “建议对可降解塑料产品加大补贴”“严格执法,制定严厉的处罚措施”“限塑见效有待提高,卖塑料袋的企业和商超、外卖店赚钱了”……上月,本版刊登聚焦限塑十年系列报道,引发广泛讨论。千余名读者在本报客户端留言并提出了相关意见建议。
  限塑令于2008年6月起实施,10年来成绩有目共睹,但百姓的期待是对未来工作的更高要求。针对读者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本报记者专访了商务部、生态环境部等部门有关负责人。
  商务部:部分领域和企业过量使用,电商绿色包装技术管理规范行业标准将发布
  近年来,部分领域和企业过量使用塑料包装,白色污染问题有抬头趋势。限塑令执行以来,对商品零售场所减少塑料袋使用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但仍存在问题。商务部高度重视塑料包装污染防治,配合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加大贯彻落实力度。
  不少读者反映,“超市卖菜的摊位,一头大蒜都要装一个袋子,买一回菜没有五六个袋子下不来”……10年来,很多大型商场开始开设连锁品牌的大型超市,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商场内购买吃穿住行所需的商品。如何解决塑料包装使用过量的问题?
  据介绍,商务部正在开展绿色商场创建活动,已创建85家绿色商场,覆盖全国各省份,促进包括限塑在内的流通行业绿色化发展。今年,商务部制订了《绿色商场(超市)创建和实施评价细则》,将减塑的若干具体要求作为重点指标,引导流通企业积极减塑,目前各地正积极申报。在日前的全国节能宣传周期间,国内众多绿色商场开展了“停止提供塑料袋一小时”等主题活动,并滚动播放节能宣传片,取得良好社会效益。
  当前,快递等一些新流通领域,塑料袋等使用较多,白色污染愈加凸显。在加快绿色包装标准化进程方面,有何进展?
  商务部流通发展司负责人介绍,一方面,联合工信部印发关于加快我国包装产业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推行包装简约化、减量化、复用化及精细化包装设计技术。联合有关协会编制发布仓储配送与包装绿色发展指引,鼓励电商与供应商合作,充分利用原厂包装,减少二次包装浪费,鼓励合并客户订单,减少包裹数量和配送次数。另一方面,制定电子商务绿色包装技术和管理规范行业标准,近期将发布。
  生态环境部:集中整治废塑料加工利用集散地,加大回收利用过程的环境监管
  一些读者表示,除了塑料袋,一次性碗筷、纸杯等塑料制品大量废弃带来水和土壤污染。限塑令提出,环保部门要加大对废塑料回收利用过程的环境监管,制订环境准入条件、污染控制标准和技术规范并监督实施,建立废塑料全过程环境管理体系。环保部门执行效果如何?
  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说,环保部门单独或者会同相关部门发布多项规范文件,集中整治废塑料加工利用集散地和废塑料加工利用企业,推动废塑料回收利用集聚发展和清洁利用。2017年,会同有关部门联合开展废塑料等“五废”再生利用行业清理整顿,目前全国共重点整治“五废”行业集散地194个,排查再生利用企业1.8万家,关停取缔8800余家。
  “下一步,将不断加强执法监督,会同相关部门继续清理整顿,坚决取缔污染严重、群众反映强烈的废塑料等废物加工利用小作坊、‘散乱污’企业和集散地。”该负责人说。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塑料制品生产和消费大国,2017年全国塑料制品行业总产量7515.54万吨,像餐盒等塑料面临回收利用难的问题。在实际中,国内废塑料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相关工作由商务部和发改委牵头负责。
  “近年来,生态环境部会同海关总署开展了进口废塑料专项检查工作,严厉打击非法加工进口废塑料等违法犯罪行为。制定了废塑料加工利用污染防治管理规定等,淘汰规模小、管理水平低的加工利用企业,提升了行业规模化与集约化水平。”该负责人表示。
  其他部门:强化市场监管,建立限制过度包装和限塑令监督检查长效机制
  限塑令要求,工商部门要加强对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监督检查,对违规继续销售、使用超薄塑料购物袋等行为要依照法律法规予以查处。然而,一些地区的集贸、农贸市场仍存在着违规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现象。近年来,国家市场监管部门集中开展集贸、农贸市场限塑整治行动,提出明确职责、强化市场开办者责任,充分发挥市场监管职能、严格执法促进落实等。
  限塑令还提出,质检部门要建立塑料购物袋生产企业产品质量监督机制,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要依照法律法规相应给予处罚,完善质量监管措施,加大执法力度,严格执行曝光、召回、整改、处罚等制度。近年来,《塑料购物袋的环保、安全、标识通用技术要求》《塑料购物袋》《生物分解塑料垃圾袋》等多项标准陆续发布,针对塑料购物袋替代品的生物降解塑料袋标准化工作有序开展。
  此前,全国人大常委会曾就固废法执行情况开展专题询问。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我国实行了限塑令,通过联合执法查处限塑和过度包装违法案件,并强化了对电子商务、快递业等新兴领域包装废弃物的治理。

国家发改委准备会同相关部门研究调整限塑令,研究制定在电商、快递、外卖等行业率先限制一系列不可降解塑料包装使用的相关实施方案,督促地方特别是城市加大落实的力度。要通过执法检查和宣传引导,进一步建立限制过度包装和限塑令监督检查的长效机制,引导消费者文明消费、绿色消费。相关部门还将推广更加环保的新型材料。
 去哪里 发表于: 2018-6-7 06:03:02|显示全部楼层

“限塑令”尴尬:三大外卖平台年消耗73亿个塑料包装

源自:央视财经
  外卖叫欢了,“限塑令”尴尬了...一年至少消耗73亿个塑料袋!
  2008年6月1日起,我国发布限塑令,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
  到今年,“限塑令”已经发布十年了,调查发现,在商场、超市按照规定严格执行,但在菜市场,不合格的塑料袋还是屡禁不止。

商超使用量下降 菜市场难杜绝
  记者在北京几家大型超市看到,超市使用的塑料袋上基本都印了尺寸规格,塑料袋的厚度都符合“限塑令”的要求。结账时,塑料购物袋也都有相应价格。
  记者也发现,很多消费者都有很强的环保意识,来超市购物时自己携带购物袋。
  数据显示,限塑令实施以来至2016年,全国商超塑料袋使用量普遍减少2/3以上,累计减少塑料购物袋140万吨左右。但是在菜市场这样的小型商贸市场里,个体经营者免费提供塑料袋的问题仍普遍存在。

效果打折扣原因多 快递外卖消耗成增量
  经过十年的努力,“限塑令”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受价格因素、新增需求等多方面原因的叠加,效果也逐渐消弱。目前,大家并没有明显感受到塑料垃圾废弃和污染的减少。
  在各大超市,虽然使用塑料袋需要收取一定费用,但是选择付费的年轻人消费者仍不在少数。
  据了解,10年前“限塑令”出台时,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81元,而去年为36396元,但塑料袋的价格却与10年前持平,因此收费对消费者来说约束有限,并且现在由于快递外卖的兴起,塑料垃圾还出现了增量。
  从08年限塑令开始实行到2016年,全国主要商品零售场所使用的塑料购物袋,共节约了约700亿个,平均计算下来每年大概节约87.5亿个。但是如今,快递包装和外卖盒越来越多,成了新的问题。
  数据统计,2016年全国快递行业消耗塑料袋约147亿个,而国内三大外卖平台一年至少消耗73亿个塑料包装,加起来远超每年节约下来的塑料购物袋。
  树业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包装事业部总经理 杨炯鹏:之前做超市用的背心塑料袋,后来停产了,因为随着国家的限塑令,要求市场上要减少这种袋子的使用。快递袋从去年开始,去年大概做了不到1亿条,今年的年产量大概4亿条。
  除了这些问题之外,现有的有偿使用,实际上也为商家提供了可观的利润。记者了解到,多数塑料袋的批发价格每个仅为几分钱,外卖盒的成本也不到1元,均远低于商家收取的费用。在有利可图的情况下,商家减少使用塑料袋的动力不足。

回收处理难 限塑仍需从前端入手
  在“限塑令”当中也提到,要提高废塑料的回收利用水平。但在现实生活当中,面对大量消耗的塑料袋和塑料包装垃圾,我们是否有办法能进行高效率的回收处理呢?
  在北京东城区的一个垃圾资源回收站里,每天都有专门负责的工作人员,从周围社区回收各种各样的垃圾。但是,其中回收的塑料制品所占比例非常低,大概只有9%左右。
  北京天龙天天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有限公司总经理 刘权:主要是居民喝水的塑料瓶,还有一些油壶。塑料袋如果污染以后是不可回收的,还有一些塑料袋的回收成本非常高,目前这些袋子还没有一个正常的渠道进行消纳,回收起来非常困难。
  据了解,目前大部分塑料袋底部印有回收标志,是可以回收和再生利用的,但是因为居民不注意垃圾分类,回收困难,只能进行焚烧或者填埋,这也对环境产生污染。事实上,国际上对塑料袋治理着力点都是限制使用。今年5月,欧盟就提案将立法扩大“限塑”范围,全面禁止塑料餐具。专家建议,我国限塑环保也应当从消费使用行为入手。
  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再生塑料分会副会长 王永刚:第一就是老百姓首先要少消费、绿色消费;第二就是要重复利用;第三要提倡回收,怎么让它更好地回收,最后实在不行再进入生活垃圾填埋或者焚烧。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我很牛 发表于: 2018-5-28 16:01:00|显示全部楼层

限塑十年:大型商超用量明显下降 外卖快递成大户

源自:人民日报
ljAQ-hcaquev5253839.jpg

原文标题:限塑十年:大型商超使用量明显下降 外卖快递成大户

  有这样两道选择题,你能答对吗?问题一:据国家邮政局报告,2016年全国快递行业消耗塑料袋约个──A.14.7万,B.147万,C.147亿。
  问题二:据公开数据,国内三大外卖平台日订单量2000万左右,1单至少1个塑料袋。按每袋0.06平方米估算,每天消耗塑料袋可铺满个足球场──A.16.8,B.168,C.1680。
  根据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2008年6月1日起,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袋,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袋有偿使用制度。
  10年过去,“限塑令”实施效果如何?互联网兴起,外卖快递领域成为塑料袋使用大户,实际情况怎样?10年前强调的线下商品零售场所,限塑令推行顺利吗?记者展开调查。

大型商超:使用量明显下降,替代品增加
  “请问您需要塑料袋吗?”在广西南宁华润万家超市东葛店,顾客结账时,收银员都会问一句。“不用了。”一位老人一边说,一边掏出折成几折的布袋。
  工作日下午,超市购物的多是老年人,记者观察近10分钟,20多名顾客付款离开,只有2名购买塑料袋。收银台有3种塑料袋,承重6公斤、8公斤和10公斤,价格分别为0.2元、0.3元和0.4元,袋上印有执行标准、规格、环保提示、生产单位等。超市客服副总经理张顶新介绍,每天客流量约5000人次,销售塑料袋1000个。
  限塑令在商超、药店执行情况良好,全市各大超市、商场塑料袋销售量明显下降,收费塑料袋使用量比限塑前减少近七成,南宁市工商部门市场规范管理科有关负责人说。
  在吉林长春欧亚春城超市,除了可降解塑料袋,还提供了多款布袋、纸盒、纸袋、编织筐等。副总经理李建鑫介绍,2016年销售了7.8万个布袋,44.4万多个可降解塑料袋;2017年销售10万多个布袋,约40.5万个可降解塑料袋,塑料袋销售量减少近4万个,消费者更多选择耐用的布袋。
  吉林省发改委有关负责人介绍,2015年起禁止生产、销售、提供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购物袋、塑料餐具,吉林在全国第一个全面禁塑。如今,全省大型商超可降解塑料产品替换率达90%,市场供应主渠道已形成。
  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限塑以来至2016年,全国商超塑料袋使用量普遍减少2/3以上,累计减少塑料购物袋140万吨左右,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近3000万吨。

小摊贩:超薄塑料袋大多免费提供,禁而难绝
  限塑令要求,商品零售场所必须对塑料袋明码标价,不得无偿提供或将塑料袋价款隐含在商品总价内合并收取。但在一些场所,现实不容乐观。
  “每晚都有人来卖塑料袋,这种薄的我一般买5捆,每捆1元共30个,第二天几乎都用光。限塑令之后,厚袋子更贵了,我们要多花一些钱,但不会向顾客收塑料袋钱。”南宁某农贸市场一位摊主说。
  记者看到,商贩都备有塑料袋,超薄的占多数。顾客买菜时,摊主会主动套袋,有顾客接过袋子掂量一下,觉得袋子薄,还让摊主多套一个。有骑车来的,为了袋子挂在车把上牢靠,也会要求多套一两个。
  与市场两街之隔的小巷里,几个商贩在摆摊。一位卖水果的商贩展示了3种塑料袋,“这是能装10斤的,这是能装8斤的,都是9元3捆,这种薄的9元6捆。”薄塑料袋上没有任何标识。
  刚买完菜的李女士提着袋子说:“有的菜沾着土,有的带着水,用塑料袋提回家直接扔了,不心疼。如果用布袋子,还得收拾一下,不方便。卖菜的都会提供塑料袋。”
  南宁市工商部门市场规范管理科负责人说,限塑令在集贸市场执行情况不佳,特别是菜市场个体经营者免费提供超薄塑料袋的问题仍普遍存在。有个体商户坦言,这是无奈之举,“如果提出收费,顾客扭头就走,生意没法做。”
  长春市工商部门市场处处长张庆文也表示,在一些小型市场、超市、杂食店,禁塑令的执行因塑料制品成本、质量问题等,存在打折扣现象。
  3年前,吉林禁塑令颁布之初,记者曾走访长春光复路小商品批发市场,当时不可降解塑料袋经销商面临经营压力。近日,记者来到该市场,却发现传统塑料袋仍随处可见。有门店前贴着禁塑宣传单,店内塑料袋却各式各样。一间小店前挂着“塑料袋”“垃圾袋”大牌子,下面黑红蓝白各色塑料袋摆了几排,店内塑料袋琳琅满目,基本都是传统PE材料塑料袋,有些无任何标识。经询问,中等大小的塑料袋4元50个,最便宜的小号袋1.5元70个,批发给长春市的小商户。
  “禁塑力度不断加大,禁塑难度也依然存在。”张庆文说。

外卖快递:新业态带来新压力,监管在加强
  回到开头的两个问题,前者答案是C,后者是B。随着电商、快递、外卖等新业态发展,塑料餐盒、塑料包装等消耗量快速上升,造成新的资源环境压力。
  以外卖为例,塑料餐盒、塑料袋使用普遍。在南宁某住宅小区门口,刚送完一份外卖的送餐员说:“我负责的这片区域外卖商家很多,大部分都用塑料袋打包,只有3家用纸质包装。”在某大型商场负一层,一家鸡排连锁店店员说:“我们卖的是油炸食品,送外卖、顾客到店打包带走都要用塑料袋,平均每天100个。”
  一名刚收到外卖的市民说:“这种能一起打包的,比如肉串和烤肠,会放在一起用塑料袋装;米饭、面、粉之类的,会用塑料餐盒装;最后会用一个大袋子把小袋子装在一块儿,便于携带;饮料、汤汁还会另装在一个袋子里。”
  “吃完外卖,一般会把餐盒等垃圾放在装外卖的袋子里一起扔了,不会重复用,因为有饭菜的味道、油污等。”这位市民说,尽管收到的外卖塑料袋、餐盒质量不错,商家还会收餐盒费,但吃完外卖并不会回收利用,而是直接丢弃。
  针对这些新问题,吉林省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餐饮外卖、邮政快递等新兴消费行业的监管责任主体不明确,出现监管盲区和薄弱环节。对此,今年5月1日起施行的《快递暂行条例》明确提出,鼓励快递企业使用环保包装材料、回收快件包装材料。国内的快递外卖企业也纷纷行动起来,以实际措施推进“绿色物流”。
  日前,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发改委准备会同相关部门研究调整限塑令,研究制定在电商、快递、外卖等行业率先限制一系列不可降解塑料包装使用的相关实施方案。
  在地方,相关尝试也已开始。南宁市区一家健身餐餐馆用纸袋包装外卖食品,店主说:“我们以前用塑料袋,改用纸袋后,顾客觉得我们的商品看起来更绿色环保。”
 红英 发表于: 2018-1-19 10:35:00|显示全部楼层

“限塑令”能否升级为“禁塑令”?

源自:南方日报
  
9t9Z-fyqtwzu1152632.jpg
称量未经包装的蔬果及散装商品,超市通常会提供免费保鲜塑料袋。赵炎雄 摄

  “代表建议禁用塑料购物袋”报道追踪 ?
  17日,深圳市六届人大六次会议刚开幕,一条市人大代表关于“深圳应立法禁止使用塑料购物袋”的建议就引发了热议。
  2008年6月,“限塑令”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实施,规定“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
  今年恰逢“限塑令”执行10年,“限塑令”在深圳的执行成效如何?深圳立法“禁塑”是否可行?
  南方日报 见习记者:胡百卉 记者:张玮
  记者走访
  “限塑令”渐成“卖塑令”
  在“限塑令”施行初期,深圳的塑料购物袋使用量明显下降。仅两个月,各大型商场、超市日使用量降幅就达80%以上。一年后,商务部数据显示,深圳商品零售场所塑料购物袋用量平均下降75%。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集贸市场等场所的免费塑料袋开始悄然“回归”。家住宝安区的张女士经常去附近的一家菜市场购买食材,“这里所有的摊位都会直接把购买的蔬果用塑料袋包好,也不会收取额外的费用。”她表示,“带回家就当垃圾袋用了,因为都是下班后直接过来采购,也不方便随身携带环保袋。”
  2017年6月,由12家环保组织组成的限塑联合调查组,对全国19个城市的119个集贸菜市场开展塑料袋使用情况调查。结果显示,有74个菜市场的所有摊档,全部使用的是违规塑料袋,其中包括7个深圳市的集贸菜市场。
  大型商超的“限塑”情况也陷入尴尬。与售价较高的无纺布、帆布环保袋相比,0.5元一个的塑料购物袋成为多数商家的选择,“限塑令”演化成了“卖塑令”。此外,称量未经包装的蔬果及散装商品,超市通常会提供保鲜袋,由于可以免费使用,这种购物袋的消耗量逐渐上升。
  在南山区华侨城的沃尔玛超市,25岁的沈先生熟练地打开微信扫码付款,记者询问其是否会考虑自带环保袋时,他略显为难:“现在出门连钱包都不带了,谁还会带个购物袋?”
  行业调查
  新兴行业产生大量塑料垃圾
  近年来,深圳的互联网产业发展迅速,大量的快递业务和外卖业务也催生了塑料用品的“回潮”。
  市民顾女士是淘宝的“超级会员”,最近几日,她在网上买的服饰和家用摆件陆续到货。“拆完快递总是剩下很多塑料垃圾。”顾女士说,比如,在同一家店铺买多件衣服,不仅外面的黑色快递袋沾满灰尘,还缠着好几圈胶带,里面的每一件衣服又单独包装。“有的快递包裹里还会塞满塑料气囊,经常物品没多少,垃圾一大堆。”
  南山区沙河街道的一名快递员告诉记者,为防止物品在运送中损坏,快递公司常使用免费气泡纸、塑料气囊、泡沫海绵等填充物,最后再放入快递专用的塑料包装袋中。
  根据国家邮政局发布的数据,2017年1~11月,深圳快递业务量排名全国第三,快递数量超过23亿件,而其中,大部分从深圳发出的快递包裹都需使用塑料袋包装。
  在外卖领域,塑料袋包装已成常态。每逢用餐时间,在写字楼和居民区随处可见外卖员的身影。一位外卖员表示,现在网上订餐的人越来越多,正常情况下,每天要送几十单外卖,最忙的时候能送近百单。“除了个别餐厅为了保鲜会用保温袋以外,几乎每个订单都用塑料袋包装。”
  建言献策
  率先在外卖等行业“限塑”
  “限塑令”的实施曾一度遏制了塑料袋的使用量,但随着其制约能力逐渐下降,不少人开始质疑“限塑令”是否已沦为一纸空谈。
  “限塑令”规定的“有偿”塑料袋制度延续至今,携带环保袋购物的人仍占少数,反而使购买购物袋成为了消费习惯。工程塑料国家研究中心主任季君晖就曾透露,塑料袋的价格对于一些精打细算的老年人或许还有一定影响,但对于多数人尤其是年轻人来说,影响恐怕微乎其微。
  深圳市人大代表郑学定指出,“限塑令”仅针对超薄塑料购物袋,对大量一次性塑料用品无法约束,而执法、质监部门也不能断定商户使用、销售的是否为超薄塑料袋。再加上购物袋价格低,无法控制居民减少使用。“去年深圳市人大预算审查监督专业小组的调研则显示,深圳一天就会生产4.94吨塑料垃圾,大部分采取焚烧的方式处理,进而造成环境污染。”郑学定说。
  深圳市政协委员李毅自2010年开始关注深圳垃圾减量分类。在他看来,国家研究制定在电商、快递、外卖等行业率先限制使用塑料袋的方案很有必要。“‘限塑令’执行已有10年,关于该政策效应逐渐弱化的讨论也很多。如今,快递、外卖等新兴行业对塑料袋的使用急剧增加,对‘限塑’制度的完善已是当务之急。”李毅说。
  面临新挑战,“限塑令”如何升级?在此次的深圳市人大会议上,深圳市人大代表郑学定介绍,目前已有许多国家开始“禁塑”。比如,肯尼亚已禁止使用、制造和进口所有用于商业和家庭用途的手提塑料袋和平底塑料袋,还对塑料袋征120%的消费税,将塑料袋价格提高660%。爱尔兰对塑料购物袋也征税,孟加拉、加拿大的部分地区禁止使用塑料购物袋。日本规定一年内容器、包装材料用量超过50吨的超市、便利店,要制定年度减量计划,汇报年度消减情况。
  “深圳应以非凡的勇气,利用特区立法权,在全市范围内禁止(可降解的除外)使用塑料购物袋(箱),外卖、快递等行业循环使用塑料用品。”郑学定建议,政府应着力宣传塑料对环境的危害,奖励市民和企业进行绿色消费,加大对塑料购物袋生产、销售及使用商的查处力度。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一眼 发表于: 2018-1-16 15:48:00|显示全部楼层

“限塑令”已名存实亡?新业态加剧白色垃圾增长

源自:中国新闻网
原文标题:十年了,“限塑令”真的起作用了吗?

  近期,国家发改委向社会征集塑料垃圾污染防治的建议,“限塑令”发布十年后,中国治理“白色污染”的成效再度引发舆论热议。
  一方面是社会对“限塑令”效果的质疑,一方面是快递、外卖等新业态对塑料包装的刚需,中国与“白色污染”的拉锯战前路如何?
4ayR-fyqrewi5709993.jpg
北京市朝阳区某菜市场内,依然存在着供顾客免费使用的塑料袋。冷昊阳 摄

发改委:正研究制定防治塑料垃圾污染的政策
  近日,国家发改委网站发布《我为塑料垃圾污染防治建言献策》的消息,邀请社会各界围绕不同领域塑料制品的管理要求,提出意见建议。
  这份由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发出的邀请指出,近年来随着电商、快递、外卖等新业态的发展,塑料餐盒、塑料包装等的消耗量快速上升,造成新的资源环境压力。塑料垃圾被随意丢弃会引起白色污染,不规范处理塑料垃圾存在着环境风险。
  国家发改委环资司还透露,正在研究制定防治塑料垃圾污染的政策文件,按照“限制一批、替代一批、规范一批”的原则,对不同生产、生活、消费等情形中使用的塑料制品,分领域、分品类提出政策措施。
  2007年12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这份被称为“限塑令”的通知要求,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
  据中国塑协塑料再生利用专业委员会统计,在“限塑令”施行之初的2008年,中国每天对塑料袋的使用量就高达30亿个,其中仅用于买菜的塑料袋就达10亿个。
  十年之后,买菜大量使用免费塑料袋等老问题仍在继续,而快递、外卖等新业态的发展也给中国的白色垃圾治理之路带来了新的困扰。根据媒体此前披露的数据,2016年,仅快递业塑料袋使用量就高达147亿个。
  对此,清华大学固体废物控制与资源化研究所所长王洪涛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个塑料袋两毛钱”的“限塑”措施已经不能有效遏制白色垃圾的“野蛮生长”。此外,快递、外卖等新业态的发展也为白色垃圾的处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提出新的限塑措施势在必行。
xNuV-fyqrewi5710124.jpg
北京市西城区某菜市场内,一名市民使用免费塑料袋买菜。冷昊阳 摄

“限塑令”已名存实亡?
  国家将制定防治塑料垃圾污染的政策,这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近几年,“限塑令”的实施效果一直在社会上饱受争议,甚至有声音指出,“限塑令”早已变成一纸空文。
  对此,记者走访了北京多家菜市场。记者发现,这些菜市场的所有商贩均无偿向顾客提供塑料袋。
  “超市内卖的东西都有外包装,民众可以自带购物袋,我们卖鱼卖肉,顾客怎么会用自带的购物袋装?”一位商户对记者介绍,因为利润较低,免费提供给顾客的塑料袋往往也是比较便宜的。
  在北京西城区的一家超市,记者观察,在20位排队结账的顾客中,有12位顾客选择了购买塑料购物袋,另有8位顾客自带了购物袋。选择购买塑料袋的单先生告诉记者,自己来超市购物一般都会购买塑料袋,一方面是为了方便省事,另一方面,超市的塑料袋当做垃圾袋等二次利用。
  对于“限塑令”的落地难,诸如政策效能不足,处罚威慑低,监管不力等等,都是社会讨论的焦点,“限塑令”十年来效果到底如何?
  王洪涛认为,“名存实亡”的说法的确有些夸张。“限塑令”已施行十年,对白色垃圾的治理,民众环保意识的提升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限塑令”施行效果不能满足人们的预期,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王洪涛称,现如今,随着快递、外卖等新业态的发展,“限塑令”所面临的社会环境已与十年前大不相同。民众更加重视环保,社会对白色垃圾的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CHN-fyqrewi5710322.jpg
漫画:快递垃圾 制图:加菲鱼

新业态加剧白色垃圾增长
  国家发改委提到,近年来随着电商、快递、外卖等新业态的发展,塑料餐盒、塑料包装等的消耗量快速上升,造成新的资源环境压力。
  那么,电商、快递、外卖等新业态的发展到底给资源环境带来了多大的压力?
  记者走访了北京的一家餐厅,该餐厅在某外卖平台上有4000多的月销量,记者在20分钟的用餐时间内,看到了5名外卖员取走了16份外卖,每一份外卖都用了至少一个塑料袋进行包装,每个塑料袋里装着2到3个塑料餐盒。
  记者随后联系到了该餐厅的负责人,该负责人告诉记者,因为餐厅主营快餐,打包的需求量并不大,外卖火起来之前,餐厅对塑料袋的需求量并不大。不过,随着外卖平台的发展,该店对塑料袋的需求也水涨船高,最多的时候,一个月就要用上近万个。
  该负责人还说,因为餐厅主营汤面,为了防止汤汁洒出而带来的差评,餐厅都会尽可能包装的更加严实。塑料餐盒在盖上盖子前还要再铺一层保鲜膜,盖上盖子后再用塑料袋打包好。“纸盒纸袋实在不适合,可降解材料的成本又太高,我们现在也只能这么做。”该负责人称。
  此前就有媒体报道,根据公开数据保守估算,饿了么、美团外卖、百度外卖三大外卖平台日订单量总和在2000万单左右。以每单外卖用1个塑料袋、每个塑料袋0.06平方米计算,每天所用的塑料袋能覆盖120万平方米的面积,铺满168个足球场。
  此外,还有环保组织调研发现,每单外卖平均会消耗3.27个一次性塑料餐盒/杯,这意味着外卖每天消耗的餐盒超过6000万个。以每个餐盒5厘米高计算,摞起来高度相当于339座珠穆朗玛峰。
AIcq-fyqrewi5710488.jpg
漫画:大风起兮塑料袋飞扬。制图:加菲鱼

“白色污染”该如何防治?
  在电商、快递、外卖等新业态的持续发展下,塑料垃圾污染的严重性可谓触目惊心。那么,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有效防治这些白色垃圾?
  对于白色垃圾的控制,王洪涛也给出了三点建议:
  其一是加强执法力度。王洪涛认为,“限塑令”的政策本身很好,但欠缺了相应的执法支持。“现在施行的‘限塑令’并没有严格执法,对一些违规使用超薄塑料袋的商家缺乏有效的处理措施,只是给商家增加了收入。”王洪涛说。
  此外专家表示应适度提升有偿塑料袋的价格,“一个塑料袋两毛钱的限塑措施,对于现在的人均收入来讲还是比较低的。无法从经济上对塑料袋的使用进行有效调节。”王洪涛称。
  王洪涛认为,中国可以参照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对有偿使用的塑料袋进行征税。“这份收入不应该给超市,而该由超市代收,并最终上交给国家,用于白色垃圾的处理工作。”王洪涛说。
  此外,王洪涛称,中国还一直在寻求更好的白色垃圾处理方法。不过,说到底还是要倡导“绿色生活”,大家外出购物尽量自带环保购物袋,减少不必要的塑料消费,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共同助力环保。

“塑料袋”的前世今生
Se_n-fyqrewi5710794.jpg
Hezf-fyqrewi5711213.jpg
 大惊失色 发表于: 2018-1-10 17:08:00|显示全部楼层

限塑令十年成效不彰 发改委征求塑料垃圾防治意见

源自:澎湃新闻
原文标题:限塑令十年成效不彰,国家发改委公开征求塑料垃圾防治意见

  近日,国家发改委官网开设“我为塑料垃圾污染防治建言献策”专栏,在2018年1月5日至2018年1月31日期间,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可围绕不同领域塑料制品的管理要求,提出意见建议。
  这一专栏开设在国家发改委官网首页“政民互动”板块中的建言献策栏目。网址链接为 http://www.ndrc.gov.cn/yjzx/yjzx_add.jsp?SiteId=147。
  澎湃新闻注意到,征求意见的范围包括:一、对具备限制或禁止使用塑料制品的消费场景、作业工序以及商品品类等的建议;二、对已有成熟替代方案(如布袋、纸基包装、可降解材料等),具备推广应用替代产品的情形的建议;三、对尚不具备禁止使用或替代条件,需对塑料制品使用进行规范管理的情形的建议;四、其他有关防治塑料垃圾污染的意见和建议。
  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对此次意见征集的背景做出说明。其表示,正在研究制定防治塑料垃圾污染的政策文件,按照“限制一批、替代一批、规范一批”的原则,对不同生产、生活、消费等情形中使用的塑料制品,分领域、分品类提出政策措施。
  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希望借此专栏汇聚社会各界智慧,提高政策制定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事实上,“限塑”制度的完善已是当务之急。2007年12月发布的“限塑令”执行已有十年,关于该政策效应逐渐弱化的讨论屡见报端。而快递、外卖等新兴行业带来的新问题,也对“限塑”提出新要求。
  《人民日报》2017年12月报道,数据显示,去年仅快递业塑料袋使用量就高达147亿个。加之超薄塑料袋肆意流通等老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难免让人觉得“限塑令”在弱化。
  国家发改委环资司也坦言,长期以来,不同形式的一次性塑料制品在居民生活中被广泛使用,近年来随着电商、快递、外卖等新业态的发展,塑料餐盒、塑料包装等的消耗量快速上升,造成新的资源环境压力。塑料垃圾被随意丢弃会引起“白色污染”,不规范处理塑料垃圾存在着环境风险。
  澎湃新闻注意到,围绕“限塑”相关政策的调整计划在2017年11月就已提出。2017年11月2日,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表示,将及时调整相关政策,准备会同相关部门研究调整“限塑令”的实施范围,研究制定在电商、快递、外卖等行业率先限制一系列不可降解塑料包装使用的相关实施方案,并且督促地方,特别是城市加大落实的力度。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华美达 发表于: 2017-12-4 09:26:00|显示全部楼层

限塑十年喜忧参半:超市成最大受益方 限塑变卖塑?

源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海外网
  塑料袋限用拟扩范围 全民环保需多管齐下

  限塑十年 喜忧参半
  临近午后,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路上一家超市的收银处,顾客不是很多。购物篮里装着5根茭白、两捆香菜、两包馒头,今年62岁的王阿姨并未像其他顾客一样购买超市提供的塑料购物袋,而是从兜里拿出一个布袋子。她说,布袋比塑料袋结实、提起来不勒手,已经用了几年了。
  2007年12月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发布。近10年来,这份被公众称为“限塑令”的通知在限制和减少塑料袋使用方面效果明显。然而随着时间推移,特别是随着近年来外卖、快递等行业迅速发展,“限塑令”效果逐渐弱化。
  今年11月初,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准备会同相关部门研究调整“限塑令”;国家邮政局等10部门也联合发文,着力推进快递业绿色包装。专家表示,这意味着“限塑令”将迎来加码落实的新时期。但要让“限塑令”真正达到预期效果,需要政策引导、消费自觉、替代品研发和生产供给的多管齐下,综合治理。

1、问题叠加致消费量降幅减少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规定:“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自2008年6月1日起,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近10年过去,“限塑令”执行得怎样?
  记者在北京市朝阳区多家超市走访时发现,几乎每家超市在收银处都挂着型号不同的塑料袋,这些塑料袋小号每个0.2元、大号每个0.3元。由于食品选购区的手撕式食品专用袋基本为免费提供,因此几乎每名顾客的购物篮里都装着五六个这样的塑料袋。
  多数大型超市提供的塑料袋为高密度聚乙烯塑料袋,印着“QS”标志、国家标准号码、厚度、生产厂家等信息。袋子上还写着:“为了保护环境,鼓励塑料购物袋多次使用;废弃后建议回收再利用。”工作人员说,这种塑料袋无毒无味,可以盛放食品。
  “现在很多消费者尤其是老年人,都会自备塑料袋或环保购物袋,人们的环保意识在逐渐提高。”位于中国民航总医院附近的一家大型连锁超市的收银员表示,她每天要进行上万笔交易,其中购买塑料袋的顾客比例为1/3。
  国家发改委去年发布的数据显示,“限塑令”实施以来,超市、商场的塑料袋使用量普遍减少2/3以上,累计减少塑料袋140万吨左右,相当于节约了840万吨石油。
  不过,一些农贸市场、商品零售场所内,超薄塑料袋肆意流通难题仍然存在。在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大黄庄桥附近的一个农贸市场,几乎所有经营者都免费提供塑料袋。这些塑料袋上,没有任何生产厂家和生产规格标志,厚度上也明显低于0.025毫米的“限塑令”要求。在旁边的马路边,由于一些水果商贩免费提供塑料袋太薄,很多顾客买东西时要求多套几个袋子。
  同时,随着“互联网+”兴起,快递和外卖领域逐渐成为塑料袋使用“大户”。相关统计显示,中国去年快递业塑料袋使用量约147亿个。今年“双11”的包裹量预计将达15亿个,其中大多数含有无法降解的塑料袋。
  另外,外卖类APP“饿了么”近期发布的外卖大数据显示,中国外卖市场用户规模达6亿,2016年在线外卖用户消费频次每周消费3次以上的占比高达63.3%。按照这个数据推算,每周将有超过3亿份外卖被送出,如果按每份外卖消耗1个塑料袋计算,就产生了3亿个塑料袋。如果这些塑料袋废弃物无法得到有效处理,将是一场严重的生态污染。
  总的来看,“限塑令”的确起到了提升消费者环保意识的作用,并在实施前期使塑料袋使用量大减。但近年来,由于超薄塑料袋肆意流通的旧难题尚未解决,快递、外卖等领域又成为塑料袋监管的新盲区,导致了“限塑令”执行效果出现反弹。

2、“灰色地带”影响“限塑”效果
  为配合“限塑令”落地,商务部、国家发改委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于2008年联合发布《商品零售场所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管理办法》,其中对向消费者无偿或变相无偿提供塑料袋等行为制定了相关处罚措施,但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
  一方面,执法部门取证难、执罚难是重要原因。尽管很多地方的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局经常检查塑料袋生产厂家,并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罚,但一些没有注册登记就违规生产超薄塑料袋的“黑作坊”非常隐蔽,给源头监管带来很大难度。同时,一些地方的执法检查缺乏持续性,导致很多农贸市场、个体商户继续使用超薄塑料袋。
  另一方面,“限塑令”本身存在局限性,产生了很多“灰色地带”。由于自备购物袋顾客越来越少,大部分顾客为图便利都会直接购买塑料袋,超市成为最大受益方,使得“限塑令”有转变为“卖塑令”之嫌。
  此外,对于近年来出现的快递、在线或线下购物采用塑料袋包装,“限塑令”也没有明确规定,给了塑料袋继续泛滥的机会。“快递包装中的重点问题有3个,一是塑料袋、编织袋、透明胶带不可降解;二是有毒有害物质存在;三是绿色包装标准标识和检验检测机构不健全。快递包装多是用二次料再造生产,回收后没有再生产和再制造的价值。绝大多数包装和其他垃圾一样,直接填埋或焚烧,部分有再利用价值的快递包装受到污染,很难从海量垃圾中回收再利用。”北京印刷学院青岛研究院副院长朱磊说。
  同时,生物降解材料塑料袋、环保购物袋等成本高,限制了其大规模推广。一般来说,生物降解塑料袋成本是传统塑料袋的2至3倍,目前全国生物基塑料和降解塑料产量仅十几万吨,和传统塑料千万吨的年产量相比差距明显。
  消费者对“限塑令”知之不详或主观上仍存图省事观念,也是造成“限塑令”执行难的重要原因。在位于民航总医院附近的一家大型连锁超市内,记者随机采访了10名正在购物的顾客,其中9人赞同“塑料袋会造成白色污染”,但只有2人自带了塑料袋,且很多顾客表示“经常接受商店、外卖、快递等免费提供超薄塑料袋”。
  专家表示,在缺乏低成本环保替代品的前提下,很难通过高成本的抽象道德责任达成环保愿景。

3、加码“限塑令”重在执行落实
  在11月2日举行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联组会议上,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表示,准备会同相关部门研究调整“限塑令”,研究制定在电商、快递、外卖等行业率先限制一系列不可降解塑料包装使用的相关实施方案,同时督促地方特别是城市加大落实力度。此外,将推广新型材料,征集、筛选技术成熟、产业基础比较完善的可循环、可降解的包装材料,在条件成熟的领域和行业推广使用。
  国家邮政局等10部门11月初也联合发文,推进快递业绿色包装,提出到2020年,可降解的绿色包装材料应用比例提高到50%。这意味着,“限塑令”将迎来加码落实的新时期。
  不过,要切实做到加码落实,亟需相关部门出台细则,明确监管者、生产者、销售者、消费者等各个环节的责任和义务,改变“限塑令”目前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没有细则的法规就如同没有牙齿的老虎,看上去很厉害,实则作用不大。”北京中勉律师事务所律师黄丽凌说。
  一方面要“堵”,从源头上遏制。既然“限塑令”当初由政府推行,就不能完全依靠商家自觉来实现。环保、质监、工商等部门必须在塑料袋生产的审批、监控、执法环节中出狠招、抓落实,不让违规产品流入市场。
  2015年1月1日起,吉林省开始禁止生产、销售、提供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购物袋、塑料餐具,成为全国首个全面“禁塑”的省份。目前长春市的大超市、大商场基本完成了环保塑料袋对传统塑料袋的替换。既然有了可行试点,那么在全国范围内通过立法方式将“限塑令”上升为“禁塑令”是否必要,如何解决由此带来的替代品昂贵、监管力量不足等问题,需要做好充分研究。
  另一方面要“疏”,完善塑料袋销售、使用和回收的全链条制度设计。可通过政府补贴,对使用环保袋的消费者给予一定奖励,鼓励更多人养成随身携“袋”的好习惯。同时可以参照海外国家经验,对塑料袋适当涨价,大家“扯袋”的手可能会停一停。
  此外,作为替代品的环保袋大都又贵又笨重。如果能利用生物降解等新材料,提升塑料袋的“绿色含量”,并做到平价又便携,相信不少人会乐于践行环保责任。
  共享模式为解决这个问题提出了新思路。在今年的“双11”期间出现了可重复利用的共享快递盒,既解决了用户需求,又鼓励消费者减少使用塑料袋的频率。
  当然,无论是堵还是疏,最关键的坎是公众环保意识的转变。以全球“限塑”最为成功的爱尔兰为例,除了通过收税提高塑料袋价格,爱尔兰还将“限塑”重心放在了公民意识培养上。政府长期在学校、社区等开展宣传教育,给消费者分发环保宣传手册、环保购物袋等,如今爱尔兰全社会已经形成不接受、不欢迎塑料袋的氛围。
  “‘限塑令’的核心价值在于向整个社会传递这样一个信息──资源有价,使用资源需要付出成本。”专家表示,只有引导大多数消费者形成资源有价意识,让消费者从思想上“限塑”,才能促进人们主动参与“限塑”,最终达到保护资源、保护环境的目标。
⊙记者:张一琪 彭训文

德国
建立塑料回收利用体系

  德国建立了完善的塑料回收利用体系,可使99%用过的塑料袋得以回收利用。
  德国塑料包装与薄膜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德国的塑料袋回收体系,可确保塑料手提袋经过分拣进行机械再生和能源回收,不会滞留于环境中。
  2012年德国使用了60亿个塑料手提袋,相当于8.6万吨的消费总量,人均每年消费76个手提袋。德国包装市场调研协会相关负责人报告称,欧洲每年的人均塑料袋消费量是198个,德国塑料袋消费量不及该数量的一半。

爱尔兰
征收塑料袋环境税

  为遏止塑料购物袋使用,减少白色污染,爱尔兰政府从2002年开始征收塑料购物袋环境税,所收资金全部交由新成立的环保基金用于环境保护项目。征税前,爱尔兰购物者每年约使用12亿个塑料袋。2002年开始征税后,爱尔兰政府5年内征得9868万美元税款,购物塑料袋使用减少了95%,人均年消费量21个,收税前则为328个。

韩国
旧购物袋换新袋

  从1999年2月起,韩国政府开始实行《节约资源与促进资源再利用法》,不管在商场购买多么昂贵的东西,商场都不会赠送购物袋,如果客人没有自备袋子,就要花100韩元购买纸袋或塑料袋。商店会原价收回这些袋子,顾客也可以拿用过的旧袋子到商店或超市换新袋子。自1999年实行购物袋收费制后,韩国塑料袋使用量减少了60%。

孟加拉国
违规者将被判刑

  孟加拉国从2002年3月开始禁止使用塑料袋。在实施这项禁令以前,首都达卡的950万人每天要消耗1000万只塑料袋。禁令颁布后,全国315家生产塑料袋工厂全部关门,塑料袋用量减少了90%。在孟加拉国,违反法律规定进口或销售塑料袋的人可被判处最高10年刑,发放塑料袋者则可被判处6个月监禁。

英国
“无塑运动”早已兴起

  英国是欧洲诸国中最早禁止使用塑料袋的国家之一,2007年1月,伦敦33个区级政府联合通过一项法案,提议禁止商店向购物者免费提供塑料袋,如果有消费者确实需要,须交纳15便士税费。此法案目的是鼓励商家和顾客使用环保购物袋,以减少白色污染来源。自这项法案提出后,“无塑运动”在英国渐渐兴起。伦敦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禁用塑料袋的大城市。
  (本报记者 韩维正整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3-28 19:44, Processed in 0.202801 second(s), 11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