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11968|回复: 11
 2熊猫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罗达志 发表于: 2008-6-3 18:21:27|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纪实·新闻炉霍地震的记忆

 [复制链接]
  这是一篇旧文,记叙了三十多年前我所亲历的两次地震。随着岁月的流逝,那两次地震的全过程已渐渐模糊,唯有灾难中凸现出的人性光辉仍旧沉淀在我记忆的深处。遭遇地震灾难诚然不幸,但也让世人见证了我们这个古老民族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抗灾意志和超越灾难的崛起。最近发生的5·12大地震又一次证明,任何大灾大难也摧不倒中华民族。对于这场大地震的幸存者而言,他们的经历也许会变成一种激励机制,并转化为砥砺心志的力量。这就是四川人所说的:雄起!

──作者



炉霍地震的记忆


历史上的炉霍大地震
  炉霍是川藏公路北线(G317线)上的一座小城,古称霍尔章谷,为藏语之音译,意思是山崖之头。境内东南有大雪山雄踞,西北有牟尼芒起山绵延,西与新龙接壤的旦都喀海拔5378米,其余的山脊多在海拔4000米以上。达曲河与色曲河汇流于城北,流经东南出境,称为鲜水河。
  炉霍之闻名于世缘于地震。在地质构造上,北起甘孜,经炉霍、道孚、康定至石棉、越西,有一条长达500公里的地震带,称为鲜水河地震带,乃是四川境内最为活跃而又最长的地震带。其频度之高、强度之大为全川之冠,震源深达20公里。据记载,自1700年~1992年的200多年间即发生了5级以上地震50余次,其中7级以上地震9次,6.0.~6.9级17次。1786年6月,位于这条地震带上的泸定,发生过一次7级以上大地震;1923年3月,炉霍发生过一次7级以上地震;1955年4月的康定大地震也是7级以上。据档案史料,1923年炉霍大地震“县治城内以及所属之仁达沟、斯木、宜木、雅德、拜宜等同时地震……,官署民房概行倾陷,人民牲畜伤毙无算……。道孚县城官署民房虽摧圮,幸未伤人,惟孔色、麻孜两乡人民屋宇、粮食牲畜荡然无存,压毙男妇老幼约五百余人,并有被房屋压倒现未挖出及被压伤者尚不计其数。数百里之内炊烟断绝,城为废墟。炉霍县城一带以及仁达沟税局受灾尤为惨剧,县署眷属、员司、丁役以及附城商民、教士、教民、税局委员梁士诚同时伤毙,鲜有存者。该处驻防陆军一排,官佐士兵亦同被压伤。该县辖境以斯木、宜木两乡被灾为最重,雅德、宜拜两乡稍轻。约计全县伤毙人口三千名以上。”灾情之重,于此可见。以至五十年之后,前来进行考察的科学工作者,还能清晰地看到当年地震的废墟和大地破裂的遗迹。

炉霍地震纪念塔

首次亲历的炉霍地震
  四十多年前,我在川藏公路上的炉霍县工作。1967年8月的一天,时近中午,正准备下班。猝然觉得有异,房梁屋架兀自吱吱嘎嘎,玻璃器皿碰击有声,地面晃动,我还未反应过来,有人吼了一声:地震!那时我还年轻,本能地抬腿一个纵步跳出门外,双脚落地,一个踉跄,身不由己跌扑倒下,感到大地在猛烈地左右摇晃。只觉得耳边涌过一股低沉粗闷的异响,如山呼海啸,又似风雷滚地。须臾,那响声过去,地面也不晃动了。我爬起来,见跌倒之处乃是一畦菜地,种满了波菜和大葱。身后遍地碎瓦,那是从屋檐上坠落下来的。环顾四周,只觉得天空昏昏浊浊,不似震前那般清澈。这时人们纷纷从各个角落钻出来,三五成堆议论起刚才发生的事,十分诧异这次地震事前未闻先兆,毫无猪跳狗吠之类的异征。人们叽喳未已,办公室的电话响了,原来是川藏公路上的一个道班打来的,报告他们那里发生了地震,问及伤亡情况,语焉不详。当天,我在一个笔记本上记下了地震发生的时间:1967年8月30日上午12时22分。
  有关消息陆续传来。这次地震为6.7级,震中地区在距炉霍县城西北45公里的朱倭,位于川藏公路的旦都至锣锅粱子一线均受到波及。当时,一个工程队在雄鸡岭进行路基改造工程,全体人员借住在一幢藏式土墙平房里。地震时,工人们刚下班进房,陡然一阵震晃,墙倒屋塌,许多人被埋在废墟里。“我揉了揉眼睛,满是灰尘,鼻孔里也呛进了泥沙。一看,顿时吓了一跳,刚才的房屋门窗全没了!”一位幸存者事后对我说,在其周围只有浑浊刺眼的烟尘,他拍了拍满身的泥沙,才发现走在前面的人不见了,惊叫了一声:班长!人们似乎回过神来,众人心慌意乱,急忙忙橇石刨土,忙乎了许久,才把埋在土堆里的遇难者刨出来。可惜班长李某等人停止了呼吸。其余的伤员则迅速送来炉霍县城治疗。
  不久,新闻煤体报道了朱倭地震的消息,号召灾区人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发展生产,重建家园。为此,县上组织了各单位的人员到朱倭抗震救灾。一天午后,我们搭乘一辆解放牌货车去朱倭,我坐在驾驶室。汽车过了雄鸡岭,近入平坦的河谷地带。司机刚把操纵杆推到高速挡,汽车一加速,猛地像篮球一样弹跳起来,车窗外,远处山蜂的轮廓突然变形,彷佛在哈哈镜中,左右歪斜不定,对岸,一股浓烟腾空而起。我们顿时意识到:地震了!司机迅即换挡,我感到汽车并未前窜,车轮在地上一蹦一跳。仓猝中一拉刹车,整个车身跳起来横在路边,仍在一上一下地弹跳。不到半分钟,这一切全都消失了,只有对岸的寨子笼罩在浓浓的黄尘之中。
  后来,省里来了以天宝为团长的慰问团。许多部队、医疗队、地震研究机构纷纷赶来,在朱倭支起各式各样的帐篷。一时间,朱倭又成了帐篷城。朱倭乃藏语的音译,意思是蒙古族的村寨。当时朱倭的人口仅300余,虽是6.7级的强震,伤亡并不大。在各地的支援下,得以很快恢复,重建了家园。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罗达志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罗达志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罗达志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罗达志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罗达志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罗达志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评分

参与人数 1文采 +50威望 +10金钱 +50收起理由
leikang + 50 + 10 + 50好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转帖]敬佩司马南是条汉子! 鄢烈山:“不长脑子”的网络暴戾
2# 四姑娘山
 楼主|罗达志 发表于: 2008-6-3 18:28:12|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炉霍地震的记忆(二)

谁也没有想到的灾难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更大的灾难还在后面。1973年春节,我们全家自炉返蓉探亲。节后的第一个星期六,早起,我扭开收音机,电波送来中央台播音员不紧不慢的声音:“新华社北京二月九日消息,二月六日十八时三十七分,我国四川省西部甘孜藏族自治州境内发生了强了烈地震。”当时我未在意。上午,随手翻开当天的《四川日报》,赫然看见第一版上以黑体大字标题报道了同样的消息:“这次地震的震级为7.9级,震中地区在北纬31.1度,东经100.4度。”我感到不祥,当时是“抓革命”的年代,一般的自然灾害万万不会刊登在第一版上。于是我找出一本《四川省地图》,按照报上说的经纬度用三角板一量,炉霍恰恰就在媒体报道的震中地区。一股不祥之感顿然而生。
  第二天中午,我在焦虑中搭上了一辆运送救灾物资的货车,匆匆离开了成都。汽车一路狂奔了一天一夜,于太阳落山之前赶到了炉霍。我清楚地记得那是2月12日。跨出车门,顿时呆了:炉霍全城已夷为平地,但见一片废墟,遍地瓦砾,到处是倾倒的房屋,坍塌的堡坎,裂缝的地面,变形的道路。我们单位门口两扇横径6米的大门,像被随意撕碎的报纸,被地震的魔掌撕成几大片,两座一米见方、高达3米的石柱,居然呈180度大转弯。惨烈之状,一时竟找不出合适的词汇来表达。倾巢之下,岂有完卵,我的宿舍自然不能幸免。房门震得变了形,室内的木床被拦腰砸断,一根碗口粗的木梁戳穿床板,直插入地。侥幸的是窗台未倒,一部红灯牌收音机好端端搁在那里,蒙上了厚茸茸的泥灰。至于桌椅橱柜、锅盆碗盏,无一完肤。好在离炉前我把被褥捆成一卷丢在床头,拖出来逐一抖掉尘土,还能照常使用。晚上,我就蜷在那劫后余生的被窝里。二月的炉霍春寒料峭,高原的夜风拍打着帐篷的帷布,卷起地上的尘沙,天气阴冷而干燥,久久难以入睡。
  无论如何我也没有想到灾情竟如此惨重。许多相识的朋友和同事的遇难,使我涌起一缕“忍看朋辈成新鬼”感伤。谁也说不清这次地震摧毁了多少家庭,或丧偶、或失子、或亡父、或失母,人们随口报出一长串名字,无不面带戚色。听说竟有几十户全家遇难的,确否,平民百姓当然无法查证。两百里内尽为废墟,则是无容置疑的事实。当时各个医疗队的帐篷里挤满了伤病员,那些奔驰在灾区的白衣战士,忘我地履行着救死扶伤的职责。
  据当时的媒体报道,那次炉霍大地震的震级为7·9级。三年之后的唐山大地震的震级为7·8级。其破坏性之大,世所罕见。谈起事发时的情景,许多人心有余悸。一位道班工人告诉我,地震时他正在公路上,突然大地猛烈晃动,身体失衡,一股力量把他撂翻在地,他双手支撑,试图爬起来,一抬头,猝见眼前的地面张开一条大大的裂口“妈呀──”!他吓出一身冷汗,不由自主地闭上双眼。待他睁眼,那条裂口合上了。面前冒起一条松软的土埂,象是从地里挤出来的,高达30厘米。那道班工人说:“差一点我就遭包饺子了!捡了一条命。
  炊事员老周就没有他的运气。地震那天,他从150公里外的色达县来到炉霍准备搭乘次日的班车回家探亲。刚走到单位的库房前,地震突发,条石砌成的库房顿时倾塌,他也从此消失。震后清点人数时,谁也没有留意到他的存亡。后来不知是谁想起地震那天碰见过他而震后不知下落,四处寻访未果。隔了半个多月,众人在清理倾塌的石库时,才把他从乱石堆里挖出来。我目击了清理现场的全过程,从他的衣兜里搜出了浸满血渍的800多元钱。那是他两年的积蓄,打算回家与妻儿团聚,却被地震送上了不归路。
  也有戏剧性的情节。材料员老蔡,外出串门回家,其妻听见他的敲门声,起身给他开门。刚走到门边,地震了,强烈的震波把门框震变形,拉不开,也推不开,夫妻俩一个在外,一个在内,隔门而立,,幸亏门框未倒,躲过一劫。
  且说炉霍大地震的消息见报后,大批的解放军、医疗队和各地救灾人员、地震研究机构火速赶来,相继在废墟上支起帐篷,展开工作。演出了一出出抗震救灾、救死扶伤的活剧。那万众一心,战天斗地的场面,至今犹未忘怀。救灾物资源源不断运来,车轮卷起的黄尘弥漫在公路上空,久久不散。人民空军出动了飞机实施空投物资。空投场设在一片开阔河谷地带,地势平坦。空投下来的物资迅即分送到灾民手里。我就吃过空投下来的饼干、馒头之类的食品。在我保存下来的笔记本上,还有当时领取救灾补助款的记录。
  抗震救灾,保障交通乃第一要务,公路部门责无旁贷。我们管辖的川藏公路北线240K—350K;炉色公路0—40K的路段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毁损、坍塌、滑坡、路面断裂、变形,严重影响了行车。职工们在掩埋了遇难者,安顿了伤病员,草率地处理了各自的家务后,迅即投入了抢修道路的工作中。没过多久,便全线通车。这其间最令人叹为奇迹的是,炉霍公路段自行设计、自行施工的六座石拱桥,在这举世骇然的大地震中竟无一垮塌。地震后的第二天、即2月7日,首批到达灾区的解放军部队找到公路段,咨询炉霍大桥是否可以通行汽车?时任技术副段长的胡道兴跑去上上下下察看了许久,未见变形,亦无裂缝,当即确认通车无碍。在其后几天的余震中大桥仍安然无恙,经受了高强度地震的考脸,从而保障了救灾人员和物资顺利到达灾区现场。
  炉霍大桥位于鲜水河上,全长50米,跨径35米,为空腹式石拱桥。修建于1972年,同年竣工交付使用。设计者即为胡道兴。其人是重庆的一所大学土木工程系的毕业生。1950年代初随十八军进藏筑路。为人诚直,工作认真,不善辞令,精于业务而疏于人际。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一来,他成了“白专道路”的“走资派”,少不了挨斗挨批。就是在这种政治气压下,他设计了炉霍大桥、仁达桥、秋所桥等六座石拱桥。现在看来,他的设计也是先进和大胆的。赢得了内行的交口称赞,经受了高强度地震考验。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楼主|罗达志 发表于: 2008-6-3 18:30:51|只看该作者

炉霍地震的记忆(三)

绝域新生吊故垒,劫灰飞尽颂升平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呜乎!



2003年7月
4# 金佛山
 郭建勋 发表于: 2008-6-4 09:01:40|只看该作者
很有价值的一篇文章!昨天晚上,我与炉霍的一位朋友,还谈到了地震对炉霍人的影响,至今仍存在!重温灾难,是很必要的,我们不需要灾难,但我们要记住灾难带给我们的教训!谢谢!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5# 华蓥山
 楼主|罗达志 发表于: 2008-6-4 17:01:45|只看该作者

回复 4楼 郭建勋 的帖子

谢谢郭建勋先生对本文的关注!这是一篇旧文,原载于拙著《回望康巴》一书。这次5·12大地震,举国同悲!这场灾难,又一次让世界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同舟共济、众志成城的气概。地震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灾害,地震无情,人间有爱。共和国总理在第一时间抵达灾区,十万军人和十三亿同胞在第一时间伸出援助之手,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人间的纯真大爱,以及华夏同胞的骨肉亲情。我们不需要灾难,但我们应当记住灾难带给我们的教训!灾难诚然可怕,比灾难更可怕的是人类在功利化价值观蛊惑下的健忘和短视。炉霍大地震过去三十多年了,也许是我囿于孤闻,很难得在媒体上见到有关炉霍地震的文章,那是一场7·9级大地震,近年来就连甘孜州的媒体也少有报道。于是在举国痛悼5·12大地震之际,我翻出这篇旧文,旨在从历史的回顾中进行科学的理性思索,冀以超越灾难而崛起,而不是时下某些“精英”在灾难后如梦方醒式的怨天尤人。我在本文开头说过,对于幸存者而言,地震的的经历也许会变成一种激励机制,并转化为砥砺心志的力量,这就是四川人所说的:雄起!但是怎样雄起呢?
6# 青城山
 郭建勋 发表于: 2008-6-5 09:14:04|只看该作者
炉霍大地震过去三十多年了,也许是我囿于孤闻,很难得在媒体上见到有关炉霍地震的文章,那是一场7·9级大地震,近年来就连甘孜州的媒体也少有报道。于是在举国痛悼5·12大地震之际,我翻出这篇旧文,旨在从历史的回顾中进行科学的理性思索,冀以超越灾难而崛起,而不是时下某些“精英”在灾难后如梦方醒式的怨天尤人。

说得太好了,灾难不可怕,可怕的就是后人没有对灾难的恐惧,对前人所受的伤痛忘得太快!

的确,炉霍地震,无论如何不应如此快地被人们淡忘,尤其是生活在甘孜州的人们!如果不防患于未然,谁知道后果是怎样的严重?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7#
 罗子兰 发表于: 2008-6-8 07:48:58|只看该作者
炉霍地震那年,我在浦西苗圃。这次经历,让我十多年都不感住水泥房,这次5·12地震,我又遇上了。还好,两次地震我都没有受伤。愿那些死去的灵魂安宁!
8#
 杨琦 发表于: 2008-6-8 11:34:29|只看该作者
向罗志达先生表示敬意。两次大的地震距离时间这样短暂,美好山河又遭重创,这次死亡人数也让人痛心。面对地震,我们确实该反省很多。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9#
 郭建勋 发表于: 2008-6-8 20:54:25|只看该作者
死者长已矣!

存者应该做些什么呢?
10#
 楼主|罗达志 发表于: 2008-6-8 22:54:04|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罗子兰 于 2008-6-8 07:48 发表

炉霍地震那年,我在浦西苗圃。这次经历,让我十多年都不感住水泥房,这次5·12大地震,我又遇上了。还好,两次地震我都没有受伤。愿那些死去的灵魂安宁!

杨琦 发表于 2008-6-8 11:34

向罗志达先生表示敬意。两次大的地震距离时间这样短暂,美好山河又遭重创,这次死亡人数也让人痛心。面对地震,我们确实该反省很多。

郭建勋 发表于 2008-6-8 20:54

死者长已矣!

存者应该做些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谢谢郭建勋、罗子兰、杨琦诸位文友!地震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灾害,一场地震可以把大地撕裂,山河变形,给人们带来痛苦和泪血,惊恐和绝望,但是压不断中华民族的脊梁,挡不住中华民族的凝聚和崛起。自然灾难没有国界与民族之别,5·12大地震是灾区同胞的不幸,是中华各族同胞的不幸,也是全人类的不幸。当灾区同胞遭遇如此巨大灾难的时候,作为经历过地震的过来人,我深切地感受到灾区同胞的悲恸。愚以为,灾难诚然可怕,比灾难更可怕的是人类在功利化价值观蛊惑下的健忘和短视。时下某些“精英”在灾难后如梦方醒似的怨天尤人,尤其让人遗憾。有一句哲言,一个民族需要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余愿与诸君共勉!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3 21:05, Processed in 6.193210 second(s), 17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