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914|回复: 0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飞翔 发表于: 2016-9-18 08:45:05|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少数民族如何推进广东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发展

 [复制链接]
源自:中国民族报  : □ 盘小梅 汪鲸 吴泽荣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是少数民族群众在特定的自然地理和历史文化条件下形成的共生体系。实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有利于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保护特色民居、培育特色产业、传承民族文化、加强民族团结进步,进而推动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带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一、广东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的现状
  广东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有瑶、壮、回、满、畲5个世居少数民族,世居少数民族人口60万左右。其中瑶、壮、畲3个民族聚族而居,自成村落,形成了一批各有特色的少数民族村寨。这些村寨民族文化丰富,自然风光优美,相对完整地保存着本民族的语言文化、传统服饰、风俗习惯、特色节庆等,大部分民族民间文化传人也都居住在这些村落中。有些村落还被列入国家级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名录和省、市各级名村。可以说,这些村寨既是活态的民族文化博物馆,也是广东文化强省建设的宝贵资源。近年来,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存在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许多珍贵文化受到巨大冲击并濒临消失,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面临较大危机。目前,广东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主要存在三种境况:一是年久失修,缺乏有效的管理和保护,许多传统建筑面临老旧坍塌的危机;二是村寨整体保护较好,特点鲜明突出,具有一定的发展基础;三是村寨总体保护尚好,传统风貌较为完整,但保护与发展面临诸多困难。
  自2009年国家民委与财政部开始实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以来,广东重点从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保护特色民居、培育特色产业、传承民族文化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入手,“五位一体”加强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发展。据广东省民族宗教委摸底统计,目前广东民族地区共有少数民族特色村寨118个,其中“保护”型特色村寨19个,“异地重建”型特色村寨28个,“连线开发、风貌改造”型特色村寨71个。到2016年,广东共投入少数民族发展资金8484万元(含中央及省财政),整合带动其他部门及社会资金3.2亿元,在全省30个有较强民族代表性和辐射带动作用的少数民族村寨组织实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项目。目前全省有25个特色村寨被国家民委列入“十二五”规划,其中连南瑶族自治县三排镇南岗千年瑶寨、乳源瑶族自治县必背镇必背口村等7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被国家民委命名为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并予以挂牌,突出了广东特色,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广东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缺乏整体性构想与规划
  广东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主要包括瑶、壮、畲3个民族,主要分布在3个自治县和7个民族乡。目前,对广东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从总体数量、总体投入、空间分布、民居建筑风格、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指标体系、民族文化特色、区域特点和定位、特色产业类型、实施办法等方面还缺乏整体性构想和规划,急需形成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制定相应的指标体系和发展规划,用于指导相关工作的开展。
  (二)民族文化内涵把握不到位
  少数民族传统村寨是集居住、生产、交往和精神生活于一体的功能和文化单位。由于自然环境、生计类型、生产力水平、审美情趣和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传统村寨往往呈现出与周边汉族相异的建筑和文化特色。例如,乳源必背镇大村的地理位置、村寨布局和房屋建筑样式,充分反映出“游耕”生计类型下的过山瑶文化习俗,佐证了“游耕”生计类型并不是一种单纯粗放式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而是处于农业边缘地区的人群充分利用当地特殊生态环境而实行的一种最大程度可持续利用自然环境的生存模式。但是目前由于民族研究专家学者、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参与程度不够,对瑶、壮、畲等民族的主要文化内涵和代表性文化符号把握得不够到位,以致在特色村寨建设过程当中,少数民族村寨的文化表达缺乏符号意义,特色不够鲜明,少数民族群众认同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注重外在形式而忽视文化功能
  马克斯·韦伯曾指出:“人是悬挂在由他们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笔者调查发现,目前民族地区大多数移民新村在规划和建造中,对村民居住面积和居住条件的考虑占据了主要地位,对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明显考虑不足,大多数移民新村中难以见到可供村民进行集体和传统民族文化活动的场地与设施。有些移民新村的瑶族村民表示,除了瑶语还在家庭内部得到传承外,当地瑶族传统的仪式和活动已经很少举行,这使得因人口搬迁而遭受传承危机的瑶族文化更加缺少展演和表达机会。与过去的瑶寨相比,大多数移民新村虽然在居住条件和生活水平上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却正在成为一个个“失神”的社区。
  (四)部分特色村寨年久失修急需抢救性保护
  由于少数民族村寨的地理位置较为偏僻,村寨内的古旧民族特色建筑又多为土木或砖木结构,破损情况较为严重,村落整体景观难以有效维持。例如,乳源必背镇瑶族村落大村已有两三百年历史,部分现有建筑已接近百年。对主要从事游耕生计类型的乳源瑶族来说,具有这样规模和特色的古村落较为少见,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但由于人口的外出迁移和维护不力,加上人们更愿意选择居住现代民居,以致村内古建筑日渐凋敝,损坏严重。古建筑和村落景观的衰败不仅仅是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外在形式的危机,也反映了与村寨社会空间相伴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内涵的日渐消逝。
  (五)经费与技术紧缺
  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多属于经济后发展地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发展面临着经费、技术紧缺的困境。以连南瑶族自治县为例,该县2013年财政收入仅1.57亿元,投入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方面的资金仅有144.3万。地方财政很难拿出大量资金对瑶寨进行修缮和维护,无法从根本上改造村落主体,改善村寨基础设施和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水平。村寨基础设施落后以及生活水平限制又进一步推动了村寨人口向外迁移。与此同时,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需要专业技术支持和专业人士参与,比如民族文化、文物博物、生态环境保护、建筑设计、旅游规划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专业人士。民族地区的人才结构和人才队伍无法满足当地发展的需要。
  (六)特色村寨建设与城乡建设的契合度不够
  目前,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尚缺乏整体规划,没有被纳入当地城乡建设统筹考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既包括民族工作部门,也包括国土、住建、交通、文化、扶贫等相关工作部门,但这些部门各有上级主管单位,各有负责建设项目,工作目标存在差异,工作要求和验收标准不一致,对特色村寨建设的理解也不尽相同,这些都决定了统一协调工作存在相当大的难度,难以对各方项目和资源进行整合,难以共同推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
  (七)少数民族特色产业需要加快发展
  当前文化产业普遍成为世界性的经济增长点,广东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具有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和潜力。但从总体上看,广东民族地区文化产业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与新疆、四川、云南贵州等民族大省相比,广东有一定规模的村寨较少,发展基础也比较薄弱,产业特色与规模都不够突出。像贵州省的苗寨、侗寨、瑶寨规模都比较大,上千户的寨子不少,目前民族文化旅游、民族医药、民族饮食和休闲养生等特色产业发展势头很好。广东是文化产业大省和旅游大省,具有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等优势,需要结合民族地区的情况和特点,进一步探索特色产业发展的路径。
  (八)社会参与程度有待提高
  目前,各级政府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发展工作十分重视,发挥了较强的主导作用。但大多数村民还未充分认识到特色村寨保护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意义,积极性和参与度不够,往往呈现出“散沙式”、“原子式”的个体状态。这种状态使得本身就缺乏经济力量、社会网络和文化资本的村民个体难以扩展资源,难以实现村寨的“内源式”发展。另外,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发展还需要各种社会力量的支持。例如,从事文化保护和培育的社会公益团体,从事旅游景区开发与文化创意产业的企业,各种景观规划设计、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专业人才等等。
  三、广东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与国家发展战略、省市县发展规划高度契合
  特色村寨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要符合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精准扶贫、广东省粤东西北协调发展战略的精神,要与省、市、县、乡镇发展规划相契合。在项目实施方面,要整合各级各部门和社会资金,细化省级发展规划,将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建设、农村危房改造工程、高寒山区移民搬迁工程和扶贫攻坚项目统筹安排,提高特色村寨建设的落实力和实施效果。
  (二)进行整体性构想和规划
  一是省和市县分级编制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整体规划,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明确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的建设宗旨、发展意义、主要目标、重点任务以及保障措施等,提升保护与发展的层次和水平。二是根据广东民族地区实际情况,制定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指标体系,量化发展目标和细化实施办法。三是组织民族、建筑、规划、生态、文物博物等方面的专家召开专家论证会,为广东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出谋献策。四是充分考虑广东瑶、壮、畲民族历史文化特点,借用学术研究成果,把南岭民族走廊、线路遗产的概念引入特色村寨建设,凸显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五是建设特色村寨示范点,通过典型示范带动特色村寨建设。
  (三)开展少数民族村寨普查工程
  对广东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进行普查,摸清底数、建立台账,这是开展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的基础。根据普查情况,可以更好地部署工作和制定规划,按照轻重缓急开展保护与发展工作。与此同时,要对瑶、壮、畲等民族文化开展普查建档,建立少数民族文化数据库,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
  (四)开展特色民居保护建设工程
  特色民居保护建设是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特色村寨建设的重要载体。特色民居的保护建设要有专家的高度参与,要体现少数民族文化的内涵和特点,体现广东地域特色,注重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建议由政府组织,请专家根据地域和民族特色设计建筑方案,广泛征集各方意见、特别是少数民族群众意见后再确定实施。
  (五)开展特色产业培育工程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服务能力。通过引导村民重点发展“农家乐”、“风情游”等生态产业,培育和开发少数民族特色餐饮及乡村旅游。二是深入挖掘特色村寨文化,将文化元素有机融入到特色村寨建设与开发环节中。通过举办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庆典等形式,集中展示村寨文化,丰富游览内容。如连山“戏水节”、连南“瑶族文化艺术节”、乳源“十月朝”等民族节庆活动。三是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充分发挥特色村寨在乡村旅游中的引领作用。通过培育特色村寨旅游示范点,形成特色村寨旅游品牌,提升特色村寨影响力。如连南千年瑶寨旅游项目。四是重点发展特色种养业,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抓好“一乡一品”建设,打造当地农产品知名品牌,如竹鼠、土猪、稻田鱼、瑶家香米等。五是大力发展少数民族特色产品,如民族医药、民族刺绣、特色食品等。
  (六)开展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程
  一是在村寨空间结构和民居建筑方面提供充分的民族文化空间,如举办耍歌堂、牛皇诞、拜盘王、抬蓝大将军等传统民俗活动的场所,展示少数民族生产生活内容的展示室,兼具农家书屋和文化传承功能的图书室等等。二是注重发现和培养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人,通过他们带动传统民俗文化的开展。三是通过特色产业带动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和创新。四是通过挖掘整理少数民族文化,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五是组织专家深入少数民族村寨,对民族医药、民族歌舞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进行发展创新。
  (七)多元化筹集建设资金
  国家设立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专项资金,并逐年增大资金投入。建议各级政府配套安排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特色村寨规划编制、民居修复与新建、基础设施配套、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等项目建设。同时,积极拓宽社会力量参与渠道,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特色村寨建设;有效构建政府与市场双重驱动机制,通过财政投入激活社会资金;各地政府在特色村寨建设进程中要有效整合资金,加强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八)发挥村民主体角色和社会力量作用
  政府、村民、企业、专家学者是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的重要参与力量。在特色村寨建设中,必须形成政府主导、村民参与、企业支持、专家学者出谋划策四位一体的格局。少数民族群众是特色村寨保护发展的主体,他们的参与程度是特色村寨建设取得实效的重要保证,必须注重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让他们成为特色村寨建设的重要力量和受益者。企业参与建设能够充分发挥资金和技术优势,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提供资金和技术保障。如广之旅国际旅行社等知名企业,其充足的经济实力、先进的管理经验、健全的分销网络等,可以更好地促进特色村寨建设。专家学者的专业知识和学术视野,可以使保护与发展工作更加科学理性和专业规范。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飞翔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飞翔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以“赶考”精神打好民族地区“精准扶贫”攻坚战 关于中国民族音乐与相关文化可融性的体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30 01:38, Processed in 0.156000 second(s), 8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