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915|回复: 0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飞翔 发表于: 2016-9-23 10:45:00|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少数民族如何进一步推进青海省藏蒙地区的双语教育

 [复制链接]
源自:中国民族报
  本课题通过对青海省藏蒙地区多民族、多语言文化圈地带双语教育教学现状的实地调查,初步探讨“族群性”、“情境性”与双语教育的关联度,并从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的视角,对青海省藏蒙地区双语教育实践中产生的“夹缝中的文化选择”、“开放—融入式教育”、“民汉混编班”等本土教育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思考,探索适合民族地区双语教学顺利实施的途径,深入探讨实施双语教育教学在推动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构筑互嵌式社区结构、提升整体公民素质等方面所发挥的多维效能和积极作用。
  一、青海省藏蒙地区双语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一)现状
  双语教育是保存与传承民族语言及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在青海省藏蒙地区民汉双语教育的实践活动中,既出现了部分少数民族群众只愿意学习汉语、反对运用民族语教学的情况,也出现了不赞同或变相拒绝用通用语言文字教学的情形,用单一的民族语言文字教学和通过教育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正逐渐成为获得普遍认同的观念。因藏蒙地区处于文化交界地带,基于语言文化生态而显现的双语教育选择体现出夹缝中的选择倾向。文化交界地带和文化争锋地区容易形成“夹缝中的文化选择”这一文化发展策略,双语教学是教育文化的体现。青海省藏蒙地区的海晏县、都兰县和同仁县的双语教学调查不同程度地显现了这一潜在性的规律,民族自治州的文化与语言生态是双语教育教学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海北藏族自治州下辖的海晏县境内既生活着藏族、蒙古族,也生活着汉族、回族、土族及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族,文化生态和语言生态一如其自然地理生态丰富多样。以哈勒景乡为考察范围,处于中心地带的是蒙古文化和蒙语圈,其外围为藏文化和藏语言圈,最外围则是汉文化和汉语言圈。相比于外围的藏文化与藏语言圈,蒙古文化和蒙语言圈处于弱势位置,但家长和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哈勒景乡的教育选择倾向于汉文化和汉语言圈,家长和学生们希望接受二类模式,从而能更好地适应当下社会。二类模式是表象,其意愿背后的深层思维结构则是希望依托更强势的文化和语言达成与藏文化与藏语言的新的平衡。大多数海西州的藏族学生和家长也表达了类似的意愿和选择,在蒙语和蒙文化为强势语言文化的背景下,藏族学生选择和接受的也是二类教学模式,其实质与海晏县蒙古族学生相同。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出现的特殊情形是学习英语,根敦群培学校的师生们对英语学习表现出了比对汉语学习更高的热情,这当然源自于博学志远的根敦群培大师的影响,还有来自国外的英语志愿者们的鼓励,同时也有知识精英们的引导。基于以上,我们认为如果在教育政策的制定中能充分考虑文化和语言生态因素,双语教学改革就不会出现波及藏族聚居区大部分社会、持续时间达两年之久的影响社会稳定的事件。
  (二)问题成因
  全球经济一体化导致世界上各民族共享的文化边疆的扩大和族群间文化差异的缩小,族群文化边界日渐模糊,族群文化的独特性也日益削弱,作为民族文化载体和民族文化认同重要标志的民族语言在少数民族日常生活中面临边缘化。民族语言的消失必将导致民族文化的变迁,少数民族对双语教育教学的态度、意愿及在对民族文化认同潜在根由的分析中不难发现这样一种事实:不同文化相互冲突、碰撞、渗透与融合,引起了民族文化的深刻变迁,文化变迁必然引起少数民族语言、风俗、习惯的相应变迁,从而对他们的语言态度、语言选择产生导向性的作用。在文化变迁的过程中,出现了两种态度,即语言工具论和语言根基论。这两种态度是文化争锋过程中的常态,历史上不乏语言引起的社会文化的巨大变迁,也不乏因文化碰撞导致的语言的变迁。在青海省藏蒙地区的民族教育发展规划中处理好根基论和工具论的关系,也就能解决好双语教育教学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根据调查,青海省大部分藏蒙地区对通用语汉语学习表现出了工具论的选择倾向,家长、校方、教育部门和学生的访谈和问卷,都认可了通用语汉语在未来就业中具备的更大潜能,因此,民汉兼通成为理想的双语教育教学目标。但现实不尽如人意,牧区的双语教育教学活动未能达到精通民族语文的效果,也未实现掌握通用语汉语的目标。发生在青海省的双语教学风波,表面上是一类模式和二类模式选择问题,背后的原因更为复杂。在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的过程中,出现了或多或少忽视民族文化传承及多元文化教育的做法,也出现了教育过程中对国家认同建构的方式、技巧的忽视,如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以灌输为主,缺乏体验等,导致教育改革的微挫。
  二、推进青海省藏蒙地区双语教育的对策建议
  (一)按照地区差异和语言文化生态确立双语教学模式
  青海省民族教育发展应充分考虑生态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等,发展与这些环境相适应的教育活动和办学模式,依地区差异和语言文化生态确立双语教学模式。青海省藏蒙地区双语教育教学活动应逐步推进,不能过于急进,要综合考量,拿出适合本地区的教育模式。
  在海东市及海南、黄南、海北、海西、果洛、玉树等自治州的地区序列中,存在一类模式、二类模式及普通模式等双语教育教学类型。海北州海晏县寄宿制学校采用混编班的方式开展普通模式教学活动,不同民族学生在一个班级共同上课,开设少数民族语言课程,由学生自愿选择少数民族语言课程,培养学生跨文化的理解能力和适应技巧,避免了学生民族身份的区分和民族界限的对立。黄南州同仁县城镇及附近存在汉语空间,同时也存在少数民族语言环境,因此兼顾两种双语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选择机会。海西州的教学活动中蒙古族学生采用一类模式,以蒙语授课为主,单科加授汉语文,藏族学生采用二类模式,汉语授课为主,单科加授藏语文,在教育教学规律的遵循中提升了学生的学业表现。果洛、玉树两州为典型的青藏游牧区腹地,现代学校教育之前,该地传统的教育模式为寺院教育,随着现代教育在该地区的创办,出现了牧读学校、帐篷学校等教育模式,寄宿制教育是在上述教育的实践中探索出来的一条现代学校教育之路,但在双语教学的实施中能否达到双语目标还是个未知数,这也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教育选择。同时作为教育政策制定者和教育政策的执行者,应考虑当地各种环境因素逐步推动双语教学的实施,不能操之过急,特别是在汉语言通用范围广大的中国,汉文化及现代文化占强势地位的当下,过急推进二类模式的实践,则会引起经济上处弱势地位的其他少数民族的不适应。
  (二)以多元文化整合教育提升双语教育内涵
  双语教育是民族教育改革环节中必须面对的事实,民族教育改革需要树立面向世界的理念高度,目前青海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面临信息时代带来的知识更新迅捷与机遇挑战并存的问题,如果教育仍旧处在“培养民族地区人才”的单一理念之下,则教育迈出的步伐将会迟缓,无法应对经济仍然欠发达但外界信息畅通而造成的不对称矛盾。因此,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民族地区的教育改革必须要从着手落实双语教学、开展三语教学开始,方能将世界上不同民族的优秀文化吸纳到自己的文化体系中,以壮大自己文化体系并推陈出新。
  (三)以双语教育促进国家认同建构
  双语教育或教学是民族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双语教育的目的不仅是把学生培养成双语言人,更为重要的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双文化人。在双语教育过程中对文化冲突问题的重视与解决对于培养“双语双文化人”的目标意义重大。只有充分认识民族文化的平等性和差异性,并上升到中华民族文化认同高度,才能真正实现双语教育的目的。在文化冲突与整合视域下,双语教育是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的途径之一。民族文化包括器物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子系统,器物层面是文化冲突与整合中的显性层面,而制度和精神层面是隐性层面,显性层面文化的冲突与整合情况恰恰反映了隐性层面文化的冲突或整合程度。在青海省双语教学推进中出现的问题,恰是民族文化发生冲突与整合表征,但青海在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多元民族、多元文化、多元宗教的社会背景以及当下文化间的交流决定了双语教学实施过程中文化冲突与整合的客观存在。而且,民族间文化关系的发展在上述三个层面的体现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渗透、相互吸纳、相互借鉴的。
  (四)以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性融入促进双语教育发展
  在当前社会学研究中,社会融入研究对象通常以移民为主体,探讨移民群体在流入新的地域后与当地社会的互动,本课题将社会融入引入到藏蒙地区少数民族的研究中探讨民族地区与周围更广阔社会的互动与影响,即藏蒙两个民族在经济、行为、文化和观念上与主流社会体系的互动与相互适应,从经济、文化、社会到心理、政治这几个层次上与主流社会主动融入。经济、文化、社会与心理、政治这几个层次呈共存与递进关系,同时也相互影响。调查显示,这些层次与中东部地区的融入度决定了双语教育的发展。社会经济融入主要是指移民在经济就业、收入水平、职业流动、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社会性活动与社会组织参与等方面的改善状况及同等的受教育权利,经济融入的状况也会实现代际传递,经济融入是其他层面融入的基础,从海晏县和河南县的比较中就可发现,海晏县牧民经济融入比河南县要深,哈勒景蒙古族除了传统放牧生计外,另有外出务工及从事商业和少量农业生计,其多元化的经济生活体现在双语教育方面也是不断选择与主流社会的主动融入。社会文化融入主要体现在人们对于各种社会组织的参与、与外群体进行人际沟通能力的发展以及以积极参与的行为模式进行行动的过程中。文化融入是一项复杂的社会行动过程,其传统文化积淀存在差异,藏蒙地区双语教育选择或者教育参与表现略有差异。海晏县因受现代文化影响深刻,其双语模式上与其他几县不一样,与主流社会相适应的程度也较深。玉树县、囊谦县、玛多县和玛沁县因藏传佛教文化浸染,且在经济融入层面低于海晏县,所以在教育发展方面,高考升学率低,就业难,在其他行业的社会参与度也较低。政治融入即少数族群是否获得政治合法权利,如选举权、被选举权,是否在身份、政治待遇上给予同等对待等。在藏蒙地区,政治融入是其他层面社会融入的坚实保障,民族区域自治等制度性政策保障了民族地区的教育投入,虽双语成效各地不一,但双语教育按地区差异正逐步实施。课题组认为,藏蒙地区因借鉴海晏县双语教育实践,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层面构建互嵌式社区结构,以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融入促进双语教育的发展。
  课题负责人:张海云
  【本文是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项目《青海省藏蒙地区双语教育现状调查及社会融入度问题研究》成果摘要。】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飞翔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飞翔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浅谈合作市民族工作经验 坚定不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14 14:49, Processed in 0.124800 second(s), 9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