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从陈叔瑄教授到黄志洵教授】 陈叔瑄教授没有直接回答以上解剖,只说物质极限速度,即光速的1.41倍,不等于光速。陈叔瑄教授的逻辑确实有对的地方,即类似“白马非马”──光速的1.41倍不等于光速。 但陈叔瑄教授既然要用爱因斯坦说的物质的极限速度──光速作常数,又说光速的1.41倍是与光速没有一点关系的物质速度,难道光子不是物质,难道光速和光速的1.41倍不是两种速度,说“光速双极限悖论”,逻辑上也没有伤害陈叔瑄教授的地方;笔者只是认为,把旋涡分解为弥散的平动和浓缩的旋化时,陈叔瑄教授用不着“画蛇添足”,把平动物质极限速度设计为超光速。 陈教授不是帮笔着解释过什么是“悖论”吗: 1、佯谬,一种论断看起来好象肯定错了,实际上却是对的; 2、似是而非,一种论断看起来好象肯定对了,实际却错了; 3、自相矛盾,一系列理论看起来好象无懈可击,却导致逻辑上自相矛盾。因此,至于光速和光速的1.41倍,这是不是光速双极限,是悖论的哪一种?陈叔瑄教授可以自己选择。 至于陈叔瑄教授提到黄志洵教授著的《超光速研究》和《超光速研究进展》两书,有很丰富的国内外资料论证存在超光速。笔者曾在网上发表的《相对论介质力学与三旋理论》中,已评论过北京邮电学院黄志洵教授提出的利用量子的隧道效应来实现超光速,即所谓利用量子隧道效应来达到光子越过光速奇点时的非线性效应,以及黄志洵教授提出利用介质孤波方程代替量子力学方程,从而来发展在光纤一类导体中光的电磁场,计算搞出超光速传播。 黄志洵教授,1936年生于北京,祖籍广东梅州市梅县区。著有《截止波导理论导论》、《微波传输线理论与实用技术》、《超光速研究》、《超光速研究进展》等书。1951年7月参军,1953至1958年在解放军通讯工程学院学习。1958至1964年在部队研究所任技术员;1964至1978年在北京朝阳电子仪器厂任技术组长;1979至1984年在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任助理研究员;1984至1985年在清华大学分校任讲师;1985年调入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1999年、2003年两次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2024年3月21日在北京家中去世。黄志洵教授在电子学领域的贡献显著,不仅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卓越成就,也为高等教育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他从事导波理论电磁兼容学、微波技术、量子电子学等研究,研制电子仪器和装置10余种。 应该说黄志洵教授 主要还是一位实验物理学家,而且黄志洵教授也爱讲,“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爱因斯坦不要搞“两个凡是”;爱因斯坦一生不做实验,但是,他的狭义相对论(SR)和广义相对论(GR),从过去到现在都被人们反复用实验来检验,这就表明任何人的任何理论都没有不受实验检验的特权。 黄志洵教授说:尽管多数科学家认为SR、GR二者都已被实验证明正确无误,甚至认为它们是绝对真理,但国内外也有一些专家至今持不同意见,而且新的实验被不断设计出来,并采用了现时所能使用的高技术。应该说黄志洵教授,是有做超光速实验的能力和条件,但没有听见中国传媒大学,宣布已做成功了超光速实验。 【3、轰动一时的王理军超光速实验】 2000年英国《自然》杂志,公布了普林斯顿NEC研究所王理军及其合作者的一项引人注目的、反常介质中出现超光速的实验观测。 但黄志洵教授却只宣布,他只是早就在理论上做成功了类似超光速实验,他说:轰动一时的王理军实验的核心是负群速(ng<0);况且,我过去在对截止波导理论的研究中早就根据消失波的特性发现有负群速和负相速,而英国的K.Wynne等则于不久前用太赫技术做实验也发现了负相速。国外许多科学家相继报告了有关超光速实验及其结果,例如,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以 R.Chiao为首小组所作的“光子赛跑”实验,得到光子速度1.7c(c是光速);德国科隆大学G.Nimtz教授在微波测到的结果是4.7c和4.34c。在中国,黄志洵教授列举了自己早在1985年,就发表“波导截止现象的量子类比”的论文,说这一科学思想的提出要比国外学者早几年的时间。其实,说白了,黄志洵教授实际上是没有做超光速实验的能力和条件。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仍然受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的不完备性制约。证明是: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本身也不完备。 哥德尔定理指出,在任何公理化形式系统中,总存留着在定义该系统的公理基础上既不能证明也不能证伪的问题,也就是说任何一个理论都有解决不了的问题。这是完全正确。但在任何公理化形式系统中,确有能解决并已解决了的问题,这也是众所周知的,但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却没有说明何为这种命题的判据。 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的不完备性延伸进科学实验,会产生对科学实验证明科学理论实在的公约不完备的置疑,即实验检验的前提还存在环面空间与球面空间不同论的界面区别,在球面空间实验检验成立的事情,在环面空间检验就不一定成立。球面科学家把这种实验检验出现的区别,仅仅归结为模式规范的变换,这没有说到问题的实质,它的实质是球面和环面界面的变换,我们生活的球面空间仅是局域性空间,环面才是一种全域性空间,是超对称的。一些在局域性空间的实验证明和命题求证,是可以完备的。人类正是籍助此才得以生存和发展,也才一步步向全域性空间逼近认识。 2、黄志洵教授建议用实验研究物质波粒子(如电子)通过位(势)垒时将会发生的情况,即所谓利用量子的隧道效应来实现超光速,是一个误导。计算速度和实际速度是两个不同概念。例如,从A地到达B地隔着一座大山脉,走盘山公路,从A地到达B地是1000公里;打通隧道,从A地到达B地是10公里。如果实际速度,汽车走盘山公路,每小时是25公里,从A到B走40个小时;而汽车走隧道公路,每小时是50公里,从A到B走0.2个小时,即12分钟。 现在如果把1000公里除以12分钟得出的每小时是500公里的计算速度,说成是汽车走隧道的实际速度,这是一个大笑话;但如果把汽车看成电子,把大山脉看成位(势)垒,把隧道公路看成量子隧道,把从A到B的1000公里看成电子在位(势)垒外要走的距离。现在黄教授却敢说量子隧道效应中的量子实际速度能实现超光速,因为量子的隧道效应很难分清计算速度和实际速度。但道理与走隧道公路是相同的,黄志洵教教授实际类似是把1000公里除以12分钟得出的每小时是500公里的计算速度,当成量子隧道效应的实际速度。 这里引发的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是,计算速度引发的克隆概念,即超光速的克隆计算,这类似文学和艺术描述宋代的岳飞打三国的张飞等戏说,作量子的隧道效应真的看,计算速度可以有超光速。 类推到量子信息学中,因量子虽不能克隆,但量子的信息则能克隆,所以把用量子的信息克隆的量子当作量子本身,计算速度,也可以超光速。因此,国内外的超光速实验,必须有说明否定不是与克隆量子信息混淆的实验,才是完备的,否则是不完备的。 第二是,计算速度引发的时间隧道概念,即有人认为时间隧道可以超光速。这也是一个误导。著名的索恩标准和戴维斯标准,实际是否定时间隧道超光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