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可以说是一本“古联合国”强调讲“政治”的史地志书。同样道理,司马迁的《史记》也讲“政治”。例如他说,商的第一个王,是他的母亲踩到一只大鸟的脚印而受孕;《史记三家注》说黄帝的第四孙:颛顼在位78年,死后他的叔伯兄弟帝喾接班当王70年,活了105岁。难道这样的记载,能视为不讲“政治”吗? 因为那时,类似保存精液克隆人的“科学”还没有出现。周光华教授为求研究的稳妥,声明说是根据学界的认识,只考察了伏羲、太昊、女娲、神农、炎帝、蚩尤、黄帝、颛顼、帝喾、帝挚、尧、舜等远古华夏族氏及政权人物,以此打造无产经济时期的思想家认为的远古王表年表:神农炎帝开始于公元前的3000年,历时530年,黄帝族系时代合计为396年。其中黄帝历时100年,颛顼历时78年,帝喾历时70年,帝挚历时9年,尧历时98年,舜历时41年,止于公元前的2075年。舜的治丧期3年,所以禹夏起于公元前的2071年,以便同《夏商周断代工程》测定的年代相合。 周光华教授的这种比夏商周断代,更远的王表年表使人不能否认,却有让全世界不踏实的疑惑顾虑。因为即便是专制的国家,全世界也没有这种多个国王长寿治政交替的真实记录。所以说这是周光华教授的策略,即不惜现身说法,重在投石问路揭示目前我国历史学界,还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对照现代政权及政权人物现象,类似“联合国”的秘书长,可以从成员国内当过官的人中选,也可以不从成员国内当过官的人中选;可以从成员大国中选,也可以从成员小国中选;可以是白种人、黄种人,也可以是黒种人;但是都必须任过职。 比夏商周断代更远的王表年表中,有多个国王长寿治政交替的真实情况,也许是把他们作“古联合国”政权人物的时间,与其作王储或邦国的国王或邦族、部落首领的时间,混在一起或加在一起了。 【5、解答远古政权现象及政权人物现象部分难题】 1、源生、衍徙、渐浸、接纳说难题之一 人类社会的起源,不是从一盘散沙开始的,而是有早先优胜动物社会群体的传承性。 中华文明不在于人种来自哪里,而在于文明爆发的时间。 A、作为从非洲大陆迁徙出来走得最远的一批人群,必定也是世界上最优秀的人群之一。他们定会选择条件最好的地方辟土开疆,从而在一万年前中华大地东、南、西、北、中五方,分布起原始的部落。 B、公元9世纪出生在巴格达的阿拉伯史学家和旅行家马苏第,写的世界名著《黄金草原》,似乎把非洲大迁徙开始时的中国人的祖先首领,都要一一记录在案。但这可是他们用的阿拉伯人的名字。 C、1989年开始,我国著名冰川学家韩同林教授提出,距今约2至3百万年前开始的第四纪冰期,全球四分之三的陆地被冰雪覆盖,中国全境也不例外。由于只有非洲大陆赤道附近有绿洲,这就是中国和其他地区有先进的原始人群落,都在20万年前向那里迁徙,从而第一次杂交、融合产生了全球的现代人种。 D、约20万年前至约8000年前,是大迁徙期,现代人种原始人群落,分陆路和海路两大类,从非洲走出,陆路向东、向东的,可抵达太平洋沿海。 E、早在1927年蒙文通教授在《古地甄微》一书中就提出,中国上古民族可分“江汉、海岱、河洛”的三系学说。这实在与人类大迁徙有关。 F、陆路向东第一次在伊朗分支,一路往印度方向,一路往戈壁滩方向。到戈壁滩的又有第二次分支,一路往河洛方向 ,成为河洛系;一路往内蒙、河北,东北,山东方向,成为海岱系的先声。海路向东的快一些,第一次在印度分支,一路往缅甸和我国云南、广西方向。到云南、广西又有第二次分支,一路往四川、贵州方向,成为河洛系的先声。一路往广东、湖南、福建、江浙方向,成为江汉系的先声。以上可解答人类起源于中国全境,包括白剑教授的戈壁滩说。 2、源生、衍徙、渐浸、接纳说难题之二 当今三峡的部分移民,做起来都很艰巨。在约8000年前的农耕文明原始社会后,源生民群落,在我国东、南、西、北、中都有分布,再谈动物类似的大迁徙,不现实。因为除草原上有大量马匹的游牧民族,其他族民不可能有经常性的大规模整体移民。 能移民的或衍徙的,只能是接近政权及政权人物的主体或潜在政权及政权人物的主体。《远古的华夏族》中就提到西羌人的始祖爰剑,本是秦人的奴隶,逃跑进深山野林,碰上受割鼻刑的羌人女子结为夫妇,后向羌人传授农耕技术,改变羌人的游牧生活,而发展农耕经济,成为西羌人的政权人物。袁珂教授也说,商人的祖先王亥、王恒兄弟,是做长途马牛羊贩卖的政权人物,王亥在外遇害而引发商人起兵。 钟毓龙教授更认为,上古政权为了更好地发展生产,政权人物和首都的移动很频繁,连移动后的首都,很多地名都依照先前的称呼。 可见远古的政权人物及潜在政权人物们的知识、智慧,组织作用等,在他们自觉与不自觉的交流、搬迁、贸易、派遣或逃遁、刑罚中,发生的民族源生、衍徙、渐浸、接纳等文明影响现象,才是多处同人名或地名等难以自圆其说的根源。 钟毓龙教授认为帝尧时,因地质灾变,黄河不能再从剑门流入四川盆塞海,三门峡又暂堵,还解答了王红旗教授“东海淹没到了太行山”,以及四川盆塞海逐渐干涸等难题。 【6、结束语】 总之,像周光华教授多年辛劳与贡献编写《远古的华夏族》那样,再在该书的基础上,组织编写约200万字的《“古联合国”华夏通史》或《华夏政权及政权人物万年通史》类似的巨著,是有可能的。 参考文献 [1]周光华,远古的华夏族,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9月; [2]长江康,玛不错湖考古到良渚稻作说盆塞海溃坝──现代基础科学在中国之五,《读城》杂志乐天公社网,2024年12月27日; [3]周光华,《山海经》探华夏源,远方出版社,2000年10月; [4]王德奎、赵均中,嫘祖研究,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年7月; [5]王德奎,“绵阳第一碑”与盘古王表石,文史杂志,2000(2); [6]岳定海、王德奎、李照明,嫘祖故里大揭谜,伊犁人民出版社,1998年3月; [7]胡太玉,破译《山海经》,中国言实出版社,2002年1月; [8]白剑,文明的母地,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 [9]王红旗,经典图读山海经,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8月; [10]王德奎,嫘祖年谱初探,四川丝绸,1993年第3期; [11]钟毓龙,上古神话演义,1936年中华书局;1985年浙江文艺出版社; [12]王德奎, 金鑫, 嫘祖文化研究与经济建设综述,教学与科技,2003(1)、(2)、(3)、(4); [13]巴海,远古联合国及四川盆塞海地理形成初探,Academ Arena,February 25, 2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