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2776|回复: 9
 2熊猫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王晓龙 发表于: 2008-7-28 18:04:23|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植物·微生物借得荷花写我心

 [复制链接]
本帖最后由 韦建生 于 2009-2-15 02:07 编辑:

借得荷花写我心

  中国园林讲究“借景”。通过“借景”,使园林以有限面积造无限空间。园林专家陈从周先生在《说园》里说圆明园“因水成景,借景西山”,从视角上扩大了圆明园的空间感,丰富了观赏的信息量。《文心雕龙》等文艺理论名著都谈到文学创作要善于“借景抒情”,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快适。
  人需要与自然对话,丰富的情感借助自然宣泄。辛弃疾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反映了人与自然融洽的沟通。我通过拍摄荷花,与荷花对话,从荷花的气质、形态,情绪里找到了对应我情感的东西和反映世相的链接,消胸中块垒,阐腹里识见,可谓“借得荷花写我心”,快哉,快哉!



2008年7月27日21:12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王晓龙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王晓龙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王晓龙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王晓龙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王晓龙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王晓龙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拒绝非主流──女人就该如董贞! 美总统候选人麦凯恩会见达赖 中方严重关切
2# 四姑娘山
 楼主|王晓龙 发表于: 2008-7-28 18:06:17|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生死相依

生 死 相 依



读这幅图,我感觉就像一个家庭,子女组建了新的家庭,毅然离开了父母。现在这个家,只剩下了老两口。他们相依为命,相互搀扶,笑面人生。即便是面对凄风苦雨,也不离不弃,彼此鼓励着、坚守着,就在我拍下他们不久,他们便在一阵风中飘零、凋落了。虽然不免让人黯然神伤,但他们此前表现出生死相依的情形,让人感动,这就是爱情的美丽,爱情的执著,爱了就要全心全意,生死相依。我想起了诗人雁翼《爱的思索》中一句“相伴度过人生的寒凉”。有福共享固然也能表现爱的甜蜜,但爱的价值更多在“有难同当”中显影、放大,诠释着爱的真情真意。“生死相依我苦恋着你。纵然是凄风苦雨,我也不会离你而去……”这首歌之所以打动人,就在于它表现了歌颂了夫妻共赴艰难的坚守。这样的爱,没有理由不感天动地。

5·12大地震,有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彰显了爱的力量爱的伟大:在一块大石下,一名中年男子呈弓趴姿势保护着身下的一中年女子,而女子则紧紧地抱住男子,两人的尸体已无法分开,只好一起入殓。如果有来生,也许他们还会是一对夫妻,真是生死相依啊……

这“生死相依”的真实故事让人唏嘘,又让人温暖。当我们反观当下社会爱情的消解爱情的稀薄,离婚率居高不下的现实,再回望这些“生死相依”的故事,尤其让我们珍视生死相依的契约,礼赞生死相依的伟大。



2008年7月28日12
:12



[ 本帖最后由 王晓龙 于 2008-7-29 09:21 编辑:]

生死相依。。。。。。。。。。。。。。。。。。。
生死相依。。。。。。。。。。。。。。。。。。。  生死相依.jpg  保存到相册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楼主|王晓龙 发表于: 2008-7-28 18:07:45|只看该作者

对比见差异

对比见差异


昨天在武侯祠桂荷楼,面对一池没有荷花踪影,只见大面积绿叶和少量枯叶在早上嫩暖的阳光下,杂糅在一起,平和地演绎着秋渐渐萧索的景象。我围着池塘,寻找入镜的画面。定格的几幅,让我感到了对比的刺激。

就拿我来说吧,已过知天命,在办公室里岁数最大,与同时代的人相比,哪怕蠢长几年,也看不出什么差距。还有从自己的心理,也不觉得自己有多老。可比较几个小青年,他(她)们父亲比我还小,换句话讲,就是面对这些子女辈的同事,你得承认,你真的有一大把年龄了。

冷暖对比显出季节的变化,年龄对比显出老少的变化。无比较就无鉴别,对比见出差异。一如绿叶与枯叶,父辈与子女。

但愿,小青年不要在背后叩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2007年9月2日17:17

对比见差异。。。。。。。。。。。。。。。
对比见差异。。。。。。。。。。。。。。。  对比见差异.jpg  保存到相册
4# 金佛山
 楼主|王晓龙 发表于: 2008-7-28 18:10:53|只看该作者

并蒂堪羡复堪悲

并蒂堪羡复堪悲

并蒂堪羡复堪悲  并蒂堪羡复堪悲.jpg  保存到相册
草堂在6月举行了盆栽荷花展。其中吸引观众眼球的是并蒂莲。并蒂莲是荷花中的一个变种,是一种基因突变的结果;它一枝荷花双萼并蒂,属植物种类中难得一见的“双胞胎”,只能天然生成,很难人工培植;在自然界,其盛开几率只有十万分之一。
  初开那天,我因到“荷塘月色”去照荷花,没去拜观。听说当天盛况空前,游客摩肩接踵饱眼福。有许多情侣争相合影留念,祈愿恩恩爱爱,白头偕老。第二天我早上九点赶去,早已有摄影爱好者在忙乎。但见修长的荷杆缀着相背的并蒂莲,丰腴逼眼,洁白中略含粉绿,羞涩几分高贵无比。有这样的尤物养眼,其它的荷花就相形见拙了。我一直拍到中午才回家。下午两点再去,却已是香消玉殒,剩下一对落寞的莲蓬和见风往下飘坠的丝络。专程赶来一睹芳容的观众唏嘘不已,既后悔自己来晚了,又惋惜红颜薄命。
  想起邓丽君的歌中有这样的唱词:“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觉得真是深刻极了,准确极了。美丽的东西,总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亲见并蒂莲由盛到衰,一天之间似经历冰火两重天,忧伤像葳蕤的爬山虎爬上我的心头,不禁慨叹:并蒂堪羡复堪悲。

并蒂堪羡复堪悲  草堂荷花二十二.jpg  保存到相册

2007年8月30日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5# 华蓥山
 楼主|王晓龙 发表于: 2008-7-28 18:12:42|只看该作者

花非花

花 非 花
“花非花,雾非雾”(记得为白居易说),与齐白石提倡的艺术创作贵在“似与不似之间,不似则欺人,太似则媚俗”有异曲同工之妙。拍这朵白莲时,我想到佛教的莲花座,有种圣洁与神秘,如果采用多重曝光技法,似能得到写意的表现。

花非花。。。。。。。。。。。。。。。。。。。。。。。。
花非花。。。。。。。。。。。。。。。。。。。。。。。。  花非花.jpg  保存到相册
6# 青城山
 楼主|王晓龙 发表于: 2008-7-28 18:16:15|只看该作者

残荷烁金顿生辉

残荷烁金顿生辉



残荷很久以来,给予我的印象都是寂寥和衰败。即便是香港摄影家简庆福,通过电脑处理将残荷梗临水照影的几何图案,有韵律地加以排列,繁复而不杂乱,坚挺而不生硬,参差错落宛自天开,予视觉以艺术的熏染。然池塘里弥散着莫名的悲凉,虽淡淡却无以排解。

直到去年,我在武侯祠的荷香亭看见夕阳映照的残荷,才破了先前的印象。残荷仿佛被夕阳镀了一层金箔似的,灿灿生辉;似还能感到有铜管乐发出浑厚嘹亮的声音,铿锵有力。兼得红鲤鱼自由穿梭其间,摇尾喋噱,一派“鱼戏莲叶”的情韵。

想到在山西王家大院曾看到 “鱼穿莲”的石、木雕图案,据导游说暗示性,有传宗接代的含义。我耐心等待一对红鲤鱼,穿过金属般的荷梗时,按动了快门。红鲤鱼与金属般的荷叶、荷梗这些元素构成了温暖热闹、生生不息的景象。寂寥和衰败的残荷又焉能不脱胎换骨!

法国艺术评论家丹纳在《艺术哲学》里,提出了环境论,旨在强调环境对人与事物的影响。开放的西腊奠定了裸体画的基础,封建专制的中国成为人民曲折表达感情的诗之国度。

同理,我对于残荷的不同印象,也缘于我观景时的心绪不同气候不同。所以任何事物任何人都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不可认死理。

2007年8月29日

残荷烁金顿生辉。。。。。。。。。。。。。。。。。。。。
残荷烁金顿生辉。。。。。。。。。。。。。。。。。。。。  残荷烁金顿生辉.jpg  保存到相册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7#
 杨轻抒 发表于: 2008-7-29 17:43:58|只看该作者
拍得好,学习了!

20080728_706b492bb48172f8cc22D32hvvyu5XBf.jpg
8#
 楼主|王晓龙 发表于: 2008-7-30 08:35:29|只看该作者
感谢杨轻抒先生光顾,你的PS处理过了.显得生硬.对比就知道.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9#
 leikang 发表于: 2008-7-30 11:55:05|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王晓龙 于 2008-7-30 08:35 发表

感谢杨轻抒先生光顾,你的PS处理过了.显得生硬.对比就知道.

一、同意楼主 王晓龙  观点。
二、楼主发图(见附图)完全可不用加多余的“……………………”,可看一下新版如何贴图的说明,见《如何完美发表图片》一文:thread-45145-1-3.html

三、不是看到文字说明,不会注意到楼主拍摄的是并蒂莲,也许楼主拍摄的环境受限,角度无法选择。 悲哀的是,我还没有亲眼看见过并蒂莲!只好附上我从网上看见过的并蒂莲,只待机遇,相遇相识了。
并蒂莲  2.jpg  保存到相册
并蒂莲  3.jpg  保存到相册
并蒂莲  4.jpg  保存到相册

但从这组网上的图片可明显看到一个“假”,就是并蒂莲的水珠是拍摄时,人为喷上去的,做的还不够完美。你看,后面这张,居然有两个并蒂莲同时同地存在,而过去,我连并蒂莲的照片都没有见过, 今年有些怪!也许,科研出了新品种,全是双胞胎;或者是从世界哪个角落引进的。
10#
 楼主|王晓龙 发表于: 2008-7-30 16:57:14|只看该作者
谢谢站长的指点.拍并蒂莲时,正面的背景是一幅荷花宣传照片,并蒂莲会被背景"吃了",拍出来显得很不干净.我只得侧面拍摄,是个遗憾哈.

评分

参与人数 1文采 +50威望 +10金钱 +50收起理由
leikang + 50 + 10 + 50谢谢回复!

查看全部评分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6 04:50, Processed in 0.140400 second(s), 11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