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色动弦学后来由此联系上的弦膜圈说和全息原理,到2006年借助佩雷尔曼证明庞加莱猜想公开的东风,已能把庞加莱猜想空心圆球内外表面翻转熵流与时间和热力学、量子论、相对论、超弦论等联系。但在从1959年到1970年中,我们能了解到基本粒子知识最高最权威的是,1965年6月《红旗》杂志发表《新基本粒子观对话》的坂田昌一文章,和有关层子模型的数理书籍。结合课外业余我们自己的环圈自旋思考,我们也仅能从自旋编码基本粒子上着手。 1970年大学毕业分配到重庆大渡口区重钢和18冶公司的工地劳动后,我们从重钢图书馆,能看到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重庆分所,试行创刊翻译《科学美国人》的中文杂志,才了解到最新的一些西方量子色动力学进展。从进大学到毕业去重庆工作,我们都在中文资料中寻求支持弦膜圈说的现代科学文献。幸运的还有1970年分配到重庆认识了大渡口区96中的物理老师王国雄先生,听他说1968年他在四川大学物理系毕业前,听到他的一位不知名字的老师也在谈圈论,感到异常的兴奋。到1972年夏初,我们被确定从重庆市大渡口区派到綦江县小渔沱、麻柳滩去“大打矿山之仗”,自学条件会更差。而在王国雄老师的鞭策下,我们决心先走自学理论物理专业的道路,先后到重庆解放碑旧科技书店买了《数学物理方法》、《统计物理学导论》、朗道等著的《场论》等自己没有的课本。王国雄先生也把他学的《量子力学》和北大编的物理专业用的上下册《高等数学》课本借给我们。 就这样在冶金部第18冶建公司川南綦江麻柳滩采选厂的建设工地,开始了攻克《基本粒子结构不是类点体而是类圈体》第一篇论文的“地下工作”。当时重庆大学,以杨学恒老师为首,组织有8个人的“基本粒子超光速模型”研究小组;以这个研究小组为核心形成了在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一个理论物理研究中心,他们出版有大型内部交流期刊《新物理探讨》。通过王国雄老师的介绍,我们拜访过杨学恒老师。当时他们办公条件极差,杨学恒老师说他是上海华东师大物理系毕业的;“超光速新物理” 配合北京基本粒子理论组和当时的政治形势,已经研究了很多年,主要用微积分数学公式、群论图表等分析,企图打出与虚数快子和夸克模型等西方科学对抗的一片新天地。自信新物理,都说和实验唯物符合得很好。但实验在哪里?烟消云散后看,还是在国外别人做的实验中按需选择。我们没有实验条件和看资料的条件,只有用自然全息的份。类圈体的三大类自旋:面旋、体旋、线旋,虽然抽象,但是可以实实在在理解做大脑实验操作。从1956年的“感悟”,到1975年成文的《基本粒子的结构不是类点体,而是类圈体──向现代理论物理学中的类点挑战》的探索,量子色动弦学发轫在科学春天前,已经业余想了近20年。 (二)科学春天里的故事 在上世纪“四人帮”倒台后,反相反量反中医强加在自然科学上的意识形态渐弱,重庆大学以“基本粒子超光速模型”小组领军的“新物理探讨”中心也不见了。其中成员,如成都西南交通大学的焦善庆教授,将原先的亚层子都改名为亚夸克来研究。只有北京142信箱的蒋春暄高工,仍坚持他的实数超光速是新引力,到现在也认为暗物质是僵尸,陈景润的(1+2)证明是假哥猜等不变观点,但毕竟是科学春天胜利到来的80年代。从1983年起,我们每年能参加一至两次全国学术研讨会,也认识全国不少的专家学者,在他们的帮助和支持下,过去20多年中研究的“三旋坐标学说”已经在公开刊物上发表了10多篇论文。例如,1986年在《华东工学院学报》第2期发表的《前夸克类圈体模型能改变前夸克粒子模型的手征性和对称破缺》;在天津师范大学主办的《交叉科学》第1期发表的《从夸克到生物学》,就是1975年的《基本粒子的结构不是类点体,而是类圈体》,一分为二发表的。 如果把这种类圈体自旋三旋编码基本粒子,类比“量子色动力学”,我们称为“量子色动密钥学”,或量子色动编码学,或量子色动语言学。这是1981年我们调回家乡盐亭县科协工作,1982年6月20日盐亭县科协主办出版的铅印科技小报《科学知识》第2期,刊载的《圈态密码和物质心脏的夸克》一文也算是“量子色动密钥学”,那么这是我国首次在铅印出版物中发行。这短文引起的效果,是1984年盐亭县农机局马成金工程师,来盐亭县科协做的公开实验。这可以说是马成金促使“量子色动密钥学”,或量子色动编码学,或量子色动语言学转向,去更加注意联系原子核物理化学和普通化学物理。马成金的实验是用非常少量的类似钾、钠和硝基苯、苯酚等化学成分试剂,使大碗的水发生完全的燃烧爆发喷射。 研究发现,属于“非编码质点”数分解裂变和组合聚变的一部分鈈、铀、氘、锂、铍等同位素,自发核衰变的多级放热放能核反应的现象,归原子核物理化学。但“马成金实验”是属于氧、碳、钾、钠等现象的普通化学物理的“编码质点”,非核衰变的化学反应多级放热放能的元素离子分解和组合。当时的马成金也是只做实验,不说试剂的任何化学成分和真实的来历,要我们用类似《圈态密码和物质心脏的夸克》去说明。“马成金实验”的出现,使我们类比“量子色动力学”研究了10多年,在21世纪初终于引出了“量子色动化学”和“量子色动几何学”。 这不禁让人们想起与此相似的上世纪20年代,玻尔、海森堡、泡利、狄拉克、薛定谔、德布罗意等物理学家,创新出量子力学的“矩阵版本”、翻新电子的自旋描述,用SU(2)群的2维矩阵贯穿整个粒子物理;“完整的电子波函数”发展向量,描述需要4分量,被 称为“旋量”、“同位旋”,表示电子所处的两个不同状态,从而把原先的量子论和相对论拉上核子理论研究的道路。 而在1984年我们已经知道了卡鲁扎–克林理论,是把第五维看成是弦线放大,类似圆柱;再在圆柱面上绕圆周画圈线。由此来简化河流或管道中的流体运动,也看成类似沿着一条圆柱面。再把圆周圈线切片看成圆环,那么流体不管是直线还是曲线运动,运动方向上的每段断面的截面同心圆环,因存在三旋的内禀空间动力学性质,其线旋本身就类似涡旋;再加之还有面旋和体旋,每段、每个同心圆环,发生法向方向的湍流旋波或挠率旋波,也不奇怪。 1988年10月8日《四川大学报》第2版发表我们的《诞生在中国的三旋坐标学说》文章后,四川大学化学的博士生李后强先生,建议为了英文好翻译,最好把“三旋坐标学说”改称“三旋理论”,我们采纳了。当时“三旋坐标学说”或“三旋理论”,实际就是以前《圈态密码和物质心脏的夸克》一文追踪的“量子色动密钥学”,或量子色动编码学,或量子色动语言学。李后强博士那时正在写《分形与分维》一书,我们是在1987年福州召开的全国全息生物学第四届学术讨论会上认识的。李后强博士在这次大会上的报告,类似把弦论当作分形来做,让我们震惊。 例如,他把张颖清发现的穴位分布全息律,联系三分康托尔集。这是把一条线段分成三等分,舍去中间的一段;按这种办法,把余下的两段继续下去,其极限的情况就是康托尔集,它的分维值约为0.6309。李后强博士以此作研究人体经络穴位分形的数学方法,计算出穴位分布分维值D≈0.631。结论为,人体穴位是沿着若干条对应拓扑维数为零的点,和对应拓扑维数为1的线之间的复杂途径而分布的。众所周知,人体经络穴位与弦线中间的间断相去甚远。但他说,这最大的好处,是康托尔集能给人体经络穴位一个定量的具体数值。早在1983年首届全国全息生物学学术讨论会上,我们就已经开始使用分形,但没有李后强博士大胆。 李后强博士联系三分康托尔集,被抛弃的中间那段弦线的间断空间,实际类似卡西米尔效应平板的间隙。发展李后强的思想,人体经络穴位实际类似量子卡西米尔效应平板链。由于量子卡西米尔效应的量子信息隐形传输,靠的是真空量子起伏,在某种意义上说,量子卡西米尔效应平板是个量子计算机,它是量子密钥通信机、量子纠缠发射机、量子纠缠源、量子试验控制与处理机等“四合一机”的量子通信“量子色动生命智力学设备”。由此看,中医的针灸治疗是把宏观的人体生命与微观的量子纳入在一起,这给我们解读“马成金实验”也提供了参考范例。 因为卡西米尔效应平板说到底,最简单的是三角形和四方形。3个点构成一个三角形平面,4个点构成一个正方形平面。卡西米尔效应需要两片平行的平板,三角形平板就需要的6个点,类似碳基;正方形平板就需要的8个点,类似氧基。如果把这些“点”看成是“质子数”,6个质子虽然比8个质子用得少,但比较量子卡西米尔力效应,8个质子点的立方体是上下、左右、前后,可平行形成3对卡西米尔平板效应,即它是不论方位的。而6个质子点的三角形连接的五面立体,只有一对平板是平行的。把这种卡西米尔平板效应化学能源器。加参到原子核里的量子波动起伏“游戏”,这种几何结构就有从“量子色动几何学”发展到“量子色动化学”的细节“设计”。因为从量子色动化学的内源性和外源性之分,仅是从质子层次来谈的“编码质点”和“非编码质点”,还没有从夸克层次来谈“编码质点”和“非编码质点”,所以还不能完全说明第二类的放射性核素,能自发地从不稳定的原子核内部放出粒子或射线,如α、β、γ射线等,也在参加“编码质点”数组装的外源性;以及包括“非编码质点”的中子数,也能影响外源性核辐射的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