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3314|回复: 1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代蜀华 发表于: 2008-11-11 14:28:12|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其他[转帖]基金诞生八年累计亏万亿 中产阶层几被基金消灭

 [复制链接]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证券投资基金已经成为A股市场中最重要的机构投资者,勤劳和善良的中国老百姓将他们资产增值与财富保障的梦想寄托于中国基金业。然而,经历了 上证指数从1000点到6000点再从6000点跌回1600点的轮回之后,我们不禁要思考,作为市场最重要参与主体的证券投资基金,究竟给我们的证券市场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基金八年吞噬万亿财富

  基金业到底有没有帮助中国老百姓赚到钱?

  在基金行业中人看来,这可能是一个不值得一提的问题。尽管偏股型基金在2007年四季度以后净值出现大幅缩水,但毕竟在2006、2007年取得了高额的回报。这么看来,基金业似乎还是帮老百姓赚了些钱。

  事实真的如此吗?

  由于2001年以后,开放式基金逐步成为中国基金业的主流。而开放式基金的份额是不断变化的,目前的信息披露制度仅仅在季度末公布份额变化情况。因此,仅仅通过基金净值的涨跌并不能准确衡量基金的盈亏总额,衡量基金业整体的投资盈亏就更加困难。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下面的方法估算某个报告期的基金投资盈亏情况:

  基金在报告期盈亏=(期末基金总资产净值÷期末基金份额-期初基金总资产净值÷期初基金份额)×期初基金份额

  以前没有研究者这样测算过整个基金行业的投资损益,上述公式以基金季报数据为基础,每季叠加,当期新申购份额计入下期,理论上,公告披露时间间隔越短,误差越小。

  该计算方法并没有考虑到基金分红导致的现金流出,因此,我们还需要扣除基金分红金额。我们通过基金2000年末至2008年三季度的数据计算了基金业各个年度投资的盈亏情况(表1)。结果显示,基金业在2001、2002、2004、2008年的投资是亏损的;在2003、2005、2006、2007年的投资是盈利的,盈亏年份各占一半。

  但从总量来看,2001年-2008年9月末,基金业累计投资亏损高达9625.23亿元。也就是说,在过去的八年间,基金的投资并没有创造财富,相反吞噬了近万亿元的财富。

  这样的结果无疑是令人痛心的。基金业的本质是专业理财,然而中国基金业却令基民亏损累累。近万亿的亏损意味着中国新兴起来的中产人群几乎被基金业所消灭。如此看来,消费难以启动也在情理之中了。

  也许基金行业中人会说,假如从2001年就买入基金并长期持有,至今仍会有一个不错的正收益。然而,事实却是2007年二季度以后,基金份额出现前所未有的大幅度增长。更多的家庭是在2007年以后才介入基金市场。这固然有市场火爆导致的非理性狂热,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当时管理层控制新发基金数量的背景下,基金全行业盛行的拆分、复制等激进的营销策略引发的推波助澜作用亦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纵观历史上基金份额变化规律,往往市场火爆时基金申购量迅速增加,市场低迷时基金赎回量明显放大,结果就是基金持有人平均真实盈利远小于基金单位净值涨幅。缺乏对投资者正确的引导和教育,机构难辞其咎。

  如果说基金业给基民带来了巨大的投资损失,那么给证券市场又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呢?

  一基独大导致市场稳定性逐年下降

  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推动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与成熟市场相比,A股市场的波动性一直较高,暴涨暴跌的现象比较常见。我们认为,适度的波动有利于活跃市场交易,提升市场的流动性,但过度的波动则不利于金融市场的稳定。

  尽管基金主观上并不具备稳定市场的责任,但管理层希望通过证券投资基金的理性操作能够在客观上起到平滑市场非理性波动、促进市场稳定的作用。在这方面,真实的情况又是如何呢?

  为了更准确的研究基金规模与市场稳定性的关系,我们采取上证指数周收益率的标准差进行衡量,即以每一个年度为单位进行观察,计算上证指数各周涨跌幅的标准差。标准差越大,表明该年度市场的波动性越大;反之,标准差越小,表明该年度市场的波动性越小。

  数据显示,从2001年-2008年(1-9月)的八年间,除了2003年市场波动性较上一年度出现显著下降外,基本上保持了逐年上升的态势。这无疑说明市场的稳定性在逐年下降。

  与此同时,在管理层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的鼓励政策下,证券投资基金规模在过去八年间迅速膨胀。尤其开放式基金成为基金市场主流品种后,基金管理公司在持续营销方面煞费苦心。基金业资产规模快速增长,资产净值占两市流通市值的比重逐步增加(表2)。基金业资产规模占流通市值比重最高的年份出现在2005年,这主要是受到货币市场基金份额膨胀的影响。如果扣除货币市场基金的因素,2005年的真实比重并不会高于2006年之后的情形。

  我们从两组数据的对比可以基本得到这一结论:基金的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与市场稳定性基本呈现负相关的关系。也就是说,基金业资产规模越大时,证券市场的稳定性越差。

  实证表明,“一基独大”的结构不利于证券市场的稳定,基金业成为破坏市场稳定的力量。那么,其原因何在?

  首先,国内基金经理策略雷同,交叉持股现象较为严重。羊群效应较成熟市场更加突出,容易引发股价助涨助跌。

  其次,基金与券商有密切业务关系。这导致一种潜规则是基金会增加短线交易量来帮助券商赚取佣金。起初,这种短线交易的金额未必很大。但随着基金规模的增长,短线交易也逐步演变成为大笔买卖,导致股价波动加剧。

  第三,基金经理追求短期业绩排名的做法,会影响其价值投资理念的坚持,增加投机性操作。季度末基金之间的互相砸盘行为,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干扰股价运行,导致市场剧烈波动。

  第四,客观来说,由于A股市场缺乏对冲工具,基金不看好大势时只能被动减仓,这也加剧了市场波动。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代蜀华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代蜀华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代蜀华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代蜀华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代蜀华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代蜀华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温江一夜 别轻信谷歌搜索结果竟达X页之多
2# 四姑娘山
 楼主|代蜀华 发表于: 2008-11-11 14:42:02|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从基金诞生的盛衰看30年改革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如果说还要坚持说没有泡沫的话,那是天大的谎言。

如果说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的泡沫很少的话,那就得分时段说起。

8年前基金还没有诞生之前,那时的中国经济,可以说有泡沫,但是那泡沫毕竟不足20%,而今天,从基金诞生之日起的整整8年,中国的泡沫经济起码是超过了120%。

这8年到底怎么了,股市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改革30年,我们的成绩就像中国股市,从平稳的起步到虚高的冲刺,到最后跌进深不见底的深渊!悲哀啊!

股市的崩盘,楼市的虚浮,民生的危机,处处警示着中国的中国的前途渺茫。

30年改革的今天,以后的路怎么走,恐怕所有的人都不知道……

因为,人们从来没有看到过曙光的真正所在地……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6-15 02:46, Processed in 0.202800 second(s), 10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