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2018|回复: 4

[企业图解:是康师傅不努力 还是方便面已被时代抛弃

 [复制链接]

  【图解】是康师傅不努力 还是方便面已被时代抛弃?
源自:界面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晴晴妈妈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晴晴妈妈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晴晴妈妈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晴晴妈妈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晴晴妈妈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晴晴妈妈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成都车站设施设备进行维护检查 准备春运 深圳乳企雅贝氏5年内不能申请食品生产经营许可
2# 四姑娘山
 台北人 发表于: 2017-1-7 07:26:01|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康师傅关停乌龙背后:面临食品安全与消费升级双重压力

源自:中国产经新闻报
  繁华褪去“康师傅关停”乌龙背后的行业隐忧
  方便面行业面临食品安全与消费升级双重压力
⊙记者:吴琼报道

  一提及方便面,相信许多人都再熟悉不过了。这个被称作“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的食品,自上世纪80年代被引入中国大陆后,一直深受消费者的喜爱。据世界方便面协会统计,2015年中国方便面消费量达到404.3亿份,名列世界榜首。但与此同时,有关方便面行业内部的负面新闻也不断被传出。
  自2014-2015年康师傅被曝出“黑心油事件”后,近日一则有关“台湾康师傅”解散的消息再度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随后,“康师傅要倒闭了”“今后再也吃不到康师傅方便面了”等传言便在各社交平台疯传。
  为此,康师傅控股于2017年1月2日连夜发声明澄清,大陆康师傅控股有限公司始终聚焦主业生产经营一切正常,无任何不利影响。另外,台湾康师傅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系康师傅控股有限公司子公司,经营范围仅限台湾地区,主营业务是方便面生产设备的租赁和进口,不涉及任何食品生产经营。因2015年后本公司在台湾地区已不再委托其他公司生产销售康师傅方便面,该子公司已无任何实质经营业务。
  尽管这一事件是乌龙的,但方便面行业的困境却是现实存在的。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学会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方便面销售已连续4年呈下滑趋势,该行业的发展也陷入了困局。2014年,全国原有的28家方便面企业仅剩22家。其中,有9家销售额下跌,全行业产量下跌10.6%,销售额下跌7.9%。即便是排在前四位的企业,如康师傅、今麦郎的销售额也分别下滑了3.45%、48.18%。

消费升级 方便面不再“受宠”
  近年来,方便面行业确实在走下坡路,行业困境由来已久。在知名经济学者、国家发改委特邀研究员郭凡礼看来,这并非单个企业所能解决的。该行业已经由成熟产业向夕阳产业过渡,且同质化严重、生产成本高、固定资产占比过高、管理顽疾难解、利润率逐渐下滑。
  “虽说在2015年,该行业的新产品层出不穷,无论从产品的色泽、口味、口感还是规格、外形以及包装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突破。但不容忽视的是,在企业促销活动结束后,高颜值的产品热度退去,部分产品出现了销售下滑的现象,产品品质提升亟待解决。”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中国食品工业年鉴》副主编郑宣东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介绍道。
  根据尼尔森数据显示,2016年第三季度,方便面整体市场的销量衰退了5.4%,销售额增长了2.3%。而仅康师傅方便面一家的销量及销售额市场占有率便分别占了42.5%、50.0%。
  即便如此,在2016年前三季度报中,康师傅控股收益为69.13亿美元,其中方便面收益约为25.11亿美元,比2015年同期少了3.43亿美元,跌幅达到12.01%。另外,财报还显示,2013年~2015年,康师傅控股的收益分别为109.40亿、102.37亿、91.02亿美元。与之对应的股东应占溢利则由4.08亿元下滑至2.56亿美元,下滑幅度不可小觑。
  之所以会导致方便面行业陷入困境,在中国食品产业评论员朱丹蓬看来,主要有三方面因素。他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分析指出,除了宏观经济因素外,还有来自于中观的行业危机。
  “中观的行业危机问题主要体现在,整个大健康在突飞猛进的情况下,方便面行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定位和标签还属于不健康的产品。”朱丹蓬说道。
  对此,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也曾表示,随着中产阶层的崛起以及公共健康意识的觉醒,人们对绿色、营养、健康食品的追捧逐渐加强。与此同时,以方便面为代表的这类强加工型、油炸或大量添加类食品开始被消费者忽视。
  根据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内地方便面总产量为362.49亿包,与去年相比下跌了8.54%。销售额为490.91亿元,较去年下跌了6.75%。
  “如果我们的方便面在食材或辅料上能够有较大的创新和升级,也有可能会颠覆消费者对它的定位。但这需要很多时间和费用。”朱丹蓬指出。
  他还举例道,“在这方面,统一与康师傅也做出了一些努力,如汤达人、黑白胡椒等产品,也是在往这个方向靠拢,只是短时间内还不会有较好的效果出来。”
  郭凡礼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方便面行业即便是经历过几次大洗牌,存活下来的企业仍然无法突出重围,消费升级所带来的负面冲击将是致命的。
  这也就是朱丹蓬要谈的另外一个影响因素,即微观的企业以及消费者的问题。他指出,“在企业方面,关键是整个品牌、产品以及模式的老化。而在消费者方面,由于消费已经升级,但方便面产品却没有相应的升级。导致现在有许多的消费者对于方便面这个行业、产品等持有否定态度。”
  此外,有业内人士表示,棕榈油价格的上升也是影响方便面行业陷入困境的因素之一。且随着近年来各大网络订餐平台的兴起,人们对方便面的需求逐渐被其取代,挤占了大部分市场。

食品安全致消费者信心不足
  随着方便食品行业品类近两年的销量增长放缓,品类均价也出现下滑,部分面米企业又开始实施低价竞争。郑宣东指出,这种价格战导致行业内偷工减料,食品安全等问题出现。
  2012年7月,有媒体就曾报道称,在河南省工商部门对其市场上的方便面食品例行抽查时,今麦郎食品有限公司的多款、多批次方便面被检出酸价超标。
  无独有偶,2014年,康师傅的“黑心油”事件也一度令该公司陷入食品安全的漩涡。据了解,2014年10月26日,康师傅在其官网发布消息称,该公司已于2014年10月13日终止了对台湾味全公司的康师傅商标的品牌授权,台湾味全公司不得再以“康师傅”为品牌在台湾生产与销售方便面产品。
  “黑心油”事件发生不到一年时间,2015年8月2日,一则“台湾导游称康师傅使用馊水油”的视频在网上又被疯狂转发。康师傅当时很快发布声明,澄清大陆产品与台湾黑心油事件无关。
  但有业内人士透露,尽管康师傅已尽量与之撇清关系,以减少味全“黑心油”事件对其的不利影响,但效果似乎并不理想。
  这主要是由于食品安全事件的频频发生,直接影响了消费者的信心不足。尽管在这之后,该行业也一直在努力宣传产品的安全和营养,但不安全的标签在消费者的心里却早已根深蒂固。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方便面行业的发展,也使行业陷入困局。
  在郭凡礼看来,食品安全问题事关国计民生,自从三鹿氰胺事件、地沟油事件被曝出后,食品行业风声鹤唳,相关企业生怕跟安全问题扯上关系。而康师傅作为方便面行业的龙头之一,对于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必然心知肚明,“黑心油事件”的出现是加速康师傅及方便面行业进一步衰退的因素之一。
  朱丹蓬也同样认为,康师傅的“黑心油事件”,是导致康师傅在整个品牌受损的最重要的原因。而它的持续的发酵,首先受害的就是台湾。
  他解释道,“在整个台湾,有很多的零售行业、企业都在抵制康师傅,这也是康师傅撤出整个台湾市场的很重要的原因。”
  在他看来,之后黑心油事件对于整个方便面行业来说也是有抹黑的连带效应。演变成统一、康师傅、华龙、白象等,都受到这方面的冲击。所以说,黑金油事件对于整个行业来说是灭顶之灾。且康师傅在这方面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需要看到的是,《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方便面》(GB17400--2015)于2015年颁布实施,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有效保障。但在郑宣东看来,由于消费市场对方便面长期的误解,方便面32小时不消化等负面新闻不断。使得产品发展遭遇连续4年滑坡。他认为,政府应对食品行业的正面宣传加以完善。
  他还认为,方便面作为一个快速创新和发展的行业,应在现有食品安全标准之上,建立相关的质量标准配套设施,以服务于产品创新和行业自律。同时,还应倡导方便食品行业团体标准的建立,在保护消费者利益的前提下,更好地促进行业的创新,从而繁荣市场,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样、更丰富的选择。
  “目前,方便面的相关企业在产品的设计阶段还是更多地关注其口感、口味、外形、成本及工业化生产的难易程度上。对产品配方的营养配比关注甚少。”郑宣东对记者说道,吃饱、吃好、吃得安全、吃得营养、吃得健康,是人们饮食的多层级需求。健康、营养的食品是人们饮食追求的最终目标。特别是在新的膳食指南出台后,对于降盐的需求成为行业关注的重点。
  他认为,未来,企业应将更多地关注点放在产品的创新上,通过工艺的改进和对营养、安全的基础研究,使行业为消费者带来更丰富的产品线。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九爷 发表于: 2017-1-7 07:26:01|只看该作者

康师傅放弃台湾市场幕后 大陆市场求稳是关键

源自:中国经营报
  大陆市场“求稳”是关键 康师傅放弃台湾市场幕后
  孙吉正
  康师傅退出台湾市场成为2017年第一天的爆炸性新闻。经顶新集团100%投资的台湾康师傅公司董事会决议,台湾康师傅于2017年1月1日正式清算解散。台湾康师傅董事长贾先德表示,2015年台湾康师傅已无实质营运,因此董事会决定清算解散,后续将按公司法程序进行。
  康师傅控股中国表态称,台湾康师傅是康师傅控股有限公司的子公司,主营业务是方便面生产设备的租赁和进口,不涉及任何食品生产经营。2015年后,康师傅在台湾地区已经不再委托其他公司生产销售康师傅方便面。目前,康师傅控股经营一切正常,无任何不利影响。
  中国食品产业研究员朱丹蓬认为,康师傅品牌起家于台湾,宣布退出台湾市场可能会引发消费者的猜疑,在2015年“馊水油”事件之后,为何停止方便面的相关业务顶新方面未有过说明,究竟是迫于台湾方面压力还是主动退出,对于消费者而言是一个大的疑问,而这种疑问会损伤品牌的公信力。但康师傅从台湾撤离,聚焦大陆市场的战略将促进和导致中国方便面市场形成新的竞争格局。
  康师傅方面也表示,康师傅及时做出说明情况,是为了避免因台湾康师傅食品公司的名称导致清算一事被消费者误解。

系列油品事件的发酵
  据公开资料显示,台湾检方于2014年10月8日披露查获顶新国际集团旗下的正义公司以饲料用油混充食用猪油的案件,顶新集团旗下公司馊水油事件曝光。此后一个月,顶新集团旗下企业以饲料油混制食用油又被曝光,再加上2013年11月在台湾地区曝出的橄榄油掺铜叶绿素事件,顶新集团一年连曝三起食品安全事件之后,顶新宣布退出台湾油品市场。迫于形势,在2014年12月份,康师傅250亿新台币转售101大厦37%的股权,退出台北101金融大楼,将其中30亿新台币作为当初承诺的食安基金。
  康师傅控股此次宣布台湾康师傅解散,也就意味着彻底放弃了台湾市场。根据康师傅的说法,在2014年爆发的系列油品事件之后,台湾已不再生产销售康师傅方便面,因此,基本上已无任何实质营运业务,也就是说,台湾康师傅将已经成为空壳的公司正式宣布解散。
  放弃台湾市场的背后是食安事件引起的台湾民众的抵制。顶新集团据东森当时的报道,包括澎湖、金门在内的全台22个县市政府通令所属机关学校停用抵制顶新所有产品。台北市市长郝龙斌更明确宣称,“要罚到倒闭”,而且“对主要的负责人更应该要科以刑责”。台北市政府教育局局长林奕华发布声明称,鉴于顶新集团及味全公司屡发食品安全重大违法事件,各公务机关和学校即日起全面抵制顶新、味全所有产品。
  2015年8月,一段台湾导游的“灭顶行动”视频在网上迅速流传,该名“女导游”在视频中称,台湾民众已经发起关于抵制顶新集团旗下产品的行动,并称顶新集团运往大陆的馊水油是台湾的56倍,事件再次将馊水油事件推到了舆论旋涡。
  虽然康师傅方面迅速对此事件作出反应并予以澄清,但朱丹蓬认为,一方面,顶新集团在台接连出现的食安问题已经刺痛了台湾民众的抵抗情绪,停止在台业务也是不得不作出的选题;另一方面,康师傅官方“大陆生产和销售的产品从未涉及台湾油品事件”的回复,难以在短时间抚平消费者的疑虑。
  康师傅方面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台湾康师傅食品是商贸公司,没有任何食品生产经营,没有营业而清算解散是非常正常的公司治理行为,台湾的业务此前也只是将商标授权于其他公司生产运营的,康师傅控股并无直接参与台湾的生产经营业务。
  欧睿市场研究经理杜佳琪告诉记者,根据欧睿数据显示,2016年方便面市场的零售额达到了820亿元人民币,较2015年下滑约7%左右,未来五年预计将继续保持下跌态势。2016年康师傅方便面的零售份额为44%左右。据了解,康师傅在台湾的销售规模相较于中国大陆地区微不足道,此次康师傅放弃台湾地区方便面品类,可谓是“丢卒”,以便将重心更好地回归大陆市场。因此认为台湾康师傅解散对于大陆市场而言影响不大,唯一可能存在的影响是旧事重谈,让消费者回忆起康师傅在台湾的“馊水油”事件。

寻求大陆市场的稳定
  虽然康师傅多次发表声明,希望消费者将大陆与台湾的食品安全问题区分开来,但消费者在食品安全方面的顾虑很难再短时间被消除,同时大陆方便面市场整体下滑,也困扰着康师傅在大陆市场的业绩。
  根据近几年康师傅的财报显示,康师傅的业绩呈现下降趋势,根据最新发布的2016年前三季度财报,至9月30日康师傅的业绩继续下滑,前三个季度营收同比下降9.44%;净利润下跌37.85%至2.13亿美元,2016年方便面作为康师傅的主要收入占比将近4成,其中上半年方便面的净利润跌幅超过六成。
  “目前康师傅方便面的渠道主要集中在三四线,在方便面市场萎缩的环境下,康师傅寻求渠道向上、转型高端产品又受到正在兴起的外卖影响。”朱丹蓬告诉记者。2011年,其市值曾一度突破1400亿港元,到2016年只有530亿港元左右,五年间缩水近900亿港元。
  台湾康师傅的解散只是康师傅控股倒下了一个并非主业的子公司,因此对母公司来讲并不会产生太大的直接业务影响。但由于“康师傅”已经是家喻户晓的食品品牌,事件可能会引起消费者的不安。这也正是康师傅控股所担心的事情,因此其立即通过官方渠道发布了公告,称公司所聚焦的主业生产经营一切正常,无任何不利影响。
  康师傅对于台湾馊水油事件影响到大陆市场的顾虑并不是空穴来风。2015年10月,康师傅起诉第一财经馊水油报道侵权案件败诉,索赔1.8亿元请求被驳回,法院判处康师傅支付案件受理费90万元,原因是在2014年9月由一财发表撰写的《康师傅承认使用馊水油作原料 曾发誓严控品质》,披露了康师傅承认在台湾使用馊水油作为原料的劣质猪油,在引起广泛关注的同时也引起了康师傅方面的强烈反应,最终诉诸法庭,并开出向媒体提起商誉侵权索赔的历史记录。
  朱丹蓬告诉记者,由于食安事件具有一定连锁反应,并对品牌公信力有较大的影响,康师傅的此举可以说是公关的一个策略,在被媒体接连曝光的节点,康师傅选择沉默在舆论上可能会处在更加被动的状态。
  杜佳琪认为,针对康师傅在大陆的产品转型,就方便面产品而言,主要体现在高端化趋势上,例如康师傅陆续推出了汤大师、爱鲜大餐等。康师傅作为方便面第一大品牌在高端系列持续发力,对整个方便面市场都是有积极意义的。方便面从诞生伊始,就与“不健康、没营养”的印象勾连在一起。目前企业要突破传统印象,注重产品的营养与健康价值,产品高端化可以引导或者是推动整个方便产业的升级转型。
4# 金佛山
 台北人 发表于: 2017-1-7 07:26:01|只看该作者

康师傅乌龙事件真相大白 方便面行业仍经历着滑铁卢

源自:中国产经新闻报
  方便面的滑铁卢
⊙记者:吴琼报道

  方便面自引入中国大陆以来,一直深受人们喜爱,在国民消费中也占据着重要位置。但近年来,随着消费的不断升级和食品安全事件的频发,方便面似乎正在市场上经历着滑铁卢之役。
  日前,中国台湾网官方微博指出,台湾康师傅于2017年1月1日解散。此消息一出,便引起了广泛热议──康师傅要倒闭了?
  但此康师傅非彼康师傅,为此,康师傅控股有限公司即刻发声,称台湾康师傅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系康师傅控股有限公司的子公司,经营范围仅限台湾地区,主营业务是方便面生产设备的租赁和进口,不涉及任何食品的生产经营。
  乌龙事件真相大白,但方便面行业的困境却依然存在。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学会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方便面销售已连续4年呈下滑趋势,该行业的发展也陷入了困局。
  究其缘由,一方面,源自行业危机。据了解,在大健康产业飞速发展、健康观念渐入人心的情况下,方便面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定位仍属不健康食品;另一方面,企业品牌、产品以及经营模式出现老化。总的来说就是,消费已经升级,但方便面产品却没有相应地升级。
  除此之外,棕榈油价格的上升以及各大网络订餐平台的兴起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方便面行业的发展。
  加之不时曝出的行业内偷工减料、食品安全等问题,消费者对该行业的信心尤其不足。2012年7月,有媒体便报道称,今麦郎食品有限公司的多款、多批次方便面被检出酸价超标;2014年及2015年,康师傅的“黑心油”事件也令康师傅的整个品牌形象严重受损……
  想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加强监管外,相关企业也应更加自律。同时,注重产品的创新,通过工艺的改进和对营养、安全的基础研究,为消费者带来更丰富的产品线。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5# 华蓥山
 忘伤 发表于: 2017-1-9 09:26:01|只看该作者

康师傅难题:方便面销售额跌回5年前 员工十年没涨工资

源自:新京报

1月5日,位于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顶津,其主要负责康师傅的饮品业务,不时有货车进出。新京报记者 李春平 摄
  康师傅难题:方便面销售额跌回5年前同期市值减逾900亿港元
  台湾康师傅解散清算,康师傅控股称生产经营正常;康师傅方便面销售额市场占比降至50%,去年前三季净利下降超三成
  小小一包方便面,承载了一代人的记忆,也呈现了一家龙头企业的沉浮。1月3日,康师傅控股以自愿披露的形式,确认台湾康师傅于今年1月1日解散清算。
  在公告中,康师傅控股表示,台湾康师傅是康师傅控股的全资附属公司,经营范围仅限台湾地区。公司始终聚焦主业,生产经营一切正常,未因台湾康师傅的清算解散而发生任何财务与业务上的不利影响。
  新京报记者实地走访了康师傅位于天津的总部及生产基地,看到其生产经营仍在继续。在商超卖场,康师傅方便面的销售也未受影响。
  不过数据显示,按照方便面销售额的市场占有率,康师傅从2014年3季度开始下滑,到2016年三季度占有率为50%,同期统一的市场占有率则在提升。
  记者梳理数据,5年市值跌去逾900亿港元,业务支柱方便面销售下滑至5年前水平,营收、净利润连续下滑,显示着康师傅正面临困境。

台湾康师傅清算解散,大陆生产不受影响
  “康师傅怎么了?”成为近期市场关注的焦点。
  1月2日,台湾康师傅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将清算解散,结束营运的报道出现在媒体上。报道称,康师傅母公司顶新集团公共事务室副总贾先德表示,经董事会决议,台湾康师傅自2017年1月1日解散。
  消息引发外界对康师傅控股及其在大陆的业务经营出现问题的质疑。1月3日,在香港上市的康师傅控股披露自愿性公告,确认台湾康师傅将被清算解散。不过康师傅控股在公告中强调,公司始终聚焦主业,生产经营一切正常,未因台湾康师傅的清算解散而发生任何财务与业务上的不利影响。
  对于台湾康师傅清算解散原因,康师傅在公告中称,因2015年后康师傅在台湾地区已不再委托其他公司生产销售康师傅方便面,台湾康师傅已无任何实质经营业务,因此董事会决定依法办理清算解散事宜。
  康师傅控股在1月3日的公告中称,台湾康师傅经营范围仅限台湾地区。主营业务是方便面生产设备的租赁和进口,不涉及任何食品生产经营。
  “康师傅解散台湾康师傅公司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受食品安全负面事件影响,整个台湾地区都未能给康师傅带来业绩贡献,甚至是亏损的,解散台湾康师傅,康师傅控股也可以将所有精力放在大陆业务上。”食品行业分析师朱丹蓬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目前康师傅大陆业务经营如何?1月5日,新京报记者实地走访了康师傅控股位于天津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天津顶益、天津顶园、天津顶津3家生产基地。
  天津顶益国际食品有限公司是台湾企业顶新集团于1992年投资800万美元建设的生产基地,该公司生产出第一款红烧牛肉面,并冠以“康师傅”的品牌名。
  新京报记者注意到,该公司厂区大门处的公司铭牌显示其属于康师傅方便面事业,是一家制面工厂。
  因厂房均为完全封闭式建筑,且记者未能获准进入厂区,新京报记者未能看到其生产情况。但在厂区内,有大约十二辆货运卡车,正在装运已经包装好的货物,外包装显示装运货物为方便面产品。厂区外,大约十辆货车也排起了长队,等待门口保安放行进入厂区,货车多为河北牌照。
  在厂区东北面,另有两个出入口,门牌显示分别是天津顶益的面粉工厂和调料工厂,不时有车辆进入。一位康师傅人士对新京报记者透露,天津顶益为全自动化生产线,一条生产线只需6名工人。
  在天津顶园、天津顶津,新京报记者所见与天津顶益类似,均只有货运大车不时出入。新京报记者也曾询问3家工厂保安人员近期生产经营情况,保安人员表示一切正常,并未听说有何变动。
  在业内看来,台湾康师傅的解散,与康师傅控股股东顶新集团在台湾多次发生食品安全负面事件有关。
  2013至2014年期间,顶新集团旗下油品三次被爆出质量安全问题,2014年10月康师傅控股终止对台湾味全公司的康师傅商标授权,台湾味全公司不得再以“康师傅”为品牌在台湾生产与销售方便面产品。2015年后已不再生产销售康师傅方便面。

方便面市场占比下滑,营收跌回5年前
  除了在天津的生产基地,康师傅控股在大陆其他城市还拥有众多的生产线。新京报记者在康师傅控股官网看到,其目前在天津、广州、杭州、重庆、沈阳、西安、武汉7地拥有16家子公司。各子公司按照业务不同,包括负责饮品事业的顶津、负责糕饼事业的顶圆、负责方便面事业的顶益。
  康师傅控股2015年年报显示,其在大陆的生产基地已经达到132个,生产线711条,仓库73个、营业所606家。
  凭借着早期建立的市场优势、庞大的生产能力、销售网络,康师傅方便面一直稳居大陆市场占有率第一。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康师傅品牌方便面一直占据着大陆市场的半壁江山,2011年至2015年康师傅销售额市场占有率一直保持在55%以上,2016年市场占有率有所下降,为51.9%。康师傅控股自身披露的数据显示,到2016年第三季度,康师傅方便面的销量及销售额市场占有率分别为42.5%、50.0%。
  根据尼尔森的数据,按照销售额的市场占有率,康师傅从2014年3季度开始便下滑,到2016年三季度占有率为50%,较最高时跌去7%,同期统一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至21.4%。
  1月7日,新京报记者也随机走访了一些商超卖场。在京客隆定福庄店,其售卖的方便面品牌主要是康师傅、统一。两大品牌销售的方便面品类、价格相似,如统一高端面“汤达人”售价7.3元,康师傅的“汤大师”则定价为6.99元。
  新京报记者还随机查看了两家品牌不同种类方便面的生产日期。康师傅品牌的容器面生产日期多集中在2016年9月、10月、11月,统一则集中在10月、11月、12月。在康师傅品牌中,西红柿打卤面、红烧牛肉面、爱鲜大餐3个品种产品最早的生产日期在2016年8月22日左右。
  “方便面的保质期都是6个月,在商超卖场,如果看到离生产日期已经超过3个月的方便面,一般来说都是压货了,去库存慢,卖得不好。”一位与商超对接,从事方便面销售的人士对新京报记者表示。
  2016年第三季度报告显示,去年前三季度康师傅方便面业务的营收为25.11亿美元,2015年同期为28.54亿美元,下滑幅度约12%。
  相比饮品、方便食品及其他产品,方便面业务的跌幅是康师傅整体业务中最多的。同期康师傅控股饮品、方便食品的销售额下滑幅度分别为8.01%、5.07%。
  从更长的时间纬度看,2013年康师傅方便面产品营收达到43.32亿美元,2014年降至41.38亿美元,2015年进一步降至36.13亿美元,这一营收仅比2011年的35.92亿美元略高,回到5年前水平。
  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对新京报记者表示,康师傅方便面市场销售额下降,一方面源自大陆市场对于方便面消费总需求趋于饱和,消费者消费观念向健康饮食转变,市场可替代产品增多。其次,对康师傅来说,主要产品长期以来缺少更新,虽然推出了更多口味,但始终是油炸食品,与目前主流的饮食观念不合。
  交银国际去年12月14日公布的2017年投资展望称,康师傅近十年来都没有进步,没有推出有竞争力的新产品。

员工“十年没涨工资”,经销商“很难挣到钱”
  在天津康师傅工厂从事质量品控的金勇(化名)对新京报记者表示,近年来康师傅的员工待遇一直未有什么变化。“康师傅基础员工分为操作员和职员两类,操作员一般合同期为3年,基本工资是按天津市最低标准给,基础员工基本都是靠加班费活。”
  金勇还表示,操作员3年合同到期,不管技能多好,康师傅都不会续签,一律选择赔钱辞退,这一现象已存在多年。“康师傅存在季节用工问题,人员流动性很高。现在是旺季,用人多,3个月以后就是淡季,就要辞人,其实不辞也留不住人,工时少,没加班费,作业员觉得不合适就走人了。”
  从事康师傅方便面销售的李女士给记者算了笔账,一箱24包的康师傅袋装面,从康师傅厂家拿货在46.5元~47.5元,折算下来每包1.98元,商超卖场终端销售价为2.5元/包,经销商能够拿到的利润不多。
  李女士介绍,近些年经销商的单个利润变化不大,主要靠量大来盈利,但由于销量减少,经销商的日子不好过。
  对于现在康师傅方便面是否好卖的提问,李女士表示目前整个方便面市场需求都不如以往,并非只是康师傅方便面卖不动。“康师傅方便面市场占有率一直很高,相较于其他品牌,销售上仍有一定保障。”
  “现在做康师傅的经销商很难挣到钱,利润率就在3%~4%左右,而且康师傅对经销商要求很严格,启动资金就需要几百万,需要签订竞业协议,只能销售康师傅品牌产品,每月还有销量任务,完不成货就压自己手上了。”一了解康师傅经销商情况的人士1月6日对新京报记者表示,在方便面市场需求下滑后,康师傅方便面经销商销量普遍下滑了20%~30%,经销商靠量大盈利的模式不好做了。
  对于康师傅员工的待遇,该人士还表示,其家属是康师傅销售人员,月工资3000元左右,在当地属于中等水平,但已经十年没有涨过工资。“做销售的,每天都在外面跑,十分辛苦。”
  财报数据显示,2015年对比2014年,康师傅的员工数量下降了9381位。除人工成本的削减外,仓库、经销商以及直营零售商数量也在康师傅削减计划中。2015年较2014年,康师傅的仓库数量减少了4家,经销商减少6742家,直营零售商减少2323家。

业绩下滑,市值5年多缩水逾900亿港元
  欧睿数据显示,2016年方便面市场的零售额达到了820亿元,较2015年下滑约7%左右,未来五年预计将继续保持下跌态势。面对前景的不断下滑,康师傅也尝试推出不同价格的创新产品组合,企图抓住不同需求的消费族群。如近一两年,康师傅接连推出黑白胡椒、爱鲜大餐、汤大师、浓浓柠檬茶、香葱脆饼等新品,向高端化进军。
  2016年前三季度,康师傅方便面销售额合计25.11亿美元,其中容器面、高价袋面、中价袋面和干脆面及其他销售额,分别约为12.21亿美元、8.01亿美元、4.41亿美元和0.48亿美元,相较于2015年同期增幅为-11.24%、-28.67%、50.09%和-21.99%,各品类中仅中价袋面销售额上涨。
  方便面销量的下滑,直接拖累了康师傅整体业绩。2016年前三季度,康师傅控股实现营业额69.13亿美元,相较2015年下滑9.44%;集团净利润3.12亿美元,下滑32.3%;股东应占净利润2.13亿美元,同比下降37.85%。
  康师傅控股另一业绩支柱饮品也在下滑。康师傅财报显示,2016年前三季度,康师傅饮品业务营收为42.31亿美元,同比下滑8%;在2013年达到62.68亿美元的高峰后,康师傅饮品业务连续两年下滑,2015年较2013年已经下滑了近10亿美元。
  方便面、饮品两项业务,占据了康师傅营收的97%。受支柱业务下滑影响,康师傅控股的营收也从2013年的109.41亿美元,下滑至2015年的91.03亿美元。
  从总体业绩上来看,相比于康师傅近两年超过5%以上的营收下滑,统一2014年、2015年营收下滑幅度为3.66%、1.39%。净利润上,康师傅2015年下滑幅度超过35%,2016半年报显示下降64.57%;统一在2015年实现净利润8.35亿元人民币,较2014年增长192.26%,2016年半年报显示净利润同比增长12.9%。
  朱丹蓬认为,统一的销售主要在一二线市场,而康师傅是在三四线市场,从经济增长、消费能力看一二线城市好于三四线城市。其次统一高价面“汤达人”推出比康师傅要早,在新品更新、研发上也强于康师傅,这导致统一近年业绩相对于康师傅较为稳定。
  业绩下滑也对康师傅股价造成了影响。2011年8月,康师傅控股市值最高时曾达到1457亿港元。2016年9月,康师傅控股股票被剔除出恒生指数。截至1月6日,康师傅控股总市值约为514亿港元,五年间市值跌去约943亿港元。
  “速食面市场正在萎缩,从企业角度看,康师傅近几年的业绩没有扩张,目前看也缺乏有效摆脱困境的手段,而且还面临众多其他替代产品的竞争,从长远看有被取代的可能,这导致投资者不看好它的股票,股价下跌。”港股分析人士黄立冲对新京报记者表示。
  目前为止,康师傅仍在扩张自己的生产规模。康师傅控股历年年报显示,其营业所、生产线和生产基地数量都在连年增加,2015年,生产基地较2011年扩张了1.03倍,生产线则扩张了39.41%。

康师傅进行多元化尝试
  “康师傅要改变目前困境自救的话,一方面要丰富自身产品线的布局,特别是符合市场主流群体的饮食新变化新趋势,另一方面要加大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拉开与竞争对手的距离。”沈萌表示。
  实际上,自1992年生产出第一款红烧牛肉面,抓住商机发展壮大后,康师傅及其母公司顶新集团一直在尝试多元化道路。1996年,康师傅便开始进入饮品及方便食品领域。自2006年起,饮品业务占康师傅营收比重超过方便面,且比重不断上升。
  此外,1996年,顶新集团将美国快餐品牌“德克士”(Dicos)收购,使其成为顶新集团继“康师傅”之后的兄弟品牌,中国大陆的第三大快餐品牌;1998年顶新收购台湾老牌乳企味全,味全成为顶新在台湾的生产基地;2003年,顶新与日本伊藤忠合资在中国经营“全家”便利店。
  2012年,康师傅控股为了进一步拓展饮料业务范围,完成与百事中国饮料业务之战略联盟,开始独家负责制造、灌装、包装、销售及分销百事公司于中国的非酒精饮料。
  康师傅进行了一系列多元化经营的尝试,但到目前仍未让康师傅摆脱依靠方便面、饮料经营的格局。相反,其优势产品却在市场大环境影响下,碰到了增长的天花板。
  “目前康师傅方便面的渠道主要集中在三四线城市,在方便面市场萎缩的环境下,康师傅寻求渠道向上、转型高端产品又受到正在兴起的外卖影响。”食品行业分析师朱丹蓬表示,在现有消费者对方便面食品属于不健康饮食消费观念未出现改变情况下,方便面产业可谓已经出现天花板。
  对于康师傅目前的业绩状况及打算如何扭转业绩下滑,新京报记者1月6日向康师傅控股相关负责人士发送了采访提纲,截至发稿,康师傅控股未回复。
⊙记者:李春平 罗亦丹 天津、北京报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4 10:51, Processed in 0.187200 second(s), 10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