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2708|回复: 11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技术连环画《至诚报国 黄大年》在京发布

 [复制链接]
  黄大年(1958年8月28日~2017年1月8日),男,汉族,1958年8月28日出生,广西南宁市人,毕业于吉林大学和英国利兹大学。1975年10月参加工作,国际知名战略科学家、中国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曾任吉林大学新兴交叉学科学部学首任部长,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7年1月8日,因病医治无效,在长春逝世,享年58岁。
  2018年3月1日,当选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

〓 相关链接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壳子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壳子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壳子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壳子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壳子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壳子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全国铁路调图 南充至成渝列车公交化 四川德阳雕塑大师叶毓山因病去世 遗作三件成绝唱
12#
 花花大姐 发表于: 2018-1-12 13:38:01|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连环画《至诚报国 黄大年》在京发布

《至诚报国 黄大年》新书发布会现场
  为更好地诠释黄大年的先进事迹,连环画《至诚报国 黄大年》近日出版,1月11日下午,由吉林东北亚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和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主办,由吉林出版集团图书出版公司和吉林画报社承办的新书发布会在京举行。
《至诚报国 黄大年》绘图作者著名人物画画家王东明
吉林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长江 学者韩喜平致辞
  黄大年同志是著名地球物理学家,生前担任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9年,黄大年同志毅然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到祖国,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填补了多项国内技术空白,2017年1月8日不幸因病去世,年仅58岁。
吉林东北亚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亚飞致辞
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图书出版处处长李彦生致辞
吉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副局长姚玉和
  连环画《至诚报国 黄大年》由中共吉林省委组织部、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吉林省教育厅(省高校工委)、吉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吉林大学、吉林东北亚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画报社等单位组织、策划出版。吉林出版集团图书出版公司负责人曹恒介绍:“该书图文并茂,笔触细腻,紧紧围绕黄大年心有大我的爱国情怀、知识分子的责任担当这个时代主题,突出其秉持科技报国理想,把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作为毕生追求的’至诚报国’的生命理念。这本书无论在艺术表现力还是思维感染力方面,都称得上是一部上佳的作品,值得推广发行,以最大化地实现这部作品应有的社会功能。”
中共吉林省委对外宣传办公室 对外交流处处长《至诚报国 黄大年》策划之一
  该书体现了对传统连环画的继承和发展,吉林画报社社长徐克介绍:“这本书充分发挥了连环画在叙事上的艺术优势,以直观生动的人物形象,详实地展现了黄大年光辉而短暂的一生。画家王东明对于连环画的创作原则有深切的理解,极好地掌控了画面的节奏,并非常巧妙地引领着读者的观察视角,通过近距离、多角度的带入,加深读者对黄大年的了解。”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1#
 佳美 发表于: 2017-8-2 16:13:00|只看该作者

大学生党员感受一线工人的“黄大年引力”

  “没想到纪念品是一份刊登黄大年事迹的报纸,看似很轻的礼物,其实很重。我要好好珍藏!”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的学生党员张灵均说。7月28日,带着这份头版刊载《黄大年的“万有引力”》的报纸,来自17所高校的18名大学生党员以情景剧、座谈会等形式分享在国网冀北电力的所见所闻。
  每个一线电力工人都有一种“引力”。
  活动期间,大学生党员来到廊坊大屯变电站,采访了变电站的基层工人于林。他们了解到,于林已经在这里工作了20多年,辖区内有100所变电站,于林到过其中的90多所。他几乎没有节假日,连续好几个春节,他都是在变电站度过的。
  “进到变电站里看一眼两眼还行,但是十几年二十年,于林就一直在这个圈里待着,在孤寂的地方坚守,很孤单,连个小动物都没有。”大学生党员马文祚感叹道,在他看来,甘于奉献、默默坚守的于林式“螺丝钉精神”和黄大年忘我工作、投身科研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7月23日,大学生党员走进霸州市,在煎茶铺供电所,他们了解到共产党员服务队为村民挂国旗的故事。
  “亚妮的《没眼人》中提到:太行山11位盲人,到北京后唯一的心愿就是去天安门广场‘看’升国旗。我们觉得国旗代表国家,悬挂国旗最能营造国庆、家庆、民庆的氛围,是爱国情怀的一种表达。”煎茶铺供电所共产党员服务队队长杨胜利说。
  2016年国庆节前一天,煎茶铺供电所共产党员服务队为村里的养殖大户刘成祥带来了一件特殊的“礼物”──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刘成祥说:“国家强了,我们的日子才会好啊!明年国庆我还要把它挂起来,有国才有家嘛!”
  给大学生党员战蔷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何喜,他被称为“点亮永不熄灭的灯火”的人。作为“东西人才帮扶计划”负责人,他肩负着为“中国最后的无电地区”通电的重任,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果洛。
  一年半的时间,何喜走遍了3个地区及周边城镇的大街小巷,获得了用户的第一手资料,3.98万用户享受到了国网的优质服务,很多藏民家中都用上了电器。
  藏历新年的夜晚,何喜仍然坚守岗位。屋外欢声笑语,节日气氛浓厚,家家户户灯火通明,载歌载舞,而他一个人在寒冷的房间里,思念远方的妻子与孩子。作为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何喜牺牲了与家人团聚的时间,为果洛带去了永不熄灭的灯火。
  经过几天的寻访,大学生党员理解了“黄大年引力”的深刻含义,在冀北电力每一位一线工人身上,都有一种强大的磁场和“引力”,为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幸福默默坚守。
10#
 你不在 发表于: 2017-7-23 23:08:00|只看该作者

中共中央追授黄大年“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源自: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7月23日电中共中央关于追授黄大年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的决定
  (2017年7月23日)
  2017年5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原教授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强调,黄大年同志秉持科技报国理想,把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作为毕生追求,为我国教育科研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他的先进事迹感人肺腑。我们要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学习他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学习他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学习他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从自己做起,从本职岗位做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黄大年,男,广西南宁人,1958年8月出生,1975年10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著名地球物理学家、国家“千人计划”专家。生前担任吉林大学新兴交叉学科学部学部长,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17年1月8日因病去世,年仅58岁。
  黄大年同志对党、对祖国无限热爱,矢志不渝实践科技报国理想,把毕生精力奉献给祖国的教育科研事业,是“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是新时期归国留学人员心系祖国、报效人民的杰出楷模,是广大知识分子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自觉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事业的优秀代表。黄大年同志青年时期就立下“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的宏大志向,他常说“我是国家培养出来的,我的归宿在中国”,自觉把个人理想和国家发展融为一体,毅然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到祖国。归国7年多,他作为国家多个技术攻关项目的首席专家,带领科技团队只争朝夕、顽强拼搏,取得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填补多项国内技术空白,部分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他秉持“祖国的需要就是最高需要”的人生信条,为实现科技强国梦殚精竭虑,经常工作到凌晨,几乎没有休过寒暑假和节假日,多次累倒在工作岗位上,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他倾尽心血为国育才,主动担任本科层次“李四光实验班”的班主任,言传身教、诲人不倦,叮嘱学生“出去了要回来,出息了要报国”,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家国情怀,支持资助学生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为国家培养出一批“出得去、回得来”的优秀科技人才。他以崇高的爱国情怀、强烈的敬业精神、深厚的学术造诣和高洁的道德品行,赢得学校师生、科研同事和社会各方面广泛赞誉。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表彰先进、弘扬正气,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胸怀理想、坚定信念,开拓进取、敬业奉献,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党中央决定,追授黄大年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党中央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向黄大年同志学习。要像黄大年同志那样坚定信仰信念,对党忠诚、心系祖国,把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作为毕生追求。要像黄大年同志那样刻苦学习钻研,牢记使命、勇担重任,用知识和本领回报祖国、服务人民。要像黄大年同志那样发扬拼搏精神,勇于创新、攻坚克难,努力创造一流业绩。要像黄大年同志那样涵养高尚情操,不忘初心、淡泊名利,自觉践行共产党人价值观,用模范行动展示共产党员的人格力量。
  各级党组织要把学习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纳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重要内容,与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结合起来,与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结合起来,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学习宣传。要引导党员、干部以先进典型为榜样,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自觉践行“三严三实”要求,努力做到“四个合格”,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立足岗位履职尽责,奋发有为再创佳绩,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9#
 红英 发表于: 2017-7-18 13:35:00|只看该作者

黄大年的朋友圈:浓缩纯粹质朴的内心独白—新闻—科学网

源自:央广网
黄大年(前排中)与学生外出徒步(资料图)
  央广网北京7月17日消息(记者:刘柏煊)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2017年1月8日,我国著名地球物理学家、吉林大学教授黄大年,因病医治无效在长春逝世。他的事迹经媒体报道后,引发强烈反响,大家都为他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赤子情怀所感动。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偶然通过他周围人的手机,看到了黄大年的微信。他生前留下的一百多条朋友圈,定格了他在回国7年里的所思所想所感。日常的点点滴滴,是如何浓缩了他纯粹质朴的内心独白,折射着他的爱国情怀?经过当事人的许可,我们选取了部分朋友圈内容。
  2013年12月24日晚上9点52分。
  “4年前的平安夜,我在同一时刻轻轻的从剑桥彻底归来了。也巧了,此后4年几乎都是一个人异地度过这熟悉了近二十年的夜晚,因为老赶上出差……”
  平安夜对于黄大年而言,一直都有着特殊的意义。2009年的平安夜,他放弃了在英国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踏上了回国的航班。
  吉林大学党委统战部副部长任波对黄大年的回国曾经感到不解:“我说大年老师,你为什么在这时候选择回国,而且是回到我们东北这地方?他非常郑重地跟我说,很多人都选择等年老体弱了落叶归根,像我这样的科学家,应该在果实累累的时候回来,更有价值。”
  2016年2月22日晚上11点24分。
  “……没人强迫,只是自找,总想干完拉倒,结果没完没了,公事家事总难两全。忽见,正下瑞雪,空气清新,一幅月下银霜自然美景,让人在空旷的停车场上心旷神怡,不忍离去。”
  那天刚好是元宵节。当黄大年走出学院大门时,办公楼里早已空无一人,地上是厚厚的白雪,身后是一轮明月。工作到深夜,在归国的7年里,是他的家常便饭。起初,这让楼下看门值夜的师傅们多有抱怨,但后来,他们开始慢慢习惯,并对这个晚归的身影充满敬意。看门师傅庞春江回忆,“黄大年总是比较晚走,都在一两点钟。几乎差不多是三四天一回。见面都打招呼,有时点点头,有时说师傅们好,他走完了之后就告诉师傅们辛苦了。“
  2016年9月10日晚上10点09分。
  “……可怜老妻一再孤独守家,周末、节日加平时,空守还空守,秋去冬来,在挂念中麻木,在空守中老去……我6年前安慰她,再有一年就忙完,再有一年就是剑桥的生活节奏。一年又一年,一年比一年忙……”
  这是黄大年生前的最后一个教师节,他原本计划当晚从北京赶回长春陪夫人过周末,但因为工作安排临时有变,无奈之下,他只好取消了回长春的机票,再次与夫人爽约。科研团队成员、学生马国庆说,往日里,师母张老师对黄大年常心疼地唠叨,“张老师平常来了,有时就会生气,说‘这一天你也不回家,你瞅瞅你这个小老头,给你点水果’,然后黄老师不吃,张老师说‘不行,等你吃完了我再走’,就这样,黄老师吃完了她才走。”
  可能很多人会误解,黄大年只知工作,不懂生活。其实在朋友圈里,黄大年的兴趣爱好颇为丰富。2016年7月11日,作为一名曼联球迷,他熬夜看欧洲杯,为葡萄牙队夺冠欢呼。
  “世界第一运动的当今领旗人C罗7号会用倒下时的英雄悲壮向你表明:如何才能从青涩少年走向成熟并成为领袖;如何才能从恩师、挚友甚至对手那获得前进的力量……”
  他还是摄影发烧友,曾经在朋友圈中用照片记录生活,“今天下午从地质宫5楼办公室窗外看到的景象,用相机抓拍:晴空万里,乌云突袭,雷雨交加,雨过天晴,可惜又到黄昏。”
  黄大年喜欢唱歌,甚至可以说是“麦霸”。当年,他就是靠一首《爱在深秋》俘获了妻子的芳心。
  “在美国达拉斯倒时差,早醒听到《爱在深秋》,一首大学时代喜欢的歌,84年十大中文金曲。当时年轻帅气的谭咏麟唱到……”
  2016年12月13日晚上7点59分。
  “人生的战场无所不在,很难说哪个最重要。无论什么样的战斗都有一个共性──大战前夕最寂静,静得像平安夜……事业重要,生活和家庭同样重要,但健康更重要。”
  这段文字,是黄大年生前的最后一条朋友圈,当时距离第二天的手术开始已经不足24小时,他即将踏上生死未卜的“战场”。
  然而,就在手术前一天的下午,他还偷偷地从医院跑回办公室,向助手和学生们交代工作、处理邮件。吉林大学党委统战部副部长任波回忆:“后来我们就说你赶紧回医院,他说不行,我有好多工作还没有忙完。然后我们就说我们大家帮你一起干,他说不行,你们任何人都不要动,因为动完之后,我出院以后我就找不到我的东西。”
  黄大年最终没有等到出院那一天。2017年1月8日,在与术后并发症的战斗中,58岁的他没能胜出。后事没有安排,对家人没有遗言,黄大年走得突然,带着对家人的不舍,带着对科研的遗憾,带着对祖国的眷恋。
  黄大年的偶像是“两弹元勋”邓稼先,他曾在朋友圈转发关于邓稼先的缅怀文章时以寥寥数笔记录感慨,其实,这既是对前辈的致敬,又何尝不是对自己人生的激励与总结。
  “看到他,你会知道怎样才能一生无悔,什么才能称之为中国脊梁。当你面临同样选择时,你是否会像他那样,义无反顾?”
8#
 上官123 发表于: 2017-7-17 15:35:00|只看该作者

“太较真儿”的黄大年:一位新时期科学家的初心—新闻—科学网

源自:光明日报
⊙作者:杨舒 鲍盛华《光明日报》(2017年07月16日 03版)

  国土资源部、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很多部门里,都有和黄大年熟识的专家,很多人评价他是“纯粹、完美的知识分子”,因为他对待科研只有一句“我没有敌人,也没有朋友,只有国家利益”,用朋友高平的话说:“大年对待科学不唯上不唯权不唯关系,不允许‘你好我好大家好’。”
  “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项目是我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深探项目,黄大年回国不久便出任该项目第九分项的首席专家,成为这个庞大项目的奠基人之一。
  有了科研经费,接下来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组建科研团队。他没有把眼光仅仅盯着自己的学校,而是放眼全国,寻找最适合的科研单位。
  第九项目经费高达数亿元,很多机构和单位想参与进来。不提前通知,他直接飞到人家院所的实验室和车间,摸清对方的资质水平。选到合适的科研单位,他直接给对方负责人打电话,开口便说:“我有一个几亿元的项目,想请您单位参与进来研究。”好多单位的一把手接到电话简直不敢相信,“谁会主动来给钱给项目,还以为遇到了骗子!”
  自认为和他关系不错的专家找来,想替某研究机构“争取一些经费”,他直接拒绝。后来对方发现,“连吉林大学也没有多拿一分钱”。
  为此,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黄忠民曾十分不解,与他置气:“学校学院年底都有考核,在项目和经费分配上,你给吉林大学做了什么,给学院又做了什么?”黄大年听罢只回答:“这是为国家做事。”
  有人说他太“较真儿”。设备采购,他要求各个参与组提前调查市场情况,货比三家,并上交调查报告;PPT演示和演讲材料,他追求“无懈可击”,就算凌晨一点发现汇报材料上的一个错别字,他也必须带着团队重新修改打印校对,直忙到天亮也不歇气。
  更让一些人叫苦的是,黄大年提出借鉴欧美大公司的管理经验,搞层层落实责任制,从国外引入一套在线管理系统,把技术任务分解到每月、每周甚至每天。每天深夜,软件一查,谁偷懒谁能干,清清楚楚。
  不少人质疑:“科学家怎么能像机器人一样严格按进度走?”但对黄大年来说,快些再快些才能追赶上欧美前沿的步伐。
  他曾向中国地质科学院原副院长董树文坦言:“我有时很急躁,我无法忍受有人对研究进度随意拖拉,我担心这样搞下去,中国会赶不上!”
  2010年春天的一个早上,又到了项目提交材料,同时召开视频例会的时间。
  “小王,怎么人还没到齐?”黄大年已架好了电脑,随时准备开会。
  “黄老师,我一直在催!”秘书小王看了看表,9点50分了,离开会还有10分钟,人没到全,材料也没交齐。
  “人浮于事!”大手一挥,黄大年突然把手机砸向地面,手机屏幕立刻碎裂成了几块。在场的人都惊呆了,从没见过黄老师发这么大的火。
  “我们拿了这么多科研经费,怎么能糊弄呢?汇报材料不好好做,开会不按时到?我们得遵守契约精神啊!”黄大年拍着桌子吼道。
  如今,这部屏幕破碎的手机仍静静地躺在黄大年办公桌的抽屉里。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7#
 红星 发表于: 2017-7-12 18:48:00|只看该作者

海归科学家黄大年的最后30天

源自:剥洋葱people

  黄大年,1958年8月28日生,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
  2009年,作为第一位到东北的“千人计划”专家,黄大年从海外回到母校吉林大学。
  归国七年,黄大年带着团队突破一个个技术难点。在航空移动平台探测技术装备项目上,他和团队用5年时间完成了西方发达国家20多年走过的路程。在尖端装备重力梯度仪的研制上,就数据获取的能力和精度,我国与国际的研发速度相比至少缩短了10年,而在算法上,则达到了与国际持平的水平。
  他原本将带着团队继续突破,却最终倒在了岗位上,从2016年12月9日被查出胆管癌,到2017年1月8日去世,其间共计30天,享年58岁。
  “他是最单纯的赤胆忠心的海归科学家。”清华大学副校长、中科院院士施一公说。

胆管癌
许多了解黄大年的人早就在担心他的身体。助手于平回忆,几年前,黄大年就开始出现昏倒的情况,还时不时有原因不明的腹部疼痛。到后来,黄大年常常在包里放上一瓶速效救心丸。

  2016年12月8日
  黄大年不情愿地办理了住院手续。
  前一天,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向他下了死“命令”:哪里都不许去,住院接受进一步检查。
  就在一周前,黄大年的身体发出极强的预警--他因为腹部疼痛,在飞机上晕过去两次。那是11月28日深夜,北京飞往成都的航班上,黄大年去参加第七届教育部地学与资源学部年度工作会。
  12月4日,回到长春,他的科研助手、吉林大学教授于平“逼”着他到医院做了增强核磁检查。
  在长春做完检查,没等结果出来,黄大年就匆匆去了北京开会。
  12月6日晚九点半,黄大年回到长春,7日一早,就接到了医院的死“命令”。
  医院之所以这么强硬,是因为他前几天的那次检查结果很不乐观:疑似肿瘤。
  2016年12月9日
  早晨,黄大年到医院做检查。妻子张艳和他的博士生王泰涵、周文月陪着他。
  做完检查,黄大年躺在病床上打起了点滴。护士一离开,黄大年就闲不住了。他让王泰涵坐在身边,“那天你问我的问题,我给你讲解下。”
  黄大年在病床上盘起腿,不顾静脉上还插着预留针,拿起笔记本就开始为王泰涵讲课。
  当时,周文月坐在两人的对面。她看见阳光透过窗户打在白色的床单上,一对师生正在谈论问题。“那个场景是特别美的,既感动又心酸。”她情不自禁地拿出手机拍下了一张照片。
  这张照片,成为了黄大年为学生讲课的最后影像记录。
黄大年在病房里给王泰涵讲课。
  黄大年总担心学生学到的知识不够。他的办公桌后面一直摆着两把椅子。每当学生来请教,他就会让学生坐在身边,有时一讲就是两三个小时。
  学生张冲记得,一天晚上自己正在实验室思考一个头疼好几天的问题。黄大年经过实验室,进门直接拉了把椅子坐在他身边,带着他从第一步开始演算,直到凌晨。事后张冲才知道,黄大年刚刚出差回来。
  长期接送黄大年往返机场的出租车司机刘国秋说,好几次临上车之前黄大年还在和学生讲问题,自己在一旁急得要跳脚。有一次,刘国秋拉着黄大年的手就往车里拉,“当时再不走就真要误飞机了,最后一刻登机的情况发生了好几次。”
  2016年12月10日
  医生告诉黄大年,经过检查怀疑他有结石或者肌瘤,需要做一个手术。
  但实际上,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专家们进一步检查证实了黄大年的病情--胆管癌。
  最担心的事终于发生了。
  许多了解黄大年的人早就在担心他的身体。助手于平回忆,几年前,黄大年就开始出现昏倒的情况,还时不时有原因不明的腹部疼痛。到后来,黄大年常常在包里放上一瓶速效救心丸。
  黄大年平均每年要出差130多天。他办公室的墙上,有他2016年11月的日程安排:北京--宁波--长春--北京--长春--北京--长春--北京--长春--北京--成都。
  仅2016年的下半年,他就昏倒过三次。除了11月飞机上那次,2016年9月的一天,黄大年突然在办公室晕倒,醒来后布置完工作,又忙着去赶火车。
  秘书王郁涵印象最深刻的,是2016年6月27日的那次。王郁涵听到黄大年办公室传来一声沉闷的声响,跑进去看到黄大年倒在了地上。“千万不要告诉别人。”醒过来之后,黄大年嘱咐。他自己到办公室的沙发上躺了会儿:“通宵工作有点累,休息一会儿就好了。”
  黄大年后来向人谈起这次晕倒时说,“准备项目几天没睡,起身时动作有些快。”
  原来,“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研制与实验项目”第二天就要进行验收答辩,黄大年作为项目负责人,连续三个晚上通宵工作,带着同事、学生准备相关材料。

黄大年在课堂上。
  6月28日下午2点30分,答辩开始。“黄老师揉了揉布满血丝的双眼,又服了几粒速效救心丸,开始了历时2个半小时的答辩发言。”于平说,专家组一致认为,项目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国际领先水平”是国内大型项目评审中的最高评价。这个评价表明,中国重型探测装备技术研发获重大突破,实现跨代研发的设计目标并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每天晚上两三点睡,没有周末,没有周日。一天休息五个小时,有时只休息3个小时。中午打个盹儿,十几分钟不到半小时,有时周末能补半天觉。”黄大年曾如此向人讲述自己的作息。
  12月10日,黄大年似乎对病情有所察觉,通知了在广西、广东的弟弟妹妹过来。但他似乎又对病情一无所知,给吉林大学副校长郑伟涛发短信说“争取两周内术后康复,重返岗位,有关工作人员作了安排,治疗期间不会对工作造成影响。”

要把这些时间补给国家
门卫庞春江回忆,按照管理制度,地质宫每晚11点清楼锁门,但黄大年几乎没有准时离开过。这个总说“庞师傅,麻烦您了”的教授,不是在凌晨离开,就是干脆不走--黄大年在办公室准备了一床被子,工作实在太晚,他就会在沙发上过夜。

  2016年12月11日
  在医院,黄大年一直牵挂着自己的女儿。他身在英国的女儿黄潇即将分娩,预产期不足一个月。
  黄大年提前给外孙起了中文名字:春伦。这个名字取自长春和伦敦--两座他最喜欢的城市。“春伦”两个字,实际上概括了黄大年自己的人生,他这辈子和这两座城市有解不开的牵扯。
  1978年,20岁的黄大年从家乡南宁来到长春地质学院(现吉林大学朝阳校区)求学,完成本科、硕士学习后留校任教。1992年,黄大年被公派到英国深造,1996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得英国利兹大学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1997年,回国不久的黄大年经过批准,又赴英国科研机构工作,直到2009年回国。
黄大年本科毕业时,给同学的毕业留言。
  从1978年进入长春地质学院开始,他探索地球奥秘的38年生涯里,有长春的20年和英国的18年。
  有人总结,他在长春发芽,在英国开花,最后又将果实留在了长春。黄大年曾经在发给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刘财的一封邮件中坦露心迹:“多数人选择落叶归根,但是高端科技人才在果实累累的时候回来更能发挥价值。现在正是国家最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这批人应该带着经验、技术、想法和追求回来。”
  回国前,黄大年是剑桥ARKeX地球物理公司的研发部主任、博士生导师、培训官。作为航空地球物理研究领域的世界顶级科学家,他研究着高精度地球微重力和磁力场探测技术,带领着一支包括外国院士在内的300人科研团队,实现了在海洋和陆地复杂环境下通过快速移动方式实施对地穿透式精确探测的技术突破。
  这是一种尖端而敏感的技术。通俗地说,黄大年研究的是一种高级“CT机”,只是这种“CT机”透视的对象不是人体,而是我们脚下的大地以及浩渺的海洋。
  这种可以“透视”地下几公里的技术用于科研、民用时,可以研究地质灾害的发生机理、寻找矿藏。而这项技术用于军事时,深藏地下的军事基地和洋底潜行的潜艇将一览无遗。
  黄大年回国时,我国这项技术的研究才刚刚开始起步,而英美等国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开始实际应用。
  这解释了为什么黄大年那么“拼命”工作。“他太知道中国在航空地球物理领域同世界的差距了,他急切地希望中国追赶的脚步可以快一些!”黄大年的科研助手于平说。

2014年,黄大年在松辽盆地科学钻探工程现场。
  出租车司机刘国秋说,黄大年经常坐的航班是CZ6180,这是晚上11点从北京起飞的航班,凌晨1点左右抵达长春。之所以让刘国秋印象深刻,是因为“这是最晚到长春的一趟飞机。”
  坐这趟航班,可以不耽误白天的工作。但代价是,黄大年回来后只能睡三四个小时。“他总觉得,自己在国外那么长时间,回来了要把这些时间补给国家。”一名学生回忆。
  2016年12月12日
  手术定在12月14日中午。12日上午,同事和学生把黄大年从医院接回了家。他的房子在长春南湖边,很像他在英国的居所。
  8年前,黄大年在英国剑河之畔有一座花园洋房。那时的他在英国有着优渥的生活:工作顺风顺水,学医的妻子开着两家诊所,女儿念着大学。
  生活幸福又安稳,直到2009年4月。当时,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刘财给黄大年发送了一份关于国家“千人计划”的材料。“千人计划”的全称是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主要是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目标,引进顶级人才来华工作。
  刘财本来只是抱着试一试的想法,但没想到,黄大年第一时间就给他回了电话,明确表示希望回国。
  黄大年的动作很快,当年12月24日就坐上了回国的航班。他后来回忆说:“我们离开英国更像一场落荒而逃,诊所里的药堆满了两个车库,车都扔在了停车场,什么都不管了,必须立刻走,我怕再多待一天都有可能改变主意……”
  12日中午,黄大年和师生们一起吃了饺子。
  傍晚,黄大年想起办公室还有一些没有整理的材料,执意要回一趟办公室。在回学校的路上,车里放着口哨版的英国民歌《斯卡布罗集市》。那时正是黄昏,陪他回学校的于平看到,黄大年望着车窗外略显昏暗的景物,眼泪无声滑落。
  黄大年的办公室在吉林大学地质宫507房间。晚上8点,黄大年将学生王泰涵单独叫到了办公室。他没有像往常那样坐在办公桌前埋首工作,而是静静地望着窗外。“他和我谈了两个多小时,仔细告诉我以后应该怎么做。”
  这天,黄大年难得地准时离开了地质宫。门卫庞春江回忆,按照管理制度,地质宫每晚11点清楼锁门,但黄大年几乎没有准时离开过。这个总说“庞师傅,麻烦您了”的教授,不是在凌晨离开,就是干脆不走--黄大年在办公室准备了一床被子,工作实在太晚,他就会在沙发上过夜。
2015年教师节,黄大年和学生们在一起。

“严师慈父”
曾经因为一次会议有人迟到,愤怒的他当场摔了手机。他曾经坦言:“我有时很急躁,我无法忍受有人对研究进度随意拖拉。我担心这样搞下去,中国会赶不上!”

  2016年12月13日
  凌晨,博士生周文月收到黄大年的微信:去剑桥的推荐信给你写好了。
  黄大年希望周文月能够到国外深造一段时间。“他常常对我说,‘一定要出去,出去了一定要回来;一定要出息,出息了一定要报国。’”
  周文月说,黄大年是一位“严师慈父”。夏天,他让爱人给学生们煮绿豆汤、菊花茶;长春雾霾的时候,黄大年给学生们发口罩。在工作之外,他常常和师生们一起打羽毛球、到净月潭徒步。尽管对油烟过敏,他还是亲自下厨,给师生们做咖喱饭、油焖大虾。
  助手于平说,作为顶级人才,黄大年的收入很高,但其中很大一部分都花在了学生和工作上。学生学英语,黄大年拿钱;学生考驾照,黄大年拿钱;学生学无人机,黄大年拿钱。送学生出国参加学术会议,他拿钱。连学生家里遇到困难,他都会伸出援手。
  2016年夏天,学生高芳(化名)的母亲患了癌症,需要十几万元的手术费。因为家庭条件一般,高芳一筹莫展。黄大年知道后,立即找到高芳,领着她去银行划了十多万元钱。
  但黄大年自己似乎总是不那么在意外物。他是中科院院士评审专家,但他自己并不是院士。不少人劝他申报,但他总是拒绝,“评院士太花时间了。”
  “参加学术会议或讲座,他能一口气准备十几页的材料,但要让他填报个评奖材料,半页纸都写不满。”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黄忠民说,吉林大学早就催黄大年申报院士,但他总是回复学校说,“名头不重要”。
  晚上,黄大年谢绝了所有人的陪伴,一个人待在病房里。晚上8点53分,黄大年发出了人生最后一条朋友圈:“明天上午开始,暂时失联一段时间。‘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2016年12月14日
  手术定在中午。在即将进入手术室的时候,黄大年突然提出,要看看团队里的师生。在手术室门口,黄大年跟近三十位团队成员一一握手。
  作为项目的首席科学家,组建科研团队时,黄大年没有将目光只放在自己的单位吉林大学,而是放眼全国,从全国的科研单位中挑选最合适的人。
  学生乔中坤说,大家平时与黄大年的关系是“亦师亦友亦兄弟”,而一旦涉及工作,黄大年马上就像换了一个人。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保证科研进度,他从国外引入一套在线项目管理系统,把技术任务分解到每月、每周甚至每天。通过这套系统,黄大年可以随时掌握团队成员工作动态、项目进展和人员去向,这样一套近乎无情的软件让团队成员叫苦不迭。有人抱怨说黄大年不近人情,黄大年听到后说:“在工作上,不要和我讲人情!”
  曾经因为一次会议有人迟到,愤怒的他当场摔了手机。他曾经坦言:“我有时很急躁,我无法忍受有人对研究进度随意拖拉。我担心这样搞下去,中国会赶不上!”
  “他总说自己没有朋友也没有敌人,只有国家利益。”科研助手于平说。
  晚上8点,黄大年被推出手术室,医生说手术顺利。因为麻醉没醒,大家只看见黄大年的手脚在轻轻地动。
黄大年与学生外出郊游的合影。

能感觉自己是在为祖国工作
“我从英国回到长春,一晃整整7年了。我们走过了不平凡的日日夜夜,我铭记大家跟我在一块,为一个共同的志向和理想所付出的全部心血”

  12月24日
  手术后,黄大年的病情时有反复。到24日的时候,终于趋于稳定,可以吃一些流食。
  黄大年病情稍好转一点,就又开始工作了。肝胆胰外科的1265病房成了黄大年又一个办公室:不停有学生来问问题,有同事来汇报工作进展,有一些项目来找他签字。
  护士们为此还和黄大年起了小冲突。护士们多次劝黄大年,为了更好地恢复,要减少会客时间。但治疗中一直很配合的黄大年,在这个事情上“阳奉阴违”了。
  “他都是满口答应说‘好的,你们说得对。’可是实际上并没有这么做。”护士长谷玥说。
  平安夜,师生们在地质宫庆祝圣诞节,有学生将视频发给了黄大年。
黄大年参加学院的联欢会。
  这一天对黄大年有特殊意义。2009年的平安夜,黄大年正式回国。
  看到师生们欢乐的样子,他给大家发了微信红包,并发出了他最后的圣诞祝福:“我从英国回到长春,一晃整整7年了。我们走过了不平凡的日日夜夜,我铭记大家跟我在一块,为一个共同的志向和理想所付出的全部心血。这是一个喜庆的日子,大家一定玩得开心,让家里人高兴,让周围关心你的人高兴,让他们和你们永远在一块,分享平安、安宁、和谐和幸福的夜晚,祝大家平安夜愉快!”
  2016年12月31日
  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2017年新年贺词,黄大年请护士帮他放了一遍。听着贺词里提及,“中国天眼”落成启用,“悟空”号已在轨运行一年,“墨子号”飞向太空,神舟十一号和天宫二号遨游星汉,黄大年十分激动。
  黄大年办公桌正对着的墙上,挂着唯一一张照片。这是2010年作为“千人计划”专家,去北戴河疗养时和国家领导人的合影。
  他曾对人说,对着这张照片,能感觉自己是在为祖国工作。
  黄大年的弟弟黄大文说,哥哥从小就立志为地质事业奉献,17岁高中一毕业,他就考入了广西的地质队做物探操作员。1977年恢复高考,尽管他分数能够上中国任何一个大学,但他仍然以超过录取分数线80分的成绩,选择了长春地质学院这所地质类重点高校。
  黄大年的父母都是广西地质学校的教师。黄大文说,2004年3月,父亲弥留之际,黄大年正在国外,做“重力梯度仪”的技术攻关。2006年,母亲去世时,黄大年也是在国外做同样的研究。哥哥最终没能见到两位老人的最后一面。
  2017年1月4日
  1月2日开始,黄大年的身体迅速恶化,发烧、咳嗽接踵而至。
  到1月4日傍晚,黄大年的内脏开始出现大出血,并出现肝脏衰竭,他失去了意识。
  而在此时,黄大年一直惦记着的女儿黄潇分娩了,在英国为他诞下了外孙春伦。
  但黄大年没能看见春伦的样子。“哥,哥,你快醒醒,潇潇生了,是个男孩……”妹妹黄玲拿着手机冲到黄大年眼前,他已没了反应。
  2017年1月8日
  12点38分,黄大年心脏停止了跳动。
  2017年1月13日
  星期五,长春殡仪馆西辰厅,黄大年遗体告别仪式举行。来自国内外的近八百名各界人士到现场吊唁。
  当天长春零下23摄氏度,大雪。
  “这是我一生中最冷的一天。”学生乔中坤说。
  新华社北京5月25日消息,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对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指出,黄大年同志秉持科技报国理想,把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作为毕生追求,为我国教育科研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他的先进事迹感人肺腑。另据新华社电,黄大年去世后,教育部追授黄大年“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中宣部追授黄大年“时代楷模”荣誉称号,中共中央追授黄大年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6# 青城山
 一眼 发表于: 2017-7-12 17:28:00|只看该作者

黄大年生前朋友圈曝光 曾让某国航母后退百海里

源自:央广网
  我没有敌人,也没有朋友,只有国家利益

黄大年(1958年8月28日──2017年1月8日):
  吉林大学教授、著名地球物理学家,国际知名战略科学家。1977年,作为首届高考生,他以优异成绩考入长春地质学院(现在吉林大学朝阳校区)地球物理系。1992年,黄大年得到全国仅有的30个公派出国名额中的一个,被选送至英国利兹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并以第一名的成绩博士毕业。
  在英国18年,他已成为世界地球物理领域被仰望的传奇人物,功成名就。然而,2009年,黄大年却毅然选择回国,成为东北地区首位“千人计划”专家。
  他曾带领400多名科学家创造了多项“中国第一”,为我国“巡天探地潜海”填补技术空白。
  他对科研有着“疯魔”般的执着,正是这种执着使我国在地球勘探项目的数据获取能力和精度与国际的研发速度至少缩短了10年。
  有外媒报道说:“他的回国,让某国当年的航母演习整个舰队后退100海里”。
  他是“另类科学家”“科研疯子”“拼命黄郎”,对待科研他说“我没有敌人、也没有朋友,只有国家利益”。
黄大年2016年的日程安排几乎“密不透风” 刘柏煊摄

记者手记
  采访中,每天都被黄大年的事迹感动着,为他的英年早逝而惋惜,遗憾再也没有当面采访他的机会。我更想知道作为一个普通人,黄大年的喜怒哀乐,他的生活,他的感受。有人翻出了黄大年生前发的朋友圈,这些文字和图片不动声色地记录下了主人的所思所想和所见。他们舍不得删掉,而我似乎看到了一个活的黄大年。把黄大年生前朋友圈截图收集整理了一部分,仿佛他就是我们的好友,仿佛哪天还能看到他更新。
黄大年朋友圈的封面图是一张英国剑桥的风景照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但当祖国需要他时,他却义无反顾地回。
黄大年最末一条朋友圈
  分享的是邓稼先先生的事迹。
  “当你面临同样选择
  你是否会像他那样,义无反顾”
  是的,黄大年做了和邓稼先同样的选择

志诚报国,以身许国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5# 华蓥山
 我很牛 发表于: 2017-7-12 14:48:00|只看该作者

黄大年回国让外国航母演习舰队后退100海里

源自:现代快报

原文标题:“他的回国,让外国航母演习舰队后退 100 海里”

  他是享誉世界的地球物理学家、战略科学家。他的梦想,就是给地球“ 做 CT”,让地球变得更透明。
  他是国家送出去的留学生,他的偶像是邓稼先。2009年,他响应国家号召,放弃国外的高薪和别墅,毅然回国,震动海外。当时有国外媒体报道说,“他的回国,让某国当年的航母演习整个舰队后退 100 海里。”
  他叫黄大年,2017年初因病去世,年仅 58 岁。
  回国 7年间,他带领 400多名科学家创造了多项“ 中国第一”,为我国“ 巡天探地潜海” 填补多项技术空白。以他所负责的“ 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研制与实验” 的结题为标志,中国“ 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 项目 5年的成绩超过了过去 50年。国际学界惊叹:中国正式进入“ 深地时代”!
  他说,“中国要由大国变成强国,需要有一批‘科研疯子’,这其中能有我,余愿足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4-28 19:17, Processed in 0.140401 second(s), 13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