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496|回复: 0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飞翔 发表于: 2017-1-28 08:45:01|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少数民族西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如何分享更多的“发展红利”

 [复制链接]
源自:中国民族新闻网  : 杨明洪
  让西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分享更多的“发展红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西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西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在科学发展轨道上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无论是从推动西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在社会稳定的基础上实现长治久安的角度出发,还是从补偿西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对整个国家贡献的角度来看,都要让西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分享更多的“发展红利”,确保最大意义上的公平。这既是政府执政为民的需要,也是在更大范围内谋取“发展红利”的需要。

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赶上全国平均水平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我国改革和发展的总体目标取向。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着眼于解决西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民生问题,使西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赶上全国平均水平,推动社会事业发展。这是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分享全国“发展红利”的必由之路,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体现社会公平。
  保障基本就业。随着全球化、市场化的快速推进,西部民族地区部分少数民族群众因为缺乏必要的适应全球化、市场化的能力和手段,正处于被边缘化的境地;西部民族地区的大学毕业生除一部分在内地就业外,大部分回到原籍,实现就业面临很多实际困难;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西部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规模和速度前所未有,城镇就业成为焦点问题;近年来内地农民工和高校毕业生大量向西部民族地区转移,增加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就业困难。西部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就业问题比内地更加突出,因此如何保障社会就业就成为政府必须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保障基本养老。西部民族地区目前主要是以家庭养老为主,在这种背景下,政府必须重视和解决养老问题。西部民族地区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东部农村地区,也高于城镇地区。同时,随着人口寿命的增长,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四世同堂”现象越来越多,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越来越显示出弊端。要在西部民族地区逐步建立起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以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压力。
  保障基本生活。当前,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已经在内地发达地区建立起来,但在一些西部民族地区仍是空白。我国农村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在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乃至全国城乡贫困人口中所占比例都非常大,这一特殊人群是全国扶贫攻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人群。在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建立并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及相关法律制度,既能及时有效地保障少数民族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稳定与协调发展,又能解决很多历史遗留问题,保证广大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保障基本住房。西部民族地区的住房保障有一些特殊性,由于自然灾害频发,少数民族的住房问题也成为一个经常性问题。2009年冬天,新疆北部地区发生了严重暴风雪灾害,给许多少数民族牧民造成了严重的财产损失,也使牧民定居问题的重要性凸显。将住房保障纳入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可以使少数民族群众真正实现安居乐业。
  保障安全饮水。西北地区常年干旱缺水,水资源短缺不仅限制了经济发展,还影响到当地居民的生活。如今,解决西部偏远山区农民饮水问题的成本越来越高,必须依靠蓄水和移民相结合的方式来解决。
  保障教育服务。西部民族地区自然条件一般较差,学校布局较为分散,难以形成规模办学,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对有限的教育资源也造成了浪费。此外,师资力量薄弱、学前教育严重欠缺的现象依然存在。随着学校布局调整步伐的加快,很大一部分西部少数民族农村学生需要通过寄宿学校完成学业,但目前国家提供的寄宿生活补助标准比较低。有的地区还存在教育资金不到位、投入不足、学校硬件配套设施滞后、教师待遇低、教师队伍不稳定的现象。因此,要均衡城乡教育资源,保证农村教育质量,使农村家庭子女上得起学、上好学,切实解决西部民族地区教育问题。
  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俗话说:“小康不小康,关键要健康;幸福不幸福,农合是基础。”医疗卫生条件是衡量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幸福指数的重要指标,要加大对西部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切实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奋力推动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是用于保证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它是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一般物质条件。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建设滞后,是制约西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主要瓶颈。须加强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夯实西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民生改善和跨越式发展的基础。
  推动交通建设。长期以来,落后的交通阻碍了西部民族地区与内地的交流,影响了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经济与全国其他地区协同发展。要实现西部民族地区交通建设的跨越式发展,不能单纯依靠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自身。要在中央的支持下,在全国的支援下,切实改善西部民族地区的交通条件,这也是分享全国“发展红利”的结果。同时,西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分享全国“发展红利”,需要克服交通的障碍,推动交通建设的跨越式发展能够为西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分享全国“发展红利”创造条件。
  推动水利建设。我国西南地区水资源丰富,水资源总量占全国总量的46.6 %,但由于山高谷深,缺少水利工程设施,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不足1%,远低于全国18%的平均水平,属于工程性缺水;西北地区为半干旱、干旱地区,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总量的7.6 %。此外,西部地区水土流失、水环境恶化等问题也很严重,特别是今年发生在西南地区的特大干旱以及发生在新疆等地的洪涝灾害,进一步凸显了水利基础设施对西部民族地区群众生产生活的巨大影响。要切实解决事关少数民族群众切身利益的水利问题,确保少数民族群众共享水利发展与改革成果,可以选取一些薄弱的关键环节,予以重点支持。
  推动能源建设。西部民族地区蕴藏着丰富的能源资源,可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是要看到,西部民族地区能源在需求保障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一是电网、天然气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二是使用能源的价格政策方面,存在农村与城市同网不同价、能源资源地价格高于消费地价格等现象;三是农村能源问题突出。因此,需制定实行相关政策,加快西部民族地区能源建设,促进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推动通信建设。由于基础差、规模小、起步晚等原因,西部民族地区在人均通信基础设施占有量、电信业务普及率以及人均电信业务消费量等具有代表性的指标上,与内地存在明显差距。同时,西部民族地区还存在市场需求不旺、用户承受力较低、通信建设及运营成本高、通信企业自身发展困难、通信建设“最后一公里”问题突出等现象。从西部民族地区的实际来看,信息不灵、封闭制约着各族人民与外界的广泛交流,制约着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分享全国“发展红利”。加快通信建设,可以更好地满足广大群众对多样化的信息的需求,提高生活品质。

改善生态环境
  西部有366个国家级贫困县,其中258个是边远山区县,210个是少数民族县。这些贫困县绝大多数分布在西部的六大贫困区:内蒙古高原东南边缘风沙化贫困区、黄土高原沟壑水土严重流失贫困区、秦巴山地生态恶化贫困区、喀斯特高原丘陵环境危急贫困区、横断山脉高山峡谷封闭型贫困区和西部沙漠高寒山区环境恶劣贫困区。西部民族地区的生态区位、社会特性和它的可持续发展现状等因素,决定了其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
  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已经成为影响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不足或发展方式不当是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的重要原因。毁林开荒、围湖造田、草原过牧、陡坡种粮等行为,是造成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主因。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把生态环境成本外部化,忽视了资源更新的速度及生态服务价值;而低成本的工业扩张,是造成环境严重污染和资源浪费、短缺的根源所在。生态环境是西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活动得以开展的基础和必要条件,经济发展离不开环境和资源的支持,发展的可持续性取决于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性。持续恶化的生态环境使得西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缺乏必要的依托。
  西部民族地区在整体上属于国家生态服务功能区,良好的生态既是其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优势,也是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保证,还是全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为此,应该充分考虑大规模资源开发活动对当地环境造成的不可逆后果。针对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的情况,应着重统筹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改善西部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是西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分享全国“发展红利”的重要渠道。

创造条件参与“发展红利”制造和分享
  分享“发展红利”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而是一个“自为”的过程。或者说,西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要从“被动”向“自为”转变,主动分享其他区域的“发展红利”。“发展红利”在两大方向上呈现出非线性增长的趋势,一方面是“水平尺度”的放大,即地理范围的非线性扩大;另一方面呈现出非线性增长,表现为台阶式结构变化。
  发展特色产业与特色经济。在经济发展方面,西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缺乏自我发展能力。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应当从特色领域出发,发展特殊产业。
  西部民族地区在特色产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有3个。一是国家在支持西部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方面,缺乏必要的手段和应有的支持力度;二是国家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地方政府与资源地居民之间的利益关系没有理顺,地方政府受益少,资源地居民受益少;三是特色产业发展机制存在缺陷。因此,在保障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前提下,应在重点选择旅游资源、优势矿产资源、特色生物资源和清洁能源开发的基础上,发展生态产业、特色优势产业,使地方和群众在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中受益,增强西部民族地区的发展后劲。
  主动融入全国经济体系。受地理条件的限制,西部民族地区的商品走向全国的成本非常高,内地的人才、资金等经济资源和商品也难以进入西部。在经济区域化发展加剧的情势下,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要主动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实现优势互补、区域互动。要深化改革,加快市场化进程,大力改善投资环境,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市场的联系。增强与周边省区的合作,依托内地和对口支援,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发挥外贸对本地区经济的拉动作用。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要用更全面的观点来看待发展,采取多种措施推动民族地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迎接新的发展机会,应对新的挑战;用更开放的态度开展区域合作,实现区域互利共赢。

保障社会稳定
  保障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稳定,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分享“发展红利”的题中之义。
  相关研究显示,当前影响西部民族地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因素仍然存在,并呈现新的特点:一是国际地缘政治因素作用凸显,二是市场经济与社会转型带来新的矛盾,三是开发模式带来的负面影响,四是文化冲突成为引发社会不稳定的突出因素。
  社会稳定既是西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分享全国“发展红利”的结果,又是西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分享全国“发展红利”的重要条件。社会稳定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是各族人民的福祉,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稳定是以祖国日益强大为后盾,以国家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为基础的。有了安定团结的稳定气氛,西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才能更好地分享全国“发展红利”,才能参与制造更多的“发展红利”。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飞翔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飞翔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牧区合作经济发展中的制度与政策思考 藏边社会的族群互动:空间、路径及结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18 01:32, Processed in 0.093600 second(s), 8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