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6195|回复: 38
#
跳转到指定楼层

[军人滞印54年老兵回国两年后返印度 将带家人定居中国

 [复制链接]
  王琪,曾隶属中国解放军工程测绘兵,1963年元旦所在部队驻扎在藏南达旺地区,他在森林迷路,被印方抓获并以间谍罪入狱7年,后被安排在印度中央邦蒂罗迪村,没法离开印度。
  2013年中国驻印度使馆为王琪颁发了中国护照,并从那时起每年向其提供一定的生活资助。
  2017年2月,印度外交部通知王琪全家办理印度公民护照。2月11日中午11时38分,滞留印度54年的老兵王琪和其儿子儿媳孙女一行抵达北京首都机场,下午17时43分,抵达咸阳机场。见到家人的王琪老人手捧鲜花,心情激动。元宵节,他一口气吃了7碗乾县老家的亲属带来的浇汤手擀面。

〓 相关链接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泡泡老忍者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泡泡老忍者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泡泡老忍者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泡泡老忍者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泡泡老忍者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泡泡老忍者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又一纸币退出舞台 传欧盟已停止生产500欧元纸币 国色添香梁弘花鸟画展大年初三开幕
38#
 吖吖 发表于: 2019-11-5 12:18:24|只看该作者

滞印54年老兵回国两年后返印度 将带家人定居中国

源自:新京报
原文标题:滞印54年老兵回国两年后重返印度,将带家人定居中国

  (记者:李一凡 李宁远 吴琪)两年前,滞留印度54年的老兵王琪重返国土,与阔别半个世纪的亲人团聚,被国内外数十家媒体关注。今日(11月5日),新京报记者从王琪家属处证实,王琪日前再次返回印度。他表示:“此次回印度,是想带印度生活的妻儿孙辈,一起回中国定居。”
2017年2月,王琪乘坐航班从印度回到家乡。新京报我们视频截图
  新京报此前报道,从迷路误入印度,被关监狱7年,王琪出狱后被安置在偏僻乡村,他跨越半个世纪的漫漫回家路,备受社会关注。当地时间2017年2月11日3时10分,老兵王琪与包括儿子在内的5名印度家人,一同乘飞机,于18时左右抵达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时隔半个多世纪,终于与中国家人团圆。
  新京报记者了解到,1963年,年仅24岁的中国工程兵王琪在中印边界地区的树林中迷了路误入印境,被印度军方以“间谍罪”关在监狱里达7年之久。出狱后,他又被印方安置在中央邦一个偏僻乡村生活,交通阻隔,音讯难通。
两年前回国时,王琪在机场与阔别半个世纪的家人,相拥而泣。新京报我们视频截图
  情况好转后,王琪开始尝试与祖国的亲人联系。多年后几经周折,他终于同陕西家乡的亲人联系上,人们也才知道这样一位老兵仍活在人间。经过辗转核实,中国政府于2013年给王琪颁发了护照。驻印大使还曾专门就此事与印度官员联系,要求印方颁发出境许可。
  曾轰动一时的新闻人物老兵王琪,日前已返回印度。自2017年2月带着家人回到老家咸阳之后的两年里,持有中国护照的王琪,每年都会申请印度签证,每隔几月往返中印两国陪伴两边的家人。新京报记者从其家属处了解到,王琪这次从中国回到印度,“是想带着在印度生活的儿女孙辈一起回到中国定居”。他告诉新京报记者,“一个老人最重要的事,就是和儿女在一起。”
⊙记者:李一凡 李宁远 吴琪
37#
 小姑凉可爱 发表于: 2017-2-15 18:28:01|只看该作者

驻印大使:莫迪亲自过问老兵王琪事宜 促其成行

源自:央视
原文标题:印度总理莫迪推动中国老兵王琪返乡

  2月14日,中国驻印度大使罗照辉会见印度外交部联秘罗国栋,感谢印方相关部门和罗本人为中国老兵王琪回国事所作协调和推动,表示这是印方54年来迈出的正确一步,取得了令人期待的结果。希望印方继续配合,处理好此事相关后续以及其他类似事件。
  罗国栋表示,印方满意地看到王琪先生及家人在中国传统元宵佳节之际返乡团圆。印度现政府高度重视王琪先生一事。莫迪总理本人直接过问并协调,使得此事得以在72小时内高效推成。印方十分同情王琪先生不幸际遇,愿继续本着向前看的精神,与中方共同努力处理好相关事宜。(央视记者 李琳)
36#
 楼主|泡泡老忍者 发表于: 2017-2-13 15:08:02|只看该作者

滞留印度54年老兵回乡:第一顿饭忘记咋用筷子

源自:华商网-华商报

回家乡吃第一顿饭 想不起来咋用筷子  54年过去了,让许多人都没有想到的是,80岁高龄的老兵王琪在回到家乡咸阳后仍在惦记他当年的军装。

当年曾让侄子带布鞋和字典
  2月11日晚饭后,侄子王英军和家人去商场给叔叔王琪和家人买了一些换洗衣物。由于气候差异的关系,王琪全家在印度时穿的全是夏天的衣服,以及拖板鞋。中国驻印度大使馆在他临上飞机前给他和家人购置一些御寒的衣服,尽管如此,王琪回到陕西后还是一时无法适应。
  王英军的妻子告诉华商报记者,11晚新衣服买回来后,因为尺码不合适随后又做了更换。
  让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在试衣服时王琪突然问侄子和哥哥:“我当年的军装在哪里?”这个问题让在场的亲属都有些措手不及。
  为了满足叔叔的愿望,王家人连夜托亲友四处寻找以前的旧军装,但截止12日下午仍没有结果。
  王琪询问军装让侄子王英军想起了一个细节。2009年王英军和妻子第一次去印度看望叔叔,临行前他打电话问叔叔想要啥礼物。王琪叮咛他带两件东西,一个是农村妇女做的手工布鞋,另一个是一本新华字典。后来叔侄在印度见面后,王英军好奇地问叔叔,为什么让带这两样东西。王琪说自己当年就是穿着母亲做的布鞋去的部队,这些年在外一直很怀念穿布鞋的感觉。他说之所以让侄子带字典,是因为自己明显感觉这些年有些汉字已经开始健忘了。“叔叔说每当翻到字典,就会想起祖国、想起家乡”。

在哥哥提醒下
记忆中找到亲戚信息

  老兵王琪回到陕西受到了亲人的热情迎接,11日下午和12日整天,不时有老家亲戚来酒店看望老人。对于每一位到来的亲戚,哥哥王致远等家人都要给他一一介 绍,许多年轻一代的亲戚王琪实在想不起来,哥哥就帮他回忆说,这是某某亲戚的后代。每每这时,王琪老人都要回忆好半天,才能在哥哥的提醒下在记忆中找到一点点信息。
  侄子王英军告诉华商报记者,在2月11日之前,自己是叔叔这50多年来见到的第一位亲属。尽管如此,回到陕西后的叔叔就如同走进了一个陌生的环境,有好几次看着王英军都要想好半天,才能叫出来他的名字。
  据王致远老人介绍,回家后的王琪对父母辈和同辈许多人都记忆深刻,挨着问这些人如今的情况。每当听到有的人已经不在世时,他都要“哦”一声,然后半天不再说话。

老人心情太激动
连续三晚上都失眠

  王琪回国后,外界许多人都很关心老人今后的去向,以及他留在印度的妻子和女儿下一步怎么办。对于这个问题,侄子王英军说,老人短时间内会在陕西的,今后也 一定会在这里养老。等条件成熟后,也会把留在印度的老伴和女儿也接过来。“至于接过来是长期还是短期居住,这都是以后的问题,”王英军解释说。
  12日,咸阳的一些老同学和战友也通过各种渠道表达想看望王琪的想法。对此,王家家属表示等老人适应这里的环境后,会逐一安排,满足这些老人的心愿。
  12日下午,记者在客房见到王琪时,也许是因为不时有亲戚来访的原因,脚穿一双黑布鞋的王琪尽管声音洪亮,但明显的满面倦容。他告诉华商报记者说,自从2月8日接到大使馆可以回家的消息后,由于心情太激动,连续三个晚上都失眠了。他说希望外界给自己一个适应家乡的机会,毕竟50多年没有在这里生活过了。他 笑着说自己回来吃第一顿饭时,半天都想不起来如何用筷子。
  12日中午,许多媒体都表示希望能对王琪老人进行一次集体采访,或者希望家属能对媒体举行一个见面说明会,但由于王家亲属之间意见不统一,计划见面会最终也宣布取消。华商报记者 李勇钢 ◎摄影:陈团结
35#
 小姑凉可爱 发表于: 2017-2-13 12:48:00|只看该作者

环球时报:不要把王琪的故事硬说成“苏武还乡”

原文标题:[补壹刀]请不要把王琪的故事硬说成“苏武终还乡”

  互联网时代,不缺热点。这两天的一个热点是“老兵回家”。
  1963年,年仅24岁的中国工程兵王琪在中印边界地区的树林中迷路,后被印度军方以“间谍罪”关进监狱。7年后,他被印度方面安置在一个类似于外来人员流放地的小村庄,交通阻隔,音讯难通。那些岁月,他没有忘记外面的世界,但外界对他两眼茫茫。
  在某个机缘巧合的日子,中国外交部和中国驻印度使馆通过某个渠道接到了王琪的求助。在核实其中国公民身份后,中国驻印度使馆于2013年为老人颁发了为期10年的中国护照,并自那时起每年向其提供生活资助。又经过中国政府有关方面的一番努力,这位流落他乡的八旬老人,终于在鸡年元宵节回到故乡,与亲人一起,仰望高挂在天空的圆月。明月还是那轮明月,但今年的光泽与温度,不同往常。

  这是这个故事的基本轮廓。如果抽去一些特殊性元素,它就是一个意外流落他乡的中国人历经多年等待终于回归祖国的故事。从个体角度看,它包含了生活的辛酸、世事的无常、乡愁的煎熬以及漫长的等待,这些脑补的细节会让人感慨,也会因为结局的圆满令人欣慰。
  客观地说,它就是一个个体的小历史,它以悲剧开场,又以喜剧落幕。如果硬要放进大格局中去解读,似乎也应是中国国力的强盛,以及对国民的人道主义关怀。除此之外的其他解读,只要实事求是,都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把这件事贴上一些标签,硬性拔高,尴尬就会随之而来。

  比如这篇报道。一种借着蛮力硬性对接大历史的即视感扑面而来,画风极为彪悍。苏武何许人也?即便记不清楚教科书上的记载和古文中的典故,大多数人还是知道中国历史上的这位牛人的。他奉皇帝之命持节出使匈奴,因故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迫其投降,甚至还将他迁到北海,让他在北海边牧羊,扬言只有公羊生子,方可放他回国。
  这个北海可不是春暖花开的广西北海,更不是湖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的北海公园,而是贝加尔湖。不要被李健唱的《贝加尔湖畔》搞得小资情绪泛滥,以为“那里春风沉醉,那里绿草如茵”,彼时那里只是人迹罕至的遥远异乡。苏武每天可以对话的,是那根代表汉朝的使节和一小群羊。苏武手执汉节,放着匈奴的羊,吃着北海边的雪。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汉节上的旄牛尾装饰物掉光了,自己的头发和胡须花白了。终于十九年后,苏武获释回汉,为后世留下一段持节不屈、忠诚向国的佳话。

  那么,能把老人王琪同苏武做比吗?说实话,很难。王琪身陷印地,原因不详,版本颇多。他过去的战友,有说他是叛逃的,也有说他不是逃兵的。按照他本人的说法,是请假在营地附近转悠,结果迷路,被印度红十字会救起后,因为语言不通又被胡乱处置,最终落到后来的境地。
  而根据王琪当年的班长张玉民陈述,王琪是在某天午饭时失踪的,而且他并没有请假。战友们随后在附近搜寻很久,最终未果。根据华商报的报道,王琪当年所在部队的排长王祖国也回忆,王琪失踪后,全营曾组织发动战士搜山寻找,前后寻找了一个星期但都未果。“当年王琪失踪后战士们把他的衣物等行李专门打成捆保留了好久。后来尽管战友们都先后转业复员了,但这些年大家都没有忘记王琪,相互联系时都会打听是否有王琪的消息。”

  王琪失踪了,对他个人而言,开启了一段无法言说的遭遇。对他的战友而言,也不啻为一段辛酸的回忆。班长张玉民接受采访时说,因为王琪失踪,尽管他所在的班、所在的排也算是战功不小的,但是却一直遭遇批评,没有奖励,并且影响了之后的进步。

  不论哪种说法更接近真实,可以肯定的是,目前都没有指向王琪是肩负重任、奉命赴险的信息。在这个意义上说,说他是“苏武”,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
  当然,也有人说,他当时是军人,这种身份难道还不能说明他是为了履行国家赋予的使命吗?
  这就涉及到长期以来,非常容易迷惑人的一个伪命题。比如,一个人嫖娼被抓,他的违法行为与他是不是某部委的官员,或是某名校的毕业生,根本没有逻辑关系。他去嫖娼,不是因为工作需要,或是因为学术研究需要。他在违法中的身份,其实很简单,就是一个市民,如果再严谨些,他是一位公民。
  同样道理,在医院殴打医生的,身份只是患者家属,而不是某个处长,或是某个富豪。硬要把这类事情加上“处长”“富豪”的标签,实际上就是要把事件之外的一些因素,而且往往是燃点很低的因素,掺和进事件当中,让人们观察事件的时候,不自觉地转向,从对事件本身的探求,转而宣泄对其它问题的不满。
  回到王琪这件事上。王琪走失的时候,并不是去执行军事任务。按照他本人的说法,1962年12月,战争结束。1963年1月1日,元旦放假休息,他去外面去转,走了很远,忘记了回去的路。

  战争已经结束,王琪是在假期到附近溜达,最终走失,在这个意义上,他同一位边民走失迷路,没有什么性质上的区别。他的身份在这件事上,不再是士兵,而只是个迷路者。
  当然,有人会认为这有点强词夺理,那好,我们姑且认定此时他的身份是士兵。不过,按照他的老班长的话,他其实是在没有请假的情况下,擅离职守。士兵擅离职守,是违反军纪的,这个道理不用再掰扯了吧。那么,执着于他的老兵身份的人,你到底是爱他,还是害他。
  事实上,在这件事情上,已经有人开始带节奏,煽风点火说政府要向王琪道歉,这自然引起明眼人的不满。

  是的,如果有人不明就里,跟着吵吵,也属正常。但是如果想借这件事,趁机黑一下,那就其心可诛了。这种路数,其实大家越来越清楚。究其原因,下面这位网友说的挺靠谱。

  所以,如果按照美好人间的思路,这就是一个流落海外的游子,终于回家的故事。把它说成是“老兵回家”,尽管言不及义,但是一直以来,似乎人们已经习惯了这种标签化的报道,总之,只要你开心就好。
  如果非要无限制的延伸,那就不能不让人怀疑动机了。
34#
 小姑凉可爱 发表于: 2017-2-13 05:48:00|只看该作者

老兵王琪亲述“6年狱中生活和在印成婚经过”

原文标题:老兵王琪亲述“6年狱中生活和在印成婚经过”

  今天,王琪没有再像往常一样,5点起床,锻炼个把小时,然后才开始一天的生活。“3天没怎么合眼,今天偷了个懒。
  流落印度54年的老兵王琪带着儿子、儿媳、孙女和一个女儿,历尽千辛万苦,昨日终于回到故乡。
  今天,王琪没有再像往常一样,5点起床,锻炼个把小时,然后才开始一天的生活。
  “3天没怎么合眼,今天偷了个懒。”
  很明显,经过一晚的休息之后,王琪的精神状态很好,不再是镜头前那个一脸严肃的耄耋老人,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54年后,吃到了家乡的早餐,老人很高兴
  将近早晨9点,满桌的早餐已经备好。花卷、油条、包子、乾县锅盔……这些看似寻常的食物,但在流落印度54年的王琪还有家人们的眼中,却是稀缺之物。王琪站起来,面露微笑,用不太熟练的英语给儿子一家介绍食物的名字。
  这位流落他乡54年的老人在印度到底经历了些什么?如何在丛林里走失?如何同时掌握了英语和印地语?如何摸爬滚打,坚守着回家的夙愿?如何在被逼供时仍然守住秘密?如何娶妻生子,在异国他乡开枝散叶?
红星新闻记者专访王琪
  早饭后,带着这一系列疑问,红星新闻记者独家专访老兵王琪。虽然鬓毛已衰,乡音稍改,但80岁的王琪话语铿锵。54年坚守,如今终于如愿。不甚唏嘘。

被抓后只说三个字:不知道
  红星新闻:中印战争期间,您具体的工作内容是什么?
  王琪:当时我是工兵,负责修路、修桥还有去掉路上的障碍之类的,好让后面的部队顺利通过。
  红星新闻:既然是工兵,应该对周围的环境熟悉。那么,您是如何在中印边境走失的?之后又有些什么样的遭遇?
  王琪:1962年12月,战争结束。1963年1月1日,元旦放假休息,我去外面去转,走了很远,忘记了回去的路。2号还在森林里,3号的时候,听到了汽车的声音。因为战争已经结束,所以便凑近去看,发现是印度红十字会的。我请他们救我,把我送到中国的红十字会。当时就想红十字会是救人的,所以就上了车。但是,他们没有那么做,而且怕我喊叫,把我的嘴都绑起来了,不让说话。最后把我拉到了(印度)军队的一个防区。
  他们问我问题,我不回答。所以把我送进了(旁遮普的)监狱。其实,当时如果有个证件或者证明或许就能被送回国了,但走失时什么东西都没有带。
  红星新闻:您因为“间谍罪”被捕,听您大哥王致远说,因为逼问,您的腿被打出了问题,是不是这样?当时他们都问了些什么?
  王琪:他们抓到我后,问我,你是做什么的,部队里有多少人、驻扎在哪个地方、配备什么样的武器。我的回答只有三个字:不知道。他们曾经给我强迫灌酒,好让我醉了说些东西出来。但是,喝醉以后,我睡了一觉。什么都没有回答。

被关6年没有干过活
  红星新闻:进监狱后,您再有没有被逼供?
  王琪:你也知道,监狱都不好。但是,没有让我干活,把我放进监狱就不管了,每天就是吃饭、休息,只是(住的地方)没有光线。吃完饭,就去监狱的广场上待着,晚上再被关回去了。大家都用手抓着吃饭,我一开始不习惯,就用勺子。
  红星新闻:1969年,印度军方为什么最后又把您释放了?释放以后又是怎么生存下来的,毕竟流落他乡、一无所有啊。
  王琪:他们高级法院说,我已经被关六七年了,就释放了。但是一个官员说,你不能回国,也不能去其他国家,你要留在印度。但是我不属于印度,而且什么权利也没有,我说你把我留在哪儿都行。他们就派警察把我押送到中央邦附近的一个村子(蒂罗迪村),是铁矿区。(蒂罗迪村位于一个铁矿山附近,印度政府的异己分子、中国士兵、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等国的回归人员,都安置在这里。四周是湖泊和森林,出去的路被封死,一片荒凉。红星新闻记者注)
  一开始,我在当地的一家面粉厂工作,最后,我给老板说,我要自己做,所以就在村里买些粮食、油盐酱醋之类的东西。当地人都不敢明着帮助我,但是村里的人对我很好。
老人开启尘封的记忆,向红星新闻记者讲述
  红星新闻:您现在会说三种语言,除了母语外,在那样的环境下,您是如何学会英语和印地语的?
  王琪:监狱里都说英语,出去了都说印地语。在监狱的六七年里,(遇到不懂的),我和警察、哨兵们坐在一起,指着自己的胳膊、水杯、茶,然后比划着手势问他们。
  而且,我和当地政府的一个工作人员学习了一个多月的英语,但是在面粉厂打工的时候,基本又忘掉了。出了监狱,都说印地语,所以慢慢地就学会了。
  在印度这些年,很多汉字都记不起了。但是印度有很多中国人,开饭馆的、修鞋的,牙医尤其多。只要见到了中国人,我就和他们要中文的书本,才慢慢记起来。

“见到家里来信我哭了”
  红星新闻:1986年,您怎么突然就有机会给家里人写信了?
  王琪:当时,中国和印度的关系变好一些。两个国家之间可以信件往来。所以,我去邮局给家里寄了信,寄出去一个月后,才收到家里的信。见到家里的来信,我哭了,更加想家,突然感觉回家有了希望,而且家人知道了我还活着。所以心里放心了,心里只有两个字──回国。于是,向印度政府还有咱们大使馆提出,赶紧落实我回国。
  红星新闻:您是怎么认识现在的妻子?有什么故事?
  王琪:当地人说,你一个人怎么生活。当时,我看上了当地的一个姑娘,但是不能见她。村子里的人就给我介绍。其实,我看不上那个姑娘,家里很穷,弟弟妹妹都很小。但是,介绍的人说,他也不强制,但是你一个人在这边,村子里的人不帮助你咋办。所以就结了婚。(婚后,王琪与爱人抚育了4名孩子,两个儿子、两个女儿,但28岁的大儿子由于疾病不幸离世,王琪也因为爱子治病花光了所有的积蓄。)
  红星新闻:54年了,您终于回到家乡,以后准备怎么安排?
  王琪:可以去印度也可以回国,两边都行。
  今天,王琪一家并未回家祭扫,王琪家人称,先给老人理个发、泡泡澡,休息几天再回去,毕竟他长期生活在咸阳,曾经就读的高中和酒店只是一墙之隔。
  红星新闻记者王春咸阳摄影报道
源自:成都商报-红星新闻
33#
 远方的雁 发表于: 2017-2-13 02:48:11|只看该作者

王琪回国水土不服 印度儿孙因习惯不同如厕难

源自:法制晚报
原文标题:王琪回国后水土不服 血压不稳

  法制晚报快讯(记者:张恩杰)今天上午,王琪的侄子王英军称老人从印度回国后有些水土不服,血压不稳定。老人的儿子、孙女由于出生在印度,吃不惯中餐,他们正在想办法联系制作印度餐的地方。由于生活习惯不同,老人的儿孙们上厕所都成问题。
  王琪下榻的酒店工作人员则向法晚记者透露,酒店为老人准备了乾县豆腐脑、锅盔、臊子肉、小米(大米)稀饭等早餐。“我们都是按照乾县的风味做得,没有特殊加工,就是想让滞留印度54年后回归故土的老人吃到原汁原味的家乡小吃。”该酒店厨师长向法晚记者说,他们怕王琪的儿子吃不习惯,还准备了牛奶面包。
  王琪的侄子王战军向法晚记者表示,他们已将祖坟修葺一新,只等着王琪回乡祭祖。另外,他们还为老人打扫腾挪出了房屋供居住。
  记者(微信公号ID:fzwb_52165216)还碰见了王琪最小的妹妹王桂玲和她的侄媳妇,她们外出给王琪买回来了棉衣,棉裤。她们说,咸阳这边春寒,老人刚从印度回来还不适应,给他添衣保暖。
  另据了解,王琪的亲属今天还将带他去洗澡、理发。王琪的弟弟70多岁了,提前说好不哭,但刚上电梯,就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哭了,发泄着50多年的对兄长的思念之情。
32#
 楼主|泡泡老忍者 发表于: 2017-2-13 00:28:00|只看该作者

老兵王琪回家:本想备些印度特产 只能下次了

源自:华商网-华商报
原文标题:回家路穿越半世纪 跨万里元宵终团聚


回家之路
11:38 飞抵北京
带着儿子一家回乡 女儿身体不适未成行

  经过5个半小时的飞行,滞留印度54年的老兵王琪于北京时间2月11日11时38分抵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据了解,王琪的女儿由于启程前生病,无法同行,因此只有王琪及儿子、儿媳、孙女四人一起回乡。
  临行前,中国驻印度大使馆工作人员带王琪及家人在当地购物中心购买了冬装,王琪和家人非常高兴,在飞机上也得到充分休息,精神状况很好。
  飞机落地后,王琪和家人不出机场,将直接转机飞往西安。中国外交部领事司负责人、陕西省工作组和王琪在国内的亲属在机场迎接。王琪及家属一行将由陕西省工作组、中国驻印度大使馆和印度驻华使馆官员陪同返回老家咸阳。华商报记者刘苗

16:15 从北京起飞
不停地看舷窗外 高兴得睡不着

  昨日清晨,王琪老人的侄子王建军和侄女王小娟代表家属专程赴北京接叔叔王琪一家。
  “我们晚上一点多商量完事情,早晨五点就起来,六点准时赶往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在飞往北京的东方航空公司的MU2101飞机上,王小娟告诉记者。
  见到叔叔王琪,叔侄两人抱头痛哭。王琪老人在贵宾厅休息之后,王建军一直扶着王琪老人登上了北京飞往西安的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的CA1201飞机。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白发苍苍的王琪老人,虽然一路奔波,但身体硬朗,精神矍铄。在上飞机前,他对媒体记者动情地说:“终于回来了,感谢祖国,感谢大家!”说话间脸上难掩激动的心情。

几十个小时一眼未合
  王琪老人位置本来坐在11A座,和华商报记者挨着,后来老人和儿子调换了座位,坐到了记者的后面12A。飞机上,老人一会儿看看舷窗外,一会仰头看着机舱顶部,这样的动作重复着;飞机还未移动,他拿起飞机上的杂志《中国之翼》,仔细翻阅,还不由得小声念出来,记者看到他在看到《土夯长城的千年遗响》一文时,情不自禁地念出了声,但发出的印地语,记者听不懂。这篇文章是写中国古长城的,文图并茂,看得出来老人对长城怀有深厚的情感。
  计划于下午2时20分起飞的国航CA1201,直到下午4时15分才起飞。
  翻看着杂志,他还是不停地往窗外看着,并使劲把头贴着玻璃。窗外的高山上,白雪皑皑。老人说,他生活在印度中部,终年不下雪。
  老人乡音已改,说话的语音语调明显带了外国的腔调,但个别陕西话依然很准。
  飞机起飞后,儿子、儿媳已经闭上眼睛休息,而王琪老人还是隔一会就看看窗外,表情凝重,当记者问他飞机上咋休息,他用陕西话回答:“我(喔)高兴得咋能睡得着么?”记者了解到,他从印度上了飞机后就一眼未合。

“现在的元宵比过去的好吃”
  一上飞机,王琪5岁的小孙女调皮地说说笑笑,还和记者玩起了躲猫猫。没想到王琪一家四口回乡,吸引了众多媒体的关注,随机抵达咸阳国际机场的记者有20多位,长 枪短炮围着王琪拍摄,这阵势把小孙女吓得哇哇直哭,空姐拿来元宵也不管用。
  昨日是元宵节,国航CA1201机组特地播放了老人回乡的事情,当空姐介绍完后,机舱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机组人员特地给老人一行端上5个元宵,王琪老人拿起元宵给小孙女吃,小孙女对这个有点陌生,没有尝;老人拿起元宵,剥开包装纸,咬了一口说:“甜,很甜!现在的元宵比过去的好吃。”
  他告诉记者,印度没有元宵,他上学时吃过元宵,到现在50多年了没吃过一口。王琪老人递给坐在前排的儿子一个元宵,儿子利索地吃了,儿媳也吃了一个。

回家太突然 没来得及准备礼物
  华商报记者问他:“您回家带礼物了没?”
  王琪说:“太匆忙了,以前觉得回家是那么的遥远,没想到去印度外交部的时候,突然就说要回来。什么都来不及准备了,太快了!”
  “本来想给小孩带一些印度的特产,只能是下一次了。”言语间王琪老人充满了遗憾。回来的愿望已久,没想到来得这么快,让人没法准备。
  下午5时55分,飞机降落在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一下飞机,当王琪老人刚迈出机舱时,国航西安营业部的工作人员给老人送上了鲜花和10个正宗的陕西肉夹馍。
  华商报记者陈团结

18:10 抵达咸阳元宵节这天,老兵终于回来了
一把抱住哥哥 嚎啕大哭

  兄弟俩上一次见面是在1961年夏天,当时王琪在解放军青海某部队服役,之后兄弟俩便天各一方。所以这场等待了半个世纪的见面对于王琪和王致远两位八旬老人而言是多么来之不易。

“我们这就去接你”
  得知王琪已从印度启程后,王琪的大哥、二哥激动得彻夜未眠,11日王琪的大哥一早上换了三套衣服,犹豫着不知道穿哪套去接弟弟。
  下午2时许,在咸阳市渭城区一商务酒店门口,准备去接机的王琪大哥王致远和家人沉浸在深深的喜悦中,在王琪登上飞往西安咸阳国际机场的飞机时,王致远目不转睛地盯着手机屏幕,听到弟弟在视频那头说“哥,我上飞机了”,王致远开心地笑了起来,他对着屏幕大声说:“好,我们这就去接你!”
  到达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贵宾候机室内,84岁的王致远老人很安静地坐在一个角落里等候弟弟王琪的归来。
  由于航班延误,一旁的亲属不时安慰老人再耐心等会。对于别人的劝慰,老人都会微笑着答复说:没事没事,50多年都等过来了,不急着一时半会。

“我以为这辈子再也见不到你了”
  晚6时10分,围满了记者和各方人士的贵宾厅突然一阵骚动。在侄子王英军等亲属的簇拥下,满头华发的王琪踉跄着走了进来。没有经任何人介绍,王琪就和迎上来的哥哥王致远紧紧地拥抱在一起。随后是压抑而感人的嚎啕大哭声……
  84岁的王致远一边抚摸着弟弟王琪的头发,一边哭着喊道:“我以为这辈子再也见不到你了!”80岁的王琪此时就像一个受了委屈的弟弟,他紧紧地抓着哥哥的肩膀,抽啜着说不出话。
  俩兄弟抱头痛哭足足一分钟后,王致远这才松开弟弟,一边抹着眼泪一边给王琪介绍旁边的另外两个弟弟和两个妹妹。每介绍完一个,几兄弟都会抱头痛哭。

媒体记者动容“我知道那是真的感情”
  74岁的王顺是王琪的大弟。当从媒体上看到王琪说回家后最想吃一顿手擀面的消息后,昨日一大早他就让老伴把厨房收拾得干干净净,然后和好了面,分别切成宽细不同的品种。他说如果哥哥当天回老家,就一定要亲手端给哥哥吃。
  王顺说他15岁的时候哥哥王琪已经在西安工作了。有一次他去西安,哥哥让他给家里捎一些行李衣物。结果由于自己的疏忽大意,东西在火车站被贼偷了。自己吓得不敢回家,后来哥哥知道后摸着他的头说“东西丢了不要紧,只要你好好的,哥一辈子都高兴”。“这句话我记了60年!”王顺对记者说。
  现场,王家兄妹相拥而泣的哭声感染了好多工作人员和媒体记者。一位机场工作人员感慨地说,看到这样的场合,他才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悲欢离合。
  随王琪老人一起从北京回西安的一位媒体记者说,飞行途中许多年轻人都睡了,但老人一直兴致勃勃,不是翻阅杂志就是在看报纸,但感觉还是比较淡定。没想到见到久逢的亲人后会哭得如此悲恸,“我知道那是真的感情”。
  华商报记者 李勇钢 杨皓 ◎摄影:邓小卫
  老兵小记
  1937年
  王琪出生于乾县薛录镇薛宅南村。弟兄5人,两个妹妹
  1958年前后
  被当时的陕西省体委“招工”去专门打篮球
  1960年
  参军入伍
  1961年
  母亲和大哥去青海军营看望他,此后一别56年
  1963年初
  年仅24岁的工程兵王琪在中印边界地区的树林中迷路,后被印度军方以“间谍罪”关在监狱7年
  1969年
  获释之后被送到中央邦一个偏远村落
  1975年
  跟一位印度女子结婚,之后生育两子两女,大儿子28岁时患病身亡
  1983年
  母亲去世
  1986年
  终于通过信件联系上咸阳家人
31#
 远方的雁 发表于: 2017-2-12 23:28:05|只看该作者

老兵王琪回到老家咸阳 连吃7碗手擀浇汤面

源自:未来网
原文标题:老兵王琪回咸阳临时住宿酒店 连吃数碗浇汤面

老兵王琪回国连吃7两浇汤面
  [红星独家:老兵王琪回国连吃7两浇汤面]被困印度54年,老兵王琪终于回到故乡。3天未眠,长途跋涉,回到老家咸阳后,在临时住宿的酒店内,王琪一股脑吃了7两浇汤面。
  据悉,王琪入住在天隆泾河湾商务酒店,刚刚行政总厨徐军告诉红星新闻,王琪吃的正是乾县特色小吃手擀浇汤面,每碗一两,没有为了适应王琪老人专门改变材料,原汁原味,“可以看出来,老人吃得很香。”此外,老人回乡第一餐还有乾县肉拌菜、咖喱炒饭、乾县油锅盔以及陕西的锅仔羊肉。
源自:红星新闻
30#
 天朝明志 发表于: 2017-2-12 21:48:00|只看该作者

老兵王琪返乡 老排长带战友聚会画册来接机

源自:华商网-华商报
原文标题:老排长带战友聚会画册赶来

  昨日中午,华商报记者接到一位老先生的电话,他说自己叫王祖国,今年80岁,是王琪当年所在部队的排长。上午听说王琪要回来了,想代表战友们到机场接王琪。
  下午两点半,王祖国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机场接机大厅。据王祖国回忆,当年中印边境环境非常艰苦,气温最低时低于-20℃,军用水壶必须装在大衣里面,否则就会被冻破。
  王祖国说,王琪失踪后,全营曾组织发动战士搜山寻找,前后寻找了一个星期但都未果。“当年王琪失踪后战士们把他的衣物等行李专门打成捆保留了好久。后来尽管战友们都先后转业复员了,但这些年大家都没有忘记王琪,相互联系时都会打听是否有王琪的消息。”
  在王祖国印象里,他是2012年知道王琪在印度的消息,刚开始他还有点不相信。直到后来有当年部队的首长来陕西了解王琪的情况,他这才确信老战友真的在印度。“从那时候起,每逢战友聚会,大家都会打听王琪啥时候能回来。”王祖国感慨地说。
  王祖国说自己和战友们最近一直很关注王琪回乡一事。11日上午在外面听到当天要回来的消息后,本来想再约几个战友一起来机场接老战友的。但怕时间来不及,就先行在家人的陪同下赶到机场等候王琪,并给他带了一本战友们这些年小聚的画册作为见面礼。
  下午6时许,当王琪在机场和亲人们拥抱见面结束后,王祖国笑眯眯地走到王琪面前,问他还认识自己不。王琪愣了一下,旁边有人提醒说这是你们当年的老排长。王琪突然一怔,然后紧紧地抱住了这位和他同龄的老人。
  华商报记者 李勇钢 ◎摄影:邓小卫
29#
 远方的雁 发表于: 2017-2-12 15:48:01|只看该作者

滞留印度54年老人回国首日:见了谁?干了啥?

源自:中国新闻网
原文标题:滞留印度54年老人回国首日:见了谁?干了啥?

2月11日,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王琪老人与前来迎接他的侄子拥抱。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 图片来源:新华网
  中新网北京2月12日电(记者:张尼)11日,恰逢中国传统元宵佳节,在印度滞留50余载的王琪老人终于在这一天如愿返回祖国。从新德里到北京,再从北京到咸阳,重返祖国的第一天,这位年近八旬的老人见了什么人?做了什么事?

见了谁?
侄子侄女亲赴北京接机

  1963年,年仅24岁的中国工程兵王琪在中印边界地区的树林中迷路,后被印度军方以“间谍罪”关在监狱里达7年之久。出狱后,他常年生活在印度的偏僻乡村,交通阻隔,音讯难通。
  经多方努力,2017年元宵节这天,王琪老人终于从印度首都新德里乘飞机于中午抵达北京,如愿回到祖国怀抱。
  作为家属接机代表,11日上午,王琪大侄子王建军和侄女王小娟也提前从陕西飞抵北京,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与这位阔别祖国54载的亲人相聚。
2月11日,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外交部领事司副司长陆旭(左一)迎接王琪(左三)老人一家。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 图片来源:新华网

中国外交部领事司官员到场迎接
  除了王琪的侄子、侄女,在首都机场迎接老人的还包括中国外交部领事司负责人、陕西省工作组成员。
  外交部领事司副司长陆旭还亲自为老人献上一束鲜花,欢迎他回国。
  据新华网报道,考虑到王琪年事已高,且印度和中国温差较大,为保证行程顺利,中方进行了周到安排。中国驻印度使馆派出专人陪同老人一行回国,还特别为他们准备了厚衣服。
2月11日,王琪在亲人的陪伴下走出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回到阔别50余年的家乡陕西省咸阳市。中新社记者 张远 摄

40余亲友手捧花束等待老人下飞机
  在北京短暂停留后,11日下午,王琪一行又乘坐飞机飞抵老家咸阳。
  11日晚,在西安咸阳国际机场,王琪的40多位亲友手捧花束,早早便赶到机场迎接他的归来,还有不少家乡的邻居好友也赶来迎接王琪。大批媒体记者架起“长 枪短炮”严阵以待。
2月11日,滞留印度54年的中国老兵王琪抵陕,与亲友合影。 张远 摄

老战友带特殊礼物迎接
  在咸阳,除了亲人,前去迎接王琪回国的还有他当年的战友。
  据报道,王琪当年所在部队的排长王祖国老人也携妻儿及孙女一同来到机场等候王琪。
  王祖国为王琪精心准备了一份礼物,是一本原陆军55师老兵情志实录。王祖国说,“尽管这么多年过去了,但当年的战友并没有忘记他,王琪现在能够健康安全回来,我们这些战友欢迎他,五十多年的心病总算解了。”

干了啥?
回国吃到第一餐是元宵

  离开祖国50多年,王琪曾说最想吃家乡的手擀面。不过回到祖国后,老人用的第一餐不是面条,而是象征着团圆的元宵。
  “今天是我一生中最高兴的一天!”“今天很难忘,说不出有(多)高兴!”接过迎候人员特意准备的热腾腾的汤圆,王琪难掩激动。

元宵夜与家人团聚
  11日18时许,王琪走出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接机口,与前来相迎的亲人久久相拥而泣。在他与家人合影留念时,仍紧紧握着两位兄弟的手。
  在这个举家团圆的夜晚,这位饱受思乡之苦的老人终于与亲人团聚。
  王琪的侄子王永礼感慨:“今天我们全家四代人来到这里,迎接亲人从印度归来,几十年的愿望终于在今天实现了。”

今日将去为父母扫墓
  由于身处异乡无法回国,几年前,母亲去世,王琪都未能见上最后一面,因此一直心存遗憾。
  按照安排,12日,王琪和家人将在亲属的陪伴下前往老家乾县薛录镇薛宅南村,为父母扫墓,同时看望在老家生活的亲人。
  据报道,王琪此前曾表示,他希望能在家乡安享晚年。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4-26 17:59, Processed in 0.062400 second(s), 12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