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1447|回复: 0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张世光 发表于: 2009-3-20 12:12:44|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纪实·新闻台北故宫专家:为避嫌终身不买文物

 [复制链接]
作为贫穷旗人家庭的孩子,那志良只读过几年免费的慈善中学,后来在恩师的介绍下去故宫做了一名看管清点文物的职员。在典守故宫国宝的几十年里,他一直坚持研究,最后成为一代研究古玉器的顶级专家,中间的曲折过程,自然一言难尽。

      亲历数万公里的文物南迁
那志良1906年生于北平,自幼成绩优秀。中学毕业后,校长让他留校当老师,半年后又介绍他到故宫做事。溥仪出宫后,故宫成立了清室善后委员会,接管宫中文物。1925年,19岁的那志良正式成为“清室善后委员会”的一名职员。与故宫珍宝的缘分从此开始。那志良进宫的10个月后,紫禁城正式改名为“故宫博物院”。

北伐成功后,博物院的工作正式展开,那志良被分派管理玉器,在这期间,他接触到大量的故宫珍贵玉器,比如著名的“翠玉白菜”。他逐渐了解到一些基本的玉器知识,并引发了兴趣,使他在兵荒马乱的岁月里,超越了一个普通人对待一份职业的本分,上升到了不离不弃的热爱,最终,成为他生命里最重要的一部分。

1931年爆发了“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华北告急,故宫就开始准备将文物装箱撤离北平南迁。那志良负责玉器的装箱,他仿效江西景德镇装瓷器的方法,把沉重的玉器和玲珑小巧的玉件分开装,都装得满满的,这样不容易破碎,也能尽量装得多。

1933年2月6日晚上22点30分,这批文物在大批军警的监视下从故宫运到北平车站,由火车运往上海。从这一天夜里,近两万箱,近百万件文物,开始了数万公里的南迁历程,历时15年。

那志良随这批文物到上海、南京,之后又迁到长沙,其中最重要的80箱文物由庄严负责从长沙辗转运到贵阳安顺华严洞存放。那志良奉命北上宝鸡,在那里,他接收保管了国子监托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运送的石鼓,又一路护送到峨眉存储,那志良自己就在库房边保管石鼓,天天对着石鼓,搜集石鼓资料,后来运送回南京,也是他一路押运。这段经历的积累让他在台北写成了一本《石鼓通考》。

关于这段南迁经历现存资料不多,那志良保存了大量这段时期的往来公函、字条借据和运输账册,甚至还有采买用品的清单。这些资料的保存对后人了解故宫文物南迁的历史有参考价值。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人又在上海发动“八一三”事变。近在咫尺的南京政府为了保护文物安全,又开始安排疏散到后方。这次迁运马衡派庄严负责,那志良参与运输。文物迁运到长沙后又多次转运,宝鸡、汉中,每个地方停留不过月余,最后运到了成都,存放于大慈寺,后又转运到峨眉。战乱中路途惊险甚多,而近百万件文物,却毫发无损,冥冥中,似乎有天神在佑护一般,那志良在自传《典守故宫国宝七十年》里感叹:“都说古物有灵,炸不到,摔不碎,是真的吗?”

       押运5458件书画作品迁台
1948年底,国民党政府眼看大势已去,决定将故宫宝物运到台湾。那志良当时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觉得国共之争,与抗战完全是两回事,抗战时唯恐把国家文物陷入日本人之手,是必须要迁移的,这回却完全不同,他并不愿意为了政治问题影响到文化事业,因为在爱国宝如命的他看来,文物多一次搬运,便多一次损失。

可是,国民党政府已经下了命令。最后负责挑选这批运台文物的是号称“故宫四大金刚”的专家:书法专家庄严、瓷器专家吴玉璋、图书专家梁廷伟以及玉器专家那志良,他们从堆积如山的文物箱中抽出自己眼中的精品,构成了今日台北“故宫博物院”价值连城的馆藏。据杭立武《中华文物播迁记》一书记载:“南迁书画9000多件,运台5458件,其中就有堪称‘中华第一宝’的书圣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南迁铜器2787件,运台2382件,其中就有铭刻字数最多的西周重器毛公鼎。”

迁台文物一共运了3批。那志良负责押运第二艘船,于1949年1月9日到达基隆。

文物运到台湾后,暂存台中糖厂仓库。糖厂开工后,文物要另觅存放处。最后由杭立武带领理事会选定了台中雾峰乡北沟。1950年,在北沟租了地,盖库房存放文物,又盖了宿舍分配居住。那志良分到北沟宿舍,负责保管文物,一直住到台北故宫新馆落成,才搬去台北。

       正告老外:国宝不能玷污
到台湾一年后,那志良心里已经知道,在台湾不会是暂时的了。一年中他目睹了很多官僚行径,无聊是非,心中有时会后悔台湾之行。1965年台北新馆建成后,那志良跟随文物从台中雾峰北沟的临时仓库搬到了台北士林外双溪。那里专门修建了4间一级专家宿舍,那志良在那里住了30多年,直到1998年去世。1978年台湾艺术大学聘请那志良去教授古器物学。在王庆台的回忆里,那志良温文儒雅,非常准时。那志良有时会和王庆台等学生聊天,说到两岸局势,他认为将来必然会走向复合,故宫文物属于全中国人,是一个历史的结晶。

说到那志良对文物的爱惜和严谨,有许多故事。一次台北故宫文物到纽约展出,美国《生活》杂志前来拍照。为了表现出一个清代瓷碗的薄度,摄影师拍死一只苍蝇想放在碗内,这样从外面拍照,苍蝇便清晰可见。然而这个别出心裁的创意却遭到那志良的拒绝。他坚持认为国宝不能沾有污浊之物。几经争执,摄影师只好妥协,换了一只草虫。

不仅如此,他家中没有任何文物藏品。因为人在故宫,一定要避嫌。他把这称作文物守护者的基本职业素养。甚至,他招收弟子的前提也是不准购买古玩。

1994年,当年曾与那志良一同共事的单士元访问台湾,与那志良在几十年后再见。当单士元问及第一批南迁时的4位元老,那志良轻轻回答,已故去3位。而那志良也迫不及待询问当年留守在故宫的几位故友,单士元只说了三个字:“没有了。”往事如烟,单士元与那志良当时心里感慨,能侃谈初建北京故宫博物院者,海峡两岸故宫各只剩一人了。

1998年5月,单士元去世。4个多月后,那志良也故去了。从此,一段活的历史便随他们去了。

       索予明
索予明是故宫搞漆器研究的一个专家,今年90岁了。当初故宫文物迁台,分三批走,他押运的是第三批。战时什么都紧张,前两批也不容易,但第三批的经历最曲折。当年31岁的索予明是押运第三批文物的人里唯一还健在的一位,现今,那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也只有他能讲给后人听了。

       赴台20天,一别故乡30年
1949年1月29日,第三批文物离开南京,2月22日才到台湾,中间走了20多天。通常南京到台湾只需3天,之所以这么久,是因为出了意外。

运送文物的有几个不同的机构,文物的数量有些混乱。文物开始都堆在南京下关码头江边,当时没有起重机,船来了,就找工人把箱子一个一个搬上船。据索予明回忆,第一批船起航时,有人送来了几件文物,其中有价值昂贵的翠玉屏风和玉花瓶,都是当初汪精卫伪政府带去日本谈和的礼物,抗战胜利后日本归还给中国。杭立武觉得这几件文物很有意义,想带到台湾去,但前两批船都走了,只有第三批的“昆仑号”。但“昆仑号”已经装得满满当当,最后这几件塞进了船上的一个小房间里。屏风很长,装进去和取出来都颇费了些力气。

索予明说屏风是中国一个很特别的陈设,“屏风是八字,他是再折起来的,折起来好收藏。折起来,他分成两个,一个四折,两个八折,合起来是八折屏风。打开以后七尺到八尺那么高,比我们人高一点”。

当时第三批船离开南京之后,不到12个小时后,在路途中遭到解放军的炮火拦截,船身有部分损坏,人员躲在船舱里,船趁着傍晚时晦暗的光线迅速逃离。

这批船上有五六十人,押运文物的有3个机构的6个人。船上物资和淡水缺乏,所以第二天到了上海,船停下来补给。大家上岸去买水,有些人直接从上海回了南京,没再上船。

从那以后,船一直走走停停,索予明记得在舟山因为修船停了7天,在马尾又停了10多天,没有人说明是什么原因。就这样,20多天后才到了台湾。索予明感到幸运的是“路上一路波折,东西到了一点都不少,这就算不幸中之大幸”。

而不幸的是,索予明这一走,就永别了亲人。一别就是30多年。1981年他终于回到大陆探亲,家里全变了样,家族里的所有人都不在家了,有的被下放到云南,有的被派去了新疆,剩下的老年人都不认识。最终他得知母亲已经去世。他是家里的独子,他走了后母亲就孤单一人。母亲的房东告诉索予明,他母亲的身体很差,有病的时候没人照顾,“有时一口面条还没到口里,就掉到地上去”。

       清点文物长达10年
船在台湾靠岸时,船上的官兵征求押运文物的专家的意见,停在高雄还是基隆。索予明他们认为从基隆到台中交通会方便些,就停到了基隆。住了一晚后,第二天跟台湾铁路局交涉好了,他们就乘火车到了台中。

到了台中之后,三批文物都到齐了,共有3000多箱,需要一个稳妥的地方堆放,在台中糖厂仓库暂存了一段时间后,又搬到了雾峰北沟村,建了仓库和宿舍,文物和它的保护者们在北沟一住就住了17年。初到台湾安顿下来,说不上出版、研究,重点就是在保管。索予明说当时就是想把这个东西保管好,“这个任务现在是达成了,到现在我一直还在保管这个”。

他和其他几位故宫的“老宫人”一样,在保管的过程中,自己也做研究,但到台湾之后,想继续做研究,都找不到参考书。文物不能随便开箱看,故宫博物院跟“中央图书馆”有几千部书,也不能拿出来参考,迁运过程和最初安顿时的重点只在保管。安顿好以后,才慢慢开始业务推展。1951年前后,有人提议应该清点文物,得到了理事会同意,于是开始清点文物。各组把箱子打开跟名单对照。由于文物数量庞大,清点工作展开以后,差不多10年才结束。大家发现文物基本上没有丢失和损坏,可以称得上奇迹。

清点过后开始办小型的展览。在北沟建起了小型的展览室、陈列室,把文物分批展览。很多人慕名去参观。

      最大愿望:回到北京
在北沟生活了17年,生活虽然清苦,索予明却很怀念那种淳朴的乡情。

后来在研究所时索予明教授古器物学。在他看来器物学它是连贯的,古器都是有生命的。教古器物学的过程中,他发现了瓷器有非常好的手工艺,后来他个人做研究的重点就转到了瓷器。瓷器在秦汉的时候开始制造,一直到唐代、宋代,做得非常之好。现在的瓷器传到日本、韩国去,也成了他们文化一部分。

在索予明的弟子眼中,他是一个严谨治学、不求名利的人,“先生不是那种习惯于在光环下接受掌声,享誉学者专家的令誉美名,许多时候,他是身著灰色的工作服,戴着口罩手套,侧身在深冷的地下室,挥抖满身积尘,默默无声,检索、抄写,册复一册,日复一日,做着一些乏人问津的冷门事业。”

从1965年台北故宫新馆落成之后,索予明就随着文物一起到了台北。索予明说台北“故宫”博物院是由两个单位合并起来的,一个是“故宫”,另一个就是叫“中央博物院”。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故宫的文物将来还都回到北京,“中博”的文物还回到南京,他也跟着回去。而实际上“中博”已经消失60年了,他的愿望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够实现。

台北故宫博物院
台北故宫博物院  台北故宫.jpg  保存到相册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张世光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张世光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张世光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张世光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张世光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张世光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惊心死亡率让毛泽东下决心解散大食堂 重庆发生袭击部队哨兵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16 04:26, Processed in 0.156000 second(s), 11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