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791|回复: 4

[纪实·新闻重庆女孩10岁成中医 出生两个月便感知字形

 [复制链接]
记者体验十岁小学生张思齐把脉。
  出生两月便开始感受字形;幼儿园时便能随口引用《增广贤文》出口成章;9岁前已读完《笠翁对韵》、《大学》、《中庸》、《古文观止》,能背半部《论语》;如今10岁,能熟背《伤寒杂病论》,能为成年人切脉??
  这不是传说中的神童!
  她只是一个极其普通的小女孩;
  她只是在她那极其不普通的家庭教育的熏陶下,由普通人蝶变成了世人眼中的“神童”。
  这个“神童”与天份无关,更与神无缘。如果非要为这个孩子冠以传奇,记者更愿意称其为“勤童”。
  小女孩有个相当励志的名字,张思齐。
  见贤思齐是一种很积极的人生态度。
  这个小女孩名如其人。

朋友圈里冒出个10岁女中医
有人戏称“天山童姥”

  2月最后一天,暖阳,哭丧了一周的老天终以笑脸收官。
  记者的朋友圈也冒出来一张笑脸--一张中医切脉的图片刷爆朋友圈。
  切脉的是一个小女孩,扎着马尾。面对一个体格魁梧的中年男子,那张稚脸上却写满了严肃和正经。两人体型的错位,表情的错位,总让人忍俊不禁。
  图说显示,小女孩还不到10岁。
  PS?搞笑?与记者一样,圈内朋友大多不敢相信。
  “十岁斗能把脉了,呵呵,女扁鹊转世了?”
  “搞起耍的,用脚趾头都想得到,10岁的娃儿学得会中医,除非从她妈肚子头学起?”
  “严重怀疑小女孩年龄,是不是天山童姥转行中医了?”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江北靓妹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江北靓妹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江北靓妹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江北靓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江北靓妹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江北靓妹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重庆口罩园长“训话”霸气侧漏 众家长哄他下台 女子眼中插进一截5厘米筷子 过一周竟还不知道
2# 四姑娘山
 楼主|江北靓妹 发表于: 2017-3-3 14:51:02|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小女孩出身中医世家
是张氏中医第6代传人

  带着一个巨大的问号,记者终于电话联系上了晒图人何先生。
  “你是不是来问图真假的?”没曾想,记者还没开问,何先生反倒先问过来。何先生称,朋友们都不相信10岁女孩能切脉,图片上传不到两个小时,他已接了10多个来电求真相。
  “绝对是真的!我第18次作证。”据何先生说,小女孩和他儿子是同班同学,下午放学后常到何先生水店里写作业。
  据何介绍,小女孩名叫张思齐,今年10岁,现就读于渝中区中山四路小学四年级。张家是中医世家,传至张思齐这一代已是第6代。
  “我发的那张照片是张思齐写完作业之后,给店里的客人切脉,我是无意间抓拍,觉得这个小女孩很棒,照片也好耍,就发到朋友圈里了。”据何先生介绍,小思齐从去年9月才开始学中医,家里人要求她每天做完作业后就背诵《伤寒杂病论》。水店的人经常听小思齐背,有时还帮忙抽背。半年下来,小思齐硬是把生涩难懂的《伤寒杂病论》背得烂熟。
  至于切脉,何先生称并不多见,“我看见的有两三次,朋友们偶尔开玩笑叫思齐把把脉,多有鼓励的意思在里面。思齐把脉很认真,每次都要好几分钟,还不让周边的人说话。”

记者现场出考题
10岁女中医从容“应试”

  中医诊断讲究“望闻问切”四步,切脉是最后一步,也是最难的一关,绝非朝夕可成。一个10岁女孩能在半年内掌握切脉技术,要么是造假,要么是超科学,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这是不可能达到的一个高度。
  为了验证真假,3月1日下午5时许,记者来到何先生的水店,准备用自己的身体作题,考考张思齐的切脉技术。来之前,记者先找了一名老中医切了脉,并详细记下了老中医的诊断。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记者还未跨进水店大门,便听到一段古文朗诵。已过5点,小思齐已做完家作,正背诵《伤寒杂病论》。
  “思齐,你刚才背的那一段我听不懂,你知不知道是啥意思呀?”记者想为难下这个小女孩。
  “意思就是自然界分布着五行之气,以运转众生万物。人体禀承着五行之常气,因此才有五脏的生理功能。经、络、府、俞,阴阳交会贯通,其道理玄妙、隐晦、幽深、奥秘,其中的变化真是难以穷尽,假如不是才学高超,见识精妙的人,怎么能探求出其中的道理和意趣呢?”岂料一点都难不住小思齐,译文张口就来。

记者现场测试切脉技术
小女孩自称“会一点”

  “听说你会把脉呀?”记者抛出诱饵。
  “会一点。”
  小思齐头都不抬,眼睛还留在《伤寒杂病论》上。稍顿,又慢吞吞丢过一句:“不是把脉,是切脉。我家中医无把脉一说”。
  “能不能帮阿姨切一下脉?阿姨不大舒服,心跳得咚咚直响,你看看有啥毛病?”记者继续“挖坑”。
  “我才学不久,现在还只是入门,只能简单判断你的脉象是否正常。”出乎意料的是,张思齐很爽快地答应了。
  记者挽起衣袖伸出右手,张思齐用食指、中指、无名指三只手指搭在记者手腕上,熟练地找到脉搏,先轻轻按,后加力按,时而一指用力,时而三指用力。
  记者刚要开口说话,她马上就制止了。
  这样持续了约莫两分钟,张思齐又要求记者换左手,然后继续切脉。
  “你的脉象正常呀,啷个会不舒服呢?”切脉完毕,张思齐有些不解。
  “你是怎么判断出我脉象正常的呢?”记者继续“为难”这个小姑娘。
  “切脉主要是看你脉搏的快慢、强弱和浮沉。”张思齐开始给记者科普,“首先是快慢,正常脉搏是在一呼一吸之间跳动4-5次,次数超过叫快,次数不够叫慢。刚才我切脉时,我两次呼吸,你的脉搏跳了9次,这是正常的。然后是强弱,我明显感觉得到,你的脉搏有力。再说浮沉,如果轻轻挨着手的皮肤就能感受到脉搏,说明脉浮,如果要加力下按才感受到脉搏,说明脉沉。浮沉都不好,适中才是正常的。你的脉象不沉不浮,很正常。”
  “你现在会切脉了,是不是就可以给人看病了?”记者笑问到。
  “看病哪里得行哟,中医我只学习了半年,切脉才刚入门,只能判断出正不正常,离医生还远得很,一百步最多才走了一步,这是我爸爸说。”说到医生,张思齐一脸阳光,她悄悄告诉记者,她的理想就是当一名医术精湛的女中医,医术一定要超她爸爸,“这叫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女儿赶爸爸”(增广贤文原句: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
  一句女儿赶爸爸,张思齐又开始见贤思齐了。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楼主|江北靓妹 发表于: 2017-3-3 14:51:02|只看该作者
致学篇 爱好写古诗词,学习古文为学中医打基础
  “这是张家家教坚持传统文化的结果。”熟知张家家教的何先生一语道破天机。出生于中医世家的张思齐从小便接受了传统文化的熏陶。

出生两个月便感知字形
  两个月大的孩子在干什么呢?99%的孩子都是在吃喝拉撒睡哭中循环度过,而张思齐,就是那不一样的1%。
  据张家人介绍,思齐出生不到两个月,爷爷就抱着思齐,指着米袋子上的“大米”字样教她“认字”,培养孩子对字形的感知能力。等到张思齐大一些,就要开始逐渐背诵《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增广贤文》,在小学三年级之前就已全部完成了。
  除了以上四部古文背诵,恩齐父母还要求她反复诵读《笠翁对韵》、《声律启蒙》、《论语》、《大学》、《中庸》《古文观止》等传统国学。如今,思齐能背半部论语,除了《古文观止》未读完后,其余皆熟读。而《唐诗宋词》则是张思齐的心头好。
  “因为她读的古文太多,现在看到一些事情,经典古文可以张口就来。”据张家人介绍,思齐读幼儿园大班的时候,有一次全家人一起进电梯,刚好一位年轻妈妈抱着一个婴儿从电梯里焦急跑出去。因为离得近,怀里婴儿口吐白沫看得清清楚楚。电梯关闭后,家里人都不说话,这时张思齐感叹了一句:“多少少年亡,不到白头死。”
  “人见白头嗔,我见白头喜;多少少年亡,不到白头死”。这是《增广贤文》里古人对生死的看法。一个还在读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就已经能张口就来,没有深厚的古文基础是不行的。
  学习古文,也让张思齐有了写古诗的爱好,同学们的关系、班级发生的趣事都可以成为她写古诗的素材。
  今年2月,班里的一位男同学给女同学写情书,却被女同学撕掉了。张思齐知道后颇为感叹,为此在日记里赋诗一首(如图):“万花丛中出来人,为追爱慕失尊严。XX还是听一句,莫被女子失了魂。”(XX为该男生名字)

学古文是为学习中医打基础
  张家既然是中医世家,孩子应该学中医,为什么从小就要接触古文呢?这两者之间存在哪些联系?
  “中医是国粹,学起来比较枯燥,但是确实对病症能起到奇效。中医有无穷的奥妙,想要学好它,一定要读古代中医书籍,要读懂古书,就要先学习好文言文。”思齐的父亲一语道破,之所以从小就让孩子学习古文,就是为了以后学习中医打下坚实的基础。

致医篇 张氏中医第六代传人 童年读物是《伤寒杂病论》
  《礼记》云:“医不三世,不服其药。”
  “三世”之解有不同看法,有一种说法为古之中医强调经验积累和传承,如果一名医生没有三代行医经验的传承,人们是不找他看病的。
4# 金佛山
 楼主|江北靓妹 发表于: 2017-3-3 14:51:02|只看该作者
张氏中医第六代,童年读物是《伤寒杂病论》
  张氏中医已传承了好几代,张氏中医始于清末,到张思齐这一代已经是第六代了。在民国时期,重庆作为陪都,很多国民党的高官居住在重庆,而民国高级将领夏仲实就是其中一个,有一年夏仲实夫人患肝硬化腹水,众多名医一传治不力,而张思齐的曾祖父,也就是第三代中医将这个病医好了。医好后夏家敲锣打鼓百里路送匾,轰动江津,张氏名医在民间传开了。
  发展到第四代,也就是张思齐的爷爷,他将自家医术更加发扬光大,他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上多年行医经验汇编成册,撰写了数百万字的临床著作暂名《医学正蒙集》,作为祖传书籍传给后代。张思齐的奶奶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学的是西医。张思齐的父亲是市内某中医药杂志的编辑。
  张思齐作为第六代的独苗,自然被寄予厚望。张思齐的父亲20岁才开始学习中医,而张思齐9岁就跟着爷爷接触中医了。别的孩子童年读物可能是寓言故事,也可能是简单的儿歌,而张思齐童年的读物,就是背《伤寒杂病论》。

每天背诵两篇处方,《伤寒杂病论》看了十遍
  中医方脉学有两个分支,一是经方派,一是时方派,经方派与时方派,两者对于中药的理解和运用,各不相同。张家的中医是传统的经方派,中医经方是中医经典方的略称,主要指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中收载的200多首配方。“我们对她的要求是《伤寒杂病论》必须全文背诵,每天都要抽背。”张思齐父亲介绍道。张氏中医的医学理论是以《伤寒杂病论》为基础的,背诵这本书是基本要求,目前张思齐已将该书看了至少十遍,就算如此,每天写完作业之后,都要再背诵两篇书上的处方。

从小帮爷爷写药方,了解药理的相生相克
  为了巩固张思齐对方子的记忆,很小的时候,她便和爷爷一起写方子,开方子的时候爷爷在旁边念,她便在处方单上写。不仅是帮写单子,爷爷还会仔细和她讲解方子的左右,药理的相生相克,让她感受中医的氛围。经过长时间的耳濡目染,张思齐对中药也有了很深的认识。
  “您为什么要让张思齐背诵这么多国学经典呢?她这个年纪能理解吗?”记者提出了疑问。
  “从中国古代的传统来看,其实孩子在十二岁以前都是死记硬背的,他们并不一定能理解自己背诵的东西,因此古代的先生经常抽背,背不出来可是要打手板心的。”张思齐父亲介绍道:“在孩子十二岁以后才会在实践中逐渐理解其中的含义。如果现在背诵不出来,基础不扎实,就会对下一阶段的学习造成阻碍。张思齐现在背诵的古文著作,肯定还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意思,但是一遍遍的诵读,会牢固文字在她脑海中的印象不可磨灭,只需要时间的积累,实践的加持,她会慢慢的豁然开朗。”
  张思齐父亲还介绍道,在张氏中医的理念中,诊断是把枪,《伤寒杂病论》是子弹,两者缺一不可。“学任何一项技能都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我们不能放弃枯燥无味的打基础的过程,没有什么事情是一蹴而就的,只有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方能收获更甜美的果实。”

致德篇 一服中药15元 这是张家开出的最贵药方
  古今欲行医于天下者,先治其身;欲治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精其术。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倡导医者要“博极医源,精勤不倦”,“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乃成苍生大医,可见医道在于仁。“医者仁心”在张氏中医上发挥的淋漓尽致。
  “不做名医做明医”,这是张氏中医的家训。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5# 华蓥山
 楼主|江北靓妹 发表于: 2017-3-3 14:51:02|只看该作者
三服药一共才花了45元
  “我找了张思齐的爸爸开了三服药,每服药才十几元钱。”曾在张思齐父亲处就医过的刘先生介绍,近年来积劳成疾,在朋友的介绍下,找到了张思齐父亲。张思齐父亲进行了一整套望闻问切,了解刘先生生活作息,开出了处方。
  当刘先生拿着处方去抓药时,三服药才45元。这下可把刘先生吓坏了,赶紧打电话咨询,对方表示处方无误。后来刘先生在哥们处了解到,张家开的处方都是用最有效最实惠的药。“他们家很有医德,他现在看病不收钱,不滥用药,不商业用药,15元一服,已经是他开出最贵的方子了。”

每天电话跟踪服药后反应
  “你在熬药的时候,千万不要用瓦罐。”刘先生抓完药回家后,张思齐的爷爷突然打来电话叮嘱刘先生。
  “为何?熬中药不都是用瓦罐吗?”刘先生很不解。
  “传统瓦罐由于制作工艺,有很多细缝,每次熬药时药水就会渗入这些细缝里,这是怎么洗都洗不掉的,这些洗不掉的药水会影响下次熬药的药性。”张爷爷耐心解释。
  “最好用铁锅等锅具,没有的话用不锈钢锅也可以,总之是要内部光滑好洗的,切记不要用高压锅,因为每种药的药性都不同,高压锅会把所有的药性都压出来,容易造成用力过猛的情况,这对病情是没有好处的。此外熬药的时候,要让水在草药里翻滚,这样才能让各种药性达到最佳配比,使方子的作用达到最大化。”张爷爷解释道。
  得到了张爷爷的指导,刘先生提着草药回家去了。
  不仅如此,从刘先生开始吃草药的第一天,张思齐父亲每天都打电话给刘先生,问他服药后的反应。“他说这是因为人的身体会逐渐对这些药产生免疫力,病原体也会产生耐药性,因此方子要经常进行微调。”

张家医术高明但安于境清贫
  刘先生感慨地说,在张家这里,他真真正正感受到了什么是医者仁心,什么是医德。
  “张中医是一个好医生,他从不给患者增加负担,事事都要为患者着想。他老人家有时不放心,还经常陪患者一起去抓药,鉴定草药的真伪。”张爷爷的邻居何平说道。
  “相信很多人看到医生的字都看不懂,就像在看天书,但是张家的处方不一样,全部都是用正楷字来书写,根本就不担心别人偷方子。”何平说道。
  正是有这样时刻为患者着想的爷爷和父亲,深深影响着年幼的张思齐。“医者一定要有仁心,要严谨,我一定会努力向我爷爷学习,做一个有医德的医生。”张思齐对记者说。

身边人眼中的她
妈妈:她比我想象的要坚强和懂事得多

  在接受各种西方教育的今天,从小接受了传统文化和国学教育的张思齐,她在其他人眼中又是怎样的呢?
  张思齐同学:张思齐相比同龄人来说显得更为成熟些,她的学习成绩很好,尤其语文。她从小就接触古文,因此古文经常张口就来,让我们很羡慕。
  邻居叔叔何平:张思齐的家教严格,因此她有很多好习惯,正是经历了漫长的传统文化教育,让她的意志力很坚定。生活上她从不爱吃零食,有次我的儿子想吃方便面,她给我儿子讲了很多吃方便面的坏处,打消了我孩子吃方便面的念头。
  张思齐妈妈:家里从小对她要求很高,抽背背不出来的时候要被打手心,我很心疼,可是她比我想象的要坚强和懂事得多。有一次她的字没有写好,她爸爸很生气,狠狠批评了她。我当时心疼得看不过去了,就说你们对女儿要求太严厉了,结果我的女儿虽然眼里挂着眼泪,却反过来安慰我说爸爸严厉是为了她好,还让我不要干涉爸爸管教她。
⊙记者:吴华江 见习记者:何韦

张氏家训:不做名医做明医
  明医,即明事理的医生,不管是在对待病症上,还是在对待病人上,都要做到“明”字。
  (重庆晨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3 11:43, Processed in 0.062400 second(s), 8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