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2433|回复: 3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丢不下 发表于: 2017-3-6 13:53:01|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纪实·新闻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差 App打卡能否勒住散漫学风

 [复制链接]
源自:中国青年报
  App打卡自我监督能否勒住散漫学风
  提高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仍是待解命题
⊙实习生:杨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雷宇

  打开手机App、刷单词、打卡已成为河海大学夏宇每日必做之事。结束了研究生初试的她仍每天背60个单词,夏宇想着,再坚持10天便可以拿到打卡300天的荣誉勋章了。起初,为了督促自己学习,夏宇加入了打卡小组的微信群,若打卡率低于90%就会被踢出去,“群里有上百人,群主每天都会查看打卡情况,很严格”。
  湖北高校传媒协会面向全国高校进行了“大学生使用学习类App情况”问卷调查,共收回了182份有效问卷,63.19%的学生表示用过打卡功能,而其中80%的人打卡天数在50天以下。
  近期,学习类App打卡在高校里流行起来,成为督促同学们自我学习的新方法。而校园新现象的诞生也伴随了新问题的出现,“卡奴”一词在校园里流传开来,被用来形容为了完成每日打卡任务而疲于应付的学生。有老师担心,部分同学为了完成打卡任务而被动学习,结果效率低,成效差,捡了芝麻却丢了西瓜。专家指出,打卡现象恰恰说明了大学生对于自我的监督与规划能力的缺失,大学阶段学生如何进行自我管理仍是待解命题。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丢不下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丢不下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丢不下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丢不下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丢不下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丢不下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1岁小孩玩电吹风起火 腿部烧伤日后走路或受影响 到2020年 重点和新建工程100%抗震设防
2# 四姑娘山
 楼主|丢不下 发表于: 2017-3-6 13:53:01|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打卡组队 逼自己完成任务
  “看见同学在用单词软件打卡,背了200多天,自己也想试试。”为应对雅思考试,武汉理工大学材料专业的朱翰为开始每天将打卡记录分享到朋友圈。
  为坚持下去,他加入了单词小组,需每天打卡签到,“落一天,就会被组长踢出去。”有时候,朱翰为会看看小组里的打卡排行榜,最高的打卡率达到100%,坚持了上百天。他定了闹钟,将自己的学习时间固定在晚上11点左右。偶尔因事情耽误了,完成不了当天的打卡任务,朱翰为耍了个小聪明,将软件里的北京时间换成美国时间,“这样就可以多争取几个小时学习”。最迟的一次,凌晨3时左右,他才完成打卡任务。
  朱翰为发现,身边也有一些人使用类似的软件打卡,晚上睡觉前刷朋友圈时最多能看到4条打卡记录。看到打卡时间比自己长的,朱翰为心里也会受到鼓励,打卡的劲头更足了。
  坚持了3个月后,朱翰为记忆了2000多个单词,成功通过了雅思考试。
  阅读、分享打卡故事也成为打卡学习者自我激励的一种方式。
  在某单词软件里,有人在打卡满365天时分享了自己的学习故事。网名为persist的帖子这样介绍,大二时,因同学介绍才开始打卡学习,可自己“做事毛毛躁躁,始终坚持不下来”,直到大三决定开始考研了,才咬紧牙,下定决心每天学习。打卡和敷面膜成为她每天必做的事,经常一边敷面膜一边看阅读材料。有时候忙起来了,吃饭的时候就把背单词、阅读当成了“调味剂”,挤出时间去完成打卡任务。
  在她看来,阅读别人的打卡故事对自己也是种激励,碰到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就会挑两篇故事读,“让自己重新充满正能量”。刚刚实现目标的她,在打卡小组组长的邀请下,分享了自己的打卡经历。不少网友在下方留言:“加油”“向你学习”。
  在高校,除了单词软件打卡,习惯监督类打卡软件也走进了学生的视野。武汉某高校会计专业的王志昭在论坛上看到了一篇学习规划经验帖,其中推荐了一款督促习惯养成的软件。早上6点起床、晚上10点半早睡成为他设置的第一个任务,随后跑步、看书,甚至是吃饭的时间都逐步作了详细的规划。一到规定的时间,软件会自动提醒他去完成相应的任务,“感觉生活的计划性更强了”。王志昭会不时地将自己的打卡记录分享到朋友圈,有不少的亲戚朋友留言点赞,他觉得挺有成就感的。
  在河北工业大学材料物理专业的韩春旺看来打卡对自己是个提醒。有时候看着朋友圈里满满的打卡记录,他觉得心里很踏实,“打卡只是个形式,主要是通过外部压力,逼着我完成任务”。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楼主|丢不下 发表于: 2017-3-6 13:53:01|只看该作者
任务重 灵活度低 打卡成包袱
  武汉轻工业大学的李洋在使用App学习打卡时遇到了麻烦。
  他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制订了上个学期的阅读量。但计划总赶不上变化,期中时学校召开运动会,期末前又逢长假,“准备回校后把没完成的任务都做完,谁知又接着参加了两门考试。”最后实在完成不了打卡任务,李洋干脆直接放弃了。
  武汉某高校的程晓(化名)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起初他给自己制订了每天背诵60个单词的计划,因周末回家便停了两天,谁知道再打开软件时,任务量翻了两倍,程晓需要每天记忆100多个单词,“基本上打完卡后过了几分钟就忘了大部分的单词了。”无奈之下,程晓只好修改学习计划,延长学习天数,让单词日背诵量回到60个。可若再碰上什么事情,落下了几天,单词日背诵量便又像滚雪球一样急速上升了。“只能再修改计划,再往后延长,感觉就像进入了死循环一样。”“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程晓发现身边的同学少有人能坚持下来。有的人软件安装了一年,打卡天数还是30天不到。程晓觉得如果自己不能对自己严格要求,学习软件的打卡制度也只是个摆设。
  随着软件打卡的出现,“打卡险”应运而生。
  武汉某高校的小雯(化名)就加了一个打卡微信群,群主要求每人上交20元的打卡险,若一天未打卡,则20元平分给群里的其他打卡者。“一开始觉得钱不多,也能督促自己完成学习任务,就加入了。”可没过多久,小雯就后悔了。因在学院团委工作,她经常有活动工作要忙到半夜。小雯越来越觉得“打卡成了任务,反倒忘记自己的初衷是为了更好地学习了”。
  朱翰为发现排行榜里有的人每天都打卡,但是学习的时间只有10分钟不到,“这样坚持几百天也没有用,感觉像是应付,为了打卡而打卡。”在一些学习软件里,记者了解到打卡分享后可以获得相应的奖励,只有积累了一定额数的奖励才能在该软件上接触到更多的学习资源。更常见的情况是,一些打卡学习者是希望短时间内督促自己去应付考试。钟学成发现临近考试时,打卡的人一下子多了起来,但是考试一过,“其实很多人就放弃了”。调查问卷显示,80%的同学打卡天数在50天以下,73.91%的人认为打卡对于学习的督促作用效果不大。
4# 金佛山
 楼主|丢不下 发表于: 2017-3-6 13:53:01|只看该作者
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亟待提高
  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看来,每个人都有约束自己的方式,比如有同学习惯在桌子上贴张小纸条,提醒自己要完成哪些任务;有的同学需要别人打电话催促他去学习。随着技术的发展,同学们开始使用App学习,打卡也是约束自己的一种方式。“要根据能力和意志力强弱去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熊丙奇说,“关键还是要磨炼自己内心的力量”。
  而在打卡热的背后,衍生出来的打卡任务化、功利化的问题同样值得关注。“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打卡,只看效率,不看结果,问题自然出来了。”熊丙奇认为明确学习目的很重要。
  追其更深层次的原因,他觉得,这与中国教育现状相关。长期以来,学生处在被规划、被管理的环境中,尤其中学时代课余时间很紧张,习惯被老师、家长管理,到最后自我管理、规划能力弱了。如今很多大学生都会感到目标迷茫,不知道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
  一个可以佐证的事例是,某高校的招生就业处老师在新生讲座上每年都会讲一个故事:毕业季时,有位同学拿着简历来找她哭诉,找工作难,被多家企业拒绝。他开始后悔自己大一想看书的时候不知道看什么书,大三要实习了,只会等着学校安排,大四要工作了还不知道自己要做些什么。
  中北大学首期职业发展志愿者项目曾公布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39.9%的学生不知道如何作职业规划,25.7%的学生甚至对职业规划毫无概念。“监督类App风靡校园,恰恰是学生缺乏管理与自我约束能力的体现。”熊丙奇认为,多年来被反复提到的增强学生自我规划教育的命题仍需深耕。复旦大学社会系教授顾骏回忆起自己的大学年代,那时候大家习惯每天记日记,可到最后少有人能坚持下来,“往往是下决心容易,执行起来难”。他曾在课堂上观察过90后大学生,热爱学习的人不论课程内容是什么,总是精神抖擞,状态饱满,而不爱学习的人,就算讲得再精彩,也总会忍不住看手机。在他看来,学习的动力根本来源于学生内心是否真正喜欢学习,“真正喜欢学习的人,是不需要监督的”。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4-27 12:04, Processed in 0.046800 second(s), 13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