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2337|回复: 5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罗子兰 发表于: 2009-9-14 23:58:15|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文物·古迹在理县喇嘛寺的两个下午

 [复制链接]

  喇嘛寺是一个村寨的名字,知道这个名字,是因为女友赵妹的出生地在那里。她经常的向我说起她的出生地是如何的漂亮,民风如何的纯朴。但她讲得最多的是她家旁边那座寺庙。寺庙的古老自不必说,重要的是那些经过几百年,色彩照样鲜艳的壁画是如何的美丽无比。她一次次的描述,说得我心动,于是在冬至前半个月和赵妹去了她的老家“喇嘛寺”。
  既然我称是她的出生地而不叫是她的家乡, 是因为她爸她妈都不是本地人,这是后话,我将会在另外的篇幅中叙述,这里就不累赘。
  喇嘛寺既是庙名也是地名,顾名思义,肯定有了庙后,才有了现在的喇嘛寺地名间寨名。
  寨子在理县的老街“营盘街”后面的半山腰上。新修的公路一直通到她家门口,从庙门经过不到五米远,就是她家老房子。在她家放下东西,顾不了车旅劳顿,即刻去了旁边的喇嘛寺。
  庙门不大,只比普通人家的颜色新色些,且呈紫红色,但已显陈旧,土筑的围墙上几珠衰草在寒风中簌簌抖动。走进庙门,一座精美华丽的建筑赫然扑入眼内,在铅尘不染的苍穹下,独立、孤傲。红、黄、蓝三耀眼的颜色涂绘在木柱和墙上,墙上分别画有怒目圆睁的四大天王和天堂地狱人间的轮回图。宗教方面我 是白痴,更不明白这汉族的四大天王和这藏传佛教有何渊源,也在这里充当了看守大殿的守门神。
  大殿后面还有一座楼宇,也很高大壮观。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喇嘛端坐在那里,任阳光扑满他灰白的发桩和廋削的肩头。他用眼睛的余光不消地打量了一下楼宇下这几个不速的来客,然后仍然高贵地对我们居高临下的晒他的太阳。
  楼宇后面,五彩嘛旗在那个圆形的山头上剌剌作响。山是金黄的,那不是土质的颜色,是阳光照射的结果。有十多幢的农舍散落在庙的周围,没有狗吠,没有鸡叫,更听不见山雀婉转的鸣唱,四周是那么的空辽寂静,一种很模糊很混沌的感觉在四周弥漫。但那时,太阳和光的照射都是那么的 强烈,景物都是那么的清晰明亮,我梳理了一下自己的思维,确信没有走进三维交叉的幻象中,而是实实在在的站在“喇嘛寺”坚实的用青石板铺就的宽敞的场院上。
  喇嘛寺又名宝殿寺,喇嘛寺只不过是当地人的俗呼。习惯了,也就此缘用下来。始建于清干隆四年(1739),为当时杂谷脑土司苍旺所建。初建规模宏大,占地20余亩,1935毁于战火。这场战火的根源,有关单位也是忌讳高深,不便说明,到是当地村民给我说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和情形。也许多年以后,历史才会说出它真实的一面。现存的喇嘛寺是1939年的喇嘛及地方人士集资重建,但就规模和建筑已不及其原样。1985年至1990年间,宝殿寺进行了维修,才有了今天的新色。全寺占地面积2944平方米。寺庙外墙全部用白垩土敷刷,大殿巍然屹立寺中心,气势雄伟、辉煌壮观;现存壁画多处,且画工笔法流畅,工艺精巧,颜色鲜艳;用麻石条砌成的十一部台阶的 两旁,有遗留的石狮子各一个;当年供喇嘛们喝茶的熬茶用的铸铁大锅五口。但我只看到摆放在外面的两口。直径有两米,高两米,颇为壮观。据说其风范与印度寺庙建筑类似,这个说法没有可行的鉴证,我也不敢认同,不过的确和安多地区的寺庙有所区别。
  庙去左侧山上有一水晶洞,洞顶有闪闪发亮的矿石,同去的小何力邀我去那洞,无奈我腿伤未愈,不能前去,气得小何在那里长叹短吁,我只好使劲的向她陪不是,谁让我是她们的大姐姐呢。
  三个穿降红色喇嘛服的僧人在宽大的场地边做着什么。赵妹妹招呼其中一个比较年轻的喇嘛,那个喇嘛看见是赵妹,便走过来,他和赵妹寒暄了几句,带我们走进了他的僧房。
  第一次坐在一个僧人的卧室,让我这俗人的好奇心得到了充分的满足。
  不大的僧房收拾的整洁、利落。特别是那小床上折叠的被子有菱有角,丝纹不乱。我想这个眼观上的视觉,比我看到寺庙本身的建筑记忆更深。这不太像僧人住的房间,倒像是训练有素的部队战士的营房。感觉到的是俗人和僧人间的区别不过是“社会的分工不同”。某些方面,他们的工作和职责应该和教师差不多。我这简单又俗气的想法会让人贻笑大方,也会让人不齿。思想简单的我是无所谓的。悲也?乐也?关它做甚!在我认识的范围里。宗教真正的意义应该不是我们思想以外的领域,它的存在,对我们生活的场所所产生的影响,人的心灵的净化,社会安定的作用不置可否。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罗子兰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罗子兰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罗子兰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罗子兰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罗子兰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罗子兰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 · 藏族|主题: 266, 订阅: 0
文化大革命再反思:魔戒尚未葬身于熔岩之中 金门炮战改变美台关系:美停止为国民党军舰护航
2# 四姑娘山
 匿名 发表于: 2009-12-24 02:47:18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你好,我们即将要对喇嘛寺进行测绘,呵呵,谢谢你这篇文章……让我有了初步概念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楼主|罗子兰 发表于: 2009-12-31 16:45:29|只看该作者
如果对你的工作有所帮助,那将是我的荣幸。
4# 金佛山
 楼主|罗子兰 发表于: 2009-12-31 17:00:12|只看该作者
站长,怎么文不全?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5# 华蓥山
 楼主|罗子兰 发表于: 2010-1-14 16:35:33|只看该作者

  僧人藏名叫“射朗乓”。理县本地人。据说他11岁进寺庙,先在这里当了八年的小和尚,后到西藏学习高深的佛理七年,还到北京学习了两年。五年前回到本寺,成了寺里最有学问的喇嘛。有超度的亡灵,家属都是请他去。我不知道他在这个只有四个人的庙里担任的职务该怎样称呼。主持?庙祝?
  反正他是这里“管事的”。赵妹这样说。
  这样好,直呼其名,撇脱,不累。
  我们坐在电炉旁,房间温暖如春,那可是三千瓦的大功率电炉烤出来的。
  射朗乓听着赵妹讲她想对丈夫的老爸好,可是一看到他老爸那神态,那说话的语气,再回想他老爸以前对她的种种不是,那想孝敬的心就荡然无存。为此她感到很苦恼,她想请三朗波帮她开导一下,是不是远离他老爸才好?
  她是把射朗乓当神父在忏悔,因为她在几年前就在读《圣经》。这“洋教”和这个偏僻的几乎被人遗忘的喇嘛庙和这个喇嘛有关系吗?我哑然失笑,也很欣赏赵妹那像她家房背上的天空一样明净的心。
  当他听见赵妹最后问他的那句话时,没有正面回答她的话,那略带孩子的气脸,微笑地讲了有关释迦牟尼的故事。这个故事我是第一次听到,而且还是从一个藏族和尚那里听来的,我对射朗乓初次的认识就提高了一个跨度。
  他是聪明的,他的学识和智慧不但开启了赵妹的心灵,同时对我亦是不小的收获。那是把避开世俗的、自我的最好的钥匙。在宗教里就叫“禅”,或者叫“悟”?
  射朗乓是这样讲的:“你不应该用躲避的方式对你的老人公,他不对,你要用你的爱心对他才是正确的。
  ”很早以前,那时还是净饭国王子的释迦牟尼迫于父母要他结婚的压力,来到觉善王的国家比武招亲。人们灌醉一只大象,让前来招亲的人和大象比武,谁制服了大象便可娶到觉善王的公主耶输陀罗。比武的人各怀心思。有想公主美貌的,有想公主丰富嫁妆的。(没有嫁妆男方不娶的这一古老风俗仍是现代印度一大陋习。)王子的表弟当仁不让,拽住大象的鼻子将已经喝醉了的大象撂倒在地。释迦牟尼见到这情景,很难受。他向大象走去,搀扶起泪流满面的大象。因为它的遭遇是人为的。它跪下前蹄,接受释迦牟尼的抚摸。十六岁的释迦牟尼不是用武力,而是他的慈悲驯服了它。所以你不要刻意去躲避他,你应该如既往的对待他“。
  这一息话,让我有所”觉悟“。在面对很多化解不了的困难时,我们是否可以做到心平气和?
  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在网上查到另一个与此相悖的招亲版本。作者根据敦煌莫高窟第290窟窟顶绘画故事写的。大致是太子愁眉苦脸,整日想着众生皆苦的问题,不得其解。国王为了让太子悉达多快乐(释迦牟尼的俗名),挑选了数百名如花似玉的美女,每天弹奏出动听的音乐,跳起优美的舞蹈,供太子娱乐。可太子还是不高兴,常在僻静处独坐沉思。国王怕他闷出病来,决定向邻国花容月貌的裘夷公主求婚。裘夷公主提出,要用比武的方式选择佳婿,因为各国求婚的王子太多了。这天,悉达多和同来比武的王子们来到城门口,见一头高大肥胖的白象,横在城门中间,阻碍人们出进,且性情粗暴,谁也不敢靠近它。太子走过去,双手举起大象,扔到城外的空地上。人们掌声齐鸣,赞声不绝。太子获胜。
  但是我更相信射朗乓给我们讲的那个故事。似想,这样个慈悲的人怎么会把大象扔出去,那不是会被摔伤或是摔死吗?这不合乎释迦牟尼的人格思想。而后来,他丢弃了王位继承权,去做一个苦行僧,又是为什么?他真的是在找寻怎样才能让人们脱离生、老、病死成为一个仙人?有人认为释迦牟尼真正烦恼的是邻国的虎视眈眈和印度次大陆列强争雄的政治局势。因为那时候在印度、恒河流域散布着十多个大小不等的国家。 智慧的他,显然并不惧怕打仗。使他忧愁的是战争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这才是他真实而又痛苦的心境!五千年的人类文明,弹指一挥间就走到了现在。但有延续下来的不衰的帝国吗?这让人想起半个世纪前的日本打着”东亚共荣“的招牌,用抢、杀、奸淫的三光政策妄图奴役中国人民,继而再霸占全球的那场战争。理性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净饭国的王子知道人之间相互残杀带来的苦难是多么的可怕,如果他坐上国王的宝座,把他伟大的智慧用于转轮王的事业,他留给后人的也就是当时的辉煌,而不是今天深入到世界各领域和个体的人的精神的把握中。所以他在菩提树下思考的不是让人成为长生不老的神人,他的觉悟,不是他成了神人,他也有生命结束的一天,他的涅盘就是最好的说明,永不消失的是他留下的学说,也就是”佛教“。后人以他的事迹发扬光大了他思想的核心,其实”佛“也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指向,尊他为佛祖是他对世界的认识,他的思想不死的教义。可是佛教的精髓,在今天,又有多少人能理解、能吃透呢?
6# 青城山
 楼主|罗子兰 发表于: 2010-1-14 16:46:37|只看该作者

  这个话题扯得远了。有时候我的思维过于跳跃,所以往往不能写出很好的文章,有人这样批评过我,我也努力想改掉这个臭毛病,可是一落笔,情不自禁老毛病又范,真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罢、罢,也就只有这样了。但是在这个阳光的下午,真的让我感激赵妹的出生地和年轻的喇嘛射朗乓。
  和射朗乓聊的很多,也很宽。从人际到生态,从过去到今天。说到这个寺庙的时候,他找出一本名为《羌戎考察记》的书给我看,说里面有喇嘛寺过去的照片和介绍。
  这是一本12开的较厚的书。封面上印着《羌戎考察记》几个大字,中间是一个面貌清秀纯真无邪的嘉绒少女的照片。她头上搭着绣花黑色头帕,头帕用粗黑的辫子盘住,辫子上一圈珊瑚玛瑙珠子,高高地成弧型顶在头上。看上去非常的高贵、漂亮。这样的装束和头饰,我以为已经消失绝迹,其实不然。在我第二次去那里参加一个老人的生日庆祝时,看到了这样头式装扮的妇女。只是那些珍贵的珊瑚玛瑙换成了现代的塑料、玻璃之类的材料。因为它是那个年代土司头人的家属才有,也是权利和等级制度的象征。经过70年的巨大变化,它能延续传承到今天,的确是我们民族文化的辛事。
  爱书的人,对书都有一种敏感。从封面和书名,我断定这是一本好书,于是就从射朗乓那里借回赵妹家去看,说好明天一定还他。看得出他对这本书是很喜爱的。
  是夜,满天星斗格外璀璨,夜的静谧,犹如陷入了宇宙的黑洞。这就是离开城市感受的空灵,远离文明感受的灵魂的飞升么?北斗星在赵家门前的大皂角树的树冠顶上的夜空中闪烁,我不由唱起了文化大革命中流行的一首歌:“抬头望见北斗星,心中想念毛泽东……”。
  这本是大型历史歌舞剧《东方红》中红军战士的一段唱。略带小资的优美感伤的曲调,总唤起那个年代人们心中模糊的渴望,那渴望遥远又固执。后来改唱成很多不同的唱词。要不是原版歌唱的是毛泽东,怕这样的曲也被打成了“牛鬼蛇神”,“封资修”禁唱了。特别是那些下乡的知青最爱唱它。有一次,我看见几个女生在唱这首歌的时候,唱着唱着就哭了起来。我不明白她们为什么要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不是毛主席号召的吗?歌中不是也唱到“广阔天地炼红心,要把青春献给党”吗?那时候的我是多么的羡慕她们啊,恨自己为什么不早出生几年呢? 这一段无知的心灵旅行过程,回想起来很令人神往。可是《羌戎考察记》的作者庄学本先生,却在我自以为是浪漫的年代里倍受折磨。
  首先,我们来看看作者的经历和背景吧──
  庄学本(1909年~1984年),1909出生于上海。从25岁开始毕生致力于西部的民族考察和民族摄影,是我国著名的摄影大师,于1984年去世。《羌戎考察记》是1934年他被国民党政府护送班禅大师回藏专使行署聘为摄影师时,在前往青海果洛途中,由都江堰到马尔康这一段,对羌族和嘉绒藏族的人文考察记。
  有这样历史背景的人,在文化大革命中能幸免的了厄运吗?
  本来那天晚上我就想把这本书看完,好在第二天还给射朗乓,可是灯光离我太远,而且会影响赵妹和小何两位女伴的睡眠,于是作罢,只好第二天再看。
  第二天一大早,赵家的院子的就装满了金黄的阳光,画眉啾啾,白云悠悠,多美的地方啊。我在这海拔高二千米多,远离尘嚣的静谧之处一口气看完了《羌戎考察记》。这本73年前人类学的田野力作,主要且精彩的篇幅都用在了理县。而且庄学本先生还在喇嘛寺住了很长一段时间,书中记载大量的人物和喇嘛寺的照片仿佛让人回到那个时代。其中最珍贵的一张照片,应该是那张以一座塔作背景的照片。作者和几个喇嘛还有地方上的头人坐在几张木长登上,不远处是一及及的石梯,石梯上承载着一座呈圆形的硕大的白塔。白塔层层向上,顶部黄金造型。每层周围都有很多道门,加起来共108道,极美极壮观,可惜历史是留不住的,这座修缮多年,用条石作基层的亚洲第二塔,现在看到的只是一个土丘。我迎着萧索的风,走向那个土丘,只见一大堆原本是塔基的石料,堆在一家的院中,那石料全是人工斩挫出来的,长方型,全都一个规格。上面条条崭痕,还那样痕迹新鲜,一点也不显得陈旧,它的故事和承载的那些归入泥土的人物,好像刚刚离去,那些背影,那些话语,那些袅袅的炊烟,那些马茶的香味,那些驮脚汉的吆喝声一起都在这堆石料中活了过来。再仔细搜寻过去,发现好几家的墙都是用的这种石料砌成。这让我讶然,神的意志,宗教的威严,在现代人的意识里已经荡然无存。
  有关塔的起因和结果我听了当地一个农民说了不少。然而很多的人对白塔的记忆表示了模糊冷淡。让我更感兴趣的是书中写到的纵多人物。比如说照片上那个吹口弦的美丽少女,那个和作者陪伴同行的杨姓的理县的当地要人,他们也许而不在了,但他们的后人是谁呢?    当他们看到这本书上他们的祖父或祖母时,他们该作何感想呢?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4-27 15:50, Processed in 0.062400 second(s), 11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