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3408|回复: 5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外交官潘占林:北约轰炸中国使馆之谜

 [复制链接]
  潘占林,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官,毕业于黑龙江大学,曾任以色列等国大使,现为政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 相关链接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leikang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leikang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leikang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leikang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leikang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leikang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我终于失去了你 出梅入夏
6# 青城山
 现代家里蹲 发表于: 2013-5-8 10:40:00|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潘占林:北约轰炸中国使馆之谜

《战火中的外交官:亲历北约炸馆和南联盟战火》
  导语:北约缘何炸我驻南斯拉夫使馆,美国和北约迄今没有公布相应文件和材料。当代中国出版社推出时任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潘占林的新书《战火中的外交官:亲历北约炸馆和南联盟战火》,试图解析这“千古之谜”。本文摘自该书。

⊙ 作者简介
  潘占林,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官。

米洛舍维奇真的躲在中国使馆
  美国和北约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后,各种流言蜚语不胫而走,各种背景的媒体蜚短流长。不难看出,有的媒体是为美国和北约的全球战略服务,因此,也就为其炸馆行为辩护,事后为其行为寻找借口。
  说法之一是,轰炸针对南斯拉夫总统米洛舍维奇。据说,一个日本记者后来回忆说,当时他看见从被炸使馆逃出几个白人,说塞语,不是消防队员。他就此推测,说米洛舍维奇当时藏在中国使馆。美国人获取确凿情报证明中国使馆允许米洛舍维奇避难的消息后,断然采取行动,既从肉体上消灭米洛舍维奇,又给坚决反战的中国以难堪。我驻南斯拉夫记者认为,要不是这位记者眼花了,就是他服务的那家报纸与某些势力配合,其动机令人怀疑。当然,这位记者的背景我们就不去考究了。
  我在这里可以郑重地声明,关于米洛舍维奇总统在使馆避难一说,完全是彻头彻尾的捏造。我不愿去分析谎言制造者的意图,他受何人指使以及因此得到什么样的奖赏。我只简要分析了一下当时的局势和背景,对此种说法就不难做出判断。
  迄至炸馆之日,北约空袭南斯拉夫已经进行了45天,南联盟虽然受到严重破坏,遭受巨大损失,但南军抗击北约的士气仍很高涨,南军的军事实力并未遭重创。南联盟国内局势稳定,秩序井然,没有发生内乱的迹象和可能。米洛舍维奇仍在主持大局,指挥抗击北约的战争。因此,对米洛舍维奇来说,不存在避难的问题。
  退一万步说,假如米洛舍维奇真的在使馆避难,美国和北约也无权轰炸使馆。翻阅外交史,一些政界高层人士,包括总统以及总理,甚至包括普通公民到外国使馆避难之事不乏其例。根据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使馆馆舍、住宅及其领土神圣不可侵犯。袭击使馆,是对维也纳公约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的粗暴践踏,也为天理人性所不容。
  说法之二,称米洛舍维奇要于5月7日夜来中国大使馆参加招待会。这实际上是说法之一的变种。奇怪的是,直到2004年10月,还有这种说法。据《中国青年报》载,原南联盟军事情报局上校情报员彼得科维奇近日在接受一家杂志采访时认为,1999年5月7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中国驻贝尔格莱德大使馆的初衷是想炸死南联盟总统米洛舍维奇。彼得科维奇说,北约情报部门获悉,5月7日,中国大使馆将举行招待会,米洛舍维奇将出席,因此北约决定轰炸使馆,目的是置米洛舍维奇于死地。
  这一说法带有一定的欺骗性,原因在于消息来源是南斯拉夫方面,而消息的传播者竟是原南联盟军事情报官员。我不认识这位官员,也不知道他是为谁从事情报工作,更不知道他是否是某国情报机构在南斯拉夫情报部门的卧底。但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是,在北约空袭南联盟期间,没有哪一个使馆还举行招待会,更何况在断水断电的情况下不知如何举行招待会。我想,彼得科维奇上校的说法,也许会蒙蔽一些不谙世事的人,但稍有常识的人,都不难识破这种说法是一个骗局。
  说法之三,称美国人怀疑中国使馆曾被用作“无线电转播中心”。丹麦《政治报》记者延斯·霍尔舍、英国《观察家报》记者约翰·斯威尼等组成的调查小组披露了这样的结论:美国人怀疑中国使馆里隐藏有先进的通讯和电子窃听系统,中国方面把自己搜集到的军事情报传送给塞尔维亚方面;作为交换,南军将击落的F-117A隐形战斗机的残片交给中国。美国人以为中国已经搞到隐形技术,所以大为恼火,于是冒险对中国主权领土进行了轰炸。
  稍有常识的人都会知道,所有大使馆同其派出国都有无线电通讯联系,这一系统不可能移作他用。中国政府此后已多次发表郑重声明,中国大使馆不是南斯拉夫军队所谓“无线电转播中心”。

揭密北约的“双轨”系统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外国记者,一些有识之士披露的情况,提出的看法,为我们揭开了这厚重帷幕的一角,使人们在迷茫中能够看出事态的大体轮廓。
  在伦敦,《观察家报》的记者采访了一位高级军官,披露北约在选择攻击目标时有个“双轨”系统:一个轨道是先由北约侦察机和士兵选定初级目标,然后由北约秘书长索拉纳和英、法、德三国的领袖认可;另一轨道的目标选择则“完全由美国单独控制”,包含一些“政治敏感”目标,须得到美国总统或美国国家安全局同意。如果“双轨说”成立,那么就可以认定美国中央情报局的确是“有意或无意”地标错地图,要美国最高层相信那是南军指挥中心,绕开北约的核实机制予以摧毁。
  1999年7月2日,美国《政企首要情报评论》周刊发表了一篇题为《轰炸中国驻南使馆并非意外事件》的文章。文章说,中国驻贝尔格莱德大使馆作为轰炸目标,是可以由不低于英国外交大臣库克和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一级的指挥官来批准的。这里提出的问题是,由哪一个来批准,还是两人一起来批准?人们应该已经觉察到根据盟国在任何战争中的关系而实行国家安全规划。这些战争包括美英控制的北约对南斯拉夫发动的战争。文章接着说,考虑到所有这些情况,有意轰炸中国使馆的动力也是来自英国政府和白宫政府。如果克林顿总统披露这一事实,甚至声明这起轰炸事件“绝非意外”,他要么将在被人操纵的弹劾之下而下台,要么被某些深深潜伏在美国安全机构中的英美利益集团所暗杀。
  5月中旬,美国国际行动中心华盛顿办事处负责人马尔科姆·坎依接受了我国驻美记者的专访,就北约袭击中国驻南联盟使馆事和美国轰炸南联盟等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坎依认为,袭击中国驻南联盟使馆是美国干的,是有意所为,是美国战略的一部分。中国政府决不能软弱,应当要求全面调查、审判肇事者;美国轰炸南联盟主要出于战略和经济利益,美国新闻媒体完全受控于利益集团,美国没有新闻自由,美国民众被虚伪的新闻舆论所愚弄,美国政府启动战争机器的同时,也启动了宣传机器。
  坎依还说,美国和北约在解释这次事件的原因时前后不一致。他们先是称北约是在瞄准使馆附近的目标,导致偏离方向,因为中国使馆离北约要打的目标很近,北约这种误击已经有多次了。但是当事实证明,五枚导 弹从不同角度袭击中国使馆时,国防部长科恩又改口称,北约用了1992年的地图,中国大使馆没有标进去。这不可能。任何贝尔格莱德的旅游图都清楚地标明了中国大使馆的位置,宣称美国情报部门使用旧地图是十分愚蠢又可笑的。同时,美国使馆的外交官在许多场合都去过中国使馆做客,中国使馆不是昨天才搬过去,而是已经建成三年了。同时美国及北约国家都会有一份各国使馆的清单和地址。美国称对每一个轰炸目标都经过了广泛讨论,包括美国政府官员,因此,他们应该能够识别中国使馆是一个错误目标,使用旧地图这种说法根本站不住脚。
  坎依认为,袭击中国使馆是一个大阴谋,是美国的战略。这一战略不仅向中国政府,同时也向世界其他支持南联盟的国家和组织发出信号:不要反对我们轰炸南联盟,否则我们将轰炸你们的使馆、你们的领土和平民百姓。这也是对俄罗斯的警告。同时,美国发出的另一个信号是:亚洲可能成为美国的新战场,朝鲜和中国可能成为美国袭击的目标。亚洲国家也要听我的话,在台湾和西藏问题上,美国已经在干涉中国内部事务。

轰炸中国使馆是给谁出难题?
  我对美国及西方的有识之士们表示钦佩。他们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对事物有洞若观火的辨析力和透视力,同时又能仗义执言,讲出人人心中皆有而言中皆无的话。
  首先,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这是美国和北约在“科索沃”战争中无可奈何的表现。截至炸馆之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已对南联盟连续轰炸了45天。南联盟所有的军事设施已经被轰炸了几遍,事关国计民生的工厂、企业、民用设施也几乎炸完,桥梁、公路也所剩无几,美国和北约还要为将来进军南塞留下通道。北约也间或轰炸平民住宅,造成不少平民伤亡。北约的决策者们知道,再大规模地轰炸民用设施和无辜平民会在世界范围内激起反战浪潮,进而会束缚北约手脚。而此时南斯拉夫当局尚无投降的迹象,而北约以打击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设施以激起民变,推翻米洛舍维奇总统的希望落空。那些美国和北约的主战派们事先宣称,只要三天,最多一个星期就让米洛舍维奇跪下求饶,这成了他们大言不惭的自我吹嘘。北约骑虎难下,无计可施,于是采取“左道旁门”的卑劣做法,轰炸中国大使馆,打掉米洛舍维奇的所谓“精神支柱”,打击南斯拉夫人民抗击北约的战斗士气,达到扭转战局,便捷取胜的目的。当然,这也是对同情南斯拉夫,反对北约战争行动的俄罗斯的一个警告。
  再者,轰炸中国大使馆,是对中国的火力侦察和战略试探。美国和北约的一些敌视中国的强硬派把中国看作是潜在对手,不愿看到中国的迅速崛起和飞跃发展,千方百计地遏制中国,挖空心思地在中国前进的道路上设置障碍,制造困难。借南斯拉夫战争之机炸中国使馆,对中国人民的民意和士气,对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进行探察,也相应地考究中国领导人的决策能力。中国人民愤怒的呐喊,中华民族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决心,中国领导人应付裕如地驾驭复杂的国内外局势的能力,高屋建瓴的高超斗争艺术,对那些对华强硬派是一副清醒剂:中国人民有过被侵略的经历,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国家主权和安全,决不容忍国家领土、国家安全、民族尊严受到侵犯。
  最后,轰炸中国大使馆,是美国对华强硬派给克林顿总统出难题,着眼于下届美国大选。克林顿总统表示致力于同中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推动中美关系的发展,表示严守中美关系的三个公报,在台湾问题上表示不支持台湾独立,不同台湾发展官方关系,不支持台湾加入由主权国家参加的国际组织。克林顿的对华政策引起了美国内对华强硬派的不满。他们以轰炸使馆这种非常手段,干扰克林顿的对华政策,破坏中美关系,打击克林顿的威望,挖民主党的墙脚,为下届共和党竞选总统做铺垫。
  我这里要说,中美两国和平友好相处,是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和平、发展、合作是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主流。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那些策划炸馆事件的一小撮人,阻挡不住中美两国人民要和平、要友好的潮流。我想引用美国人士的话说:“真相终会大白于天下。”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5# 华蓥山
 曹斌 发表于: 2004-5-12 10:32:15|只看该作者
“非法”才上访;“自杀”来讨债。~~~~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4# 金佛山
 河曲马 发表于: 2004-5-11 10:58:19|只看该作者
在大使馆被轰后,事情是这样解决的,美国政府赔偿中国财产、人员损失2700多万美圆,中国政府赔偿美国政府670万美圆(在中国人示威中,美国使领馆财产的损失)。

呵呵,在需要民族主义出风头的地方,中国人抗议示威的路简直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都要通坦(如果涉及到公民的个人利益呢?请注意最近各地新制定的规矩:严禁“非法”上访;严处以自杀方式讨债等等)。无怪乎当时英国大使走出几天以来的包围,在视察使馆周围的破坏情况时悻悻地说:这是中国政府故意的.........之类的话。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曹斌 发表于: 2004-5-8 20:38:44|只看该作者

中国前驻南大使潘占林首次公开美炸我大使馆详情

  今年5月8日是中国驻南联盟使馆被炸事件五周年纪念日。面对那栋至今残破的建筑,面对黑塞民众的淡漠,我们在回味那一段血色历史之余,更加体味了陶潜的诗作──“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为了那段已被别人忘却的纪念,也许正如本版论者所言,我们应将贝尔格莱德的那座废园,看作是一座无字断碑──断碑虽无语,但却能铭刻痛苦,能防止失忆。

潘占林大使首次公开回忆炸馆经过
  “转眼间五年过去了,我们依然怀念在这场浩劫中牺牲的邵云环、许杏虎和朱颖三位战友,他们的音容笑貌令我永生难忘。那些受伤的战友,都已康复,他们依然奋战在自己的岗位上,为祖国的外交事业、新闻事业默默奉献。”
  ──中国前驻南联盟大使潘占林

  对潘占林大使,许多中国读者并不感到陌生。5年前,他在电视上痛斥美国侵犯中国主权、炸我使馆的画面,至今令人记忆犹新。对于5年前那个夜晚的前前后后,亲身经历此次劫难的潘大使并不认为那是一段尘封的记忆。

“救命话”的来历
  “当时真没有想到使馆会受到直接攻击”,潘大使告诉记者,当时想到最糟糕的情况就是北约轰炸使馆周围的建筑物会波及使馆,因为距离使馆不远就是南政府大厦、使馆附近还有一座动力设计院,而当时轰炸范围所包括的一系列特殊地点也令一直关注形势发展的潘大使等使馆工作人员提高了警惕。他们开始采取各种防范措施,比如用胶条封住玻璃、晚上睡在地上或沙发背后……
  据潘大使回忆,当时尽管轰炸仍在继续,但南斯拉夫人的生活秩序井然。在这种非正常的平静气氛中,5月7日潘大使主持召开了使馆安全小组会议,对第二部分馆员的撤离做了安排,并对安全形势进行了分析。安全小组成员们认为:“8国外长会议有达成协议的可能,局势恐怕还存在着变数,大家决定再看一看,并报告了国内”。
  此时距离爆炸的发生,不到24小时。
  当年《人民日报》记者吕岩松在回忆使馆被炸经过时,提到的“大使的一句话救了我们十几个人的命”曾令许多读者对爆炸发生前后那千钧一发的紧张气氛有了深切的体会,当本报记者提起这句话时,潘大使的记忆又一次回到了5年前的那个深夜。
  潘大使回忆说,在那个深夜来临之前,使馆人员已经在爆炸声中敖过了40多天,每隔两个小时一次的轰炸频率使大家晚上得不到休息、白天忙得要死的使馆人员都很疲劳。“那天是个星期五,周末了,大家都想放松一下,十几个人凑到地下室打牌”。潘大使回忆,当时由于战争引起停电,使馆一直靠自己的柴油发电机供电,为了节省燃料,当天夜里11点15分,使馆停止供电。当时有人向潘大使反映,今天是周末,能不能把发电机打开,让大伙多玩一会儿,潘大使看了看表说:“大家最近都很累,睡眠严重不足,还是早点休息吧,防止晨昏颠倒。”
  由于没有恢复供电,使馆里的人也就没有再回到地下室。11点45分,一枚激光制导炸弹从露在地面的窗户准确命中这个作为活动室和食堂的地下室。“如果当时不离开,最后牺牲的不是三个人,而是几十个人。”

未爆炸弹穿透大使官邸
  至今在被炸使馆地下,仍然埋藏着一枚没有爆炸的炸弹。这枚炸弹所穿透的是与使馆大楼十几米之隔的两层大使官邸,就在它“光临”官邸的同一时间,官邸的主人──潘占林大使,刚刚回到二楼卧室,正准备休息。
  “在使馆转了一圈,看看没有什么异常情况,我就回屋坐到床上,点上蜡烛看书。”潘大使记得,当时时钟大约指向11点45分。
  至今潘大使仍不能决定用哪个词来形容那股爆炸声更合适──“天崩地裂”、“地动山摇”、“一场大地震”,但潘大使肯定只听到一声巨响,而不是几声。据他介绍,后来许多同事都感觉听力下降,回国体检才发现耳膜已经变形。
  手中的书本还没来得及放下,潘大使看到卧室的双层窗已经离开窗框、被甩到屋里;碎玻璃顷刻间覆盖了挡在大使卧床旁边的沙发;墙皮脱落;原本关着的门突然像不禁风吹的皮囊凸了出去……“我当时的反应是,使馆附近的建筑物被炸了,这是余波波及到我们。”
  大使赶紧穿好衣服,从变形的门框之间挤了出去,看看外面到底发生了什么。眼前的情景令大使心中一震,主楼烟火四起,巨大的预制板被掀起,原本在地下室的煤气罐挂在使馆外围的栏杆上……
  “当时问究竟有几枚炸弹爆炸,我们也说不清楚”,大使是在事后勘察才知道是五枚,而且竟然有一枚就穿透了他的官邸,好在没有爆炸,“要不然,恐怕今天就不能坐在这里接受你采访了”,潘大使笑道。

两条“自救通道”
  “你是大家的精神支柱,你一定要镇定!”这是事故发生后,外交部领导在电话中对潘大使讲的话。
  在意识到事故的严重性后,将人员和财产的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成了潘大使面临的首要任务。为了避免困在主楼楼上的同事由于慌张从上往下跳,造成不必要的伤亡,潘大使站在院子里高喊:“同志们,不要惊慌,要镇定!”站在楼前指挥的潘大使至今记得,当时站在楼的旁边,如同守着炉子接受炙烤,呛人的烟雾让他几天后吐出来的痰都是黑的。
  使馆同事在浩劫面前表现出来的镇定令潘大使至今难忘:大伙自觉地建立起两条“自救通道”。一条是把塑钢窗上的塑料窗帘接起来,下到二楼,再通过竖起的梯子落到地面,大使记得,伤势比较重的使馆一秘曹荣飞(邵云环烈士的丈夫)和使馆办公室主任刘锦荣就是通过这个“通道”脱离了险境。“重伤的先下、轻伤后下、没受伤的最后,秩序井然”;另一条是在使馆主楼的东北角,几个同事用床单结成绳子下来。闻讯赶来的南斯拉夫救援人员用云梯帮助困在五楼的同事安全落地,并陆续找到了几位遇难同志的遗体。
  在讲述使馆自救过程时,潘大使透露了一个细节:最先通过第一条“自救通道”落地的不是被困在使馆里的人,而是最重要的国家资财。潘大使至今为之感动:“我国的外交官在生死关头,总是把国家的利益摆在高于一切的位置。”

一个都不能少
  在营救过程中,警报再次响起,北约新一轮空袭又开始了。
  在现场的南斯拉夫救援人员告诉潘大使,第二次打击往往针对救援人员,而且杀伤力更大。话音未落,一枚导 弹从众人头顶呼啸而过,击中了离使馆只有半里路的一座旅馆。
  据潘大使回忆,当时地面比较混乱,使馆幸存者、救援人员和各种车辆混杂在一起,如果再有炸弹来袭,后果不堪设想。鉴于这种情况,为保证大家安全,潘大使决定使馆人员撤离到附近宾馆。
  安顿好后,急于了解伤亡情况的潘大使立刻搭上一位记者的车赶往医院。按照医院规定,没有院长的允许一般人是不能进停尸房的,而当时天还没亮。潘大使硬是把医院院长从床上叫了起来,“当时感觉时间过得非常慢”。
  看望了牺牲的和受伤的几位同事后,心情沉重的潘大使又立即返回了使馆,因为他发现死者和伤者中没有使馆武官,必须找到最后一个失踪者。
  但因为第二次空袭还没有过去,南联盟警察拦住了大使。
  “我们里头还有人,请把你的手电筒借给我!”
  “你进去,第一危险,第二找不到人”,警察摇了摇头。
  正在交涉中,里面穿来令人振奋的消息,武官找到了。
  “你让我进去把他背出来”。大使再次向警察请求。
  “你进去背不动”,警察没有同意,而是叫来救护车将武官运走;但不管怎么说,大使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落地。

第二次生死抉择
  “留下来也是一种考验!”当中央决定仍留下少部分使馆人员坚守岗位后,潘大使第一个报了名。“那时候在南联盟已经没有哪里是安全的!军用设施、民用设施、甚至连外国使馆都炸了,还有什么地方是安全的?”
  “应该说,留下继续坚守岗位,也是一种生死抉择”。潘大使记得,当时留下来的还有李银堂参赞、李军副武官、陈立二秘、张存良二秘和随员董健。
  潘大使告诉记者,当时留守人员的压力是很大的,条件艰苦不说(尤其是与国内联系非常困难),身心也多少都受到炸馆的影响;而回到祖国意味着安全、意味着休整。
  “我当时对他们说,面对两种选择,我宁愿选择留下来。外交官不光是西装革履,在生死关头,应该有不怕死的精神。”
  潘占林先后担任中国驻吉尔吉斯斯坦、乌克兰、南联盟和以色列大使,2003年从以色列卸任回国,目前担任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委员。
2# 四姑娘山
 宦嘉煜 发表于: 2004-5-8 19:07:05|只看该作者

人物履历

  1942年10月17日,农历重阳节,出生于齐齐哈尔市。
  1964年,毕业于黑龙江大学。
  1966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研究生班。
  1992年,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吉尔吉斯斯坦大使。
  1994年,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乌克兰大使。
  1997年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南斯拉夫联邦大使,在任南斯拉夫大使期间,亲历北约炸馆事件和南斯拉夫大风暴。
  先后三次在中国驻苏联使馆工作,经历了八一九事件和苏联巨变。
  曾在外交部苏欧司工作,任苏联处处长和参赞,见证了中苏关系的历史性转折。曾任以色列等国大使。
  现为政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1 23:42, Processed in 0.156001 second(s), 15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