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然而,如果说三旋膜世界丰富了西方的弦膜说,它确实是把膜构架,从毛毯折叠层状形、卡西米尔片状形,扩展到类似原子与原子核物理学行星轨道能级式的同心圆壳层形等三种类型。即三旋膜世界确实是能一齐包容这三种类型。一是电力场线与引力场线本身也有一定联系,如引力存在平方反比律的数学公式。而即使把卢瑟福和玻尔的行星轨道能级式的原子与原子核物理学,增添为同心圆壳层形的膜构架,即使限定在这种四维膜层间和四维膜层上运动的是电子,那么电荷和电场间的相互作用力,尊不遵守平方反比律呢?我们知道这个关系式已经被普遍的实验,验证是成功的,这也是实验验证膜理论回采的成功之一。
而是早在前面介绍用庞加莱猜想创新弦膜圈说的极性二次量子化中,可知电子之所以能在同心圆壳层膜的贯穿,还因电子即使是“开弦”,也可以量子色动几何化为“杆线弦”及“试管弦”。如果设“杆线弦”长度两端都一样,为无极性,等价先前的“开弦”,即是开弦两端的每一端必须处于某个D膜上,为不能离开膜面的“电子”形象,那么“试管弦” 的“电子”形象就有些不同了。即“试管弦” 长度两端不一样:一端有“开口”, 另一端无“开口”,为有极性,不等价先前的“开弦”。 如果设“试管弦” 有“开口”的一端是黏住膜面的性质,无“开口”的一端可以不黏住在膜面上,那么在同心圆壳层膜上的电子跃迁的图像中,正类似做单杠或双杠运动的体操运动员的形象,如手这一端抓住杠杆,足那一端在空中摆动,一旦藉助适当的能量,手这一端可以暂时脱离杠杆。类似的情况是,电子极性“开弦”,在同心圆壳层D膜上,也可以产生跃迁式的贯穿。
7、同志们,如果以上类似弦膜圈说回采原子与原子核理论,是明晰又有效。那么弦膜圈说揭示物理圣杯或“终极理论”的意义和地位就更加显张。事实是,从1968年国际弦论的发表,到南部阳一郎、小林诚、益川敏英等科学家们的工作,深刻地说明类似虚拟生存的环量子,延伸出的自旋、膜撕裂、点内空间、大量子论、全息减维等虚拟生存,能够改善量子论和相对论遇到的困境。但即使我们每个人学好了从初中到大学的知识基础,但要认识到这一点事实上是艰难的。
因为如果把“科学”比作大水,把“基础”比作堤坝,前沿科学研究不断向前,类似大水越涨越高。这里原来的堤坝筑得再结实,筑得再宽、再长,也不能阻挡大水。所以堤坝与大水应有“水涨船高”的关系。这里“大水”类似一个国家的发展需求,“船”类似应用供应。阻止筑高还有暴永宁先生在《从一到无穷大》一书的《译后记》中说的类似社会因素。他说,由于我国与美国在中学课程内容上,在课外阅读的题材上,乃至在生活习俗上。都有许多不同之处。书中提到的基本粒子的不可再分性、宇宙起源膨胀理论等一系列观点,都只不过是“百家争鸣”中一派的看法。是的,从目前全国互联网公开论坛上可以看出,我国对弦膜圈说持异议的人不在少数。当然,你可以像彭罗斯在《通向实在之路》一书中那样,批评弦理论、暴涨宇宙论,但你要掌握他书中提供的那32个阶梯的通向前沿科学的实在之路的数学,也许绝大多数人并非易事。但那些类似球面与环面不同伦的数学知识问题,是实实在在存在的,有用的,跳不过去的。50年来我所经历的顽强努力,就深有体会。
1963年,我把类似圈态三旋的想法写信给北京中科大副校长的华罗庚先生,向他请教,华罗庚先生的回信提到中学阶段“要打好基础”,“有不懂的问题,多问老师”。 40多年过去我也深感华罗庚先生的教导也非常正确。但我还领会有另一层意思,那就是这种正确不是单纯说大学生、中学生只学好教材,打好基础,就能直接攻克前沿科学的难题,而更多的是从国情和现实说的心里话。如我国的中学生现实面对的主要是升学和参加工作。如果学好教材,打好基础,无论是对升学还是将来搞好工作,都是有作用的。而升学和有了一份好工作,生存有了保障,再去自学攻克前沿科学难题的数理化基础,也就有条件了。
如果说西方人的弦膜圈说知识产权,我们可以不理;难道我们东方人自己千辛万苦造就的自主知识产权,也毫无价值吗?事实是,如果我们要成为弦膜圈说的强国,那么就有大量的事情,也需要大量的人去做,如西方弦膜圈说和东方弦膜圈说之间取长补短、去伪存真的工作。在此,也许我50年的辛劳也算是有一点贡献。但事情类似如四川科技出版社很多编辑,辛辛苦苦为我们出版的约90万字的《求衡论──庞加莱猜想》一书,印刷得并不多,却还有近700书留在我们手里。那么如何去衡量这种现状?如何去洗刷近代、现代、当代纯基础科学大理论创建,少有中国人的身影?也许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如果说,坚持大小不同的球面是不同的拓扑结构类型的想法,能标志“大小不同的球面是不同的拓扑结构类型的时代”;如果把“大小不同的球面是不同的拓扑结构类型”当作试剂,可以检测时代还多长?那么我们的国家教育部,可以在每年高考数理试题中,拿1分出来,把“大小不同的球面是不同的拓扑结构类型”作为试题,用十年时间坚持不改地考我国的高中毕业生,看答对这1分的人有多少?可定量的检验和去搞教改。
同志们、朋友们,让我们共勉,共同奋斗吧!感谢到会的各位朋友,祝事业有成!全家安康!
谢谢大家!
地点:在四川科技馆一号会议厅
时间:2009年11月13日下午3点至6点半
此稿为会后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