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1611|回复: 1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节日中国人为什么要守岁?

 [复制链接]

过年放爆竹,“爆”与“竹”分别针对的是年的雷神与植物神的这两个身份特征。

年对于中国人的意义千古不变,有关年的说法早已成为常谈。《年的三副面孔:中国时间文化的前世今生》(红苇,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1月)仍旧围绕汉民族有关于过年来历的传说,执著于对过年来历的解释。守岁原为助阳,而爆竹与鼓的神性意义则在于它们模拟了雷神的雷声。

守岁是一个相当古老的习俗。据说守岁之俗,汉唐即有之,唐太宗李世民曾有《守岁》诗。旧时吴俗守岁,尚有“守岁烛”相伴。顾禄《清嘉录》卷十二云:“燃双椽烛于寝室中,宵永烬长,生花报喜,红荣四照,直接晨光,谓之‘守岁烛’。”王次回《疑雨集·残岁即事》诗就是这一风俗的真实写照:“纱笼椽烛焰如幢,火齐呈花喜一双。为惜春风吹烬落,晓妆成后未开窗。”诗中流露出了一种身在节期的喜悦之情。

      守岁助阳意为何
以“守岁烛”伴随守岁,是守岁中通常见到的方式,但也有点燃“岁火”来守岁的。除夕之夜,在门口或庭院中,架松柏枝等物烧之,名曰“岁火”。据说此俗汉已有之,称之为“火爆”。那么为什么要守岁呢?而且在守岁时为什么要以“守岁烛”或“岁火”相伴呢?有的研究者认为这是“惜寸阴”,有的则认为是为了更好地迎接新年。那么,守岁的真实目的是什么呢?

在我看来,守岁或守夜的目的是为了助阳,这是古代助阳仪式的某种遗存,并且以这种方式助阳是非常具有象征性的。所谓助阳是在两个意义上说的,一个是指阴阳的“阳”,这个较抽象;一个是指太阳的“阳”,这个“阳”就具体得多了。但不管是哪个“阳”,所达到的目的都是一样的,那就是要使阳压倒并战胜阴。我国素有“阳气起于北方”的说法,还有“阳由地下生”的观点,而且又把正月与三阳开泰联系在一起。但正月会三阳开泰,这只是一种理论上的说法,能否在现实中实现还是个未知数,因而要助,甚至要大张旗鼓地助。这从守夜时要点燃“守岁烛”,要生起“岁火”、“火爆”,可以看出来,这都是要给“阳”壮声威来的。因为“阳”在古人那里,不仅意味着生机与活力,在一年新旧之交的时刻,“阳”还意味着新的开始与希望。

范成大在《腊月村田乐府·烧火盆行》中也认为守夜时的“烧火盆”是为了迎阳气、驱寒气的。明人高濂《四时幽赏录》描绘除夕晚登吴山望杭州的景象云:“红光万道,炎焰火云,街巷分歧,光为界隔,聒耳声喧,震腾远近,触目星丸,错落上下,此景是大奇观!”这种“奇观”大概就属于大张旗鼓地助阳了。越闹腾,阳的气韵就越足了。

助阳的目的,还可以用一些有特色的饮食来表达。俗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也就是说到冬至了要吃馄饨,为什么呢?其目的同样是为了助阳。古人认为冬至时节阳气虽生,但毕竟还在阴气的重重包裹之中,怎么办呢?人们就用吃馄饨的办法,以模拟的巫术形式,破除重阴锁阳的混沌状态,释阴破阳,支助阳气生长。乾隆年间《河南府志》岁时民俗条记:“冬至,祀先祖,食馄饨,取阴阳胚胎,包孕浑涵。”这个时候吃馄饨,能达到“可益聪明”的效果。这实际上是把所要达到的助阳效果巧妙地加以转化了。这个巧妙的转化,就具有实用的指向性了。

守岁助阳当然还有相助太阳之意。在一年即将终结之际,或者说在太阳正当日食时刻,不由会想象太阳正处于热力的极度损耗状态,太阳会不会照常升起,这对古人来说,不免是一个意义重大的问题。在世界各地,助阳的做法都很普遍。在古埃及作为太阳代表者的国王,会认真地绕着庙宇的围墙转圈,这种做法有其象征性的寓意,就是为了使太阳不至于因日食或其他意外而停顿。在秋分之后,古埃及人举行一个名叫“给予太阳拐杖”的节日,因为,当这颗行星在天空的轨迹日益下垂和热度日益减退时,人们就像对待一位垂暮的老人一样对待它,这个时候出现的“拐杖”仪式具有明显的扶助之意。与古埃及人不同,伊格卢利克的爱斯基摩人助阳的方式是玩“翻花篮”的游戏,用绳子做成陷阱将太阳捉住,防止它消失。有关这些习俗文化都是《金枝》一书所收集的。不管是“给予太阳拐杖”还是“翻花篮”的游戏,其目的都是助阳。

德国人类学家利普斯指出,巫术性助日仪式中最重要的一种是用火作为象征,加强太阳的力量。特别是当一年白昼最短的一天──冬至来临,太阳被想象为处于深度疲倦的时候,要用巫术的火堆加以鼓舞。印第安人举行这样的仪式是非常好看的,这种助日的场面较大,历时较长,同时环节较多且场面热烈,因而更具观赏性。

在我国助阳或助天的做法,可以说是古已有之。在春天的时候,“天子迎春于东堂”,“青税八乘,旗旄尚青,田车载矛,号曰助天生”。(《后汉书·祭祀中》注,中华书局,1973,第3182页。)当然还有后来夏天的“助天养”、秋天的“助天收”和冬天的“助天诛”。助天或助阳的做法,在现代人看来都会觉得傻得可笑,而在“天人合一”的古人看来,天或日的事情,就是自己的事情。而当天或太阳发生危急情况的时候,就断无可能坐视不管。我国古代传统中最为紧迫的助阳活动便发生在日食的时候。《白虎通》曰:“食必救之,阴侵阳也。鼓攻之,以阳责阴也。”这些都是史书中记载的大张旗鼓的助阳做法。

我国古代最为典型的助阳仪式表现在汉代祀太一礼仪中。《史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与此同时,要“春歌《青阳》,夏歌《朱明》,秋歌《西皞》,冬歌《玄冥》”。叶舒宪认为其与印第安人的助日仪式很相似。他们的助日仪式都始于夜晚来临之际,终于黎明之时,而且助日仪式活动都以歌唱和舞蹈为主,并与太阳相关。太一礼仪中的“昏时夜祠,到明而终”的歌舞活动,其实已经是守夜习俗的皇家版本了。

不管是西方民俗、印第安民俗中的助日做法,还是我国古代普遍存在的助阳仪式,他们都认为是起到了真正的“实际”作用的。这恐怕也是过年时选择守岁或守夜的真实目的所在吧。

      爆竹与鼓:雷神的两项遗产
人们在说到某些场合的热烈气氛时,往往会用到这么一句话,就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看来人们是要把“锣鼓”与“鞭炮”绑在一起了。接下来的一个问题就是,锣鼓与鞭炮的这种相遇是偶然的吗?其实鼓与爆竹在远古是有着血缘上的联系的。

说到爆竹就不能不说到鼓,因为这两者都发源于远古雷神,可谓源远流长。而远古时代的雷神,在中外都具有极高的神性地位。爆竹与鼓都具有神性因素。“此物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只在人间某些特殊时刻现身的爆竹与鼓声,并不仅仅是为某些喜庆时刻渲染气氛服务的,它们自身亦有其神性意义。

爆竹与鼓的神性意义在于,它们表达的是对来自雷神之雷声的模拟,这种声音响彻天空,摧枯拉朽,震撼非常。爆竹与鼓只是人间尝试使用不同的材质来模拟雷声的结果。

宋代的王铚在《云仙杂记》一书中就有“雷曰天鼓”的观点,丁山亦有鼓“实雷声之象征”的认识。在现实世界里,鼓就是作为雷神在人间的遗响和象征来使用的。因而在雷或雷神的故乡广东雷州,人们对雷神致敬的方式便是擂鼓,屈大均写道:“岁之二月,雷将大声,太守至庙为雷司开印。八月,雷将闭藏,太守至庙为雷司封印。六月二十四日,雷州人必供雷鼓以酬雷。”【(清)屈大均撰《广东新语》,中华书局,1985,第201页。】也就是说,在雷将出现和“雷将闭藏”的季节里,当地的太守都会举行一个仪式,让“雷神”来上任,同时作为乡间民俗,以擂鼓的方式来酬答雷神,是会有种种好处的。

鼓似乎是先于爆竹产生的。云南基诺族的新年礼仪,最重要的一项活动是敲大木鼓。大木鼓被视为该民族最神圣的器物,平时高悬在“卓巴”(寨父)、“卓生”(寨母)家中,严禁动用,只有在新年礼仪中才能敲击。这种被视为圣物的鼓与基诺族的神话传说有关。在该族神话传说中,在洪水滔天毁灭一切的时刻,一对善良的兄妹因钻入大木鼓而幸免于难。木鼓在水上漂流了七天七夜。最后,兄妹二人走出木鼓,生存了下来,这便是基诺族的祖先。基诺人只在新年礼仪中敲击大木鼓,表达的是对其祖先创世业绩的礼赞。

在古代,鼓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亦有其适用的领域。总括起来,鼓使用的场合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在人们最为担心害怕不能预知其结果的事情上,隆隆的鼓声气势如虹,能给人们增声威、壮声势。比如在大傩仪式上,比如在日食时用于助阳。至今仍流行于我国许多地方的傩戏,就是由行傩发展而来的。傩戏表演动作简单而原始,舞蹈动作幅度大,乐器就用大鼓大钹。其二便是运用在节庆的日子里。这在一些少数民族的新年庆祝活动中,更为多见。敲大木鼓,便是云南基诺族一项十分重要的新年活动。其三是在军事上,两军对垒时使用。这个时候鼓的运用便能鼓舞士气,激发斗志。鼓在这个意义上的特点已经进入汉语中了,比如“一鼓作气”、“鼓起勇气”、“鼓吹”等。在中国历史上,黄帝便是用鼓的专家。

爆竹是雷神在人间的另外一个代言人。范成大《石湖诗集》卷三十《腊月村田乐府》有《爆竹行》一诗,详细描写了吴地爆竹之制作及放爆竹之意:“食残豆粥扫尘罢,截筒五尺煨以薪。节间汗流火力透,健仆取将乃疾走。儿童却立避其锋,当阶击地 雷霆吼。”诗人是有心也罢,无意也罢,把爆竹与“雷霆”联系到了一起,这正好是说明了爆竹的出处。

对于过年的标志物,为什么会选择爆竹而不是锣鼓?仔细研读“爆竹”二字,爆竹中的“爆”与“竹”这两个字,没有一个字是浪费的,分别针对的是年的雷神与植物神的这两个身份特征。关于年的这两个身份特征,在下文还要详细叙述。这体现了爆竹与年之间的内在相关性。除此之外,恐怕还与两个因素相关。其一,与爆竹自身具有爆炸性的效果密切相关。鼓声可以震耳欲聋,但尚在物理变化的范围内,而最原始的爆竹都多多少少具有化学变化的特点。正是这种神奇效果产生了巨大的魅力和吸引力。其二,在燃放爆竹的时候会使用到火,而火会作为另外一种体现阳性的力量附着在爆竹身上,在整体效果上会强于单纯的敲鼓动作。

来源于雷神的这两项遗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鼓与爆竹自产生以来,就很自然地被当作避邪的手段予以使用,这是由雷神作为天神的阳性特点所决定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鼓与爆竹的辟邪功能,与其在特定场合的喜庆功能是融合为一的。当鼓与爆竹的实用功能也就是辟邪功能渐渐淡去以后,鼓与爆竹的喜庆功能才逐步彰显出来。喜庆功能,这也是鼓与爆竹的形式功能。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张世光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张世光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张世光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张世光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张世光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张世光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2010虎年拜年短信、祝福语 中国古代文人为何多长寿
2# 四姑娘山
 楼主|张世光 发表于: 2010-2-17 12:17:54|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吉祥如意  拜年.jpg  保存到相册

春节传说之一:熬年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3 09:01, Processed in 1.872003 second(s), 11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