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楼主: 罗子兰|查看: 5651|回复: 37
[自然-气象

五月,我们去草原

 [复制链接]
21#
 楼主|罗子兰 发表于: 2004-8-4 00:39:11|只看该作者
你们知道这个隧道每一公里是多少钱吗?告诉你们──560万一公里。是阿坝州的一个州长在前天上午的一个大会上亲自说的。
22#
 楼主|罗子兰 发表于: 2004-12-3 00:42:55|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很久没有写了,现在有了心情,继续写,陆续帖出来请大家指教。

(二)风雪之程 下到山底,两条溪流交汇而合,公路也分成两叉:左边通向马尔康;右边通向我们此行的目的地--红原。总算安全地翻过了鹧鸪山。 人乏了,汽车也需要它动力的来源。在过鹧鸪山时油差不多已耗完,过米亚罗就再没有看到加油站。刷马路口的里程牌上显示:至红原168公里。剩下的油是跑不过这个数的。大家正着急时,加油站已迎面在向我们招手。 加油之际,我信步朝路边走去。无奈车内和车外的温度相差太大,我缩着脖子拉上羽绒服的帽子,退到旁边一间空空的小屋里,极力收寻着我幼时生活过的这个地区的点滴印象,在我还来不及把沉淀了的记忆搬出来,希疏飘飞的雪花,突然变成漫天大雪,从天而至!那情景,好似正期待着一场精彩的表演,却突然拉上了帷幕。雪幕被风推着,一拨一拨朝着一个方向斜赶,飘飘忽忽,飞飞洒洒,顽顽皮皮,你追我赶,煞是好看。一切景物都随大雪消失在我们惊愕的眼中。天地间就只剩下个孤零零的加油站和一群茫然的旅行者了。 再次上路,世界已在一片混沌之中。介子样的雪粒打在挡风玻璃上,细微的沙沙、嚓嚓声带着金属的回响,如来自天外的妙音,刮雨器一刮,就结成了冰。已看不见两旁夹持的山峰,汽车已驶过高山和高原的过度地带,我们真正的走进了草原。汽车仿佛也受到高原反应,越走越慢,最后索性停下不走。小陆再怎么打火发动,它就像一匹疲惫不堪的骏马,任主人怎么摆布,也无力奋蹄。幸好后面赶来的小黄和小简用毛巾挡在发动机前面,阻隔一部分冷空气的进入,这才又慢慢的启动,顶着风雪,继续前进。他们几人,在短短的半分钟之内,就让雪染成了“白毛大仙”。 我不停地擦着车窗内我们呼出的雾气,贪婪地看着那一片洁白的原野。车窗象一块高速转动的摄像机,把一块块活动的画面,送进我的眼中。 龙日坝,龙日坝在哪里?那些劳改农场的房屋呢?那个骑兵团路边的连部呢? 一九六二年四月的一个下午,骑兵团连部的围墙外,徘徊着一个小女孩。绣花枕套改制的书包挎在蓝花棉袄外,两支“刷把”倔强的支楞在小脑袋上。没有人影,茫茫一遍,都是清冷的白色。她是被一个熟人从金川县捎带到这里后,那位她叫“叔叔”的人低沉的甩下一句话:自己去找你的四爸,你找得到的。然后仍倦缩在堆满货物的车箱上,去了阿坝县。 一群乌鸦,落在她前面的雪地上,跳来跳去地刨食着雪中的食物。落日的余辉,把寂辽空旷的雪原涂成金黄。她没有被遗弃的惊慌,五岁生命的心灵,和这个难忘的下午一样纯洁,她相信叔叔的话...... 没有污染的空间处子般清晰,透过雪的间隙,仍可清晰地看见公路两边的景色。 几头牦牛,披着厚厚的雪,一动不动的站在雪地中。一顶圆型帐篷,在它们身后徐徐的弥漫着青烟,雪花和它们嬉戏在一起,让人感动。想起帐篷里温暖的牛粪火上滚烫的马茶;喷香的酥油,是否还有一位镶着金边衣裳的美丽姑娘? 此时,草原被厚厚覆盖的白雪描摹得轮廓分明,像我平躺着的母亲。若,那是她的鼻子;那是她的嘴唇;那是她的乳;那是她微隆起的肚腹......只是错过了龙日坝,我没有认出它。听说现在那里也是旅游景点,以龙日大坝,安曲大坝,哈拉玛大坝,瓦切大坝等组成一个草原风光观赏旅游区。


没有化的雪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23#
 楼主|罗子兰 发表于: 2004-12-3 01:38:29|只看该作者
三)红原第一夜

老一点的藏族人,叫红原“邛溪”,其意没法考查,因为在红原的时间太短了。而红原,因它悲壮的一段历史史诗早已闻名世界。在1960年,经周恩来总理命名“红原”,意为“红军走过的草原”。 到了县城,雪停了,却出奇的冷。街两边的店铺都拉下了卷帘门,只有几家卖锅盔和小吃的饭店开着小小的窗口。生意人的脸都被冻得没有了表情,木然地注视着行人稀少的街道。 好不容易找到了住的地方,天已黑了。接下来就是打发胃的抗议问题。十八个人的队伍,拉长了五百米的街道,等陆陆续续的进了饭店,围齐了人,又是半个钟头有多了。店内大堂正面墙上挂着硕大一幅“唐卡”,唐卡中的人瞪着铜铃的眼睛,周围是些似火焰的图案,异常威风,又异常仁慈,就如那些火焰一般,温暖又威慑。天花板,墙壁都镶装着红、绿、黄图案,色彩非常鲜艳明丽。从单色调的世界来到这里,如同掉进打翻了的彩漆桶,一下还适应不过来,然而却温暖如春。 铺着酱色桌布的大圆桌下,燃着液化炉,暖烘烘地烤着每一双冻得麻木的脚。待饭菜上桌,喉咙里差不多伸出了爪子。幸好在米亚罗吃饭的时候我多舀了碗“金裹银”来吃。 红原是牦牛盛产地。因水草丰茂,肉、奶都质量上乘,六十年代初就建起了奶粉厂。“红原奶粉”响誉州内外,牛肉制作的熟食系列,更是受消费者欢迎。此餐自然少不了“五香牛肉”什么的,一桌菜也是以牛肉为主。其中有一道菜是牛鞭烧的。早听人讲过“鞭”之类是大补身子的,急忙夹一块往嘴里塞,细细一咬,一股尿骚味,差点没有让我呕出来!可想到是“补品”,硬咽了下去,再不敢吃第二箸了。 踩着积雪,走在空无一人的街上,听着雪在脚下的声音,万籁之中,心,像被洗过一般,人世纷烦,似乎都退到不复的记忆里...... 仔细打量这个躺在夜晚的高原小城,二、三层房屋居多,和内地建筑一样,只是在一些装饰上带点民族性,并无多大吸引人的建筑特色。街两边有人工织的草坪,草坪中有细矮的松树和地灯。顽强的生命,在雪中露出斑斑点点的绿色,再在绿色灯晕的辉映中,白雪和绿草浑为一体,就难辨谁为草谁为雪了。 躺在旅店的床上,眼睛一闭,仿佛还在车上,晕车的感觉就向头部袭来,人和床都在往下沉,肺部沉重,发痛,呼吸倒不感到不困难,意识也异常的清醒,就是怎么也睡不着。同行的人中已有呕吐,缺氧的现象发生,这使我再一次想到:草原,不欢迎外来者! 我们厌倦了城市的钢筋水泥,到这里来寻求物质以外的东西,而草原需要我们的是什么呢?但愿我们带给草原的不是入侵者的随心所欲,我们任何一个疏忽,都会给我们的生存空间造成致命的毁坏。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用草原生存的方式来安排我们的生存方式,我想。


红原月亮湾01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2-7 1:14:18编辑过]
24#
 楼主|罗子兰 发表于: 2004-12-3 01:43:25|只看该作者
( 四)向北,黄河九曲第一湾 第二天早晨起来,天气一扫昨日的阴霾,阳光慷慨地洒在我们住地的院中。我想检验一下自己在3700米高海拔的适应能力,就和院中那只小藏狗追逐嬉戏起来,跑了几圈,感觉还是很累,不过以我不惑之年的身体,已经不错了。得感谢幼时在这生活过的时间给我打了底。 住处的大门外,有一个卖奶茶的小店。店门的玻璃内,挂着毛毯防寒,两边摆着藏式茶几。开店的是黑水县来的两个藏族姑娘。 要了一壶奶茶,一盘“和尚”包子 ,慢慢的吃,就像在自己的家里。久违的马茶加牛奶的纯香味道,让我不愿意放下手中的茶碗,一碗接一碗,直到胃撑的受不了。上了车,还差点坐不下。 九点钟我们开始了对红原这块土地的正式访问。 出城向北使去,雪原一下在眼前铺展开去,刺眼的雪光也扑面而来。赶紧在包里找太阳镜,翻遍了也没有,走时我明明放在包里的呀。我这丢三拉四的习惯,到老也改不了,唉! 柏油路面异常的好,长长的延伸到前面的山峦。原来,草原并不是我们想象的一马平川,何况分产到户,都用铁丝网分割开了。不过,你要是骑马要走到你眼光能抵达的那匹山,起码要三天!那些山横亘在原野,像一条条哈达,迎面而来,当我们的汽车驶向它,它又躬身退去,依然飘逸在你只能目及的那遍原野,随意而舒卷。 我们只是跟着前面的车跑,不知道今天去什么地方。车内的四个人加一个小孩,都默不作声。车已加到80码,只听见轮子和柏油路面摩擦的沙沙声,公路两边的帐篷,牦牛,一个一个的山丘,都快速地被甩在身后。黑色的油路就这样一直延伸、延伸,没有尽头。路上偶尔有一辆卡车错过,或很威风骑了马的藏民赶着一群羊穿过公路。直到看到一块路牌的提示,我才知道已过了红原的地盘,进入了若尔盖,而前面“唐克”和“黄河第一弯”的字样,告诉了我这就是久闻的“黄河第一弯”的地方。 前面的车停下来,我们跟着停车。原来是当地收费的,每人20元。交费后前行50多米,就是黄河第一湾。 著名的九曲黄河第一湾在唐克乡索格藏寺。在四川境内流长126公里,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中部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东,来到青海省的门堂后,突然改变向北走势,朝东南方向奔来。抵达唐克后又转身向西流去,饶了个180度的大圈,形成著名的九曲黄河第一湾。来到大致与它改变走势的门堂平行的甘肃玛曲县后,再回复原来的向北走势,特地走了一个很远的弯路。  与黄河同样奇怪的是,阿坝草地的河流不是由北向南,就是由东向西,唯发源于红原南部丘原的白河却由南向北流去,到了唐克乡索格藏寺的黄河第一湾后,与黄河汇合,形成两河对直"碰头"和"拥抱"的奇观。 有趣的是黄河在1952年以前的四川版图上是没有的,直到解放初期在平息叛乱的剿匪中,一个解放军侦察兵勘测地形,发现和白河汇合在一起的另一条河流经若尔盖境内,然后奔甘肃地界而去,他感到非常奇怪,因为在所有的地图上,都没有标有这样一条河流。他经过三次仔细的勘察才惊奇的发现竟然是黄河第一湾的拱背在四川!他把这一发现汇报了上级,为了郑重起见,只在当时的军事地图绘入了黄河第一湾。在以后很多年都只有军事地图上才看得到黄河的上游有一段是流经四川的。

黄河九曲第一湾实景1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2-7 1:16:43编辑过]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25#
 楼主|罗子兰 发表于: 2004-12-3 01:54:30|只看该作者
五 在黄河岸边

看众人嚷嚷着去了索格藏寺后面山包上的白塔,我独自离开他们, 去平静的寻求一份纯粹。 也许是气候的原因,游人不多。但山包的白塔和转经阁周围,也有三四十个外地游人。 在被阳光逐渐残蚀了的雪地,被愚昧的车轮碾得七零八落,草皮翻了起来,坑坑凼凼,露出扎眼的泥沙,和我的老师十年前给我描述的黄河岸边绿茵如毯的美丽景色完全不一样。一个藏民牵着一匹枣红马,微笑着朝我走来,淳朴的脸让人感到信赖。和他讨价一番,讲好骑他的马到河边来去20元。 刚上马,我还掌握不了平衡,马走在泥泞的斜坡道上,好几次差点就要从马背上摔了下,吓得我额上都沁出了汗。好在以前听别人讲过骑马的要领,我做了一次深呼吸,放松腰胯,抓紧马鞍(缰绳是藏民牵着的),很快就比较自如的骑在马背上了。 走到岸边,一块大石上写着李白的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很多人在那里留影。但我怎么都觉得这句诗用在黄河第一湾感到别扭。想李白看到的是如挟天风海雨迎面扑来的黄河,勾画的是“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壮观景象。如果他看到的是黄河第一湾的景象,又会写出怎样的诗句呢? 流经四川的白河于此汇入黄河,两道河流,白河的颜色略浅,黄河的颜色显得沉着。白河的名字可能就是以此而得罢?河面蜿蜒曲折,河水的冲刷和沉淀,将大地分割出无数河洲和小岛。黄河大湾中的U字形小岛,两只羊悠闲的卧在还没有醒来的红柳丛中。 下了马,我从藏民手里接过缰绳,牵着那匹温顺的河曲马,在融雪的岸上走着,脚下是平静流淌着的黄河水,抬眼望去,一马平川没有尽头。马儿不时低头去啃食刚泛青的稀疏而干涩的春草,马儿喷着很响的鼻息,嘴唇上沾了很多的泥沙都不舍得走。藏民强行牵它走路,我看见它眼睛中的留念和无奈,让人好不忍心。 这时,我看见河边有三只小木船,一个热心的游客告诉我,过了河就出省了,对岸是甘肃省的地盘。 付马钱时,那藏民不认我只用了他10分钟的马,硬要握20元,为了不耽搁时间,也没有和他争执,给了他20元,我向三个藏族船工走去。他们斜躺在地上,清一色用左手肘撑着上身,见我朝他们走去,都坐了起来。三个船工两年轻的长得高大结实,另一个五十多岁个子瘦小。我想年轻的容易被游客选中,我还是给年老的一个机会吧。藏族老船工很高兴的站起身,对我比画着五个手指,我吓了一跳--50?他用手语和生硬的汉话对我解释,不是五十,是五块。来去共十元。
26#
 楼主|罗子兰 发表于: 2004-12-3 01:55:09|只看该作者
六 寂寞的破碎

这是一只木制小舢板,窄窄的,大概有四米长,脚一踏上去,船就摇晃的厉害,藏民老船工一边去解船头的绳子,一边伸出他那双苍老的手来搀扶我,嘴里不停的说着藏味很浓的汉话:“不要怕,不要怕。” 上了船,想坐下去,船底却很湿,还有不少的泥,只好蹲下,还是不爽,索性站在船头,任微微的风在脸上拂来拂去,忽然感觉自己是古代某个战船的指挥,左手叉腰,右手捻着长长的胡须,看千帆浩浩荡荡向前驶去,心里很有一种英雄的自豪感......呵呵。 这里地势开阔,天边和望不见的原野连为一体,尽显草原的坦荡和苍凉的独特风光。天似穹隆,团团云层象人工堆就的棉花,涌在天边。黄河就从那些云堆中缓缓流出,呈一个个神奇的S状静静的斜铺而来,划出婀娜的曲线,梦一般,不着形迹,天光水色,庄严无比。一种控制不住的失重感让人晕眩,仿佛有个巨大的旋涡,正将我一步一步引领到那个被生态科学家喻为“宇宙中庄严幻景”。那么的深邃 ,却又那么的孤独。 这是一幅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图画,这是地球上最摄人心魄的奇景,她演绎着天地初始的豪情和灵魂中最寂寞的破碎......我的泪从心底涌出眼眶...... 河水很平静的流着,没有水流的声音,只有老船工那把发黑的木桨在水上划出轻微的响声。我小心的蹲下身,用手撩拨船帮傍边的水,透凉。水,并不是我想象的那种清澈见底的样子,蓝绿色中带点浑浊,看不见传说中黄河鱼的游动,那“水鸟翔集,渔舟横渡”的意境还没有在季节中到来;水面上有些白色的泡沫和腐朽的植物随水而下,这让我心里很不舒服。我怀疑是沿河的餐馆和人类排泄的污物,还有就是融化了的春雪,带来的泥沙。这让人很担忧开始沙化的草原。 流经四川的白河于此汇入黄河,两道河流,白河的颜色略浅,黄河的颜色显得沉着。白河的名字可能就是以此而得罢?河面蜿蜒曲折,河水的冲刷和沉淀,将大地分割出无数河洲和小岛。黄河大湾中的U字形小岛,两只羊悠闲的卧在还没有醒来的红柳丛中。 回望着索格藏寺后面山上高高矗立的白塔,建造者在有意无意间把白塔置于远景的山坡上,更显得空间辽阔,与天空大地融为一体。塔的尖顶指着那枚熠熠生辉的太阳,在明暗交错中表现的风景,真实的那么虚幻,神奇的感染着全身每个细胞。一个佝偻着腰的黑色身影,一手摇着转经筒,一手捻着佛珠,围着白塔,仿佛要永无止境的走下去--那是来世幸福的召唤。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27#
 何宗发 发表于: 2004-12-3 15:53:03|只看该作者
看得来,仿佛间,我也在草原上行走一般

阿姨继续
28#
 曹斌 发表于: 2004-12-3 17:14:36|只看该作者
精彩,请继续发。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29#
 韦建生 发表于: 2004-12-4 02:13:23|只看该作者
已收滴博云间戊 更夺篷婆雪外域

篷婆,会不会是磅礴呢?古音可能相同;如同,则可能通假。
30#
 韦建生 发表于: 2004-12-5 00:00:12|只看该作者
再看。罗老师的文笔真不错!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6-19 16:43, Processed in 0.046800 second(s), 10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