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5483|回复: 0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纪实·新闻冰川之争尘埃未定 旅游开发仍有潜力

 [复制链接]
──本是巴山“夜明珠” 何必借光桐油灯

⊙ 张才波 吴功斌/图文
  2009年11月,广元市宝轮镇发现第四纪冰川遗迹的消息引起了科学界一些专家学者的关注,专家们对广元是否存在冰川遗迹提出质疑。至于是否是冰川作用形成的冰臼群,还是流水作用产生的壶穴坑,掀起了正反两方专家的学术争论。至今结论尘埃未定。使这大自然鬼斧神工形成的特殊地质地貌景观,披上了一层神密的面纱。为一探究竟,我们再次走进了这片充满神奇魅力的礁石群。

文物普查 发现河谷冰川遗迹?
  事情要回溯到2008年4月的一天,广元市宝轮镇政府文化顾问刘志钧到宝轮镇调查文化资源时,听村民介绍,在当地松林村菖溪河东沟里有成片的缸塘群,而缸塘就是当地村民对岩石有很多水缸一样的小池塘的称谓。于是刘志钧在当地村民的带领下来到了“缸塘”所在地,发现在菖溪河东沟里有大小近百口缸塘。这些星罗棋布的神密缸塘引起了刘志钧的注意,直觉使他认为很适合搞旅游开发,并怀疑是否是冰川遗迹。于时他把所发现的情况向宝轮镇政府作了汇报,随后,宝轮镇政府联系并邀请了远在北京的中国地质科学院有“冰臼之父”称号的韩同林教授,希望专家能对此做一个权威的鉴定。
  2009年11月,韩同林教授到实地进行了3天的考察后,形成了《四川省广元市宝轮镇冰臼群的初步考察报告》确认当地的特殊地貌──缸塘为冰臼。发现了冰臼在地质学上就意味着这里曾经有过冰川,说明当地的特殊地貌就是冰川遗迹,而广元宝轮镇发现的冰川遗迹,属于形成于200万--300万年以前的第四纪河谷冰川。

冰川遗迹遭质疑 引发学术争论
  随后,经媒体报道了广元发现第四纪冰川遗迹的消息后,立即引起了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张文敬的质疑,认为所发现的冰臼仅是山区河流动力学形成的地貌景观“壶穴坑”随后,张文敬与几位四川地质专家以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的名义发表了一篇名为《米仓山拒绝假冒伪劣的“冰川遗迹”》的所谓“科学打假”宣言。
  为此,针对广元发现第四纪冰川遗迹,正反两方专家针锋相对,分别阐述了不同的学术观点:
  正方:韩同林教授认为,宝轮镇松林村菖溪河东沟段发现的冰臼是发现的为数不多的由变质砾岩形成的。由于冰川的作用,只有这些质地坚硬的岩石才能抵抗冰川巨大的冲击,如果是软性的岩石,即使能够形成冰臼,也会被风化侵蚀。此次发现的冰臼都出现在河床这样平坦的地方,平坦的地方是不可能产生水流旋涡的,也就不可能产生“壶穴坑”。不仅河谷存在有冰川,而且山顶也有风吹出来的冰川,不仅广元有冰川遗迹,四川彭州的葛仙山、阆中等地也有。冰川遗迹是广泛分布的。而此次发现的冰臼群跟冰臼的特征“口小、肚大、底平”也完全相符。关于广元发现的是冰川作用形成的冰臼群,还是流水作用产生的壶穴,应当相信历史自会作出公正结论。这种领域内的学术争论,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就已开始。这种学术争论很正常……
  反方:地质专家张文敬等专家认为,“壶穴坑”形成的时间需要十几万年以上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地壳变化,河谷会逐渐推移并隆起,使原来低洼的地方逐渐变得平坦,之前冲刷而成的壶穴就会显露。实际上这些所谓的冰臼是流水冲击而成的“壶穴坑”,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由流水裹挟着质地相对较硬的石块“旋蚀”而成,即所谓“水冲石转,石旋坑成”。而现代冰川的末端海拔高达2980米,而韩同林认定的这片冰臼的所在地海拨只有700多米。如此低的海拨高度不可能形成冰川。此外,根据韩同林的观点,如果几万年前中国甚至是北半球都被冰川所覆盖,那么多数动物和植物就不可能在此大量生存,也更不可能会有人类存在,这与当地温暖的气候和频繁的人类活动的现实不符……
  针对两方专家的学术争论,广元市利州区政府随即召开新闻发布会,解释了“冰川遗迹”有关情况。通报说,在冰川遗迹未有相关权威部门的定论之前,当地政府未下任何结论,将本着实事求是、尊重科学、严谨负责的态度,按照国家、省的有关规定逐级上报……

本是巴山“夜明珠” 何必借光桐油灯
  针对这场学术争论,国内一些旅游专家提出了他们的观点。认为,学术观点和旅游开发规划是两回事,认定一个地方的旅游价值,必须要看它是否能够转化成为旅游资源。而四川广元这处奇特地貌,是‘冰川遗迹’还是‘壶穴’只是一个学术的认定,能否能成为旅游资源,要看它的观赏性是否高,与周边的景点是否配套。如果具备旅游价值,旅游者也不会在乎是‘冰川遗迹’还是‘壶穴’遗迹。
  据宝轮镇乡村生态旅游办公室主人杜朝平告诉记者,针对宝轮镇菖溪河东沟发现的特殊地质地貌景观,是否“冰川遗迹”现在还有待权威部门鉴定。但无论是冰川作用形成的“冰臼”还是流水冲击而成的“壶穴”都是远古地质地貌变化形成的奇特地理景观,同样经历了几十万年以上的漫长磨砺形成,并不改变它的地理科学价值。在此次学术争论的两方专家,都同时认为菖溪河东沟的特殊地质地貌是及其少见的自然景观,是地质地理景观的珍品,具有很大的科普价值及旅游开发价值。两方专家同时提出了保护并申请建立“地质遗产公园”的建议。
  杜朝平告诉记者,宝轮镇目前己将发现奇特地质景观的菖溪河沿线发展成了乡村旅游带,推广农家乐文化,今年5月下旬,还将在菖溪河乡村旅游带举办广元利州区第二届“露营节”。下一步将继续打造白龙江人工湖的旅游资源,以带动当地的旅游配套产业。对于菖溪河东沟发现的自然地质生态遗迹,至发现后己开始着手保护和清理。至于是否根据专家建议申请建立“地质遗产公园”目前,宝轮镇政府因多种原因还没将此项目纳入规划之中。

走进“天砚”群 揭开神密面纱
  为了一探究竟,昨日上午,记者驱车来到传说中的“天砚”群──菖溪河东沟。只见在山区公路下的狭长山溪河沟中,一大片白色的礁石群在峻峭的的青山中显得格外耀眼。顺着当地村民新开辟的崎岖小道,穿过山涧小溪,蹈上一大片巨石之上,感觉白色的巨石表面无棱无角,如同被打磨过一般,奇特的是,将近1公里长的河沟内的巨石上,布满了近百个大大小小如同“天砚”的石坑。经观察,大的直径超过4米,小的近50余厘米,据陪同的当地松林村支部书记贾成武介绍,石坑内的水终年不会干涸,奇怪的是,在高出河面几米的石坑也同样不会干涸,在冬季,周围的水沟都结了冰,石坑内的水也从不结冰。在一个直径将近4米的石坑内,记者将3根近十米的竹竿接上伸向盛满水的石坑内,竹杆都没捅到坑底。

解释
  冰臼: 冰臼是指第四纪冰川后期,冰川融水携带冰碎屑、岩屑物质,沿冰川裂隙自上向下以滴水穿石的方式,对下覆基岩进行强烈冲击和研磨,形成看似我国古代用于舂米的石臼,故称之为“冰臼”。它是古冰川遗迹之一,也是古冰川运动存在的有力见证。 冰臼的特征是“口小、肚大、底平”
  壶穴:壶穴是在远古急流中挟带砂砾石磨蚀河床而产生的圆形凹穴,因急流中常有涡流伴生,砾石便挖钻河床,河流中断层、岩性不同或是跌水的下方在水流的磨蚀作用下,往往形成很深的坑穴。由于水流中携带的砾石对坑穴的侧壁进行不断刮擦,使得坑穴壁光滑如镜,其形似井,地貌学上称之为壶穴。

DSC00192.JPG

DSC00193.JPG

DSC00198.JPG

DSC00200.JPG

DSC00201.JPG

DSC00203.JPG

DSC00206.JPG

DSC00211.JPG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吴功斌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吴功斌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吴功斌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吴功斌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吴功斌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吴功斌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广元青川发现战国古墓16座 敦请国务院拨专项资金保护雅安市汉源县“麦坪遗址” ──网络提案,欢迎联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6-4 14:27, Processed in 0.078000 second(s), 9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