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2074|回复: 1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其它暑期城乡联想:农村小城镇建设,能否成为城市与乡村双向进行的

 [复制链接]
一:县域经济指导下的农村外貌改变
  此次暑期出游,看到了农村很多变化。
  第一是农村中小学教育资源整合,在乡村公路条件改善的情况下,一些分散的村学集中到了乡里镇里的统一的学校。
  第二是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以后,农村山区和草原的恢复绿化,大片国土,又恢复到适合野生动植物生存的状态。
  第三是农民的多种经营,有了工商化、城市化的色彩。在县乡经济规划的主导下,有意识地向城市的延伸──旅游点和交通线旁聚集。
  从经济意义上说,县域作为一个经济规划体,各个乡镇作为地域经济的结点,已经把过去中国传统的自然村星罗棋布的农村格局打破。这是典型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雏形。
  所谓自然村,就是在小块地、小农和宗族聚居的传统经营模式下,农居村落杂陈错落在山坳、水边的格局。而现在,山区的林业树种规划,整体水土保持的建设,呈现了大农业的面貌,同时把很多自然村都归并集中,使得今天不少农村的农地林地,成为了不是现代农场的现代农场,显现了地块化带状化的现代农业的外观。

二:县域经济中的小城镇建设
  在诸如不单纯靠农业的产业大县,诸如石油大县、旅游大县,县财政比较充裕,所以靠近旅游点和交通线的重新规划的农居校舍都比较亮丽惹眼。但是,农民在农业之外进行的副业,都是比较单一的汽修、食品、旅馆等等。
  看得多了农村的单一型变化,不光是城市人的视觉疲劳的问题,而且还有一个农村面貌单一化的问题。
  由此人们想到,小城镇,不应当只是城市的延伸,而应当是在提供了金融、科技、教育的服务基础上的对于广大农村农业的服务。现在,在小城镇很少见到的金融网点、松散旅游服务网点,显示出城乡融合度不高,显得太单向。
  以山西五台山台怀镇为例,原来农民住房围绕着寺院,成为独特的一景。而近两年,在县域经济指导下,农民被搬迁出了寺院周围。
  历来的五台山的和尚的居住面貌,不光是佛国仙山,还是与俗民经济共融的一个典范。而现在,由于过分强调了寺庙旅游性,把本来不是单纯的五台山许愿还愿文化突出了出来。许愿还愿成了五台山和尚收入的来源,历史上五台山文化中的种地农业与佛教融合得局面没有了。现在让南来北往的游客看到不是一个融入太行山和农民中的五台山,结果就是把五台山原有的俗佛共融的局面失去了。
  这就是单纯把小城镇看作城市的延伸,而没有挖掘农民原先在当地佛教文化中的渊源,导致的结果。

三:农民的自然村文化,是在小城镇建设中要考虑的
  还是以五台山为例,为什么说原先围绕在寺院周围的农民民居自然村,也是五台山佛教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呢?
  因为,历史上五台山的和尚是种地的,在农业和尚的这一点上,五台山的寺庙僧尼与周围的农民,有着很好的互动和影响。五台山在冬季封山的几个月,寺庙与自然村共度的封闭局面以及产生的相互影响,使得五台山佛教带上一种古朴和素雅。
  这一点,如何保留五台山佛教的那种古朴和素雅,恰恰是山西省、五台县的党政领导在设计五台县县域经济时没有考虑到的。
  从五台山寺庙群失去了朴素民居的影响,变成单纯旅游点,从这一点可以生发出很多考虑。那就是,在全国各地小城镇建设撤并的众多自然村中,有很多是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色彩的。是需要作为农村的延伸而不是单纯城市的延伸来对待的。
  你问一问五台山的老一代的和尚,他们与周围村民的在农业生产中建立的互动,是不是没有现代城市的元素呢?他们的回答就是,这种互动单纯是一种佛教与农业的结合的元素在里面。
  这种佛教记忆和对于佛教的印记,应当是单纯作为当地的文化延伸,而不是千篇一律地按照旅游点来进行设计的。

四:信息化在小城镇建设中不可或缺
  五台山老和尚的农业经历,实际上是一种带有佛教色彩的对中国农业的解读和记忆。那些围绕在台怀镇寺庙周围的农民自然村,是带有农村本位的文化印记的。这一点不应当为了城市的延伸和为了千篇一律的旅游业的延伸,而贸然失去。
  推而广之,今天中国广大农村以推行县域经济为由,大量消失的自然村它们身上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信息应当靠什么来传承和保留呢?
  这又回到了先前我们在小城镇看到的都是小旅社小汽修小食品的格局,为什么没有松散旅游的中转服务呢?为什么没有为各地农业文化实体创业服务的小金融网点呢?在这里就找到答案了。
  假设,各个农业大县和非农业大县,在消灭自然村建设小城镇时,把自然村与当地的历史自然元素的互动传统作为信息保留,作为农业文明的延伸来有意识地保留,那么农村与城市融合就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就不仅仅是城市的延伸,同时也是农业文明的发展。
  随着五台山农业和尚的消失,记忆在五台山历史上的佛教与农业的结合信息快要失传了,也就是说,五台山寺庙对于原先山区农业来说就是一份信息记忆。
  类似于这种适合当地历史地貌的自然村记忆,还有很多,是需要诸如佛教文化这样的历史文化信息采集者来翻找和留存的。因此,对于今天各地正在进行的县域经济指导下的小城镇建设,就要特别提出下列建议:
  第一,自然村的祠堂文化、村学文化都是历史上的信息记忆,必须在撤并集中搬迁时加以有意识的保存。
  第二,城乡融合不是单向的和分主次的,在保留中国乡土文明这一点上,城市人是被动的、是受教育的。在与山居寺庙和山川地貌结合的千千万万的自然村中的文化信息、历史传承是今天城市人的学校教育和娱乐至上理念中所包括不了的,是城市人永远缺乏的。在这里,农村是主体、是主动者,要永远记住这一点。
  第三,作为城市,在千千万万自然村文化信息保留这一点上,他们就是一个受教育者受影响者,就像历史上五台山寺庙和尚受益于农业受影响于农业一样。
  最后,得出结论,中国的城乡融合,今后只能走双向融合的道路而不是单向单一的标准化的道路。就像今天的五台山台怀镇看不到民居环绕的塔院寺一样,人们在今后的新农村建设中,不愿意看到一个单纯延伸城市的农村,不愿意看到没有了文化历史传承的农村。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佘言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佘言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佘言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佘言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佘言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佘言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我是炸黄河铁桥、扒花园口的执行者 爷孙10年蜗居 竟是抗战地堡
2# 四姑娘山
 孟良 发表于: 2010-7-25 10:49:04|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送个古币支持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16 08:39, Processed in 0.187200 second(s), 10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