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12816|回复: 2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文物·古迹夹江千佛崖 青衣江畔绽放的莲花

 [复制链接]

距离夹江县城3公里的大观山岩壁上,雕有271龛,4000余尊石窟造像。1939年10月,梁思成、刘敦桢等营造学社同仁乘着木筏沿青衣江而下至夹江。在《中国建筑史》一书中,梁思成写道:“四川多处摩崖,则有雕西方阿弥陀净土变相,以楼阁殿宇为背景者,如夹江县千佛崖,大足县北崖佛湾,乐山县龙泓寺千佛崖皆其例也。”

大约汉代开始,夹江就成了南方丝绸之路上的孔道,古道人潮熙攘,商贾往来不绝,他们出资请来工匠,在岩壁上开凿出一龛龛精妙绝伦的佛像。如果说中国大地上那些由北向南、精美绝伦的石窟是佛祖走过的步步莲花,夹江千佛崖,无疑是青衣江畔绽放的最迷人的一朵。

1939年,梁思成走进千佛崖
民国28年(1939年),内迁四川的营造学社正在酝酿一次大规模建筑调查。同年秋天,梁思成、刘敦桢等营造学社同仁从李庄出发,考察了成都、重庆及其周边地区建筑,尔后又在嘉陵江、青衣江、岷江流域进行诸多寻访,耗时半年之久。这也是营造学社南迁以来规模最大、历时最久的学术调查。

营造学社考察的重点是四川盆地的古建筑,当时四川宋代以前的建筑已颇为稀少,加上时值抗战,考察活动异常艰难。在乐山走访了白岩山崖墓、龙泓寺千佛崖后,梁思成听说夹江也有个唐代千佛崖,龛窟中保留了不少唐代建筑元素,大为兴趣。10月,梁思成一行乘着木筏沿青衣江而下至夹江,在江心,岩壁上那些密如蜂巢、层层罗列的石窟,已隐约可见。沿着古栈道,梁思成走进千佛崖,271龛,4000余尊精美绝伦的佛像与石刻建筑,在他面前次第出现。

70年后,当我在一个夏日清晨走进千佛崖时,当年的古栈道已经换成了青石板路,汹涌、浑浊的青衣江依旧奔腾而下。阳光透过枝丫,在石窟中投下斑驳的光影,一尊尊历经千年的佛像仿佛披上了金衣,露出一张张或慈眉善目或斑驳不堪的脸庞。

夹江千佛崖地处夹江县城西南约3公里的大观山下,这里江床狭窄,两岸山势近逼,形成一个峡口,上游是一个小型河谷盆地,下游则是一片宽阔的河坝。长逾千米、高约60米的岩壁上,雕刻着众多唐代造像。清代《四川通志·卷十七·山川》记载:“千佛崖,一名西岩,在县西五里。数峰斩然,岩石峭拔。有唐人所镌佛像数以千计因名。”

自汉明帝遣使印度求佛以来,佛教沿着北方丝绸之路进入中国,那些行色匆匆的僧侣不但带来了浩如烟海的佛经典籍,也带来了岩壁上众多精妙的佛像。这其中,“千佛”是一个重要题材,从新疆克孜尔千佛窟开始,千佛题材散落全国,以“千佛”称谓的石窟为数众多,有千佛洞、千佛崖、千佛岭、千佛院、千佛寨、千佛塔等等。

就四川而言,仅以“千佛”为名的石窟、寺庙,就有始凿于北魏年间的广元千佛崖,隋代开始造像的安岳千佛寨,中晚唐年间的丹棱郑山千佛寺,以及夹江千佛崖、通江千佛崖、荣县千佛岩等等。而如果说起千佛造像,更是层出不穷,诸如邛崃花置寺、仁寿牛角寨、丹棱郑山、安岳毗卢洞,都有雕刻精美、造像众多的千佛龛,几乎遍布整个四川盆地。

岩壁上的唐代建筑
在《中国建筑史》一书中,梁思成写下了这么一段话:“龙门唐代石窟之雕凿者,对于建筑似毫不注意,故诸窟龛鲜有建筑意识之表现。然在四川多处摩崖,则有雕西方阿弥陀净土变相,以楼阁殿宇为背景者,如夹江县千佛崖,大足县北崖佛湾,乐山县龙泓寺千佛崖皆其例也。”

梁思成发现,以龙门石窟为代表的北方石窟中很少能见到建筑元素,而四川摩崖造像,尤其西方净土变龛却经常雕出楼阁、桥梁、殿堂、经幢等等,这其中又以夹江千佛崖,大足佛湾,乐山龙泓寺千佛崖较为典型。三龛石窟年代皆在唐代,三座主尊造像背后,雕刻着一组复杂的楼阁,而连接中央殿堂与两侧建筑的,则是一种弯曲的阁道,这与他在《营造法式》中看到的“圜桥子”极为相似。《营造法式》是北宋官方颁布的一部建筑设计、施工的规范书,也是中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其中的诸多专业术语曾令梁思成百思不得其解,没想到却意外地在夹江千佛崖得到解答。

这龛解答了梁思成疑惑的石窟,全称观无量寿佛经变龛,或西方净土变龛,在夹江千佛崖共有五龛。1958年,一位叫曹恒钧的学者来到夹江,并在《四川夹江千佛崖造像》一文中以诗意的笔法描绘了其中一龛:

“在两米见方的龛内,雕出二百七十多个人物,被安排的那样适当,使人佩服雕刻匠师们如此高度的艺术想象力和精确的设计能力。龛中央雕阿弥陀佛及二菩萨。佛两侧各雕经幢和七级宝塔。塔前各有一羽人展翅欲飞。佛前雕平台两阶。各雕栏杆,上层诸弟子排坐,作相互交谈状;下层雕伎乐十四人,正为舞者伴奏;舞者二人随乐声屈膝扬裙起舞;台前两边,各雕一鹤相对作戏。平台隔宝池与周围楼台殿阁相对,中有拱桥相接。池中雕荷叶莲花,或张或合,各坐一菩萨,姿态安静清雅;池中另有划动着的小船。桥上楼阁间的人物,有的徐步缓行,有的前瞻后顾,显然是一群潇洒安闲的人。佛的背后饰以华盖,盖上各雕一凤,空中雕出祥云缭绕,飞天回翔,是一幅布局严谨、气氛和谐而宏伟的杰作。”

一种叫雀替的建筑构件,也在千佛崖大量出现,一般出现在龛门左右上方。所谓雀替,是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建筑构件,一般位于檐下、柱头与梁枋交接处,起支撑或装饰功能。雀替宋代叫“角替”,清代称为“雀替”,又称“插角”或“托木”。清代以后,雀替从实用构件逐渐变为一种装饰,演变出龙门雀替、通雀替、骑马雀替和花子牙雀替诸多类别。千佛崖石窟中的雀替并没有实际功能,只起到装饰效果,却让我们清楚地看到唐时雀替的模样,如同《中国建筑史》中一个生动、逼真的章节。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张世光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张世光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张世光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张世光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张世光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张世光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五颜六色游海南──我的一次公费旅游 张大千造《本师释迦如来图》精美绝伦石刻碑曾被不俏之徒捥眼毁容
2# 四姑娘山
 楼主|张世光 发表于: 2010-8-23 15:29:28|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续)

大肚子的毗沙门天王
千佛崖现存石窟162龛,2400余尊,这个数目,比起梁思成见到的271龛,已足足少了109龛。“文化大革命”中,一千余尊佛像就在无休止地开山取石中走下神坛,或身首异处,或粉身碎骨,成为铺路石、房基抑或栏杆。现存的162龛石窟也大半面目全非,青衣江畔日复一日江风磨灭了佛像的面庞与身躯。

毗沙门天王造像是夹江千佛崖一个常见题材。第134窟,天王头戴甲胄,披战袍,着战靴,手持宝塔,脚踩夜叉,清代此龛曾被状彩一新,至今依旧流光溢彩。第159龛天王凿在临近青衣江的一个大石包上,铠甲的甲片与衣饰的纹路清晰可见,右手握拳似在吼叫,居然又挺着个大肚子,连厚厚的铠甲都包不住,威猛异常却憨态无比,是四川毗沙门天王造像中难得的精品。有学者认为,这也是四川唯一的握拳天王造像。

千佛崖大龛一般高约4米,中龛在1—2.5米之间,小龛则在0.3—0.8米,造像以观音、地藏、阿弥陀佛、天龙八部、千佛为主。在《四川夹江千佛崖造像》一文中,曹恒钧还给我们描述了一个奇怪的龛窟,“右壁上层刻骑马者一,武士一,中下层刻护法诸天,计有:四臂长发双手各提一幼童者一尊,三头八臂怪兽者一尊……”遗憾的是,石窟“文化大革命”后下落不明,我们只能从曹恒钧的文字中,去追忆它玄秘的内容。

千佛崖岩壁上,至今仍能看到“大中十一年六月十三日功毕斋户等造永为供养”以及诸如开元、咸通、会昌、开元等年号。大中是唐懿宗年号,咸通则是唐僖宗年号,可见千佛崖造像兴盛于中晚唐年间。公元880年的冬天,王巢大军直捣长安,僖宗仓皇入蜀避难,中原大量官吏、商贾、画师、工匠南迁,从此,四川石窟彻底取代中原,成为中国石窟艺术的代表作。自石窟艺术进入中国以来,如果说中国大地上那些由北向南、精美绝伦的石窟是佛祖走过的步步莲花,夹江千佛崖,无疑是青衣江畔绽放的最迷人的一朵。

奇怪的是,千佛崖许多佛像头颅皆已不存,看样子是齐刷刷斩断了。在一块《重修千佛并灵泉碑》上,我找到了答案。碑文载:“……唐初邑之僧人托梦于岩上,以千佛石岩刻之,观人之造化胥不可少,佛像大小非一,而面具头颅毁损剥落,泽氏之教信于礼乐,县尉王公伟定弢荣成调戍人也,赞政之初遇而太息之,丙子冬募陶人陶佛之首凡数百,明年春倩丹青悉补饰无痕。”

碑文记载了一个令人哭笑不得的故事。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新上任的县尉王定弢来到千佛崖,看到佛像头颅残损,认为有损佛教威严,于是招募几个陶匠,制作了几百个陶瓷佛头,把原来残损的佛头敲掉,安上陶瓷佛头,并彩绘一新,不留镶嵌痕迹。一开始还“俨然生气,足壮山川之观”,怎奈陶瓷易碎,没多久就荡然无存了。

南丝路上的佛国
在千佛崖,时光恍若回到上世纪80年代。岩壁下的古道至今仍是当地人往来的要道,他们背着背篼,扛着锈迹斑斑的“凤凰”自行车,一步步走下青石板路;小女孩蹦蹦跳跳走过石窟,追问父母路边佛像的由来。

最迟在汉代,中国西南出现了一条南方丝绸之路,从成都出发,经邛崃、芦山、雅安、荥经翻越大小相岭,经西昌、德昌、会理进入云南,尔后蜿蜒走出国门。还有一条水路分支,即从新津南下,经眉山、乐山、夹江、洪雅入雅安与陆路汇合。从古至今,夹江一直是南方丝绸之路上的孔道,夹江产纸,与安徽宣纸齐名,最早的夹江纸据说可以追溯到唐代。那时的夹江,古道人潮熙攘,商贾往来不绝,他们出资请来工匠,在岩壁上开凿出一龛龛精妙绝伦的佛像,从星星点点逐渐连崖成片,俨然南方丝绸之路上的佛国。

大石包下,我碰到了歇脚的杨桂莲老人,老人住在大观山下,今天带着小孙女到县城卖菜,换几个零花钱。她告诉我,千佛崖过去有座庙,叫都觉庙,记得有天王殿、大佛殿、罗汉殿,商贾、香客走到千佛崖,就从大石包走上去祭拜。庙宇几十年前就拆了,你看岩壁上还有木头的痕迹呢。顺着她的手势,我发现对面是大佛龛,龛中雕有阿弥陀佛与观音、大势至菩萨,高3.5米,也是千佛崖最大的一龛造像。杨桂莲说,这就是过去的大佛殿。

回成都后,我看到一组法国人谢阁兰拍摄的四川影像,其中十一张拍摄于1914年6月21日的夹江千佛崖,杨桂莲的话,也在谢阁兰的镜头下得到证实。一张黑白照片,青衣江上飘荡着一艘孤独的渔船,青石板路沿着江水转到山的那头,岩壁上垂下几道枯藤,大石包与大佛龛之间搭了一个楼阁,青瓦,木柱,简陋的庙宇看起来更像一个歇脚的驿站。

照片中的佛像,有的头部荡然无存,应该是清代县尉王定弢的杰作;有的石窟旁生出了古老的石花,诸如西方净土变中的楼阁、宝塔、经幢,千手观音秀美的脸庞,文殊、普贤菩萨的青狮、白象,翩翩起舞的伎乐完好无缺,仿佛从未历经千年时光。更多的石窟看起来是那么陌生,我从未记得,我在千佛崖见过他们。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haha1229 发表于: 2011-1-1 12:59:17|只看该作者
111111111gjhgjg1jg1jg1j1gj1gj1gjhg1jg1j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4-29 03:51, Processed in 0.078000 second(s), 12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