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7997|回复: 0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张世光 发表于: 2011-1-15 14:22:10|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探讨研究北京有个金川村?

 [复制链接]
  “乾隆两征金川”是大小金川地区人们茶余饭后最爱讨论的话题之一。在代代相传的许多故事中,常常说到北京有个“金川村”。不久前,金川县文化旅游的相关人士探访了北京门头沟区,试图揭开传说的神秘面纱。

香山脚下碉楼谁建造?
  曹雪芹纪念馆坐落在北京香山,纪念馆后有一潭清泉,几座虎皮石砌成的石碉楼在植物园花红柳绿、青山碧水的映衬下显得很美。虽然这些碉楼并不特别高,却和金川地区的碉楼有着相近的样式和风格。
  这些碉楼是谁建造?和四川阿坝金川碉楼是否有关系?这里会不会是传说中的“金川村”?
  红学家李明新告诉记者,碉楼和金川关系十分密切,很可能其中的哪一座就是金川的先辈所修。
  原来,乾隆十一年(1746年)大金土司莎罗奔与小金土司泽旺交战,次年(1747年)莎罗奔再次发兵攻打邻近的革布什扎、明正两土司,四川巡抚纪山派军进行弹压,却被莎罗奔击败。乾隆皇帝得知前线兵败的消息后,命“征苗有功”的云贵总督张广泗统兵进剿。但莎罗奔依靠山高地险和坚固的石碉顽强抵抗,致使清军久攻不下,损失惨重。乾隆皇帝认为是碉楼造成了战争失利,于是下令抓捕一批造碉工匠押往北京。这些押往北京的第一批金川人在北京西山之麓建造了第一批石碉。
  李明新说,金川工匠所建石碉分两种:一种是活碉楼,空心内有阶梯,可攀登到顶部平台瞭望;一种是死碉楼,为实心,北京人俗称“死固坛”,是专门训练士兵攀爬用的。“当时,乾隆谕旨命八旗在前锋护军内挑选千人,专门训练为攻碉特种部队。”不过,这支在香山下训练的特种兵还未到金川参加战斗,莎罗奔就投降了。但是,乾隆不愿解散香山云梯兵,将其编为健锐营。
  乾隆皇帝圣谕下达后,工部随即着手修建健锐营营房。为了演练军队更为方便,同时纪念第一次金川之役胜利,工部还在营房附近修建了大量的石碉楼,总计“营房三千五百三十二楹,碉楼六十八所。”经过此次大规模建设,香山地区才正式出现了大量的石碉楼。现在,大部分碉楼都已消失。
  李明新找出了大量关于香山地区古碉的历史文献,其中有香山地区碉楼的分布统计表。无疑,香山古碉楼和金川石碉有着直接的联系。

“金川村”就在“番子营”?
  曹雪芹纪念馆中有一间不大的陈列室,李明新告诉记者,这间小屋在曹雪芹回京归旗前是健锐营官员居住的地方。“这些官员大多是从金川前线回来后任职,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就是管理来自金川的俘虏。”
  据介绍,当第一次金川战役结束后,乾隆皇帝十分高兴,命令仿照皇太极大破明军洪承畴后在盛京(今沈阳市)建实胜寺记功的先例,在北京香山建造实胜寺,以纪念此次战争的胜利。距实胜寺不远处有一个村落,名为“番子营”,来自金川的降虏、“俘番”就生活在这里。
  如今,在香山红旗村南侧的一座白松堂内,还存有一块乾隆十五年(1750年)留下的御制碑,碑文云:“朕于实胜寺旁造室庐,以云梯军士,命之曰健锐云梯营,室成居定。兹临香山之便,因赐以食。是营皆去岁金川成功之旅,适金川降虏及临阵俘番习工筑者数人,今附居营侧,是日并列众未,俾顶惠焉。”
  两征金川后,一大批金川俘番来到北京。1776年,乾隆皇帝在《四月二十八日紫光阁凯宴成功诸将士》一诗夹注中就提到:“阿桂等所俘番童,有习锅庄,乃斯甲鲁者(即番中傩戏也)亦命陈之宴次。”李明新认为,从中可看出,金川锅庄一跳就跳到天子脚下、紫禁城内,供王公贵族们欣赏。
  李明新说,据史书记载,每逢节日庆典,“番子营”内的艺人都要被招入宫中,在太和殿表演民族独特歌舞,以藻饰太平。表演的节目有音乐、舞蹈、杂耍等多种。他们中除了战俘,还有金川当地艺童和各种能工巧匠。艺童们专门表演大小金川地区的音乐和舞蹈。“《清史稿》将这些音乐称为‘金川番子乐’,据说‘番子营’内的番子最多时候达到3000余人。”
  如今,在被当地人称作“番子营”的地方,从断垣残壁中,仍看出其建筑风格和金川嘉绒藏族老寨房的建筑风格如出一辙。特别是在一些废弃的窗楣上,嘉绒藏族建筑特有的图案还依稀可见。但这里是否就是传说中的“金川村”旧址,仍不得而知。

金川后裔今何在?
  从乾隆十五年 《御制番筑碉诗》中,有提及金川工匠的诗句:番筑碉,不惟效劳,尔乃忘其劳。魋结环耳面顤,嗜酒喜肉甘膻臊。但得酒肉一醉饱,浑忘巴朗卡撒其故巢。“从诗中可以看出,这些金川匠人被带来北京后主要的职责就是修筑碉楼、碉房,为清政府效劳。”李明新说,根据诗中的描写能判断,金川工匠在服饰上,依然保持着金川嘉绒藏族的原貌;在生活习惯上,爱饮酒、喜食牛羊肉;在劳动过程中,常伴以藏语歌谣。
  金川工匠由于修筑碉房的技艺高超,能不用绳墨规矩等器具就筑起高耸的石碉,这些都引起了乾隆皇帝的注意,并写进诗歌。尤其是,诗中写到妇女的勤劳能干,“其妇工作胜丈夫”,“说明当时在香山的金川匠人还带有家眷,举家定居于此。因此他们与那些派充苦役的战争俘虏还不完全相同。”
  无论是俘虏还是工匠,这些金川人与他们的后裔在“番子营”生活了两个半世纪之后,如今后裔大都迁居何处?
  香山地区文化研究者罗云告诉记者,他曾经与从“番子营”迁到现门头沟区的郎玉福老人交谈。“祖上说过,我们是来自大小金川。”郎玉福老人说,在他的记忆里,跳锅庄狮子舞的时候,有一种伴奏乐器叫“巴海儿”。同样是从“番子营”迁到门头沟区的杨铁生和郞淑会老人说,记得香山白松堂里的对联,“指云际千峰兴怀蜀道,听松间万籁顿入梵天”,他们认为自己的老家与四川有关。他们也记得老人们跳舞时,有像藏族锅庄里的屈身动作。
  罗云查到文史专家严宽的一篇研究文章,其中写到,上世纪70年代末,有一个叫邓光辉的年轻人到香山小营采风,了解到“番子营”的“苗族”中保留着一种古老的民歌,歌词无人能懂。于是他用录音机录下一首名叫 《阿冻国》(音)的民歌,请懂苗族语言的专家来听,却听不懂,说不是苗族人的语言。后来,他找到严宽听录音。严宽模仿其声,用同音汉字将歌词记录下来,并建议他去请教懂藏语的人。果然,藏语专家听懂了,原来这是一首藏语歌,歌词大意是:“金川啊我美丽的家乡,我时刻怀念你……”罗云说,歌词可以证明北京香山“番子营”一些百姓是源于大小金川地区。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张世光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张世光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张世光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张世光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张世光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张世光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 · 藏族|主题: 266, 订阅: 0
石柱留痕:学校原是清宫保府 防贼防盗防小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18 07:33, Processed in 0.249600 second(s), 10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