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1589|回复: 14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其他粤绣

 [复制链接]

粤绣 (Guangdong embroidery)是指以广东省广州市为生产中心的手工丝线刺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据传粤绣创始于少数民族,明朝中后期形成特色。其特色有五:一是用线多样,除丝线、绒线外,也用孔誉毛捻楼作线,或用马尾缠绒作线。二是用色明快,对比强烈,讲求华丽效果。三是多用金线作刺绣花纹的轮廓线。四是装饰花纹繁缛丰满,热闹欢快。常用百鸟朝凤、海产鱼虾、佛手瓜果一类有地方特色的题材。五是绣工多为男工所任。绣品品种丰富,有被面、枕套、床楣、披巾、头巾、台帷、绣服、鞋帽、戏衣等,也有镜屏,挂幛、条幅等。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孟良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孟良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孟良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孟良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孟良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孟良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国土的守望写就生命高度 张船山对联:虚怀能自得,实政要人为
2# 四姑娘山
 楼主|孟良 发表于: 2011-3-25 18:03:01|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历史沿革
  粤绣包括“广绣”和“潮绣”,泛指广东近二三世纪的绣品。《存绣堂丝绣录》及《篡组英华》等书介绍明末清初的粤绣说:“铺针细于毫芒,下笔不忘规矩,其法用马尾于轮廓处施以缀绣,且每一图上必绣有所谓间道风的飞白花纹,所以成品花纹自然工整”。根据现存粤绣作品分析,它的针步短,色彩浓艳,花纹生动写实。雍正、乾隆时期曾大量行销欧洲和中近东各国,当时有专作外销品的作坊。  故宫博物院陈列有乾隆嘉庆时期粤绣挂屏、团扇、背心之类多件。其中持屏一幅,左角绣红日灰去右方绣藤萝老树,中间掺杂锦鸡、八哥、鹦鹉等,或立或飞神态各异,树下白羊3只,取材布局颇有西洋油画风味。粤绣用色浓艳过于苏绣,且多注重光影变化。  18世纪中叶,广东还流行“皮金绣”,即纳丝绣的一种,底层多用羊皮金作衬,金光闪烁,格外精美。广州刺绣艺人还创造性地用孔雀毛编成线绣花,绣品金翠非凡;有的还用马尾鬃缠绒作勒线,可谓匠心独运。  粤绣早在1915年的巴拿马赛会和1923年的伦敦赛会上,就曾获得很高的评价。现今粤绣,大件手工刺绣绣品如被面、屏风,小件如荷包、扇套、绣花鞋等,妇女衣袖、裙面,多作满地折技花,铺绒极薄,平贴绸面,有的只有翠蓝一色,风格独特。总之,具有浓厚地方色的粤绣,在国际上以及在港、澳侨胞中,备受欢迎。  唐代《杜阳杂编》记载,永贞元年(805),南海(郡名,治所在番禺,即今广州市)贡奇女卢眉娘在一尺(0.3m)绢上绣《法华经》七卷,“字之大小,不逾粟粒”,“点画分明,细如毫发,其品题、章句无不具矣”。她又绣制阔一丈(一丈=3.33米)的“飞仙盖”,上面绣有山水、神仙、玉女,“执幢、捧节童子亦不啻千数”。  唐顺宗(761~806)曾嘉奖其工,谓之视姑。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粤绣经由欧洲商舶出口到葡萄牙、英、法等国,成为宫廷和皇室、贵族们宠爱的服饰品。据《存素堂丝绣录》记载,清代宫廷曾收藏有明代粤绣“博古围屏”等8幅,上面绣制古鼎、器、玉器等95件,“铺针细于毫发,下针不忘规矩”,有的“以马尾缠作勒线,从而钩勒(轮廓)之”,图案工整,“针眼掩藏,天衣无缝”,充分显示了明代粤绣的高超技艺。明代粤绣还以国外进口的孔雀尾羽织成丝缕,绣制成服装和日用品等,金翠夺目,富丽华贵。  清代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高宗诏令西方商舶只限进广州港,促进了粤绣的发展,使粤绣名扬国外。乾隆五十八年,广州成立刺绣行会“锦绣行”和专营刺绣出口的洋行,对于绣品的工时、用料、图案、色彩、规格、绣工价格等,都有具体的规定。乾隆年间(1736~1795),广东潮州也成为粤绣的主要产地,有绣庄20多家,绣品通过汕头出口泰国、马来亚(今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国。  光绪年间(1875~1908),广东工艺局在广州举办缤华艺术学校,专设刺绣科,致力于提高刺绣技艺,培养人才。潮州刺绣艺人林新泉、王炳南、李和彬等24人绣制的“郭子仪拜寿”、“苏武牧羊”等作品曾在1910年南京南洋劝业会上获奖,在当地被誉为“刺绣状元”。著名艺人裴荫、鲁炎1923年在伦敦赛会上现场表演技艺1951年,潮州市13家绣庄成立了公会。  1952年,潮州市抽纱公司下设刺绣部,组织刺绣生产和出口。1956年,广州市成立艺锋、民艺等刺绣生产社。  1955年5月,广州市组建了由新滘区大塘乡19位绣花外工组成的刺绣供销生产合作社—第一刺绣社,两年后更名为新滘刺绣社(现广州绣品工艺厂)。  1957年,广东省、广州市和潮州市相继成立工艺美术研究所,总结、整理粤绣的传统技艺经验。后来,潮州又成立刺绣研究所。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楼主|孟良 发表于: 2011-3-25 18:03:58|只看该作者
品种
  粤绣的欣赏品有条屏、座屏、屏风等。日用品的品种很多,主要有服装、鞋、帽、头巾、被面、枕套、靠垫、披巾、门帘、台布、床罩等。潮州的刺绣潮剧服装也很著名。宗教用品大多为神袍以及寺庙内的装饰品。粤绣按刺绣技艺分,又有丝线绣、金银线绣、双面绣、垫绣等品种。

编辑本段工艺特色
  粤绣,包括“广绣”和“潮绣”,中国四大名绣之一,是产于广东地区的刺绣品。据传创始于少数民族,明中后期形成特色。国内以故宫藏品最多。它以布局满、图案繁茂、场面热烈、用色富丽、对比强烈、大红大绿而著称。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布局满,往往少有空隙,即使有空隙,也要用山水草地树根等补充,显得热闹而紧凑;粤绣的另一个独特现象,就是绣工多为男工,和其他地区绣工均为女子不同,在绣制大件时,绣工常手拿长针站着施绣。  粤绣用线多样形态等因素都用来强化,除丝线、绒线外,也用孔雀毛绩作线,或用马尾缠绒作线。针法十分丰富,把针线起落、用力轻重、丝理走向、排列疏密、丝结卷曲形态等因素都用来强化图像的表现力。粤绣最主要的针法,有洒插针(即擞和针)、套针、施毛针。常用织金锻或钉金绣法衬地。粤绣自清中期以来,分为绒绣、线绣、钉金绣、金绒绣等四种类型,其中尤以加衬浮垫的钉金绣最著名。起初钉金绣只加衬薄浮垫,后来变成衬厚浮垫,使花纹呈浮雕效果,多用于绣制戏衣和舞台铺陈用品及寺院铺陈用品。金绒绣以潮州最有名,绒绣以广州最有名。  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经广州海关出口的粤绣,其价值达到496750两白银。粤绣纹样有三阳开泰、孔雀开屏、百鸟朝凤、杏林春燕、松鹤猿鹿、公鸡牡丹、金狮银兔、龙飞凤舞、佛手瓜果等民间喜爱的题材,构图繁密,色彩浓重。粤绣的主要作品为衣料、被面、枕套、挂屏、屏心及小件扇套、褡裢、团扇、鞋帽、荷包等。粤绣曾于1915年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奖。  自清代以来,潮汕妇女多勤纺织,女子到了十一二岁,其母即为预制嫁衣,家家户户都会纺织刺绣。清代粤绣工人大多是广州、潮州人,特别潮州绣工技巧更高,而且男子精于绣功,为其他省市所罕见。刺绣艺术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实用装饰品上。潮绣以金碧、粗纩、雄浑的垫凸浮雕效果的钉金绣为特色而标异于其他绣种。题材有人物、龙凤、博古、动物、花卉等,以饱满、匀称的构图和热烈喜庆的色彩,气氛鲜明、生动地表现题材,使潮绣产生了丰富瑰丽的艺术效果。潮绣有绒绣、钉金绣、金绒混合绣、线绣等品种,各具特色。《百鸟朝凤》是其代表作品。
4# 金佛山
 楼主|孟良 发表于: 2011-3-25 18:05:13|只看该作者
“广绣”是产于广东地区的手工刺绣品。据传创始于少数民族,明中后期形成特色。其特色有五:一是用线多样,除丝线、绒线外,也用孔誉毛捻楼作线,或用马尾缠绒作线。二是用色明快,对比强烈,讲求华丽效果。三是多用金线作刺绣花纹的轮廓线。四是装饰花纹繁缛丰满,热闹欢快。常用百鸟朝凤、海产鱼虾、佛手瓜果一类有地方特色的题材。五是绣工多为男工所任。绣品品种丰富,有被面、枕套、床楣、披巾、头巾、台帷、绣服、鞋帽、戏衣等,也有镜屏,挂幛、条幅等。  粤绣构图丰满,繁而不乱;图案工整,富于夸张;色彩艳丽,对比强烈;针法多样,善于变化。粤绣运用“水路”的独特技法,使绣出的图案层次分明,和谐统一。“水路”,即在每一相邻近的刺绣面积之间,在起针和落针点之间留出约0.5mm的等距离,从而在绣面形成空白的线条。例如,在花卉的每朵花瓣、鸟禽的鸟羽之间,都留有一条清晰而均齐的“水路”,使形象更加醒目。  粤绣题材广泛,其中以龙、凤、牡丹、百鸟朝凤、南国佳果(如荔枝)、孔雀、鹦鹉、博古(仿古器皿)等传统题材为主。
粤绣针法丰富,有基础针法、辅助针法、象形针法3大类,直针、续针、捆咬针、铺针、钉针、勒针、网绣针、打子针等45种。绣制时,根据设计意图及物像形状、质感和神态,巧妙地将各种针法互相配合和转换,以求达到良好的艺术效果。  金银线绣又称钉金绣,是粤绣的传统技法,针法复杂、繁多。其中以潮州的金银线垫绣最为突出。金银线垫绣是在绣面上,按照形象中需要隆起的部分,用较粗的丝线或棉线一层层地叠绣至一定的高度,并做到外表匀滑、整齐,然后在其上施绣;或以棉絮作垫底,在面层以丝线满铺绣制,然后在面层上施绣;或以棉絮作垫底,覆盖以丝绸,并将丝绸周围钉牢,然后在上面施绣。潮州刺绣“九龙屏风”,画面上为九条动态不同的蛟龙腾空飞舞,又以旭日、海水、祥云相连,组成九龙闹海,旭日东升,霞光万道的壮丽场面。绣品采用了金银线垫绣的技法,龙头、龙身下铺垫棉絮,高出绣面2~3cm,充分表现了蛟龙丰满的肌肉、善舞的躯体及闪闪发光的鳞片,富于质感和立体感。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5# 华蓥山
 楼主|孟良 发表于: 2011-3-25 18:08:13|只看该作者
优秀作品
  20世纪50年代以来,粤绣的优秀代表作品有“百鸟朝凤”、“丹凤朝阳”、“百花篮”、“我爱小鸡”、“鹦鹉”、“晨曦”等。“晨曦”是表现晨雾依稀,太阳初升,万物苏醒,孔雀在百花丛中开屏,翩翩起舞的美丽情景。艺人们在绣制孔雀尾时,用红、绿、蓝、黄、紫等色丝线掺合在一起,充分发挥了粤绣不同针法的特长和丝线光泽的优点,表现了由于受光部位不同而反射出不同色彩的艺术效果。艺人们又根据孔雀的头、颈、胸、腹等部位,灵活地运用勾针、勒针等针法互相组合和转换,生动地表现出各部位翎羽的不同质感。  在唐代至五代十国期间,由于广州属于边疆地区未受到战乱的影响,刺绣与农业、手工业一样得到长足的发展,在宋代至明代粤绣的技艺又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在清朝乾隆年间,广州已设立绣行,在广州和潮州等地也广设绣庄、绣坊,粤绣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解放后,在双百方针的推动下,名家名作不断涌现。
 随着粤绣的繁荣,粤绣的品种也越来越多,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其中高级绣品主要有条幅、挂屏、台屏等,一般绣品则涵盖了日常生活用品的各个方面,如刺绣画片、金银绒挂裙、被面、枕套、床楣、靠垫、批巾、头巾、各种绣衣、绣鞋、绣袋、戏剧服装、帐衽、台帷等等,也有部分观赏绣品,如《晨曦》、《百鸟朝凤》、《九龙屏风》、《吹萧引凤》等佳作。粤绣的题材也比较广泛,包括人物、动物、花鸟、龙凤、山水河川、器皿和各种图案等,其中百鸟朝凤、龙凤、博古则是最具传统特色的题材。
6# 青城山
 楼主|孟良 发表于: 2011-3-25 18:08:43|只看该作者
流派
  粤绣包括“广绣”和“潮绣”两大流派,因而其针法也因其流派的不同而不尽相同。“广绣”的针法主要有7大类30余种,包括直扭针、捆咬针、续插针、辅助针、编绣、饶绣、变体绣等以及广州钉金绣中的平绣、织锦绣、饶绣、凸绣、贴花绣等6大类10余种针法。而“潮绣”则有60多种钉金针法以及40余种绒绣针法,同时,艺人还运用了折绣、插绣、金银勾勒、棕丝勾勒等多种技巧,使“潮绣”在 “绣、钉、垫、贴、拼、缀”等技艺上更趋完善,产生“平、浮、突、活”的艺术效果。  粤绣除采用丰富而多变的针法外,在创作设计方面还注重主意,善于把寓意吉祥和美好的愿望融入绣品中。在创作方法上采用了源于生活而又重视传统,不满足于现实的描绘而追求着更为美好的理想,与此同时,还善于涉取绘画和民间剪纸等多种艺术形式的长处,使绣品的构图饱满,繁而不乱,针步均匀,光亮平整,纹理清晰分明,物像形神兼备,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充分地体现了粤绣的地方风格和艺术特色。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7#
 楼主|孟良 发表于: 2011-3-25 18:08:59|只看该作者
按材料分类

绒绣
  在各种丝、绸、缎上,以平绣针法用丝绒绣出平的画面;题材多为飞禽、博古,用作画片、挂屏等。

钉金绣和金绒混合绣
  钉金绣,又称金银绣;以金银线为主,绒线为辅的叫金绒混合线。钉金绣针法复杂,有过桥、踏针、捞花瓣、垫地、凹针、累勾绣等60多种针法,其中"二针企鳞"针法为其他绣种所无。钉金绣运用垫、绣、贴、拼、缀等技术处理,可产生浮雕式的艺术效果。

线绣
  纯用丝线平面绣制。潮绣作品《郭子仪拜寿》、《狮子头》、《海龙王头》、《安春鸟》等,在宣统二年(1910)清政府在南京举行全国工艺赛会上得奖。刺绣作品还于1915年参加巴拿马国际博览会,1923年和1925年参加伦敦赛会,得到国际上较高的评价。
8#
 楼主|孟良 发表于: 2011-3-25 18:09:41|只看该作者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9#
 楼主|孟良 发表于: 2011-3-25 18:10:20|只看该作者
现代广绣

起源
  广绣是发源于广州及其古属地南海、番禺、顺德等地的民间刺绣工艺,与潮州刺绣合称粤绣,与湘绣、 蜀绣和苏绣并称中国四大名绣。循着这一具有浓郁岭南风味的艺术品游览广州,正如触摸千年古城的文脉。

丝绢上的佛经
  广绣流传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唐代苏鹗所撰《杜阳杂篇》最早描述广绣的精湛技艺:“永贞元年南海贡奇女眉娘,年十四,工巧无比,能于一尺绢上绣《法华经》七卷,字之大小,不逾粟粒而点划分明,细如毫发,其品题章句,无有遗阙。更善作飞仙,盖以丝一钩分为三股,染成五色……” “给西方的礼物”  到明代,广绣已成为广州民间重要的手工业之一。  明正德九年(1514年),一葡萄牙商人在广州购得龙袍绣片回国,并将绣袍献给国王,得到重赏,广州绣品从此扬名海外。 英国女王伊利莎白一世非常欣赏中国的金线银绣,倡立英国刺绣同业会,按广绣作坊形式组织英王室绣庄,从中国进口丝绸和丝线加工绣制贵族服饰;英王查理一世倡导在英伦三岛传播广绣艺术,广绣被西方学者称誉为“中国给西方的礼物”,英、法、德、美各国博物馆均藏有广绣。  清初,英国人把服饰拿到广州绣坊加工。从此,广绣明显地吸收了西洋画的艺术风格,成为商品性和实用性强于其他地区的绣种,在对外贸易中迅速发展。 文德路文德路过去是广州文教的中心区。 一直是个书香之地。裱字画、卖古董、书籍和文房四宝的店铺,鳞次栉比,成行成市。文人雅士常来搜购各种古籍善本。 现仍有几家经营刺绣的门店,摆满了各种风格的刺绣作品,通过这扇窗口,传统的刺绣艺术品走向市场。  清朝中叶,由于粤剧和粤曲的繁荣,广绣增加了一类新品种──粤剧戏服。当时,广州状元坊制作的戏服已享誉国内,连宫廷戏班也慕名来定制,状元坊内遍布加工粤剧戏服的刺绣作坊,成为名扬海内外的“刺绣一条街”。广绣业得以成行成市,广州刺绣艺人的技艺也达到极高水平,能够娴熟地运用绒线绣,并创造性地用孔雀毛、马尾作线缕和勒线,用金线和银线刺绣。  状元坊广州市人民南路边上有一条青石板铺就的狭长小巷,它就是被称为“广州最知名的时尚集中地”、“年轻人的购物天堂”的状元坊。 这条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古老内街巷,因有宋代状元张镇孙的故居而得名。如今,状元已埋入故纸堆中,小巷却依旧闪耀着动人的光彩。几十元的时髦衣服、几元钱的卡通公仔、加入流行元素的西藏饰品、活泼可爱的各种小宠物以及经济实惠的诱人小食都吸引着追求时尚的年青人。
10#
 楼主|孟良 发表于: 2011-3-25 18:10:49|只看该作者
广绣大师

陈少芳
  提到广绣,不可不提现年已71岁的广绣大师陈少芳。1962年,经过4年在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人物科学习的陈少芳,毕业分配到广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从那时起,她就与广绣打起了交道。45年过去了,陈少芳将半辈子的心血都融灌在广绣这一传统民间艺术之中,继承传统、融会创新,当年的大学毕业生,已成长为“现代广绣”的奠基人,成为蜚声海内外的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师、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如今,她又荣获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称号。 聚数十年广绣工艺的心血,成功创造了“陈氏广绣”独特的“丝线色彩构成法”,为广绣发展创新作出了贡献。  传统广绣多以吉祥喜庆的传统题材,用白描的手法制作,而经过陈少芳等人的传承和创新,广绣迎来了艺术的高峰,被称为“现代广绣”。现代广绣在白描基础上使用上色手法,并运用国画和油画的表现手法将选材延伸到人物肖像等范畴。与此同时,陈少芳还根据她需要表达的艺术意境,天马行空地创造出许多新的针法。挥洒自如地妙用了广绣的艺术语言,如创出“绒毛针”绣小雏鸡,创出“个字针”绣小鹿和马,创出“短发针”绣小孩的“光头”,创出“竹编针”绣竹篮…… 大大丰富了广绣的技艺。 一只鸡仔用了近三十种颜色和苏绣用色彩丰富的丝线来完成绣品相比,现代广绣的创新之处在于“丝线颜色构成法”。传统广绣的丝线颜色要比苏绣少一半,而陈少芳经过十多年的钻研,创制出用丝线累叠等方法构成多种色彩,“想画出什么色彩,就能绣出什么色彩”。  《我爱小鸡群》是陈少芳作品中最具特色的一幅,堪称现代广绣的名品。传统的四大名绣在绣小鸡时只会用深、中、浅色来表现茸毛的质感。而陈少芳的这幅绣品中的十几只小鸡则用上了油画中的“倾向色”,仔细看上去,小鸡的毛色有的倾向于紫,有的倾向于绿,有的倾向于黄色,只只不同。最特别的是绣品中彝族姑娘手中捧起的那只鸡仔,用茸毛针绣成, 在背光面采用国画的勾染法,区区一只鸡仔居然用了二三十种颜色的绣线,可谓惟妙惟肖。1978年,作品在北京全国工艺美术展览展出时,邓小平在作品前伫足观赏了许久,还兴致勃勃地招呼陈永贵说:“快来看小鸡。”  《岭南锦绣》是陈少芳设计了四十年、研绣了十多年创作出来的巨幅刺绣长卷,这幅13.8米长的花鸟长卷,绘绣出春夏秋冬百花争艳百鸟和鸣的岭南景色,包含了广绣大部分的传统技法与“陈氏广绣”的创新技艺。1999年4月,著名岭南画派大师关山月看到这幅绣画时十分激动,在早已“封笔”的情况下,破例为“长卷”命题并挥毫“岭南锦绣”,评价这幅广绣长卷是“广绣划时代的世纪之作”。  2001年,“陈少芳广绣作品展览”展出,创下了四十五万人次争睹展览的记录,来自海内外的观众好评如潮,作品《赵朴初像》以其生动的神韵吸引了前来参观的三十多位西藏高僧,他们如见其人地合十诵经,并一个接一个地向绣像中的“赵朴初”行碰额礼。 陈少芳家广绣展厅广州番禺区陈少芳家广绣展厅内,展示了数十幅凝聚着她数十年心血创作的广绣精品:获 “广东省首届工艺美术名家名作展”金奖《我爱小鸡群》及珠绣《马到功成》;获 广州市工艺美术精品展金奖《凤冠鸟》;  2006年代表广绣参加中国“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的《傲视群芳》等刺绣佳作,以及被国内外报刊争相刊登、印刷成年历、年画、明信片、贺年卡、电话卡的绣作《北方来的新伙伴》等等。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 陈家祠)到陈家祠可以一览广绣艺术的精髓。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依托广州陈氏书院(俗称陈家祠)而设。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6-11 08:44, Processed in 0.156001 second(s), 10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