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14584|回复: 8
 2熊猫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纪实·新闻川滇古道上的丧葬习俗

 [复制链接]
  生老病死是人生命的必由之路。笔者虽不作专题研究,若是遇缘,顺带会采撷之。2005年2月,笔者因撰写《田栋云生平考述》(田动云,筠连人,黄埔军校四期学员、国民党军统蓉组书记、昆明交警第十二总队少将总队长,1949年率部并纠集国民党军残部在西南一带负隅顽抗,使得大陆全面解放推迟了半年之久)采撷资料去筠连县一带寻访了一周,在川滇古驿道上的筠连巡司镇碰上一苏姓老人故世,顺带拍下了这一组镜头。土葬,次日清晨下着小雨,被八人抬着龙杆的棺木及送丧队伍浩浩荡荡向墓地进发。山道溜滑,还用绳索系着协助拉上去。墓寝是早已修筑好了的。除了近亲挚友,街坊邻里都来礼节帮忙,自然就得摆坝坝宴。近二十余年来,乘着改革的春风,筠连人开发得早,商事做到了下江一带,尤其是商贸闹市“柯桥”,主要做魔芋、化纤等生意发了财;而且,筠连本地产煤,煤也是一项发财之道,所以,他们有了钱,在活着滋润的同时也要死后厚葬,不惜花数万甚至几十万修筑墓寝,大多用石砌,雕龙饰凤,型如宫殿。享受厚葬也并非是你皇帝的专利。
  2011年也是2月,笔者应宜宾县横江镇政府之邀,为其古镇开发作文字工作,为了弄清其古道(水道、驿道,抑或是否与秦开五尺道有关)专程只身沿着川滇古道的遗迹区域而行,或步行,或搭车,来回约二十天,拍下了千余张沿途古道及风俗照片。在返程途中经川滇关河水道云南境内新滩(水码头)时遇上一位老先生故世,顺带也拍下了一组丧葬情况。择部分上网以飨网友。(不是摄影师,相机也一般,Canon lxvs105型,见谅。)

筠连巡司丧葬1.jpg

筠连巡司丧葬2.jpg

筠连巡司丧葬3.jpg

筠连巡司丧葬4.jpg

筠连巡司丧葬.5.jpg

筠连巡司丧葬.6.jpg

筠连巡司丧葬.6.jpg

筠连巡司丧葬.7.jpg

筠连巡司丧葬.8.jpg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丁芝萍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丁芝萍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丁芝萍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丁芝萍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丁芝萍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丁芝萍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庞小峰先生给王德奎同志的信
2# 四姑娘山
 楼主|丁芝萍 发表于: 2011-4-2 12:04:32|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回复 1# 丁芝萍
云南新滩丧葬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大千堂 发表于: 2011-4-2 12:59:33|只看该作者
民俗文化有深入研究必要,丁大姐辛苦.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钱 +10收起理由
leikang + 10

查看全部评分

4# 金佛山
 张世光 发表于: 2011-4-4 18:26:52|只看该作者
丁老师辛苦了!

丧葬习俗是我国民俗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值得研究。

记得1957年我的婆婆(即外婆)过世,当时请了一班和尚来超度亡魂。婆婆的黑漆棺材就停在堂屋(成都人说成“桃乌”)里头,靠左后方,棺材大头朝外,地上点了一盏油灯。和尚们做了三天道场,就在堂屋前头的院坝头转圈,边敲着木鱼、铃铛之类的东西边念经。我的妈妈和她的姐姐们不时要到堂屋里哭丧。她们几姊妹哭累了就进到房间(成都人说成“房圈儿”,即卧室)头休息,过不了多久,又出来坐在小板凳上,守在棺材旁哭,边哭边诉说着婆婆在世时的好处。我记得很清楚的是,她们还多次哭道:你再活二十年吗也不少嘛(我婆婆去世时73岁)。我的大舅舅三十多岁时到陕西收货款,一去不返,不知生死,于是由二舅舅当孝子,我的表哥是大舅舅的儿子,当时十四岁,长房长孙,所以也披麻带孝参与丧葬活动。出殡那天,十分热闹,先由我们的六姨爹唱他写的祭文。六姨爹是个才子,写的祭文文笔非常漂亮。只记得他长声吆吆地唱祭文。祭文都是记述婆婆在世时的好处,特别提到了当“位爷”(老成都人的习惯喊法,即外公)年轻得痨病时,按照医嘱,婆婆从胳膊上割下一点肉作为药引子炖到肉里。出殡时要放火炮儿,杀了一只大公鸡,把鸡血洒到地下,还让二舅舅跪在地上送行。表哥也跪在二舅舅侧边,还拿针把表哥的指姆儿锥(成都人说“居”)出血。后来就抬起棺材出门,前头有引魂飘儿,祭幛,边走还便撒钱纸,由表哥端灵牌子。其他的就记不起来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钱 +40收起理由
leikang + 40谢谢回复

查看全部评分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5# 华蓥山
 喻其林 发表于: 2011-4-5 12:39:05|只看该作者
小时候参加过几次葬礼,觉得很神奇。后来丧葬改革,形式变了很多……
6# 青城山
 wuchongyis 发表于: 2011-4-5 14:44:35|只看该作者
张世光摆的这个葬礼很像就是成都东山客家的葬礼。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钱 +10收起理由
leikang + 10谢谢回复

查看全部评分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7#
 楼主|丁芝萍 发表于: 2011-4-6 19:59:41|只看该作者
张老师回忆的其先辈的葬礼给我们宜宾市差不多。做道场是近几年的时尚,尤其是农村;而请现代乐队或玩友座唱是城市的时兴;哭丧是一门学问,有调子,数起哭(唱),向亡人也是对未亡人哭诉。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钱 +10收起理由
leikang + 10

查看全部评分

8#
 山野耕夫 发表于: 2011-4-9 23:09:17|只看该作者
我也喜欢研究民俗。向老师们学习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钱 +10收起理由
leikang + 10谢谢回复

查看全部评分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9#
 王蓉 发表于: 2011-4-15 20:02:03|只看该作者
其实火葬是最好的,环保无污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9 07:26, Processed in 2.386805 second(s), 12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