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241|回复: 0

[2017年诗经中的玉文化

 [复制链接]
  《国风?卫风?木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在这里琼琚(jū):美玉名。下文“琼玖”“琼瑶”意同。《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的涉玉诗篇可以看出周代玉文化的特点,即玉器的人性化特征得以确立、“玉德”成为道德标准。《诗经》中反映的玉意象的内涵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玉与爱情
  爱情是美好的东西,人们为了相互表示爱慕,为了传达出自己内心的感情,于是“托物言志”即把玉作为传递感情的一种信物。《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丘中有麻》:“彼留之子,贻我佩玖”都以赠送美玉雕琢的佩件来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

为什么人们会用玉来承载他们的爱情呢?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因为玉之美,温润晶莹,色泽典雅,肌理清澈,有情人总认为自己的情人是西施是完美无暇的,如《野有死麇》中“白茅纯束,有女如玉”在此以玉言女子之美,玉之美便不是一种特殊的工艺审美对象之美,而成了美的标准,甚至是美的机至,因此当我们见到俊难倩女,被他们的美艳惊呆了,不知如何言说,只好说他们“如玉”。
  二是玉之坚,美玉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把玩的时间越长越使人怜爱,情人用玉能充分表达情人间的山盟海誓,白发偕老的忠贞爱情,如《子矜》“青青子佩,悠悠我思”充分显示出对情人剪不断的幽思,只能依靠“青青的子佩”来传达自己对爱情的不渝忠贞情怀。《有女同车》“将翱将翔,佩玉将将”则反映出这位女子的温柔腼腆,监守礼节,走路富有节奏,锵锵之声不觉入耳。
  三是玉之纯,玉是纯洁无暇的,即使有瑕疵也是露在外面的让人一目了然,如《白驹》“生刍一束,其人如玉”就指出了思妇怀念外出丈夫的复杂心理,如玉般的丈夫深深牵动着她的心,这里的玉既指丈夫外表的俊美,也指道德的高尚。
  四是玉之德,男女双方之所以互赠佩玉是因为玉是个人品德操守的象征,以此来显示自己是有德之人。
  五玉是吉祥物,玉在古代作为一种礼器本含有乞求吉祥的寓意,人们以玉乞求吉祥,保佑自己的心爱之人免除灾祸,永远幸福,反映出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
  从以上几个方面可以看出,玉代表了他们至死不渝的爱情,记载他们从相识相信相知相爱到相儒以沫的生活过程,人们将玉的外在形态之美与内在美蕴涵在爱情中,使玉赋有了一种浪漫温馨的色彩,使玉这一物象经过主体独特的审美活动,创造出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相融合的“玉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是生活的外在景象与诗人的内在情思相统一,让玉在诗人爱情的遐想中大放光芒。

二:玉与君子
  我国自古就有“君子与玉比德”的传统,所以“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佩玉成了君子有德的标志。玉的外表温和而润,本质却至坚至刚,与君子道德追求的境界正相吻合君子是指才德出众,爱国爱民,高尚正派的人,仁德的人不忧愁,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士人以佩玉来证明自己是一位受到信任和尊重的君子。
  “君子比德与玉”的道德观念,把人品之德、仁、智、义容纳在玉之色泽、质地、形状上,于是有了“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之说。玉质佩饰也就成了显示身份与教养的标记,如《都人士》“彼都人士,充耳秀实”这里的充耳是古代的饰物,悬于冠冕两旁,下垂耳际,用玉制成。秀是玉的另一种称谓,从这里可以看出都人士是京城中的贵族男子,出身于有礼法的大户人家,《著》中的琼华、琼莹、琼英是指一种红色而有光泽的玉,也是一种饰物。
  君子在自身的性格上也要加以修养,《诗经·小戎》“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温润是对玉器肌理的一种感觉,即给人不涩、不干、不湿、不裂的感觉,故引申为人格的宽缓柔和,温良恭俭,这正是儒家对君子的基本要求,这首诗表达的是一位女子对出征丈夫的思念,“温其如玉”就是指她的夫君温和文雅,体贴敦厚的性情和德行高尚的品质。玉德就成为君子的德行,这说明玉之美在时人看来,已不止其外在的形式之美,同时还有了内在的精神价值,此处玉之内在美则言其“温”,以玉之温润质感言人性格的温和、内秀、儒雅以之比喻人的内在德行。
  但君子如何比德与玉呢?玉有十一种德,即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玉质地不仅细腻晶莹,而且坚硬异常,令人想到“智”的品德;玉有棱有角,却不刺伤人,令人想到“义”;垂直下坠,则想到了“礼”;叩之没有杂音,符合乐的要求;瑕瑜互见,自然想到“忠”;玉色晶莹透明,不有阴翳似“信”;,气如长虹,自然联想到“天”;玉为山川之精英,是大地之造化。玉有圭璋之制,天下通达,是德之行也,君子贵之,故得天下之道也。在这里玉就代表德,德就物化为玉,玉德就成为文明社会发展的精神之柱。
  比德的方式在以后的文学创作中不断顽强的延续着,这一具体途径的情理结构也成了一种传统,一直到今天以所谓梅兰竹菊“四君子”来比拟崇高人格,庄严情操不仍然是中国知识分子和文艺家所经常运用的文艺形式的情感符号嘛!比德极大的运用和扩展到许许多多的事物景色,美人芳草,龙凤云霓,人禽动物……
  所以君子如玉,它以中国人独有的审美方式和审美情感塑造了一个“君子”使他成为人们追求道德精神人格完美的标志。
  总之,从古至今,中国人爱玉,以玉比德,以玉养德,不只是因为它外在的美,而是因为透过它的钻研之美闪烁出一种深刻的内涵。玉在爱情中充分显示出人们对爱情的崇高赞美,使玉这一自然物质在爱情中熠熠发光,玉的品格比附在爱情中,使玉和爱情得到升华,在浩瀚的古玉文化中,比德的思想更是让人惊叹,人们仅从一个自然物质,经道德情感的摄入后。越发突出了玉的魅力,使玉和君子在伦理道德体系中不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君子比德与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以及“言念其人,温其如玉”的风格更是体现出君子人格,玉德思想更是丰富了中国的文化不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玉的观念一直留在人们的脑海中,玉的外在形态和内在品格通过人们的意象化,不断的被人们吟咏唱和。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花花大姐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花花大姐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花花大姐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花花大姐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花花大姐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花花大姐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Ubuntu Dock再迎改善:钉选应用可显示进度条和通知徽章 守身如玉之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6-2 12:57, Processed in 0.171601 second(s), 7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