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15984|回复: 81
#
跳转到指定楼层

[科技·双创“中国天眼”新发现201颗脉冲星 挑战银河系电子分布模型

 [复制链接]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Telescope),简称FAST,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克度镇大窝凼的喀斯特洼坑中,工程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天眼”工程由主动反射面系统、馈源支撑系统、测量与控制系统、接收机与终端及观测基地等几大部分构成。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被誉为“中国天眼”,由我国天文学家南仁东于1994年提出构想,历时22年建成,于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是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主导建设,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综合性能是著名的射电望远镜阿雷西博的十倍。
  截至2018年9月12日,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已发现59颗优质的脉冲星候选体,其中有44颗已被确认为新发现的脉冲星。2019年3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FAST总工程师、研究员姜鹏接受专访时说道,和天马望远镜团队合作,首次成功实现联合观测,这标志着FAST具备了联合组网观测的能力。
  截至2019年8月28日,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已发现132颗优质的脉冲星候选体,其中有93颗已被确认为新发现的脉冲星。

〓 相关链接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乌江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乌江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乌江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乌江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乌江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乌江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话说女人味 甘肃省委原书记林铎任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81#
 我叫小风筝 发表于: 2021-5-20 09:36:00|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中国天眼”新发现201颗脉冲星 挑战银河系电子分布模型

源自:中国新闻网
原文标题:“中国天眼”新发现201颗脉冲星 挑战银河系电子分布模型

  中新网北京5月20日电(记者:孙自法)“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再次取得重磅天文成果──新发现201颗脉冲星,包括一大批暗弱脉冲星。
《天文和天体物理学研究》新一期封面。 国家天文台 供图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20日发布消息说,该台韩金林研究员领导的科研团队利用“中国天眼”开展银道面脉冲星巡天,最新发现了201颗脉冲星,其中包括一批最暗弱的脉冲星、挑战当代银河系电子分布模型的大色散量脉冲星、40颗毫秒脉冲星、16颗脉冲双星、一批模式变化和消零脉冲星以及射电暂现源等。
  这一重要天文学成果当天以封面文章形式,由中国主办的天文学国际期刊《天文和天体物理学研究》(RAA)正式发表。
  
新发现脉冲星的色散量(DM)与两种银河系电子密度模型估计的最大DM值的比较。 国家天文台 供图

  提出用FAST进行脉冲星快照巡天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科普称,脉冲星是大质量恒星死亡后的残骸,是宇宙中密度最高、磁场最强、自转最快、相对论效应显著的一类迷人而又奇异的天体,是研究宇宙极端环境中物理规律的理想实验室,长期以来都是备受注的天文和物理前沿研究领域,涉及引力波探测、精确验证广义相对论、限制极端物理条件下的物态方程、高精度时空基准建立等重要基本问题。自1968年脉冲星首次发现至今50余年,全球已发现约3000颗脉冲星,其中约400多颗毫秒脉冲星。
  作为当今世界灵敏度最高的射电望远镜,FAST配备19波束L波段接收机,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脉冲星搜寻利器。韩金林团队提出利用FAST进行脉冲星快照巡天(GPPS),对FAST可见的银道面区域逐点进行5分钟的暗弱信号积分,首次使得针对银河系大天区面积的脉冲星系统性搜寻进入微央斯基量级的灵敏区域,预期FAST能够发现1000颗左右的新脉冲星,并期待发现特殊类型高科学价值的脉冲星。
  
位于银河系本地旋臂(左)或人马旋臂(右)的新发现脉冲星(五角星)具有超常的色散量(DM)。 国家天文台 供图

  新发现脉冲星挑战银河系电子分布模型
  韩金林介绍说,GPPS项目团队2019年完成观测模式和数据处理试验之后,项目于当年底被FAST科学委员会选定为重大优先观测项目之一。2020年初,GPPS巡天项目正式开启观测。
  截至2021年3月,GPPS共计观测了约126平方度的银道面区域,占比不到巡天项目总体规划的5%,但已经取得丰硕的科学成果。目前已发现新脉冲星201颗。相比之前世界上最灵敏的望远镜巡天,GPPS巡天灵敏度总体而言要高约一个数量级。
  韩金林指出,在GPPS新发现的脉冲星中,一部分特殊脉冲星的色散量远远超过目前最好银河系电子分布模型的预计。根据模型估算,这些脉冲星应该位于银河之外。
  不过,“考虑到银河系在这些方向有银河旋臂,它们含有大量电子气体云团,很可能是模型中这些云团的数目或云团里的电子密度被严重低估了。因此,新发现的脉冲星对当今的银河系电子分布模型提出挑战”。
FAST-GPPS脉冲星搜寻灵敏度曲线及巡天探测的脉冲星,红色为GPPS新发现的脉冲星。 国家天文台 供图
  新发现40颗毫秒脉冲星及一批特殊脉冲星
  韩金林说,GPPS巡天早期结果还发现40颗毫秒脉冲星,其中至少有14颗位于密近双星系统中。“毫无疑问,后续对这些毫秒脉冲星的测时观测可以用来探测来自遥远星系的低频引力波,还可用于建立脉冲星时间和空间基准,其中一些脉冲星将会成为检验引力理论的绝佳利器”。
  GPPS巡天同时发现了一批模式变换或消零脉冲星、旋转射电暂现源以及在超新星爆炸遗迹附近的脉冲星。这些特殊脉冲星对研究脉冲星辐射物理有重要意义。
  此外,GPPS巡天团队还记录和分析了偏振数据,发表8颗脉冲星的偏振参数和法拉第旋率。利用GPPS巡天得到的高清灵敏数据,该团队改进了64颗已知脉冲星的物理参数。
GPPS与其他望远镜发现的脉冲星光度函数分布比较。 国家天文台 供图
  GPPS巡天未来有望完成银河系脉冲星普查
  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天文和空间科学研究员、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曼切斯特(R N Manchester)教授和美国康奈尔大学柯蒂斯(J M Cordes)教授被《天文和天体物理学研究》期刊特邀为该论文的审稿人,两位国际资深专家对利用FAST进行脉冲星快照巡天取得的天文发现成果给予高度评价。
  曼切斯特教授在当期“新闻与观点”专栏发表评论称,“到目前为止,GPPS巡天仅覆盖了FAST可观测天区一小部分,就已经发现201颗以前未知的脉冲星。作为一个巡天项目早期阶段,这数目令人印象非常深刻”“发现40个毫秒脉冲星,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他认为,GPPS项目成果论文揭示,FAST在脉冲星天文学特别是脉冲星搜寻方面拥有大好前景。
  “GPPS巡天可能主导未来脉冲星发现,最终完成完整的银河系脉冲星普查。”柯蒂斯教授在评论中指出,GPPS巡天还可能迟早会发现脉冲星-黑洞双星,并对银河系星际介质的研究大有裨益。该论文将让学界“对FAST研究致密天体和基本物理的大好前景感到兴奋”。
  韩金林表示,GPPS项目团队目前正继续努力搜寻整个FAST可见银道面区域,未来结果可期。 ●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80#
 靠边儿闪 发表于: 2021-5-5 12:04:00|只看该作者

中国天眼的青年力量:那时,他们二十郎当岁

源自:中国科学报
  今年,中国天眼(FAST)运行和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总工程师姜鹏43岁,测量与控制工程部主任孙京海38岁,机械组组长姚蕊37岁……
  为了把自己纳入“青年人”的行列,他们翻遍了国内外对“青年”的年龄界定,最后姜鹏笑着说:“找到了!世界卫生组织说,16到44岁都算青年!”
  在刚加入FAST团队时,他们从没纠结过这个问题,那时,姜鹏31岁,孙京海22岁,姚蕊22岁……
  如今,FAST建成了,他们也快要走出“青年人”的范畴,但是他们不苦恼,因为他们的青春写进了历史,因为新生代们也正在如他们和他们的前辈们一样,继续为中国科技事业而奋斗。

调试组历尽艰辛后终于实现望远镜联合观测,成员留影纪念  7364-kppteas7240712.jpg  保存到相册

青葱岁月的苦与甜
  早先参与望远镜建设的人,常津津有味地追忆十多年前的日子。FAST运行和发展中心测量与控制工程部测量组组长于东俊就是其中一位。
  2009年夏天,于东俊毕业后入职中科院国家天文台,3个月后就被派到FAST现场。第一次出公差、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去山清水秀的贵州……种种美好想象在于东俊脑海中反复出现。然而,现实给他泼了盆冷水:当时的大窝凼里,没有手机信号,吃住在临时板房,还要忍受各种蚊虫叮咬。
  相比于生活条件的简陋,技术挑战才是最熬人的。

青年科技工作者常年待在大山中,有时对未来也存着迷茫  b94b-kppteas7240681.jpg  保存到相册

  2009年,姜鹏博士毕业。一张招聘启事偶然出现在他面前:“一个500米直径的索网,能变形,抛物面可以在它的不同的部位形成,而且要求控制精度达到毫米级……”“500米”“变形”“毫米级”,这些让姜鹏觉得“不可思议”。带着好奇,他加入了FAST工程项目建设团队。然而,很快他就发现,工程技术举步维艰。
  当时的一大“痛点”是索疲劳问题。FAST是个庞大的射电望远镜,如果把它比喻成一口盛满了水的锅,够全世界所有人喝一天。什么样的索网,能30年不坏、分毫不差地撑起这口大锅?
  当时,姜鹏等人从市面上知名厂家买来十根钢索,然而,在疲劳实验中,所有钢索都失败了。这件事很快在天文圈里传开,很多人都说FAST要完了。顶着压力,姜鹏等人用两年时间没日没夜地钻研,经历了近百次失败,最终才像做梦一般研制出一款适用于FAST的成品钢索结构。
  一路走来,磕磕绊绊,但大家乐在其中,“经常能遇到山穷水尽疑无路的绝境,也能享受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FAST 运行和发展中心综合管理部主任潘高峰说。
  那段日子很苦,再回首时却都变成了甜。FAST运行和发展中心结构与机械工程部主任李辉,这样评价那段日子对自己的意义:“通过努力,我亲眼见证了FAST的成长,这样的大型项目给我提供了丰富自身经历的机遇,这种机遇无疑是一种财富,极大地拓展了我的视野。”

2009年9月22日,姜鹏和同事在密云安装反射面板进行试验  a928-kppteas7240682.jpg  保存到相册

“难点”最终成“亮点”
  FAST的骨干们,在刚加入团队时,都只有二三十岁。在老一辈科学家的信任与呵护下,他们身上的闯劲和创造力,让FAST一次次逆境翻盘。
  在望远镜调试之初,孙京海遇到了一个难题:采购的高压滤波器定制产品寿命短、可靠性不满足需求,因为全世界都没有像FAST这样的特殊需求。如果用采购的产品,设备有失效甚至爆炸的风险;如果不用,望远镜观测质量得不到保证。怎么办?
  琢磨了一段时间后,孙京海发现,问题出在元器件的选型和制造工艺上。于是,他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研发方案,从元器件开始做。可是,孙京海既非电气电子专业科班出身,也没有设计经验,他提出的解决方案没有得到普遍认可。幸运的是,包括FAST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南仁东在内的前辈们,支持他干下去。
  于是,孙京海和同事一起,从头开始学。书本上的设计方法不好用,他们就创造新方法。通过几轮的测试、改进,产品的性能和可靠性得到提升。到了调试阶段,他们坚定的用了自己设计研制的产品,实现了工程所需的效果。
  姚蕊也遇到过类似的事。望远镜建设期间,她主要负责馈源舱研制。馈源舱相当于天眼的瞳孔,起到聚焦的作用。建设阶段,为了解决馈源舱的超重问题,姚蕊等人抛弃了多年的馈源舱设计方案,大胆地对馈源按照观测进行分组,并将馈源舱的圆柱体变成了“钻石三角形”。
  姚蕊忐忑地把新设计方案递给南仁东:“南老师,这样设计会不会不好看?”南仁东看完方案,沉默些许后说:“也不难看。”至今,姚蕊都不知道南仁东是不是真的喜欢馈源舱的新造型,但他的支持让这个创造性的方案最终得以实现。
  忆及过往,每个人心里都感慨万千。“我们这一辈人接过FAST的工作,就要尽自己的力,发一份光。”科学观测与数据部科学观测组组长钱磊说。FAST运行和发展中心电子与电气工程部主任甘恒谦也感慨:“以南仁东为代表的老一辈科研工作者,潜心研究,自主创新,历时二十多年,攻克众多建造技术难题;青年一代科技工作者应该继续发扬这种精神,把FAST运行维护好,以高质量观测数据、重大科学成果回馈社会。”

现场工程师常年在台址驻守值班,家人带孩子探班  15a0-kppteas7240713.jpg  保存到相册

大窝凼里的新气息
  2020年1月11日,FAST通过国家验收,正式对国内开放运行。又一批新生代科技工作者来到这里,帮助FAST向“早出成果、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出大成果”的目标迈进。
  2012年,20岁出头的孙纯加入FAST,如今,作为工程师的她,主要的工作是给每个项目安排合理的观测时间。望远镜每一秒的观测时间都很宝贵,而每天等待观测的源就有几千个。不浪费观测时间,是他们安排观测计划的主要原则。每天,孙纯都要对计划逐一核查,一旦两个特殊要求的源出现观测时间冲突,她就要耐心地做协调,按规则给每个待观测源排好队。
  为了实现观测任务的高效安排,2020年初,孙纯参与开发出了观测项目管理系统。2021年3月31日起,FAST正式向全球科学家开放,她又参与开发了英文及观测项目申请评审系统,为全球科学家提供申请、创建、安排、执行一条龙服务,保障FAST能产出更多成果。
  与孙纯一样,工程师黄梦林也常驻FAST现场,为天文学家们提供数据服务。2014年,她来到这里,负责数据中心的建设和运行维护。那时,FAST还没有数据中心。他们一步步开展需求分析、招标、上架安装、配置环境、提供服务、后期运维工作。接着,机房多起来了,设备多起来了,数据中心的人员队伍也越来越壮大……一步步走到今天,黄梦林充实而自信。
  每次忙到快要崩溃时,黄梦林总会抬头望向窗外。综合楼的门旁,南仁东的雕像矗立着。看着南仁东的雕像,她会想起与他相处的点滴,也由此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能为科技强国贡献自己微薄之力,这辈子就值得了!”
  所有成长在中国天眼里的青年人,都有他们的大理想和“小心思”。正如姜鹏所说:“我们不能忘记的初心是要做一台好用的望远镜,我们对未来美好的愿景是希望后来者们用好这个设备,我们必须接受的现实是我们也终将是过去时,如果说我们还有点奢求的话,那就是希望不会被忘记。”(图源:国家天文台供图)
79#
 驷马河 发表于: 2021-3-30 19:22:55|只看该作者

权威快报|“中国天眼”31日正式对全球开放

源自:参考消息
原文标题:权威快报|“中国天眼”31日正式对全球开放

  这是一封来自“中国天眼”的邀请函──
  3月31日0时起
  向全球天文学家征集观测申请。
  7月20日公布评审结果,8月开始安排观测时间。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
  被誉为“中国天眼”
  是世界最大、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
  能望穿百亿光年。
  自2020年1月11日对国内开放运行以来
  这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研基础设施
  运行稳定可靠
  已发现300余颗脉冲星
  并在快速射电暴等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创新绝不是关起门来!
  “中国天眼”向世界全面开放
  彰显了中国与国际科学界充分合作的理念。
  在开放合作中,中国的科学重器
  将更好地发挥效能,促进重大成果产出
  为全人类探索和认识宇宙作出贡献。
⊙策划:赵承
监制:张旭东
策划:谢良、陈芳、杜宇、杨进欣
记者:董瑞丰
设计:苗夏阳
编辑:刘媛媛、贾伊宁
  新华社国内部出品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78#
 巴河 发表于: 2020-6-3 01:34:00|只看该作者

“天眼”再立功 发现罕见快速射电暴“三连闪”

源自:实习记者 于紫月
图片源自:cfa.harvard.edu  6acf-iumkapw5511932.jpg  保存到相册
快速射电暴的起源一直是个谜团,许多猜想都与中子星之类的致密天体有关,如两个中子星相撞、中子星自身坍缩成黑洞、小行星撞击中子星等。发现越来越多的快速射电暴新源,有助于揭示它的起源之谜。NASA

  从设计、建设、落成、调试,再到今年初通过验收正式开放运行,“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宛如贵州喀斯特洼坑中的一颗明珠,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天文学家乃至全国人民的心。近期,“中国天眼”再立新功,发现来自宇宙深处的快速射电暴(FRB)新源。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朱炜玮、李菂等与合作者利用自主研发的搜寻技术,结合深度学习人工智能技术(AI),对FAST海量的巡天数据进行快速搜索,发现了这一新源。近日,该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天体物理学快报》上。

与首个重复射电暴脉冲结构相似
  “这是FAST通过盲搜发现的第一个快速射电暴新源,被命名为FRB181123。这一新源显示出两个特点,一是脉冲轮廓表现为较罕见的三峰结构,这种结构通常在重复射电暴中出现;二是色散量高,在已知快速射电暴里位列前茅,由此可判断其来自宇宙的极深处。”朱炜玮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快速射电暴是一种持续仅数毫秒的神秘射电暴发现象。以往观测到的快速射电暴大部分是一次性的,通常只有单峰结构,即望远镜在某一个时间点接收到的光子数量突然剧烈上升,就像天空突然闪亮,又迅速暗淡下来。其中只有极少数是重复暴发的快速射电暴,这时往往会出现多峰结构,即连续闪烁两三次,甚至更多。
  朱炜玮表示,此次发现的新源就连续闪烁了3次,每次闪烁的间隔约为5毫秒,第一次暴发的能量最高,后两次暴发的能量大致相当,但比第一次“暗”很多。“这与人们观测到的首个重复射电暴FRB121102的脉冲结构十分相似。”
  但是,当被问及是否能够就此判定该新源为重复射电暴时,朱炜玮的回答是否定的,“由于我们对快速射电暴的形成机制尚不了解,仅凭多峰结构无法为快速射电暴贴上‘重复’标签,今后我们会继续紧盯FRB181123,观测其是否重复暴发。”

如何判断FRB181123源自宇宙深处?
  李菂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脉冲信号与星际及星系际电子相互作用,不同频率的电磁波传播速度不同导致色散,跟光线通过云层产生彩虹有同样的物理基础。频率高的光子速度快,会先到达地球,通过测量不同频率的光子到达地球的时间,就可以计算出快速射电暴的色散程度。色散量越高,也就意味着光子的旅程越漫长,离地球也就越远。此次发现的新源色散量约为FRB121102的三倍,意味着该新源来自更远的宇宙深处。
  “经估算,该脉冲信号可能在宇宙中跋涉了约百亿年,最终在2018年11月23日被FAST‘捕获’。”朱炜玮说。
  “这一新发现有赖于FAST超高的灵敏度。”李菂进一步解释,射电望远镜同光学望远镜一样,口径越大,灵敏度就越高,接收到的电磁波就越多,探测能力就越强。如果将FRB181123绘在星空画布上,它可能就是极淡的一抹色彩。就像2018年FAST探测到有史以来最暗弱的毫秒脉冲星之一,很多其他国家的望远镜看了很多次却都没有看到这颗脉冲星,这充分证明了FAST的“火眼金睛”。

AI筛图助学者“大海捞针”
  除了FAST超强的硬件配置,后期数据的软件处理也是寻找到快速射电暴新源的关键之一。
  “我们发现新源的数据源自FAST的‘多科学目标漂移扫描巡天’项目。”朱炜玮回忆,当时FAST正值调试期间,很多工作需要在白天完成,研究人员便利用FAST晚上的“空闲”时间,张开这只“巨眼”,对着天空进行漂移扫描。
  漂移扫描是一种简易快捷的扫描方式,即FAST自身保持不动,依托地球本身的自转,就能够让特定天区“一览无余”。当然,操作简洁的背后,是让研究人员十分头痛的海量数据。尤其对于能够同时“望”向19个方向的FAST来讲,数据流每秒钟高达几千兆。
  这些数据并非全部为有效数据,相反,大部分是源自地球表面和卫星等的干扰信号。在如此庞杂的信号中想要搜寻出天体或特殊天文事件的信号,无异于大海捞针。
  “以往筛选数据时,一个人往往要看上百万张图像,一天下来头晕眼花。如今,我们采用了深度学习图像识别技术,让AI先把海量数据过一遍,可以减少近百倍的人工工作量。”朱炜玮说。
  地面信号往往色散量很小,天体信号则不然。研究人员将信号数据转化成二维图像,再将之置于多层神经网络中,利用上述天体和地面信号色散量等典型特征,筛选出天体信号,最终“捞”出了这一快速射电暴新源。
  “现阶段,通过AI寻找快速射电暴的手段还处于早期的尝试阶段,后续我们会将AI推广到更广泛的领域,进一步开发实用的功能。”朱炜玮坦言。

从一个“陌生人”到发现总量近千
  “中国天眼”的新发现在学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原因在于,人类天文史上,快速射电暴尚属于新认识的“陌生人”。
  快速射电暴猛烈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几毫秒间就能够释放出相当于太阳在一整天内释放的能量,然而就是因为它往往只是几毫秒内的昙花一现,直到2007年才首次被观测到,6年后,学界再次观测到4个快速射电暴,从此快速射电暴跻身为天文界普遍关注的现象之一。FAST2016年落成启用后,也加入到搜寻快速射电暴的大军之中。
  作为FAST首席科学家,李菂对于“自家娃”的新发现欣慰不已。“新的天文领域发展迅猛,近几年来人们发现的快速射电暴数量激增,总量近千。我们从2015年开始准备快速射电暴搜索工作。虽然FAST起步相对较晚,但这次发现展示了其在观测来自宇宙深处的微弱信号上的优势。此次发现的信号来自宇宙演化中恒星诞生率最高的时期。后续FAST还将开展更细致的研究,进一步揭示快速射电暴的起源和机制。”
  “快速射电暴本身仍是一个新的未解谜团。发现更多快速射电暴有助于揭示其起源,还可以利用快速射电暴这种现象来开展宇宙学和基础物理方面的研究。”朱炜玮表示。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了解到,未来FAST将通过“多科学目标漂移扫描巡天”和“快速射电暴的搜寻和多波段观测”等优先项目,寻找和观测更多快速射电暴,进一步对其起源和发生机制的研究作出贡献。
77#
 心纪录 发表于: 2019-11-12 13:02:24|只看该作者

中科院院长:用中国天眼炒米饭,全世界每人可分4碗

源自:财经栏目
中科院院长:用中国天眼炒米饭,全世界每人可分4碗  311583780_400_300.jpg  保存到相册

  11月12日消息,主题为“预测与战略”的财经年会2020今天在北京召开。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出席并演讲。
  在谈及中国天眼(FAST)时,白春礼介绍,中国天眼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直径达到500米,相当于30个足球场大小。“做过计算,如果像个大锅一样,里边放上炒米饭,够全世界每人4碗”。
  中国天眼即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Telescope),简称FAST,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克度镇大窝凼的喀斯特洼坑中,工程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天眼”工程由主动反射面系统、馈源支撑系统、测量与控制系统、接收机与终端及观测基地等几大部分构成。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被誉为“中国天眼”,由我国天文学家南仁东于1994年提出构想,历时22年建成,于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是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主导建设,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综合性能是著名的射电望远镜阿雷西博的十倍。
  截至2018年9月12日,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已发现59颗优质的脉冲星候选体,其中有44颗已被确认为新发现的脉冲星。
  2019年3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FAST总工程师、研究员姜鹏接受专访时说道,和天马望远镜团队合作,首次成功实现联合观测,这标志着FAST具备了联合组网观测的能力。
  截至2019年8月28日,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已发现132颗优质的脉冲星候选体,其中有93颗已被确认为新发现的脉冲星。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76#
 断弦有谁听 发表于: 2019-10-7 21:51:30|只看该作者

国庆假期“中国天眼”一直在加班 成绩骄人

源自:新华社
原文标题:国庆假期,“中国天眼”一直在加班,成绩骄人!

  今年国庆节是“中国天眼”投入24小时全天候观测之后的第一个长假,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中国天眼”团队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们跟平常一样忙碌。
  “要确保望远镜处于最优状态,随时排除可能出现的故障,优化观测过程中的测量控制,每个子系统都必须坚守岗位。”“中国天眼”调试组控制专业组长孙京海说,他和同事们一直在观测和运维岗位上满负荷工作。

“中国天眼”全景(8月27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8273-ifrwayw2288117.jpg  保存到相册

  因为射电望远镜观测每分每秒都不能错过,有些观测目标眨眼之间就消失了,所以“中国天眼”专门为科学观测安排了值班。在举国欢庆的假期,“中国天眼”已发现并通过认证了3颗脉冲星,还为9月份新捕捉到的一种重复快速射电暴安排了更多的跟踪观测。
  据了解,科学家已经弄清了脉冲星是一种密度极高、自转极快的中子星,但对快速射电暴这种“宇宙深处的神秘电波”,仍在探寻它的起源和物理机制。
  “对重复快速射电暴的脉冲进行统计研究,寻找潜在的规律,我们希望弄清这类快速射电暴的本质。”国家天文台副研究员、“中国天眼”观测计划负责人钱磊说。
75#
 巴石一 发表于: 2019-10-6 16:46:00|只看该作者

“中国天眼”:为“梦想”坚守

源自:新华网
  新华社贵阳10月6日电(记者:齐健)建中国人自己的大射电望远镜,用中国人的射电望远镜发现脉冲星,用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探究快速射电暴谜团……他们筑梦天眼,也因天眼圆梦。
  在盛世华诞、举国欢庆的假期,由“中国天眼”发现并通过认证的脉冲星由93颗增加到96颗。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中国天眼”团队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在观测和运维岗位上满负荷工作,为了一个个科学领域的梦想坚守。
  今年国庆是“中国天眼”投入24小时全天候观测之后的第一个长假。除了10月1日当天集体收看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现场直播外,位于贵州省平塘县的观测基地里,假期排班跟平常没有区别,以确保望远镜处于最优状态。
  国家天文台副研究员、“中国天眼”观测计划负责人钱磊说,因为9月份“中国天眼”捕捉到了多次重复爆发的快速射电暴,所以国庆假期这几天,专门安排了更多的跟踪观测,监测这种快速射电暴。
  “对重复快速射电暴的脉冲进行统计研究,寻找潜在的规律,我们希望弄清这类快速射电暴的本质。”钱磊说。
  实际上,对于快速射电暴这种“宇宙深处的神秘电波”,国际天文学界迄今还没有合理解释。“中国天眼”副总工程师、国家天文台射电天文研究部首席科学家李菂两年前已预见到,“中国天眼”安装多波束接收机进行多科学目标同时巡天后,会新发现几十个快速射电暴。能观察和研究的样本越多,科学家就越有可能准确破解其中的秘密。
  有持续的科学产出才能保证一台望远镜的生命力,以“回馈国家,回馈公众”,这是原“中国天眼”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南仁东对同事们的谆谆教诲。
  国庆节前夕,南仁东荣获“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南仁东的学生、“中国天眼”调试组控制专业组长孙京海说:“这是国家对南老师毕生付出的肯定。我们一定不负使命,持续升级望远镜的软硬件,沿着南老师的脚步前进,确保‘中国天眼’世界一流射电望远镜的地位,为中国科学事业贡献力量。”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74#
 紫煜翩然 发表于: 2019-10-6 16:46:00|只看该作者

发现脉冲星、观测宇宙“神秘电波”……国庆长假“中国天眼”有点忙

源自:新华网
原文标题:发现脉冲星、观测宇宙“神秘电波”……国庆长假“中国天眼”有点忙

  新华社贵阳10月6日电(记者:齐健)今年国庆是“中国天眼”投入24小时全天候观测之后的第一个长假,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中国天眼”团队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们跟平常一样忙碌。
  “要确保望远镜处于最优状态,随时排除可能出现的故障,优化观测过程中的测量控制,每个子系统都必须坚守岗位。”“中国天眼”调试组控制专业组长孙京海说,他和同事们一直在观测和运维岗位上满负荷工作。
  因为射电望远镜观测每分每秒都不能错过,有些观测目标眨眼之间就消失了,所以“中国天眼”专门为科学观测安排了值班。在举国欢庆的假期,“中国天眼”已发现并通过认证了3颗脉冲星,还为9月份新捕捉到的一种重复快速射电暴安排了更多的跟踪观测。
  据了解,科学家已经弄清了脉冲星是一种密度极高、自转极快的中子星,但对快速射电暴这种“宇宙深处的神秘电波”,仍在探寻它的起源和物理机制。
  “对重复快速射电暴的脉冲进行统计研究,寻找潜在的规律,我们希望弄清这类快速射电暴的本质。”国家天文台副研究员、“中国天眼”观测计划负责人钱磊说。
73#
 无筝123 发表于: 2019-10-4 17:51:49|只看该作者

国庆70周年大型成就展之中国天眼FAST

源自:国家发改委网站
原文标题:国庆70周年大型成就展之[中国天眼 FAST]

  “伟大历程 辉煌成就──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9月23日在北京展览馆隆重开幕。
  成就展展示了180余篇精彩视频,通过大量珍贵历史影像资料展现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我们从中精选部分视频,与大家一起感受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伟大历程和辉煌成就。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72#
 紫煜翩然 发表于: 2019-9-26 16:25:56|只看该作者

翘首以待!中国天眼FAST即将向全球天文学家开放

源自:Nature自然科研
  FAST的超高灵敏度将推动探测宇宙现象,包括快速射电暴和脉冲星。
  全球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正在紧锣密鼓地准备向全球天文学家开放,即将开启高灵敏度观测的新时代。这不仅有助于寻找引力波,还能探测到神秘又短暂的快速射电暴(FRB)。

  FAST将实现对天文现象的高精度测量。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FAST)位于贵州,刚刚通过了一系列技术和性能评估,有望在下个月举行的评审会议上正式通过政府验收,实现全面开放。FAST首席科学家李菂表示:“我们不认为接下来的阶段还有任何困难,我感到万分激动,同时又如释重负。”
  这项复杂的工程经历了不少困难。先是颠覆性的设计无章可循,再到项目初期人才难觅,部分是因为它的地理位置太过偏僻。但是,这些付出所换回的科学回馈却是巨大的。世界第二大单口径望远镜是波多黎各的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Arecibo Observatory),与之相比,FAST能收集到无线电波的面积是它的两倍之大。
  FAST的超大尺寸意味着它可以探测到来自宇宙各个角落的极微弱的无线电波信号,包括脉冲星(旋转的死亡恒星核)和遥远星系的氢。FAST还将探索射电天文学的一个前沿领域──利用无线电波定位可能存在地外生命的系外行星。
  FAST自2016年进入调试阶段,一直只有中国科学家领导的项目才能取得FAST的初始数据;但是现在,全世界的研究人员都能申请观测时间了,上海天文台台长、中国科学院FAST监督委员会联席主席沈志强如此表示。
  “一想到能用FAST我就超级激动。”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射电天文学家Maura McLaughlin说。她想通过FAST研究脉冲星,寻找河外星系中脉冲星的所在位置,这些脉冲星的信号非常微弱,利用现有望远镜无法探测到。
  FAST在调试阶段已经发现了100多个脉冲星。

天空之眼
  造价达人民币12亿元(1.71亿美元)的FAST也被称为“天眼”,位于中国西南部贵州省偏远的大窝凼洼地。FAST直径500米的反射面由大约4400块独立铝板组成,利用2000多台机械绞车进行倾斜拼装,让每个单元聚焦不同的天空域。李菂说,虽然它的扫描面积没有一些尖端射电望远镜来得大,分辨率也不如多口径望远镜阵列,但FAST的灵敏度是独一无二。
  今年8月和9月,FAST共探测到快速射电暴源头121102的数百次重复爆发。李菂说,其中的许多爆发都非常微弱,用其它望远镜是捕捉不到的。“这是非常激动人心的好消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快速射电暴研究人员Yunfan Gerry Zhang说。虽然没人知道这些神秘的爆发究竟从哪而来,但“我们探测到的脉冲越多,我们离答案就越近”。
  快速射电暴以极快的速度在看似随机的位置转瞬即逝,而FAST每次只能扫描天空的一小部分,因此不太可能发现许多新的快速射电暴。不过,马克思·普朗克射电天文学研究所的天文学家Laura Spitler 认为,FAST令人惊艳的灵敏度将有助于追踪它们的精确起源。重复观测可以帮助科学家了解快速射电暴的诞生环境,并确定这些爆发的能量是否存在差异,或是这种重复是否有迹可寻。
  McLaughlin说,FAST还能为一个尝试发现银河系时空涟漪的国际项目提供支持。这个名为“国际脉冲星计时阵”(International Pulsar Timing Array)的项目利用全球的射电望远镜监测脉冲星的规律辐射,从中寻找可以表明有低频引力波经过的扭曲。
  McLaughlin说,到本世纪30年代,FAST应将积累足够多的高灵敏度测量数据,可以对这些引力波的不同来源进行独立研究,比如超大质量黑洞的碰撞。她说:“那才是FAST将真正大显身手的地方。”
  李菂说他对太阳系系外行星的研究尤其感兴趣。目前还没有系外行星是仅仅因为射电辐射而被探测到的,而FAST具备识别微弱极化波的能力,或能填补这方面的空白。他还说,极化无线电信号也可能来自一些有磁场的行星,如果这些磁场与地球磁场相似,它们可能也具有保护潜在生命不受辐射伤害,以及维持行星大气的能力。
  要在FAST的宽波束中发现行星具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它们既弱又小。李菂团队想再增加36个5米口径望远镜,升级FAST的探测能力。他说,别看这些望远镜价格不高,也有成品可用,但它们加起来却能将FAST的空间分辨率提高100倍。
  李菂希望FAST的运作可以很快迁移至投资2300万美元的贵阳数据处理中心。他希望向大城市迁移可以吸引更多的技术和工程人才。
  目前,团队面临的最大障碍在于如何存储和处理FAST即将产生的海量数据。团队正在与中国政府协商,希望能争取到额外的经费,用于实现更多的数据存储。他说:“好的评审结果肯定会助我们一臂之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6-25 20:39, Processed in 0.577201 second(s), 11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