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7102|回复: 6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旧体诗词《祝发示弟》八指头陀

 [复制链接]

诗词 《八指头陀诗选集》净安(寄禅)  清末民初

太虚大师以花来总结八指头陀一生的因缘──兰而生,睹桃

而悟,伴梅而终。以花为因缘,以花为觉悟,以花为寄托,以花为庄严。

《祝发示弟》诗
  

人间火宅不可住,我生不辰泪如雨。


  

母死我方年七岁,我弟当时犹哺乳。


  

抚棺寻母哭失声,我父以言相慰抚。


  

道母已逝犹有父,有父自能为汝怙。


  

那堪一旦父亦逝,惟弟与我共荒宇。


  

悠悠悲恨久难伸,搔首问天天不语。


  

窃思有弟继宗支,我学浮屠弟其许。


  

岂为无家乃出家,叹息人生如寄旅。


  

此情告弟弟勿悲,我行我法弟绳武。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橘子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橘子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橘子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橘子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橘子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橘子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琴与禅──中国文人的精神世界 脑残疣记:《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
2# 四姑娘山
 楼主|橘子 发表于: 2011-5-1 06:46:52|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诗词 《八指头陀诗选集》净安(寄禅)  清末民初
  八指头陀诗选集  敬 安  1852-1912  释敬安,字寄禅,别号:八指头陀。湖南湘潭人氏,俗姓黄,名读山,生于清咸丰二年(1852)。自称宋黄山谷后裔。敬安七岁失母,十二岁失父,兄弟寄养于祖父家。曾从师塾学《论语》,不久因家境贫寒而辍学,后以替人牧牛餬口。敬安勤奋好学,边牧牛边读书,条件虽苦,倒也其乐融融。后曾被收为学校校工,又辗转为富家书僮,期间遭受种种虐待。同治七年(1868年),便到湘阴法华寺,从东林和尚出家,取法名敬安,字寄禅,时年十六。冬天在南岳祝圣寺从贤楷和尚受比丘戒。受戒后,便到衡阳岐山仁瑞寺,从恒志和尚学禅。因曾于阿育王寺烧残二指,并剜臂肉燃灯供佛,故自号八指头陀。他虽识字不多,然天资聪悟,曾做为苦行僧遍游江南。二十三岁偶吟“洞庭波送一僧来”,传为佳句。其咏梅诗亦可谓臻至清灵妙空境界:“本来无色相,何处著横斜?”“传心一明月,埋骨万梅花”。
  一八八四年,头陀还乡,与名士交往,与齐白石杨度交友,曾问学于王闿运门下,声誉日隆。历任衡阳罗汉寺、衡山上封寺、大善寺、长沙上林寺、宁波天童寺等住持。辛亥革命时,教界骚然,头陀纠合江苏、浙江的有志之士,在上海组织中华佛教总会,以期统一僧界,被推选为会长。一九一二年〔民国元年〕春,头陀请求南京临时政府保护寺产。不久,与北京政府发生冲突,愤极而客死法源寺,享年六十三岁。 其一生留下诗篇1900多首,有《八指头陀诗集》十卷、《续集》八卷、《白梅诗集》一卷行世。其品行高洁,既于禅界德高望重,又“冷眼热肠”,是位高度爱国之僧。 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中称之为“当世第一流诗僧”“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大师圆寂前一年,在天童山青凤岗营建塔院,取名“冷香”,并环植梅花,故世人又称其为“白梅和尚”。
  八指头陀去世后,俗家弟子杨度为其保存诗集遗稿,刊刻时为之作序。旧北平、台湾及湖南、浙江均有出版,后来版本有赵朴初先生题签。
  本诗集资料来源于网络,整理编辑时采用“负离子博客”资料为第一蓝本。诗集后附民国徐世昌编选《晚晴簃诗汇》二百卷本收录敬安诗二十四首。另附敬安诗二十题,摘自诸论坛。
  璞如子谨记 2008.12.06   八指头陀诗集序   杨 度  予世居湘潭之姜畲。寄禅师为姜畲黄姓农家子,幼孤贫,为人牧牛,十余岁时,投山寺出家为僧,然两指供佛,故名八指头陀。师长予将二十岁,予幼时即闻乡有奇僧,具夙慧,能为诗,初不识字,以画代书,不知壶字辄画壶形。其时,姜畲铁匠张正晹及予妹叔姬,皆不学诗而自能诗。邻居三里以内有此三异,乡人传以为奇。而王湘绮先生,隐居云湖,相距才十余里,予辈咸师事之。其地又有老农沈氏,能学陶诗,群呼为沈山人。又有陈梅羹处士,亦居姜畲,博学能诗,不事科举,刻有陈姜畲集。一乡之中,诗学大盛,高谈格调,卑视宋明汉魏三唐,自成风气。
  惟师自出家后,远游于外,其先茔在姜畲,偶归拜墓,因来相访,予始识之。闻其自言初学为诗甚苦,其后登岳阳楼,忽若有悟,遂得句云“洞庭波送一僧来。”后游天童山,作白梅诗,亦云灵机偶动率尔而成。然师诗格律谨严,乃由苦吟所得,虽云慧业,亦以工力胜者也。师曾宿予山斋,予出屏纸,强其录诗,十字九误,点画不备,窘极大汗,书未及半言,愿作诗以求赦免,予因大笑,许之。
  自后,师不再归,予亦出游湖海,流离十有余载,中间未曾一见,惟予居日本时,师自浙江天童山寄诗一首而已。民国元年,忽遇之于京师,游谈半日,夜归宿于法源寺,次晨,寺中方丈道阶法师奔告予曰“师于昨夕涅般矣。”予询病状,乃云无病。道阶者,亦湖南人,妙解经论,善修佛事,师之弟子也。予偕诣寺视之,遣归葬于天童,并收其平生诗文遗稿以归,待乞湘绮先生为删芜杂以之付刊。先生暮年耽逸,久未得请,予亦因政变身为逋客,未暇及此,湘绮先生旋复辞世。更越二载,予得免名捕,复还京邑,始出斯稿以付手民,然未敢为删定,仅整齐次第之而已。
  师诗曾由义宁陈伯严、湘乡王佩初、同县叶焕彬先后为刊十卷,其未刊者八卷,师自定为续集,今为辑合而全刻之,附以杂文,都为十九卷。道阶及予妹婿王君文育、同学喻君味皆、友人方君叔章,为之校字。文育,湘绮先生第四子也。凡校刻经八阅月而始成,距师逝世逾七年矣。世变孔多,劫灰遍地,而此稿犹存。端忠悯辛亥南行,从予借取叔姬诗稿以去,云将钞稿见还,后乃携以入蜀。革命事起,端既被害,稿亦遗亡,副本虽存,然不备矣。予丙辰岁逋亡,出京之日,随身手箧所储只此故人遗稿,故未散灭以至于今。执彼例兹,宁非独幸。世间生灭无常,一切等于此物,师何必有此作,予何必无此刊。事与教法无关,而于因缘足述,故详叙之于此。
  民国八年十二月湘潭杨度序。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楼主|橘子 发表于: 2011-5-1 06:50:15|只看该作者
八指头陀诗选集

  登岳麓山呈笠云长老

  欲觅三乘法,来参一指禅。
  人天开觉路,衣钵得真传。


  水到源头活,山从雨后妍。
  拈花曾示我,微笑证前缘。




  题笠公禅房

  阶下绿痕绿,庭前草色青。
  禅心自清静,世事付苍冥。


  入定猿知护,谈经鹤解听。
  蒲团人坐久,问法欲忘形。




  偶作

  长啸返林壑,息心了无求。
  盈虚有真宰,得失忘喜忧。


  怀此得真趣,因之绝世游。
  烟霞最深处,麋鹿皆吾俦。




  途中述怀

  一瓶一钵暮山过,戴月孤身入薜萝。
  觉路未开归路近,芒鞋空踏白云多。




  送海风上人行脚

  南询从此始,烟水浩漫漫。
  一钵飘然去,千山次弟看。


  江云春树碧,海月夜钟寒。
  处处随缘住,无求梦亦安。




  暮春偶感

  细雨孤窗冷,闲吟感暮春。
  落花飞献佛,野鸟欲亲人。


  世外诗情淡,山中道味真。
  此心如暮石,何处着些尘?




  游金山江天寺

  久慕江天寺,今朝锡此临。
  山常浮镜面,翠欲滴波心。


  龙窟依禅窟,潮音杂梵音。
  高僧行道处,不受一尘侵。




  出定吟

  禅宫寂寂白云封,枯坐蒲团万虑空。
  定起不知天已暮,忽惊身在明月中。




  元妙上人从南岳来,以雪樵禅有题福严丈室之作示余,因次韵

  明月清风一杖担,现成公案不须参。
  目前万法惟心法,何用逢人觅指南。


4# 金佛山
 楼主|橘子 发表于: 2011-5-1 06:54:15|只看该作者
山居二首

  其一

  古洞云深别有天,偶携僧侣此安禅。
  数椽茅屋牵萝补,一枕寒松伴鹤眠。
  习定每从岩腹内,生涯尽在钁头边。
  山居寂寞无烦恼,火种刀耕效昔贤。


  其二

  一住深山便学呆,通身有口也难开。
  着衣吃饭成多事,啸月吟风自少才。
  扫地每嫌黄叶落,闭门常怕白云来。
  惟将小境勤磨拭,不肯轻轻受点埃。




  童子

  吾爱童子身,莲花不染尘。
  骂之惟解笑,打亦不生嗔。
  对镜心常定,物欲蔽天真。




  答柳溪居士

  何必山巅与水涯,安心随处便为家。
  有人问我西来意,笑指长天落晚霞。




  题天台十甲子老僧坐禅处

  万木森寒入翠微,飘然鹤发久忘机。
  溪声毕竟无今古,山色何曾有是非?
  涧草自迷游客屐,岩花时落坐禅衣。
  问师何代天台住?手种青松已十围。




  答鲁封居士问天台次韵

  山家日日饭胡麻,此事寻常不欲夸。
  惟有道人风味别,每从峰顶嚼红霞。




  住山吟,为与了上人作

  结庐人境外,终日掩柴关。
  法侣檐前树,禅心雨后山。
  种松期鹤宿,扫石待云还。
  寂寞幽栖子,忘机与物闲.




  薄暮偕瘦松龙山散步

  兴来驱我去,薄暮入云深。
  流水半江月,松风万壑琴。
  归渔喧渡口,晚磬出疏林。
  与子一为乐,弥生清净心。




  山中漫兴

  酷爱翠微间,风光分外闲。
  红泥肥紫芋,白石瘦青山。
  流水落花去,夕阳飞鸟还。
  终年无客到,寂寞掩柴关。




  游岳阳楼

  危楼百尺临江渚,多少游人去不回。
  今日扁舟谁更上?洞庭波送一僧来。




  送春

  一枕烟霞睡味赊,不知春去野人家。
  数声啼鸟幽窗外,惊起山僧扫落花。




  登湘阴神鼎山

  层峦叠嶂碧摩空,引我登临思不穷。
  三径黄花疏雨外,一林红叶淡烟中。
  云封古洞无僧住,翠锁寒松有路通。
  踏破芒鞋游未遍,夕阳西下听鸣鸿。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5# 华蓥山
 楼主|橘子 发表于: 2011-5-1 06:58:38|只看该作者
      山中绝粮

  十日山居九绝粮,拾些橼粒点饥肠。
  可怜清味无人识,分与牧童樵客尝。




  暮游玉泉寺

  夕阳林谷暝,众鸟亦知还。
  凉月一渠水,残云数点山。
  偶随寒磬入,欲共老僧闲。
  夜久群动息,轻烟澹碧鬟。




  题湖山亭

  几树梅花遮矮屋,四围山色入空亭。
  深春有客乘舟至,冲破平湖一线青。




  安贫吟,代南溪山人作

  平生甘淡泊,守拙安林泉。
  寒岩灶常冷,穷井雪难填。
  绳床不盈尺,茅屋才数掾。
  衣食虽不足,幸无尘事牵。
  贫贱可行乐,风月不论钱。
  有时游兴至,一身轻如烟。
  拄杖追白鹤,箬笠补青天。
  或坐古松边,自抚伯牙弦;
  或卧梅花下,高咏秋水篇。
  胸中随所适,孤云与之然。




  访育王心长老作

  行行不觉远,入谷已残曛。
  松翠近可掬,泉声咽更闻。
  水清鱼嚼月,山静鸟眠云。
  寂寞双林下,烟霞长属君。




  别杨灵荃社友

  唱罢骊歌思悄然,山含落日水含烟。
  却愁今夜江头月,独照离人上客船。




  秋夜怀云崖禅友

  云外佳期才一晤,人间小别又三秋。
  谁知夜静溪声里,明月怀君独倚楼。




  题天台十甲子老僧坐禅处

  万木森寒入翠微,飘然鹤发久忘机。
  溪声毕竟无今古,山色何曾有是非?
  涧草自迷游客屐,岩花时落坐禅衣。
  问师何代天台住?手种青松已十围。




  登岳麓山呈笠云长老

  欲觅三乘法,来参一指禅。
  人天开觉路,衣钵得真传。
  水到源头活,山从雨后妍。
  拈花曾示我,微笑证前缘。




  题笠公禅房

  阶下绿痕绿,庭前草色青。
  禅心自清静,世事付苍冥。
  入定猿知护,谈经鹤解听。
  蒲团人坐久,问法欲忘形。




  元旦夕普茶示众

  新者自新,旧者自旧。
  知新不新,知旧不旧。
  洗尽繁华,野风吹放。


  白梅

  人间春似海,寂寞爱山家,
  孤屿淡相倚,高枝寒更花。
  本来无色相,何处着横斜?
  不识东风意,寻春路转差。


6# 青城山
 楼主|橘子 发表于: 2011-5-1 07:01:45|只看该作者
 论道七言诗

  石烂松枯懒问年,龙眠虎卧各安然,
  固知静者心多妙,莫怪山僧语太颠。
  大地平沈犹是妄,虚空粉碎未为禅,
  欲参最上真乘法,百尺竿头进步前。


  林间小住已年年,扫石为床枕木圆。
  闲剪溪云将衲补,淡收山翠当茶煎。
  半钩白堕岩前月,一线青来树里天。
  无事岩中时宴坐,浑忘十圣与三贤。


  身似孤云无定踪,南来三度听霜钟。
  人方见雁思乡讯,山亦悲秋见病容。
  佳句每从愁里得,故人多向客中逢。
  自爱未了头陀愿,辜负云峰几万重。




  泊空岩上杜公亭

  杜老留题处,征帆又此停。
  水痕侵岸白,岳色向人青。
  樯燕飞何处,江猿不可听。
  劫来一凭眺,落叶满空亭。




  暮秋偕诸子登衡阳紫云峰

  紫云最高处,飞锡共登临。
  秋老山容瘦,天寒木叶深。
  西风孤鸿唳,流水道人心。
  坐久林塘晚,寥寥钟梵音。




  答尹和白

  镇日焚香礼翠微,松花落满水田衣。
  柴门寂历生幽草,除却孤云客到稀。




  将之南海赋别

  旧院安禅处,经年锡一临。
  欲辞溪涧水,去听海潮音。
  白发怜师老,青山怅别深。
  空门本无我,那有去来心。




  玛瑙寺怀古

  地僻云深少客来,梵王宫殿尽尘埃。
  凄凉一片西湖月,犹照生公旧讲台。




  与与了上人话旧

  当时楚水岳云间,持钵从游鬓未斑。
  一十二年如电拂,白头相对话岐山。




  送元松上人还日本

  沧海渺无极,乡关何处边。
  归帆遥向日,岛树远含烟。
  洗钵鲸吞水,窥斋鸟入船。
  此行应不负,了悟大乘禅。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7#
 楼主|橘子 发表于: 2011-5-1 07:05:45|只看该作者
      碧湖亭晚眺

  会春园里乱栖鸦,佳宴堂前日影斜。
  洗尽繁华一湖水,野风吹放白莲花。




  谒黄庭观

  偶乘独往意,来谒魏元君。
  谷黯松杉合,天清鸾鹤闻。
  灵芝含秀色,仙石绣苔纹。
  坐久诸缘息,晴空生片云。




  梦登岳阳楼观湖中大雨作

  天地忽异色,元阴合一湖。
  迅雷翻地轴,高浪蹴天衢。
  风雨作远止,鱼龙喘未苏。
  但令膏泽遍,何敢怨泥涂。




  雷池晚眺

  层峦忽已暝,稚子语烟深。
  欲问入山路,惟闻流水音。
  闲云不出岫,倦鸟自投林。
  万古雷池月,泠然鉴我心。




  赠漱石和尚

  漱公法门旧,头白卧青岑。
  借问看云意,能无出岫心。
  烟萝身外满,岁月定中深。
  不动广长舌,松杉演妙音。




  高台寺观念庵松

  高台寒雪晓相过,爱看松枝挂碧萝。
  珍重枯禅勤护惜,念庵手植已无多。


  注:太虚大师以花来总结八指头陀一生的因缘──梦兰而生,睹桃而悟,伴梅而终。以花为因缘,以花为觉悟,以花为寄托,以花为庄严。



  咏怀诗十首

  其一

  昔余慕灵异,南游经九疑。
  复泛蓬山舟,远游浮丘期。
  隆冬草木茂,朱华何葳蕤。
  湘灵拊瑶瑟,海若扬桂旗。
  仙人隔烟语,贻我琼树枝。
  云此最吉祥,佩之忘忧思。
  长跪谢仙人,此物非我宜。


  其二

  我本自在仙,一念落人间。
  人羊既更易,识性亦推迁。
  舍身复受身,来去如轮旋。
  白骨何峨峨,高于毗富山。
  已忍多生恸,乐土何由还。


  其三

  疾风扬波涛,起灭无端倪。
  波波相续流,宁复住斯须。
  嗟余久沉沦,泊然无止依。
  真源失湛寂,谁能鉴渊微。


  其四

  步出城西门,高坟何累累。
  年深坟土裂,白骨委蒿莱。
  坟傍哭者谁,云是白骨儿。
  生既为死泣,死亦待生悲。
  哀哉亿千劫,无有泪绝时。


  其五

  弱龄逢丧乱,田园逐萧条。
  坐为衣食故,豪门屈见招。
  顾无五斗禄,宁折壮士腰。
  拂衣谢城阙,高步凌风霄。
  金仙虽云远,灵鹫尚岧嶤。
  超然方外游,永用泯尘劳。


  其六

  去岁展先茔,路栖桑树边。
  村老向我言,此桑齐汝年。
  汝父昔在时,耕此桑下田。
  人牛今无迹,兹意复谁怜。
  感此不能语,涕下如流泉。


  其七

  余生秉微尚,块独甘云栖。
  幽涂盛荆棘,兰蕙何离披。
  鸱鸮相叫啸,猿狖复鸣悲。
  真如既不变,万有徒纷驰。
  将舍有漏身,一饱豺虎饥。


  其八

  吾钦忍辱仙,运心仁且慈。
  手持如意珠,百劫行檀施。
  宏法亦已勤,六师谬见疑。
  冤亲普平等,焦芽同时滋。
  智果既圆成,永为天人师。


  其九

  少读高僧传,抗志希远公。
  澄神五峰表,灭影二林中。
  迟回虎溪月,缅想刘雷踪。
  斯人邈千载,莲漏犹未终。
  涔涔浔阳潮,汩汩恨何穷。


  其十

  我闻安养国,贤圣俱栖迟。
  讲堂极壮丽,行树相因依。
  湛湛七宝池,矫矫珍禽飞。
  金绳界道明,天乐随风移。
  衣食应念至,不假人力为。
  文殊既戾止,慈氏亦来仪。
  长揖三界苦,永绝四流悲。
  逝辞五浊世,金手引同归。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6-5 19:51, Processed in 0.156000 second(s), 13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