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楼主: 泰迪嘻嘻|查看: 45291|回复: 47
[食材] 

2020年中国马铃薯大会闭幕

 [复制链接
 外茂家 发表于: 2011-7-23 16:17:55|显示全部楼层

毒性

  马铃薯植物的茎和叶是有毒的,甚至马铃薯本身也是有毒的。如果你仔细观察过马铃薯,那你可能会发现有些马铃薯呈微绿色,这是配糖生物碱的毒性所致。过去有过因为土豆毒性发作致死的案例,虽然很罕见,但多数是因为饮用马铃薯叶或者吃发绿的马铃薯。致死的事件也不是突发的,当事人在食用后往往是起初虚弱无力,而后陷入昏迷。不用担心偶尔吃到的绿色马铃薯片,但一定要把长了绿芽或表皮变绿了的马铃薯扔掉,不要再去烧煮食用,特别要小心别给儿童吃。
  马铃薯含有一些有毒的生物碱,主要是茄碱和毛壳霉碱,但一般经过170℃的高温烹调,有毒物质就会分解。野生的马铃薯毒性较高,茄碱中毒会导致头痛、腹泻、抽搐,昏迷,甚至会导致死亡。但一般栽培的马铃薯毒性很低,很少有马铃薯中毒事件发生。栽培马铃薯一般含生物碱低于0.2毫克/克,一般超过200毫克才会导致中毒现象,相当于一次吃掉1.4公斤生马铃薯。马铃薯储存时如果暴露在光线下,会变绿,同时有毒物质会增加;发芽马铃薯芽眼部分变紫也会使有毒物质积累,容易发生中毒事件,食用时要特别注意。
  马铃薯(土豆)发芽后可产生较高的有毒生物碱~龙葵素(Solanine),食后可引起中毒。马铃薯中龙葵素的一般含量为2~10mg/100g,如发芽、皮变绿后可达35~40mg/100g,能引起中毒。龙葵素在幼芽及芽其部的含量最多。当食入0.2~0.4g龙葵素时,就能发生严重中毒。
  孕妇经常食用生物碱含量较高的薯类,蓄积在体内就可能导致胎儿畸形。当然,人的个体差异相当大,并非每个人食用了薯类都会发生异常,但是孕妇还是以不吃或少吃薯类为好,特别是不吃长期贮存、发芽的薯类,这一点对处于妊娠早期的妇女来说尤其重要。

一:中毒原因
  引起发芽马铃薯中毒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马铃薯贮藏不当,使其发芽或部分变黑绿色,烹调时又未能除去或破坏龙葵素,食后便发生中毒。

二:中毒症状
  症状因服用量的多少表现轻重不一。主要表现如下,食后几小时内发病。口腔内有烧灼和痒感、畏光、头痛、头晕、发热、呕吐、腹痛、腹泻、耳鸣等,进一步加重可能出现血压下降、烦躁不安、抽搐、呼吸困难、昏迷、瞳孔散大等。

三:急救措施
  ①用筷子等刺激咽部催吐。多饮白水或糖水。
  ②可服浓茶或喝些醋以分解龙葵素。
  ③口服诸如:硫酸钠、硫酸镁等泻药导泻。
  ④病情严重者,急送医院。

四:预防措施
  ①不吃未成熟的青皮马铃薯。对于马铃薯上已经出现发芽、发青的部位或腐烂的部分要彻底清除。如果马铃薯的发青面积较大,发芽部位也很多,就不能够再食用了。
  ②去皮后的马铃薯要切成块、片或丝,放在冷水中浸泡,要泡半小时以上,能够使残存的茄碱充分溶解在水中,减少毒素的残留。
  ③利用茄碱弱碱性的特点,可以在烧马铃薯时放一些米醋,能够利用醋的酸性作用来破坏茄碱,起到解毒的作用。
  ④烹饪马铃薯时要烧酥、烧透,可以利用长时间的高温来达到分解茄碱的目的。
  ⑤如果吃马铃薯时感到舌头有点发麻,说明该马铃薯中的茄碱含量较多,要立即停止食用,以防中毒。
 小漠孤烟直 发表于: 2011-7-23 03:37:03|显示全部楼层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产量分布

  2005年11月,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大会上,秘鲁常驻代表提出一项寻求将世界关注重点转移到马铃薯对粮食安全以及增强发展中国家对于马铃薯种植的重要性的提议,此提议在当年获得通过,联合国宣布认定2008年为国际马铃薯年。在2010年,马铃薯的世界产量已经达到了3亿2418万1889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世界第一产量大国,将近7500万吨。

一:世界
  马铃薯主要生产国有中国、俄罗斯、印度、乌克兰、美国等。中国是世界马铃薯总产最多的国家。

二:中国
  中国马铃薯的主产区是甘肃定西市、宁夏固原市、西南、内蒙古和东北地区。其中以西南山区的播种面积最大,约占全国总面积的三分之一。黑龙江省是中国最大的马铃薯种植基地。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使甘肃省定西市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马铃薯最佳适种区之一。甘肃省定西市已成为全国马铃薯三大主产区之一和全国最大的脱毒种薯繁育基地、全国重要的商品薯生产基地和薯制品加工基地。被誉为“中国马铃薯之乡”。每年向全国各省市提供大量的马铃薯。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小漠孤烟直 发表于: 2011-7-23 03:18:55|显示全部楼层

品种分类

  彩色马铃薯有紫色、红色、黑色、黄色马铃薯,七彩马铃薯等。中国已培育出以紫色、红色为主的彩色优质马铃薯,将紫、红色马铃薯老品种与优良高产马铃薯品种杂交,改良筛选出100多份不同品系的彩色马铃薯。与老品种相比,改良后彩色马铃薯芽眼小,外观好看,抗病性强,亩产可达到1000至1500公斤。彩色马铃薯还可作为特色食品开发。由于其本身含有抗氧化成分,因此经高温油炸后彩色薯片仍能保持天然颜色。另外,紫色马铃薯对光不敏感,油炸薯片可长时间保持原色。
  黑色马铃薯之所以呈现黑紫色,是因为其含有大量的花青素,而花青素具有抗衰老作用。同时,还具有主秆发达、分枝少、生长势强、抗病性强的特点,亩产达1500公斤,比普通马铃薯品种增产20%左右。同时,由于该品种抗病性的提高,在生产中大大降低了农药的使用剂量,有利于生产出无污染、无公害的绿色食品。
 心中苦冰 发表于: 2011-7-23 00:58:08|显示全部楼层

生长习性

一:生长周期
  马铃薯的生长发育也是呈周期性的,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①成熟的块茎经过一段时间的休眠才能作为种薯播种,即休眠阶段;②播种后,依靠自身的营养生根发芽长出幼苗,即自养阶段;③出苗后,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利用根系吸收水分和无机元素,形成完整的植株生长体系,直到开花达到植株的最大繁茂,即异养阶段;④开花后,地上部停止生长,块茎迅速膨大,积累养分到成熟,即块茎形成阶段。

  1. 块茎的休眠
  新收获的马铃薯块茎,在适宜的条件下也不能发芽,必须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发芽的这种现象叫做“休眠”,这段时间的长短叫做“休眠期”。休眠期的长短与品种和贮藏条件有密切的关系。有的品种休眠期长达4、5个月,也有的品种休眠期只有1个月,甚至新收获不久的块茎就能发芽,这是由品种的遗传特征所决定的。贮藏期温度的高低也影响块茎的休眠期,高温可以显着缩短块茎的休眠期。另外,休眠期的长短还与块茎的成熟有关,因为块茎的休眠在块茎形成后就开始,所以幼嫩块茎比老熟的块茎休眠期长,脱毒的休眠期就更长了。

  2. 种薯的萌发
  块茎播种后在适宜的条件下才能萌发。块茎发芽的最低温度为5~6℃,最适温度是15~17℃。从播种到出苗所需时间和土壤温度高低有密切关系,在适宜的温度范同内,温度愈高,出苗所需时间愈短。提早播种,因土壤温度过低,幼根和幼芽生长缓慢或停止而延长出苗期。
  种薯发芽出苗除受土壤温、湿度影响外,还与贮藏期的温度变化有关。播前贮藏温度低于8℃,块茎播种后发芽较慢,所以播前应将低温下贮藏的种薯移至12℃以上条件下晒种。这样出苗速度快,芽苗健壮。
  块茎上不同部位的芽眼发芽快慢也不同,一般是顶部芽眼发芽早,出苗快,生长也最旺盛。相反,愈近脐部的芽眼发芽愈迟,出苗慢,生长较弱。

  3. 植株的生长发育
  马铃薯的植株是在一定条件下由根、茎、叶三部分密切配合,高度协调下生长发育的。从幼苗出土,其绿色茎叶即开始利用光合作用制造养分,发育良好的根系从土壤中吸取足够的水分和无机元素,以供植株各部分生长利用。随着植株中养分的分配和根、茎、叶的生长发育,才形成完整的植株生长体系,直到开花达到植株最大繁茂。
  一般在出苗后20天左右,地下各节的匍匐茎就都长出,并横向伸长。出苗后一个月左右,植株开始现蕾,与此同时,匍匐茎的顶部开始膨大形成小块茎。现蕾期是生产管理的一个重要标志,即开始起垄培土,若培土过迟,就会在培土过程中损伤小薯而影响产量。现蕾后15天左右开始开花,地上部茎叶生长进入盛期,叶面积迅速增大。盛花期是地上部茎叶生长最旺盛时期,此后,地上部生长趋于停止,制造的养分不断向块茎输送。

  4, 块茎的形成
  多数品种是在现蕾期块茎开始膨大,但通常马铃薯到开花盛期,叶面积最大,制造养分的能力最强,所以开花后20天左右块茎增长的速度最快,而后随着地上部茎叶的逐渐衰退,输入块茎的养分也相应地减少,一直到茎叶完全枯死,块茎才停止增大。此时块茎皮层加厚,进入休眠期。
  马铃薯块茎的膨大与浆果的形成,在养分分配上是有矛盾的,因浆果的生长和块茎的膨大基本上同期进行的。植株上浆果愈多,对块茎产量影响愈大,一般要减产5%~10%,多者可达20%以上。所以如果不是为了采收种子,应对那些结果较多的品种及时摘花、摘蕾,以免浆果与块茎争夺养分。

二:生长条件
  ①温度:性喜冷凉,不耐高温,生育期间以日平均气温17℃~21℃为适宜。
  ②光照:光照强度大,叶片光和作用强度高,块茎形成早,块茎产量和淀粉含量均较高。
  ③水分:马铃薯的蒸腾系数在400~600之间。如果总降雨量在400~500mm之间,且均匀分布在生长季,即可满足马铃薯的水分需求。
  ④土壤:植株对土壤要求十分严格,以表土层深厚,结构疏松,排水通气良好和富含有机质的土壤最为适宜,特别是孔隙度大,通气度良好的土壤,更能满足根系发育和块茎增长对氧气的需要。
  ⑤营养:马铃薯的生长发育需要十多种营养元素,对肥料三要素的需求,以钾最多,氮次之,磷最少。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雅砻江 发表于: 2011-7-22 23:14:34|显示全部楼层

形态特征

一:植株形态
  须根系。地上茎呈菱形,有毛。初生叶为单叶,全缘。随植株的生长,逐渐形成奇数不相等的羽状复叶。小叶常大小相间,长10~20cm;叶柄长约2.5~5cm;小叶,6~8对,卵形至长圆形,最大者长可达6cm,宽达3.2cm,最小者长宽均不及1cm,先端尖,基部稍不相等,全缘,两面均被白色疏柔毛,侧脉每边6~7条,先端略弯,小叶柄长约1~8mm。伞房花序顶生,后侧生,花白色或蓝紫色;萼钟形,直径约1cm,外面被疏柔毛,5裂,裂片披针形,先端长渐尖;花冠辐状,直径约2.5~3cm,花冠筒隐于萼内,长约2mm,冠檐长约1.5cm,裂片5,三角形,长约5mm;雄蕊长约6mm,花药长为花丝长度的5倍;子房卵圆形,无毛,花柱长约8mm,柱头头状。果实圆球状,光滑,绿或紫褐色,直径约1.5cm。种子肾形,黄色。

二:块茎形态
  果实为茎块状,扁圆形或高15~80cm,球形,无毛或被疏柔毛。茎分地上茎和地下茎两部分。长圆形,直径约3~10cm,外皮白色、淡红色或紫色。薯皮的颜色为白、黄、粉红、红、紫色和黑色,薯肉为白、淡黄、黄色、黑色、青色、紫色及黑紫色。
 李时珍 发表于: 2011-7-22 19:21:43|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起源

  马铃薯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人工栽培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8000年到5000年的秘鲁南部地区。16世纪中期,马铃薯被一个西班牙殖民者从南美洲带到欧洲。那时人们总是欣赏它的花朵美丽,把它当作装饰品。
  1586年英国人在加勒比海击败西班牙人,从南美搜集烟草等植物种子,把马铃薯带到英国,英国的气候适合马铃薯的生长,比其它谷物产量高且易于管理。
  后来一位法国农学家──安·奥巴曼奇在长期观察和亲身实中,发现马铃薯不仅能吃,还可以做面包等。从此,法国农民便开始大面积种植马铃薯。
  17世纪时,马铃薯已经成为欧洲的重要粮食作物并且已经传播到中国,马铃薯传入中国只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据说是华侨从东南亚一带引进的,在21世纪中国马铃薯种植面积居世界第二位。马铃薯产量高,营养丰富,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现已遍布世界各地,热带和亚热带国家甚至在冬季或凉爽季节也可栽培并获得较高产量。由于马铃薯非常适合在原来粮食产量极低,只能生长莜麦(裸燕麦)的高寒地区生长,很快在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北部普及,马铃薯和玉米、番薯等从美洲传人的高产作物成为贫苦阶层的主要食品,对维持中国人口的迅速增加起到了重要作用。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薛生白 发表于: 2011-7-22 16:09:03|显示全部楼层

名称由来

  “马铃薯”因酷似马铃铛而得名,此称呼最早见于康熙年间的《松溪县志食货》。中国东北、河北称土豆,华北称山药蛋,西北和两湖地区称洋芋,江浙一带称洋番芋或洋山芋,广东称之为薯仔,粤东一带称荷兰薯,闽东地区则称之为番仔薯,在鄂西北一带被称为“土豆”。
  英语potato来自西班牙语patata。据西班牙皇家学院称,此西班牙词汇由泰依诺语batata(红薯)和克丘亚语papa(马铃薯)混合而来的。在拉丁美洲,“马铃薯”的西班牙语用papa一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3-29 16:03, Processed in 0.140401 second(s), 6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