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楼主: 解解花语声|查看: 7292|回复: 39
[人物·人事

傅莹当场站起来反驳佩洛西 现场响起掌声

 [复制链接
30#
 不取 发表于: 2018-11-1 16:08:01|只看该作者

女外交官傅莹赴任清华园 当年报考时“错过”清华

源自:新浪新闻综合
原文标题:女外交官傅莹赴任清华园

源自:长安街知事

⊙作者:刘柳

  日前,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傅莹亮相清华园,迎来了人生中又一个重要岗位。
  10月30日,在清华大学工字厅东厅,傅莹受聘清华大学兼职教授、国际关系研究院名誉院长。在聘任仪式上,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旭向傅莹颁发聘书,表示将大力支持傅莹在清华开展各项工作,希望傅莹领衔的外交智库能在国家建言献策和人才培养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陈旭向傅莹颁发聘书 来源:清华新闻网
  “清华大学不仅具有‘心忧国家’的历史传承,更有国际一流的办学条件,这为培养一流国际问题研究人才和进行国际关系研究提供了良好条件。”傅莹希望将来能依托校内科研机构发挥智库的研究和传播功能,通过加强理论学习,加强智力建设,争取为国家作出应有贡献。
  傅莹在讲话中还谈及了自己青年时代与清华大学的未了之缘,回忆了外交生涯中与清华大学国际关系专家的合作关系。
  长安街知事(微信ID:Capitalnews)注意到,傅莹与清华颇有渊源,今年6月,她就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举行新书《看世界》的发布与研讨会。
  在新书发布会现场,傅莹坦言自己“挺紧张”。她幽默地说,自己早年经常给机关、高校做形势报告,有学者建议她“千万不要到清华去”,“言外之意,清华卧虎藏龙,我可能应付不了,后来就没敢来”;经历多年国内外“龙潭虎穴”般的历练后,此番听说新书要在清华发布,“我就勇敢地同意了,但也不是不紧张,今天还是挺紧张的”。
  当时傅莹还向在场的清华学子透露了一个“小秘密”:当年报考大学时,她的第一志愿是清华大学的力学系,但由于当时力学系招生条件仅限北京户口学生,便与清华“错过”。
  如今来到清华任职,也算是弥补了傅莹当年的“遗憾”。
  傅莹长期工作在外交一线,先后担任过邓小平、杨尚昆、江泽民等领导人的翻译,还曾任驻菲律宾、澳大利亚、英国大使,被外界称为“各国大使中的No.1大使,最能代表和维护中国的利益,最富有影响力和魅力”、“善于发挥智慧和魅力攻势的大使”。2013年,她从外交部调任全国人大,成为全国人大首位女性新闻发言人。
  傅莹被公认为讲述“中国故事”的专家,不论是与派驻国的高级官员打交道,还是回答外媒记者“刁钻”的提问,傅莹始终都以专业、知性、优雅、幽默的风格,把“中国故事”讲好。
  傅莹被不少外媒记者评价为“用一种很温柔的方式去表达一种强硬的姿态”。她参加慕尼黑安全会议时,在面对所谓“中国威胁”等老生常谈无端指责时,在谈笑间“见招拆招”,将“威胁论”消弭于无形之中。
  而在2016年所谓“南海仲裁案”出炉前后,傅莹多次在美国《国家利益》《外交政策》杂志上发文“南海局势如何走到今天这一步”“中国为什么对南海仲裁案说不?”等,单刀直入阐述中国观点。
  事实上,傅莹在国际场合精彩表现的背后,体现了中国外交官整体的风采。
  今年,傅莹接连出版《看世界》《我的对面是你》两本著作,前一本分享了她从事外交工作、同外部世界打交道的体会,后一本则讲述她做全国人大新闻发言人的经历。
  长安街知事(微信ID:Capitalnews)注意到,这两本书聚焦了同一个问题──如何传播中国信息、讲好中国故事。
  “世界需要更多地听到中国人的声音”,傅莹在《我的对面是你》新书发布会上表示,写这本书的意图,是想说明沟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沟通所需要的技巧和态度。尤其现在,中国面对的国际舆论环境相当困难和负面,如何去传播中国信息,如何维护国家形象,对中国人来说,是不小的挑战。”
  “问题在于,当一个快速成长的中国进入国际社会大众的视野,当许多国家的公众都希望了解中国的时候,我们如何提供及时和充分的信息?能不能也拿出同样生动的书和文章,去满足世界对中国的信息饥渴?”
  傅莹曾这样对年轻的学子们提出期望:“年轻一代将在新的世界平台上追求自己的人生梦想和国家的复兴目标,对你们来说,学会沟通和善于沟通,这将是跟上国家走向世界步伐的起点。”
  如今她走上新的工作岗位,将把这一期望落在实践中,用她卓越的外交才能与深厚的外交阅历,进一步拓展广大清华学子的视野。
29#
 chuanyezf 发表于: 2018-11-1 10:08:00|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傅莹受聘清华大学兼职教授、国际关系研究院名誉院长

源自:新京报
原文标题:傅莹受聘清华大学兼职教授、国际关系研究院名誉院长

  新京报快讯 据清华新闻网消息,10月30日,傅莹大使清华大学兼职教授、国际关系研究院名誉院长聘任仪式在工字厅东厅举行,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旭向傅莹大使颁发聘书。副教务长、校文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彭刚,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阎学通等校内外嘉宾出席聘任仪式。仪式由彭刚主持。
傅莹讲话
  傅莹在讲话中谈及自己青年时代与清华大学的未了之缘,回忆了外交生涯中与清华大学国际关系专家的合作关系。她强调,清华大学不仅具有“心忧国家”的历史传承,更有国际一流的办学条件,这为培养一流国际问题研究人才和进行国际关系研究提供了良好条件。希望将来能依托校内科研机构发挥智库的研究和传播功能,通过加强理论学习,加强智力建设,争取为国家作出应有贡献。
陈旭讲话
  陈旭在讲话中感谢傅莹对清华大学的信任与厚爱。她表示,傅莹大使的卓越才能与深厚外交阅历将进一步拓展广大清华学子的视野,丰富的社会资源也将为清华国际关系研究和文科建设提供优质的平台。她回顾了清华大学文科复建以来的发展历程与成果,并表示,与傅莹大使及其团队的深度合作将为清华大学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提供强劲动力。陈旭表示,清华大学将优化资源配置,大力支持傅莹大使在清华开展各项工作,希望傅莹大使领衔的外交智库能在国家建言献策和人才培养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阎学通讲话
  阎学通对傅莹大使受聘清华大学表示感谢。他表示,傅莹大使作为优秀外交官代表,所取得的成绩为社会各界所认可,加入清华不仅是对清华大学的肯定,也是清华大学的机遇。他希望,通过深入的合作,傅莹大使能在新的岗位上为中国崛起继续作出不懈努力。
陈旭向傅莹颁发聘书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彭凯平、社会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刘涛雄、文科处处长孟庆国、智库中心主任苏竣,人事处、社科学院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和教师代表共同见证了聘任仪式。
聘任仪式现场
与会嘉宾合影
  编辑:彭启航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28#
 chuanyezf 发表于: 2018-10-18 15:08:00|只看该作者

傅莹:中美关系再次站在方向选择的关口

源自:观察者网
原文标题:傅莹:中美关系再次站在方向选择的关口

  中美关系下滑的速度超出人们预料,美国领导人的几个讲话更让人感觉到寒风阵阵,就像一些中外学者质疑的:难道要闭着眼睛跳入“修昔底德陷阱”?
  美方挑起经贸摩擦所带来的紧张感和不确定性开始向其他领域蔓延,使两国关系处于建交以来罕见的低点,也让本已存在多重挑战的世界面对更大压力。在国际层面,地缘政治和大国竞争重登台面,同民粹主义、保护主义杂糅在一起,像数把利剑划破国际社会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形成的紧密联系,颇有要将世界拖回到20世纪上半叶那种动荡状态之势。

以受害者姿态对华扣帽
  可以看到,国际力量对比导致的现实主义对自甶主义的“修正”是一大背景。全球生产价值链、资源配置网络和科技研发链条上对新增长动能的竞争是另一大背景。再有就是,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基于价值观和制度差异,对中国在共产党领导下取得的成功疑惧日深。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美国作为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治理体系的主导者,却以受害者姿态对中国提出指责,认为中国的成功是建立在绑架美国利益、使美国“吃亏”的基础上。事实上,美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头号受益者。根据世界银行按美元现价所做的统计,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在1990年是22.57万亿美元,到2017年达到 80.68万亿美元。同期,美囯的GDP从5.98万亿美元增长到19.39万亿美元,中囯从0.36万亿美元增长到 12,24万亿美元;同期,美国人均GDP从2.39万美元增长到5.95万美元,中国从318美元培长到8827美元。
  比照一下,美囯人比中国人少受益了吗?更何况,美国遍布世界的跨国公司获得了巨额利润,美国企业利用海外低成本加工制造和低价进口以及全球美元环流维持的经济繁荣和民生基准,很难用具体的量化数据来衡量。
  显然,问题不完全是因为经济。美国自2017年底以来发布的一系列官方文件杷中国当作主要战略竞争对手,最近还以个别非政策性事例为借口,把“干涉美国内政”的帽子扣到中国头上,由此形成的美国对外政策调整给两国关系带来严峻挑战。这些给人以“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感觉。人们不由得要闻,这是否又是美国一次严重的战略误判呢?美国的对华政策是否在进行系统性改变?将向什么方向改变?
  美国一些人从霸权思维出发,认定中国成长起来以后必定要挑战其世界地位,如果现在不进行打压,以后恐怕就来不及了。现在已经看得到美国在技术、标准、人员交往等层面试图对中国限制的动向。这导致中美关系面临困难的选择:其一:是相互的“脱钩”,进而导致全球经济体系的割裂,还是相互解决彼此关切的问题,继续在同一个全球经济体系内谋求共赢?其二:是相互防范与制约轮番升级,逐渐走向全面对抗,还是经过磨合、调整,实现良性竞争与合作的新型关系模式?
  目前,美方释放的舆论和采取的政策措施,似乎试图刺激和迫使中国选择“脱钩”和对抗,更有些人巴不得中国主动卷入代价高昂的世界权力博弈。究其目的,无非是阻碍中国的追赶步伐,至少拉长追赶的时间。然而,中美已在同一全球经济体系内合作40年,都在全球资源配置和产业、价值链上拥有无可替代的地位,相互也建立了全方位联系。即便中美真要“脱钩”也不可能立竿见影,而是要经历长期而痛苦的过程,对双方的经济和人民的福祉乃至全球经济可能造成的损害,恐怕是世界难以承受之重。

中美合则两利斗则倶伤
  现在美方想把球踢给中方,中国人也幵始意识到,中美关系又一次站到方向选择的关口上。另一方面,中国国内经济正承受着调整和转型的压力,美国挑起的贸易摩擦增添了新的复杂因素。中国各界在对美关系上的认识正在逐步深化,尽管充满忧虑,但没有放弃对未来回归平稳的希望。目前的态势若继续下去,会让两国关系的下滑更加不可遏止,如果相互做些调整,或许能唤醒一个不一样的未来。
  无论中美关系如何变化,正如习近平主席曾强调的,中美两国合则两利,斗则俱伤。中美合作可以办成有利于两国和世界的大事,中美对抗对双方和世界肯定是灾难。不能在中美两国如何判断彼此战略意图这个根本性问题上犯错误,否则就会一错再错。
  历史进程的方向性变化从来不是在哪个具体时间选定的,而是在千百个具体事件的发生和具体问题的处理过程中累积出来的。只有在大势形成之后,人们才能观察到变化的全貌。而这期间,中美乃至世界各国的表现和选择,将左右未来世界的方向。在这样一个快速变化的阶段,更重要的是明确自己希望的方向和目标,确定现实可行的步骤,努力处理好每个具体问题。
  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符合中美乃至国际社会共同利益的最佳方向,我们需要把对外政策的方方面面都归拢到这个方向上,以此作为判断大是大非的准则。坚持和平发展是我们根本的选择。当前最重要的是顶住压力做好自己的事,不断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使中国市场更具吸引力。同时增强国际意识和责任感,与世界各国一道,维护好世界和平发展的大势。尽己所能维护、促进世界经济的稳步增长、全球体系的开放和自由、国际安全事务的包容与公正。
  对中美关系来说,重要的是控制住矛盾的扩散,维护合作根基,避免被裹挟进所谓的对世界霸权执政,确保国家发展的外部环境不被破坏。从美方对中国提出的种种指责可以看出来,美国社会对中国存在比较多的误解和偏见,这也容易让挑唆中美冲突的人找到空间。我们需要更好和更加主动的沟通,赢取尤其是普通美国人对中国的了解。对美方涉及中国政治制度和体制的攻击,我们坚决回击,坚定捍卫中国的政治主权。对于一些基于个案和问题提出的指责,可以拆解、说明,增进了解。而对一些原本就属于我们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坦然接受,加快推进,通过更有效的改革完善我们的经济运作环境,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站稳脚跟。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国家全球战略智库首席专家、清华大学兼职教授,本文以作者在俄罗斯第十五届瓦尔代国际辩论俱乐部年会期间的发言为基础)
27#
 闪亮山 发表于: 2018-10-16 22:48:00|只看该作者

傅莹:中美关系下滑超出想象 大国争斗重登台面

源自:观察者网
原文标题:傅莹:世界面临重要选择

  (观察者网讯)2018年10月15日,俄罗斯“瓦尔代”国际辩论俱乐部第十五届年会(以下简称瓦尔代论坛)在俄南部城市索契开幕。年会第一场讨论围绕瓦尔代报告《生活在摇摇欲坠的世界中》(Living in a Crumbling World)展开。
  讨论由瓦尔代俱乐部学术委员会主席卢甘诺夫(Fyodor Lukyanov)主持,辩论嘉宾包括瓦尔代俱乐部规划部主任、俄罗斯高等经济学院教授季莫菲·博尔达切夫(Timofey bordachev)、中国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社科院国家全球战略智库首席专家傅莹、新加坡国立大学南亚研究所所长拉贾·莫汉(C。Raja Mohan)、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组织执行秘书长泽博(Lassina Zerbo)、达特茅斯学院教授威廉·沃尔福思(William C。Wohlforth)、世贸组织副总干事尤诺夫·阿加(Yonov Fredrick Agah)。俄罗斯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近两百位专家学者参加。
  季莫菲作为瓦尔代报告主笔,介绍了撰写报告的动机、主要观点和结论。他说,俄罗斯看到了世界越来越多的矛盾积累,认为综合分析和预测国际秩序的未来是当务之急。
  报告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证国际秩序对国际问题管理的失败,导致西方失望情绪的产生,更多欧美国家开始从经济全球化的支持者变为反对者。世界主要面临三大不确定性,一是出现一个无极化的世界,国际秩序开始混乱且变化迅速。二是国际安全状况持续恶化。三是国际秩序的持久性正遭到越来越多的质疑。
  第二部分论证既有国际机制为何失效。国与国之间的相互依存曾被视为和平与繁荣的重要因素,现在却被用来相互伤害。过去支持全球化的国家发现投入成本在增加,收益在减少,越来越多的国家因此转向自我主义,更关注自身问题。
  第三部分论证各国之间的“竞争感”如何逐渐取代“和平感”。各国在科学技术和贸易领域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过去10年全球的低增长率,特别是国家内部和国家之间的严重不平等,是困扰全球经济的根本问题。各国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差距日益扩大,加剧了这种不平等。第四部分探讨全球公共治理面临的严重危机,反映在海洋、大气层、外太空、南极洲、极地以及网络空间等领域。国家精英与社会关系的不断割裂,使“反建制派”具有了合法性。全球移民问题引发国际社会对“国家应该在国际体系中提供援助”的概念广泛不认同。随着旧秩序的崩溃,随之而来的可能是新的多层次的全球冲突:如大众反对精英,穷人反对富人,发展中国家反对发达国家。
  报告的最后部分对上述研究进行了总结,对国际秩序的未来发展提出预测:国际政治的图景在本世纪中叶将发生巨变。世界秩序动摇最显著的特征是决策变得日益国家化。换言之,各国越来越倾向于从本国利益(而非国际和共同利益)出发行动和选择。但与此同时,以2009年金融危机为代表,当今世界面临的问题和风险却日益国际化和相互关联。导致世界秩序动摇的还有一些非物质因素,最突出的是国际社会不再拥有普世的价值、规范、伦理和对错观念。
  报告尝试通过联合国给国际秩序面临的困境寻找出路:首先,联合国要设法消除主要大国的疑虑和不配合,避免堕落为只负责为国际问题修修补补的“维修公司”。其次,安理会的作用必须得到维护和重视。不管联合国存在什么问题,安理会还是为避免大战爆发发挥了重要作用。最后,联合国要避免自行解体的前景,因为这种前景非常可怕,若世界各国围绕中美俄印等国形成不同阵营,将使国际秩序退回到前威斯特伐利亚时代。
  嘉宾们对报告进行点评并发表看法。
  傅莹在发言中表示,报告出色地描绘了当今动荡的世界,“‘确定性’成为国际社会的稀缺产品”。我们身处一个高度关联的世界,在经济全球化和万物互联的时代更是如此。例如美国挑起的与中国的贸易摩擦所产生的效应会影响到普通大众的生活,而世界经济的节奏也可能被打乱,给许多企业带来严峻挑战。正如瓦尔代报告提到的,更令人担心的是地缘政治和大国争斗重登台面,与民粹主义、保护主义糅杂在一起,颇有要将世界拖回到20世纪上半叶那种动荡状态之势。
  与此同时,世界并没有停下脚步,科技变革对国际协调与风险管控提出更高要求。

傅莹说,世界面临着重要的选择:是维护经济全球化的大方向,共同改善全球治理,还是倒退,回到各自为政的隔绝状况?是建立命运共同体,还是重陷大国权力争夺的旋涡?中美关系下滑的速度超出人们想象,紧张气氛正从贸易外溢到其它领域,最终走向也将影响到世界未来的方向。
  中美同样面临两种困难的选择:一是相互“脱钩”,正如有些美国人试图推动的那样,进而导致世界再度割裂;还是继续在同一全球经济体系内谋求共赢?二是紧张轮番升级,逐渐走向全面对抗;还是相互调整,重归合作轨道?
  显然美方有些人试图不断提升门槛,迫使中国选择对抗。中美已在一体化的全球经济体系内合作40年,相互建立了全方位联系,经济结构高度互补。即便真要“脱钩”也不可能立竿见影,而是要经历长期而痛苦的过程,对双方乃至全球可能造成的损害将会是难以估量的。
  傅莹说,中国社会尽管充满忧虑,但没有放弃对建立伙伴关系、世界回归平稳健康发展的希望,并愿为之努力。坚持和平发展是我们根本的选择。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我们的指导原则。对中美关系,中方首选是对话、合作,而不是对抗。即使某些领域的竞争无法避免,也应当是基于规则的,是公正和良性的。我们也应与俄罗斯以及其他国际社会的成员一道,确保世界继续行进在正确的轨道上。同时,中国人需要踏实做好自己的事。在今年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中国正加大改革步伐,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加快金融服务业的市场开放,普遍性下调平均进口关税水平,以加强中国市场的吸引力。
  莫汉则认为,瓦尔代报告提出整个世界秩序正在崩塌,但事实上,应该说这是对曾在上个世纪80、90年代风靡一时的自由主义秩序的幻灭,以及对中国、俄罗斯等新兴国家取代美国统治地位的希望破灭。报告提到了关于联合国的未来,但现在的世界同1945年联合国成立之初大不一样。那个时候,俄罗斯还是前苏联,中国也尚未成为联合国的一员。当年美国选择联合国,是因为可以将大国团结在一起。但现在的世界大国既没有共同的威胁、也缺少共同利益,因此,联合国很难再具备将大国团结在一起的能力。
  报告还提出一个很好的问题,为什么世界头号大国正试图成为一种修正主义的力量。特朗普总统在联合国发言中22次提到国家主权一词,要求盟友做得更多。这意味着美国代表的自由主义国际体系的幻灭,将对整个地缘政治带来巨大影响。如果美国在一些原本发挥领导作用的领域中后退或撤出,需要有国家能取代美国,维护国家间权力平衡,构建全新的国际关系结构,这对世界来说才是真正的挑战。现在看,未来的世界更有可能重演19世纪地缘竞争的历史。
  沃尔福思教授则认为,瓦尔代报告总结世界秩序正在崩塌太过夸张,报告存在三个理论分析的缺陷。
  第一,关于国际秩序的定义。沃尔福思认为,国际秩序往往可以分为经济、安全和法治秩序。如果拆解来看,这三个秩序并非同时都在崩塌,只是发展的速度各有不同。
  第二,报告将发展势头放缓等同于衰退甚至崩塌。上个世纪90年代,世界对美国领导的自由主义国际秩序抱有很高的期待,但近些年,自由主义原则在国家治理中的推广势头放缓,自由主义从扩张性的思维模式逐渐变成防御性的思维模式。但这并不等同于崩塌或者衰退。
  第三,报告对当前世界秩序并没有提供任何比较的参照点。历史上从未存在稳定的、确定的、国家遵守法规,彼此这宰相互尊重的完美世界秩序。事实上,相比以前,当前的世界秩序并不像报告中说的那样混乱和糟糕。
  阿加认为,瓦尔代报告中说世界秩序正在崩塌是不准确的,当前世界秩序正在发生变化,而非崩塌。以关贸总协定长期谈判的过程为例,当年关税总协定是极具争议性的,并非所有国家都同意,但只要各国同意谈判,就能坐下来解决问题。现在的世界贸易组织对贸易服务、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的监督,促进世界的繁荣与发展方面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世界仍然需要一个强大且有效的贸易体系,世贸组织仍是解决国际贸易争端的主要机构。
  泽博说,在当今世界中,国际机制不可或缺,对维护国际安全、稳定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过去73年来达成不少国际协定和协议,但使世界秩序崩塌的不是缺乏国际协定,而是缺乏对这些协定的有效执行。泽博呼吁美中两国尽早批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并希望中国在朝核问题上发挥引领作用。泽博说,现在的年轻人有一种错误观点,认为国家只有拥有核武器才能受到尊重。这种状况急需改善,需要各国以身作则。青年人是未来的领导者,而安全问题也是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
  在问答环节,大部分台下专家聚焦于国际秩序的可持续性进行点评和提问,大部分人认为,当前国际秩序确实遭受严重冲击,但是还有改善的希望:有专家指出,现有国际秩序很难解决新近出现的各类问题,例如各国难以在网络安全问题上达成一致;有专家认为,当前国际秩序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在自由主义意识形态遭遇挫折之后,尚无可引领世界的意识形态;还有专家认为,建立现有国际秩序的精英正在老去,他们的思维方式也越来越老旧,跟不上形势的发展,而新兴的政治中产阶层尚没有权力做出决策。
  有俄罗斯专家对中美贸易摩擦进行了点评,认为现在考虑中美进行冷战还为时尚早,因为很多因素还不能与冷战时代相提并论。有专家批评美国修正主义的行为就是为了遏制中国发展,美国对中国的诉求不是具体的经济利益让步或政治变革,而是期望通过此轮的竞争,彻底打掉中国的竞争能力。但也有专家认为,美国想要与中国脱钩是不现实的。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与日本曾就贸易摩擦进行了长期而艰难的谈判,最终解决了这一问题,相信中美也有能力走出当前的困境。
  针对有听众问如何比较中美与中俄关系,傅莹答,中美自建交以来合作广泛和深入,相互成为重要的贸易和投资伙伴。当前中美关系遭遇的困难主是美方挑起的,美方对中国的抱怨很多,将不同领域的问题叠加在一起,中国人需要时间来理解和判断美国到底想要什么,需要拆解哪些问题是可以谈判解决的,哪些是理解问题,哪些是根本利益不能妥协的。
  相较中美,中俄之间有着可靠的政治互信,也不存在安全威胁上的严重关切,两国可以聚焦具体合作,因此两国关系发展快且顺利。但是,中俄没有结盟,因为这不符合中方理念,我们不希望世界重新回到集团对峙的局面。
  针对沃尔福思教授提出的国际秩序三个组成部分,傅莹说,或许,说秩序崩塌为时过早,但毋庸置疑的是,旧的秩序是存在缺陷的,不能低估由此带来的风险。例如美国以盟国体系作为世界安全秩序构架,而盟国体系外国家的安全利益怎么解决?出现利益分歧和摩擦怎么办?因此,中俄美等国家需要坐下来,认真探讨如何改进当前的国际秩序。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26#
 不取 发表于: 2018-10-3 00:48:00|只看该作者

人大发言人如何炼成?傅莹:提前踩点 对着树练习

源自:新浪新闻综合
原文标题:傅莹揭秘人大发言人如何炼成:不敢喝水,提前选热点“押题”和模拟演练
源自:红星新闻
  提起傅莹,关心中国政治的人一定不会陌生。
  她满头银发,端庄美丽,被称为“中国最美外交官”,在国际舞台纵横捭阖;她意气风发,风采迷人,在聚光灯下游刃有余,温柔的语气,犀利的言辞让人印象深刻。
  傅莹不仅是中国第一位驻大国女大使、还是全国人大首位女性新闻发言人。2013年3月从外交部调任全国人大后,傅莹连续五年担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新闻发言人。
  “还记得2013年3月4日第一次步入新闻发布会现场时,能够容纳五百多人的发布厅被记者坐得满满的,电视摄像师、拍照记者架着‘长 枪短炮’严阵以待。突然面对如此强大的媒体阵势,我心中的压力感陡然上升,那种感觉终生难忘。……我在发布会上虽然讲得口干舌燥,却硬是一口水都没敢喝,因为一端起水杯就会引发相机咔嚓咔嚓响成一片。”日前,经历五年人大新闻发言人岗位洗礼的傅莹出版新书《我的对面是你──新闻发布会背后的故事》,讲述自己做全国人大新闻发言人的经历和体会,揭秘了自己接受新闻训练的“秘籍”。

傅莹。图据东方IC
  1书中提到首家媒体即为《成都商报》
  值得注意的是,《成都商报》成为傅莹在新书《我的对面是你》首家点名的媒体,五年来,她也两度回应成都商报记者提问。
  2017年3月4日,《成都商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获“首问”,傅莹也将这次提问作为全书第一个答问事例进行展示。
  她回忆,11点06分,绍仁(何绍仁,现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新闻局局长)把第一个提问机会给了《成都商报》的记者,这位记者提出的问题是关于此次大会准备审议的民法总则草案。记者问:“民法总则草案即将提交本次大会审议,其中涉及的很多问题都是老百姓非常关心的,比如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年龄是不是六岁。请问发言人,民法总则草案有什么特点和重要意义?”

傅莹新书。
  傅莹在书中披露,那次大会新闻发布会的重点之一就是解答好涉及本次大会重要议程的问题,审议民法总则草案不仅是大会的一项重要议程,也是提请本次大会审议的唯一一件法律案。在新闻发布会筹备初期的媒体座谈会上,就很注意哪些媒体和记者关心人大立法方面的问题。
  “一场新闻发布会的第一个问题往往比较关键,所谓万事开头难,头一问具有一定的引导效果。”
  成都商报的提问可谓“正合胃口”,傅莹事后披露,在准备发布会的过程中,民法总则一直是她的重点之一。“中国民法总则的制定实质性地开启了编纂民法典的步伐,对未来民法典的各个分编起着统率性、纲领性的作用。发布会第一个问题就提到民法总则,让我有机会向公众介绍这方面的进展。”
  成都商报对于民法总则的提问也成为了2017年“两会”报道的新闻热点。傅莹回忆,不少国内媒体以“法律也要与时俱进”作为标题,对大会代表审议民法总则进行了报道,还有媒体记者采访了法律方面的专家、学者,请他们就民法总则的意义、草案的亮点进行深入解读。
  2揭秘如何在全国人大新闻发布会上获得提问机会
  究竟如何在千百记者中获得提问机会,傅莹也在书中进行了揭秘。
  傅莹在书中写道,全国人大会议的新闻发布会上提问,应该考虑与会议或者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职能的相关性,比如最好是提涉及立法和监督等方面的问题。如果是涉及政府管理方面的问题,就适合在相关部委负责人记者会上或者总理记者会上提问。
  傅莹非常重视与媒体记者的相互熟悉和沟通,她谈到,一场发布会是否能够让公众觉得有收获,需要发言人和记者的共同努力,记者问得精彩,发言人言之有物,发布会才能有好的效果。
  书中写道,通常情况下在人大新闻发布会前,会连续举行三场与新闻单位和媒体的座谈,从而更准确地了解社情民意。她认为,对参加“两会”的记者和媒体来说,他们对人民群众也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公众期待记者和媒体具有专业精神,记者必须做好调查研究,才能提出好的、反映人民意愿的问题。
  事实上,《成都商报》多年关注人大立法方面的问题,2015年曾就如何保障新《环保法》实施提问傅莹;2018年全国“两会”更是接连四次获得现场提问机会,其中3月11日,全国人大相关负责人就“宪法修正案”答问,成都商报记者就地方立法权问题提问;3月12日,全国人大相关负责人就“人大立法工作”答问,成都商报就如何保障法官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提问。
  3揭秘发布会准备过程,“海选”问题分三类“押题”
  每年记者会前,傅莹和她的团队会从人大内部各个专门委员会座谈开始,经历与媒体座谈、与部委座谈,与外媒座谈等,收集社会和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然后从关注的问题中进行“海选”,综合考虑这些问题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工作的相关性,最终选出大约70个重点问题。这些问题大致分成三类,其中“一类问题”和“二类问题”各20个左右,傅莹把此举戏称为“押题”
  傅莹举例,一类问题为初步判断的必答题,包括广受关注的社会热点、党和国家以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眼下最重要的工作。例如2017年的一类问题包括民法总则、反腐败和监察体制改革、雾霾、国防费预算和军改、个人信息保护、校园欺凌、个税起征点等。
  通常2月的上中旬,“一类问题”的图景就比较清晰了,但直到上发布会的最后一刻,傅莹和她的团队都在时刻关注突发事件、热点新闻。
  她回忆,2016年曾面临突发事件的考验,3月4日上午十点半多,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的预备会刚刚结束,突然得知王珉涉嫌严重违纪接受组织调查的事实。而当时她不仅对王珉本人没什么印象,对他的违纪事实更是毫无了解。“但可以肯定的是,对这样的重大新闻,记者们会第一时间注意到并一定会在发布会上提出相关问题。”
  在距离发布会还有二十多分钟即将召开的紧张时刻,傅莹和她的团队沉着应对,调整原来准备的关于反腐败问题的回答要点。
  4提前模拟演练,公园里对着树重复练习
  在傅莹看来,将重点问题的答问要点建构好,只是完成了发布会准备工作的一半,如何牢记要点并据此训练应对各类问题,最大限度地提升临场应变的能力,才是准备发布会最艰苦的阶段。
  傅莹在书中写道,熟悉答问要点的过程,“很痛苦,很熬人”。每一次,她都需要提前熟悉答问要点,反复背诵演练,傅莹会让助手将答问提纲录入手机,在午饭后散步的时间听。针对个别出错率高的词汇和一些不熟悉的“法言法语”,下班后她会找个人少的公园,在一个角落对着一棵树重复多遍地练习。
  此外,团队还会围绕重点问题进行交叉提问,在正式发布会前一两天还要进行接近发布会强度的模拟演练,团队成员会将全过程摄录下来,回看以查找问题。
  临场前,傅莹和团队还会提前踩点,对流程进行细致检查,甚至小到电脑以及资料的摆放位置都要确认;此外,傅莹和团队还会对发布会开场前“24小时内”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做实时监测,以对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好应对准备。
  “新闻发布会前24小时内,发生的任何国际国内事件都有可能成为发布会的新热点。”她在书中写道,每年的全国人大会议新闻发布会都如同一场严苛的考试,不仅在现场回答要字斟句酌,而且还有背后海量和艰苦的准备工作,这个过程有时甚至是痛苦的。“发言人不能信口开河,要言之有据言之有理,不能抱侥幸心理,即便因为时间紧,拿不到权威回应口径或恰当解释,至少要了解事实,才能心中有数,考量周全。”
  红星新闻记者丨张炎良
25#
 区区之众 发表于: 2018-9-11 15:23:01|只看该作者

傅莹在美主流媒体撰文:中方绝不会屈服于关税霸凌

  傅莹在美主流媒体撰文:如何应对变化中的美国?
  9月11日,彭博新闻网刊登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科院全球战略智库首席专家傅莹的署名文章,对当下中美关系、美国对华态度发表了看法,强调中国绝不会屈从于美国的关税霸凌,但在回应美方“强硬但混乱”的声音时,需要坚定、淡定,继续沟通。文章摘编自傅莹2018年8月28-29日在亚洲协会等机构的演讲《中美今天的选择决定未来两国关系》。

以下是文章全文中文版
  最近访问美国期间,我见到的每位学者都说,美国对华态度彻底改变了,并声称是府学、两党的共识。在美国帮助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实现经济腾飞之后,中国没有接受美国的政治制度,美方对此感到失望。在与中国的经贸交往中,美方认为自己很“吃亏”,更担心中国在全球经济和技术阶梯上的快速提升。美方还认为在军事上受到被中国“挤出”亚洲的威胁。
  尽管美国对华态度在变,但向哪里转变呢,似乎没有人说得清楚。历史地看,美国是在应对一个个事项的处置过程中,经过试错和凝聚共识来完成大的战略调整。因而可以预期,美国进行任何调整也会需要一段时间。这也意味着,未来的最终结果将会受到两国相互作用的影响。
  在斟酌下一步如何走之前,中国人首先要问:美国的指责是否公允?的确,中国并未随着经济增长而接受美国的政治制度。还记得,九十年代中期我参加了一个美国政府为发展中国家外交官组织的访谈项目,议题是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和政策的制定。期间我反复问这样一个问题:冷战后美国新的国际战略目标是什么?得到的明确回答是,在全球推行美国式的人权价值观和民主制度。之后的20多年美国确实这样做了,结果成本高昂,代价巨大。
  美国在中国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但显然这不是美国唯一的“失败“,更不是最惨痛的。在见证了“颜色革命”和“阿拉伯之春”给一些国家带来的后果之后,美国应该庆幸,中国没有自废武功地走上错误的道路,既没陷入政治动荡,也没出现经济混乱,而是保持总体社会稳定,成功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国情的经济发展道路,为全球经济──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的全球经济──做出了贡献。伊拉克和阿富汗的重建让美国耗费了大量财政资源,而中国的发展极大地惠及了美国的繁荣。
  中国充分利用美欧推动的全球化带来的机遇,经济发展蒸蒸日上。勤劳的中国人民有效地使用了国际资金、技术、经验和市场,促进了工业化进程。数以亿计的中国人民摆脱了贫困,人民生活水平取得巨大提升。
  但必须记住两点:第一,与他们的美国同行一样,中国工人为这些发展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例如,入世之后,国内企业突然直接面对国际竞争,多数产业陷入困难,有的甚至难以为继,大量工人下岗。同时,中国大规模进行法律法规的清理修订工作。在短时间内,中央政府清理了2000多件,地方政府清理了19万多件,艰难地克服在管理上推进广泛再构建的困难。
  第二,中国的发展同样惠及美国。牛津研究院估计,从中国进口的低价商品帮助普通美国家庭平均每年节省850美元。从2001年到2016年,美国货物贸易对华出口增长500%,远高于同期对全球出口90%的增幅。万物联网时代的到来和中国快速增长的中高收入消费者群体的出现,将为美国公司提供更多机会。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更是世界经济增长不可或缺的重要动力来源之一。任何“脱钩”的尝试都必然给世界各国带来严重的损伤,包括对美国。
  中国应如何回应?面对来自美国强硬但混乱的声音,我们需要保持淡定,重要的是聚焦自身发展,解决好自己的问题。
  中国没有对美采取更加对抗的态度。因为,中国对美政策是整体外交政策的组成部分,而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是维护一个和平的外部环境和合作的国际关系,以服务于国家的发展。因此,中国有理由继续坚持“建设性合作”的政策。
  中美关系的变局对中国也是又一次倒逼改革的机会。美方工商界提出来的市场准入等问题,许多正是中方需要通过改革着力解决的。事实上,中国政府正在进一步推进开放:国家主席习近平今年四月宣布的11项开发市场的具体承诺,迄已落实8项,涉及银行、证券、保险、评级、征信、支付等。政府也在下大力气改善营商环境,加强对中外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中国的改革者可以将外部压力转化为动力,打破阻力、实现必要的改革成效。

但有一点必须清楚:中方绝不会屈服于关税霸凌。有些言论声称贸易战使中国经济“滑坡”,还有人认为可以期待中国屈服了。这只是一厢情愿。
  中国经济正在去杠杆期间,本身就存在较多痛点,处于咬紧牙关砥砺前行的阶段,这也是为了维持未来的健康发展不得不做的。需要提的一句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正是为了参与解救美国所引发的金融风暴,才采取了较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政策。贸易战或许会减缓必要的去杠杆进程。
  抱怨和伤害对方解决不了问题,只会让情况更糟。因此中国将坚持与包括美国在内的更多国家在双方都关心的领域进行合作,包括应对气候变化、打击跨国犯罪、防治传染病和防止核扩散等方方面面。
  因此,中国应继续与美方沟通。在许多中国人看来,美国的麻烦是美国自己的问题,需要美国人自己解决。我们可以看到,美国社会在分裂和转型压力之下面临严峻挑战,需要全面调整。但同时,中方有责任坚持对话,逐步澄清双方的一致点和分歧点,以拆解矛盾和解决问题、抑或管理难题的方式,渡过中美关系的险滩激流。
  当然,那些一心寻求对抗的人或许不会对这个途径感兴趣。但是──让我借用一个俚语──如果有些人想追逐蝴蝶,其他人为什么要随之起舞呢?
  (作者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科院国家全球战略智库首席专家,本文摘编自作者2018年8月28-29日在亚洲协会等机构的演讲《中美今天的选择决定未来两国关系》,于9月10日发表在彭博社)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24#
 牛涨 发表于: 2018-7-19 11:03:00|只看该作者

傅莹: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将取决于中美互动的结果

  傅莹:国际秩序未来的方向
  傅莹(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全球战略智库首席专家,文章基于在第七届世界和平论坛上的午餐演讲,内容有删节)(曾任外交部副部长)
  当前,对国际秩序未来发展方向的讨论很热。世界将再度走向“新冷战”吗?中国如何选择?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即将进入尾声之际,中美贸易战及其产生的综合影响像一面镜子,折射出国际形势的起伏变化以及美国这个大国的思维和行动带来的不安。
  不过,人类社会已经发展到了今天这样高的文明水平,理智告诉我们,没有必要陷入悲观。在第七届世界和平论坛上,不少嘉宾都谈到对国际形势的看法和对未来的判断,一些观点令人印象深刻。
  首先,世界政治权力分散化的趋势比较明确。大家都承认,已经不可能由哪个大国独霸世界,即便是最强大的国家也必须同其他国家合作处理国际事务。与此同时,国家权力受到国际组织和其他非国家行为体的削弱和掣肘。以联合国及其相关机构为基础的国际秩序虽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仍然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支持。
  第二,经济全球化大势不太可能逆转。尽管逆全球化和保护主义动向表现得比较明显,但无可否认,全球化做大了世界经济的蛋糕,促进了科技和文明的进步,各国都从中受益。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增长了3倍多,所带来的红利惠及几十亿人。因此,绝大多数经济体仍坚持自由贸易的方向。同时发生的是人文交流的扩大。据经合组织(OECD)统计,全球有超过500万的学生在本国之外接受教育,相信他们和绝大多数年轻人都不会支持世界退回分裂割据状态。
  第三,世界总体和平有望得到维持。尽管国际安全局势复杂,存在国家间争议、核导扩散等各种各样的问题以及太空、网络等新领域里的新挑战,但没有哪个国家想以全面战争的方式解决问题。在分歧面前,外交发挥着更大作用,各国能谈判的还在谈判,该克制的尽量克制。就像习近平主席4月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演讲中指出的,“当今世界,和平合作的潮流滚滚向前。和平与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声。”
  关于秩序问题,大家普遍关注下一个秩序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旧的秩序已经不能完全应对当今世界的所有问题,但新的秩序还没有明确图景。现实情况一方面是,包括美国、中国、俄罗斯和一些欧洲国家在内的许多国家都不同程度地面临挑战,需要专注于处理和解决内部问题,一些国际问题也是国内问题外溢的结果。另一方面,大国间的矛盾和分歧更加突出。美国开始强调竞争、弱化合作,导致其对外关系中的负面因素更加突出。
  面对这样的局面,中国该做什么选择?中国的对外政策服务于国家基本发展战略的需要,着眼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合作。中国不会改变基本对外政策,而对美政策则是中国整个对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目前看似乎已经完成了“半个圆”,即对调整的必要性有了一定共识,但对“后半个圆”,也即向哪个方向调整,似乎还不清晰。
  未来美国的调整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中美互动的结果,也会受到世界大势和与各国互动的影响。如果中国一如既往地坚持原则,以建设性方式解决各种矛盾和挑战,应该也能对美国对华政策的走势产生正面影响。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经济的增长相当程度上得益于对内不断改革和完善市场环境,对外坚持扩大开放。其实美方,包括欧盟等在经济贸易等领域提出的一些要求,也恰是中国基于自身发展需要正在努力改革和完善的方向。例如,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多次修改完善著作权法、商标法和专利法,国务院和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配套法规和司法解释等,形成了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人大常委会还在2014年做出决定,在北京、上海、广州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法院,加强司法保护。
  国际安全始于国内安全。中国在国内治理上的不断提升和完善将为中国与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合作提供更好的基础。中国也将以更加坦诚、务实和开放的态度参与全球化进程,推动改革现行秩序、完善全球治理。
  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体现了大智慧,有深厚的中国文化根基,也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其要义是,世界上的事情大家商量着办,共同的利益大家一起维护。通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路需要携手前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不少学者认为,联合国和安理会在国际安全治理上的作用应得到尊重,但不足以应对所有安全问题。而美国主导的安全同盟是封闭和排他性的,同盟之外的国家面临如何保障自身安全利益的问题。以朝核为例,美国不断强化自身和同盟国的安全保障,包括举行大规模联合军事演习和强化经济制裁,同时却拒绝谈判,结果刺激朝鲜在核导开发上越走越远。但当美国开启对话,明确表示要认真考虑朝鲜的安全诉求时,就出现了柳暗花明的机会。虽然朝美对话结果如何仍难预料,但关键问题是显而易见的,只有把各方安全利益都考虑进去的解决方案,才行得通。
  在当今世界所有具体安全问题上,都存在一个是寻求共同安全,还是通过损害对方安全追求己方绝对安全的矛盾。如果各方都承认未来的世界是要实现和平共存的,就需要走出自身利益的小圈子,搭建一个更为宏大、更具包容性的安全框架。
  现在出现的问题是,美国人越来越担心中国要挑战美国的主导地位,中国人担心的是美国试图遏制中国的发展。这样的扭曲反映在许多问题上。比如在贸易领域,中国人看到的是美国企业从中国获取巨大利益,而美国人却认为自己在对华贸易中“吃亏了”,甚至强行增收关税,这在中国被看作是霸凌行为。我们需要重视和着力解决中外相互认识扭曲的问题,并且避免新的矛盾积累,减少对中外合作的干扰。
  世界对中国的作用有期待,同时也有担心。中国人似乎缺少主动说明自己的习惯和经验,国际信息库里关于中国的一手信息严重缺失,例如在海外学校、图书馆乃至书店里,来自中国大陆的出版物少之又少。中国人正越来越意识到国家国际地位的上升和肩头国际责任的增加,因此需要更快地学习和提升开展国际传播的能力。很多事情,自己不主动讲,谬论和误解就会大行其道。就像在这次论坛一位专家说到的,中国人要学会去说服别人。这里确实存在方法和技巧的问题。
23#
 一眼 发表于: 2018-3-17 23:28:00|只看该作者

傅莹:讲实实在在的中国故事是最有说服力的

源自:参考消息
原文标题:傅莹:讲好中国故事 改进国际传播

  一段时间以来,国际战略和安全界以及国际学者发表了大量关注中国的文章和书籍,考察和分析这个新兴大国将如何影响世界。我还记得1985年在英国留学时,经常在图书馆里翻看各国报纸,难得偶尔能找到一篇涉及中国的豆腐块文章。现在关于中国的文章和著述已经多得看不过来,然而,一个基本事实并没 有大的改变,这就是,在国际出版物当中,仍然不多见中国人写的关于中国的第一手信息。
  总体看,在国际知识和信息库里面,源自中国大陆的现代知识一直是比较匮乏的,更谈不上系统性和完整性。
  例如我在英国参观知名大学图书馆时注意到,虽然在藏书中有关中国的书籍不算少,但多是历史类的和民国时期的出版物。访问美国时,我在国会图书馆亚洲部看到书架上摆放着多份杂志,细看都是来自日本或者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源自中国大陆的一手信息不多。
  由此可见,外界关于中国的“资讯赤字”是相当严重的。而信息的缺乏往往导致媒体和公众依循旧的逻辑去推断今日中国,使得政界人士在不完整的资料基础上构建看法。
  我从事外交工作的那些年就深切体会到,当国际上出现涉及中国的热点问题并且引发广泛关注时,中国人的声音相对而言比较薄弱和单一。而且,由于受到冷战政治隔阂的影响,中国的形象受到西方有偏见的媒体和人士不断歪曲和涂抹。面对外界的指责和猜测,中国人一直在苦苦解释。
  最近几年在国外访问和参加国际会议,可以感觉到中国的快速发展和建设治理的成功正带动外部世界对中国的看法发生快速变化。
  一个明显的印象是,各方普遍感受到国际格局和秩序的变革压力,而影响这个趋势的中国话题越来越受瞩目。经常听到人们花很多时间讨论中国近年来的内外政策,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对外释放的信息。外界想知道日益发展强大的中国将在世界上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将影响世界走向何方。

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外界对中国的看法呈现多元态势。
  一方面,大多数人意识到中国崛起势不可挡,看到中国带来的机遇。对许多发展中国家来说,中国的成功道路值得它们思考,中国提供的帮助和支持为它们克服发展难题提供了新机会。中国提出的全球治理主张和提供的公共产品在日益固化和保守的世界中,让国际社会感受到东方吹来的清新之风,为国际秩序朝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变革带来新的希望。
  另一方面,不乏有人担心中国搞“新殖民主义”,通过盘剥其他国家滋养自己的利益,甚至像历史上曾经的列强那样走上争霸的道路。最明显的是,现存的世界强国和传统势力对中国的警惕和防范上升,试图构建围堵和阻碍中国崛起的思维和部署。
  我与许多国家的议员和学者经常讨论这些问题,向他们介绍中共十九大对时代的基本判断,谈到中国人清醒地认识到自身发展的路还很长,也仍然艰苦,需要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同时,中国也要承担必要的国际责任,我介绍了习近平主席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及共同安全等观念,强调中国将始终致力于基于相互尊重和互利共赢的国际安全合作,期待在相互尊重和互利的基础上与世界各国建立牢固的、可以适应新形势的伙伴关系。很多人愿意认真倾听,也非常重视。

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联接中外、沟通世界”,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提出的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在外宣方面的职责和使命。

  他明确指出,“在全面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做宣传思 想工作,一项重要任务是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 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对外宣传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要工作部署和理论阐述。习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
  近年我国对外叙事的意识和方法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也正取得越来越好的效果。中国有了更多的自主平台和新媒体工具,硬件不断完善,将国家发展和人民的面貌更加鲜活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我们在对外传播中不仅讲“中国不是什么”、“中国不做什么”,而且开始更多地讲述“我们是什么”、“我们要做什么”,以及“我们会成为什么”。
  中国在过去40年间一步步走向成功,不管世界如何风云变幻,始终如一地坚持自己的方向,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中国的大国地位更加稳固,在世界事务中占的分量越来越重。中国的优质产品为外部世界所承认,中国游客遍布世界各个角落,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公正态度和响亮声音更加为国际社会所瞩目。中国不是靠照搬西方模式取得成功的,西方媒体无法再像过去那样简单化、程式化地报道中国了,越来越多的人希望了解中国、认识中国──有的是出于好奇,有的是出于事业发展的需要,有的则是出于对自身的反思。
  但是舆论场有很强的惯性,外界多年积累形成的刻板印象不大可能短时间内彻底改变。国际上对中国仍存在诸多模糊和错误的认识,有些是基于一些人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地缘政治观念、冷战零和思维和意识形态偏见,有些是出于对世界权力转移的恐惧,有些则是因为中外语言文化和表达方式差异造成的理解上的偏颇。还有少数反华分子和他们背后的势力,常年靠攻击、抹黑中国谋生,大肆收集、编造和散布负面信息。近年随着中国的发展强大,美国和西方一些人极力鼓吹把中国作为首要的战略竞争对手,美国已经提出将全球战略重心从应对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问题和全球性挑战向传统大国竞争重新聚焦。

这些变化使中国与世界沟通的话语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如何向世界清晰、系统地说明自己,成为中国对外传播的一项艰巨任务。
  传播者需要不断学习和摸索实践,包括认真地了解自己的国家,跟上发展变化,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升掌握和使用国际话语权的能力。我们自己也可以思考一下,在国际传播的操作上如何更加细致和精准,如何将外界的质疑转化为传播的机遇,如何以更有说服力的方式在世界上更好地传播中国的政治理念和文化精髓。

需要更多人参与国际沟通
  作为新型世界大国,中国更多、更好地参与和影响世界事务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实现自身知识、信息和政策与国际社会的沟通,让世界更充分和准确地了解自己。我们需要努力改变旧的偏见,同时避免新的偏见生成和积累。国与国之间偏见的形成和人与人之间的情况类似,如果一个人的背上总是被人贴上标签,自己不做努力去摘除,就会越贴越多,容易成为“公认的事实”。

我们对外讲述中国故事的主要对象应是国际上的普通公众,他们是国际社会的基础,往往没 有预先设定的立场,对中国的认识基于自己亲眼看到、读到的信息和与中国人交往的亲身体会。但很多时候,如果他们看不到来自中国的一手信息,就容易受到被歪曲的信息影响。
  我们需要提升国际传播意识,需要有更多的中国人通过在国际媒体上接受采访和撰文、参与国际论坛,阐释中国政策,需要中国媒体更多地向国际传播信息,需要更多的中国资料和书籍被翻译成高质量的外文,进入世界的知识传播渠道。为此,需要从政策上、程序上和财力上加快改革和调整,鼓励和培养这方面的人才,让更多的人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国际传播中来。

这里要特别提及中国人参与国际论坛的必要性。
  每年在世界各地举办的以展望世界形势、探讨人类发展路径为主题的国际论坛多得不胜枚举,是沟通思 想和信息的重要平台。与会的各国官员和专家学者多在本国和国际事务中比较活跃,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外交决策。他们通过论坛听取各国对政策和战略意图的专业和权威说明,将这些信息带回到本国的学术圈和决策层进行更为系统的研究。
  中国的官员和学者如能多参加国际论坛,可以通过交流和交锋,比较客观地了解外部世界,掌握国际舆论关注焦点,为决策获得更多参考依据。同时,也能在这些国际平台上及时澄清事实,梳理潜在的合作和冲突点,以利于扩大战略判断的空间,降低外界对中国的误判风险。因此,参与国际论坛是我们加强国际传播的捷径之一。
  不同类型的人构成不同的社会群体。国际传播面对的许多国家与中国的社会制度存在比较大的差异,这些国家的社会舆论和国际传播的构成也比较多元。例如美国,从白宫到国会、智库、院校乃至媒体,都有各自的影响方式和利害考虑,以好莱坞为代表的文化软实力也是美国舆论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需要根据不同对象有针对性地开展传播工作,逐步培育多渠道传递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不仅需要在官方层面加强与世界各国的沟通,而且应在社会的各个层面构建传播的能力和渠道。
  这些年,外界与中国打交道的主体人群在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直接同中国人接触、交往。他们不是从冷战深处走出来的,过往的意识形态对他们的影响淡了许多。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乃至更年轻的一代有条件摆脱冷战思维的羁绊。这对我们是契机。

对外传播要心里装着“人”
  沟通和传播是有明确对象的。不论是对外演讲、接受记者采访还是出席国际论坛,对象虽然不同,但有一个基本共同点──面对的都是人,是有思 想和各种文化习惯的人。我的体会是,开展国际传播心中始终要装着“人”,包括三个渐进的层次:了解、重视和尊重。

首先是了解对象,特别是“第一现场”的听众,即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下对话的具体人。
  如果是演讲,需要考虑台下的听众主要是学生、学者、业界人士,还是政策制定者,他们对中国哪方面的政策和情况更加关注或者有疑问。如果是采访,记者或主持人关心什么问题?相关的新闻机构有什么政治倾向,秉持什么立场?如果是国际论坛,主持人或者嘉宾也会有自己侧重的问题或者角度,应尽量多地了解他们的背景,论坛通常关注的重点是什么、讨论的主题又是什么?同台嘉宾是谁?他们关心哪些问题?对中国采取的立场是什么?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了解对方,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对话。讲中国故事,目的是让对方了解自己。重要的不仅是自己想讲什么,也需要了解对方想知道什么。“讲”和“听”这两个管道接通了,才能达到传播的目的。
第二是重视。这既包括同意自己观点的人,也包括那些反对或者不认同的人。
  遇到对中国误解和偏见比较深的人,需要考虑如何应对对方提出的挑衅性问题。例如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采访者与被访者之间是一场智慧的博弈,双方都是要赢取镜头背后公众的认可。尤其西方媒体不会轻易让我们利用它们的平台传播我们的主张,总是会试图抬高门槛、提升难度。而我们既然要登上它们的平台,就要做好打硬仗的准备,提升自己应对尖锐问题的能力。提尖锐问题的人,可能是出于偏见,也可能是想通过引起争论增加新闻性。尖锐问题既是挑战,也是机会,就像打网球,对方打过来的球越重,越有机会借力打力。应对尖锐问题需要判断对方的质疑是基于错误的事实还是错误的逻辑。如果“事实”存在问题,那么真实情况是什么?如果逻辑存在问题,如何找到其破绽,釜底抽薪地化解掉?通过回答问题赢得理解,实现传播的目的。

第三是尊重,对人的尊重,对人性的尊重,这是我们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行为中需要一直秉持的信念。
  今年是周恩来总理诞辰120周年。周总理处理涉外事务的一个鲜明特色,就是他在与人交往时彰显的那种源自内心的尊重,使得与他打交道的人,无论是朋友还是对手,都对他充满敬意。
  2016年12月我在美国纽约大学以《国际行为中“人”的因素》为题进行演讲时,表达过这方面的一些思考:“多年的实践让我观察到,在现代文明环境下,无论是多么富有激情的理念、无论有什么样的道义目的,对国际行为的最终判断,还是要看它对人和家庭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确实,对人性的尊重正是我们与帝国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国际理念重要的区别之处。
傅莹在美国纽约大学进行演讲。(《中国日报》)

及时发声,讲“实在话”
  新闻传播有一个先入为主的规律。现代社会信息媒介多,需求总是处于“饥渴”状况,当今世界舆论场上对涉华信息的需求是相当突出的。当发生某件事情时,能第一时间进入传播渠道的信息往往给人印象最深,很快就能在受众当中形成心理定势。

政府部门和新闻机构需要主动和及时地提供第一手信息,走在舆论的前头。
  信息发布得越早、越快、越多、越准确,就越能抢占舆论制高点,越能赢得信任。而且最好能同步考虑国内外受众的需求。如果第一时间传播的信息是错误的、虚假的、片面的,会出现“三人成虎”的效果,而后投入数倍资源去澄清、矫正也不见得有效,甚至会引起舆论反弹。
  对于什么是“真话”,不可避免会有主观判断的成分。而且“真话”往往需要时间去了解,也将受到时间的检验。因此,传播者最好讲有把握的真话,没把握的宁愿不说,或者等情况明朗了再说。有时出于国家安全或者政策考虑,真话也许不能全说或者马上说,但一个普遍适用的规则是,根据授权尽量说实在话。我观察在一些国际场合,有的大国发言者表达的内容并不那么充分,但他们出色的口才和自信以及参与讨论的积极态度往往能赢得一定的认可。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国防政策本质上是防御型的。我们与外部世界打交道,积极参与全球事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和方式是坦坦荡荡的,不搞“当面锣背后鼓”,因此在国际上阐释自己的战略目标和政策趋向没什么可遮遮掩掩的。
  我的体会是,无论在什么问题上,讲实实在在的中国故事,讲事实、讲数据、讲困难、讲作为,是最有说服力的。
  毕竟,真实的故事最能打动人、说服人。诚然,在这个充斥了大国之间打打杀杀历史的世界上,一个新兴大国的崛起难免引发外界的猜测、质疑甚至误解。如何超越长期以来我们与其他国家存在的语言文化、思维方式和利益差异,如何以让外界听得懂、能理解的方式阐释自己的意图和作用,如何让我们的声音出现在所有有需求的地方,在这些方面,我们有许多需要学习和改善的地方。
资料图片: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新闻发布会上,作为大会发言人的傅莹就大会议程和人大工作相关的问题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
  新闻和舆论上的周全安排,是现代大国推行政策不可或缺的。在重大决策出台前,宜对可能的国际舆论反应做科学和平衡的预评估,以便于有所备案。信息时代,尤其对大国来说,国际传播和国内传播的边界相对模糊起来了,国际上的热点会即时反射到国内,国际政治中的许多故事也恰是源自一些国家的内部事务。这意味着,我们做对内传播要顾及国际影响,开展对外传播也要考虑国内老百姓的感受。换言之,作为大国,政策方面的言论和行为不仅要考虑如何赢得国内各界的理解和支持,也需要考虑如何说服国际社会。

总之,向国际社会进行有效传播,既要有“道”,也要重视“术”。
  这里所说的“道”,指的是沟通和传播中的理念和价值观,而“术”则是技术、技巧和方法,“讲好中国故事”就强调了“术”的重要性。“讲好”本身包含着对“术”的要求:讲什么?怎么讲?如何才能“讲好”?故事是讲给人听的,要让人听得进去,能够吸引人、打动人,进而说服人。要实现这样的目标,需要一定的方法、技巧,做足功课。
  当然,“道”和“术”是相辅相成的,不能脱离“道”空谈“术”,“有术无道,止于术也”。许多方法和技巧的学习和培养是琐碎的,甚至是折磨人的,需要有信念的支撑。之所以有人肯吃这份“苦”,愿意去努力克服困难做这件事,相信他们都是因为有信念和责任感,希望把中国的故事讲出去,讲好,这何尝不也是一种“道”呢?
  诚然,中国在世界上全新国际话语权的确立,除了靠更好地说,最终还是要看我们做得怎么样。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 想的指引下,我们国家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之际,将不断取得新的成就,也将不断赢得国际社会更好的了解和信任,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好的基础。
  作者为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外事委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全球战略智库首席学者。本文部分内容源自作者即将出版的新书《我的对面是你》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22#
 你不在 发表于: 2018-2-21 02:28:00|只看该作者

傅莹驳“中国威胁论” 马蒂斯忙为美对华政策辩护

源自:参考消息
原文标题:傅莹慕安会上驳“中国威胁论”马蒂斯为美对华政策定位辩护

  参考消息网2月20日报道 台媒称,大陆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傅莹日前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指摘美国不应拿中国作为调整自身核态势的借口;美防长马蒂斯则在回国途中说,中国在南海的军事部署,让美国视其为战略竞争对手。
  据台湾“中央社”台北2月19日报道,第54届慕尼黑安全会议16日至18日在德国慕尼黑举行,这项会议多年来一直是各国军事、外交和情报专家对话的重要平台。傅莹本次参加了主题为“失控的核安全”全会论坛,并发表题为“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看核领域全球治理”的演讲。
  综合新华社、香港《明报》报道,傅莹表示,美军及其盟友与朝鲜之间的军事敌对态势一直是朝鲜半岛紧张的根源。平壤认为华府的巨大军事压力威胁到国家存亡,为实现终极自保而走上拥核之路。
  报道称,在随后的辩论中,针对美国核态势评估涉及国际安全环境变化的观点以及来自中国威胁的说法,傅莹回应说,美国不应拿中国作为自身调整核态势的借口。
  她说,所谓的中国对美国威胁毫无根据,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中美俄等大国不应相互视对方为战略竞争对手或威胁,而应加强对话,增强而非破坏战略互信。
  美国国防部长马蒂斯17日出席会议后在返程时指出,美国决定公开称中俄为战略竞争对手,并非美国自身的选择,而是国际安全形势变化带来的必然结果。
  他说:“将竞争关系公开化的行动是(中国)将南中国海的岛礁变成军事哨所。在欧洲将竞争关系公开化的行动是俄罗斯越境侵占克里米亚,以及俄罗斯在乌克兰东部支持分离分子。”
  马蒂斯说,美国透过这些行动得出“中俄公然实施这些行动的本质就是要跟美国竞争”的结论。
  特朗普政府去年12月以及美国国防部今年1月分别发表国家安全战略与国防战略报告,其中都直接称中国和俄罗斯是美国的主要战略竞争对手,美国因此将集中资源应对中俄挑战。
  北京则抨击美国的报告充满冷战思维,指中国致力于和平崛起。
21#
 你不在 发表于: 2018-2-20 11:48:00|只看该作者

傅莹战斗力再次爆表 见招拆招驳斥“中国威胁论”

源自:新浪综合
原文标题:傅莹的战斗力再次“爆表”!

源自:长安街知事

  2月16日至18日,第54届慕尼黑安全会议在德国举行,来自世界各国约500名政要及各界人士出席。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也带来了自己的主张。
  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傅莹应邀出席会议,并参加主题为“失控的核安全”的全会论坛。长安街知事(微信ID:Capitalnews)发现,面对所谓“中国威胁”等老生常谈无端指则,“铁娘子外交官”傅莹战斗力再次爆表,谈笑间“见招拆招”,将“威胁论”消弭于无形之中。
慕安会会场。(央视新闻客户端)
  本届慕安会聚焦地缘危机、全球秩序、全球治理、欧盟未来的全球角色等重要议题。与往年一样,主办方今年会前发布的安全报告《危机边缘,悬崖勒马?》,用长达88页的篇幅写尽了对世界安全形势的不安和焦虑──
  2017年,美国与朝鲜、沙特与伊朗冲突升级,北约与俄罗斯矛盾不减,乌克兰危机依旧,全球范围军备控制遭遇挑战,民粹主义、单边主义盛行,现有国际秩序体系遭遇前所未有的冲击……
  在“危机边缘”日益接近的背景下,傅莹在论坛上以“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看核领域全球治理”为题发表谈话。她说,核武器仍是当今世界杀伤力最大的武器,各国应采取负责任的态度携手推进核领域全球治理。
  围绕核安全,五核国应增进而不是破坏战略互信,并切实履行相关义务。傅莹说,中国核武库规模非常小,坚持自卫防御的核战略,维持最低限度的核威慑。
  “中国始终奉行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无条件地承诺不对无核武器国家和无核武器区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中国也一直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
  意料之中,情理之外,这个有“防务达沃斯”之称的慕安会,又成了某些西方国家抨击中国的阵地。
  在辩论中,针对美国核态势评估涉及国际安全环境变化的观点和所谓来自中国的威胁的说法,傅莹说,美国不应拿中国作为自己调整核态势的借口。所谓的中国对美国威胁毫无根据。在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情况下,中美俄等大国不应互相视对方为战略竞争对手或威胁,应进一步加强对话,增强而不是破坏战略互信。
傅莹在慕安会发言。(资料图)
  长安街知事(微信ID:Capitalnews)注意到,这已是傅莹连续第三年来到这个重要国际场合,她横刀立马舌战群雄,发出了响亮却不刺耳的中国声音。
  去年2月第53届慕安会上,面对对中国军费指手画脚的“刁难”,傅莹的回答相当机智。
  在一次分论坛讨论上,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所长奇普曼对中国军费问题提出疑问。他称亚洲国家军事发展快,军费庞大,2012年超过欧洲,2016年达到后者的1.3倍。其中,中国军费最高,是日韩总和的1.8倍,是其他南海沿岸国总和的3.7倍,位居亚洲首位……
  面对带刺的问题,傅莹不疾不徐地答道:奇普曼所长的发言让我想到,当你们在研究亚洲的时候,你们似乎是在另一个角度看待这个问题。北约要求成员国将军费提高到GDP的2%,却对中国1.5%的水平指指戳戳,这种双重标准,让人大跌眼镜。
  “在当今社会,我们越来越全球化,所以我也希望评判的标准能够更加地统一。我们或许能够以同一种角度看待彼此,我们彼此并不是敌人。”傅莹说,作为一个中国人,我认为绝大多数中国人都和我有一个想法:我们对祖国能增强军力保卫主权和安全而自豪!
  2016年2月的慕安会上,还有人就朝核问题向中国发难称,“中国是否完全失去了对朝鲜的控制?”
  这让傅莹感到十分可笑,她反问说,控制一个主权国家?中国从来不这样做。朝鲜制造核武器,并非因为他们感受到来自中国的威胁。中国尽自己的责任,但不可能取代美国的责任,美国不要总想把问题外包给中国,解决朝鲜安全关切的钥匙在美国人手中。
  傅莹说,大家不要试图用美国的形象来评价中国,中国不会成为另一个美国,世界上有一个美国就够可以了。这番精彩的言论为傅莹博得了满堂彩。风格辛辣诙谐的她,被不少外媒记者评价为“用一种很温柔的方式去表达一种强硬的姿态”。
  有过外交部副部长、驻大国大使、全国人大发言人等经历的傅莹,被称为“铁娘子外交官”,在2016年所谓南海仲裁案出炉前后,傅莹多次在美国《国家利益》《外交政策》杂志上发文“南海局势如何走到今天这一步”“中国为什么对南海仲裁案说不?”等,单刀直入阐述中国观点。
  事实上,傅莹在国际场合精彩表现的背后,体现了中国外交官整体的风采。近些年来,中国外交令人刮目相看。
  在德国联邦议院国防委员会委员格罗尔德·奥滕看来,从支持以联合国为核心的战后国际体系,强调二十国集团等国际多边平台作用,中国维护世界安全不是“另起炉灶”,而是深度融入国际体系,并成为国际体系的稳定器。
  北约负责防务投资事务的助理秘书长卡米耶·格朗则表示,中国不仅正成为世界经济的领导力量,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也成为维护国际安全的重要参与者。
  资料来源:新华网、环球网、观察者网等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29 09:43, Processed in 0.140400 second(s), 8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