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2903|回复: 0
 3熊猫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书人《余氏家谱》:流沙河谈铁改余

 [复制链接]
一、《余氏族谱》中的神秘传说
  徒弟小陈在古玩市场地摊上买了一册清代光绪年间抄本《余氏家谱》,说是孝敬师傅,知道笔者喜欢这个,笔者粗略一翻,大吃一惊。原来这《余氏族谱》序中,竟然有一段成吉思汗家族世系考证:“稽我祖始姓奇渥温,其先尧时人,本胡地蒙古部人也”。奇渥温名孛端义儿,母亲叫阿兰。传说她在一天夜里见一束白光入窗,化为神感而孕。生子取名孛端义儿,其相貌奇异,沉默少言,长大后成为蒙古部落首领。传了十代,其势力愈大,其第十代子孙名铁木真,有大志,并吞诸部落,在宋临宗开禧元年称帝于干离河之源,号大元太祖皇帝。与宋金争战,四十三登大位,在位二十三年。《元史·太祖纪》记载“太祖法天启运圣武皇帝 ,讳铁木真,姓奇渥温氏,蒙古部人”。哇,真的假的?这可非同小可,如果这段记录是真的,成吉思汗的直系血脉不就藏就在我们四川乡野间?

二、九子十进士的故事
  再看看《余氏族谱》的记载:余氏先祖铁木健,初为“东路不花元帅”,后授封“两平王”(一作“南平王”),统管湖广行省的内属国王,封地为湖广麻城。铁木健与张氏洪氏共生九子一女,张氏生秀一、秀二、秀三、秀四;洪氏生根五、根六、根七、根八、根九。女名金莲,赘一婿,赐姓铁名弦。十人俱中元朝进士,官至四太守、五尚书。


三、十子铁改余逃隐西南
  接着《余氏族谱》又记载了“九子十进士逃亡的故事”:元朝末年,红巾军起义,天下大乱。铁木健的九子一婿面临被诛杀的危险。为了避免满门抄斩之祸,九子一女一起携带家属及随从数百人往西逃窜,逃至泸州凤锦桥,准备从这分散逃离,各奔东西。为了让后人记住自己是蒙元皇族,十人焚香对天,盟誓:我十人子孙,永世相亲相认,倘若违背,不认宗支,短命生癞。最后每人吟诗一句,作为日后认亲的凭证,这十句诗是:
  本是元朝宰相家,洪巾作乱入西涯。
  泸涯岸上分携手,凤锦桥边插柳桠。
  余姓并更三两姓,一家分作百千家。
  十人失散归何处,悲伤思我又思他。
  否泰是天终是命,如梦云游浪卷沙。

图片说明:流沙河先生怕笔者不清楚,特意在我的笔记本上写下这首诗中“凤颈桥”的写法,还画了一座拱桥像一只凤凰的颈项。

四、流沙河先生:祖先也骗人?
  流沙河,原名余勋坦。记得多年前,有一次大慈寺茶聚,笔者就“铁改余”这个问题,请教过沙河先生:“据说先生也是铁改余?”流沙河先生告诉笔者:“是的,我当小孩子时候,祖祖辈辈都有一个规矩,小孩子每天早上醒来,大人都要扯着小孩子的耳朵大叫三声:‘记到!我们是蒙古人的后裔!’。我家祖上神龛子上刻有一幅对联:‘九江开世泽,四谏齐家声’。肯定是说我们祖先的,但我们《余氏族谱》是清代中期修的,可惜没有康熙入蜀以前的。”沙河先生继续摆:“我查了旧谱,我们这一支余姓祖上,住在扬州府泰州县大圣村军旺庄余家湾的地方。始祖良正公,康熙年间入川。再往上推,良正公之父是同吾公;同吾之父是泗春公。老族谱上记载,二公皆葬在军旺庄余家湾。良正公之子为‘允’字辈,孙为‘绍’字辈,曾孙为‘心’字辈等等排下去。
  良正公任武职,康熙初年奉调四川成都,见城已毁,便去职为民了。先移家资阳县,后迁居彭县隆丰场化成院侧,在此终老。其子余允信迁居金堂县外北大小寺,插占百亩,娶本乡黄姓女子为妻,协力垦荒。余允信算是金堂县我们余家的一世祖。他有二子,余绍唐行医,余绍虞读书。传到孙辈,余怀管理家业,人丁兴旺,田产增至千亩,虽已致富,犹勤劳作。又传到曾孙辈,其中余纯笏迁居金堂县城,修建槐树街的余家大院,时在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距今已有一百五十六年了。我的曾祖父在清同治年间考中二甲进士,任过广汉县官。他去世时人已经糊涂了,口中一直在说什么‘新都县城隍庙有人来接他了’。于是,我们余氏子孙都认为老爷子去了阴曹地府,派到了新都县做城隍菩萨。所以,每逢金堂县槐树街余氏子孙生病了,都要派人到新都城隍庙去进香,祭祀曾祖,叩求庇佑。”
  笔者问道:“余姓后裔是否真是成吉思汗的子孙?铁木健历史上是否真有其人?”
  流沙河先生说:“铁木健在蒙古正史上查不到,四大旧谱包括青神谱、西昌谱、云南谱、川南谱,都有一个共同的错误,就是记载了‘铁木健是元成宗同父异母的哥哥’,你想,他妈妈在嫁给皇帝之前就生了铁木健,铁木健的父亲就可能不是成吉思汗的后代,只是铁木健的父亲史书上不可考。

图片说明:笔者带着自己收藏的《余氏族谱》,于大慈寺茶聚时,向流沙河先生请教。

  另外,古代笔记《草木子》上,列出‘平西王’、‘补花元帅’,也没有‘铁木健’。内蒙古社科院的专家,查到历史上有叫‘铁米吉’、‘铁米兹’的,但后代的谱又没有记载。铁木健这个人是最关键的,不过要搞清楚,恐怕要花些工夫在历史书籍中去查找铁证。”
  笔者问道:“听说先生曾去信泰州寻根问祖?”
  流沙河先生答道:“是的,我们那一支余氏曾流落到苏北(现在泰州市),是三百年前入四川,可惜没有入川前的老家谱。大约到了清代,才留下家谱,入川以前的历史都是代代口传的,我记得祖宗牌位木板上写有‘泰州大圣村军旺庄’。
  前几年我曾委托杨州市文化局的同志,按家谱上所说‘泰州府’、‘大圣村’、‘军旺庄’、‘余家湾’的记载去查找。他们去了,找到了‘大圣公社’、‘军旺镇’,可就没有找到‘余家湾’。那里也没有余姓大户,只有在80华里以外的‘桑井村’找到大量余姓家庭,他们也说自己是蒙古人的后裔。
  文化局的同志找来当地地方志再查,发现这支余姓家族和我们的那支对不上。泰州市电视台来接我,请我去,说欢迎我回去认祖归宗。我说不对,小地名之间不可能差那么远,更不可能在80华里以外。我没有去,去不得,不能乱认祖归宗。”
  看来流沙河先生对历史的态度,还是比较客观的、谨慎的。

五、余家湾余氏祖地终于找到了
  2017年10月31日,笔者又去拜访沙河先生,喝了几口茶,我们又聊到余氏族谱,沙河先生说:“我和弟弟余勋禾去年去了一趟江苏泰州市,同行的还有泰兴市文联的四个同志。非常感谢他们陪着我,他们找到了余家湾余氏祖地,还找到了余家祠堂、余家庙。又找来当地明代编修的余氏老家谱,我终于搞清楚我们这支余姓不是‘铁改余’姓。我要感谢当地的文史专家张建同志,他考证‘大生公社’,现在叫‘大生村’,距离‘大生桥’12华里,古代叫‘郡王庄’,现在叫‘蔡家庄’,有个‘桑井村’,有名余家湾,原来住着几千余姓。我们迁蜀祖先一定没有什么文化,把平仄声搞错了,过去讥笑他们是‘平声蛮子’。突然发现,以前我可能被入蜀第五世老祖宗给骗了。他们在清初时,与青神那支‘铁改余’姓的余氏联了宗。当时或许那支‘铁改余’的势力很大,我的老祖宗或许被他们‘动员’下就附会上去了。或许是我们入蜀先祖没有老谱,在修族谱时,就以‘铁改余’的资料,作了自己先祖的资料。我记得文革前,我家祖上神龛子上刻有一幅对联:‘九江开世泽,四谏齐家声’。九江对四谏,‘四谏’是指宋代庆历年间的余靖、欧阳修、蔡襄、王素四位谏官,皆敢直言。可能是祖上余靖曾给皇帝上过书,提过意见,这显然与‘铁改余’的历史没有关系,当时只是有点怀疑。只是没有铁证罢了。”流沙河先生继续说:“我们入蜀余氏有十六班辈:允、绍、心、纯、克、鸿、懿、勋、奎、璋、庆、达、孟、进、臻、荣。‘克’字辈有四个儿子,所以我们老家有一块匾就叫‘四兴堂’,希望他们能兴旺发达。”

笔者与沙河先生在槐树街,老墙大约两百来米长、七八米宽。斑剥而苍桑。

六、城厢镇老屋寻旧影
  2010年9月一天,笔者有幸陪同流沙河先生回老家金堂(现青白江城厢镇),作了一次小小的寻根之旅。我们先到沙河先生弟弟余勋禾家里,他带我们穿过城厢糠市巷,往左转便进入槐树街。槐树街在城厢镇西街中间,名为街,实为一条不宽的小巷子。槐树街的老墙,斑驳而苍桑。大约两百来米长、七八米宽的小街上,住着何姓、余姓、范姓三个大户人家。从这一个不起眼的地方,走出过清代二品按察使何元普、成都大学前副校长何寿以及流沙河先生。
  沙老指着小巷里的房子,告诉笔者:“这里曾是清代官员何元普的何家大院。何家大院门前过去还有一块大匾上书:‘大夫第’,因为他曾作过清朝二品按察使。如今他的后人何寿先生仍住在大院的一个小角落里。你看,这条街上还有李洪波的‘李家院子’、朱家的菜园子,中间有一座土地庙。对面是‘何家小院’,还有‘米家花园’。”再往前走,看见有一段古老围墙,这里便是沙老的老宅--余家大院。正如《锯齿啮痕录》上所描述的:“……从西街拐入槐树街口,遥望老家门墙内的五棵大槐树(沙河先生纠正为3株),浓荫可爱,上有栖鸦聒噪……”余家大院大门不在了,不过遗址还在,前面搭建一间房子遮住了原貌。我们从侧面进去,有两个砖石小拱门呈左右对称,右题“毓秀”,左题“延英”。笔者不解,忙请教问先生这两个词怎么解释,先生答:“毓秀,培养读书人也,‘毓’:培育;秀,人材。这里过去是书房。延,生长;英,花木。‘延英’就是花木繁貌。这里过去是花园,还有假山。”流沙河先生还给笔者介绍:“这里是厅堂,原来有一块匾,上书:‘龙飞凤翥’。另有中堂上书对联:‘忠厚余地,勤俭家声’,中间题‘耕读传家’。后面是堂屋,供祖先牌位,左右对联‘九江开世泽,四谏启家声’,还有匾曰‘国恩家庆’。”先生在他的《锯齿啮痕录》中说:“我的老家在距离成都市八十八华里的金堂县城厢镇(该镇今属成都市青白江区)槐树街余家大院内,原是一个大地主家庭。我三岁那年随父母迁回老家的时候,家道早已式微,父辈们分了家,各自挥霍殆尽。我的父亲余营成这一房有田二十亩,算是小地主……”


  流沙河先生与最小的弟弟余勋禾一家重访余家老院子余家大院,虽然搬入许多外姓居住,但整个院子基本完好,依稀还能看得见四合院庭院式建筑布局──分主房、厢房、书房等,老建筑百分之七十还在。先生还带笔者到他小时候与父母居住的那两间屋子,那六扇雕花大门居然完好如初。进入室内,先生指着这里说:“这里曾经放着一张书桌,我每天都在那里读书写字。”又指指旁边说:“这里放一张小床,我就睡在那里。里屋是爸爸妈妈的卧室,靠里有一扇门,那时就封了的,前面放一大梳妆柜。”我们又来到余家后花园的一个角落里,那里有一小屋,先生说:“这是我文革期间居住的地方。1967年我栽女贞子树,嗬!你看,都五六层楼高了。”出了余家大院,当年的邻居还有廖家、许家都来送。走到槐树街尽头,便是西街。沙河先生告诉笔者那里曾立有一个小门牌,上书:“槐树街”三个字,落款题“光绪十九年”。可惜这块牌子已不知哪里去了。


〓 相关链接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彭雄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彭雄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彭雄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彭雄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彭雄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彭雄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2017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将公布 这些网红曾获奖 留存上海近现代水彩艺术 如何让美术记忆不失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4-26 11:58, Processed in 0.078000 second(s), 10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