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241|回复: 0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2018年北大毕业留美学生长文数落父母引发讨论 各方发声

 [复制链接]
源自:成都商报
原文标题:北大骄子发长文数落父母引发讨论 当事双方、各方专家发声

  1月28日,成都商报刊发的《北大留美硕士万字长文 控诉父母“控制与伤害”》一文,引发了一场网友大讨论。一位80后北大高材生,曾经的市理科状元,还是美国排名前50的大学读研究生,却从13年前开始不再回家过年,6年前与父母决裂。近日,他写下万字长文,控诉父母在其成长历程中在他身上充满“控制”的爱。而他的父母,昔日的50后大学生,面对儿子的远离,并不明白为什么。
  在这样一个父母受过良好教育,孩子生活无忧,从小成绩优异、好学上进的家庭氛围中,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如此决裂,实属罕见。成都商报的报道刊发后,被广泛转载。
  网友不断追问,“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父母与孩子之间,为什么会演化成今天这种局面”“到底是父母的教育责任还是孩子的心理问题”。而报道的当事人王猛(化名)也在29日下午表示,要再仔细考虑是否“回家”。
  成都商报梳理了网友评论和质疑较为集中的内容,同时邀请了国内多名心理学、社会学以及家庭教育方面的专家学者,共谈父母教育,会诊让这个家庭走向决裂的“过度关爱”。

讨论
“中国这样的家庭并不在少数”

  成都商报记者梳理发现,网友集中讨论的焦点在于,王猛自身或许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对于父母行为存在过度解读,但更多的认为其家庭教育出现了问题。
  “有的人内心是很敏感的,但缺乏安全感是家庭造成的,他需要你帮助的时候,你没有给予帮助反而把问题推给他,你认为是在帮他锻炼独立,实际上小孩子需要的是指引,哪怕一句安慰。可惜父母依然不明白,这些在家庭中形成的自卑,要强,才导致了他长大后的钻牛角尖。”一名网友表示。
  同时,有不少网友表示自己曾有过类似经历,“中国这样的家庭并不在少数”,但又一个问题是,“这样的度该如何把握呢?”。网友“尘思信封”认为,“建议国家应出台政策,所有人做父母前必须通过心理考试,以免将来害了孩子或者酿成更大的恶果。”
  不过,网友最终仍然希望王猛能够早日释怀,起父母也能早日直面问题,重新建立联系,让王猛“回家”。

网友讨论
  @夏天快来吧好冷啊好冷啊:
  孩子一直在等父母说抱歉,父母则在等孩子说句谢谢。
  @晴天:
  17岁以后在外面,那17岁以前呢?其实,心理病或者心理阴影,对小孩子来说,才是真的抹不掉。长大后或许还可以反对或者自我调节,小时候是真的只有任凭父母做主了。大概就是记得太深了,所以还是一直忘不了,也不能原谅吧。
  @特李独行:
  到现在还不知道原因在哪,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喵酱幽蓝:
  我父母也很强势,我到现在还记得高三时我们班搬到了一楼,我爸妈每天下午的散步路线都是到我学校绕一圈,从后门看我是否在学习才会放心离去……也就是那年我和父母爆发了极强的似乎不可调和的矛盾。我的选择和文里的主人公一样,选择了远离,只为了能够逃过掌控……不过后来我和我妈都选择了另一种方式,试着互相理解,互相调和~我到现在还记得我妈妈卖萌的一般说道:“我们也是第一次当父母,没有经验啊……”那一刻我什么怨气都没了,在外求学十年,我最想的还是家里~文里的父母和孩子就是缺乏沟通,忽略了心理成长吧。
  @啊苹果
  这样的事情还挺多的,被限制本身就是一件很压抑的事情。所以从小最希望的就是快点长大,不被大人约束,况且我父母比较open我都觉得这样,主人公的经历更难想象。而且不是和过去较劲,是儿童时期太重要了!不过人都需要自我救赎,最大的成就就是客服原生家庭带来的负面影响,放大好的影响。支持作者去研究心理学,看清楚自己,看清楚周围。同是我觉得作者个人的行为模式也是需要反思的,外界的一切通过自己大脑编码翻译,这中间最重要的是你的人生态度如何对这些信息进行翻译。人最容易原谅的是自己,也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应该会让你轻松一些。
  @红海云上:
  其实能理解,中国的老一辈父母太容易把自己的孩子当成私有财产。其实好多年轻人自己在成长中受的痛自己也在慢慢修正,改变,让下一代得教育更科学。
  @兔叽要早起:
  有的小孩天生敏感很需要感情的适当回馈,我长大以后也会跟我妈他们聊天指出他们以前做得对我有影响的地方,我妈从来都不解释当时为什么那样做而是直接道歉说当时确实没做好,那我的疙瘩就没有了,而有的事情是我长大以后体会到了父母的难处就不记挂,说到底一家人也要互相尊重。
  @书予空欢:
  没有感同身受,体会不到当事人的煎熬与痛苦。父母一心的“控制”是想让孩子让他们的计划方式走,但人总要长大,一味的“控制”过度的关爱,只会限制他的交际,没法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人到了一定的年龄父母是该放手。他做法也不太合理,父母从小培养辛勤付出,现在父母老了,不回家不联系,你觉合适吗?
  @灿:
  虽然不能完全感同身受,但是差不多的问题我也经历过,只不过没有这么严重罢了,父母孩子都有问题吧,父母太包办一切,儿子太敏感,还缺少沟通。还有,人们记住的都是自己愿意记住的。
  @魔鬼的姐姐:
  怎么说呢,都有问题,父母过度溺爱保护,孩子到17岁了离开父母才开始性格的转变已经太迟了,温室里的花朵,没有抵抗外界的力量,男的曾试图改变自己的性格好适应外界,可惜失败了,就把这些全部归咎于父母,当父母试图改变时孩子的心已经死了,觉得父母越做越错,性格也已经极端,希望以后有缓和的机会

儿子和父亲的回复
  父亲:
  希望报道能对问题讨论
  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
  儿子:
  会仔细考虑是否“回家”
  与具有相似问题的家庭不同,成都商报报道的这个案例中,无论父母或是孩子,无论矛盾如何尖锐,双方都愿意诉诸于媒体,并听取这场网络大讨论的声音。
  29日,王父也在网络上看到了报道,在给成都商报记者回复的信息中,他称“希望稿子能够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他会以乐观豁达的心态对待这件事情,“初步想法是不能把过去简单的看成废墟,否则断壁残墙就会阻隔视线,形成隔阂。即使是废墟,也应该用心清理,还可以发现基础、设计、施工中间的诸多问题。这样才能为明天铺平道路,打造新的景观。”
  事实上,在这之前,王猛与父亲之间可能难有这样公开对话的机会,在了解到父母的思考和反思后,他会“回家”吗?29日下午,王猛在电话中向记者表示,接下来会再仔细考虑。

多方“问诊”
孩子和父母决裂的症结在哪?
“这是两代人的代际冲突”

  张小元(四川大学新闻学教授):其实很难说是非对错,这里面涉及两种不同文化方式之间的冲突。在父母看来,他们没有做错什么,都是小问题,孩子不该以这样强烈决绝的方式进行对抗,父母都是出于爱你。但从儿子的角度看,他完全按照另外一套价值文化体系在思考,这是两代人的代际冲突,两代人都认为问题出在对方身上,很大程度是社会发展太快造成了两代人之间思维脱节。

“与同龄人相比,这个孩子是非常态的”
  王雪飞(池州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影响一个人的成长因素非常多,目前信息不充分无法下明确的判断。根据现有文章透露的信息来看,这个主人公跟30多岁的同龄人普遍年龄特征相比,他的认知、情感以及行为有些非常态。从文中看来,他的父母对他本人内在的情感需求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而且他们之间的沟通方式有些“暴力”,不是指产生肢体冲突,而是父母的表达方式侵犯了孩子个人的自我感,影响了他长大后对很多问题的处理,比如人际关系构建,比如职业生涯规划等,他始终无法明确自己的真正需求。比如他说想学心理学解决自己的问题,但最终只得出了类似“父母毁了我”这样的结论,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

“父母‘包办’行为与孩子自主能动产生冲突”
  杨海宇(独立儿童工作顾问):一方面,孩子需要得到父母的支持和保护,帮助他们在成长中抵御自己还无力抵抗的风险;另一方面,孩子一直也在努力找到自己可以立足的空间,独立去面对和处理各种状况。于是,孩子的能动意识和独立人格与父母‘为孩子好’的包办做法之间形成了拉锯。家长要为孩子做主,帮助他们做决定,形成事无巨细的“周到”。对于孩子来说,这是一种对自己人生的控制。自己毫无机会参与到自己生活的塑造过程中,自己的观点和声音在父母面前被忽略。传统的亲子关系中所强调的家长尊严和服从长辈的理念进一步加剧了这矛盾关系。孩子逐渐长大,对独立和自主的要求不断增长,而父母依然觉得自己才是最知道孩子需要什么的人。对于孩子自身的感受和需求,依然是没能给予重视和支持。

“目标化管理、功利性教育,缺少了情感滋养”
  巨红琳(四川省家庭教育研究会、未成年人心理咨询专家):这个家庭教育可以说是比较严苛,父母给孩子积极的情感关注很少,更多是行为上的要求和约束,不断地设立目标,或者让纠正孩子的问题。虽然孩子越来越优秀,得到很多夸奖,但这种夸奖和表扬比较功利性,导致孩子内心情感很空洞,缺少情感的滋养和支持。在父母目标化管理、功利性教育之下,孩子走到今天回过头抱怨父母。注重成绩和完成目标,这是很多家庭的共性,只是这个家庭表现特别明显。我们当前的教育体制很接受这样的顺从孩子,孩子虽然心理感到不舒服,但社会的认可和外界的表扬会让他们怀疑自己,自己萌生的反抗心思是不是错的。

关心与控制的界限在哪里?
父母关心孩子天经地义,可为什么会演变成或者被孩子看作“控制”?

  杨海宇:传统的育儿之道中,家长总是被认作比孩子知道得更多,孩子的角色相对要被动得多。以此观点出发,有的家长育儿的理念最根本的出发点就是要为孩子规划并且落实一个人生成长的计划。这个计划由家长主导制定,依照家长的生活阅历和经验来实施,落实过程中很少考虑听取孩子的意见和看法。这样以父母之爱的名义制定实施的人生计划,在父母的严格执行下,变成了对孩子成长的一套规矩,不可商量的规矩。

父母过度干预孩子的生活,控制欲强会带来什么不良后果?
  王婷(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一般来说,如果父母过度干预、控制孩子,孩子一般会走向两个方向。一种这个孩子会出现自闭、内向、敏感、退缩等症状,他不愿意对他人敞开心扉。还有一种是他完全处于一种对抗状态,只要父母干预、控制,孩子就会反抗。父母越是想控制他,孩子越不会听话,不会按照父母预想的路去走。无论哪种结果,对孩子成长都有一定不利影响。父母在一些选择上,可以引导孩子,告诉他哪种选择可能会对应出现哪些情况或者建议他,但最后的决定权应在于孩子自己,让他自己去体会。这是出于对孩子的尊重。如果孩子没有听取父母的意见或者建议,最后受到挫折。这时父母就不该马上批评和指责孩子,而是要给予他无条件的接纳和关爱,先安慰他,然后再一起分析原因。

家长与互动?事事都要及时反馈并给予支持吗?
  巨红琳:孩子遇到困难时,最需要家人的情感支持,如果孩子受到挫败,感到孤立无援,求助父母又得不到回应,那他就可能会越来越孤单,对父母失望,甚至彻底切断和父母的联络。而我们说支持,不是指包办一切的支持,而是给孩子足够的情感支持,教会他解决问题的技能,陪伴他增强面对困难的意志。
  王婷:具体来说,当孩子需求比较强烈时,说一件对他非常重要的事情,甚至能看出来他的状态和情绪因为此事受到了影响,那就要跟孩子好好的互动一下,让他感受到他在这个家庭当中很重要,感受到家人给他的关心,给他一个及时的反馈,这样才能形成一个良性互动。但如果家长在忙,可以明确告诉孩子,父母现在手里有其他的事情,可不可以等一下,或者让孩子自己去思考一下,让他有一个自省的过程,也是帮助他的自我成长。要注意的是,即使父母参与帮助孩子解决问题,也不是包办一切,替孩子做决定,把所有事情都处理完。而是要去给他分析利弊和成因,以后怎么样更加有效地规避。

敏感、内向性格除了遗传,还有哪些因素?
  王婷:家庭氛围当然是非常重要的。此外,可能他所接触的环境,学校,老师和同学的相处,还有突发事件。但后面的相处方式还是源自孩子和原生父母之间的关系,由此演变而来的人际交往方式。只不过有些人在成长过程当中意识到了,会开始调试和成长,如果有些人没有意识到,就可能会完全沿袭。
  杨海宇:现在有许多人在谈论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议题。但需要提醒的是,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原生家庭只是诸多影响因素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还需要考虑那些超越家庭的影响,综合考虑整个社会和文化中对于家庭、对于家庭育儿和家庭关系的建构,也综合设计相关的公共服务去移风易俗,去支持家庭,支持社区和支持儿童能够得到更多的能力提升。良好的家庭教育,需要的不仅仅是原生家庭的努力,也需要大家庭和整个社群和社区的积极参与,更需要来自儿童本身的积极和有意义的参与。

这个家庭如何走向和解?
“社会、父母和儿童自己是三大系铃人”

  杨海宇:解铃还须系铃人,要树立父母与孩子正确积极的相处之道。第一系铃者是整个的社会习俗和育儿的传统做法和观念。有必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展开育儿习俗转变的宣传和倡导,用新的民主式的养育观念替代旧的家长式的包办作风和做法。父母与孩子之间应该是朋友,是合作伙伴,是平等而尊重的新型的亲子关系。第二系铃者是家长。有必要加大针对家长,尤其是新晋家长的家长育儿理念与实践培训和辅导,提升家长的育儿能力。家庭教育和父母的支持需要提上社会服务的议事日程。家长尤其需要转变在自己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角色,由“权威”型的照顾者向“益友”型的支持者和同行者转变。第三系铃者是儿童。根据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的界定,儿童是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从文中描述的事件看,孩子“控诉”的事件也多发生在他18岁以前,属于重要的成长阶段。儿童的成长中,需要关注到儿童的发展、保护和参与这三个核心方面。儿童发展过程中,具有关键意义却时常被忽视的是儿童在生命和社会交往技能方面的培养和训练。儿童需要学会自我认识、与人交往、与人合作、建立韧性、解决问题与冲突、决策、计划与行动、批判性反思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生命技能,才能让他们更加自信、更加有支持地去展开自己的人生之旅。

“孩子做父母的父母,反哺父母学会爱”
  巨红琳:目前孩子处于表达愤怒的阶段,下一步他要学会化解自己内心的愤怒,通过自我学习或者外部引导,寻找爱的力量,学会和自己和平相处,然后以更大的胸怀理解父母,接纳父母曾经的行为,从而化解矛盾。现在的父母成了孩子的角色,孩子要做父母的父母,教会父母如何去爱。也许就如父母所说,他们觉得已经把最好的东西给予了孩子,已经给了孩子足够的爱,他们真的不懂。这种家庭矛盾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对孩子来说,这样的人生也是有缺憾的。而对于父母来说,应当意识到问题,主动去补充、学习处理和孩子的情感关系。学习很有必要,也许父母把从上一辈学到的核心观念又原封不动用在孩子身上,没有与时俱进,把积极、消极的经验都传承下来。通过学习,家长可以让这种传承有所选择,扬长避短。

“建立系统、专业的‘父母岗前培训’”
  王雪飞:现在有很多人很关注家庭环境、教养方式、亲子关系等,但毕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岗前培训,很多父母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都需要调整。我们建议父母在处理好自己的人际关系、婚姻关系、建设一个美好的家之外,还要学会和孩子一起商量着制订规则、让孩子自发地想要努力和有所成就,同时主动关注、及时回应孩子,从生命和人格的角度去尊重孩子,帮助孩子树立长远的理想,丰富孩子的精神世界。也呼吁社区等机构建立系统、专业的“家长学校”体系,并且推广开来。
  成都商报客户端记者|赵瑜 杜玉全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我很牛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我很牛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我很牛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我很牛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我很牛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我很牛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贵州茅台暴利风波:买1斤高粱3.6元 1斤酒卖1499元 哈尔滨车站设人脸识别厕纸机:1人10分钟限取一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4-27 09:16, Processed in 0.171601 second(s), 11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