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楼主: 孟良|查看: 4629|回复: 46
[军事

天宫一号预计周末坠落地球 残骸不会构成危险

 [复制链接]
38#
 嗨哟嗨哟 发表于: 2018-4-2 13:08:00|只看该作者

天宫一号谢幕 再入大气层烧毁

源自:央视新闻
原文标题:谢幕!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再入大气层烧毁

  记者2日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了解到,经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和有关机构监测分析,4月2日8时15分左右,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已再入大气层,再入落区位于南太平洋中部区域,绝大部分器件在再入大气层过程中烧蚀销毁。

“天宫一号”的太空之旅
  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中国航天迎来了一个重要的时刻。重达八吨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被长征二号FT1火箭托举升空。它的发射标志着中国拥有了自己的空间实验室,也在浩瀚宇宙中安下了第一个“中国之家”。
  2011年11月1日5时58分,承载着首次交会对接使命的“神舟八号”飞船按计划准时起飞,追逐“天宫一号”。“天宫一号”在刚升空不到3个月,就迎来了它的第一次挑战。
  2011年11月3日1时36分,神舟八号飞船经过5次变轨,经过接触、捕获、缓冲、校正、拉回等技术动作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紧紧连接成一个组合体,中国载人航天首次空间交会对接试验获得成功。
  2012年6月18日14时左右,“天宫一号”再次迎来了一位新搭档,“神舟九号”飞船搭载3名航天员,与“天宫一号”实施了两次交会对接,第一次为自动交会对接,第二次由航天员手动控制完成。这一次,“天宫一号”迎来第一批中国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这一步,昭示着中国进入空间站时代。
  2013年6月,“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十号”飞船再次交会对接成功。而这堂特殊的“太空授课”,由女航天员王亚平主讲,指令长聂海胜辅助授课,张晓光担任摄像师。他们开展了一系列基础物理实验,展示了失重环境下物体运动特性、液体表面张力特性等物理现象,而这堂课也拉近了许多人与太空的距离,中华民族的太空梦,不知在这一刻,又会在多少人心中埋下了种子。
  2016年3月16日,“天宫一号”正式终止数据服务,全面完成历史使命,进入轨道衰减期,并于2018年4月2日荣归故里。
  回家了!天宫一号再入大气层坠落南太平洋中部
37#
 红英 发表于: 2018-4-2 13:06:01|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天宫一号“谢幕”:超期服役两年半 超寿命工作千余天

源自:中国新闻网
天宫一号“谢幕”:超期服役两年半 超寿命工作千余天
  天宫一号:归去来兮
  是时候,向天宫一号道别了。
  “筑梦九天,化身星空。功成身去,常思归来。”2018年4月2日8时15分左右,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已再入大气层,再入落区位于南太平洋中部区域。离开地球家园6年多了,今天,天宫一号再次感受到了地球温度,壮烈回到了地球家园。
  英雄本色,长子风范。作为我国第一个空间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先后完成了与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3艘飞船的6次交会对接,按计划完成了空间科学实验和应用试验任务。它的设计寿命本只有两年,但却凭借出色表现,超期服役了两年半,超寿命工作了1000多天,在我国航天史上留下辉煌印迹。
  英雄迟暮,终将归来。2016年3月16日凌晨5时左右,全力完成任务的天宫一号默默中止了数据服务,静静地踏上了归途。它每天的飞行状态,时刻牵动着地面工作人员的心,人们像企盼游子归家一样,热切盼望着它的归来。
  天宫一号,归去来兮。它的身后,是赞誉,是留恋,更有说不完道不尽的华彩乐章。
  最美的飞天
  淡云圆日影黑水
  烈焰飞虹升漠北。
  夜阑红柳语胡杨
  神箭飞天今最美。
资料图: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十号飞船成功实现自动交会对接。中新社发 孙阳 摄
  公元2011年9月29日19时,漠北酒泉,黑水河畔,云淡风轻,中国载人航天的通天塔又一次高高耸立。
  金秋落日,褪去了他的炽热和光芒,红彤彤的脸迟迟不肯落下地平线,余晖中的通天塔金光闪闪。
  “2小时准备!”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调度的清脆口令在首区指挥大厅响起。
  发射程序进入临射倒计时。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任总设计师周建平轻嘘了一口气,缓缓地从指挥席上站起身来,悄悄地走到指挥楼的露天平台,静静地遥望着不远处亮丽的通天塔。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同是边陲大漠,同是秋天傍晚,此情此景,周建平仿佛穿越到盛唐,与身负王命出使塞北的王勃神交起来。
  按照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部署中原计划的第二步安排,今天的发射不应在实施之列。
  2003年10月16日,杨利伟驾乘“神五”圆满完成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一阶段任务圆满收官。第二阶段最核心的任务是空间交会对接,中国航天人最早制定的方案是将神舟飞船的轨道舱改造后留轨飞行,作为目标飞行器与后续神舟“兄弟”进行无人空间交会对接、有人空间交会对接。这个方案已比航天大国早期交会对接的试验方法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并且技术风险较小,比较稳妥。
  2008年9月,“神七”乘组圆满完成太空行走任务后,中国载人航天的工程能力和技术储备站到了新的起点。
  最为关键的技术是交会对接,这项技术的突破是沿袭10多年前制定的方案一步一动,还是按照新的技术水平更大步地跨越发展,中国航天人又一次面临着重大抉择。
  一步一动,可能错过创新超越的重大机遇;调整方案,既需要巨大的勇气担当,又需要创新的底气实力。
  中国航天人经过科学的技术分析和深入的风险评估,认为我们完全具备了进一步跨越发展的条件。建议中央调整原来的计划安排,直接发射8吨级的目标飞行器,兼做空间实验室,一并实现自动交会对接、手动交会对接、中长期太空驻留的第二步目标。
  今天,中国航天又将再次创造中国奇迹。
  夕阳渐渐隐没,灯火渐渐通明,通天塔双臂在夜幕下缓缓张开……
  “10、9、8、7、6、5、4、3、2、1!”
  “点火!”
  “起飞!”
  21点16分,大地震动,烈焰升腾,托举着天宫一号的神箭缓缓起飞,逐渐加速,尾迹划过空中仿佛一条舞动的玉带,渐渐消失在茫茫苍穹。
  155秒,“助推器分离!”
  158秒,“一二级分离!”
  213秒,“抛整流罩!”
  582秒,“器箭分离”!
  在首区指挥大厅指挥席就坐的发射场系统总指挥崔吉俊、总设计师陆晋荣,火箭系统总指挥刘宇、总设计师荆木春,腾地站起身来,额手相庆,紧紧拥抱!
  这是一次迟来的发射。
  天宫一号原计划8月底发射。但8月18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火箭发射“实践十一号04星”失利。该火箭与发射天宫一号的火箭为同一系列,出于安全考虑,任务总指挥部决定先彻查故障原因,暂停火箭测试工作,相应推迟天宫一号发射计划。
  但天宫一号如在9月底前不能发射升空,将错失交会对接飞行的最佳“窗口”,整个计划将全面调整。
  9月10日,长征二号丙火箭故障归零后,发射场区测试工作重新启动,而此时距离9月底仅剩不到20天。
  首次新增挠性惯性测量组合、首次使用迭代制导技术、首次采用冯?卡门曲线整流罩……面对这些全新的技术和设备,7000余名参研参试人员,夜以继日,“双想双查”,8次火箭总检查,234种故障预案处置演练,不到20天,全部一次性顺利通过。
  近乎完美的发射,又一个中国效率!
  21时36分,“天宫一号准确入轨!”
  振奋人心的喜讯,从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传来。
  “遨游在太空的感觉真棒,我在这里等着神八的到来!谢谢大家的关注,我会不定期地发回我在太空的所见所闻。”当晚,入驻太空的天宫一号,在腾讯上给地球家人发来了第一条报平安的“太空微博”。
  天宫一号总指挥尚志一字一句反复品味着这短短的45个字,一股暖流顿时涌遍全身。
  天宫一号的控制系统、能源系统、动力系统,从里到外、从大件到细节,使用了超过80%的新设备新技术,远远高于新研航天飞行器采用量不超过30%的惯例。他是一个全新的飞行器,首发必须成功,还要稳定运行两年,否则后面的交会对接试验都谈不上。因此,他的每一个表情、每一个状态,都将时时牵动着天宫一号系统专家们的心。
  夜深了。当各系统老总们满怀喜悦地走出控制大厅时,秋天的夜晚是那么沉静。星光下那片大漠,那岸胡杨,那些红柳,衬托着远处高高的发射塔架,顿时成了大家眼中最美的风景。大道旁、小路边,红柳、胡杨在轻风的吹拂下,发出沙沙的声响,好像是在悄悄地分享着成功的喜悦,似乎连大漠上的每一颗砂砾都在幸福地吟唱。
  最甜的“初吻”
  漠北秋霜重,胡杨叶金黄。疾风过处劲草低
  沙沙久彷徨。
  非为恋高枝,但思放眼望。待见蓝天宫舟吻
  蝶舞妆大疆。
  天宫一号升空32天之后,2011年11月1日清晨5时58分,大漠秋霜,疾风劲草。神舟八号挥别漠北戈壁的金色胡杨,踏上了与天宫一号相约相会的浪漫之旅。
  按照计划,神舟八号升空2天后,于11月3日1时36分,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
  10月30日,在太空焦急等待的天宫一号降轨调相,准时来到距地面343公里的交会对接轨道,面向神舟八号到来的方向远远眺望。
  11月2日23时08分,经过5次变轨,心情急迫的神舟八号,也准时到达距天宫一号后下方52公里处。
  深夜的北京航天城,繁星点点,月如弯弓,静谧而神秘;飞行控制中心指控大厅灯火通明,各系统的指挥和技术岗位人满阵列,显示大屏的数据瞬息万变,气氛紧张、忙碌有序。
  自喻是在太空“牵风筝”的测控通信系统专家们,深感肩负重任。此刻,他们的目光须臾不敢离开眼前的屏幕。
  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的相约拥吻,将穿越万里,风险重重。
  两个七八吨重的航天器,从相距上万公里的不同轨道,以每秒7800米的速度匆匆赶往约会,途中还要随时机动规避空间碎片的“羡慕嫉妒恨”,引路的难度何其大!
  两个心情急迫的大个子拥吻之前,相对速度不能超过每秒0.2米,横向偏差不能超过18厘米,控制的精度何其高!
  为了这“旷世之吻”,测控通信系统进行了大量的更新改造。
  加快建设完善天基测控系统,拓展陆基测控站点到五大洲,增加海基测控远望船队新成员,各个测控节点全部进行升级换代;
  点对点的传输方式变更为扁平化信息传输网络;
  ……
  11月3日0时许,飞行控制中心的巨幅显示屏上,传来天宫一号前端摄像机摄录的清晰画面:漆黑的太空冒出了一个亮点。
  “神八!”指挥席上,飞行控制中心主任陈宏敏率先准确判断。
  1公里、400米、100米,亮点逐渐变大,“神八哥”追赶的脚步越来越近,身影越来越清晰。
  30米,神舟八号的摄像头,清晰地展示出天宫一号“张开的红唇”。
  我们的“牛郎”“织女”,穿越迢迢天路,米秒不差地来到了“鹊桥”。
  1时02分,神舟八号的对接机构缓缓推出,向天宫一号张开了双臂。
  1时28分,神舟八号对接环触到天宫一号。测控通信系统总设计师钱卫平终于把视线从面前的屏幕上收了回来,身体后仰,舒展双臂,长出了一口气。
  而与钱卫平指挥席位相隔不远的天宫一号总设计师杨宏和神舟八号总设计师张柏楠,此刻一改往日洒脱,神情变得格外冷峻。
  他们戏称他们的团队将合作导演史上最牛的“吻戏”。但今天这一“吻”,“咬不住”不能连接,“咬不紧”不能密封,都将是灾难性的。
  要验证和突破交会对接技术,一般要发射多次、多个航天器进行试验。用一个目标飞行器与多个航天器交会对接,并开展自动与手动交会对接等多项综合集成试验,航天大国尚无先例。
  让天宫一号与3个航天器接续完成多次自动、手动交会对接,除了要突破对接技术本身外,还要同时解决对接机构的长寿命、高可靠、自诊断技术。同时,还要验证空间实验室技术和航天员中长期驻留技术,为建造空间站铺路。
  交会对接技术是发展载人航天必须攻克掌握的三项基础技术之一,是航天大国秘而不宣的核心技术,只能自主创新,自我突破。天宫一号兼做空间实验室,同时还需要自主突破和掌握空间实验室技术。
  为了这个突破,中国航天人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预研,多少个不眠之夜,多少次推倒重来,多少人青丝染白雪,从少年到白头……
  心血和汗水浇灌的创新之花即将绽放,期待和紧张都写在他们的脸上。
  “对接机构捕获!”
  “对接环拉回正常!”
  1时35分58秒,飞控大屏显示,12把对接锁准确启动,上千个齿轮和轴承同步工作,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紧紧相牵,成功对接。
  杨宏、张柏楠情不自禁地从座位上跳了起来,紧接着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副总指挥,总设计师、副总设计师,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副主任,以及各系统的总指挥、总设计师们纷纷起身,握手、鼓掌、击掌、拥抱,现场一片欢庆。
  这一刻,时光定格,星月生辉;
  这一刻,荣光照耀天宇,大地为之欢呼。
  这一刻,太空中,“宫舟”相拥,双双张开的太阳能帆板,如梁祝化蝶,翩翩起舞;
  这一刻,黑水河畔,秋风吹起胡杨叶,如金色蝴蝶群飞纷舞,妆亮大漠戈壁……
  最喜的迎客
  相思织女裁霞帔
  寂寞嫦娥折月桂。
  天宫迎客天公忙
  神舟煮酒神州醉。
资料图:在南京“中国航天主题特展”上亮相的天宫一号模型。中新社记者 泱波 摄
  2012年6月15日,神舟九号航天员乘组正式确定。
  指令长景海鹏,首批14名航天员之一,神舟六号乘组梯队成员,圆满完成神舟七号任务,再次出征,将成为中国首位两次成功执行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英雄航天员。
  航天员刘旺,首批14名航天员中最年轻的成员,大家公认的“脑子最灵光的一位”,将操纵神九飞船完成我国首次手动交会对接。经过14年的专业磨砺和1500多次的手动交会对接地面模拟训练,即将“化蛹成蝶”。
  女航天员刘洋,我国第二批航天员、首批2名女航天员之一,填补了我国航天员队伍的女性缺位,仅用2年多时间就完成原计划需要3至5年的专业训练,即将成为我国首位飞天的真正“织女”“嫦娥”。
  他们,荣幸成为进驻中国“太空之家”的首批尊贵客人。
  16日18时37分,漠北夏日,天高云阔,神舟飞船第9次踏上了飞天征程。
  18日14时,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精确自动对接。
  17时04分,景海鹏像鱼儿一样,轻盈地“飘”到了天宫一号实验舱舱门前,顺利打开舱门平衡阀,小心地从工具箱中取出“钥匙”,缓缓扭动,天宫一号舱门露出一条缝隙。透过缝隙,鲜艳的五星红旗格外醒目、格外亲切。
  17时06分,天宫一号舱门从下向上完全开启,对接通道完全敞开。景海鹏穿过通道,率先进入天宫一号,米黄色的地板、乳白色的墙壁尽收眼底,他将自己的足迹轻轻地印在“太空家园”的“地面”上,第一时间激动地向地面报告:“感觉良好!”
  20分钟以后,景海鹏接住鱼贯而入的刘旺、刘洋,三人排成一行,面向摄像机镜头,露出发自内心的自豪笑脸,向祖国传回第一张最喜庆的太空全家福。
  霎时,北京航天飞控中心大厅掌声雷动,忘情的人们未饮先醉。
  欢呼声中,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主任兼航天员系统总指挥陈善广和专家们率先沉静下来。他们知道,自己的考验才真正开始。
  此前的载人航天飞行,神五是1人1天,只在返回舱工作生活;神六是2人5天在轨工作生活;神七是3人3天在轨工作生活。而航天员活动空间只有15立方米的天宫一号,仅“神九”任务就要保障3人整整工作生活10天,且还有1名女性。
  这是新的巨大考验和挑战。
  环控生保技术团队,不仅要确保舱内生活环境,还要突破失重条件下的动态水气分离、电解制氧、冷凝水收集储存等一系列再生式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核心技术,为未来中长期载人航天飞行做好技术准备。
  时间一点一滴过去,飞控数据显示的组合体内温度始终控制在22℃左右,湿度在50-70%之间,噪声小于60分贝,空气环境洁净标准远远高于地面大气质量标准。
  “太空家园”里,首次在轨开展航天员心功能检测,首次在轨应用骨骼肌萎缩防治系统,首次在轨进行微生物检测,首次开展失重条件下扑热息痛药代动力学研究等,工作有条不紊;景海鹏的自行车骑行,刘旺的口琴演奏,刘洋的太空太极拳等,好一个“世外桃源”。
  看着航天员始终快乐的工作生活状态,团队每个人都一天天轻松起来。
  24日,进驻天宫一号第7天的神九乘组重回返回舱,暂别天宫一号,然后由刘旺控制飞船,再次“瞄准”天宫一号,实施一次特殊的“太空打靶”:手控交会对接!
  手动交会对接是自动交会对接异常后的应急手段,是载人航天安全发展的必须备份。只有掌握了手动交会对接技术,才能全面实施空间站建设。
  手动交会对接,航天员需要同时操纵两个手柄,对飞船进行6个自由度的动态、实时、精确控制,成功的关键除了手动对接机构的精密性和可靠性外,还取决于航天员稳定的心理素质和精准的操控技术。
  按照工程设计要求,两个航天器对接的角度偏差不能超过4度,但训练中刘旺把控制精度提高到不超过0.2度;按照正常操作程序,操作手应按照显示屏上的对接图像和参数进行操作,但刘旺自我加压,在仪表没有数据显示的情况下,仅靠对接图像,也能实现精准对接。
  6月24日12时38分,神舟九号在刘旺的操控下,120米、50米、10米,渐渐向天宫一号靠拢;
  12时55分,浩瀚太空中,神九乘组打出了一个完美的“十环”。
  好一个中国精度!
  最香的节日
  烈焰雷鸣沙抖擞。神箭飞时,漠北白云瘦。
  织女嫦娥舞酥手,喜迎香粽雄黄酒。
  探海巡天惊宇宙。汨水流觞,红土中华厚。
  鸦 片狼烟熄未久,人间天上移攻守。
  “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就发出了不朽《天问》;
  2300年后的端午前夕,共和国的主席亲临东风航天城,亲送“神十”乘组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从问天阁出发,巡视九天,作答《天问》。
  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烈焰雷鸣、地动山摇,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再次冲天而起,将“神十”送入茫茫太空。
  神州神舟竞渡,艾香粽香传情。3名航天员在太空向华夏儿女送上端午节的真挚问候:“我们神舟十号航天员,向全国人民、全球华人致以节日祝福,祝大家端午节快乐!”
  6月20日上午10时,300公里高空巡游的最高讲台,6000多万学生互动的最大课堂,把天宫一号和华夏大地紧密相连。
  10时11分,执掌教鞭的“美女教师”王亚平闪亮登场,幽默地请自愿当助教的指令长、也是二次出征太空的将军航天员聂海胜做“悬空打坐”。
  74公斤重的聂海胜,身轻如燕地盘起双腿,立即悬浮在王亚平面前;王亚平俏皮地伸出一根手指,运用“大力神功”轻轻一点,聂海胜便飞了出去。
  刹那间,天地之间掌声雷动,学生们笑成一团。
  此刻,坐在北京空间信息中继传输技术研究中心指挥大厅的该中心主任黄惠明、总工程师孙宝升和满座的技术人员,都无心看这精彩表演,个个神情严肃。
  “太空讲堂”每持续一秒,天宫一号就在太空移动了7800米;王亚平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可能横跨了好几百公里。要保证45分钟空中课堂不间断天地传输、每一帧画面都清晰稳定,对中国航天测控网是一次全新的挑战。
  5年前,“神七”航天员翟志刚太空行走,限于陆基、海基测控网弧段覆盖能力,只能在特定的测控区域和规定的时限内实施。而今天,神舟十号要在“神舟”兄弟中第一个享受全弧段、高品质测控通信服务。
  这一任务,光荣地落在了“天链”卫星兄弟们的肩上。2012年7月,“天链一号03星”发射成功,“天链”兄弟组成的天基测控网正式组网完毕。今天就是对他们兄弟并肩作战能力的全面检验。
  天宫一号内,王亚平执教的神奇单摆、高速陀螺、魔幻水球等失重条件下的物理现象,通过张晓光手持的摄像机拍摄传输,一个比一个精彩神奇,一个比一个引人入胜,学生们看得如痴如醉,丝毫没有感到老师人在太空,课堂远在300公里外。
  “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
  2300年前的《天问》,牵衍出中华民族多少美丽动人的飞天神话,多少激情探索的飞天壮举。
  1970年4月24日,太空中的一曲“东方红”,点燃了多少中华儿女征战寰宇的豪迈斗志,支撑了今天的中国太空梦圆。
  在举国上下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这堂生动“太空课”播下的科学种子,对中华儿女走向深空、探索未知产生的历史影响,注定是一座无字丰碑。
  “神十”乘组圆满完成了所有科研试验任务,就要永远离别天宫一号了。
  6月25日,王亚平以东方女性特有的细腻,逐一整理好天宫一号里的设备器材,把刘洋精心编织的火红中国结进行了细致打理。
  公元2013年6月26日清晨5时,“神十”乘组面向天宫一号里的国旗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恋恋不舍地回到神十返回舱,踏上了回家的路。
  送别神舟十号,天宫一号开始了他的太空“退休”生涯。1年9个月太空飞行的丰富实践,数十项空间科学实验的反复历练,携带有效载荷的良好状态,他不甘寂寞、主动请战,老骥伏枥、壮心不已。
  空间应用系统总指挥高铭、总设计师赵光恒等专家,对天宫一号进行全方位审检评估后,爽快地签订了多项“返聘合同”。
  天宫一号搭载的高光谱成像仪继续在遥远的太空深情地守望着祖国大地,并不时传回高质量图像数据。相关数据应用到矿产和油气资源调查、海洋应用、林业应用、土地利用检测、城市环境监测等领域,产生了一大批有价值的应用研究成果。
  高光谱成像仪还参加了澳大利亚火灾、浙江余姚水灾以及云南鲁甸地震等应急监测,为相关部门应急救灾和灾后评估提供了数据支撑。特别是在驰援澳大利亚森林火灾扑救工作中,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灾情监测,凭借其“火眼金睛”准确判断火灾区域范围1次,确认重大隐患点2个,其优异的表现,获得了澳方的称赞。
  空间应用系统在天宫一号上部署的空间环境和空间物理探测“哨兵”,时时监测着航天器舱外各个方向电子、质子等粒子的强度和能谱,监测着轨道大气密度、成分、微质量及其时空分布变化,始终尽心尽力地守护着天宫一号的安全。
  功成身退,常思归来。中断数据服务后,天宫一号踏上了漫漫回家路,它在太空又孤独地飞行了两年多,如今,终于到家了。尽管身体大部分已烧毁在大气层,但在华夏儿女记忆中,它永远是那个闪动着翅膀遨游深空、墙挂中国结处处温馨的太空“家园”。
  与世界各国一道建设太空家园,是中国人的梦想。与这火热瑰丽的梦想一起延展到浩瀚深空的,是像天宫一号一样的祖国航天游子一次又一次的美丽擦肩和一段又一段的深情相拥。
  天宫二号顺利升空,它既承担着繁重的交会对接任务,还承担着较大规模的空间科学实验和空间应用试验任务,是天宫一号青出于蓝的接班人;
  神舟十一号光荣出征,航天员景海鹏、陈冬完成了33天太空飞行,我国航天员在太空中长期驻留、完成各项试验的能力再一次经受住考验。
  天舟一号完成使命。它经过150多天的飞行,与天宫二号实现了多次交会对接和推进剂在轨补加,它标志着我国天地往返能力实现新的跨越。
  北斗三号群星落座。2017年11月6日,随着北斗三号首颗发射升空,我国北斗系统开启全球组网新征程,后续,将有30多颗印着“中国国旗”的北斗卫星星空落座,它们将为全世界民众提供优质的导航定位服务。
  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发射升空,它们将是纵横寰宇的量子通信“天地网”,网罗海量信息,确保安全可靠,这是我国空间科学研究迈出的一大步。
  “悟空号”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也升空了。它不停歇地在宇宙中搜寻采集宇宙射线,打开了一扇观察宇宙的重要窗口。
  ……
  在那星舟穿梭的太空,中国航天人正用智慧和心血忙碌着建设属于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太空家园。
  壮烈回归,意味着更勇敢的出发;华美谢幕,意味着更精彩的演出。未来,中国空间站将建成,那是我们真正的太空之家,而骄傲的天宫一号,是它名副其实的先驱。
  天宫一号,归去来兮。终将归来,永载史册。
⊙作者:杨欣 平富文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6#
 红英 发表于: 2018-4-2 10:06:02|只看该作者

刚刚天宫一号坠落 而中国空间站即将腾飞!

源自:新浪综合
源自:DeepTech深科技

  经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和有关机构监测分析,北京时间今早 8时 15分左右,在太空中飞行了六年半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已再入大气层,再入落区位于南太平洋中部区域,绝大部分器件在再入大气层过程中烧蚀销毁,结束它的历史使命。
  而与此同时,就在几天之前,中国新一代空间站的核心舱已对外首次公开,预计将在 2020年前后利用长征 5B 火箭发射升空,之后再经过几十次的发射组装,中国就将迎来属于自己的“空间站时代”。可以说,此时此刻的这一时间点就像预定好的巧合串联起了中国空间站事业的崛起历程。
何为航天器再入?

  自从人类在 1957年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之后,宇宙空间就开始变得热闹起来了。直到今日,人类已经发射了近万颗航天器,其中约有 90% 都是人造卫星,而这些航天器大部分都分布在距离地表 300km~1000km 的近地轨道上。而在这些航天器完成工作任务、寿命到期后,它们就会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不断脱离原本运行的轨道,因轨道衰减而逐渐向地球靠拢,最终在进入大气层的过程中焚毁殆尽。
  具体而言,航天器从进入大气层到最终解体总共分为三个步骤:大型设备的分离解体、航天器的解体、碎片烧尽。结合地面测控系统和对进入大气层航天器的参数了解,我们是可以对这些重返地球的“小家伙”的轨道进行粗略的测量和掌控的。

1、大型设备的分离解体
  目前国际公认的大气层的高度为距离地球表面 100 公里的卡门线,而当坠落的航天器开始降到这一高度时,安装在航天器外部的太阳电池板、大型天线等设备就会开始被逐渐浓厚的大气所阻隔撕扯。在强大的阻力和剧烈的气动摩擦中,上述这些部件会从航天器的主体结构上不断脱落,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部件绝大部分最终都不会降落到地面,它们的结局就是在大气层中被烧蚀掉。

2、航天器的解体
  随着坠落航天器高度的进一步降低,在到达距地面约 80 公里的高空时,剩余的航天器收到气动摩擦和气动热的作用会越来越明显,在高温和大气阻力的双重作用之下,航天器的主体将会发生严重的解体,内外部设备将会分离,解体后的碎片会在坠落的过程中被持续地烧蚀加热。如果航天器在经历这一阶段的过程中依然携带有剩余的燃料,那么由此引发的爆炸将会进一步加快航天器的解体和燃烧的速度。
图丨欧空局的ATV货运飞船进入大气层解体

3、碎片烧尽
  解体后的航天器碎片继续下落,它们继续受到气动热和气动力的双重作用而不断燃烧融化,其中绝大部分都会在到达地表之前消耗殆尽,不会对人类产生影响。只有两类碎片最终会落在地面上,一是少量难以被烧蚀掉的部件;二是一些质量较小的碎片,它们在烧尽前就已经将速度降到很低,最终飘落到地面。
  相比较于此前 15~20 吨的礼炮系列空间站、美国 77 吨的天空实验室以及 140 吨的和平号空间站,这次坠落的天宫一号重量约 8.5 吨,称不上什么“庞然大物”,所以就更不会对人类造成什么危害或影响了。
图丨和平号空间站
  事实上,从 20 世纪 60年代到现在,共计约有15000 吨
  以上的航天器残骸坠落回地球,但从未伤害到人口密集地区的居民。历史上坠落残骸距离人类最近的一次还算得上是 1997年美国火箭的第二机碎片坠落,当时是与俄克拉荷马市的 Lottie Williams 擦肩而过,所幸并没有击中,当事人也没有受伤。
图丨Lottie Williams和与她擦肩而过的碎片
  根据粗略的估算,普通人一生中被雷劈的可能性是 1.2万分之一,在流星雨爆发的时间段,每小时约有 1000~20000 颗陨石落向地球,在这种情况下,普通人被 200g 以上的陨石砸中的概率只是 7亿分之一,而相较之下,普通人被天宫一号这样的航天器碎片所击中的概率仅有大到一百万分之一,小到一万亿分之一,简直是比中彩票的几率还要渺茫。
砌筑天宫

  1992年 9月,我国确定了载人航天“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
  第二步,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发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第三步,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随着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飞行任务的成功,标志工程第一步任务目标的实现。而神舟七号飞行任务的成功,标志着我国掌握了航天员空间出舱活动关键技术。
图丨神舟5号中的杨利伟
  2011年 9月 29日 21时 16分 03 秒,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在在轨运行的 1630 天里,天宫一号不但完成了既定使命任务,还超出原本两年的设计寿命,实际在轨四年半,超期服役并开展多项拓展技术试验。2016年 3月 16日,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正式终止数据服务,全面完成了历史使命。
  作为我国首个自主研制的载人空间试验平台,天宫一号全长 10.4米,最大直径 3.35米,内部有效使用空间约 15 立方米。2011年 11月 3日,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飞船成功完成我国首次空间飞行器自动交会对接任务,并进行了二次自动交会对接。在此之后,天宫一号出色地完成了与另外两艘神舟飞船 4 次交会对接的使命。

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和神舟九号交会对接任务的成功,标志着我国突破和掌握了自动和手动控制交会对接技术,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航天器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神舟十号飞行任务是工程第二步第一阶段任务的收官之战。
图丨天宫二号

2016年 9月 15日 22时 04分 09 秒,我国又发射了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这也是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
  空间实验室是开展空间试验活动的载人航天飞行器,在规模上要小于空间站,是空间站的雏形。天宫二号采用实验舱和资源舱两舱构型,全长 10.4米,最大直径 3.35米,太阳翼展约 18.4米,重 8.6 吨,设计在轨寿命 2年。2016年 10月 19日 3时 31分,神舟十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自动交会对接成功。
  由于天宫一号和天宫二号的优异表现,我国已经取消了原本将发射的天宫三号计划,准备直接建造“天宫”空间站,而前不久首次对外曝光的空间站核心舱则是我国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建造空间站的关键起点,这个核心舱一共布了 300多个传感器,测量 900多路信号。根据了解,中国空间站整体呈 T 字构型,由一个核心舱和两个实验舱组成,每个舱的重量都在 20 吨以上,它可以同时对接两艘载人飞船(“神舟”号飞船)、一艘货运飞船(“天舟”号飞船)。等到 2022年整个空间站投入全面运营之后,其重量将会达到接近 100 吨。
图丨建成后的天宫空间站(概念)

中国载人空间站整体名称及各舱段和货运飞船共 5 个名称具体如下
  载人空间站命名为“天宫”,代号“TG”;
  核心舱命名为“天和”,代号“TH”;
  实验舱Ⅰ命名为“问天”,代号“WT”;
  实验舱Ⅱ命名为“梦天”,代号“MT”;
  货运飞船命名为“天舟”,代号“TZ”。
  随着我国空间站时代的即将到来,航天员已全面开展空间站任务训练,第三批航天员选拔工作已经准备就绪。

商业化来袭,全球空间站迎来新气息
  近年来,各种成功的商业航天公司已经拉近了大众与太空之间的距离。而除了 SpaceX 之类的火箭发射和其与 OneWeb 那样雄心勃勃的太空星座计划之外,各种“软硬兼施”的空间站项目也备受瞩目,其中就以毕格罗宇航公司(Bigelow Aerospace)的充气式空间站最为知名。
图丨毕格罗团队
  毕格罗宇航公司是由美国旅馆业大亨 Robert T。Bigelow 于 1999年创建,目前共有 Genesis、BEAM 和 B330 三款产品。同传统空间站相比,充气式空间站具有重量轻、折叠效率高、展开可靠、工程实施方便等优点,是未来解决空间站扩展舱体、大型空间居住舱建造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图丨Robert T。Bigelow
  2016年 4月,毕格罗公司的试验可扩展模块 BEAM 经由 SpaceX 被运送至国际空间站,展开为期两年的测试,根据了解,BEAM 充气展开后能提供 16 立方米的空间。目前为止,BEAM 在轨道上的表现还算不错,其辐射屏蔽性能相较于传统铝制模块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意味着毕格罗公司接下来可以将其真正的大体积空间站模块 B330 送入太空了。

与 BEAM 的狭小拘谨不同,B330 内部空间有 330 立方米,约占整个国际空间站的三分之一。
  毕格罗公司已经组装了几个不同的 B330 全尺寸原型,并在对其进行质量测试。与此同时,毕格罗公司还与美国联合发射同盟公司(United Launch Alliance,ULA)达成合作,准备用他们的宇宙神-5 火箭(Atlas V)将 B330 送入太空。
图丨B330剖视图

前不久,毕格罗公司又有了进一步的消息,他们拆分出了一家名叫 BSO 的商业航天公司,目的是为正在开发的充气式空间站提供销售、运营和客户服务支持。
  根据毕格罗公司 CEO 毕格罗的介绍,随着国际空间站在 2025~2028年结束运营,近地轨道的空间站业务将迎来一轮新的高潮,而民营企业将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为了抓住这个契机,毕格罗公司准备打造一个庞大的太空综合体,首批项目为 B330-1 和 B330-2,预计发射时间为 2021年。为实现这一目标,BSO 还计划在佛罗里达州或阿拉巴马州建立一座新的制造工厂。
  而我国也在开展类似的充气式空间站的研发项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总体部已经顺利完成了充气式太空舱结构水压试验。掌握了充气式太空舱的设计、工艺方法,并完成了直径 2米、长度近 4米的舱体结构研制工作。

除了毕格罗之外,还有一家名为 Axiom Space 的公司则计划基于国际空间站打造一座更加传统的铝制舱段空间站。
  打造此商业空间站需耗成本 15亿美元,远远低于国际空间站的 1000亿美元成本,根据规划,该商业空间站预计将在 2024年完工,届时国际空间站将停止使用。
图丨Axiom Space空间站(概念)
  当然,除了这种商业公司的计划之外,美国官方的空间站也没有停止。美国国内曾有些人提出将国际空间站转交给商业公司运营,目前看来,这一可能性依旧存在。今年 2月 12日,特朗普政府公布 2019 财年预算案,其中为 NASA 拨款高达 199亿美元。
  根据此次的预算内容中,有两个征兆已经非常明显:首先是国际空间站转向“私有化”,其次是特朗普政府针对月球计划的支持。
  NASA 将持续推进名为“月球轨道平台门户”(Lunar Orbit Platform-Gateway)的月球轨道空间站的建造计划,以替代掉之前提出的“深空之门”(Deep Space Gateway)空间站。
图丨月球轨道平台门户(概念)
  再放眼全球,除美国以外,俄罗斯也有在国际空间站退役以后建造自己的空间站的计划,除了不靠谱的“和平 2 号”之外,他们还提出了被称为俄罗斯轨道站(ROS)的空间站计划,它以科学号多用途实验舱、节点舱以及科学能源模块等三个舱段为核心。但以目前俄罗斯的国内状况而言,他们独立自主扛起 ROS 的可能性并不大,或许与美国一起参与到地月空间站项目更为现实。
  当然,欧洲在这方面也不太会落下,德国航天局曾公布名为 Orbital-Hub 的空间站设计方案,它以欧空局的空间站技术为基础,加上毕格罗公司的 B330 充气舱扩充居住空间,外带舱外载荷扩展,设计也十分巧妙。这样看来,我们的天宫未来并不会孤单。
图丨未来的概念空间站
  如果上述大大小小的空间站计划都能如期进行的话,那我们头顶这片天空将会迎来前所未有的热闹场景,借助商业的力量,越来越多的普通乘客都有可能会实现他们的太空旅行梦想。在更遥远的未来,这些在近地轨道运行的数量众多的大型空间站将成为人类前往火星和深空的跳板,帮助我们探索更远的星际。
35#
 红英 发表于: 2018-4-2 10:06:02|只看该作者

再见天宫一号:一图回顾六年使命荣光

源自:新浪综合
源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刚刚,4月2日8点15分左右,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已再入大气层,再入落区位于南太平洋中部区域,绝大部分器件在再入大气层过程中烧蚀销毁。
  天宫一号于2011年9月29日发射升空,先后与神舟八号、九号、十号飞船进行6次交会对接,完成了各项既定任务,为中国载人航天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2016年3月16日,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正式终止数据服务,全面完成了历史使命,进入轨道衰减期。
  在天宫一号在轨运行的6年多的时间里,上演了一幕又一幕精彩的“太空大戏”,为我国空间事业的发展进行了开拓性探索。他的每一次“表演”,精彩绝伦,超乎想象,让我们见证了“航天科技”的无限魅力。
  天宫一号取得的荣誉

属于全体航天人
他们一丝不苟、分秒必争
用辛勤的汗水和顽强的拼搏
努力实现着
中华民族的太空梦
今天
天宫二号仍在续写荣光
中国空间站呼之欲出

  今年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第三步的关键之年。近日,央视新闻报道了在航天科技集团的天津航天城的厂房里,中国空间站核心舱首次揭开了神秘面纱。
  中国空间站由一个核心舱和两个实验舱组成,每个舱都重达20吨以上,这种三舱构型可以对接两艘载人飞船、一艘货运飞船。
  此前,在韩国平昌冬奥会闭幕式上,中国作为2022年冬奥会东道主进行了8分钟表演,期间,“中国空间站”
  首次亮相,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2022年北京冬奥会举办,届时,也正是中国空间站建成之时。
挥手告别,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再见,天宫一号!
茫茫宇宙,我们继续前行!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4#
 红星 发表于: 2018-4-2 09:08:00|只看该作者

新京报:“天宫一号”踏上归途 那些忧虑不值一提

源自:新京报
  重量仅8.5吨的“天宫一号”在“和平”号空间站、“礼炮-7”空间站、“ATV-1”等这些老大哥面前,实在是娇小得很。即便是非受控坠落,其影响也会小得多。
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 图片来源: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文 |施韡
  近日,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再次成为热点话题。根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发布的消息,这件在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中功勋卓著的航天器预计在4月2日前后投入地球大气怀抱,最后一次燃烧自己。
  有意思的是,国外的一些航天机构和网站,以及大小媒体似乎对“天宫一号”投来格外的关注──机构频频给出坠落大气时间的预测,而在一些外媒的报道中则多次出现out-of-control(失控)、danger(危险)、risk(风险)、crush(坠毁)等字眼,有的甚至如临大敌。那么,“天宫”一号到底什么时候进入大气?我们究竟应该做些什么准备呢?

“天宫一号”是否会失控?
  “天宫一号”由实验舱和资源舱构成,全长10.4米,最大直径3.35米,重约8.5吨,于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03秒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先后与“神舟”八号、九号、十号飞船进行6次交会对接任务,为探索和验证我国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立下汗马功劳。在“天宫一号”圆满完成预期任务后,状态一直保持很好,在地面人员精心照料下,它在高度约370-400公里的轨道上继续运动,成功延长寿命2年。
  2016年3月16日,“天宫一号”终止了数据服务。打个比方,假设生活中的这个场景:你在自己家窗台上看到邻居正在小区里散步遛狗,他始终在你的视线范围内,你也能准确描绘出他的移动路径,然而当你打他手机时,对面传来的却是“对不起,您拨打的用户暂时无法接通”。“天宫一号”的情况就是这样,我们无法遥控它,但是它也没有乱跑,没有失踪,更没有打滚,通过光学、雷达等方式完全可以对其进行有效监控。因此,“天宫一号”并未完全失控,只是不能进行受控再入大气。
2018年3月27日“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的雷达图像。图片来源:Fraunhofer FHR

“天宫一号”坠落是否危险?
  我们在视觉上,总认为太空广阔无垠,但地球附近的轨道资源却很有限,尤其是近地轨道和地球同步轨道,如果航天器寿命结束后依旧留在那里,就会成为一堆太空垃圾。
  更重要的是,地球附近并不是真正的真空,在距离地面上千公里的地方依然存在稀薄的大气,会对航天器形成阻力,再加之太阳光压的影响,无人照料的航天器高度会逐渐下降,最终坠入地球大气烧毁。
  如果航天器体型较大,就会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比如,存在残骸坠落人口密集区的可能性。2003年2月1日,“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返航时解体,残骸大量散落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境内。因此,通行的做法是“受控坠落”,即在航天器运行到一个合适的轨道区段内,地面主动操控其变轨,使其坠落在无人区域。南太平洋有一大片空旷海域被认为是理想的“卫星坟场”。2001年3月23日上午长约87米,重达120吨的“和平”号空间站就是这样结束其荣耀的一生的。
  重量仅8.5吨的“天宫一号”在“和平”号空间站、“礼炮-7”空间站、“ATV-1”等这些老大哥面前,实在是娇小得很。即便是非受控坠落,其影响也会小得多。由于地球表面积70%是海洋,而陆地上绝大多数地方还是森林、沙漠、湖泊、山脉等无人区,“天宫一号”会有很大的概率坠落在这些地区。
  2016年9月14日,在“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飞行任务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武平表示,经过认真计算分析,“天宫一号”大部分结构部件将在陨落过程中烧蚀销毁,对航空活动以及地面造成危害的概率很低,可能性极小。国外也有专家计算了概率,认为被“天宫一号”碎片砸中的概率比一个人被闪电击中的概率还要低。
“天宫”一号坠落过程示意图。图片来源:ESA

能否精确预测坠落时间?
  科学家能否准确预测飞行器的坠落时间呢?这是个全球性难题。地球的大气到底有多厚谁也说不清,并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界限。“天宫一号”每一圈的高度都在下降,而且高度越低,降幅也越大。3月底这个现象特别明显,这说明它正在接近极限。4月1日,近地点高度已下降至160公里左右。通常认为,高度一旦低于120公里,没有空气动力学设计的航天器会迅速解体燃烧。但是具体什么时候下降到这一高度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只有在这一刻到来前1-2小时才能见分晓。
  因此,只要是专业的预测,都会给出一个具体的时间或地点,并附上±N个小时这样的表示。如此前欧洲航天局(ESA)预测“天宫一号”再入大气的时间为世界时3月31日上午9时~4月1日下午15时,联合太空运行中心(JSpOC)预测为世界时4月1日00:52±15小时。不过后来大家都纷纷调整了预测,将时间调整为4月2日。因此,有人在网上鼓吹北美防空防天司令部的预报是如何如何精准,显然被打脸了。
  中国是负责任的大国,对“天宫一号”再入大气事件当然不会不闻不问,事实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从2017年3月21日起就已经每周发布“天宫一号”的轨道状态了,今年3月14日起便改为每天一报。针对“天宫一号”当前的状况,这样的预报精度已经足够。
  随着“天宫一号”高度不断接近“悬崖点”,中国会投入更为严密的监控,也会发布更密集更精准的预报。我们要做的就是静静地等待,当那一刻来临时,为“天宫一号”鼓掌、喝彩。
⊙施韡(上海市天文学会副秘书长)
33#
 上官123 发表于: 2018-4-2 09:06:00|只看该作者

天宫一号今天完成历史使命 将化身流星雨划过天空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中国目标飞行器重回地球倒计时!”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官网报道,天宫一号预计北京时间4月2日再入大气层,届时它“不会像科幻电影中描述的那样,恶狠狠地砸向地球,而是在奔向地球的过程中,化成一身绚烂,划过美丽星空”。
  作为中国空间站的原型模块,天宫一号再入地球引发全世界的高度关注,与之前一些外媒渲染“中国飞行器碎片威胁”相比,这两天西方主流媒体的报道更加科学,甚至带有欣赏的意味。悉尼大学航空航天学院空间工程执行总监霍姆斯对澳大利亚广播公司说:“你今天穿过悉尼的一条马路被汽车撞倒的可能性比被天宫一号击中的可能性大得多。但是你倒是有机会当它在天空中划过时向它挥手告别。”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4月1日发布,4月1日8时,天宫一号运行在平均高度约167.6公里的轨道上,预计北京时间4月2日再入大气层。欧洲航天局3月31日也重新给定了天宫一号坠入大气层的时间段,为格林尼治时间星期日下午到星期一早上。他们解释称,目前平稳的太空环境是导致天宫一号向地球坠落速度放缓的原因。碎片可能落入北纬42.8度和南纬42.8度之间的区域。最终坠落时,碎片将分布在一条长数千公里、宽数十公里的地带内,其中绝大部分是无人区。根据估算,被天宫一号碎片砸中的概率大约相当于同一个人在一年内被闪电击中两次的概率。
  “用不着担心”,《纽约时报》3月31日报道说,太空碎片专家称,你本人遭到太空金属袭击的概率基本为零──不到万亿分之一。即使更大的航天器坠落时也没有伤害到人。美国第一个空间站“天空实验室”1979年坠毁时,碎片落在了西澳大利亚,但没有引发任何事故。“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2003年重返大气层时发生解体,7名宇航员不幸遇难,但地面上没有人受伤。目前已知仅有一人曾被太空碎片击中──1997年,一枚被认为是来自“三角洲2号”火箭的6英寸金属片擦过美国俄克拉荷马州塔尔萨市一名女子的肩膀,但她也没有受伤。
  美国太空新闻网称,航天器坠落碎片致人伤亡的概率,比中强力球头奖的概率还低100万倍。天宫一号的体积和一辆校车大小相当,但在落入大气层时会解体,剩余碎片将会落在长1240英里、宽43英里的区域,对于地球地表面积来说,实在太小。
  英国广播公司(BBC)4月1日称,天宫一号是史上失控坠落物体中重量排名约在第50位的物体。英国《每日邮报》称,过去60多年来,有约6000个失控的太空飞行器落回地球,相比8.5吨的天宫一号,苏联的“礼炮”空间站、美国的“阿波罗”飞船指令舱的重量都超过10吨,而美国“天空实验室”更是重达74吨。
  欧洲航天局下属的太空碎片办公室正负责协调包括中国航天局在内的各国相关机构和专家共同监视、预测天宫一号再入大气层。日本内阁官房长官4月1日表示,天宫一号伤及日本的可能性很小,但政府为了国民安全,也与相关部门联合进行情报搜集分析等。
源自:环球网

原文标题:完成历史使命! 天宫一号今天绚烂谢幕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2#
 我很牛 发表于: 2018-4-2 07:28:02|只看该作者

天宫一号将坠落 然而为何有些飞行器“久飞不坠”

源自:澎湃新闻
原文标题:冷知识|天宫一号将坠落,然而为何有些飞行器“久飞不坠”?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官方网站4月1日发布的最新消息,预计天宫一号北京时间2018年4月2日将再入大气层烧毁。这将是近10年来从太空再入大气层烧毁的最大人造物体。从2016年3月进入轨道衰减期到至今,其轨道高度下降了近200千米。
  根据中国载人航天官网的文章所述,像天宫一号这类进入轨道衰减期的航天器,在各种阻力和太阳活动作用下,机械能逐渐减少,飞行轨道高度逐渐降低。进入稠密大气层后,在气动热、力、减速过载等综合作用下,舱体会剧烈破坏解体。若航天器再入飞行时间较长,气动力/热对航天器损毁充分,能到达地面的残留物碎片就会所剩无几。
  然而,除了像天宫一号这样完成使命或失效后重返大气层的航天器,仍有一部分航天器属于“久飞不坠”的类型。根据美国Aerospace Corporation网站的文章所述,它们是否坠落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它们的在轨高度。
  有些航天器如中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由于其轨道轨迹为大椭圆且高度较高,它已在太空中飞行了48年。除了东方红一号,美国的先锋1号(Vanguard 1)卫星,在太空已飞行了60年,是绕地轨道上现存时间最长的航天器。
  而根据欧洲航天局的数据,天宫一号在使用寿命期限中,在轨高度维持在330千米到390千米间。这个高度的航天器在失效后,仍会受各种阻力影响,并由其轨道逐渐自然降低高度。
  天宫一号将坠落地球 专家称残骸不构成危险
31#
 谁说的等待 发表于: 2018-3-31 09:42:00|只看该作者

今晚,蓝月亮将再次出现,为谢幕的"天宫一号"送行

源自:新浪综合
源自:科普中国微信公众号

  本周末,天文和航天方面有两个比较受人关注的事情发生,一是出现今年内的第二次蓝月亮,二是“天宫一号”即将要坠入地球大气层,下面就分别说一下这两个事件。

不是蓝色的“蓝月亮”又来了
  本周六(3月31日),夜空将出现今年的第二次“蓝月亮”,上一次“蓝月亮”出现还是今年1月31日的月全食时,而下一次“蓝月亮”将在2020年10月31日。
  首先要申明一点:

“蓝月亮”不是蓝色的!
不是蓝色的!
不是蓝色的!


蓝月亮,是天文学上的一种提法,是指一个自然月中出现的第二次满月。
  因为通常情况下,一个自然月中只会出现一次满月。
月相变化周期,图自网络
  但是由于月相完整变化一次的周期是29.5天,比大多数自然月的天数(31天或30天)都要少,因此在特殊情况下,也会碰巧出现月初是满月,月末又第二次满月的现象,如下图所示。
2012年8月出现的“蓝月亮”(8月2日、8月31日都是满月),图自Space.com
  “蓝月亮”其实并不是一种很罕见的天文现象,大约每隔2年~3年就会出现一次“蓝月亮”。
  今年3月的月相变化,正好和2012年8月一样,3月2日时出现了第一次满月,3月31日时将出现第二次满月,因此,3月31日的第二次满月就是“蓝月亮”了。
  以北京地区为例,3月31日的月出时间是18:21,月落时间是4月1日6:04,只要天气晴好,在此期间都可以看到一轮皎洁的“蓝月亮”,当然,不是蓝色的。
2012年8月31日在厄瓜多尔拍摄的蓝月亮,图自wikipedia
  “蓝月亮”一词,最早源于通俗变化语,蓝月亮“blue moon”最初的意思是“betrayer moon”,即“意外出现的满月”,blue moon一词最早在1528年出现在书本中,后来19世纪和20世纪初美国缅因州的农民历书中也记录了“蓝月亮”的日期,原本是指在一个季度中,如果出现4次满月,那么第3次满月就被称为“蓝月亮”。但是不凑巧的是,在著名天文杂志Sky & Telescope的1946年3月刊上,一个叫James Hugh Pruett的人写了一篇名为“Once in a Blue Moon”文章来解释缅因州农民使用的历书,但是却错误解释了“蓝月亮”的定义,把一个季度中出现4次满月,第3次是“蓝月亮”的原义给曲解成了一个月中出现2次满月,第2次是“蓝月亮”。
Sky & Telescope 杂志
  这个错误的定义随着Sky & Telescope杂志的影响力而广为传播,以致于吃瓜群众都公认一个月中的第2次满月就是“蓝月亮”,若干年后当James Hugh Pruett自己发现这一曲解时,再次在Sky & Telescope上勘误也更正不了广大群众的已有认知了,于是,现在公认的“蓝月亮”定义就这么将错就错了。
1889年的缅因州农民历书,图自网络
  实际上,在特定的大气条件下,月亮真有可能呈现出货真价实的蓝色,这种情况与月亮是第几次满月无关,而是由于大气中悬浮有大量的尘埃颗粒时(例如火山爆发或是发生大的野外山林火灾时,大量的火山灰或燃烧形成的固体小颗粒被释放到高层大气),这些尘埃对月光的散射作用会使地球上的人们看到真正蓝色的月亮。造成蓝色的月亮的原因就和沙尘暴时太阳看上去显得发白发蓝是同样的原理。
蓝色的月亮,图自网络
  天宫一号即将坠入地球大气层烧毁
天宫一号,图自新华社
据新华社消息,我国首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将再入大气层烧毁。</b>
  天宫一号于2011年9月29日发射升空,先后与神舟八号、九号、十号飞船进行6次交会对接,完成了各项既定任务(例如2013年6月20日,神舟十号飞船的航天员王亚平在天宫一号进行太空授课,全国6000多万师生观看了直播,验证了我国天地通信能力)。2016年3月16日,天宫一号正式终止数据服务,全面完成了历史使命,进入轨道衰减期(简单来讲,就是轨道高度越来越低,最终坠入地球大气层)。
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图自新华社
天宫一号中的太空授课,图自新华社
  经北京航天飞控中心和专业机构分析,预计天宫一号再入大气层的时间在3月31日至4月4日之间。
  另据Space.com网站报道,天宫一号的落点将位于南北纬43°之间。
天宫一号可能的坠落地点(绿色区域),图自 Aerospace
  再入大气层时,由于地球稠密的大气层对高速进入的航天器会产生气动加热并产生几千度的高温,足以烧蚀气化(相对于苏联的“和平号”空间站和美国的“天空实验室”而言)质量较小的天宫一号的大部分结构构件,因此天宫一号的“谢幕”对航空活动及地面造成危害的几率极低,比一个人一年中连续两次被雷击的几率还小。
进入地球大气层被高温烧蚀的陨石示意图,图自网络
  天宫一号坠入大气层时,很有可能遵循航天器惯例,坠入位于南太平洋的的Nemo点(南纬48°52’36”,西经123°23’36”)附近的“航天器公墓”
Nemo点,图自wikipedia

Nemo点是地球表面距离陆地最偏远的地点,又称海洋难抵极(Oceanic Pole of Inaccessibility)。它与最近的陆地相隔2688千米,而且Nemo点附近的海洋环境不足以供氧海洋生物,几乎是一片寂静死海。因此,Nemo点附近的南太平洋海域就成为了一块绝佳的“航天器公墓”,大量报废退役的在轨航天器都选择在这个远离人烟的地方将未烧蚀干净的残骸坠入大洋,将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Nemo点附近的“航天器公墓”中,大部分是苏联和俄罗斯的航天器,其中最有名的的当属2001年3月23日再入大气层烧毁的“和平号”空间站
  了。这个120多吨的大家伙是天宫一号的十五倍重,最终也大部分烧毁殆尽,只有少量残骸可能坠入了“航天器公墓”。
天宫一号和和平号的尺寸对比,图自搜狐
  除了苏联和俄罗斯的航天器以外,还有来自欧洲航天局(ESA)、日本宇宙航空开发机构(JAXA)、美国宇航局(NASA)等的各类航天器的残骸也落入了Nemo点附近海域。不远的将来,预计在10年内退役的国际空间站(ISS),这个巨无霸(重达419吨)最终的归宿也将是Nemo点附近的海域。
国际空间站(ISS),图自wikipedia
了解更多信息 欢迎关注科学探索微信公众号及微博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0#
 我很牛 发表于: 2018-3-30 14:28:00|只看该作者

天宫一号“再入”会砸中地面?权威解答来了


原文标题:对于天宫一号“再入”的权威解答来了!

  随着再入大气层时间的临近,中国自主研制的首个载人空间试验平台──天宫一号再次引起公众和航天爱好者的关注。天宫一号目前在轨状态如何?它将何时再入大气层?它的再入过程是否像某些媒体担忧的那样可能造成一定风险呢?中国相关机构又做了哪些应对措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近日连续对外权威发布天宫一号轨道状态,从中我们能找到一些问题的答案。
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飞船交会对接模拟图

燃料不会造成危害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29日发布消息称,3月29日,天宫一号运行在平均高度约196.4公里的轨道上(近地点高度约188.5公里、远地点高度约204.3公里、倾角约42.67度),预计北京时间2018年4月1日±1天再入大气层。
  这已经是自3月26日中国官方权威发布天宫一号即将再入大气层烧毁的消息后,第四天连续对外发布天宫一号的轨道状态了。《环球时报》记者在查阅中国载人航天官网时发现,其实自3月14日起,中方就已经开始每日对外发布天宫一号的轨道状态。
  天宫一号于2011年9月29日发射升空,先后与神舟八号、九号、十号飞船进行6次交会对接,完成各项既定任务。2016年3月16日,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正式终止数据服务,全面完成历史使命,进入轨道衰减期。
  天宫一号将于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以及采用什么方式再入地球大气层,一直是外界非常关注的话题。《环球时报》记者从权威渠道了解到,根据持续严密的跟踪监视和分析计算,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将于2018年4月1日前后再入大气层烧蚀销毁。目前,世界上对于航天器自由再入大气层时的预报能力,一般要在最后两小时才能较为准确地预报再入时间和再入范围。
  对于个别外媒担心天宫一号携带的一些有毒有害燃料无法在再入大气层时完全烧毁的说法,据权威消息,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所用燃料属于航天器普遍使用的燃料,再入大气层时剩余的少量燃料将随结构部件一同烧毁,不会对地面造成危害;其次,航天器在再入大气层时,动能大部分将转化为热能,进而使自身烧蚀烧毁,不会产生有害物质。
2011年9月29日,天宫一号发射升空

再入大气层后会砸中地面吗?
  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航天器再入大气层是人类航天发展中的常态化事件,所有的低轨道航天器都存在寿命结束再入大气层的问题,历史上曾有“欧洲环境卫星”、“瞳孔”卫星、“银河-15”卫星、“宇宙-954”卫星、“天空实验室”、“飞马-2”卫星、“礼炮-7”空间站、“美国高层大气研究卫星”等大量先例。
  相比“礼炮-7”空间站、“天空实验室”等航天器“老大哥”,长约10.4米、仅重8.5吨的天宫一号只能算是“小个子”,由于燃料消耗,返回时重量更小。根据严密的科学分析和计算,天宫一号大部分部件将在返回大气层过程中烧蚀销毁,对航空活动以及地面造成危害的可能性极小。
  其实,那些人类希望能正常返回地面的航天器在再入大气层过程中想要不被烧毁都是一个需要攻关的课题。比如载人飞船返回舱,为保证能安全通过地球大气层,需要做好复杂的热防护,底部覆盖能抵御2000多摄氏度的材料;而且还要调整并保持好返回姿态。
天宫一号深圳航展图

载人航天“功臣”再令全球瞩目
  自从天宫一号发射升空并在轨开展各项工作,和它相关的每个节点都被外界聚焦,这里面更多的是对天宫一号完成使命的褒奖和肯定。天宫一号设计在轨寿命两年,实际运行4年半。它先后与一艘无人飞船、两艘载人飞船对接,完成了未来中国空间站建设所需多项关键技术的飞行考核验证,特别是突破和掌握了交会对接这一关键技术,掌握了组合体控制技术,也验证了航天员在轨健康生活和工作的生命保障技术。
  为此,不少国内外媒体与科研机构纷纷对天宫一号这一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的“功臣”予以高度关注,充分肯定和赞扬中国载人航天取得的成就,也对天宫一号再入大气层进行了客观报道。欧洲航天局(ESA)在28日发布了对于天宫一号的最新预测,称再入时间为3月31日至4月1日之间。
  韩国YTN电视台引用韩国科技部的预测说,天宫一号的大部分构件,将与大气层摩擦生热烧毁,即使有部分残骸落到地面,造成危害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韩国科技部强调,迄今还没有人造航天器坠落造成人员伤亡的先例。
  《新西兰先驱报》日前报道说,美国加州非营利研究机构“航天公司”在一项声明中说,即使考虑最糟糕的情况,一个人被天宫一号残骸击中的几率,不到中大乐透几率的百万分之一。声明说,在人类航天史上,还没有人曾经被解体散落的航天器残骸伤害过。
  美国《大众机械》网站日前称,专家表示,即使天宫一号没有在大气层中完全焚毁,它落在地面的几率也不是很大,毕竟地球表面大部分都是海洋。事实上,即使是航天器的碎片,坠落地面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 ●
  2013年6月13日,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飞船顺利完成了自动交会对接,并合体飞行13天,在这期间,3名宇航员在天宫一号中进行了科学实验等活动。
29#
 谁说的等待 发表于: 2018-3-30 09:42:00|只看该作者

天宫一号“再入”大气层开启倒计时 再令全球瞩目

⊙记者:刘 扬

  随着再入大气层时间的临近,中国自主研制的首个载人空间试验平台──天宫一号再次引起公众和航天爱好者的关注。天宫一号目前在轨状态如何?它将何时再入大气层?它的再入过程是否像某些媒体担忧的那样可能造成一定风险呢?中国相关机构又做了哪些应对措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近日连续对外权威发布天宫一号轨道状态,从中我们能找到一些问题的答案。

燃料不会造成危害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29日发布消息称,3月29日,天宫一号运行在平均高度约196.4公里的轨道上(近地点高度约188.5公里、远地点高度约204.3公里、倾角约42.67度),预计北京时间2018年4月1日±1天再入大气层。
  这已经是自3月26日中国官方权威发布天宫一号即将再入大气层烧毁的消息后,第四天连续对外发布天宫一号的轨道状态了。《环球时报》记者在查阅中国载人航天官网时发现,其实自3月14日起,中方就已经开始每日对外发布天宫一号的轨道状态。
  天宫一号于2011年9月29日发射升空,先后与神舟八号、九号、十号飞船进行6次交会对接,完成各项既定任务。2016年3月16日,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正式终止数据服务,全面完成历史使命,进入轨道衰减期。
  天宫一号将于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以及采用什么方式再入地球大气层,一直是外界非常关注的话题。《环球时报》记者从权威渠道了解到,根据持续严密的跟踪监视和分析计算,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将于2018年4月1日前后再入大气层烧蚀销毁。目前,世界上对于航天器自由再入大气层时的预报能力,一般要在最后两小时才能较为准确地预报再入时间和再入范围。
  对于个别外媒担心天宫一号携带的一些有毒有害燃料无法在再入大气层时完全烧毁的说法,据权威消息,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所用燃料属于航天器普遍使用的燃料,再入大气层时剩余的少量燃料将随结构部件一同烧毁,不会对地面造成危害;其次,航天器在再入大气层时,动能大部分将转化为热能,进而使自身烧蚀烧毁,不会产生有害物质。

再入大气层后会砸中地面吗?
  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航天器再入大气层是人类航天发展中的常态化事件,所有的低轨道航天器都存在寿命结束再入大气层的问题,历史上曾有“欧洲环境卫星”、“瞳孔”卫星、“银河-15”卫星、“宇宙-954”卫星、“天空实验室”、“飞马-2”卫星、“礼炮-7”空间站、“美国高层大气研究卫星”等大量先例。
  相比“礼炮-7”空间站、“天空实验室”等航天器“老大哥”,长约10.4米、仅重8.5吨的天宫一号只能算是“小个子”,由于燃料消耗,返回时重量更小。根据严密的科学分析和计算,天宫一号大部分部件将在返回大气层过程中烧蚀销毁,对航空活动以及地面造成危害的可能性极小。
  其实,那些人类希望能正常返回地面的航天器在再入大气层过程中想要不被烧毁都是一个需要攻关的课题。比如载人飞船返回舱,为保证能安全通过地球大气层,需要做好复杂的热防护,底部覆盖能抵御2000多摄氏度的材料;而且还要调整并保持好返回姿态。

载人航天“功臣”再令全球瞩目
  自从天宫一号发射升空并在轨开展各项工作,和它相关的每个节点都被外界聚焦,这里面更多的是对天宫一号完成使命的褒奖和肯定。天宫一号设计在轨寿命两年,实际运行4年半。它先后与一艘无人飞船、两艘载人飞船对接,完成了未来中国空间站建设所需多项关键技术的飞行考核验证,特别是突破和掌握了交会对接这一关键技术,掌握了组合体控制技术,也验证了航天员在轨健康生活和工作的生命保障技术。
  为此,不少国内外媒体与科研机构纷纷对天宫一号这一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的“功臣”予以高度关注,充分肯定和赞扬中国载人航天取得的成就,也对天宫一号再入大气层进行了客观报道。欧洲航天局(ESA)在28日发布了对于天宫一号的最新预测,称再入时间为3月31日至4月1日之间。
  韩国YTN电视台引用韩国科技部的预测说,天宫一号的大部分构件,将与大气层摩擦生热烧毁,即使有部分残骸落到地面,造成危害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韩国科技部强调,迄今还没有人造航天器坠落造成人员伤亡的先例。
  《新西兰先驱报》日前报道说,美国加州非营利研究机构“航天公司”在一项声明中说,即使考虑最糟糕的情况,一个人被天宫一号残骸击中的几率,不到中大乐透几率的百万分之一。声明说,在人类航天史上,还没有人曾经被解体散落的航天器残骸伤害过。
  美国《大众机械》网站日前称,专家表示,即使天宫一号没有在大气层中完全焚毁,它落在地面的几率也不是很大,毕竟地球表面大部分都是海洋。事实上,即使是航天器的碎片,坠落地面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4-28 07:07, Processed in 0.140400 second(s), 9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