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1602|回复: 10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宇宙·航天海上升利箭 他们换一种方式让中国火箭问鼎苍穹

 [复制链接]
  2019年6月5日12时06分01秒,CZ-11 WEY号运载火箭在我国黄海海域实施发射,将捕风一号A/B星等7颗卫星送入约600公里高度的圆轨道,宣告我国运载火箭首次海上发射技术试验圆满成功。

〓 相关链接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红星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红星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红星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红星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红星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红星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8岁女童画“日记画”诉说委屈:电话把爸爸捉走了 50亿美元比特币:自称比特币发明人的怀特被控欺诈
11#
 文思泉涌 发表于: 2019-6-12 17:37:38|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海上升利箭 他们换一种方式让中国火箭问鼎苍穹

源自:央视
原文标题:[独家纪实]海上升利箭!他们换一种方式问鼎苍穹!

  6月5日12时06分,我国在黄海海域使用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CZ-11 WEY号)成功完成“一箭七星”海上发射技术试验。这是我国首次在海上进行航天发射,填补了我国运载火箭海上发射的空白,为我国快速进入太空提供新的发射方式。
  从火箭初登海上发射平台,到出征茫茫大海完成发射,虽只有短短八天的时间,却充满挑战与困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派出多路记者,独家记录了这一惊心动魄却震撼感动的首次海上航天发射。

5月29日 距离发射还有8天首次海上发射进入倒计时!
  5月29日,长征11号固体运载火箭第一次登上了海上发射平台。首次海上航天发射任务进入倒计时。
  长十一火箭是长征系列火箭中唯一使用固体燃料作为推进剂的。固体燃料可以提前填充在火箭内,并长期贮存,免去了液体火箭在临发射前燃料加注等流程。
△海上发射塔架
  这个全长近21米,直径2米,长度几乎只有其他火箭一半的“小个子”,在面积比一个标准足球场还要大的发射平台上,显得越发娇小,但灵活机动是它最大的优势。
△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
  在全新的水上环境中,新技术、新流程、新模式给发射团队带来巨大挑战。型号总体设计师张飞霆在测试结束后第一时间便赶往测量指控舱了解情况。
  张飞霆最担心的是海上的通讯问题。火箭发射用的是经驳船改造的特殊发射平台,而发出火箭点火指令的却是在距离这个发射平台3公里的保障船上,两者之间利用无线信号进行通信。
  在测试中,海上多变的天气与船体的运动让发射平台和保障船之间的通讯信号出现不稳定。

5月31日 距离发射还有6天出征在即,火箭面临数据调整
  为解决信号稳定问题,保障船和发射平台间的距离成了关键。距离太远影响信号稳定,但距离太近又无法保障人员安全。
  5月31日,经过1个多小时的论证,团队最终确定保障船与发射平台距离缩短至2.3公里。
  此时,张飞霆和团队终于可以去吃上几天来的第一顿正经饭了。然而,饭没吃上两口,新的指令传来。
  由于外部变化原因,要对火箭的有效载荷进行调整,研发团队立刻召开了紧急会议。
  对于研制团队来说,最困难的是对火箭飞行数据的修改。现在,距离火箭出征前往预定海域不到48小时,整个研制团队笼罩了一层紧张的气氛。

6月1日 距离发射还有4天雷雨突袭,演练能否如期进行?
  突如其来的变化让发射团队原有计划被打破,他们必须在最后一次发射演练前拿出解决方法。
  更改搭载方案会对火箭的飞行产生多大的影响?是否需要推迟发射?为了确定这些问题,研制人员一夜未曾合眼。根据充分地测试和计算,搭载方案的变化不影响火箭的正常飞行,团队决定仍然采用原发射方案。
  6月1日15:30,海上发射最后一次合练即将开始。火箭主任设计师严宝峰登上发射平台进行最后的检查,他的衣服胸前贴了一个微笑的表情。
  尽管做了充分准备,但在演练即将开始前,他最担心的情况还是出现了。
  打雷!下雨!
  海上发射最怕极端天气,通讯、测试、指挥信号一旦受到影响,将会导致演练的失败。此时,发射团队只能选择等待。一个半小时过去,风雨仍未停止,团队选择冒雨演练。
  2019年6月1日17:00,最后一次合练正式开始。
  五、四、三、二、一!点火、起飞!
  海阳遥测信号正常!海阳飞行正常!

6月2日 距离发射还有3天“出征,等我们成功归来!”
  最后一次演练在风雨中成功完成,意味着发射团队可以开赴预定海域执行发射任务。
  距离发射还有3天,航天人要经历一天一夜的航行,才能抵达预定发射海域。
  虽然他们已经有几天几夜没有合眼,但想到即将开启的这段首次海上之旅,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兴奋的神情。
  “期待着一切顺利,等我们成功回来!”,副总指挥金鑫说。
  望着越来越小的港口和送行的人们,火箭型号总体设计师张飞霆用手机记录下这难忘的一刻。
  发射团队乘坐的这艘保障船真正名字叫做“北海救101”,船体长度达到116.95米,是我国目前最大的远洋专业救助船。第一次登船,一向镇定自若的张飞霆突然有点着急,因为在海上没有信号,至少失联5天。趁着手机还有信号,他不停地给远在北京的妻子发着信息,“我已经出发,回去向你好好的交代”。
  在一群海鸥的陪伴下,轮船向着目的地进发。此时,距离海上发射预定时间已经不到72小时。

6月3日 距离发射还有2天“无论如何,4日必须登船!”
  经过20多个小时的航行,船队抵达预定海域。
  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原本定于当天稍晚些时候进行的两船对接工作,却迟迟无法展开。
  由于火箭发射的位置和轨迹是经过精确计算后提前确定好的,所以要保证火箭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平台必须准确停泊在预定位置。但由于风浪的强度超出预期,发射平台一直无法完成抛锚。
  发射团队召开紧急会议,商讨登上发射平台的方案。留给工作人员的时间越来越少,可海上的风浪依然如旧。
  “无论如何,4日一早要登上去”,这群航天人坚定地说。
  面对巨大风浪,不仅是船,工作人员也都出现不适应的情况。
  6月4日凌晨,天还没亮,很多人就跑到甲板上观测海况。因为早上6点前,不管海况如何,工作人员都必须要登上发射平台。
  距离火箭发射不到30个小时,张飞霆和同事终于艰难登船。这一天,他们要完成各项测试工作,大风巨浪,再加上晕船反应和所剩无几的时间,所有人倍感压力。

6月5日,海天相接!“这一次,我们换一种方式问鼎苍穹!”
  运载火箭系统复杂,海上高盐度高湿度的环境如果处理不好,对设备会产生致命影响。保护设备对抗海上的恶劣环境,是几乎每一个岗位都要攻克的难题。
  “我们每天都要检查,保证它正常工作”,发射支持系统总体设计师姜续说。
  虽然经历此前风浪的阻碍,但由于准备充分、测试工作顺利,每个人都信心满满,只期待着海天相接的那一刻。
  6月5日11点30分,长十一火箭在发射前的所有准备工作已就绪,发射平台所有工作人员全部撤离到保障船上,我国海上发射即将进入最后倒计时。
  6月5日12时6分,是这群航天人的圆梦时刻。
  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在预定海域点火升空,成功将七颗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标志着中国首次海上运载火箭发射技术试验取得成功。
  中国的航天人三年的努力换来了海上升利箭的震撼画面。这一次,他们换一种方式问鼎苍穹!
发射团队合影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0#
 antibody 发表于: 2019-6-5 23:39:46|只看该作者

首次海上成功发射火箭,中国航天再进一步

源自:新京报
原文标题:首次海上成功发射火箭,中国航天再进一步

  海上发射对于通信系统传输、海上平台稳定度、复杂多变气象应对、火箭自主控制等,都是一次全面检验,也极大推动了相关技术和产业发展
  
  ▲视频揭秘你关注的五个关于海上发射火箭的问题。新京报时政新闻部出品
  航天发射成为了近期热点,世界主要航天强国可谓是你方唱罢我登台。俄罗斯刚刚完成重磅航天发射,美国就突然发力,完成一箭60星发射。信息时代深度发展的今天,航天领域成为各界争夺的焦点,马斯克雄心勃勃的“星链”计划已经拉开序幕。航天不仅是现代各种高端技术的聚集地,体现一个国家的科技综合竞争力,更是未来军事、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幸运的是,中国在航天领域有着独到的竞争力,6月5日,航天迷就迎来了一个好消息。
  据报道,6月5日中午12时06分,CZ-11 WEY号运载火箭在我国黄海海域成功将捕风一号A/B卫星、中电网通一号A/B卫星、吉林一号高分03A卫星、天启三号卫星和天仪研究院的潇湘一号04星(娄星号),共计7颗卫星,送入约600公里高度的圆轨道。这预示着,中国运载火箭海上发射试验取得圆满成功,填补了我国运载火箭海上发射空白。
  海上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在航天发射领域又站到了一个新高地,突破了海上发射稳定性、安全性、可靠性等关键技术,具备了与美俄等航天强国同台竞技的资本。
  陆地那么大,为什么选择大海?陆上发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为什么投入巨大精力开拓海上发射领域?
  海上发射具备技术新、环境新、流程新、模式新等“四新”特点,是国际航天界酝酿多年的一种新的火箭、卫星发射方式,也是一个全新挑战。历史上,美、俄、乌和挪威共同组建的海上发射公司,进行过36次发射活动,成功率为88.89%,而最终入轨成功率为91.67%。仅就成熟度而言,海上发射还不及陆上发射,但从未来前景看,则属于各国争夺的高点。随着技术的成熟,海上发射很可能引领未来航天发射。
  毫无疑问,攻克多项核心技术、破除大量障碍才实现的海上发射突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高效、安全、经济,已经成为未来航天发射的主流趋势,美国SpaceX公司之所以引发世界关注,就是因其在这些方面具有独到优势。传统陆地发射方式虽然技术成熟、经验丰富,但发射成本高、受限多等缺点却已经成为了现代航天发射的重大制约,而海上发射则弥补了相关缺陷,具有多个陆地发射无法比拟的优势。
  移动式海上平台的发射方式,具有灵活、便捷、环境制约小等突出优点。海上发射不会对周边的生产、生活等造成干扰,具有较高的安全性。由于处于移动状态,海上发射方式可以更加机动灵活,便于调整发射位置,寻找最为有利的发射时机,克服过去的发射死角,最大限度地提高发射效能。发射后,火箭助推器及第1、2级的残骸则可直接落入海中,大大降低了安全压力。
  不仅如此,海上近赤道区域低纬度发射还能最大限度节约发射成本。公开资料可知,火箭的运载能力与地球的自转力量直接相关,距离赤道越近地球自转的力量越大,火箭发射需要的燃料就越少。有关专家测算,赤道附近的低纬度发射,火箭起飞重量能够减少28%,这对于降低发射成本显然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在近赤道海上区域发射能做到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的飞行轨道与最终轨道处于同一平面,从而节省卫星自身推进剂的使用,在大幅度提升卫星寿命的同时,能够确保卫星的精准定位和运行,提高卫星的性能指标。
  海上发射对于通信系统传输、海上平台稳定度、复杂多变气象应对、运输补给、火箭自主控制等,都是一次全面检验,也极大推动了相关技术和产业发展。
  毋庸置疑,这次海上发射成功仅仅是第一步,中国航天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起飞重量达470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超过5吨的“天顶3-SL”面前,这次参与实验的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显得明显“小巧”。但有了好的开始,就可以确信,将来我们必然在海上火箭发射领域取得更大突破,并最终实现海洋上每个角落都是我们发射场的宏伟目标。
⊙谢永亮(军事科学院博士)

⊙编辑:何睿 校对:刘越
9#
 孽角 发表于: 2019-6-5 23:21:33|只看该作者

俄专家:长征十一号火箭首次海上发射是世界级成功

源自:澎湃新闻
原文标题:俄专家:“长征十一号”火箭首次海上发射是世界级的成功

2019年6月5日12时6分,我国在黄海海域用长征十一号海射运载火箭,将技术试验卫星捕风一号A、B星及五颗商业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试验取得成功。这是我国首次在海上实施运载火箭发射技术试验。新华社 图

  6月5日12时06分,我国在黄海海域使用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完成了“一箭七星”海上发射技术试验,这是我国首次在海上进行航天发射,填补了我国运载火箭海上发射的空白,为我国快速进入太空提供了新的发射方式。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称,俄罗斯航天政策研究所所长伊万莫伊谢耶夫表示:“中国类似技术问世是世界级的成功。这再一次证明了中国在外太空探索和利用领域能力的提升。”
  莫伊谢耶夫指出了在海上进行航天发射的优势:“第一,进行发射时可以最大程度上利用地球的自转,从而增加有效载荷。另一个就是,挑选安全的发射点和安全的火箭残骸坠落区。”
  莫伊谢耶夫还表示,目前使用海上平台进行太空发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他说,由于越来越多国家和组织希望将太空设备送入轨道,这样的发射就越来越有现实意义。“比如,在陆地上找到适合发射的地方并不容易,而从海上平台发射则解决了这类问题。”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8#
 吖吖 发表于: 2019-6-5 20:53:00|只看该作者

走向赤道 海上发射卫星助力我国大战略

源自:北京青年报
原文标题:走向赤道,海上发射卫星助力我国大战略

  撰文 | 李岩
  今天(5日)正午,我国长征-11火箭在黄海海域发射,将7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这标志着我国首次海上火箭发射取得成功,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验证了相关技术。
  那么这次注定载入史册的发射有何特殊之处?政知道(微信ID:upolitics)对时事评论员宋忠平进行了专访。宋忠平表示,此次成功发射验证了相关技术,并使得我国拥有了海上移动的发射平台,大幅提高了我国向其他国家提供卫星发射服务的能力。

海上发射优势多
政知道:为什么要开发海上发射技术?

  宋忠平:开发海上发射平台,其实好处非常多。首先我们要明确,虽然这一次我们的发射海域在黄海,但以后一定会去到其他海域进行发射,移动的海上发射平台,最大优势就是可以部署到合适的发射海区。这意味着,即便是远离赤道的国家,也可以通过这样的发射方式到近赤道海域进行发射。
  如果在高纬度发射,会损失一定的发射载荷。说简单一些,即在距离赤道越近的地方发射越省劲,相应的在相同推力的情况下,也就可以携带更多载荷,原理上这和地球的自转有关系。比如,在库鲁航天中心和在拜科努尔航天中心发射同样的运载火箭,其发射载荷能力将会相差20%。
  另外,如果发射的是同步卫星的话,在近赤道海域发射还能缩小卫星发射轨道倾角和同步卫星的倾角差距。这种情况下,卫星调整进入同步轨道的时候,其消耗的能量也就相应减少,这会让卫星的工作寿命大幅增加。
  从掉落残骸的角度看,海上发射可以尽可能避免政治纠纷。陆上发射,其残骸有可能落入其他国家,甚至对民用设施、民众造成损害的风险。但这方面,海上发射就灵活很多,落入海中风险相对小。

独一无二的长征-11号
政知道:海上发射技术难点在哪?

  宋忠平:海上发射需要面对两大难题,第一个就是海上发射平台的建设。发射平台是否具备中低海况下的适应能力,是关乎海上发射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考验。即在海浪存在的情况下,对于发射平台本身来讲会是一个重大考验。
  第二个是对火箭带来比较大的考验。海上发射的火箭需要适应“三高”,即高温、高湿、高盐。“三高”的环境下让火箭能够正常完成测试工作并发射、工作,实际上也是一个技术要求很高的事情。

政知道:用长征11号火箭来执行此次发射有何讲究?
  宋忠平:长征11号是固体运载火箭,这让它在海上发射中具备很大优势,可以省去在海上发射平台加注燃料这样一个繁琐而危险的过程。既然是固体运载火箭,便可以装在发射筒中来避免“三高”环境所带来的影响,这对于海上发射来讲是十分有帮助的。俄罗斯之前海上发射中便采用液体发射方式,在海上需要对火箭进行液氧和煤油加注,相对来说发射就比较繁琐,也曾出现过失败的情况。从这个角度看,长征11号相对来说安全系数更高,测试和维护也更容易一些。
  还有一点值得骄傲,此次长征11号火箭采用冷发射的发射方式,保证了发射平台的重复利用率,这非常厉害。所谓冷发射,即依靠高压气体把几十吨重的火箭弹出发射筒,而后火箭在半空中再点火启动。这样可以避免发射平台遭到火箭喷射的火焰损害,从而实现发射平台的重复利用、火箭的快速装填再次发射。反观直接点火的热发射方式,发射平台周围的电缆将被全部烧毁,再次发射的准备周期更长,成本更高。作为长征系列新一代运载火箭中唯一的固体运载火箭,曾有报道披露其能够实现24小时内完成发射准备工作。

更好服务“一带一路”
政知道:怎么评价发射成功的意义?

  宋忠平:此次成功发射验证了相关技术,并使得我国拥有了海上移动的发射平台,大幅提高了我国向其他国家提供卫星发射服务的能力。虽然这次发射选在黄海海域,但是技术得到了验证,让我们接下来去其他海域进行发射的底气十足。

政知道:报道称此举对服务“一带一路”国家有益,为什么?
  宋忠平:目前来看,在卫星发射服务领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主要有两个需求。一个就是要求中国给他们提供在轨卫星的服务,也就是我们把他们自产或者购买的卫星,通过我国内地的卫星发射场发射到太空之中。另外一种合作方式是,中国将发射平台和运载火箭售卖给对方,由他国自主在海上组织发射,中国来提供保障服务。第二种合作模式实际上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尤其是沿海国家)更为感兴趣的。事实上,对于自然条件不允许或者成本限制较高的国家,打造陆地上的卫星发射场地难度要远远高于海上发射平台。我们掌握这项技术,实际上是给中国的对外发射服务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新的模式,这具备很强的竞争力。
7#
 无筝123 发表于: 2019-6-5 18:22:51|只看该作者

长十一火箭印SUV广告 国家级火箭首次与品牌联合命名

源自:新京报
原文标题:长十一火箭印SUV广告 国家级火箭首次与品牌联合命名

  6月5日12时06分,我国在黄海海域成功完成“一箭七星”海上发射技术试验。这是我国首次在海上进行航天发射。记者注意到,火箭上印有“中国豪华SUV”字样。记者从航天一院获悉,系中国航天与WEY品牌合作,此次任务将火箭命名为“CZ-11 WEY号”,是国家级火箭首次与企业品牌联合命名。研制团队针对商业航天市场资源和多元需求,不断探索新的合作模式,创造商业航天更大的市场机遇和经济价值。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6# 青城山
 彩云之南 发表于: 2019-6-5 13:05:52|只看该作者

中国火箭掌握发射新姿势!长征十一号完成海射首秀

源自:新浪科技综合
  中国火箭掌握发射“新姿势”!长征十一号完成海射首秀
源自: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记者 付毅飞
  6月5日12时06分01秒,CZ-11 WEY号运载火箭在我国黄海海域实施发射,将捕风一号A/B星等7颗卫星送入约600公里高度的圆轨道,宣告我国运载火箭首次海上发射技术试验圆满成功。
  科技日报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了解到,固体运载火箭海上发射技术试验于2019年获得国防科工局的正式立项,采用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实施首次试验。海上发射技术试验系统由运载火箭系统、海上发射平台、测控通信系统和卫星系统四部分组成,可实现离港后一周内完成发射。本次飞行试验在国内首次采用“航天+海工”技术融合,突破海上发射稳定性、安全性、可靠性等关键技术,全面验证了海上发射试验流程,为我国快速进入空间提供了新的发射模式。

陆地那么大,干嘛要去海上飞?
  通常,人们很难将火箭发射与大海联系到一起。而一院长十一火箭副总指挥金鑫表示,与陆地常规发射相比,海上发射运载火箭具有显著优势。
  落区安全是内陆发射任务设计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发射前夕,需要对火箭助推器、一级和整流罩等分离体的实际落区进行人口疏散,确保地面人身安全。同时,落区的选择不仅制约发射轨道设计,也可能影响火箭的运载能力。而通过海上航行,可以远离人口稠密地区,灵活选择发射点和落区,解决安全问题。
  在临近赤道的地方发射卫星,不仅能节省卫星调姿变轨的燃料,还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地球自转为火箭省力。但即使是我国最靠南的文昌卫星发射中心,位置也在北纬19度。在海上发射,则可以填补我国0至19度倾角卫星发射能力的空白,满足各种倾角卫星的发射需求,还能服务于一带一路国家,有效助推中国航天走出国门。
  此外,海上发射可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民用船舶资、港口资源、测控资源,社会资源深度参与,实现航天技术与海洋工程的有效融合,带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海上发射难度大
  海上发射好处多,难度也大。一院长十一火箭副总设计师管洪仁介绍,本次任务具有技术新、环境新、流程新、模式新特点,成功的背后离不开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的提升。
  管洪仁说,相比陆基发射台,起伏波动的海上平台给发射带来了新的技术考验,为此任务团队采用了一种特殊的瞄准技术和动态条件下的发射技术,来应对发射新环境。
  在常规发射任务中,火箭的控制和监测信号通过有线通信系统传输,而在海射任务中,只能通过无线传输形式来实现,因此“CZ-11 WEY”也成为国内首枚采用无线测发控技术实施发射的火箭。
  以往火箭的飞行安全控制需要地面人员监测和控制,本次任务则是由火箭自身根据飞行情况,实时自主判断,这是我国火箭首次实现自主安全控制。
  此外,过去长十一火箭都是分几个部分运往陆基靶场,在靶场完成组装、测试,而本次任务没有专用火箭测试厂房,全箭对接、卫星对接以及测试工作只能前移至总装厂完成,由此带来了全新的技术流程和运输模式。这是长征运载火箭首次以箭星组合体形式整体出厂,由总装厂经铁路、公路运输至港口,到达港口后仅用2、3天测试准备随即登船,航行到指定海域后可随时发射。这套工作流程相比以往不仅大幅缩短,而且全程不可逆,是对组织管理和质量管控的严峻挑战。

5月30日,CZ-11 WEY号起竖演练(航天科技集团一院供图)

☆ 相关资讯
  我国首次海射运送的7名乘客都是谁?</b>

捕风一号A、B卫星:
  这2颗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抓总研制。“风无形无影,捕风一号就是通过‘捉’海面上的导航反射信号这个‘影’来‘捕’海面风场这个‘风’,实现监测海面风场的目的。”该卫星总设计师白照广说。
  目前,通过卫星观测海面风场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卫星云图来测,但这种方式测的是云顶风,而对海面风场的测量存在一定误差;二是通过卫星载荷如散射计主动向海面发射微波信号来测,但这种方式下卫星重量较大,且只能测每秒50米以内的海风,若应用于准实时监测海面风场的星座建设,代价很大。
  随着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发展成熟,利用导航反射信号对反射面的物理特性和参数进行反演,成为了各国新的研究热点。白照广介绍说,导航卫星L波段具有良好的大气穿透性,能够全天时“捕风捉影”,实现对海面风场的信息探测,并可通过多星组网监测,实现对极端台风天气的精准预报。
  作为我国首次海上发射的主要“乘客”,捕风一号A、B卫星将实现我国卫星导航信号探测海面风场零的突破,对我国台风预警、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

捕风一号卫星试验队(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供图)

“天象”试验双星:
  5G实现后,通信技术下一步发展是什么?我国科学家打算把基站搬到卫星上,和地面网连在一起,让网络无处不在,通讯随处可行。
  此次“天象”试验 1星、2星成功发射,标志着“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2颗卫星由中国电科牵头研制。是我国首个实现传输组网、星间测量、导航增强、对地遥感等功能的综合性低轨卫星,是未来低轨道星座系统建设的最简网络模型。卫星搭载了国内首个基于软件定义网络的天基路由器,将在国内首次实现基于低轨星间链路的组网传输,构建基于软件重构功能的开放式验证平台。
  天象卫星项目总设计师、中国电科54所副总工程师孙晨华介绍,“天地一体化信息网”重大项目采用“天基组网、天地互联、全球服务”的思路,将建设天基骨干网、低轨接入网、和地基节点网,其中低轨接入网规划60颗综合型和60颗宽带星,采用星间链路和星间路由技术,实现极少数地面关口站支持下的全球无缝窄带和宽带机动服务。

“吉林一号”高分03A星:
  这是由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新一代光学遥感卫星。
  该星充分继承了吉林一号卫星成熟单机以及技术基础,通过采用轻量化结构设计、高度集成电子学系统、高分辨率超轻量化低成本相机等创新技术,在572公里轨道高度下,可实现了整星分辨率优于1.1米、幅宽优于18公里的技术指标,而卫星重量低于40千克,具有低成本、低功耗、低重量、高分辨的特点。卫星入轨后,将与此前发射的12颗吉林一号卫星组网,为政府、行业以及“一带一路”沿线用户提供更加丰富的遥感数据和产品服务。
  吉林一号卫星星座具有高时间、空间、光谱分辨率,能够以推扫、凝视、条带拼接、大倾角侧摆、立体、微光及惯性空间成像方式获取地面及空间静态、动态目标信息,已为10余个国家、20多个行业、200余家单位提供了多种类型的遥感信息服务。

“吉林一号”高分03A星(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供图)

天启三号卫星:
  随着SpaceX的卫星互联网项目“星链”首批60星发射,马斯克的“全球网络覆盖”梦想开始迈向现实。
  而此次天启三号卫星发射入轨后,由中国民营航天企业北京国电高科科技有限公司打造的天启物联网星座也取得了新的进展。该公司董事长吕强表示,愿与国内商业航天产业链兄弟单位一起,携手构建中国的“星链”。
  天启三号是继2018年发射的天启一号之后,天启星座承上启下的业务星。吕强介绍,6月中旬,天启二号将搭载我国捷龙商业火箭发射,今年下半年,天启星座还将陆续发射5颗卫星,并在2020年完成38星组网。
  天启星座组网运营后,除了完成海洋牧场、水文监测等行业示范性应用,还将在集装箱运输监测、国家电网监测、环境监测、森林防火监测、农业物联网监测等数十个领域,开展示范性应用和初步规模化商业运营,为全面商业化运营奠定基础。

天启三号卫星(北京国电高科科技有限公司供图)

“娄星号”卫星:
  该卫星是由娄底市娄星区人民政府与天仪研究院合作研制,是一颗基于6U立方星平台研制的中分辨率遥感卫星,其全色分辨率为5米,幅宽80公里,将运行在500公里高度的轨道上。
  成功入轨后,该卫星将与天仪研究院已经发射和即将发射的卫星组网运行,为娄底、湖南乃至全球的林业、农业、草原、海洋、资源、环境等行业用户提供更加丰富、响应速度更快、性价比更高的数据和产品服务。

“娄星号”卫星(张莎摄)

海射火箭的前世今生
  海射火箭构想已久,发展至今已经有五十余年的历史。五十年间,海射火箭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圣马科发射场阶段。圣马科发射场位于非洲东部肯尼亚东海岸的恩格瓦纳海湾,距海岸4.8千米,由意大利政府委托罗马大学航空与航天研究中心筹建并管理使用。圣马科发射场处于南纬2.9度,东经40.3度的位置,是距赤道最近的一个航天发射场,同时也是世界上惟一的一个海上发射场。
  圣马科发射场于1966年投入使用,最初用于美国研制的"侦察兵"运载火箭,主要发射"探险者"号轨道探测器、空间电火箭试验卫星以及军用秘密卫星,同时也为欧洲国家发射一些科学探测和试验方面的卫星。
  圣马科发射平台包括两个不同类型的平台,一个做火箭发射台,另一个是控制发射的指挥所。圣马科发射场的成功验证了运载火箭海上发射的可行性,突出了海射火箭高效率、低成本等优势,同时为海上发射公司的成立提供了参考信息。
  第二个阶段是海射公司阶段。1995年,美国波音公司、挪威克瓦纳集团、乌克兰南方设计局和俄罗斯能源火箭公司四家公司共同出资组建了海上发射公司(Sea Launch),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提供海上发射服务的公司。在海射公司中,美国波音公司负责整体系统集成和有效载荷整流罩,俄罗斯负责海射天顶号运载火箭第三级,乌克兰海射天顶号运载火箭一二级,挪威负责发射平台,由美国波音公司具体执行技术管理工作。
  海射公司的海上卫星发射平台被称作“奥德赛”,卫星和运载火箭装载到奥德赛平台后将会驶离美国加州港口,进入太平洋近赤道海域地点进行发射。
  1999年3月,海上发射公司成功发射了第一枚运载火箭,此后陆续执行商业发射任务,但是成功率不高、商业运行也不顺畅。由于债务问题、发射失利一起其他诸多问题困扰,2009年6月22日,海上发射公司宣布破产。2010年,海上发射公司得到了重组,重组后俄罗斯能源火箭公司占公司95%的股份,美国波音公司占3%,挪威公司占2%。
  重组后,海上发射公司继续进行商业卫星发射活动,然而2013年搭载荷兰“国际通信卫星-27”的“天顶-3SL”运载火箭从太平洋海域发射升空,由于一级火箭发动机关闭导致火箭坠入发射平台附近海域,这给了海射公司重重一击。自首飞开始至2014年,海射公司共执行36次发射任务,其中32次成功,1次部分成功,3次失败,成功率为88.89%。
  第三阶段是S7 Space公司阶段。由于俄罗斯与乌克兰的紧张关系以及其他原因,海上发射公司业务于2014年暂停,并于2016年进行项目销售谈判。2016年9月,俄罗斯‘S7 Space’公司成为海上发射公司的所有者,包括海上发射指挥船、奥德赛号发射平台、地面设备以及海上发射公司包括商标在内的知识产权。
  据S7 Space公司官方最新消息,其打算于2019年12月至2022年间用海上发射浮动发射平台进行12次发射。第一次发射定于2019年12月举行,2020年计划举行3次发射,2021年与2022年各安排4次发射。S7 Space公司计划在15年内进行70次商业发射。
原文标题:中国火箭掌握发射“新姿势”!长十一完成海射首秀)
5# 华蓥山
 要有信仰 发表于: 2019-6-5 12:38:00|只看该作者

长征十一号成功发射“一箭七星”

源自:新京报
原文标题:长征十一号成功发射“一箭七星”

  据央视新闻消息,今天(5日)12时06分,我国在黄海海域使用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CZ-11 WEY号)成功完成“一箭七星”海上发射技术试验,这是我国首次在海上进行航天发射,填补了我国运载火箭海上发射的空白,为我国快速进入太空提供了新的发射方式。
  编辑倪艳楠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4# 金佛山
 川兔子 发表于: 2019-6-5 09:37:59|只看该作者

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将首次海上发射

源自:界面
  国家航天局消息,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将于6月5日北京时间12:00左右在中国黄海海域实施海上发射试验,发射技术试验卫星捕风一号A、B星及五颗商业卫星。发射点位于东经121.19度、北纬34.90度。火箭按121.6度射向实施发射,火箭飞行过程二子级残骸落入北太平洋公海。
  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是我国研发的绿色固体火箭,火箭及搭载物不含肼类危险物,火箭残骸不会对周边海域造成危害。在本次试验前,火箭已经过6次成功飞行试验,技术成熟,可靠度高。
  本次试验火箭飞行采用成熟的安全控制措施,实现火箭相关飞行段全过程受控。同时,火箭配置飞行中止系统,一旦出现异常情况,火箭将中止飞行。
3# 峨眉山
 孽角 发表于: 2019-1-29 22:23:00|只看该作者

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将在2019年实施海上首飞

源自:中国新闻网
原文标题: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将在2019年实施海上首飞

  中新社北京1月29日电(郭超凯)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将在2019年执行首次海上发射基础试验及海洋飞行试验,这将是中国运载火箭的海上首秀。
资料图: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朗文海 摄
  29日,《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18)》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副总指挥金鑫在会上公布了上述消息。
  金鑫表示,2019年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计划执行四次发射任务,包括首次海上发射基础试验及海洋飞行试验,两次商业发射,一次国家任务。其中,首次海上发射基础试验及海洋飞行试验是中国运载火箭的海上首秀,具备五级海上运输和三级海上发射的能力。
  金鑫介绍称,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实施海上发射具有五方面的意义:一是可满足日益增长的低倾角小卫星的发射需求,有效填补相关空白;二是满足运载火箭滑落区安全性保障需求,采取海上发射,可灵活选择发射点;三是可满足运载火箭商业化发展需要,通过军民融合的模式采用民用船舶,建立开放共享的军民融合发射体系,降低卫星发射成本;四是牵引带动海上发射技术的发展,通过开展海上发射技术试验,突破海上发射关键技术,为可重复运载火箭的海上回收和航天领域的技术发展奠定基础;五是满足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航天发展需要,通过建设海上发射专用的发射平台,具备实施全球海域的发射能力,满足低纬度地区卫星组网的发展需求。
  据介绍,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是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中唯一一型固体型号,全长20.8米,箭体直径2.0米,重58吨,起飞推力120吨,700千米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达350公斤,低轨运载能力可达700公斤。
  自2015年9月25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完成“首飞”以来,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已实现连续六次高精度入轨、连续六次箭上质量零问题、连续六次准时发射,累计共将25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4-29 06:02, Processed in 0.156000 second(s), 12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