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3531|回复: 10
#
跳转到指定楼层

[科学家成都95后博士登上《自然》年度科学人物榜首

 [复制链接]
  曹原,男,1996年出生,籍贯是四川成都,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生。在《自然》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的最年轻中国学者。


〓 相关链接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温水青蛙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温水青蛙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温水青蛙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温水青蛙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温水青蛙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温水青蛙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私募看盘:市场风险偏好有所反弹 优质公司将迎重估 吉林前郭尔罗斯县发生4.2级地震 震源深度10千米
10#
 幻想式流浪 发表于: 2018-12-26 13:08:00|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22岁中国博士登《自然》榜首:少年班模式要不要继续?

源自:新京报
原文标题:22岁中国博士登《自然》榜首:少年班模式要不要继续?
⊙张田勘(科普学者)

  英国《自然》杂志于近日发布了2018年度影响世界的10大科学人物,位居榜首的是1996年出生、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的中国学生曹原。
  曹原今年才22岁,就荣登《自然》年度人物榜首。这似乎是一位现象级的人才,因此,国内外媒体不吝以天才、神童等溢美之词来赞誉。

《自然》杂志18日发布了2018年度科学人物,位居榜首的是曹原。图/《自然》网站截图

22岁《自然》连发两文,打破诸多纪录
  2018年3月5日,《自然》连刊两篇论文,阐述石墨烯超导重大发现,第一作者均为曹原。
  这两篇文章都有独特的重要发现。第一篇文章主要描述了旋转双层石墨烯在转角接近魔角(正常条件下约为1.1°)时,能带结构会接近于一个零色散的能带,从而可能导致在这个能带(实质上是两个,分别处在相对于石墨烯狄拉克点的负掺杂和正掺杂)被半填充的时候,会经过一个金属-绝缘体转变,变成一个莫特绝缘体。
  这个发现的主要意义在于,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可调节的平台来研究电子-电子的强关联效应,也为困扰物理学家30年之久的高温超导之惑,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体系。
  第二篇文章则具体解读“有什么有趣的强关联效应可以研究”,并在今后投入应用。最有名的强关联体系莫过于铜氧化物中的高温超导转变。在改进了实验条件和仪器设备之后,曹原发现了少量掺杂莫特绝缘体相会发生超导相变,并且在多个样品中观察到了类似现象。
  虽然曹原的研究结果还需要未来更多的研究证实,而且应用于实际可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为一直以来人们都希望用纯碳基的石墨烯来实现超导相,而尽管石墨烯有各种奇特的性质,比如高电导率、透光率、机械强度、稳定性等,但是唯独超导至今尚未实现。所以,仅仅以能在《自然》杂志发表该论文就足以让人刮目相看,以天才之名冠之并不为过。
  《自然》(Nature)《科学》(Science)和《细胞》(Cell)并称CNS,是世界三大顶级科学期刊。能在三大期刊上发文,是无数科学家梦寐以求的目标,也是评选诺贝尔奖、竞选院士、展示大学和科研机构研究实力的重要依据。据称《自然》的毙稿率高达90%,曹原能一次性在上面发两篇文章,展示了其深厚的功力。
  而与中国其他著名的科学家相比,曹原也占尽年龄优势。被称为中国“量子之父”的潘建伟院士是27岁在《自然》上发表第一篇论文的,中国结构生物学领军人物施一公是32岁时在《自然》上发表第一篇文章的。从这个角度看,如果持之以衡和假以时日,曹原的学术成就不可限量。

图/《自然》网站截图

曹原的研究未来或可改变互联网
  不过,曹原论文所提出的实际应用问题可能与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光纤之父”高锟有相似性。早在20世纪60年代,高锟就提出了光纤理论,但当时并不为学界和业界认可,更被批评为“痴人说梦”。但高锟并未放弃,继续研究和改良技术。及至1981年第一代光纤系统面世,直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曹原及其团队的发现其实是为未来能量传导,以及通信更快、通信质量更好和成本更低的互联网提供理论基础和指出实现的方向。
  早在1911年,荷兰物理学家海克·卡末林·昂内斯等人发现,汞被冷却至接近0K(-273℃)时,电子可以通行无阻,因而这种“零电阻状态”称为“超导电性”。
  一般材料在导电过程中会消耗大量能量,如果传输电缆从发电站到用户的传送过程中能量耗损越小,经济效益越大。超导体的出现,使传输过程中的能量损耗几乎可以降为零。然而,目前绝大多数超导体仅在接近0K(-273℃)温度下才能工作,因此,以维持低温来使用超导体既不现实,成本也极为昂贵。
  但是,如果材料能在室温下实现超导,那就不用维持冷却的技术,也不必支付昂贵的冷却费。这会使能量传输、通信的面貌焕然一新。不过,要想达到这个目标,还有大量的研究要做。这或许是曹原未来工作和研究的方向。

图/《自然》网站截图

曹原“横空出世”,少年班要不要继续
  另一方面,曹原的“横空出世”,似乎又重启了千里马与伯乐的争论。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科学家或人才,是发现的还是培养的。从曹原的情况看,这两者兼而有之。
  因为中国一直在探索培养天才少年的方法和教育过程,14岁的曹原从深圳耀华实验学校,考入蜚声中外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并入选“严济慈物理英才班”,18岁从中科大本科毕业,前往美国攻读博士。
  从1978年3月8日中科大第一期少年班开学到今天,也恰好是高等教育改革的40年。少年班也可看作是拉开中国高等教育创新探索的序幕。但由于少年班的宁铂后来出家等情况,人们对天才少年过早培养颇多质疑,认为少年班不利于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给学校和社会造成人力、财力的巨大浪费。
  随着对少年班的争议不断,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开设少年班的13所高校中,只剩下中科大和西安交大两所学校还保留了少年班。
  但曹原的出现,似乎又成了正面支持少年班的强有力证据。
  当然,中科大的少年班也在不断探索和改进,2008年成立了少年班学院,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最早针对早慧儿童设立的少年班,成立于1985年;针对高考成绩优异的学生、仿照少年班模式开办的“教学改革试点班”;还有成立于2010年、通过先面试后高考录取的创新试点班。
  曹原作为少年班培养的一种现象级的天才,说明人才的培养应该是不拘一格,因材施教,而且发现和培养天才是并重的。
  愿曹原未来能取得更多成就。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9#
 qwer222 发表于: 2018-12-22 15:53:00|只看该作者

中国95后博士登上《自然》年度科学人物榜首

源自:成都商报
原文标题:“石墨烯驾驭者”:中国95后博士登上《自然》年度科学人物榜首

⊙作者:刘世东

  中国日报网12月21日电世界顶尖学术期刊英国《自然》杂志18日发布了2018年度科学人物,位居榜首的是1996年出生、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的中国学生曹原。

内敛而坚韧的“石墨烯驾驭者”
  曹原是许多人眼中的天才,14岁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18岁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科毕业,随后前往美国攻读博士。今年3月5日,《自然》发表了两篇以曹原为第一作者的石墨烯重磅论文。曹园发现当两层平行石墨烯堆成约1.1°的微妙角度,就会产生神奇的超导效应。
  《日本经济新闻》网站19日报道称,曹原为“石墨烯驾驭者”,他的发现开创了物理学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有望大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与传输效率。
  在《自然》杂志为曹原撰写的特稿文章中,曹原承认自己的情况并不常见,但说自己并不特别。毕竟,他在大学里还是待满了四年,“我只是跳过了中学阶段比较无聊的时期”。
  曹原的导师和同事是如何评价他的呢?《自然》杂志称,曹原在麻省理工的导师认为曹原在内心深处是个“修补匠”,喜欢把东西拆开重装。“每次我进他的办公室,里面都乱糟糟的,桌上堆满了计算机和自制望远镜的零件。”
  尽管年纪轻轻、又有些害羞,但同事们都说曹原的坚持不懈体现了他的成熟。有一次,曹原花了六个月时间研究一份看似富有突破性的数据,最终却发现那不过是实验设置中的巧合。“他有些沮丧,但他只是撸起袖子继续干下去。”他的导师说。
  对于自己的“学霸”成长经历和所取得的成就,曹原保持着平和的心态。他此前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工作之余,他会通过天文摄影进行自我调节。“仰望星空总是能让我安静下来。天文摄影涉及包括光学、精密机械、电子电路、嵌入式程序等在内的多方面科学技术,折腾这些东西,都是我的兴趣。”

这些中国科学家曾入选
  《自然》评选全球年度十大科学人物已是传统。近年来入选的中国籍科学家并不鲜见。2017年,中国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榜上有名。
  《自然》杂志以“量子之父”为题报道了潘建伟。报道开头这样写道:“在中国,有人称他为‘量子之父’。对于这一称呼,潘建伟当之无愧。在他的带领下,中国成为远距离量子通信技术的领导者。”
  2015年,中山大学教授黄军就上榜,黄军就及其团队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对人类胚胎的一个特定基因进行修改,从而避免该基因突变导致地中海贫血症。黄军就在接受《自然》采访时说,这项实验能帮助探讨一些重大疾病在基因层面的成因,并有助于研究胚胎发育过程中基因所发挥的作用。然而,由于这类实验涉及学术伦理,在获得关注的同时也引发争议。例如,尽管黄军就等人使用的是医院丢弃的异常胚胎,其论文发表后仍引发科学界批评。
  2013年,中国禽流感专家陈化兰入选。陈化兰的获选理由是:2013年,为中国应对H7N9禽流感疫情做出了突出贡献。《自然》杂志将她称为“战斗在前线的‘流感侦探’”。
  2012年,青年科学家、时任中国华大基因CEO的王俊上榜。《自然》杂志援引哈佛大学遗传学家乔治洽奇的评价说,1999年,华大基因支持了人类基因组计划的1%,而在2012年,华大的基因测序能力,让其在世界基因测序上的贡献超出了50%。

今年入选的科学家还有他们
  “十大人物的故事集中展示了2018年度最难忘的科学事件,这些事件迫使我们思考我们究竟是谁、我们从哪里来、以及我们要去向何处的难题。”《自然》特稿版主编里奇-蒙拿斯特斯基表示。
  需要注意的是,《自然》年度十大人物只是选取当年对科学界产生最大影响力的人物,并不一定都是积极的形象,也会包括一些争议人物,例如入选2017年榜单的美国环保署署长斯科特普鲁特(ScottPruitt)。他是一名气候变化怀疑论者,入职后瓦解了奥巴马政府的一系列环保遗产。今年的争议人物是南科大副教授贺建奎,他因世界首例基因编辑婴儿而陷入了舆论的漩涡。
  下面一起来看看今年入选的其他几位科学家:
  古遗传学家薇薇安斯隆与同事在对一个9万年前的骨骼进行DNA测序时,发现该骨骼来自于尼安德特人母亲与已经灭绝的丹尼索瓦人父亲的后代。这也是2018年度最出人意料的发现之一。
  物理学家杰斯维德为提高女性和有色人种在科学界的地位付出了巨大努力,包括为女性科学家创建数百条维基百科词条。
  罗伯特简史密斯发起的“S计划”是一项推进科研论文开放获取的大胆倡议,助推科学出版业发生改变。
  开放数据是芭芭拉李-温特的工作重心,她通过公开的基因组数据,协助警方逮捕了曾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犯下数起凶杀案的“金州杀手”。
  另一位潜心研究数据集的天文学家安东尼布朗率领团队,发布了盖亚探测器对10亿多颗恒星的大规模追踪数据。这一信息宝库正迅速转变人类对银河系演化过程的认知。
  由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的吉川真领导的“隼鸟2号”任务,造访了一颗形状类似饺子的小行星(Ryugu“龙宫”),并准备将采集的样本带回地球。隼鸟2号探测器已经率先将多张现场图片回传至日本宇航局。
  气候研究专家瓦莱丽马松-德尔莫特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的重要报告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该报告警告称,距离地球气温达到转变生态系统、破坏大量珊瑚礁的程度只剩下十几年的时间。
《自然》杂志报道杨美盈的特稿截图。
  马来西亚能源、科学、技术、环境及气候变化部长杨美盈带头倡导了减少一次性塑料使用的环保行动。
源自:中国日报
8#
 chuanyezf 发表于: 2018-12-20 21:38:00|只看该作者

英媒评选2018十大科学人物:中国“神童”曹原名列榜首

源自:参考消息
原文标题:英媒评选2018十大科学人物:中国“神童”曹原名列榜首

  参考消息网12月20日报道日媒称,英国《自然》周刊18日发布了2018年度影响世界的十大科学人物,位居榜首的是年仅22岁、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的中国学生曹原。
  据《日本经济新闻》网站12月19日报道,《自然》周刊称曹原为“石墨烯驾驭者”,曹原发现了让石墨烯实现超导的方法,这开创了物理学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有望大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与传输效率。
  报道称,曹原是许多人眼中的天才,18岁时便已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科毕业,前往美国攻读博士。
  《自然》周刊今年评出的年度科学人物还包括德国马克斯·普朗克进化人类学研究所的古遗传学家薇薇安·斯隆、欧洲航天局天文学家安东尼·布朗、日本天文学家吉川真、法国气候与环境科学实验室气候专家瓦莱丽·马松-德尔莫特、马来西亚负责科技与环境等事务的部长杨美盈等。
  另据共同社12月19日报道,负责指挥探测器“隼鸟二号”项目的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副教授吉川真也在名单之内,对吉川真的介绍为“从小行星上带回岩石的伟大事业的负责人”。
  吉川真在采访中回应称:“我感到非常光荣,很高兴能让全世界的人了解到日本科学技术的长处。”
  报道称,“隼鸟二号”6月抵达了距离地球约3亿公里的小行星“龙宫”,释放的小型探测机器人于9月在小行星表面拍摄了照片。计划2020年底把在小行星上采集的岩石带回地球,这有望成为了解太阳系形成和生命起源的突破口。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7#
 大惊失色 发表于: 2018-3-14 16:48:00|只看该作者

中国21岁博士在《自然》连发2篇论文 教授赞:怪物

源自:新华每日电讯
原文标题:提气!教授怒赞“怪物”的中国21岁博士在《自然》上连发两篇“石墨烯”论文!

源自:瞭望智库(lD:zhczyj)

  2018年3月5日,国际顶尖期刊《自然》以背靠背的长文形式,在网站刊登了麻省理工学院Jarillo-Herrero教授课题组石墨烯超导的重大发现。此外,网站还专门配上了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Eugene J。Mele对这一重大突破的评述。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这两篇重磅论文的第一作者都是来自中国的21岁博士生曹原。
  曹原,本科毕业于著名的中科大少年班,后赴美在麻省理工学院读博士生,现在,他又多了一重身份,那就是──在《自然》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的最年轻中国学者。
  今天,小编就带你来了解一下这位少年英才的开挂人生,以及他做的研究有多厉害!
  1
  能在《自然》上发论文,到底有多厉害?
  《自然》(Nature)
  与《科学》(Science)、《细胞》(Cell)并称
  世界三大顶级科学期刊。
  其中,《自然》与《科学》
  以报道科学世界中的重大发现、重要突破为使命
  是综合性期刊
  《细胞》则注重生命科学研究领域
  曾刊登过许多重大生命科学研究进展。
  能够在三大期刊上发文
  是无数科学家孜孜以求的目标
  也是评选诺贝尔奖、竞选院士、
  展示大学和科研机构研究实力的重要依据。
  世界三大顶级科学期刊
  不过
  单是《自然》高达90%的毙稿率
  就足以让人望而生畏。
  从全球范围内来看
  有能力在三大期刊发表文章的
  要么是世界顶级实验室
  要么是世界顶级团队
  要么两者兼具。
  这些顶级队伍的专家教授
  一边争分夺秒地做实验
  一边密切盯着竞争对手的动向
  打开电脑第一件事就是
  看三大期刊发表了哪些相关领域的论文
  如果没有新的,就可以松口气
  如果别人发表出来相关成果
  自己的研究差不多就前功尽弃了!
  曾在《科学》发表论文、
  后被普林斯顿大学聘为终身教授的颜宁
  有一句话叫“向死而生”
  描述的就是这种状况。
  虽然近年来中国的科研实力突飞猛进
  在三大杂志上的发文数量也有所增加
  但对大多数专家学者而言
  在《自然》上发文章依然高不可攀。
  每年在《自然》上的发表数量也不超过20篇。
  库叔有位博士朋友更是直言:
  一位学者如果在《自然》上发表一篇论文
  就可以在国内任何大学找到教职;
  发表两篇
  就有资格入选“青年千人计划”
  或者在“211”、“985”大学获得正教授职位。
  这丝毫不夸张。
  作为我国结构生物学领军人物的施一公
  第一次在《自然》上发表论文
  是在1999年,当时他32岁;
  被称为我国“量子之父”的潘建伟院士
  27岁在《自然》上发表了第一篇论文;
  ……
  曹原在21岁的年纪
  就作为第一作者
  一次性发表了两篇
  堪称“神之操作”。
  而且
  《自然》等不及排版就先行在网站上刊出
  并配以第三篇文章做评述
  可见其重视程度之深。
  2
  重磅论文,为超导体30年之寻打开新思路
  引起如此轰动的论文
  究竟讲了什么内容?
  原来
  曹原及其团队发现
  将两层石墨烯叠加在一起
  当转角接近魔角(Magic angle)即1.1°、
  同时温度环境达到1.7K(-271℃)时
  它们会表现出非常规超导电性
  其属性与铜氧化物(其结构往往难以调整)的高温超导性类似。
  双层石墨烯系统中旋转的效应
  看到这里,大部分人都表示:看不懂!
  其实,要想理解这两篇论文的意义所在
  先要了解什么是超导电性。
  1911年,荷兰物理学家海克·卡末林·昂内斯等人发现
  当汞被冷却至接近0K(-273℃)时
  电子可以通行无“阻”。
  他们将这个“零电阻状态”称为“超导电性”。
  具有超导电性的材料有很强的应用价值
  因为
  一般材料在导电过程中会消耗大量能量。
  以传输电缆为例
  从发电站到用户的传送过程中
  消耗损失的能量越小
  经济效益越大。
  超导体的出现
  使传输过程中的能量损耗几乎为零。
  不过
  目前绝大多数超导体仅在接近0K(-273℃)温度下工作
  维持低温使超导体的应用成本显著提升。
  如果材料能在室温下实现超导
  就能避开昂贵的冷却费
  彻底改变能量传输、医疗扫描仪和运输等相关领域的现状。
  既然室温超导效益这么好
  那找到合适的材料不就行了吗?
  没这么简单
  目前,材料达到超导状态的最高温度约为133K(-140C)
  这种材料就是铜氧化物
  于20世纪80年代被发现。
  30多年来
  在寻找室温超导体的路上
  铜氧化物一直是物理学家关注的焦点。
  铜氧化合物高温超导体的电子态相图和典型晶体结构
  但是,上文也提到了
  铜氧化物的结构往往难以调整
  所以,很难通过实验发现其实现超导的机制。
  曹原及其团队的贡献就是
  在描述双层石墨烯的电子密度与温度关系时
  发现了与铜氧化物超导体相似的结果。
  这为物理学家发现铜氧化物超导机制
  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体系
  也为寻找室温下的超导材料提供了思路。
  研究的另一亮点在于
  仅用纯碳基的石墨烯来实现超导相
  也是人们期待已久的。
  因为石墨烯有各种奇特的性质
  比如高电导率、透光率、机械强度、稳定性等等
  都已不同程度地得到了应用
  唯独超导性质迟迟未能实现。
  有网友就此评价:
  《自然》应该为能刊发曹原团队的文章而感到荣幸。
  3
  传奇少年班,40年输出人才无数
  曹原取得如此卓越的成就
  得益于麻省理工学院的超强团队
  同时也离不开中科大的悉心培育
  尤其是中科大少年班的“超常教育”。
  [注:超常教育是指为智力等方面超常的儿童创立的教育]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最早由
  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提出。
  1975年5月,他在回国访问时发现
  中国各行各业百废待兴
  科技人才严重断档
  于是通过周总理向毛主席建议:
  “从全国选拔很少数
  约十三四岁左右的、有培养条件的少年
  到大学去培训”
  培养一支“少而精的基础科学工作队伍”。
  旨于从少年人才入手
  使全国各类人才培养步入正轨。
  李政道
  1978年3月8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创建了少年班
  主要招收尚未完成常规中学教育
  但成绩优异的青少年接受大学教育。
  其目的是探索中国优秀人才培养的规律
  培养在科学技术等领域出类拔萃的优秀人才
  推动中国科技、教育和经济建设事业的发展。
  40年间
  中科大少年班输出的卓越人才不胜枚举
  遍布社会各界。
  首届78级张亚勤
  曾任微软副总裁
  现任百度总裁;
  81级骆利群
  38岁时出任美国斯坦福大学正教授
  2012年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
  82级卢征天
  旅美时获美国青年科学家总统奖
  现任中国科大“千人计划”教授;
  85级杜江峰
  现为中科院院士
  并任中国科大物理学院执行院长、教授;
  87级庄小威
  34岁成为哈佛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系、物理系双聘正教授
  是当时美国科学院最年轻的华人院士
  曾获美国跨领域最高奖项之一麦克阿瑟天才奖
  现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96级尹希
  未满32岁晋升为哈佛大学正教授
  打破华人记录;
  98级陈宇翱
  80后的中国科大教授
  曾获欧洲物理学会“菲涅尔奖”;
  ……
  张亚勤(左)、庄小威(右)
  根据中科大的统计
  截至2016年
  少年班共有超过3400名本科生毕业
  约90%考取国内外研究生。
  毕业10年后的学生中
  有超过200人成为国内外名校和科研机构教授
  另有55%投身于企业界、
  19%活跃于金融界
  在世界500强任职者达到35%。
  4
  英雄出少年,中科大的传奇人物!
  毕业于中科大少年班的曹原
  延续着师哥师姐们的优秀
  也扛起了中科大的荣耀。
  曹原出生于1996年
  20出头的年纪
  目前在麻省理工学院读博士三年级。
  他从小就是大人口中“别人家的孩子”:
  初一只读了一个月
  初二读了三个多月
  初三还没待够半年就参加了中考
  并顺利考上了深圳耀华实验学校。
  耀华实验学校以“超常教育”闻名
  主管该项目的是副校长朱源
  曾任教中国科大少年班20多年。
少年曹原
  曹原对化学和物理非常感兴趣
  做化学实验所需的硝酸银很贵
  也很难买到
  他就买来了硝酸
  把妈妈的银镯子放了进去
  人工“合成”了硝酸银。
  高中学业十分繁忙
  他放学回家就10点了
  但依旧要花1个多小时的时间
  捣鼓各种化学试剂。
曹原生活照
  2010年,14岁的曹原以高考理科669分的成绩
  考入中科大少年班学院
  并入选“严济慈物理英才班”。
  [注:“严济慈物理英才班”由中科大与中科院物理所合办
  目标是培养未来活跃在物理及相关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
  天才代出的中科大少年班竞争激烈
  曹原在其中却如鱼得水。
  有同校的知乎网友回忆
  经常在各大教授的办公室看到
  胸前挂着钥匙的曹原一脸认真地请教问题。
中科大少年班学院
  中科大教计算物理课的丁泽军教授
  因教学严谨、苛刻
  让许多学生“闻风丧胆”
  人称“丁老怪”。
  但这位“丁老怪”却对曹原赞赏有加
  他曾表示曹原是“很聪明的家伙”
  本科时仅用一个寒假的时间
  就完成并发表了计算机物理课程中相关研究成果的文章
  “真的是怪物啊!”
  现在,丁教授每年上计算机物理课绪论时
  都会提到曹原。
  中国科大物理学院曾长淦教授也证实──
  “这是在我实验室混过的娃。”
  “(本科)在我们实验室
  还发了一篇PRB(物理学术期刊)理论文章。
  当时就觉得他太厉害了。”
  “他是如此的令人放心:
  只要把题目交给他就行
  他一定能做出来!”
  除了发表论文这一爱好
  曹原还喜欢摄像、天文
  经常在朋友圈发天文观测的照片。
曹原的天文摄影作品
  当然,曹原开挂的人生远不止这些
  2012年,他被选为首批交流生赴密歇根大学学习;
  2013年6月,被牛津大学选中
  受邀做两个月的科研实践;
  2014年,获得中科大本科生最高荣誉奖
  ──郭沫若奖学金
  不久
  他在牛津大学实践时的导师陈宇林教授
  推荐其前往麻省理工学院深造
  目前,曹原在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攻读博士
  师从物理学家Pablo Jarillo-Herrero
  也就是开头提到的两篇论文的通讯作者
  即项目总负责人。
曹原荣获郭沫若奖时与时任校长侯建国院士合影
  一位与曹原熟悉的少年班学霸表示:
  我们都觉得他可能成为下一个庄小威
  这一点都不过分。
  因为他实在是太强了
  以前在科大就是传说级的人物。
  网友们对曹原的评价也非常高。
  现在
  曹原并没有停下他的脚步
  又投入到了新一轮的实验与学习中。
  未来
  中国更多的少年英才
  将继续书写自己的辉煌
  并为祖国的繁荣做注脚。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6# 青城山
 老乡亲 发表于: 2018-3-14 09:22:00|只看该作者

《自然》报道石墨烯超导重大研究发现 第一作者出生在成都

源自:成都商报
⊙记者:沈兴超 李文滔

  现在麻省理工读博士 对于未来还没具体规划
  1996年出生的曹原(上图)今年不过22岁,却已在麻省理工学院(下文以MIT代称)攻读了4年的PhD学位(学术研究型博士学位)。
  3月6日晚(北京时间,下同),在洛杉矶结束一天紧张科学研讨会的他,被同学带到城中的一家中国餐馆就餐。吃到一半时,手机开始不断震动。曹原说,“都是朋友们送上的祝贺。”
  前一天,《自然》杂志以背靠背长文形式,连刊两文报道石墨烯超导重大研究发现,文章第一作者,正是中科大10级少年班校友曹原。

老师眼中的他
“自主学习能力很强,动手能力超强”

  在深圳市耀华实验学校官网上的“荣誉耀华”一栏,仍有曹原的照片和介绍。简介上写着:曹原(现攻读麻省理工博士),录取学校:中国科技大学。
  3月10日,红星新闻记者采访到几位曾教过曹原的老师。谈到曹原,他们无不称赞其“自主学习能力很强,动手能力超强”。
  耀华实验学校招生办罗主任告诉红星新闻记者,2007年9月,曹原进入耀华实验学校小六(2)班学习,在一年内学完小学六年级和初一的课程。
  黄莹曾是曹原的初中生物老师,现任耀华实验学校副校长。黄副校长回忆起当时上课的情况,“语数外理化生,每天每个科目只有一堂课,老师只讲一些重点的内容,剩余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不懂再问,通过这种点播式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主动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
  曹原的动手能力也让黄莹印象深刻,她回忆,生物课堂上主要是动手实践比较多,曹原不仅在学校搞了个实验室,还在家里弄个实验室,“他喜欢不停地倒腾。”
  2009年9月,曹原和另外两名学生进入高中学习。黄佳堂曾是曹原的高中物理老师,当他得知曹原在《自然》连发两文阐述石墨烯超导领域重大发现这个消息后,“兴奋得一晚上没睡着觉!”
  黄佳堂回忆,曹原动手能力强,吸收知识很快,在课堂上经常踊跃发言,时常提出一些让老师都难以回答的难题。

谈成长
不比同龄人聪明多少
只是比较爱读科技类课外书

  1996年,曹原出生在成都。3岁左右,他随父母去了深圳。谈起成都,曹原说,“我们每年都会多次回蓉探亲,用四川话给亲戚们打招呼,觉着很巴适。”
  在深圳景秀小学读书时,往往老师刚说出题目,曹原就喊出答案。“我那时经常接嘴、插嘴或者和老师顶嘴。”但曹原不觉得自己比同龄人聪明多少。他说,“我只是比较爱读科技类课外书,像《科学探索者》,前前后后翻了好多遍,为我现在的知识面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我现在的动手能力,也得益于小时候常在家捣鼓电子电路和化学实验。”
  小学六年级时,曹原转入深圳市耀华实验学校。班主任召集包括曹原在内的几位成绩出众的同学及其家长开会,一起商议确立报考少年班的目标。小学毕业后,曹原花了2年完成初、高中的课程学习。
  在曹原看来,“能在2年内完成初、高中课程学习,离不开家校共育的开明教育理念。”
  曹原回忆说,“尽管有些课程是老师提供的小班教学,但大部分都是跟着当时的初三、高三完成的,习题和教材也和广大考生一样。在学习中,重要的不是老师,也不是特别的教材与习题,而是自己愿意钻研的学习兴趣,及善于钻研的自学能力。”

谈少年班
他再三强调
我们和普通大学生没有区别

  2010年,14岁的曹原以理科669分的高考总分,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学院,并入选严济慈物理英才班。
  曹原回忆说,“刚上大学时,我才14岁,生活自理能力肯定会差一点,我母亲在合肥陪读了一年,后来就没什么问题了。在和其他学生相处的过程中,我没感觉到任何压力。对于少年班的学生,老师和同学们也都以常人视之,不会有特别的偏袒或歧视。”
  曹原介绍道,“除了大一会有班主任监督晚自习和大一之后才选择专业外,少年班的学习和其他所有中科大本科生没有任何区别。”
  采访中,曹原再三强调,“我们和普通大学生没有任何区别。我们都是活生生的人,同样有喜怒哀乐,会脆弱懒惰。希望大家能用对待常人的眼光来看待少年班学生。”回忆起少年班的学习经历,曹原感慨道,“上少年班的意义对我来说,是减少在中学期间做大量习题复习备考的时间,用这些时间来学习更加有意思的大学和研究生知识。”

谈科研
实验失败乃家常便饭
心态平和就没什么压力

  2014年,曹原从中科大物理专业毕业,毕业前他还获得郭沫若奖学金。随后,他前往MIT攻读PhD学位。
  而在曹原看来,此次MIT石墨烯超导的重大研究发现,并非偶然成果。因为旋转双层石墨烯,MIT实验室研究了好几年,之前也发表过多篇相关方面的文章。
  曹原说,“超导现象于去年8月左右首次确认的。此前,石墨烯中的超导电性,在国际上还没有先例。实验中最困难的地方,主要在于如何将两层石墨烯之间的转角精确控制在1.1°附近,这个角度一般叫做魔角,会对石墨烯中电子的运动方式造成极大的影响。”曹原告诉记者,“这项研究主要的意义是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帮助物理学家理解一些至今尚未完全解释的物理现象,比如30年仍悬而未解的高温超导体的产生原因。我们在旋转双层石墨烯中发现的超导,和其他几乎所有已观测到的二维超导都不同,反而和1986年发现的高温超导有诸多相似性。如果未来能够通过研究石墨烯中的超导来证实关于高温超导的诸多理论和猜测的话,那么科学家就可以更有方向性地设计新的材料,从而有可能实现室温超导。”
  然而研究过程并不顺利,曹原曾多次遇到样品无法承受高热、机械部件有滞留回差等困难。但曹原抱着“吃一堑长一智,做得多了,慢慢有经验了,自然就攻克了”的心态。因为在他看来,“实验失败是家常便饭,心态平和地对待失败就没什么压力。”
  工作之余,曹原会通过天文摄影进行自我调节。“仰望星空总是能让我安静下来。天文摄影涉及包括光学、精密机械、电子电路、嵌入式程序等在内的多方面科学技术,折腾这些东西,都是我的兴趣。”
  对于未来,曹原说还没有很具体的规划。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5# 华蓥山
 老乡亲 发表于: 2018-3-14 09:22:00|只看该作者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删除
回复

使用道具举报

4# 金佛山
 楼主|温水青蛙 发表于: 2018-3-13 09:43:00|只看该作者

获奖记录

  2014年,曹原荣获中国科技大学的郭沫若奖学金。
  世界顶尖学术期刊、英国《自然》杂志(Nature)在北京时间2018年12月19日零时发布了2018年度影响世界的十大科学人物,曹原出现在榜单的第一位。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红星 发表于: 2018-3-10 14:01:02|只看该作者

96年博士《自然》上连发2篇文章 同学:他实在太强

源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新创校友基金会
原文标题:牛!96年博士生连发两篇Nature 同学:他实在是太强了

  3月5日,《自然》连刊两文报道石墨烯超导重大发现,第一作者均为中国科大10级少年班校友曹原。曹原本科毕业于中科大少年班,令人惊讶的是,这位博士生今年年仅21岁。
  2018年3月5日《自然》以背靠背长文形式在网站刊登了重大研究成果,甚至来不及排版,文章还配以第三篇文章作为评述前述成果。这或许是曹原与权威学术期刊《自然》赠给两天后年满40周岁的中国科大少年班的厚礼!


MIT石墨烯超导重大发现
  范德华异质结构是二元构筑单元垂直堆叠而成,在二维材料丰富的功能性基础上,可以实现更多的工程化操纵。其中一个方向,就是通过控制层间扭曲角度,来调控范德华异质结的电子结构。
  麻省理工学院(MIT)Jarillo-Herrero与曹原等人发现,堆叠的双层石墨烯中,电学行为对原子排列非常敏感,影响层间电子移动。对于物理学家而言,电学行为通常是由能量主导。而在这项研究中,单层石墨烯内原子间电子移动有关的能量在eV量级,而在层间的电子移动涉及的能量量级最多在几百meV。
  上述研究成果来自3月5日刊发的两篇最新Nature,通讯作者为麻省理工学院(MIT)的Pablo Jarillo-Herrero教授。Pablo Jarillo-Herrero和曹原等人团队在魔角扭曲的双层石墨烯中发现新的电子态,可以简单实现绝缘体到超导体的转变,打开了非常规超导体研究的大门。
  除了这两篇文章外,Nature杂志还配了Eugene J。Mele的评述。

Pablo Jarillo-Herrero(左)和Yuan Cao(右)

文章第一作者是个小鲜肉
  值得关注的是,本次两篇Nature论文的第一作者、MIT博士生曹原来自中国。今年年仅21岁,本科毕业于著名的中科大少年班。
  根据报道,曹原1996年出生,籍贯是四川成都。2010年,14岁的曹原从深圳耀华实验学校考入蜚声中外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学院,并入选“严济慈物理英才班”。
  从中学时代起,曹原即受益于“超常教育”。
  据当时的媒体报道:曹原2007年到深圳耀华实验学校读书,该校主管超常教育的副校长为朱源。后者曾任教中科大少年班20多年。曹原用了三年的时间读完小学六年级、初中和高中的课程。高考总分为理科669分。
  2014年,曹原荣获中科大本科生最高荣誉奖──郭沫若奖学金。
  天才代出的中国科大竞争激烈,少年班面对的是一大批杀手名捕。但是曹原却如鱼得水。
  曹原在《计算物理》课遇到令人闻风丧胆的杀手丁泽军教授(江湖上人称丁老怪)。丁老怪向新创校友基金会回忆曹原时介绍说曹原是“很聪明的家伙!本科时计算物理课程中的课题研究成果发了一篇文章,J。Mag。Mag。Mater。355(2014)93-99。没花多少时间,也就是一个寒假就做完了”。

曹原近照(来自其MIT主页)

  中科大物理学院教授曾长淦也证实“这是在我实验室混过的娃”。曾长淦回忆“(本科)在我们实验室还发了一篇PRB理论文章呢。当时就觉得他太厉害了”。
  曾教授接受采访回忆起曹原:
  我实验室出了很多位郭沫若奖,但曹原在其中还是显得卓尔不群,非常特别。
  我们的研究以实验为主,但曹原发的却是理论文章。虽然在实验选题、方向与写作上我可给他指导,但在技术细节上无法手把手教他。
  曹原是如此的令人放心:只要把题目交给他就行,他一定能做出来!聪明人很多,曹原却还主动。计算遇到困难,他永远会想尝试其他的软件方法。
  曹原爱好广泛,也喜欢计算机,什么都能捣腾,朋友圈经常发天文观测的照片。才气过人的天才往往持才傲物,但曹原却非常低调沉稳,情商很高。
  他在我们实验室时就很受欢迎。去年他曾回科大访问,提到了研究的进展。看到成果发表。我很高兴!

曹原的天文摄影作品(本人提供)
  一位与曹原熟悉的少年班毕业生说:我们都觉得他可能成为下一个庄小威,这一点都不过分。他实在是太强了,以前在科大就是传说级的人物。
2# 四姑娘山
 楼主|温水青蛙 发表于: 2018-3-8 08:23:00|只看该作者

人物成就

  2018年3月5日,《自然》连刊两文报道石墨烯超导重大发现,值得关注的是,本次两篇Nature论文的第一作者、麻省理工学院博士生曹原来自中国。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 贡嘎山
 楼主|温水青蛙 发表于: 2018-3-7 10:23:00|只看该作者

人物经历

  2007年,到深圳耀华实验学校读书,曹原用了三年的时间读完小学六年级、初中和高中的课程。
  2010年,高考总分为理科669分,考入中科大少年班。
  现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17 22:42, Processed in 0.249600 second(s), 12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