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1094|回复: 3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纪实·新闻揭秘春秋战国时期双元村船棺葬群棺王 全国首现双连耳杯

 [复制链接]
源自:封面新闻
⊙记者:戴竺芯 ◎摄影:杨涛

  成都青白江双元村船棺葬群是近年来成都平原古蜀考古的重要发现,其中M154号墓的墓坑深约2.3米,船棺长约6.1米,宽约1米,棺内出土器物数量最多、等级最高,是整个墓地葬具保存最完整、也是最大的一座船棺墓葬,算得上这里的“棺王”。

2018年4月12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保护与修复中心,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在出土的青铜器。成都市青白江区双元村船棺葬墓群,出土大量珍贵文物。
  4月12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外公布,随着考古工作的推进,“棺王”正渐渐揭开神秘面纱。M154号船棺墓腰坑出土的成套青铜器中,铜缶金属光泽依旧,铜匜内精美纹饰也渐渐清晰,不仅有仙鹤、树,还刻有斟酒、跳舞、拉弓射箭等不同形态的人像。
  除此以外,“棺王”内出土了数量众多漆木器残片,主要器型包括耳杯、双连耳杯、漆豆、漆盒等。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其中的漆木器纹饰特征、铜印章符号特征与2000年成都商业街船棺葬出土的同类器物特征非常接近。同时,出土的双连耳杯,为全国首次发现。专家推测,它可能是新人共饮合欢酒的专用杯子。
  这么多高规格随葬品,墓主究竟是何许人?随着人骨鉴定工作的推进,专家推测,墓主或为一名身高1米6、年龄35到40岁的成年女性。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碾铁路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碾铁路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碾铁路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碾铁路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碾铁路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碾铁路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被收40元抢票费 乐山市民状告抢票软件公司败诉 乌鲁木齐机场海关拍卖罚没玉料
2# 四姑娘山
 楼主|碾铁路 发表于: 2018-4-13 08:54:00|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保护与修复中心,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在出土的双连耳杯。
漆器
全国首次发现双连耳杯 古蜀人或用它喝合欢酒

  红底黑耳的两块椭圆形盘紧紧相依,像是一对亲吻的情侣。这个被称作“双连耳杯”的器物器形在全国范围内是第一次出现。
  “乍一看它比较常见,但是仔细一点,这个耳朵的形状与普通耳杯是有差别的。”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保护与修复中心馆员杨弢说,在楚文化中,大多数耳杯的“耳朵”应为方形,但双元村出土的却是圆形,并且,这个双连耳杯由一整块木头雕刻而成。按照楚文化类似器物的功能,双连耳杯多用于古代婚礼仪式。
  合卺,是中国古代婚礼仪式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程序,在很长的一段时期里,人们也将其作为结婚的代称。合卺杯是新人共饮合欢酒的专用杯子,形制以双连的居多。据此,考古专家推测,此次出土的双连耳杯也具有类似功能。
  杨弢介绍,圆耳的发现既说明了春秋战国时期蜀文化与楚文化的交流,又反映了蜀文化的自成体系。“耳朵变形就是其中一个佐证,在楚文化的基础上古蜀人有自己的创造。”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保护与修复中心,工作人员修复漆器构件,这些器件与商业街出土的船棺葬A型漆床构件很相似。
出土漆床构件 雕刻工艺广泛应用

  “棺王”内发现的的众多漆木器残片中,一些纹饰精美的黑红色漆器碎片引起了考古专家的注意。杨弢指着浸泡在蒸馏水中的一块“亚”字形漆木残片说,这块漆木器的纹饰特征、铜印章符号特征与2000年成都商业街船棺葬出土的同类器物特征非常接近,不仅有回首龙纹,还有雕刻的菱形纹,考古人员初步推测其应为漆床的床足。
“亚”字形漆木残片
  “这种雕刻工艺比商业街船棺葬的漆床工艺更复杂。古人在制作时,首先要在木胎上雕刻花纹,再进行涂饰。类似的工艺,在人们熟悉的湖北随州曾侯乙墓中也有发现。”杨弢推测,这种漆床的与此前商业街船棺墓中发现的漆床形制应是同一种,床尾两头翘起。

工作人员修复漆器构件
  据了解,M154出土文物从考古发掘现场移交文物保护与修复中心后,成立了M154出土文物抢救性保护项目组,其中出土饱水竹木漆器的现场保护和室内清理依托出土木漆器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成都工作站具体实施。
  目前已初步完成了表面清洗和初步整理,后续需要编制保护修复方案上报国家文物局,进行脱水保护与后期修复,乐观估计五年内可以完成M154出土文物的保护修复。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楼主|碾铁路 发表于: 2018-4-13 08:54:00|只看该作者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保护与修复中心,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在出土的青铜器。

青铜器
铜缶金属光泽依旧 铜匜纹饰惊现“小猪佩奇”

  今年3月,M154号大墓腰坑中出土的6件青铜器,2件彩绘木器第一时间送到了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保护与修复中心进行保护和研究。由于腰坑处于相对密闭的环境中,6件青铜器除一件甑破碎数块外,整体保存状况较好。
  “刚送到这儿的时候,青铜器外面覆盖着厚厚的淤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保护与修复中心助理馆员蒋璐蔓介绍,经过清理,考古人员发现,6件青铜器中的铜缶、铜匜还具有金属光泽,并且发现铜匜内表面刻满了精美的纹饰。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保护与修复中心,出土的青铜器上有精美的纹饰。
  由于大部分纹饰被锈蚀物掩盖,肉眼只能看到部分。“通过使用X射线成像系统对铜匜进行成像处理后,我们更清晰的看到铜匜内表面所刻的纹饰。”黑白成像图上,肉眼可清楚看到,铜匜内有规律的排列刻画有仙鹤、树、斟酒人像、跳舞人像。
  其中,一个穿着长衫、左手伸展持弓、右手拿箭的侧面人像有些“喜感”,其头部画像与当今动画片中主人翁“小猪佩奇”有些相似。对于这些纹饰的解读,蒋璐蔓说,还需进一步的研究。

出土的青铜器上有精美的纹饰。
  由于文物出土后环境骤变,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以保持其金属光泽,文物保护工作人员还需进行深入的研究。

还原青铜器制造技术 筛选青铜器保护方法
  通过出土文物还原古人制造技术、筛选青铜器保护方法是工作人员的重点工作之一。此次出土的青铜器中,经过细致观察和X射线成像技术的辅助,目前已可以确定铜鼎的器身由两块璧范、一块底范和一块内范铸造而成;而铜鬲的器身由三块璧范、一块底范和一块内范铸造而成;铜盆的耳和铜匜的环耳都是使用铆铸法铸成。
  在X射线图片中还可以看到铜鬲的底部因铸造时外范开裂,铜水渗出形成的不规则亮影,以及铸造时因排气不良而形成的缩孔。铜盆底部一圈一圈均匀分布着数个垫片,也反映了当时的铸造方法。
4# 金佛山
 楼主|碾铁路 发表于: 2018-4-13 08:54:00|只看该作者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保护与修复中心,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在出土的绳子。
  “青铜器出土后由于环境的突变,若不进行保护处理会继续锈蚀,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蒋璐蔓说,对它们的保护包括缓蚀、封护等步骤,不同合金成分、不同保存情况的器物需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缓蚀、封护。”
  目前,考古人员已使用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对腰坑出土青铜器的合金成分进行了无损检测,发现不同器物间的合金成分差别很大,将根据器物的合金成分、制作方法制作相应的模拟样品,使用不同的保护技术进行试验,以挑选出最适合每个器物的保护方法。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保护与修复中心,出土的漆器构件。

墓主何人?
墓主身高约1米6 或为35-40岁成年女性

  无论是棺内发现的精美漆器,还是棺下腰坑内的成套青铜器具,都反映了154号墓墓主身份的尊贵。目前,多位考古专家认定,该墓墓主应是古蜀国的高等级贵族。
  随着人骨鉴定工作的推进,记者从四川大学考古系人类考古学专家处获悉,该墓墓主可能为一成年女性。
  根据现有的几十片墓主骨骼残片,通过对其股骨、盆骨等特征分析,墓主身高大约1米6左右,从牙齿的磨损来看,其年龄大约35到40岁。而墓主的人种、饮食习惯等,未来将通过骨骼同位素分析、DNA分析、牙齿分析来确认。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31 09:43, Processed in 0.421201 second(s), 8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