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786|回复: 0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书讯长篇报告文学《生死大营救》在京首发

 [复制链接]

  《生死大营救》在北京举行了首发式和研讨会
  10月11日上午,我国第一部反映地质调查安全保障与紧急救援的长篇报告文学《生死大营救》在北京举行了首发式和研讨会。国土资源部副部长、党组成员、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汪民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包括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原主任胡平、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白描、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王必胜、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李炳银、作家出版社总编辑张陵在内的十多位专家、学者,以及国土资源部相关单位的领导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新京报、新华网、新浪网等各大媒体齐聚一堂,探讨了这部书的现实意义和出版价值。
  据介绍,地质大调查实施12年间,中国地质调查局不断加强地质调查安全生产保障体系建设,在拉萨、乌鲁木齐、喀什、西宁、格尔木、玉树建立6个野外工作站,开展了野外安全生产管理平台和保障系统的研发、建设和部署工作,构建了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承担单位、野外工作站、项目组4级安全生产管理保障体系,为地质工作者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保障了大调查项目的顺利实施。
  据不完全统计,从1953年至1998年的野外地质勘查工作中,共有2856名地质工作者献出了宝贵生命,年均66.42人(尚有4年未统计)。新一轮地质大调查开展以来的12年间(1999年到2011年),有33名同志付出了生命代价,年均2.75人。这一数字对比,充分说明了地质调查安全保障和紧急救援系统的重大作用。为反映这一重大成果,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组织4位作家黄世英、郭友钊、刘扬正、梁守德,深入西藏新疆青海等野外一线实地,历时八个月采访创作了这部作品,并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这部作品也是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2012年重大题材创作项目、献礼十八大的重点作品。
  与会专家领导高度评价了《生死大营救》出版的意义。专家认为,《生死大营救》真实地记录了新一轮地质大调查12年间发生的重大救援行动,塑造了当代地质工作者英雄群像,讴歌了“三光荣”、“四特别”和“青藏精神”。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价值,书中对个体生命的救助与尊重,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科学发展的理念,展现了党和国家对地质工作者生命安全的保证与尊重。
  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如火如荼展开的当下,《生死大营救》的出版发行,必将进一步加深社会各界对地质找矿工作的理解与认识,也必将进一步激发广大地质工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地质调查安全保障体系和紧急救援系统的进一步完善,推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就。
《生死大营救》作家出版社 2012年10月出版

《生死大营救》简介
  伴着新世纪的鼓声,新一轮地质大调查横空出世。中国历史上一场空前规模的地质找矿和地质科研大行动就此拉开序幕。而青藏高原因它特有的严酷自然条件,多年来许多地方仍是地质工作的空白区,从而成为了地质大调查的主战场!
  这片被称为“世界屋脊”、“生命禁区”的地方,平均海拔4000~5000米,许多高逾6000~8000米的山峰层层叠叠,巍然屹立。高原的外缘,高山环抱,壁立千仞,以3000~7000米的高差卓然高挺于周围盆地、平原之上。这里空气稀薄而缺氧,山峰入云而至寒,常冬无夏而冰冻百尺,无边无尽的沼泽。狂泻咆哮的山洪、突发而至的雪崩,探险者闯进此地,常常陷入生存的绝境。那里没有人群、没有道路,生命的荒漠考验着人类的极限。
  不仅于此,这里还是人文的禁区,那里的一山一水,都被视为“圣水神山”,爬山涉水,都会惹怒神灵,会喝令你“非诚勿扰”。一峰一岭,都有国藉,登峰攀岭,就会引来国际纷争。一草一木,一禽一兽,都是地球生命库最稀有的的物种,自然保护区拒绝外界“入侵”。在那里开展地质工作,不仅有自然的严酷,而且有人文的困扰。
  随着新一轮地质大调查的展开,在那数百万平方公里的禁区里,出现了探索地球奥秘的“人类文明先遣队”──一群群年青的地质科学家。在冰川腹地,在沱沱河上,在可可西里,从莽莽昆仑到喜马拉雅,地质队员们经历了一次次的生死历险。一辆辆白色越野车,一辆辆军绿色的大型牵引车,一批批穿着不同服装、操着不同口音的各民族搜救人员,义无反顾的奔赴“生命禁区”,怀着敬畏生命和对战友深厚的感情,展开了一场场规模空前的生死大营救,情节紧张曲折,故事扣人心弦。四位知名作家,深入到青藏高原实地采访,历时8个月创作出这部作品,为你真实地再现世界屋脊上发生的真实故事……
⊙作者:梁守德 刘扬正 郭友钊 黄世英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10月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红叶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红叶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红叶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红叶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红叶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红叶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家事、国事、天下事》回顾许倬云先生一生 《莫言评传》日前出版发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6-12 18:53, Processed in 0.109200 second(s), 9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