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1209|回复: 2

[2018年“对骂群”火得一塌糊涂 媒体:畸形的发泄狂欢

 [复制链接]
如果诸葛亮进了“对喷群”,他连张嘴的机会都没有 | 沸腾
源自:新京报
  小喷或许可以怡情,大喷真可能伤身。

⊙作者:王言虎

  一大早,被朋友拉进几个微信“对喷群”,什么“民谣vs嘻哈vs摇滚对喷群”,“豆瓣vs知乎对喷群”,“甜咸豆腐对喷群”之类。
  群友各为其主,三十六路烟尘,七十二家反王,“喷”得热火朝天。
  这样的“对喷群”是从昨天开始火起来的,据说渊源自“勇士骑士对喷群”。两家球迷为过嘴瘾,已经不满足在论坛上“掐架”,干脆专门建个群直接“肉搏”。
  可能是受到该群启发,各种以地域、兴趣、专业为内容的“对喷群”齐刷刷冒出来。

  在这些群里,我是不敢出声的,哪怕是说一句“走程序还是直接喷”,立马就会被喷地体无完肤。
  我的任务就是躲在角落里,看着他们唾沫横飞,化作我写作此文的素材。
  我观察到,在这样的“对喷群”里,对喷不需要任何理由,也不讲逻辑,进群开口就喷,就是标准姿势。

  群友们喷得都挺狠的,可以说是脏话连篇了。诸葛亮厉害,骂死了王朗,但若拉他进群,我估计他连张嘴的机会都没有。
  如果说诸葛亮的骂是一种文雅的骂,“汝既为谄谀之臣,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这群“喷友”的风格就是“社会”。
  各种不可描述乱飞,满屏三俗表情包,勾勒出一个个“社会狠人”形象。
  举个栗子。有人刚说了一句“甜豆腐脑天下第一”,就有人说,“我想吃你豆腐”,然后,一连串的脏词儿就堆了上来,无法直视。
  各个群都是如此,他们进群就骂,没有来由,没有目的,谁的火力最猛,谁就赢了。我是孤陋寡闻,这么不和谐的场景,真是第一次见。
  在群里对喷,当然是一种很没素质的表现,绝不应该提倡。值得分析的是他们的心态。
  首先要明白一点,各种对喷群,几乎是没有任何组织的,群友来自天南海北,相互不认识,进群向对方扔个脏字,就算是“见面礼”,并且接下来的流程,就是不停“送礼”。
  为什么一群完全不认识的人,无缘无故就能骂起来?
  从逻辑上来说,这是没有任何道理的。其中奥秘,我们或许可以从《脏话文化史》中找到答案。
  澳大利亚作家路丝·韦津利在《脏话文化史》中认为,骂人是一种社交互动行为,这有三层意义:

  第一是与自己互动,骂人并没有特定的对象,而主要是宣泄自己的情绪;
  第二是有目的性地骂,旨在报复或者达到伤害别人的目的;
  第三,骂失去了攻击或者宣泄的作用,而更多的是为了加强语气,以达到增进感情等目的。
  他还指出,有目的的骂,通常只发生在自己认识或有过节的人之间,而见人就骂,属于无目的型,主要是为了宣泄自己的情绪,也就是与自己互动。
  各种对喷群,就属于路丝·韦津利所说的第一层次。
  他们进群就喷脏话,其实是漫无目的地喷,这有着相当攻击性,只不过,在某种“规则”(“互喷群”)的掩护下,他们“合法”地宣泄了自己的情绪。
  只有虚拟社交才能让他们如此发泄情绪,日常人际交往中根本不会允许他们肆意插科打诨。
  现实道德规则的约束下,即便心有不满,他们也只能压抑自己。

  这样的“对喷”,必须要有一个前提:彼此认可接受可能来自对方的“攻击性”话语,且不违背公序良俗。
  这个界限,并不好把握。我看到不少群里,一些人不仅用语恶毒,而且还出现了一些有色情意味的表情包,这就不只是道德素养的问题,已经涉嫌违法。
  目前,微信方面已发布《关于微信群聊内文明对话、理性表达的规范与建议》,称“将根据用户投诉提交证据进行核实,如举报内容存在违规,将立即处理。”“对个人帐号,将会进行包括但不限于封停功能、限制登录处理;对微信群明确存在整体恶意的,将会实施限制群功能(封群)处理。”若因对喷引来被封号之祸,自然得不偿失。
  总之,小喷或许可以怡情,大喷真可能伤身。毕竟,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嗨哟嗨哟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嗨哟嗨哟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嗨哟嗨哟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嗨哟嗨哟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嗨哟嗨哟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嗨哟嗨哟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顶风作案!高考考点周边飙车 民警逮现行 90后为获家庭存在感两次报假警 蹲警局不成打警察
3# 峨眉山
 一眼 发表于: 2018-6-11 11:01:00|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对骂群”火得一塌糊涂 媒体:畸形的发泄狂欢

源自:红网
  这两天,“对骂群”在朋友圈和微信群里火得一塌糊涂。对骂群的兴起源自NBA总决赛中总决赛骑士对勇士两队的粉丝因对比赛的判罚存在争议,有人在微信上建立了“骑士勇士球迷对骂群”,让双方粉丝在群里怼个痛快。后来随着围观群众的不断增加,事件迅速升级,各种各样的“对骂群”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冒出,例如“香菜好吃VS香菜难吃对骂群”“摩拜单车ofo对骂群”以及“鸡鸭猪对骂群”等等,主题丰富骂法多样。
  起初对骂群只是为了满足网友们的猎奇心,但是随着数量的不断壮大,许多对骂群慢慢地转变成纯粹的情绪泄愤口,已经变成只有脏字连篇,纯粹为了发泄而骂,与群名矛盾点无关,毫无观点支持,粗言秽语横飞,很多还会上升到人身攻击,戾气十足。有的“对骂群”还存在谩骂、地域歧视等不文明行为甚至色情、赌博等不良信息。
  这种所谓的情感发泄狂欢实际上是一种群体化的网络语言暴力。这样的网络暴力没有明确攻击对象,只有纯粹的发泄,在虚拟的社交群里大家不用顾忌身份,谁也不认识谁,顶着“对骂群”的名头肆无忌惮的开骂。而把现实中负面情绪带到虚拟世界中去,对网民来说几乎是零成本的,这也成为了网民们发泄的最佳途径。那些在对骂群里活跃的网民们,他们或许在现实生活中兢兢业业安分守己,一到虚拟的网络群里便开始骂人发泄,他们通过这样的方式消解心中的焦虑。这样戴着面具的发泄狂欢对他们来说是最自在最低成本的。
  其实仔细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对骂群”里网民的行为与网络上我们所谓的“杠精”“喷子”他们动辄叫骂抬杠的行为是十分相似的,都是戴着面具发泄情绪,当“杠精”“喷子”聚集到一定量时就发展成为“对骂群”了。虽然当初大家对“对骂群”感兴趣是因为里面有一些幽默高明的骂法,但是随着“对骂群”的不断发展,已经逐渐开始走偏,群里越来越多的是爆粗、地域歧视等等,这样的“对骂”实际上就是一种网络语言暴力,在这样的“群体情绪”的渲染之下,谁也说不准自己是否能够一直做绅士,一旦超出控制就会演变成暴力事件。
  现实中会一直有烦恼、有矛盾、有焦虑的存在,绝对有对骂的可能,但是一时的嘴上之快解决不了矛盾冲突,而且也无法真正的排解你的负面情绪,只会加重身上的戾气,这种戴着面具无底线的发泄狂欢是畸形的,情感的发泄应选取健康的方式,可以通过运动、倾诉等方式进行合理调节,一味地狂喷只会让你陷入无止境的焦躁当中。
  针对“对骂群”乱象,6月8日下午,微信方面出台相关措施,进行严格整顿和管控。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诚然人总有语言发泄的欲望,有主题、不带人身攻击、幽默的小骂是可取的,但是这种过于污秽纯喷的大骂这样的畸形发泄断不可取!
⊙作者:罗萌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2# 四姑娘山
 楼主|嗨哟嗨哟 发表于: 2018-6-9 00:01:01|只看该作者

微信“对骂群”火了 有人为学花式骂人有人纯发泄

源自:新京报
原文标题:我们加了十个“对骂群”聊了一下午……

  从昨晚开始,“对骂群”火了。
  一名土生土长的苏州姑娘,昨晚莫名其妙的被拉进了一个苏南苏北互骂群。里面的对骂又狠又戳,她默默将群屏蔽。不到8小时,类似的对骂群铺天盖地的席卷了各大社交网络,等她再想点进群里时,才发现她因为没有发言而被请出了群……
  这反而激起了她的斗志,一气之下加入了十个“对骂群”……
  以下是她的自述:
  “对骂群”据说源自NBA“骑士”与“勇士”的开赛,双方球迷专门建群骂战,其中一些球迷甚至“创作”出RAP、BBOX,激烈的骂战过程还被网友录成视频在网上广为传播。
  随后就一发不可收拾,“篮球VS足球对骂群”、“肯德基麦当劳对骂群”、“南方北方对骂群”、“长发短发互撕群”这种以兴趣、生活习惯、外貌、地域等为争吵话题的“对骂群”在微信中流行起来,在群中陌生的网友根据话题对骂,甚至进行人身攻击。
  我先问了问大家都是怎么进群的,大多数人说是被朋友拉进群的,但只要你加上一个群,就会衍变出好多个群。我最先被朋友拉进了一个直男直女对骂群,结果等我采访完,已经不知不觉身在八九个群中了。
  群中可谓是“敌友不分,一片骂战”。没人问你是不是真的直男或者直女,但有人问“走程序还是直接喷”,部分“对骂群”甚至有明确对骂的要求:
  如果你是觉得群名有意思才进群,那就太幼稚了。因为群名是随时会变的。
  比如,我加入的“南方VS北方互喷群”最后变成了“专一VS花心对喷群”,同一拨网友在群中又重新开吵。可能是大家觉得累了,想换个话题再来吵。
  聊久了,群名还会往无关的方向转变,比如“互怼群”变成了“娇喘群”,各种打擦边球的句子开始往外蹦,群中心也由最会骂的人变为了最会社交的人。
  不少群还将群名往积极向上的方向改,比如“王者荣耀和lol互骂群”改成了“和谐社会,你我有责”。有群友说:“人为了更好的生存要永远保持好奇心、求知欲,忠诚不存在人的基因里。”
  至于群成员,大部分都是学生和年轻上班族。
  一位自称重庆周润发的群友认为,“大多是学生吧,不好好读书年轻浮躁,我恼火的时候也挺想骂两句的,但是绝不能影响做事(工作)。”
  进群的,也不全是为了骂人。
  有人进群是为了收集表情包,有的是为了学花式骂人,还有的是纯发泄,有人认为这是一种丧文化,见到这种群就想去怼两句。但大部分人都是凑热闹的,进群不吭一声从头听到尾,和看打群架的是一类人。也有不少人带着进群就要骂人的心理预设,一开始是开玩笑的骂,骂着骂着就有人开始较真。
  不过,很多的网友并不会将网络上的骂战当真,很多人骂战之后可以“一笑泯恩仇”。还有人开始在群里互骂,然后俩人加好友进行私聊。“今天其实有4个加我好友的,一个是想骂我,其他就是想聊天。”一名群友说。

那么,建群的人是怎么想的?
  一名网友讲述了他从建群到失控的裂变爆炸过程。
  本来只是4人的聊天小群,后来被朋友带跑偏了,觉得互骂群比较好玩想试试,就开始各自拉人,他自己也将群二维码发在了朋友圈拉人,“单纯觉得好玩”,一上午群就到了352人,群名也改了。
  但后来发现渐渐控制不住了,人数爆炸,信息爆炸,一开始还会将一些没底线的人踢出群,最后不想管了,群主转让了事。
  “没管理的话会很乱,我感觉这种群长久不了。这个风头一过就会消失,没有营养。”他总结道。
  其实不好控制的原因在于,大多数理解错了发泄,发泄不等于没底线。有人觉得这种发泄方式比打群架好的多,他嗤之以鼻:既然都互骂了哪来的文明。
  目前,微信方面已发布《关于微信群聊内文明对话、理性表达的规范与建议》,称:将根据用户投诉提交证据进行核实,如举报内容存在违规,将立即处理。对个人帐号,将会进行包括但不限于封停功能、限制登录处理;对微信群明确存在整体恶意的,将会实施限制群功能(封群)处理。”

“对骂群”为什么会火?
  澳大利亚作家路丝·韦津利在《脏话文化史》中认为,骂人是一种社交互动行为,这有三层意义:
  第一是与自己互动,骂人并没有特定的对象,而主要是宣泄自己的情绪;
  第二是有目的性地骂,旨在报复或者达到伤害别人的目的;
  第三,骂失去了攻击或者宣泄的作用,而更多的是为了加强语气,以达到增进感情等目的。
  他还指出,有目的的骂,通常只发生在自己认识或有过节的人之间,而见人就骂,属于无目的型,主要是为了宣泄自己的情绪,也就是与自己互动。
  在采访前,我也以为这次事件和发泄、社交有关,但在采访的过程中,他们回答却常常与“没事做”、“消磨时间”、“无聊”、“跟风”有关。
  如果说一个群名聚集了一类人,一个群建起了一个虚拟的小众群体狂欢的世界,我们最后还是要离开键盘回到正常生活。
  关于这个群能不能长久,被采访对象都难得统一了:不看好。
  采访结束,一位群友对我说:“不吹牛啦,下班了,愉快的周末来了。”
  退完所有的群,我的脑子里只剩下一个词:虚无。
⊙记者:苏琦 张姝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2 08:30, Processed in 4.040407 second(s), 11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