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798|回复: 0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奇人杜维明:我不是一个职业性的哲学家

 [复制链接]

  杜维明身后的板书简要概括了儒家思想的发展脉络

  杜维明:我不是一个职业性的哲学家
  杜维明,1940年生于昆明。现代新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是当代研究和传播儒家文化的重要思想家。现任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国际哲学学会名誉院士(代表中国)。先后求学于台湾东海大学和美国哈佛大学,任教于普林斯顿大学、伯克利加州大学。长期以来,致力于儒学第三期发展、诠释中国文化、反思现代精神、倡导文明对话,在海内外享有很高的学术声誉。
  近日,收录了杜维明早年间精彩随笔的《龙鹰之旅》、《迈进“自由之门”的儒家》、《现龙在田》问世,本报在北大杜维明的住所与这位学者进行对话。对“新儒家”这个头衔,他直言“值得质疑”,“我不是一个职业性的哲学家”。

自我定义

“新儒家”这个定位是值得质疑的

  华商报:你出生在大陆,早年亲炙牟宗三先生和徐复观先生教诲,后来游学美国。几十年间,积极回应着理论和现实中一些最前沿问题,并不懈地促成中西方文化间的对话、融通。作为新儒家的领袖人物,您认为自己是儒学的继承者、批判者、研究者还是推广者?
  杜维明:“新儒家”这个观点本身是值得质疑的,“新”这个时间的观念引发了很多不健康的回应。你讲你是新儒家,有人是后新儒家(如林安梧),有人是新新儒家(如成中英),当代的儒学还有生命力,一直在发展,我们是在当代儒学传统的基础上对儒学进行理解。这样的工作不是宣传的工作,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弘扬,而是通过你对儒家的理解来和其他人分享。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儒家不是一种信仰,而是追求真理和真善美,比如对环保课题、社会秩序的维持、中国的现况,我们都很关切,你要做出一些回应。这就要求你不能闭门造车,要掌握一些资源,这些资源就来自比较深厚的儒家传统,而儒家传统虽然是来自文化中国的一部分,但很多地方它又超越了文化中国,因为它也包括日本、韩国越南这样大的文化圈。所以说如果要自我定义的话,我希望我做的是一个思想家的工作,或者哲学家。但“家”是一个职业性的观念,对我没有很大的吸引力,我不认为我是职业性的哲学家,那是教哲学的,或者研究哲学的,哲学的从业人员。我希望扎根在儒家传统,对人类现在碰到的重大问题,做出一些创建性的回应,在思想界做出一些贡献,这是我的自我定义。
  华商报:那是指用儒家的理念对社会现实做出一些指导?
  杜维明:我不会用这种方式来表述。“用”的观念感觉还是把儒学当成一种工具,我不这样认为。我们作为一个关切政治、参与社会、注重文化或者对宗教文化有些敏感的知识分子,对现在碰到的问题可以做出一些回应,这回应不是感性的,而是理性、知性的,要做出回应就必须要有一些基本的知识,你的知识有各种不同的来源,我的来源就扎根在儒家传统,广义的儒家传统,不只是中国,还包括其他国家的儒家传统。当然我不是在利用这些资源对改革开放进行探讨,在回应的过程中,我不认为这些儒学传统死了,它是活的,会有新的发展。这就涉及到儒学第三期的发展。第一期是从地方文化变成中原文化的主流,第二期因为受到佛教文化的影响,中原文化成为东亚文化的体现,第三期就是从东亚文明进入世界。
  华商报:为什么排斥把儒学当成“工具”?
  杜维明:我举一个例子,新加坡一般用的语言是英语,但很多新加坡人的英语并不很好,他就是把英语当成一个工具。如果你要对英语有一些理解,你要把它当成一种文学,让你自身的品位有所提高,比如读莎士比亚的著作,比如读英文诗,你把所有的东西包括研究对象都当成工具,你永远进不去,你不会有受用感。你把语言当成工具都不行,因为语言是表达你最内在感情的方式,而不是简单的工具。你把儒学当成一种工具来看待,它是起不了什么了不起的大作用的。
  华商报:听起来感觉你更像一个公知。杜维明:“公知”在中国变成一个贬义词了,我不太愿意接受这个头衔。任何一个社会,都应该有一批能够发言、有影响、有责任感的人,但现在的公知,普遍意义上是指知名度很大,各种问题都要发言,有些是没有经过反思的不负责任的言论的人,他们利用媒体宣泄情绪或借哗众取宠而牟利。我所认同的公知,第一是公共性,它的领域是很广的,不只是发展策略,贫富不均、环保等问题,要对这些做出一些负责任的回应。

回归母国

回来的意愿是创造大陆儒学教育的条件

  华商报:你研究的是儒学,为什么却选择去美国深造?
  杜维明:我在大学毕业前,得到一个去哈佛大学的奖学金,那何乐而不为呢?不是我选择,是这个机会选择了我。但我到哈佛,发现了很多关于现代化、人类文明的理论,和我十几岁开始学的儒家理论都有很大的距离,甚至背道而驰,我以开放的、多元的心态接受了新的东西,和那里很多新的思潮、理论进行辩论消化,这对我来说是很大的鼓励,跟他们交流,我发现我所学的还有很强大的生命力,不是死的。这种“对话”的结果是我想要的。
  华商报:退休之后,你到北大担任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你是带着怎样的理想回到大陆的?
  杜维明:去年我已是本命年,72岁。我到了美国就在想,儒学在中国大陆的发展什么样?如果我对儒学的母国中国大陆一窍不通,如果我不回来看看,那我从事儒学研究都是边缘的,这是我一直以来强烈的意愿。另外,在海外研究儒家当然有意义,但如果大陆儒学不发展,不仅是文化中国和东亚儒教文化圈的悲剧,也是人类文化的遗憾。当然,回来,我的意愿是希望能创造大陆儒学教育的条件,我曾经很乐观,认为用十年时间,北大一定能成为儒学研究的重镇,但现在我不这么看了,因为大环境太差。首先我们对整个人文学根本没有了解,北大文史哲学科全部的投入不到光华经济管理学院1/4。另外,自愿进入这个领域的学生很少,现在很多年轻人的愿望是做一个公务员,这个我完全不可想象。
  华商报:但理想还是要继续。
  杜维明:大陆情况不改变,海外儒学发展得再好都没有意义。上世纪80年代我就问两个问题:一是,健康的儒学在中国到底能不能发展?二是,中国能不能培养出一个独立的知识分子群体?当时我的答案就是肯定的。后来的发展验证了我的观点。这30年儒学在大陆的发展非常健康。另外,大陆当然有一批相对独立的知识分子。80年代,我就很清楚,大陆能发展健康的儒学,它就会有长期的、深厚的影响,不会很肤浅。

文化传承

儒学热会长久地持续下去

  华商报:当今社会对儒学等传统文化的传承其实很不够。
  杜维明:不是不够,在很多地方是根本没有。我们现在所掌握的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之间是断的,相比传统文化,我们的文化里西化的因素特别多,而改革的传统里斗争的、革命精神的传统,受屈辱、救亡图存的理念,对我们现今文化的传统也起了极大的作用。传统文化和如何进入到我们的文化传统之中,是我要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我们对传统的异化感很强,原因是什么呢?从鸦 片战争以来,我们的历史记忆被切断了,患了严重的遗忘症,要么主动忘却,要么外来的力量,各种意识形态的干扰,扭曲了我们的记忆,这也是我们的命运。我们从事儒家哲学研究的人,要想继承传统,困难度是很大的。
  华商报:那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杜维明:你说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工具”这一个思路、心态,想问题的办法本身是我们所先要解决的问题。我们现在对传统文化要有所认识,有所体知。现在的大学生对《大学》、《中庸》至少能当成一个讨论的课题,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对文化精华的东西有一个受用感,我们希望能在这方面做一些工作。
  华商报:几年来,全球各地涌现私塾或者让儿童读经的运动,你怎么看?杜维明:1985年我第一次在北大上儒学的课,那时的心态,这种文化是封建的遗毒,没有值得遗憾或者回顾的,还有观点认为,儿童读了四书五经,就没了创造性。而现在绝大多数人认识到自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是不够的,大家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识也健康多了,这就是进步。当然,这些书院与中国传统的书院,甚至是日韩的书院都还有很大的距离。现在还是开始建设的过程,不一定很到位,也不排除有人搞儒学培训是为了赚钱,但跟以前比,儒学的社会基础深厚多了。现在的儒学热会长久地持续下去。
  本报驻北京记者
  林树京

记者手记

『儒』字融入了他的血液

  新书出版,杜维明很忙,却并未流露出在时间驱赶下的急躁。记者走进他位于北大校园内的住所,他刚结束一家媒体的采访,聚光灯还未撤去。杜维明的助理说:“你可能只有半小时的时间了,后面杜先生还得赶去参加一个饭局。”
  杜老师笑呵呵地起身,与记者握手,谦和平和,儒家学者。他说:“不要管她(指助理),我们尽管聊。”他坐在椅子上,把舒适的沙发椅让给方便敲字的记者。他的语速快却平缓,一个问题能用很长时间耐心回答,给你足够的观点。
  时间到了,他还是耐不住助理的催促。突然他提议:“你跟我一起去赴约吧,车上、饭局上都能继续聊。”而助理则以“可能记者后面还有安排”挡住他的要求。他无奈,遗憾。谁料第二天早上八点,他竟亲自给记者打来电话,说下午有时间可以再聊聊,此时,他的语速不再飞快,他甚至耐心地告诉记者具体采访地点怎么走。
  这是一位儒家学者。他排斥将儒学当成工具。在个人修养上,“儒”字却融入了他的血液。
  林树京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红叶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红叶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红叶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红叶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红叶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红叶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易中天:文人不是“荣誉称号” 相比士人只有姿态 从维熙新作《酒魂西行》讲述90年代人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11 13:34, Processed in 0.218400 second(s), 8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