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3324|回复: 1
 2熊猫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炮筒 发表于: 2013-7-3 13:35:57|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探讨研究从巴蜀方言用语看《新华字典》乱释字

 [复制链接]
一:“搌”
  巴蜀人把“移动”意思称“zhǎn”。比如例句:他的家zhǎn到成都了;请你帮我把书桌zhǎn到靠墙角那里。“移动”义的“zhǎn”该何字表?我们在《新华字典》能得见“搌”。《新华字典》“搌”义:方言:移动。《康熙字典》“搌”是无“移动”义的。《新华字典》老版“搌”无“移动”义,有“移动”义是再后创立。但这种创立却是乱来,因为“zhǎn”音具“移动”义的字本来就有很现成,用不着去创,此字即“展”。《康熙字典》“展”义:“转也”。“转”义:迁徙。《尔雅·释言》:“适也”。“适”义:“之也”、“往也”。“之”、“往”释义:“去”、“到”。
  作为《新华字典》编纂者,不了解“zhǎn”音具“移动”义的字有现成的,这是闹笑话。百姓常识,“展”是不具“移动”义的,但这常识却是《新华字典》给的,因为《新华字典》“展”不具“移动”义,但“展”却是该具“移动”义的。这些年社会需要,要给“zhǎn”音字立“移动”义了,编纂者荒唐到旧字典都不查,就认为“zhǎn”音具“移动”义无现成字可表,只能找一个“zhǎn”音字附上,“搌”有“扌”正好。亦或是查了字典,查到了“展”,却没搞醒“展”义的“转”、“适”是指“移动”,因此也就有“搌”具“移动”义的做蠢之举。
  再是《新华字典》“搌”又义:轻轻地擦抹。例句:“纸上落了一滴墨,快拿收墨纸搌一搌吧”。
  笔者认为此释义也不妥。比如其例句:“纸上落了一滴墨,快拿收墨纸搌一搌吧”,这里“搌”明显具“吸”而非“擦抹”。因为收墨纸功能就是吸,纸上有墨用“擦抹”方法,纸必定会一塌糊涂不堪再用。《康熙字典》 “搌”义:搌,展极也。一曰缚束也。卷也,拭也。其“卷”──“裹挟”也是指“收携”──吸”,因此用“擦抹”表义“搌”,从例句看就有毛病,不能说服人。
  笔者认为“搌”和“轻轻地”无关;“搌”不是“擦抹”就可解释的。下面例举巴蜀地区对“搌”的用法。例句1:地湿,拿拖把搌干;2:桌上水流过来了,找帕子把它搌着;3:他身体差,晚上睡觉被子哪处没搌好都会受凉。第1例句“搌” 是指拭、吸。第2例句“搌”是指把帕子留在那里止水流淌──不但有“拭”,更多的是“塞阻”、“吸”。第3例句“搌”是“掖”──“塞堵”。巴蜀方言“办一台搌扎”,这里“搌扎”指“拭塞阻吸约束”── “搌”是“拭塞阻吸”,“扎”是分界,捆束。“办一台搌扎”意思是请吃饭──以吃饭拭塞阻吸约束事情,防止不良事态发展。

二:“罪”
  要表达受苦难意思,巴蜀人遣词有“造罪”、“受罪”,巴蜀外有“受罪”,“遭罪”。为什么受苦难要以“罪”入词?因为旧时迷信,人们把身世荣辱看作报应:享福受禄是前世做好事修得好;受苦遭难是前世做坏事有罪过今世受老天惩罚。比如“造罪”字面解释便是:(今世受苦难是前世)造了罪。这样我们例句:“是恼火,肚皮都吃不饱,还要干这样多活,真是造罪哟。”(“造”巴蜀人念“cao4”, 但组词后因顺嘴发音出现改变,比如“造孽”、“造罪”其“造”巴蜀人便发音“zao4”)。这类词字面无“苦”义,但使用上都是针对身受苦而言。鉴于指对,专家学者对其中“罪”的判别认为是指“苦”,这样《新华字典》“罪”便具了“苦”义。“罪”是指“苦”显然判别错,因为词条中“罪”就是指“罪”──“过恶”,而非是指“苦”。旧字典比如《康熙字典》“罪”是不含“苦”义的,“罪”含“苦”义只是《新华字典》。《新华字典》所举“罪”含“苦”义词项中没哪项能看出“罪”是指“苦”。 造罪”、“受罪”、 “遭罪”的因“罪”受罚得“苦”不等于“罪”该含“苦”。《新华字典》“罪”具“苦”义是谬立。

三:“呆”、“獃”
  用秤称东西,如果秤对重量反映不灵敏──压在秤杆上的秤砣绳秤杆上左右移动,秤杆却不见抬起或埋下──这种状况巴蜀人称“ái”──秤ái。“事情运作总是某种模式规律固定难变”,巴蜀人称“ái码子”。比如例句:他每天散步都走河边,这是ái码子。此“ái”该表何字?该表“獃”。 为何该表“獃”?因为“獃”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曾为“ái”音,“痴傻”义,是《新华字典》再后把它作了不适当改变,从“呆”字义并具“dāi”音。“獃”本从犬,《康熙字典》“獃”是指“小狗世事未开懵懂状”。因此“懵懂状”也就指“痴傻”──不灵动。“秤獃”也就指像小狗的懵懂状一样,秤砣绳秤杆上左右移动,秤杆却痴傻不灵动,不肯抬起或埋下。“獃码子”则是指“事情运作的痴傻不灵动──总是某种模式规律固定难变”。《新华字典》让“獃”从“呆”字义具“dāi”音,要表“秤ái”、“ái码子”的“ái”不但无字可表,而且“獃”从“呆”音义上都站不住脚。为什么站不住脚?因为“呆”是古“梅”字。李时珍《本草》对“呆”的解释:“梅,杏类,倒杏爲呆”。 针对有人把“呆”作“痴傻”义使用,《康熙字典》告诫:“今俗以爲痴獃字。误也”。 解放后出的《新华字典》不认《康熙字典》认为“呆”作“痴傻”义是谬,以字典的严肃性,将“呆”的“痴傻”义予以肯定。现在《新华字典》“呆”义:1:傻,愚蠢:2:不灵活,发愣:3:同待。一个古“梅”字,《新华字典》搞成“痴傻”义“dāi”音,实是不该;“獃”从“呆”具“dāi”音错上加错,纯属乱来。

四:“硌”
  巴蜀人有表意“梗顶”或“抵顶”词“en3”(“en3”难表字)。“梗”:阻塞、妨碍;直、挺立。“顶”:拱起、抵住。例句:石子en3脚底;事情在他那里en3起了,通不过;大石头下有块小石头en3在那里,让大石头落不下坑里。《新华字典》有与“en3”意思相仿词“硌”。 《新华字典》“硌”义:1:luò 山上的大石。 2:gè 凸起的硬东西跟身体接触,使身体感到难受或受到损伤:硌脚。硌牙。硌得难受。
  《康熙字典》“硌”无《新华字典》“硌”义第二项。第二项不知是不是今人添加?但无论是否,笔者对《新华字典》“硌”第二义项阐释觉有诸多不妥。
  “硌”第二义项《新华字典》标明是动作词。既是动作词,解释并没道出“硌”是什么样动作。所列“ 凸起的硬东西”是告诉产生“硌”的条件,“使身体感到难受或受到损伤”,是说明受“硌”产生的后果,“跟身体接触”是讲“硌”是和身体发生关系,因此阐释并没触及主题,只在外围跑马。再是“硌”既然有“使身体感到难受或受到损伤”义,就不该再有“硌得难受”这样表述。再是《新华字典》“硌窝儿”解释:“禽卵在窝里被硌破(多指鸡鸭蛋) ”明显与“硌” 义的“凸起的硬东西跟身体接触,使身体感到难受或受到损伤”相矛盾──不与“(人)身体接触”, 鸡鸭蛋间产生的“硌破”也指“硌”──相当于自打嘴巴。因此《新华字典》“硌”释义不成立。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炮筒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炮筒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炮筒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炮筒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炮筒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炮筒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悅来茶园小舞台<打饼>中之千姿百媚潘金莲──姚思雨饰演 评金庸北大读博:北大应严格要求"金同学"
2# 四姑娘山
 楼主|炮筒 发表于: 2013-7-3 13:36:38|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五:“拽”
  《新华字典》“拽”义:拉、扔;同曳。词条“拽文”解释是:方言。掉文。卖弄口才辞藻。 这里“拽”明显错用,该“跩”。为什么该“跩”? 因为“拽”虽同“曳”,“曳”有“飘摇”义,但方言“zhuǎi文”其“zhuǎi”不是“曳”的“飘摇”义能演绎的,要表现“卖弄”、“得意”只有“跩”才能做到。《新华字典》“跩”释义:走路摇摇摆摆的样子。据此我们例句:她人老了,走路一跩一跩的。由于“跩”的“摇摆”,生活中用指各种“晃摇”。例句:你今天哪里去跩来;这坛子没放好,有点跩;这人跳舞跩圆了。 自满傲世者往往做出自大像,走路也开八字步,一摇一摆,因此,人们借用“跩”的摇摆,以“跩”指生活中自满傲世者。例句:这人有钱的样子,跩得很。由于“跩”有出自恃、傲慢心态,生活中也以“跩” 指与人对接的自恃、傲慢、晃摇(故意偏移、不投对)。例句:跩价钱;东西不愁卖好跩。巴蜀方言词条“歪跩”,意思是“故意不在达到共同目的上努力,在事情另一端作另种坚持,做出自恃傲慢的样子”。歪:不正、错开。“跩”既是“晃摇”,并喻“自恃”、“得意”,因此“zhuǎi文”表字“跩文”也就很容易让人理解。《百度百科》说:广东 河南、湖北、西安、四川、安徽等地人把骄傲张扬的样子叫做“拽”。这“拽”明显错,该“跩”。

六:“潽”

  《新华字典》“潽”义:“液体沸腾溢出”──此字定义笔者认为是乱来。为什么是乱来?因为民间所谓“pu”, 是对沸腾状象的另一种而言:当液体沸腾以汽泡方式涨起,汽泡破裂喷溅一片“噗噗”声,由于汽泡破裂喷溅的“噗噗”声最具代表性,最能引起人们注意,因此人们取“噗”以指“液体沸腾以汽泡涨起”这别具一格沸腾具象。(人们说“噗”,实际是模仿它发出的声音。对“噗”的模仿音巴蜀人多是阳平(pu2),而不是“噗”的阴平。由于“pu2”是指“液体沸腾以汽泡方式涨起”,因此“pu2”可以与“溢”无关──锅沿高,汽泡涨起溢不出锅沿,难道这种涨起不是“pu2”?──当豆浆沸腾汽泡涨起“pu2pu2”作声,人们会说:快点,pu2起来了;当使用新砂锅,有人会说,要用米汤“pu2”过才不漏──指用涨起的酽液填堵砂锅不充实有砂眼处。从对“pu2”的使用,可见“pu2”与“溢”无关。虽然无关,但由于生活中这种沸腾状象不注意常会产生溢漫,因此许多人认为它有“溢”义,并在组词中以“溢”表现。 既已俗成,应该遵从。)
  由于民间对“液体沸腾以汽泡涨起”,是以其发出的声音表,因此正确表字该是象声词“噗”。而“潽”则是《新华字典》新造字,是要让人们表意“pu”而造。但民间所谓“pu”是指什么《新华字典》并没搞清,便为之定义“液体沸腾溢出”,并造出新字“潽”。 “潽”是想当然以“氵”加上与“pu2”发音相仿的的“普”组成。自以为是新造字,万不想此字根本不是新造,《康熙字典》早就有,而且《康熙字典》“潽”字义是“水也”。这就十分尴尬可笑,同样的字,《康熙字典》《新华字典》字义竟然相悖。《百度百科》说“‘潽’不见于古代字书”。一语捅破坐象牙塔先生们懒惰不负责任到了何等程度!连旧字典有没有“潽”都不晓得,都懒得去查,这种行事,“潽”的“液体沸腾溢出”义还能用吗?“潽”的具义能正确表达民间指谓“液体沸腾以汽泡涨起”的“pu”吗?
  ──以上列举只不过是查阅了极少部份《新华字典》字条结果,如是全部呢?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6 07:55, Processed in 1.716003 second(s), 9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