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1071|回复: 0

[清初“陪都”盛京的“城市文脉”

 [复制链接]
  纵观东北的“历史文化名城”,资格最老的,当属辽阳:公元前三世纪,燕昭王在北方设立了幽州“五郡”。辽东郡“襄平”(辽阳),便是其中之一。然而,作为清初“两代帝王都”,直至成为清代的“陪都”盛京,沈阳对我国历史发展的重大影响,是无可比拟的。近日,有关专家介绍了清代“陪都”盛京(沈阳)的形成过程及其“城市文脉”特色。( X/ Z7 V& U% e- C+ y' e' G+ v http://www.phoer.net

http://www.phoer.net 4 _$ A, T5 U. d+ s, k- f, G一个英明决策,沈阳成为都城、“陪都”
http://www.phoer.net : X* M0 l: C" R5 i) B- D( r9 d  首先,让我们“穿越”到388年前的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4月10日(农历三月初四),东京(辽阳)城宫阙内。努尔哈赤朗声说道:“沈阳是形胜之地,西征大明,从都尔鼻渡辽河,路直且近;北征蒙古,二三日可至。沈阳浑河通苏子河,于苏子河源头伐木,顺流而下,材木不可胜用。”这段讨论“迁都”时,努尔哈赤的“庭训”,被载入《清太祖武皇帝实录》之中。: M! r% \" B/ ?9 ^3 O0 L+ O http://www.phoer.net
  当年的努尔哈赤,业已经历了1616年新宾“赫图阿拉城”后金开国称“汗”、1622年定都辽阳“东京城”。努尔哈赤突然提出“迁都”沈阳,足令诸王贝勒大臣们猝不及防、惊诧不已。大家哪里知道,这是努尔哈赤审时度势、深谋远虑的英明决策,在后金和清初历史上,均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从此,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沈阳古城,历经汉代“候城县”、晋唐“盖牟城”、辽金“沈州城”、元代“沈阳路”、明代“沈阳中卫”之后,一举晋升为清代的开国都城,从而奠定了沈阳清代近三百年的都城、“陪都”地位,开启了沈阳城市发展史的“盛京时代”、“陪都时代”。  j) U8 `/ o' d& g http://www.phoer.net
沈阳故宫大清门  2296136005.jpg  保存到相册
沈阳故宫中路西所  770086123.jpg  保存到相册
“外攘门”(小西)城门  4005979862.jpg  保存到相册
大政殿殿顶力士  3558179278.jpg  保存到相册
沈阳故宫十王亭  851584333.jpg  保存到相册
$ b9 ~1 E% V( |( l5 d6 e; I: o http://www.phoer.net
沈阳城垣格局,经历了三个阶段
http://www.phoer.net ( N' S3 M( m& t. ]1 f  有关专家介绍说,清初盛京(沈阳)城的规模、城垣布局、城市功能、历史地位等,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http://www.phoer.net & J/ D0 W  x6 W: p. ~2 S7 x+ f  其一,努尔哈赤时代和皇太极即位初期。从1625年4月迁都沈阳,到1631年皇太极改建盛京(沈阳)城,在6年里,明代的“沈阳中卫”城,转变成为清代的国都“盛京城”。《盛京通志》记载,改建后的盛京(沈阳)城,周长九里三百三十二步,四面垛口六百五十一个,敌楼八座,角楼四座,将原有的四座城门改为八座城门。这八座城门中,东面两座为“内治”(小东门)、“抚近”(大东门);南面两座为“天佑”(小南门)、“德盛”(大南门);西面两座为“外攘”(小西门)、“怀远”(大西门);北面两座为“地载”(小北门)、“福胜”(大北门)。盛京(沈阳)城八座城门的名称,统统沿用了努尔哈赤1622年在辽阳建造的“东京城”城门名称。“盛京八门”的名称,体现了汉文化“城市文脉”特征。
http://www.phoer.net 4 d& O+ X+ q! K  @8 l4 T  其二,从皇太极时期的1631年,到清代康熙十九年(1680年)的近50年间,盛京(沈阳)“城市文脉”的标志,便是增设了“八门八关”的“关厢”,形成了“外圆内方”的盛京(沈阳)城新格局。0 R" M; I8 ~* Z; C% A http://www.phoer.net
  其三,盛京(沈阳)城确立为清朝的“陪都”之时,盛京(沈阳)方城内贯通八门的街道,形成了“九宫格”的布局。于是,自清代乾隆年间以来,不少学者对盛京(沈阳)城布局,纷纷发表各自高见,有“坛域”说、“曼陀罗”说、“盖天”说等等。有关专家认为,盛京“陪都”的格局,是由辽金“沈州”、元代“沈阳路”、明代“沈阳中卫”逐渐发展演变而成,经历了“因旧扩城”的过程。后金天聪五年(1631年),皇太极改建“沈阳中卫”城,是对辽阳“东京城”格局的继承和发展。
http://www.phoer.net 8 I& L, v2 `6 G6 K: \5 r( m8 A
http://www.phoer.net % h5 p% W/ U0 r* `+ Q" S; J沈阳故宫建筑,形成满汉文化交融特色
http://www.phoer.net 1 `; v& N; ^$ @. s) A, a  后金天聪八年(1634年),皇太极将“沈阳中卫”命名为“天眷盛京”,不仅提高了沈阳城的级别,还确立了盛京(沈阳)“皇城”的地位。随之而来的,是完善了诸多的都城“典制”,致使盛京(沈阳)“城市文脉”中,涂上了一抹“典制”等城市文化色彩。
http://www.phoer.net 1 h) L- }8 N4 l; {& z& z$ o3 A. ~  沈阳故宫的大政殿,八角重檐攒尖,八面出廊,殿顶黄琉璃瓦镶绿剪边,正中相轮火珠宝顶,殿前对称金龙盘柱,殿内金龙宝座、屏风等等,俨然中原皇家建筑风范。然而,大政殿殿顶八个手拉铁链状的力士,则体现了满族风情。再者,大政殿前两侧雁行般排列的“十王亭”,凸显了满族先祖“八旗围帐”的习俗。
http://www.phoer.net 9 G% \4 Q: Z4 l; a  沈阳故宫中路的崇政殿,既有中原汉代宫殿建筑的韵味,又保持了满族建筑风格。崇政殿坐北朝南、前朝后寝的布局,与大政殿、十王亭布局大相径庭。崇政殿后面的凤凰楼、台上五宫,无论在建筑风格上,还是室内陈设上,均完全突出了满族特色,形成了满汉文化交融的盛京皇宫独有特色。. q0 q- o" B( g2 A+ p http://www.phoer.net

http://www.phoer.net ) _! I2 ~% f0 z9 c& q2 \8 C# ^9 L建造“典制文化”建筑,彰显沈阳都城气派* W  W& ?2 r1 n8 H* P( g http://www.phoer.net
  在提升了盛京宫苑建筑规格的同时,皇太极还强化了盛京(沈阳)的“典制文化”、“礼制文化”建设。" }$ R. Q3 p( M7 N1 i0 x6 M http://www.phoer.net
  清代崇德元年(1636年),按照中原汉制“天子之礼”,皇太极建造了“天坛”、“地坛”,以及盛京皇家特有的满族“堂子”、“太庙”等建筑;清代崇德三年(1638年),皇太极建造了“莲花净土实胜寺”(皇寺)等等。这些“典制文化”、“礼制文化”建筑,将沈阳城以往的地方州郡、军事城镇级别,顿时提升到“天眷盛京”、“陪都盛京”的皇城级别。
http://www.phoer.net + y: w/ J) b+ V0 Y  与此同时,皇太极还注重了盛京(沈阳)的“官制文化”。后金天聪六年(1632年),效仿汉制,皇太极设立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之后,皇太极又在盛京(沈阳)相继设立了“理藩院”、“都察院”,并在沈阳故宫前大街左右,分别建造了两院衙署。后金天聪十年(1636年),皇太极扩充了天聪三年设置的书房“文馆”,还设立了国史院、弘文院、秘书院,史称“内三院”。
http://www.phoer.net * w7 P9 F9 y  R8 Z  皇太极明文规定,国史院掌管“汗诏文旨”,撰拟起居、用兵、行政文书、考察文典表,以及编录收藏册表、礼聘、实录;弘文院职掌注释历代善恶例令,颁行吏令等;秘书院职掌国人奏章、异邦礼表、文武百官敕书、祭祀文书等等。皇太极完善国家内务法制及“典制文化”、“官制文化”,为顺治皇帝入关迁都北京,奠定了进一步“汉化”的典制基础。3 F- f* Q$ R/ c! C9 b+ M4 ` http://www.phoer.net
  清代顺治皇帝入关,尊盛京(沈阳)为北京都城的“陪都”之后,在“陪都”盛京(沈阳)设立了“盛京内务府”,户、礼、兵、刑、工“盛京五部”,“奉天府”、“镇守盛京等处将军”(盛京将军)等衙署、官职,显示出沈阳在清代的特殊地位。由“陪都”特殊地位派生的盛京“典制文化”及“城市文脉”,积淀了沈阳独具一格的“陪都文化”宝贵财富。# N! O3 Z3 d! ~% h# E http://www.phoer.net

http://www.phoer.net 2 E9 x" t5 y8 w! N! s! V! p“八门八关”,奠定清代沈阳城垣格局  ^9 L' B) g1 {- x" g6 f% R* {0 p http://www.phoer.net
  《清通典》卷十记载:清代顺治皇帝统一中国之后,尊盛京(沈阳)为“陪都”。这是皇太极将沈阳升格为“天眷盛京”国都之后,清代第二任皇帝对沈阳的再次“钦定”。
http://www.phoer.net ( U- _) U& k  J/ c2 v  清代康熙十九年(1680年),康熙皇帝再次将“陪都”盛京(沈阳)扩建成为“八门八关”,形成了内城方、外城圆的“内外城”格局,使清代的沈阳城市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盛京通志》记载,盛京“关厢”(外围城墙)为夯土城垣,总长为32里48步,墙高七尺五寸。外围城墙上的八座城门,与内城八门相对应,均称之为“边门”,体现出清朝入关之后,对“陪都”盛京(沈阳)城市发展的关注和倚重。
http://www.phoer.net & I" v4 A! s' j' c% K  扩建“陪都”盛京(沈阳)外城墙之后,不仅扩大了城垣面积,还增强了城市防御功能。清代光绪四年(1878年),沈阳名士缪润绂在《陪京杂述》中写道:沈阳城建造之初,便具有深远意义。有人认为,方城内的中心庙为“太极”;钟楼、鼓楼为“两仪”;四塔为“四象”;八门为“八卦”;外城墙圆形,为“天”;内城墙方形,为“地”;四座角楼、八座敌楼各三层,共三十六,为“天罡”;内池七十二个,为“地煞”;角楼、敌楼共十二座,为四季十二月;每座城门及其瓮城各有三个城门,八座城门总共二十四个城门,为一年二十四节气。
http://www.phoer.net : u) D: V7 o, i# f$ H  其实,清代“陪都”盛京(沈阳)城的规模,是在辽金、元代、明代的旧方城基础之上,由各个朝代逐步扩建、改建而成的,其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直到1625年努尔哈赤迁都沈阳;1631年皇太极改建八门,城内形成“井字街”布局,又于1634年尊沈阳为“天眷盛京”;1680年康熙皇帝扩建“八门八关”之后,“陪都”盛京(沈阳)城的格局才最终固定下来。尽管清代“康乾盛世”之后的200年间,沈阳的经济、文化、人口等,均不断发展变化,但沈阳的城市布局,“陪都”的“典制文化”、“城市文脉”,却始终没有变化。
http://www.phoer.net * ^  e9 @" `; h7 [, @2 h  有关专家认为,解读沈阳“城市文脉”时,必须关注沈阳城市发展的历史悠久性,从中探求其客观发展规律,而不能受到“玄解”的误导。缪润绂先生的“太极生两仪”沈阳城格局说辞,未免牵强附会,仅为见仁见智一家之言而已。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又亮又热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又亮又热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又亮又热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又亮又热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又亮又热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又亮又热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蛇年“最大最圆月”23日将现身苍穹 东野圭吾《雪国之劫》讲述滑雪场的炸弹事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13 08:38, Processed in 0.187200 second(s), 11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