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206|回复: 0

[2018年陈逸飞魏景山《占领总统府》等名作背后

 [复制链接]
源自:澎湃新闻
  9月12日,“历史的回响──上海油画雕塑院现实主义创作研究文献展”在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开幕。走进展厅陈逸飞、魏景山的巨幅油画作品《占领总统府》便如磁铁般吸引着观众向它走去──这是一幅表现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总统府,升上红旗的场面,标志着新中国的开始。这幅作品不仅存在在美术史中,也如同德拉克罗瓦的《自由引导人民》般被铭刻在历史中,成为了对一场历史变革传播最广的记录。
陈逸飞、魏景山,《占领总统府》,335×460cm,布面油画,1977年
  作为《占领总统府》的诞生之地,上海油画雕塑院的此次文献展展出了两位艺术家创作此画时的模特造型照片、创作小稿草图、笔记等众多资料,呈现创作者对作品精益求精的追求。
  上海油雕院院长肖谷对“澎湃新闻·艺术评论”说:“这个展览提示艺术家如何以艺术记录和反应当下时代,上海油雕院作为中国现当代美术史的一部分,老一辈艺术家也都创作有标杆性的艺术作品,这些带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作品的创作思想和方法对当下现实主题题材的创作有怎样的启发?如何以曾经的经验助推未来创作?这些在展览中都有呈现。”
展览中《占领总统府》配合文献展出

以现实主义创作表达时代与生活
  在二十世纪的中国美术进程中,源自西方的现实主义创作观念和方法始终与中国本土现实相结合,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随着风云变幻的社会变革和跌宕起伏的时代变迁,不断嬗变与发展。期间,由于受到不同的时代因素的影响,现实主义创作在中国形成了独特的发展面貌和风格语言,产生了许多脍炙人口、影响深远的艺术作品,具体而生动地反映了中华民族百年来所经历的苦难与坎坷、变革与发展。
周碧初,《新安江水电站》,50×65cm,布面油画,1963年
  创立于1965年的上海油画雕塑院,成立之初创作力量就非常强,尤其在1970年代至1980年代中期,油雕院现实主义艺术创作达到一个高峰,创作人员既响应国家的主旋律同时又研究艺术的自身规律,在大量创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索,逐渐形成了属于自身的一些艺术风格特征,产生了一批可以代表这个时期中国美术创作水准的优秀作品。
  《雨花台烈士纪念雕像──北殉难处烈士纪念像》高1000 cm花岗岩1978年 王大进、王志强、吴慧明合作设计稿《英勇就义》
  但此次展览并未聚焦于某个时代,而是以“溯源:西学东渐”“激变:宏大叙事”“返正:本体探究”三个板块,引出作品讲述时代和思想的变迁,也从作品风格和艺术追求的微妙变化中展示政治氛围的变化。
  “溯源:西学东渐”部分回溯二十世纪前期和中期中国现实主义艺术实践和探索,以上海油雕院第一代艺术家、也是中国现代美术的先行者周碧初、张充仁、俞云阶、李枫及陈道坦等艺术家为例,探讨源自欧洲的学院派古典写实艺术技巧、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如何与中国本土经验相结合,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现实主义创作脉络和面貌。
俞云阶,《笛声》,60×80cm,布面油画,1958年
  从1965年上海油画雕塑创作室成立至1978年间,油雕室不仅承担了上海的许多政治性、主题性绘画、雕塑项目,还参与、完成了全国的一些重要纪念性艺术工程。尤其是1970年代,油雕室创作人员在积累了大量创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在当时盛行的革命历史题材和主题性创作中,不断探索研究,逐渐形成了自身的一些艺术风格特征,“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形式的民族化”等文艺创作思想在油雕院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作品中得到了深刻的领悟与创造性的运用,产生了一批可以代表这个历史阶段美术创作水准的经典作品。这些既响应国家的主旋律同时又研究艺术自身规律的创作实践。在今天保存下来的油雕院艺术作品和文献中可以看到,即便是在“红光亮”创作思想唱主导的特殊年代里,有些作品仍然很难得地体现出艺术家对于艺术规律的尊重、对艺术和人性真实一面的追求与表达。
  《毛主席纪念堂雕塑──建设祖国》原作尺寸800×400×1000cm仿花岗石1976年 李唐寿参加制作
  1976后以后,伴随着不断涌现的时代潮音,中国美术界产生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变化,出现了各种新的艺术现象和思潮,其中现实主义创作在逐渐摆脱了过去的意识形态教条思想指导后,也回归艺术自身,回到对艺术本体的探究。艺术家面向现实生活,感应心灵的召唤,精研艺术的语言,拓展既有的观念,产生了一批在当时具有很大影响力的现实主义风格作品。
陈逸飞在《踱步》前留影
  “返正:本体探究”章节展现了1978年至1980年代中期上海油雕院现实主义创作的变化和发展,以及时代变革给现实主义创作带来的新的生命力。
哈定《待考》76×97cm纸本水彩 1983年
俞晓夫《我轻轻地敲门》160×150cm 布面油画 1987年(第一稿画于1984年)
夏葆元《部长与我》186×120cm 布面油画 1986年
  在上海油画雕塑院理论研究室主任江梅看来,之所选择“现实主义”的视角做本年度的文献展,是因为现实主义是20世纪中国艺术的重要方向,并在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特征。上海油雕院的历史虽开始于1965年,但第一代老先生也是中国第一代留学西方的艺术家,可谓中国现代美术先驱者,在梳理上海油雕院历史时,发现始终与中国现实主义题材创作相吻合,通过这些作品也看到中国现实主义题材创作的变化和发展,也看到中国社会的变迁。
邱瑞敏,《朦胧大地》,130×140cm,布面油画,1985年
目前坐落于上海淮海路张充仁《起来》像落成过程

以女艺术家专题,记录时代语境中的女性视角
  上海油雕院自建立以来,女艺术家的创作就是油雕院整体艺术实践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无论是在集体主义风行的年代,还是改革开放后个体意识觉醒、女性意识复苏的年代,她们的创作始终与时代的发展同步,有些甚至活跃在时代的艺术前沿。在此次文献展以“时代语境中的女性视角”专题板块,是首次将上海油雕院的女艺术家以群体的角度纳入关注和研究的视野,通过集中展现她们的创作实践,来发现其中所特有的女性视角与方式,凸显她们的艺术才华以及对中国美术的贡献。
刘耀真,《刘胡兰》,110×91cm,布面油画,1978年
  在历史上,女性艺术家往往会被埋没,但在1980年代中期前上海油雕院现实主义创作实践中,女雕塑家应芊芊、卢琪辉、吴慧明与女画家宋韧、刘耀真、任丽君的代表性作品及相关文献,体现在建院前后、文革之中以及改革开放后的不同时代语境里,她们创作中所显现出来的时代共性与个人特点。
卢琪辉,《高原晨曦》,铜,1985年
  其中雕塑家卢琪辉、吴慧明的丈夫也都是知名艺术家,他们互相的作品也均有踪迹可循,比如方增先创作有大量少数民族人物的水墨作品,卢琪辉亦有《高原晨曦》等很多藏族题材雕塑,从一些照片文献中,也可见他们一同赴藏区的踪迹,此次展出的《牧驼人》便是卢琪辉藏族题材的创作。从他们的作品中,不难看出,虽为生活的伴侣,但创作的趣味仍有所不同。
  邱瑞敏曾在接受“澎湃新闻·艺术评论”(www.thepaper.cn)采访时说到:“以前我为她(吴慧明)做过模特,她也为我做过模特,一个单位,比较有共同的语言,比如吴慧明搞雕塑的时候,我会帮她放大,艺术有一种相互的感染力,我们小孩从小就在油雕院长大,潜移默化中他看到作品也会有体会、并且发生探讨。”
吴慧明《启》玻璃钢 1983年
  事实上,她们在不同历史时期完成的这些代表作──有反映国家建设和革命历史等题材的,也有属于新时期以来的“伤痕美术”“生活流”“乡土现实主义”的,其中的有些已成为美术史上的经典图像。
  在展览中回看1980年中叶前这些洋溢着鲜明而浓郁的时代气息的绘画、雕塑作品及相关文献史料,已不仅仅具有美术史研究的价值,某种意义上,还可以作为了解与研究20世纪尤其是20世纪中后叶以来中国社会历史变迁的一个重要视觉参照。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水晶猪猪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水晶猪猪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水晶猪猪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水晶猪猪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水晶猪猪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水晶猪猪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故宫文创中心正式落户平遥古城 成公务员面试热点 故宫中秋节打造爆款月饼 朕的心意全民笑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6-2 12:34, Processed in 0.187200 second(s), 9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