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19004|回复: 1

[篆刻·雕塑工业4.0时代版画如何转型

 [复制链接]
第四代工业浪潮之下 工业版画的进与退
源自:雅昌艺术网
⊙作者:洪镁

  早在在1984年做毕业创作时,湖北美术学院版画系教授张广慧就做了工业题材,“当时做这组作品的时候,我在工厂里待了几个月,在工厂的环境里写生、创作。那个时候,那种热火朝天的场面,有人和机器的关系,有人和社会的关系,有群体和时代的关系,它很容易就能够截取一个画面映照工业的环境”。
  现在,张广慧住在武汉市周边的一个新型工业区,附近工业区和工厂片区的场景已经和24年前截然不同。“那里一个烟囱都没有,也看不到大量的人流,在这样的工业场景中,已经没有了严格意义上的工业群体”。
  这样的时间差,是工业版画在面对与以往迥异的工业环境的困惑,更具体地说,也是“中国工业版画三年展”在经历了前两届对工业版画的历史梳理后,开始面对社会现实来选择符合当下的工业版画的困惑。
  “纵观半个多世纪的中国工业版画发展史,人们已经习惯于从题材内容方面去认识其存在的合理性。然而如果结合当代愈显理性、抽象的工业景观,就不难发现传统的版画样式更有利于表现蒸气电力时代的文明景象,能够带给观众关于逝去年代的诗意畅想;而立足版画概念所生成的综合作品形态,则是通过多样化的材料和手段匹配方式,以研究性和思想性的美学气质表现了艺术家对后工业时代社会状况的深切凝视,其中包括人类作为生物个体与工业文明如何依存、便捷生活与心灵异化、人工智能与精神家园等严肃的思想议题。”正像是担任“工业4.0:转型的力量──2018中国工业版画三年展”总策展人的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苏新平所谈到的,如果仅从题材来与工业版画的概念相对应,两者的直接关联早已悄然割裂了。

  “工业4.0:转型的力量──2018中国工业版画三年展”展览单元“记忆与未来”展出作品
  卢波·阿特那萨夫《线圈I》铜版 60×103cm 2010

  “工业4.0:转型的力量──2018中国工业版画三年展”展览单元“记忆与未来”展出作品
  谢应云《温暖的记忆 NO.10》丝网版 140×90cm 2017

工业版画的高潮与落寞:时代之下,经济与政治的合力
  在中国工业版画的发展历程中,版画家、中国工业版画研究院院长宋恩厚不仅具有创作主体、创作题材的典型性;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创作热潮,以及80年代随后十多年的工业版画发展高潮中,他也是一位重要的实践者与领导者。
  宋恩厚参与到版画创作中是偶然的。1956年宋恩厚随中国重工业部建筑局第一工程公司从哈尔滨调职至武汉钢铁厂参加工程建设,在完成生产之外,也要画连环画、宣传画和壁画从而配合宣传任务。
  “为什么后来会落实到版画上呢?59年我们国家支援古巴,群众要抬着卡斯特罗的画像游行,所以基层就抽调了几个画画的积极分子来集中做卡斯特罗画像。把人集中起来之后发现大家水平不一、手法不一,画出了各种各样的卡斯特罗;但是第二天电视台就要来拍摄了,怎么办呢?正好那时候中央美院华东分院也就是杭州中国美术学院的前身有两位年轻老师过来工地适应生活,就叫来了他们和我们一起做。两位老师听了我们的要求,说这个简单啊,我一听高兴得不得了,马上拉了十整张大夹板来给他们,他们说一张就够了不用这么多。一会儿的功夫就把卡斯特罗在加勒比海上的形象画出来了,我们抽调的十几个人就轮流在木刻版画上印,一晚上下来完成40多张,我开始对版画有兴趣了”。

  “工业4.0:转型的力量──2018中国工业版画三年展”展览单元“记忆与未来”展出作品
  许奋《扣Ⅲ》铜版 60×45cm 2016

  “工业4.0:转型的力量──2018中国工业版画三年展”展览单元“记忆与未来”展出作品
  杨锋《东门,西门南门,北门》铜版 160×120cm 2006
  适逢任职于湖北省文联工作的周韶华当时在武钢工地上适应生活,并住在宋恩厚家,“我就跟他说我想试试做版画,他非常支持我,并且他那刚好还有一套刻刀、一些版画资料,就拿给了我,这以后我就开始走上了版画的道路。”宋恩厚用刻刀记录自己最熟悉的、最感动的工地生活,增产节约、防火防盗,“我把这些都画成小画刻出来印,领导鼓励加上老师支持,我的劲儿特别足。那时候的出发点不是想要当个艺术家,而是当时的宣传需要刚好符合自己的兴趣”,因此后来宋恩厚被称作“黑板报走出来的画家”。
  宋恩厚的这段记忆,正是中国工业版画的早期开端下的一段往事。自新中国成立起,大批专业美术工作者奔赴建设一线,深入工业生活、激情创作,在他们的影响下,一批又一批工人版画创作群体在各大建设工地迅速成长起来。
  与国家工业建设同步,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国工业版画进入发展的兴盛时期,出现了大量工业题材的优秀版画作品,工人版画创作群体如北大荒版画创作群体和武钢工人业余版画组在80年代中后期受到了中国美术家协会和中国版画家协会的重视。仅在1984年第5期的《美术》杂志工业版画专期中,刊发9篇文章及20多件作品;90年代,所有艺术形式中被赋予研究院命名的只有工业版画,证明了它曾经的辉煌与兴盛。
  80年代末期,工业版画的概念被正式提出,举办了多个工业版画展。1991年,武汉成立了中国工业版画研究院,工业版画理论也开始得到发展。然而90年代到2000年,工业版画淡出大众视野,创作主体也悄然转变,工人群体在工业版画创作中的比重逐渐降低。

前路难且远:从工业题材的版画到工业版画
  这样的转变背后是时代的变革。9月7日开幕的“2018中国工业版画三年展”也捕捉到了这种变化,策展团队选择了用“工业4.0:转型的力量”作为主题,来讨论在工业转型背后,工业版画做出的、或者说应该做出的回应。
  “工业1.0”是蒸汽时代,“工业2.0”是电气化时代,“工业3.0”是信息化时代,“工业4.0”则是智能化时代。伴随着新的工业时代开启,我们原来熟悉的工业形态、工业生活、工业物象以及熟悉的表现形式、表现方法乃至审美习惯也随着新的工业时代的推进在发生转变。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们如何来界定工业版画?如何区分工业版画与工业题材的版画?这也成为了“2018中国工业版画三年展”的争论焦点之一。
  “2018中国工业版画三年展”策展团队成员夏梓认为时代背景之变对于创作者的影响是深刻的,“‘工业4.0’时代的到来,意味着与传统工业版画对应的图景已经逐步淡出人们的视野,而智能工业也正以一种无形的方式浸入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无形’导致传统思维惯性中的‘工业现场’不复存在,不少作者因创作源头的‘丧失’而遭遇瓶颈”。

  “工业4.0:转型的力量──2018中国工业版画三年展”展览单元“智能工厂”展出作品
  郭万林《向上的动力》绝版套色 70×100cm 2017

  “工业4.0:转型的力量──2018中国工业版画三年展”展览单元“智能工厂”展出作品
  吕昊霖《有序的无序状态—5》铜版 60×100cm 2018
  但是在关山月美术院学术部主任张新英看来,工业版画应该有更宽泛的概念。在这些作品中能否看到对于社会发展进程的直接记录和集中展示,是判断作品是否为工业版画的核心依据。“首先,‘工业4.0’让工业产业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让工人生活和生存状态发生了什么样的转变,第四次工业浪潮里个体价值观的变化,是工业版画最直接最浅层次需要关注的地方。其次,怎样从社会学的角度、艺术作品作为社会的文献记载的角度,去表达工业引发的社会转型和人们对其认知方式的改革和运用艺术手段传达的价值观念?第三,‘工业4.0’所引发哲学思考如何体现?”
  然而这样的表达诉求显然并不容易实现。“表现智能化时代的变化是紧贴时代的需求,但是我们目前的工业版画更多的是机械化时代的表达,智能化在创作中不太容易表现。当然我们可以延伸版画的概念比如说复数性概念中去拓展,深入了解以后找到合适的当代表达形式和广泛媒介。比如说画家刘启敏就是用素描和版画很好地表现出高速路的现代感;劳家辉也用素描和喷绘的方式表达了一种电子虚拟图像的感觉。所以如何用概念的拓展和既有的工具体现出当下最鲜明的时代,这需要艺术家走出书斋,进入到对于工业阶层包括工业形态之中,获得真切的认识,找到能够体现这个时代的表达方式”。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镜花水月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镜花水月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镜花水月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镜花水月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镜花水月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镜花水月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阜昌元宝机雕假母钱与真母钱互证之九 周广宇当代抽象水墨作品展(第二回)在京开幕
2# 四姑娘山
 水晶猪猪 发表于: 2018-9-20 10:04:00|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工业4.0时代版画如何转型

源自:中国文化报
⊙作者:严长元

谁知盘中餐(版画)68×103厘米 2017年 墨建杰

未尽航程·2016(版画)66×100厘米 2017年 胡贤武

  《小燕子》的儿歌曾这样自豪地唱道:“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到这里……我们盖起了大工厂,装上了新机器,欢迎你长期住在这里。”如今,烟囱遍地、热浪滚滚的早期工业现象已然远逝,封闭空间内机器人代替了人工参与作业,自动化生产线旁孤独的工人形影相吊……经历了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2013年,德国政府提出人类进入了工业与信息通信技术深度融合的“工业4.0”时代。
  9月7日至10月7日,由湖北美术馆、中国工业版画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工业4.0:转型的力量──2018中国工业版画三年展”在湖北美术馆举办。展览共展出145位(组)艺术家的204件作品,涵盖各个版种,并有少量实验性的版画作品,分为“记忆与未来”“智能工厂”“工业有声”三个部分,从工业与集体记忆、新兴工业的视觉叙事、工业转型与未来畅想等方面,呈现了当代人对于转型时期工业形态、版画艺术以及社会发展的观察与体味。转型必定包含着痛苦,同时也预示着希望。本届湖北工业版画三年展可看作转型期社会现象的艺术缩影。

工业版画的今昔
  新中国成立初期,随着大批美术工作者奔赴工业生产一线,一批以产业工人为主体的工人版画创作群体在全国各大建设工地迅速成长起来。版画作者生动刻画了工业建设一线的热血图景,传达出广大劳动者齐心协力、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也是在这一过程中,他们总结工业生活与实践中的经验,积极探索画面的形式美、色彩美、构成美与抽象美,为中国工业版画有效记录了一段独特的集体记忆的视觉叙事。1989年,在中国版画家协会发起举办的“首届中国工业版画展”上,“工业版画”概念被首次正式提出。随着1991年中国工业版画研究院在武汉成立,相关展览与活动不断涌现。可以说,中国工业版画是伴随着新中国工业的足迹而兴起与发展的。而随着时代的潮起潮落,中国工业发生了巨变,工业版画亦历经高潮、偏离与重建的过程。
  曾是武钢子弟的湖北省美术院院长肖丰说,今天的工业题材版画与当初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工业属性有所消减,“当初是产业工人操作版画,充满着他们内在的精神满足和自豪感,比如表达钢铁结构,工人有一套自己的办法和语言,在生活的小情趣和钢铁大结构之间构成微妙的程式。”当然,大量专业力量介入后,工业版画在语言、技巧等方面得到了丰富和提高。
  “围绕着1957年建成的武汉长江大桥,上世纪50年代国内就产生了一大批绘画作品。”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殷双喜举例说,大型工业建设对艺术发展有过深远的影响,而对于中国美术界来说,工业题材还有另外一个意义,即自我改造,中国艺术家通过写生创作,到工厂、矿山、水库建设工地一线,深入生活、激情创作,并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从传统绘画向现代绘画的转型。“我理解的工业4.0其实质是产业升级换代,从手工业到机械化到自动化再到信息化,这是经济的转型。从版画艺术创作来说,要完成传统到现代的转型,这里隐藏着对于现代性的认识。”殷双喜说。
  今天工业4.0时代的到来,意味着与传统工业版画对应的图景已逐步淡出人们视野,而智能工业也正以一种无形的方式浸入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传统思维中的“工业现场”不复存在,不少作者因创作源头的“丧失”而遭遇瓶颈。但新的时代产生了新的工业方式与生活方式,实则也促成了一个无限放大后的工业现场,虽然其中的诸多问题不可回避,但也正需要今天的人们在承继传统工业版画精神的基础上做出冷静观照。

工业版画三年展的路径
  中国工业版画三年展是湖北美术馆的一个展览品牌,一直延续着讲好中国故事、打造中国工业版画艺术精品的思路,其主题从“工业叙事”到“工业在场”再到今天的“工业4.0”,一个明显的变化是从最初的工人群体参与到如今专业画家介入,其关注度越来越大。“三年展能与时代发展、工业文明同步,更彰显出承袭传统、前驱当下的艺术担当,本届三年展由于专业院校的强势加入,更充分展现出其多元融合、学术探讨的深度和艺术家参与的广泛性。”见证了3届三年展的资深媒体人李法明说。
  “反映工业产品进入生活的版画作品在这个展览里是比较突出的。我们实际上分享了生活中很多与工业有关的场景,强调城市提升、进入到新工业形态等现代工业产物的影响。”工人家庭出身的版画家张广慧表示。武汉美术馆馆长助理宋文翔则从叙事方式、图像转化、观念表达三个方面来概括本届展览所体现出的工业4.0转型。
  工业4.0时代,中国工业版画三年展是否要转型,也成为美术界一些学者所关注的问题。该展从最初面向全国工业版画群体征集作品,到后来各大学院及职业艺术家有效介入,可以说,在收获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与支持的同时,也引发了工业化进程、现代化社会变迁过程中更多深层次文化思考与碰撞。合美术馆执行馆长、美术评论家鲁虹把它比喻为“戴着镣铐跳舞”,因为工业题材、版画复数性等因素,三年展要持续推进非常不易。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杰说,正是因为有了这一品牌,发掘优秀版画家及作品,并给予一些正在萎缩的版画创作群体关注和支持才得以实现。
  “进入新时代,如何在新的语境下解读与发展固有的艺术样式,面对一系列社会巨变以及伴随其间的工业转型,如何实现传统文化价值与现代生活的有效对接,正是中国工业版画三年展将持续关注与推进的课题。”本次展览的学术主持、湖北美术馆馆长冀少峰说。

版画的当代发展
  如果说,早期工业版画主要是按照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求而设定的工业类题材作品,那么,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全国的学院系统对版画概念的研究和实践不断深入,极大拓展了版画的表意空间和观念层次。版画的艺术形态甚至突破了纸材限定,向着装置、影像等多媒介领域发展。“这表面上似乎是艺术家们标榜先锋和实验的学术性探索,与社会现实毫无关联,但实际上这恰恰代表了艺术家对于改革开放以后整个社会从经济、文化等全方位大转型的敏锐嗅探。”本次展览总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苏新平说。在本届展览上,一些实验性的作品反映了学院派艺术家对于这一现象的思考和回应。“从艺术策展和批评的角度来说,只有具有更宽容的精神,才能更广阔地去拓展艺术的媒介领域。”关山月美术馆学术部主任、策展人张新英对此予以肯定。
  《美术》杂志副主编盛葳说,该杂志50年代发表的梁永泰黑白木刻《从前没有人到过的地方》,曾引发近一年的争论,画面描述的是在从来没人到过的两座山中间,架起了一座铁路桥,有人说它不符合工程学,有人说不实用,从而引发了关于现实主义的讨论,以及当时被我们所忽略的早期工业版画未来主义的倾向。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青年评论家胡斌说,工业制造中的智能化在创作中不太好表现,不久前中央美院的学生用素描和喷绘的方式表达了一种电子虚拟图像的感觉,体现了概念的拓展和如何用既有的工具体现当下的实践。他认为,艺术家需要走出书斋,深入认识工业形态,并找到一个贴近时代的表达方式。
  每一次艺术的重大变革都是来源于生产力的发展引发的变化,正如第二次工业浪潮与现代艺术发展,第三次工业浪潮与当代艺术发展,工业4.0将引发什么转变?本次展览还引发了大家在哲学层面的思考。张新英举例说,现在的无人机、无人驾驶汽车和全自动控制生产线和取代人力的机器人,都大大提高了生产力,使人从劳作当中解放出来,但这也恰恰提出了非常严峻的社会问题:如果某一天无人成为了常态,人的位置在哪里?中国工业版画研究院院长宋恩厚表示,我们原来熟悉的工业形态、工业生活、工业物象以及熟悉的表现形式、表现方法乃至审美习惯,或将随着新的工业时代的推进而发生变化。无论是工业的“信息化”“数字化”还是“智能化”,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化体现。我们的艺术表现新的工业时代,其核心还是要表现“人”、表现人的创造力。虽然艺术表现的客观生活在变,但是,艺术创作的规律没有变,只有遵循艺术创作的规律,才能守正出新、行稳致远,不会在纷繁变化的时代面前感到困惑、迷失方向。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5 21:08, Processed in 0.296401 second(s), 11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