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查看: 111041|回复: 584
 脆裂性打击 发表于: 2019-12-30 23:52:57|显示全部楼层|阅读模式

[新冠肺炎武汉解封一周年:致敬英雄之城 不负来时之路

 [复制链接]
  2020年,武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伴随着过年开始四处扩散蔓延,由于人传人的特性,加上春运探亲人员流动密集的难题,卫生安全问题令人不容乐观!我们目前所知的情况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原处源头是在武汉市。
  不过令人遗憾的是最早发现的武汉新型冠状病毒时是在去年12月份,而目前大规模的爆发已经过去了一个月,也就是说,潜伏期的那群人已经随着春运的返乡客流已经奔波到全国甚至世界各地。

〓 相关链接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脆裂性打击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脆裂性打击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脆裂性打击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脆裂性打击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脆裂性打击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脆裂性打击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原滋缘味 发表于: 2021-4-8 00:46:09|显示全部楼层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重回武汉:关停的医院、推倒的隔离与搁置的摆渡车

源自:新京报
原文标题:重回武汉:那些关停的医院、推倒的隔离与搁置的摆渡车

349d-knipfsf2648356.jpg
4月2日,湖北武汉,医生何平与护士胡娟娟站在协和医院西院区内。这里在封城期间被划为新冠肺炎定点医院,如今这里已恢复正常门诊。新京报记者 郑新洽 摄
  庞益兵第四次跨上摆渡车,用力地踩了几十脚油门,发动机仍无反应,他终于放弃。一年以前,这台摆渡车曾在火神山医院工地附近来回疾驰,不停歇地拉载着建筑工人。火神山关门了,摆渡车也插上了“牛骨头”的广告招牌,仿佛知道自己完成使命,不再动弹了。
  半个月前,医生何平见到了重返武汉的援鄂医护,彼此都觉得做了一场过于真实的大梦。他们曾并肩作战的隔离病房已正常开放,当初连夜砌起的隔离被推倒、打穿的墙洞用两个柜子堵了起来。
  武汉封城那日,胡守淳正在低烧,庞益兵接连收到食客退订酒席的电话,尚黎明眼前繁华的二环一下子空了,何平感觉疫情走向不明,前途未卜。
  武汉解封那日,胡守淳仍在病房,自由陡然变得触手可及,他想“像狗子一样奔出去,在地上打滚”;庞益兵载儿子经过火神山,将车窗牢牢关死,不再想看见它;何平的通勤路再次变得拥堵,她头一次觉得,堵车也不错。
  武汉慢慢回来了。
0497-knipfsf2648355.jpg
4月2日,湖北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医生何平与同事们在疫情期间所使用的对讲机,当时手机不方便携带进入新冠肺炎隔离病房。新京报记者 郑新洽 摄
  忘不了的封城记忆
  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12楼西,耳鼻咽喉科病区。走廊的尽头是一个阳台,晾晒着患者的衣物,不时有患者拉伸肢体,眺望远方的楼群。
  若非呼机上残留着反复消毒的白色痕迹、微信群里仍每天收到新冠康复者的问好,护士胡娟娟会觉得去年的疫情就是一场梦。在“梦”里,这个病区被严格封闭,穿戴三级防护才能进入,上百名新冠患者在此住院,他们不能离开病房在走廊上转悠,常常站在房门内,从玻璃窗里向她张望。
  从外表上看,面色红润、活泼健谈的胡守淳,压根不像从鬼门关回来的人。4月的武汉多小雨,胡守淳出门吃饭,懒得打伞,身体健壮得很。这个65岁的武汉人,曾是12楼西的“熊猫患者”,家中存放着一沓当时的胸片、化验单、住院单,记录着他在耳鼻咽喉科病区、ICU乃至妇产科病区住院的经历。
  2020年1月23日,湖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通知,暂停省内进出武汉的客运航班、旅客列车、客运汽车、客轮,成为标志性事件。封城期间,武汉累计报告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的数量,从1月24日的572例,增长为4月8日的50008例。这座九省通衢的热闹城市头一次停摆,将一切精力投诸于疫情应对。
  胡守淳出现症状正是武汉封城前后。但无论是自己的病情还是武汉的疫情,他都没往心里去,觉得自己只是感冒。
  他是没有见到出城高速上乌泱泱的车,全是急着离开武汉的人。封城一早,出租车司机老袁一连接了三单,第一个客人要去孝感,他担心出了城回不来,但对方哀求他“救命”,他答应了,高速上全是车;第二个客人要去武昌站坐火车,但其实车站与机场都已停运,即便到了站人也出不去;第三个客人骑在一辆共享单车上,见了他,扔下单车就扑过来。只要能离开武汉,出多少钱乘客都愿意,有同行一趟拉了1500元,是正常价的5倍。
  配送员尚黎明发现二环内一下子安静下来。配送点的附近是武汉最知名的两所医院,同济与协和,医院对面是最繁华的商业广场,往日总是车水马龙,从没有这么冷清过,他分析,一部分人已离开,另一部分留在家中,不敢出门。有两名原本要值班的同时,当日就离开了武汉。街头巷尾的餐饮店都关了,打那天以后,他再也没能在外过早。
  低烧多日不退,1月27日,胡守淳终于去了医院,见到了发热门诊人满为患的景象。他很快确诊新冠,进入12楼西病区。
  他在这里打了5次110,认为医生护士要谋杀自己,拒绝戴口罩、拒绝关门、拒绝配合诊疗、甚至动手打人,还曾脱光了衣服往外跑──这些都是护士事后告诉他的,他入院后很快出现了幻觉,然后失去知觉,唯一记得的只有从ICU醒来时,发现喉咙里深深插着两根管子,呼吸困难,浑身难受,想自己拔了管,早日解脱。
  这场史无前例的“战疫”记忆,仍刻在城市与人们的心中。
9f80-knipfsf2648405.jpg
4月1日,湖北武汉,新冠肺炎康复者胡守淳展示他住院期间与医护人员的合照。新京报记者 郑新洽 摄
  临时客串的定点医院
  早在新冠肺炎还是“不明原因肺炎”时,武汉协和医院综合医疗科主任医师何平就与它打过照面。
  2020年1月8日,武汉协和医院西院收治了首批3名“不明原因肺炎患者”。这是一家综合医院,既没有感染科,也没有隔离病房,由于缺乏硬件条件,3名患者被转运至金银潭医院。那时,武汉的床位已经很紧张,转运之前,何平做好了患者会被金银潭“退回”的心理准备。
  疫情的消息一早就在网络上传开,作为医生,何平的感知比一般人更直接。继参与接诊该院首批新冠患者后,她的门诊病人里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肺炎患者,再过了一阵,人们开始回避医院,门诊的病人少了,与此相对的,发热门诊里排起了长龙。
  为了消化越来越多的新冠患者,武汉市多次新增定点医院。1月25日,武汉协和医院西院也被征用,全院腾空,收治新冠患者。
  何平一直都有了上前线的预感,形势的极速变化仍让她心头一凉,对疾病的未知加重了茫然和焦虑。虽然所有医护都排了班,但大多是口腔、骨科、耳鼻喉等毫不相干的专业,没人知道新冠到底是一种什么病,该怎么治。腾空病房时,病人不理解院方突然的“逐客令”,不甚配合。护士们则忙着重新布置病区,焦头烂额。
  1月27日,首支援军北京援鄂医疗队抵达,驱散了一些何平的焦虑。这支队伍集结了北京市多家三甲医院呼吸、重症、感染等专业的医护,其中不乏SARS疫情的亲历者,抵汉后一日未歇,实地考察、出具分区改造方案,1月29日启用了首个隔离病区,何平与北京的医生一起进入病房,收治新冠肺炎患者。
  武汉各个定点医院都在经历这样的变化。国家卫健委相继向武汉派出多批专家,指导病区改造、参与一线救治。短短4日间,30支外省医疗队的四千多名医护进入武汉,开展支援。
  一边是改造,一边是新建。封城后,武汉确定参照北京小汤山经验,新建火神山、雷神山两家专门收治新冠肺炎的定点医院。庞益兵的家离火神山只有4公里,开车不到10分钟,他无意间闯入工地,成为了一名摆渡人。
f594-knipfsf2648406.jpg
4月2日,湖北武汉,庞益兵站在已经封闭的火神山医院外。新京报记者 郑新洽 摄
  几万元的食材打了水漂 厨师当起摆渡人
  庞益兵原本是去处理菜的。
  他是土生土长的蔡甸人,有一手好厨艺,在自家的院子里经营农家乐。年关将近,他接了60桌酒席的订单,封城之前,忙着屯购食材。
  庞益兵比胡守淳更不在意疫情。去买菜的时候,市场老板提醒他,疫情这么重,还买这么多?当时餐饮业与堂食未管制,他心想,年总要过,婚总要结,饭总要吃,不影响。按原计划屯了4个冰柜的鸡鸭鱼肉,满车的蔬菜,几百斤莲藕。
  封城公告一出,退单的电话就打来了,再过几天,饭馆不让经营了,三四万的食材成本彻底打了水漂。农村做生意讲究一份人情,不兴订金,成本全部自己承担。庞益兵舍不得看菜烂掉,打算捐给附近的养老院,经过火神山工地时,对于疫情模糊的印象顿时清晰起来。
  为了加快进度,火神山聚集了几百台大型机械和几千名外地工人,彻夜作业。工人们都有车,但为避免堵塞工地入口,车只能停在两三公里外的卡口处,人徒步进出。看着街上摩肩擦踵的工人师傅,庞益兵觉得累人又耽误进度,倒了摆渡车上的菜,开始载运工人。
  摆渡车的载运空间不到2平米,最多的一次拉了17个成年男人。从早到晚,拉着人货一天跑上百十来趟,这台600元买回的二手车意外地争气,没有掉过一次链子。庞益兵最担心的是中途没油,有一回正巧拉了个提着汽油的师傅,听说他是志愿者,把油塞给了他;还有人会给他口罩──汽油和口罩,是他当时最缺的东西,就像火神山最缺的是时间。
  就在反复摆渡中,他看着火神山一点点长个子,最终建成的模样,和他想象中高楼大院的医院大相径庭,开诊后,他便不再去了。
  封城期间,尚黎明每天开着车穿梭于大街小巷。
  最开始,尚黎明没太注意到那些特殊的包裹:有吃的喝的,也有口罩、护目镜等医用物品,收件人填得很泛泛,有“白衣天使”、“护士姐姐”,还有“任何有需要的医护人员”。随着疫情发酵,包裹越来越多,有时占了整个库存的3成,他反应过来,将这些爱心包裹作为重点货物,每天优先配送。
  物资有个人寄的,也有民间机构寄的,有国内也有国外的,有时他会打过去询问信息,有时会接到寄件人的电话,问他物资送到没,口音天南海北。还有一次,一个河南郑州的市民不知从哪打听到他的电话,提出给协和医院捐赠一批女性专用的经期裤,他帮忙对接了,物资运来时,足足装了两大车,价值20多万。
  这种事情他只在新闻里见过,真正发生在身边,有种不可思议的感觉。
  除了往医院配送爱心包裹,他还给普通市民配送生活物资,一开始能送到家门口,后来送到小区楼下。配送点人手不够,总要送到晚上才能收工,街上的店面都关了,他靠公司送来的自热饭果腹,吃腻了就换个口味。那两个月,他几乎不与同住的父母接触,进门前先用消毒液将全身上下喷一遍,钻进房间后才敢脱口罩。
  他在武汉生活了近30年,这个城市总是处于热火朝天的变化之中,听得最多的是车来人往的噪音,这两个月,他突然听清了城市上空的鸟叫。
c7fa-knipfsf2648449.jpg
月2日,湖北武汉,庞益兵在疫情期间蹭驾着这台摆渡车在火神山医院工地附近拉载建筑工人。如今,这台摆渡车插上了“牛骨头”的广告招牌,不再动弹了。新京报记者 郑新洽 摄
  4
  穿越无人之街
  每一天,何平要穿越长长的无人之街。
  从家到协和西院,正常通行时间是1小时20分钟,现在变为20分钟。有一回,何平一边开车,一边和北京队的医生通电话,不留神闯了红灯,再一看,街上没车也没人。还有一回,她去一位老教授家取捐赠物资,以往繁华的街区悄无声息,街灯都灭了,夜色中,唯有她的车灯亮着。
  病区开放没多久,50张床位就住满了。头半个月,每个人心情都不好,入院患者大多病重,病房里条件也有限,一连几天出现了死亡病例,他们专门开了一场病例讨论会。武汉的病例仍在增加,有一天,病区白天出院了10个患者,晚上就收进11个,值班医生应接不暇,北京队的医生臧学峰从驻地赶来救场。年轻人没觉睡也很精神,脚下踩着共享自行车,嘴里哼着“我像风一样自由”,还举着手机拍了个小视频,让她感觉轻松了一点。
  医疗资源的跟进,减轻了先批定点医院的压力。2月3日、2月8日,火神山与雷神山相继收治患者,通过改造现有设施,武汉增加了14家方舱医院,分流病情较轻的患者,人等床的现象逐步缓解。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的病情也日渐好转。胡守淳在ICU住了近半个月后回到了12楼西,是当时病区病情最重的患者。他胃口不太好,吃不下饭,喝不下营养素,当时的病区主任丁新民吓唬他,不喝就弄回ICU插管──那是他打死也不愿意的事。丁新民走了,他向护士求情,想少喝一瓶,护士总是搪塞他,喝完这瓶再说。就在这种半凶半哄的照顾下,他的病情逐渐稳定下来。
  为了患者能早点好,医生护士们想尽办法。给他们理发、洗澡,帮他们寻找失联的亲人,从外面给他们带热干面、水果、春天的花,病区还建了微信群,医生都在,随时为患者答疑解惑。
  何平上下班途中,会经过几栋高高的建筑,外立面巨大的电子屏幕上,一开始打着“武汉加油”,当时疫情形势紧张,她看着那四个字,心情沉重;后来,出院患者越来越多,病区渐渐空了出来,屏幕上的字变成了“武汉必胜”,她觉得轻松多了,有一次将车停在马路中央,去拍绿化带中盛开的鲜花。
  随着疫情的控制,方舱医院逐步休仓,火神山、雷神山也在送走最后一批患者之后关停。3月31日,何平送走了北京医疗队,盼望着来年春暖花开,彼此还能在武汉重聚。
  4月8日,武汉解封。胡守淳对自由的渴望达到顶点,只想“像一条狗子那样冲出病房,在地里撒欢。”
a59f-knipfsf2648448.jpg
4月2日,湖北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原新冠肺炎隔离病房如今已恢复正常门诊,楼道内挂着许多锦旗。新京报记者 郑新洽 摄
  缓慢的回归
  疫情平息了,武汉的重启并没有在一夕之间完成。
  协和西院最后一位新冠康复期患者于4月28日出院,何平的科室5月13日开科,门诊却一改往日的水泄不通,变得异常冷清。那个月,来看病的患者不到之前的1/3,病房里只收了19人。
  老袁早就憋坏了,他老老实实地在家关了两个多月,每天只能靠电影度日,武汉解封后,他却没有立即出车。同行老肖胆子大一些,很快复了工,然而街头人烟寥寥,出租车跑上五六十公里也拉不到一个客。他身边买车的人变多了,有的人对公共交通心存顾忌,有的人忘不了封城时的恐惧和茫然,有辆车,好像就有一点安全感。
  庞益兵一直盼着解封,真解封了,心中又不踏实,直到5月份做了全城核酸检测,才觉得时机成熟,推开路障,打开店门。
  在对新冠的余悸中,人们谨慎地重拾往日生活。
  到了6月,何平的门诊才恢复往日的拥挤。那些病情不容再拖的患者,终于鼓起勇气走进这家昔日的定点医院,其中不乏肿瘤患者;来看病的还有二十来岁的年轻人,封城期间,不健康的饮食生活方式和焦虑压抑的心情,让他们也沾染了慢性病。
  食客们有些报复性消费的意思,庞益兵的生意因而短暂地火热了一阵。情绪发泄完毕,局促的经济现实浮现,到了六月,这股劲头缓了下来,堂食少了,酒席更少了,他将写着“牛骨头”的广告招牌插上摆渡车,停靠在路边,摆起了夜摊。
  想要像狗一样出外撒欢的胡守淳,连走路都费劲。疾病和长期卧床,让他从150斤瘦成120斤,身体肌肉萎缩,两条腿活像两根细竹杆。他能做的最激烈的运动是躺在床上给自己“翻面”,一天夜里不小心摔倒在地,站也站不起来,只能一点点爬回去。
  胡守淳的住院时间长达百日,是协和西院最后一批出院者。住院单上写明的医疗费用高达几十万,刚看到这个数字,胡守淳感到莫名的愧疚,觉得花了国家太多钱。
  他的卧室里添置了制氧仪、血压计、血氧仪,花了几万元在民间寻求康复的药方,自己定了复健计划,终于恢复了正常的活动能力,在六月的某一天,得以和家人一同外出旅游。
0a27-knipfsf2648500.jpg
4月2日,湖北武汉,庞益兵与妻子在家中经营农家菜馆。新京报记者 郑新洽 摄
  疫情的烙印
  城市的街头巷尾,有形与无形之间,新冠疫情留下了独特的烙印。
  何平最常去的烤肉店,直到6月份才开张营业,为了节省成本,店里只留2个人,包括老板自己。这还是幸存者。不少餐饮店倒闭,店铺转租,变成了一家家小药店。房地产也颇受影响,庞益兵不少做房屋中介的朋友转了行,投向工厂谋生。
  老肖感觉武汉人不爱玩闹了,非必要不出门,打车的人少了很多,一直到春季前,生意才恢复了一些。他当了20年出租车司机,2020年是最萧条的一年,收入比往常直降一半。他有两台车,一台自己开,另一台以低于市面的价格租给一个老乡,老乡拉了几个月,挣不到钱,索性回家带孩子去了。
  疫情之后,尚黎明变得更加忙碌。他感到人们更青睐线上购物了,由于业务量增长,公司在附近新增了配送点,人手也翻了倍。
  整个武汉都变得“养生”了起来。以往,不少老人被子女哄着骗着才愿意看病,疫情过后,主动来何平诊室的老人变多了;庞益兵将馆子里的塑料碗换成了纸碗,觉得纸碗更健康,他还重写了一份菜单,下架了所有的野兔、野鸭;尚黎明发现日常购买口罩消毒液的人变多了,这是疫情之前没有的;老肖出车时会将口罩戴得紧紧的,总会留一条窗缝,有时,乘客会问他你测过核酸没,有时,见到外国人,他一脚油门就开走,知道自己有些小题大做,仍不愿冒一丝风险。
  因为感染过新冠,胡守淳失去了一些朋友,他对此看淡,觉得无可厚非。还有一些仍维持着交情,出来相聚,他高兴,唱《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收尾时破了音,不如得病前嗓音嘹亮了,自己开玩笑“以前能活108岁,得了这病,只能活107了。”
  火神山早已关停,四面竖着围挡,从外面已看不见医院,庞益兵当初盼着它早日建好,现在盼着它早日拆掉。儿子对火神山充满好奇,他载着孩子从知音湖大道驶过,一边指火神山的方向,一边将车窗关得紧紧的。
  时隔一年,武汉协和西院南侧因疫情而停滞的工程重新启动,住院楼背部的两扇小门锁住,不再有新冠患者和医生护士从这里进出。在12楼西,何平与胡娟娟见到了北京的战友,而昔日并肩作战的病区,已经回归了疫情前的模样,那堵连夜砌起来的隔离墙被推倒,只有天花板上还残留着绿色的痕迹,病房里为了扩容缓冲区而打出的墙洞,被胡娟娟用两个柜子堵上了。
  进出病区,再不用穿着隔离衣绕行特定的路线。昔日的患者通道,此时是医护通道,重症患者们居住过的病房,成了医生护士的休息室。医生办公室拉着窗帘,一年前,这里的窗户始终敞开,每当穿久了隔离憋得不行,他们就会走到窗前,深深地吸上几口气。
  彼时重逢,回忆疫情时的场景,仿佛是一场大梦。然而手机里12楼西的微信群、熟悉又陌生的往日病区、专程赶来向她鞠躬致谢的患者,又证明一切真实发生过。
  疫情给武汉留下的,也并非全是疤痕。
  武汉的复原比老肖想象的还快一些。一度冷清的美食街恢复了以往的人山人海,过完春节,游客越来越多了。春天的樱花是武汉最好的景色,今年,很多武汉人却不急着出门赏花,而是将武大、东湖“让给”远道而来的援鄂医护,感谢他们曾在这座城市最无助时施以援手。
  尚黎明感到更有力量了。经历这么一轮,他觉得往后任何困难都可以应对,重新激活的武汉,会比以前更好。
  何平开始爱上了这座城市。她是湖北黄梅人,在武汉念完大学后顺其自然地留下。她对武汉一直谈不上喜欢,觉得武汉人脾气急,武汉话也不好听,她不会说,也不打算学。经历了一场疫情,她突然发现这座坚韧不拔的城市是如此可爱,聊天时,开始下意识地在“武汉”前加上带有归属感的前缀词──
  “我们武汉。”
⊙记者:戴轩 ◎摄影:记者 郑新洽

〓 相关链接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龙泉山 发表于: 2021-4-8 00:05:27|显示全部楼层

武汉解封一周年:致敬英雄之城 不负来时之路

源自:新京报
原文标题:武汉解封一周年:致敬英雄之城,不负来时之路

  ▲社论
  在武汉解封一周年的节点,我们再次向英雄的城市、英雄的人民致敬。
  今天,4月8日,对武汉来说是个非同寻常的日子。
  2020年4月8日0点,湖北武汉正式解除离汉离鄂通道管控,被按下暂停键76天的“英雄之城”开始重启。江城水暖,春光复苏。
  2021年4月8日,武汉解封一周年,在中国抗疫取得重大成效,而全球疫情阴影尚未完全离去之际,回望这个中国抗疫的“历史性”节点,不禁让人感慨万千,有太多情愫需要表达。
  去年初,新冠疫情突袭武汉,在短时间内迅速蔓延,在此危急时刻,中央作出武汉封城决定,1月23日10时,千万级人口城市按下暂停键,拉开了武汉封城抗疫的序幕。而在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武汉就实现解封,书写了世界疫情防控的一段重要历程,如今看来,仍旧动人心弦。
  “武汉胜则湖北胜,湖北胜则全国胜”。武汉解封,于武汉、湖北意义重大,但其意义又不止于武汉、湖北一城一地,而是关涉全国抗疫这盘大棋的走向。所以,武汉解封,其实质是开启了中国抗疫的新篇章,是武汉、湖北与全国一道进入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加快复工复产的一个重要拐点。
  解封一年的武汉在推进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相结合上的表现,实际也是中国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经济社会复苏的一个缩影。
  2020年,武汉经济总量达到15616.1亿元,从一季度地区生产总值下降40.5%恢复到全年下降4.7%,走出了一个坚挺的V字形轨迹。而就在2021年的春天,武汉樱花重新盛开,全国各地的赏樱人群也重回江城。刚刚过去的清明假期,湖北共接待游客超千万人次,武汉还入围了清明假期热门出游目的地前十。
  种种迹象表明,在一场艰苦卓绝的抗疫硬仗之后,一个生机勃勃的武汉,一个充满活力的武汉,一个韧劲十足的武汉,再次回归。
  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千万武汉人民的坚守、付出乃至牺牲,也仰仗于全国各地众志成城的驰援。这个过程中,我们见证了一幕幕生离死别,也目睹了太多感人的瞬间;我们看到了武汉这座英雄之城的坚韧与担当,也感受到顽强的抗疫精神滋润着武汉在“后疫情”时代的蓬勃发展。
  解封一周年之际,回望武汉在解封前所作出的抗疫努力,复盘武汉在解封后一年来所走过的经济社会重启路径,有助于我们更深刻了解中国社会为抗疫所付出的代价和贡献,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内生动力,以及科学防控、精准防控的重要性。
  从目前来看,包括武汉在内,中国交上了一份令人瞩目的抗疫答卷,在全球范围内率先控制疫情,为践行“把人民的生命和健康放在第一位”的承诺提供了有力保障。
  同时也要看到,当前全球疫情整体上仍处于高风险状态,抗疫持久战还远未到鸣金收兵之时。尤其是在全球流动逐步加速的大背景下,中国疫情防控在“外防输入”上的压力仍不可小觑。最近边境城市瑞丽的“二次疫情”就给出了现实提醒。
  当前,全球疫情防控重点已转向疫苗接种,在这个新阶段,中国坚持继续尊重科学防疫原则,方能最大程度捍卫已经取得的抗疫成果。
  不忘来时路,方知向前行。武汉解封一周年的节点,我们再次向英雄的城市、英雄的人民致敬。同时,武汉艰苦卓绝的努力换来的疫情防控成果,也启发我们应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防疫局面,将科学防疫、精准防疫进行到底。
  最重要的是,那些在防疫最紧要关头所凝聚的同心抗疫的合力,那些在大灾面前所激发的同理心、公民责任感,那些不打胜仗不凯旋的坚硬精神气质,应该内化成我们继续前行的动力,持续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以尽快使国人回归更安全、安心的正常生活。
〓 相关链接
 龙泉山 发表于: 2021-4-7 23:53:33|显示全部楼层

“一年前我们为武汉祈祷,一年后这里成了最棒的地方”

源自:参考消息
原文标题:“一年前我们为武汉祈祷,一年后这里成了最棒的地方”

  “樱花盛开时,与君再重逢。”
  4月8日,武汉迎来“解封”一周年。全世界的目光再一次聚焦这座英雄之城。
bcb8-knipfsf2297484.png
游客在武汉赏樱花 ●
  “我们对武汉人民表示诚挚的感谢,尤其在他们经历了去年的创伤之后。”
  这是3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召开的新冠病毒溯源联合研究报告新闻发布会上,联合专家组外方组长安巴雷克对武汉市民的一段真诚道谢。
2624-knipfsf2297527.png

  这份报告通过实地调查得出结论:武汉华南海鲜市场不是新冠病毒的最初来源地,新冠病毒通过实验室引入人类“极不可能”,令阴谋论不攻自破。
  跟随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的脚步来到武汉的,还有多家外媒的记者,其中很多人是“故地重游”。回到这座城市,他们不约而同都说到了同一个词:“复苏”。
c29e-knipfsf2297528.png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记者戴维·卡尔弗(David Culver)采访了一位曾在“封城”期间坚持工作的武汉外卖小哥。他问对方:“你认为武汉重新开放并走上了复苏之路吗?”小哥表示,在自己看来,武汉从去年3月就开启“复苏”了。
7dbf-knipfsf2297583.png

  重回武汉后,记者戴维还很高兴地发现,自己又遇到了昔日的“老朋友”。
  “在我们回访时,我们也遇到了很多充满希望的时刻。去年‘封城’前夕,我们参观了这个水果市场。遇到这位卖甘蔗的女士,因为担心经济负担问题,她留在了武汉。如今,我们又见面了。”
  这位受访的店主红着眼睛激动地告诉戴维:“武汉人很有韧性,他们就是英雄”。
3eaa-knipfsf2297581.jpg

  另一位来自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的女记者在武汉“封城”前离开,回到这座城市后,她感叹说,这里复苏的速度令人难以置信,“(这里的)生活看起来出乎意料地正常。唯一能(看到)过去疫情迹象的是一座设有抗疫展览的博物馆。”
1684-knipfsf2297613.jpg

  NBC记者还采访到一位封锁期间留在武汉的美国人,他庆幸当初做出了不撤离的决定,“如今我们看向世界,而世界上其他人都在看着我们,我们为他们感到难过。”
a7ac-knipfsf2297614.png

  而在美国彭博社记者的镜头下,如今武汉的闹市人头攒动,早已重现活力,面对“还担心疫情吗”的询问,居民们回答说,“感觉很安全,但我们不会放松警惕。”
b710-knipfsf2297697.png

  看到外媒镜头下如今的武汉,海外网友也感慨不已。
  “令人惊叹的复苏。”
  “2020年初我们为武汉祈祷,到2021年初武汉成了(应对疫情)最棒的地方。”
  “很高兴看到武汉恢复正常运转,如此充满活力且美丽的城市。其实如果所有人都(能像武汉人民一样)合作(抗疫),那么我们都能从黑暗中找到光明。希望全世界都能回归正轨,我们都能安全健康。”
a706-knipfsf2297643.png

〓 相关链接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戏网 发表于: 2021-2-15 12:20:04|显示全部楼层

武汉 别来无恙!

源自:央视
原文标题:新闻调查丨武汉,别来无恙!

  2020年12月14日,武汉上空飘起了雪花。
  这一年,武汉一共下过两场雪,杨晶清楚地记着上一场雪飘落的时间。
  2020年武汉的第一场雪降落的时间是2月15日,这天是杨晶被确诊新冠肺炎后住进方舱医院的第三天。
a278-kkciesq5122970.gif
  方舱女孩儿!别来无恙
  武汉正处在抗疫最艰难的时期,杨晶和父母先后被确诊为新冠肺炎患者,分别在不同地方隔离治疗,住进方舱医院后,杨晶刚刚走过确诊后的惊慌、恐惧,正在逐渐恢复信心。
  在等待着康复出舱的日子里,杨晶每日打发时间的方式是用手机记录她在方舱中的所见所闻。
66f1-kkciesq5123929.png
2455-kkciesq5123991.png

  通过她,我们看见了方舱中的日日夜夜,知道这艘特殊的“诺亚方舟”是如何运转,如何守护着新冠肺炎患者抵达健康的彼岸。
  2020年底,在武汉迎来这年第二场雪的时刻,再次见到杨晶,跟着这位曾经的方舱女孩走进武汉的城市街头。
  所有穿越疫情风雪的武汉人
  别来无恙!
  2020年12月12日,冬日的武汉迎来了一个难得的艳阳天。杨晶决定带着爸妈出门去舒活舒活筋骨,选择的地点是一个于她而言,具有特别意义的地方。
  武汉全民健身中心,疫情期间,是武汉市投入使用的第七家方舱医院。2020年2月2日,武汉市提出将对“四类人员”集中收治和隔离,6天后,这个全民健身中心改建成为江岸方舱医院,从开始筹备到接收患者,仅用了4天时间。
  2月12日,杨晶成为江岸方舱医院的首批入住患者。
0822-kkciesq5124044.png

  杨晶和父母先后被确诊并分别收治在不同的治疗点,起初,杨晶拿起手机记录自己的生活,就是想一家人以另一种方式在一起,时时刻刻报个平安。没想到,她越拍越好奇,生活环境、一日三餐、身边的医护和病友都让她感兴趣。
cab2-kkciesq5124086.png

  重回方舱的杨晶感慨万分,她曾在这待过22天的地方已经大变样。“刚才看到里面那么多人在打球,证明我们坚强的武汉人挺过来了。我们更应该好好的活着。”
6f2b-kkciesq5124179.jpg

  疫情散去,曾经的方舱恢复成了全民健身中心。对于杨晶和这家体育馆来说,都是新的开始。曾经,为了尽快实现轻症患者的应收尽收,这家体育馆用四天时间改建为方舱医院,但恢复原貌却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c2b9-kkciesq5124249.png

  武汉全民健身中心业务部叶志祥:
  3月8日休舱,之后进行了两次消杀和检测,出具了相应资质的报告。六月份开馆前又重新对所有区域进行了消杀和检测,检测报告也公示了出来。
e93c-kkciesq5124294.png
fa38-kkciesq5124347.png

  消杀只是其中一环,修复场馆花费了更多的时间。关舱后两个月,这里的户外球场首先向市民开放,六月份开始,乒乓球馆、游泳馆、羽毛球馆相继恢复营业,全民健身中心真正恢复了正常。
  往日故事,正式远去。复苏漫长且琐碎,对于每一个经历过的人来说,疫情褪去,更要勇敢地面对生活。
bae4-kkciesq5124405.png

  从车厢内乘客寥寥无几,到座无虚席,人们从小心谨慎到大胆走出家门,城市一天天恢复往日的活力。
  武汉抗疫医护人员
  谢谢你们!
  彻底痊愈后的杨晶和杨爸爸制作了锦旗,到武汉肺科医院找一名叫张军的医生,杨晶说这是她的救命恩人。
edab-kkciesq5124455.jpg

  在患病初期,杨晶带爸爸到肺科医院看病,那时的杨晶身体虚弱,杨爸爸病情严重。在忙乱的医院里,张医生给她指明了最有效率的就医方法,让杨晶倍感安慰。
  在杨晶看来,或许张军医生只是做了她的本职工作,但亲历了最忙乱时医院医护人员的坚守,在杨晶眼中,他们已不再只是身着白衣的医生、护士,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
d3c9-kkciesq5124488.png

  在方舱医院,杨晶拍摄了很多援鄂医疗队的护士,发在自己的抖音上。河北医疗队的护士家属就是通过这种方式看到了工作中的亲人。
268c-kkciesq5124530.png

  杨晶:
  我拍了一个小视频,他就认出来是他老婆了,私信我说太感谢你了,他说我女儿天天在家里为他的妈妈自豪,然后全家都守在那看她的状况……那个时候他们也着急,通过我可以了解他们的状况。
c4b4-kkciesq5124582.png

  从那以后,很多医疗队的家属给杨晶留言,让她帮忙拍摄他们在江岸方舱工作的家人,家人也通过杨晶的手机报平安,传递亲人的关怀和思念。
  杨晶通过那段亲身经历,对医患关系有了新的认识。
3bdc-kkciesq5124621.png

  杨晶:
  护士特别耐心,性格好,她说我们性格能不好吗,我们现在是来帮助你们的,不仅要身体上的帮助,也要心灵上的辅导。
  在杨晶所在的方舱,有来自全各地的八支援鄂医疗队,而整个疫情期间,全国累计派出38478名医务人员驰援武汉,与当地医务工作者并肩作战。
  恢复平静后的武汉红会医院
  你好!
  疫情期间,我们曾经来到这里,武汉红十字会医院。一家区属综合二甲医院,2020年1月22日,这里成为除三家传染病医院外,武汉市第一批新冠肺炎定点医院。
77f5-kkciesq5124653.png

  红会医院的整个门诊、急诊大厅加起来不足800平米,成为定点医院后的第一天接诊1700人,第二天就到了2400人。吕希俊在急诊科工作了十年,那一刻,他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战场。
  硝烟散尽,红会医院奋战100天后,于2020年3月28日逐步恢复正常的诊疗秩序。
fe38-kkciesq5124990.png

  一家普通的二甲医院,在各方面条件都不成熟的情况下,用极短的时间重造诊疗流程、改造成为传染病定点医院,在援鄂医疗队的帮助下,共接诊发热患者15000余人,收治新冠肺炎患者1205人,治愈出院患者1013人。
  2020年12月7日,恢复诊疗秩序的第254天,我们再次走进红会医院。三个月前,急诊科吕希俊已经实现了脱掉防护服工作的心愿。如今的急诊科,也有了很多新变化。
d144-kkciesq5125039.png

  目前正是流感高发季,今年,由于人们戴口罩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前来就诊的流感病人比往年减少了很多。
  医院进入疫情防控常态化后,急诊科、住院部都设置了隔离室,保证发热的病人在等待确诊的过程中,也能保证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对于前来就诊的普通发热病人的筛查,医院还建立了多种手段进行体温检测。
  武汉医务工作者:
  现在,女儿为我感到自豪!
  经历过那段艰难岁月,才知道如今这份平常得来不易。
  红会医院呼吸科病区,疫情期间,这里被临时改造成了重症ICU病房,治疗病情最严重的患者,每天都是与病毒抗争的生死战。在这里,工作是高难度加高强度,医护人员个个都是战士。
f359-kkciesq5125077.png

  现在的呼吸科病房里没有了抢救设备和仪器,恢复到了正常的四人间病房。明亮的楼道,新布置的病房,已经没有了任何往日的痕迹。
  张利琼和同事们并肩从疫情中走过,队伍更团结了,他们的心也变得更柔软了。
  抗疫的三个月中,所有医护工作者都住在附近的宾馆不能回家,但张利琼发现,她在医院的坚守,却无形中成了女儿的榜样。
d78b-kkciesq5125114.png

  武汉红十字会医院呼吸内科副护士长张利琼:
  妈妈我为你们是医院的医务工作者自豪,女儿无意中说出这句话我就觉得很欣慰。以前她不理解,她说你工作怎么那么累,但是现在她就能非常理解。
  经历疫情的洗礼,每个人都在成长,红会医院也在完善传染病防控的应对能力,从传染病防治法到具体情况的管理应对模式,进行系统性提升。
  疫情期间,四川省华西医院是支援红会医院的主力,医疗队撤离后,友谊延续,两家医院建立了长久的业务合作关系。
1aac-kkciesq5122899.png

  烟火气回来了!
  走出家门散散心
  这一天,曾在江岸方舱驰援的河北医疗队几名医护人员来武汉参加业务研讨会,杨晶和两个舱友一起,陪他们逛小吃街,看看充满烟火气的武汉。
  解明芳是当时河北医疗队护理组组长,在方舱,除了正常的医疗工作,她带领着医护人员和患者中的志愿者,组织了很多热热闹闹的文体活动。
  因为方舱医院收治的都是轻症患者,轻松的文体活动不但不会增加患者负担,还能从心理疗愈的层面帮助他们早日康复。
cfcf-kkciesq5122949.jpg

  十个月过去了,杨晶和舱友们早已恢复健康,夜色之下的武汉,也回到了曾经的模样。
  听到他们笑声我觉得这种最真实最普通,其实就是我们最幸福的生活,我觉得当初在这奋斗的那些日子,都是值得的,就是也挺激动的,我们为的不就是这一天吗。
f57b-kkciesq5123003.png

  武汉公交703路是武汉十条通宵运营的公交线路之一,38岁的司机李涛在这条线路上工作15年了。城市管控后,公交停运,他回家待了一个星期后就返回工作岗位,和同事们一起参与到运送医疗队和抗疫物资的工作中。
  公交恢复运营时,武汉的复工复产也已经逐渐启动,人们开始走出家门,陆续回到工作岗位,公交703路带着这些人去往四面八方。
  那段时间,李涛和703路公交车见证了武汉的马路从冷清到逐渐热闹的过程,公交车厢内也从寥寥几人渐渐恢复了人气。
2242-kkciesq5123058.png

  城市复苏的几个月来,公交703依然每天穿梭在城市中,搭乘着谋生活的人们去往他们工作的方向。
6124-kkciesq5123123.png

  25岁的小范在武汉一家连锁快餐店做厨师,被疫情困在家里三个月,我们去年4月在这趟公交车上遇见他时,他刚刚从宜昌老家回到武汉。
  小范工作的快餐连锁店叫“老乡鸡”,当时在武汉有101家分店。疫情期间,有两个多月时间,他们的营业额为零。小范回到店里时,堂食还未恢复,每天的业务只能靠外卖维持。
  再次见到小范,他现在已经正式成为这家分店的副经理。小范说,目前他们店的经营情况非常好,营业额每天都在稳步上升。
8800-kkciesq5123174.png

  刚刚走过疫情的武汉市民对外出就餐心怀芥蒂,直到7月份,夏季来临,人们慢慢放下心中的芥蒂,恢复外出就餐习惯,老乡鸡的生意才开始好转。
  现在在武汉乘坐公交车,已经不用刷健康码,但提醒乘客佩戴好口罩仍是司机李涛的一项工作。
2df3-kkciesq5123242.png

  703路公交车司机 李涛:
  我还是很期盼,哪一天我坐在驾驶室,能从后视镜看到大家,都把口罩摘掉,大家能自由地去呼吸,有说有笑。我能更看清楚每个人的脸,也好记住每个人的相貌,他下次再坐的时候,我能认出他,点个头,打个招呼。
2cf8-kkciesq5123287.png

  从2020年8月8日开始,为了回馈全国人民在疫情期间对这座城市无私的帮助,积极响应湖北省宣布的“与爱同行惠游湖北”活动,武汉市内23家A级景区对全国游客免费开放。武汉市民也走出家门,到身边的景点放松心情。
1ed4-kkciesq5123372.png

  杨晶带着爸爸妈妈去了黄鹤楼,这一天又从网上预约了海洋公园的门票,带着家里的十多位亲戚,浩浩荡荡地去散心。
 叽歪大佬 发表于: 2021-1-25 13:16:00|显示全部楼层

外媒:武汉应当被视为抗疫样板

源自:参考消息
原文标题:外媒:武汉应当被视为抗疫样板

  参考消息网1月25日报道 据西班牙《世界报》网站1月23日报道,武汉今天看上去与一年前别无二致。一年以来,该报记者曾多次深入武汉进行采访报道。
  当地教授孙晨(音)对记者说:“我们应当被视为如何处理好这场危机的样板。只需比较一下我们武汉现在的情况和世界其他地区的情况就一目了然。”
  报道认为,他的话在某种程度上是正确的。武汉已经长达8个月没有出现本土确诊病例。这座城市早已恢复了大流行之前的生机勃勃。
  另据法新社武汉1月22日报道,闪闪发光的兔子耳朵、充满律动感的节拍,这一切标志着武汉的夜生活再度活跃起来。
  报道称,就在世界其他地方仍在艰难应对封城和感染激增的局面之际,武汉年轻人正在享受他们来之不易的自由。
  30多岁的徐姓男子说:“我在家里两三个月……国家抗疫做得很好,现在我可以完全放心地出门了。”
  20多岁的陈强(音)说:“中国政府一切为了人民,人民至上。这跟其他国家不一样。”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小笼包 发表于: 2021-1-25 13:16:00|显示全部楼层

美媒:武汉,第一个“后疫情”城市

源自:参考消息
原文标题:美媒:武汉,第一个“后疫情”城市

  参考消息网1月25日报道 美国《纽约时报》网站1月22日刊发一篇观察报道,题为《一年之后,第一个“后疫情”城市》。全文摘编如下:
  长达数月的严格封闭已经淡出武汉的视野。这是世界上第一个遭受新冠病毒重创的城市。当地人期盼着继续前行。如今,它预示着“后疫情世界”的到来。
  寻常快乐
  在武汉,居民们体会着寻常快乐,比如在历史悠久的江汉路步行街漫步。河边餐馆、卡拉OK厅和音乐俱乐部人声歌声鼎沸。这在去年不可想象,对目前仍深陷疫情的世界大部分地区来说也不可想象。
  在长江边,武汉一个游泳俱乐部恢复了训练。俱乐部成员多是身材精瘦的退休人员,他们几乎每天都要在江水里游泳。
  训练之后,退休公交车司机宋大同(音)穿上深蓝色的冬装外套,和俱乐部的其他老会员开着玩笑。他说:“疫情期间大家都胖了,我在家待了几个月,胖了十多斤。”
  这个非正式俱乐部的约300名成员无一感染新冠病毒。宋大同说:“这也许要归功于身体的强健。”
  哪怕是在寒冷的冬天,作为城市大动脉的长江岸边依然吸引了游泳爱好者、萨克斯演奏者以及谈恋爱的情侣。
  宋大同坚定地认为:“武汉现在是全国最安全的城市。”
  “英雄之城”
  在长江边和绕城高速公路上,武汉已经恢复了正常的生活节奏。
  经常有人说,武汉封城就像是发烧时做的一场噩梦。起初,震惊的情绪弥漫整座城市。
  为了救治急剧增加的病例,政府在几天内建起了一所所医院,全国范围的动员缓解了医疗设备和医务人员的短缺。
  武汉依靠自上而下的防控手段,形成了一套阻断病毒传播的方案。
  如今,这座城市成了令人自豪之处。
  去年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政府把市内的几家展览中心改造成临时医院。其中一个展览中心正在举办关于武汉抗疫的展览。在官方展览和媒体上,武汉被誉为“英雄之城”。
  如今,许多武汉人都说,他们的“英雄之城”向新冠病毒发起了一场令人自豪的战斗,这种病毒令那些更富裕的国家都束手无策。
  坐在东湖公园的长椅上,55岁的黄青(音)和丈夫分着喝一小瓶白葡萄酒。她说:“这可不是在吹牛。武汉对疫情应对得不错,相当不错。这充分体现了中国政策的优越性。”
  重焕活力
  在武汉各地,人们重新学会了在人群中享受快乐,自由呼吸。
  一家武汉当地风味餐馆几乎座无虚席,只有门口的一张桌子空着。相亲市场又恢复了生机,父母们交换未婚成年子女的信息。在武汉欢乐谷主题公园,过山车上挤满了游客。
  武汉一些地方重新焕发出的经济活力就连冬天的严寒也无法阻挡。中国是在疫情中保持增长的唯一主要经济体。
  曾经去欧洲或泰国度假购物的中国中产阶层消费者如今不出远门,不过许多奢侈品牌都有不俗的销售业绩。迪奥、路易威登和卡地亚的门店满是顾客。
  武汉的基建项目已经恢复,生产消费电子产品的工厂也找到了买家──因疫情而无法正常运转的国家。
  在经历疫情之后,社区检查和测体温依然是生活的一部分。
 你的美我的爱 发表于: 2021-1-2 12:25:25|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武汉的跨年活动 国外网友羡慕了

源自:央视新闻
原文标题:看到武汉的跨年活动,国外网友羡慕了……

  2020年12月31日,湖北武汉市民都来到江汉关大楼前,等候新年钟声的敲响。大家一起倒数,放飞气球,迎接2021年的到来!

江汉关跨年钟声下迎新年
武汉市民:接下来一定会越来越好!

  武汉的江汉关大楼位于汉口沿江大道江汉路口,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三座海关大楼之一,每日按时敲钟。跨年夜武汉人总会站在钟楼下同数倒计时迎接新年。

f2e1-kfxsuvx8989328.jpg
  2020年12月31日,跨年夜,许多武汉市民依旧按照传统来到江汉关大楼前。当大楼的钟声在零点敲响时,大家放飞手中的气球,欢呼并高喊着“新年快乐”。
  根据疫情防控的需要,现场布置警力维持秩序,并严格控制了现场人数。同时,参加跨年活动的民众都佩戴了口罩,有安保人员在现场提醒少数未戴好口罩的市民。

de60-kfxsuvx8989459.png
9a12-kfxsuvx8989462.png
  市民们也表达了自己的新年心愿:“终于等到新年的这一刻,想忘掉所有烦恼重新开始!”“武汉最难的时刻我们一起克服了,接下来一定会越来越好!”

武汉人民在这里等你
欢迎你来!


d80b-kfxsuvx8989647.jpg
b5ab-kfxsuvx8989847.jpg
835b-kfxsuvx8989838.jpg
4aa1-kfxsuvx8990045.jpg
a114-kfxsuvx8990047.jpg
783f-kfxsuvx8990251.jpg
8dc3-kfxsuvx8990246.jpg
116a-kfxsuvx8990478.jpg
f45b-kfxsuvx8990481.jpg

多家外媒报道武汉跨年活动
  在2021年新年钟声敲响之际,路透社、英国广播公司、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等多家国际媒体,报道了武汉的民众在户外广场庆祝新年的热闹场景。

路透社社交账号发布武汉市民庆祝新年的消息(图片源自:路透社社交媒体截图)路透社社交账号发布武汉市民庆祝新年的消息(图片源自:路透社社交媒体截图)
  在国际社交媒体上,武汉也成为新年之夜的热搜。有外国网民称,希望美国那些以“自由”为借口不戴口罩的人,看看武汉在新年之夜的场景。
  也有网民发出疑问:“确实非常惊奇,他们究竟是如何回归正常生活的?”有网民代为回答:“他们的城市封锁了很长时间,而且他们戴口罩!”
  还有一位网民说:“中国政府直面疫情,采取了正确的处理方式,如果我们的国家也能这么做,此刻我们也会和朋友们一起庆祝新年。”
  在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社交账号发布的武汉庆祝新年的消息下,一名网民评论道:“这是一种超现实的感觉,看到世界其他地方应对疫情的措施比我们要好得多。新冠肺炎疫情蔓延这一年来,在美国已导致至少31万人死亡。”

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社交账号下的网友评论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社交账号下的网友评论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灵动浚心 发表于: 2020-12-30 21:45:59|显示全部楼层

外媒记者质疑武汉感染新冠病毒总人数同中方公布武汉确诊病例数存在出入 汪文斌回应

源自:环球网
原文标题:外媒记者质疑武汉感染新冠病毒总人数同中方公布武汉确诊病例数存在出入,汪文斌回应

  2020年12月30日,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主持例行记者会,部分内容如下。
  法新社记者:中国国药集团今天发布了有关新冠灭活疫苗数据,结果显示疫苗的保护效力高于79%。请问中方何时会公布其他新冠疫苗的有效性数据?第二个问题,中国疾控中心近期发布了全国新冠肺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结果。根据有关数据推算,武汉感染新冠病毒的总人数同中方公布的武汉确诊病例数存在出入。你对此有何评论?
  汪文斌:有关中国疫苗有效性数据以及何时公布的问题,请你向有关企业询问。
  关于第二个问题,我想你可能搞错了一个概念。中国疾控中心近期公布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发现,武汉地区的社区人群新冠抗体阳性率为4.43%,这一数字高于截至2020年3月底武汉报告的确诊病例发病率。这种现象并非中国特有,开展过此类调查的其他国家公开报道的调查结果发现,调查得出的抗体阳性率估算的人群感染率均高于当地报告的发病率。专家分析认为,差异的产生主要与疾病特征、感染者就诊行为、病毒核酸检测能力和血清抗体检测方法等因素有关。因此不能用调查得到的结果和地区人口数简单相乘推算病例总数。
bb45-kfxsuvx2049485.jpg
56d9-kfxsuvx2048254.png

  外交部新闻发布会
 空格键 发表于: 2020-7-28 10:55:57|显示全部楼层

武汉7月26日抽检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源自:武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原文标题:武汉7月26日抽检3642个环境和食品样本、224位从业人员,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7月27日,市、区疾控中心抽检我市2个医疗机构、27个超市、43个农贸市场、1辆公共交通工具、8个公共卫生间、1个污水厂、1个快递站点的2872个环境样本(其中包括冷链物流运输车辆和大型超市冷冻环境样本2235个),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抽检770件动物性食品样本(其中包括冷冻海产品735件),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抽检224位重点场所从业人员(包括冷冻海产品生产、经营、运输场所内的工作人员213位),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武汉市卫生健康委
  2020年7月28日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活在匣子 发表于: 2020-6-29 09:46:00|显示全部楼层

武汉6月28日抽检119个超市、市场等场所,2870份环境样本结果全为阴性!

源自:长江日报
原文标题:武汉6月28日抽检119个超市、市场等场所,2870份环境样本结果全为阴性!

  6月28日,市、区疾控中心对25个超市,41个农贸市场,部分农贸市场、机场、火车站、长途汽车站、地铁站等场所的39个公共厕所,2家定点医院、1个特殊场所、11家污水处理厂的污水污泥等进行环境抽样,共采集2870个样本,其中海鲜摊位样本273个、淡水产品摊位样本489个、肉类摊位样本792个、畜禽类摊位样本417个、公共厕所样本780个、动物性食品样本60个、污水污泥样本59个。所有样本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我市从6月13日起连续16天对辖区内的超市、农贸市场、公共厕所等环境样本进行采样检测。采样范围包括海鲜产品、淡水产品、肉类和畜禽类摊位的案板、刀具、台面、水池,公共卫生间的门把手、地面、马桶(蹲坑)、洗手池(含水龙头)等容易受新冠病毒污染的部位。
  截至6月28日,已抽检超市414家、农贸市场763家、水产品进出口贸易公司5家、医院2家、污水处理厂11家、特殊场所1个、公共厕所121个,共采集和检测环境样本40383份,结果全为阴性。
  武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0年6月29日
ccbe-ivrxcex1658938.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3,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3-6-4 17:52, Processed in 0.358801 second(s), 15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