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735|回复: 0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飞翔 发表于: 2014-3-21 14:45:00|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少数民族构建“康巴学”:文化和学术的双重价值

 [复制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网  : 郭潇雅 吴运亮
  康巴藏区是传统三大藏区之一,包括今四川的甘孜州全部,阿坝州、凉山州的部分地区,以及西藏昌都地区全部、林芝部分地区和青海玉树州、果洛州,云南迪庆州等地域。康巴藏区的安定与整个藏区的社会稳定关系尤为密切,有“治藏必先安康”一说,战略地位极其重要。
  由于其特殊的地理区位,近代以来康巴藏区成为藏族最早接触西方近代文化的区域,传统文化面临冲击和变迁,文化多元共生特征显著。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民族与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四川省康藏研究中心秘书长任新建在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名师大讲堂中总结道,康巴文化是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多元性、复合性、区域性三个特点。

康巴文化应在传承的基础上发展
  康巴文化既包括文学、艺术、宗教、天文、历算、藏医药等各种文化形式,也包括伦理道德、心理、审美等较深层次的文化意识。目前,康巴文化遭遇现代化的强烈冲击,文化传承和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西南民族大学藏学学院副院长根旺建议,首先应该允许康巴地区各级各类学校开设藏族传统伦理道德修养课程,统一编写教材,融入乡土文化的相关内容;其次康巴地区应该开办各类职业专科学校,传承藏族传统工艺美术与音乐舞蹈戏剧文化,在康藏地区中小学校普及藏族传统绘画、雕刻、音乐、舞蹈等课程。
  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院长王川认为,对于康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存在着一种文化只能“原生态”保护的误区,稍与所谓传统文化有所不同,就认为是文化走样与变异,这种看法实际上是不全面、不客观的。在康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上,针对这一文化的复合型、多元性,应该允许它根据现实条件,在传承的基础上有所变化和发展。

构建“康巴学”条件已基本成熟
  康巴文化丰富且厚重,无论是历史价值、现实价值还是学术价值都不容低估。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当代研究所所长廉湘民在2013年底召开的“第三届康藏文化研究论坛”上指出,康巴文化研究是我国藏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康巴文化保护事关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加强康巴文化研究,是繁荣藏学事业的必然要求,对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地区发展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任新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保护和弘扬康巴文化,除了建造‘康巴民俗文化村’和建造‘康巴文化博物馆’外,构建一门‘康巴学’,无论对于康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还是对康巴文化的深入研究,都大有裨益。”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当代研究所研究员杜永彬在2004年首次提出了“康巴学”的概念,记者采访时,他同样认为构建“康巴学”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杜永彬说:“目前,国外的康巴研究还很薄弱,而中国学者的康巴研究与当今康巴藏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与中国藏学的发展形势仍有较大的差距。构建‘康巴学’,不仅有利于深化康巴社会历史研究,而且有利于更好地保护和弘扬康巴地区优秀传统文化,从而促进康巴地区的和谐社会建设。”
  王川表示,对于康巴文化的研究是20世纪随着国人对于西康的了解逐渐加深,在“西康热”的基础上逐渐产生的,它是学术界“康藏研究”自然发展的结果。进入21世纪,国内、国际学术界对于西康的关注空前增多,召开了多次学术研讨会,如成都召开了数届“康藏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相关成果也大量涌现,可以说,“康巴学”的建立,条件已经基本成熟。

“康巴学”应属藏学二级学科
  对于“康巴学”的构建,有藏学学者表示,“康巴”是藏语“康籍之人”的意思,“康巴学”学科内涵不明,与藏学关系含糊,有割裂藏学之嫌,所以不必要单设学科。
  为此,王川告诉记者,康巴学的构建,可以根据学术界现已比较成熟的“敦煌学”、“西夏学”等学科,在一级学科“藏学”的体系下,建立“康巴学”二级学科。
  “构建‘康巴学’是中国学术繁荣和藏学走向深入的必然结果,但应当注意的是,中国藏区按地理区划和方言划分为卫藏、康巴和安多三大区域,相应地,藏学研究的分支也应划分为卫藏研究或‘卫藏学’,康巴研究或‘康巴学’,安多研究或‘安多学’,‘康巴学’、‘卫藏学’、‘安多学’构成藏学的三大子系统,‘康巴学’应是中国藏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杜永彬向记者表达了对建立康巴学的认识和看法。
  杜永彬认为,“康巴学”是研究康巴藏区的人文社会等方面的学科,研究内容应当包括康巴地理、康巴历史、康巴文化、康巴宗教、康巴经济、康巴政治、康巴民族关系和国外的康巴人和以及国内外康巴研究的进展等内容。通过专门的研究,来认识和把握康巴社会历史文化的特点和康巴地区的区情,厘清康巴藏区与卫藏和安多藏区的异同,为康巴藏区的经济发展、政治昌明、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壮美做出贡献,这是倡导构建“康巴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飞翔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飞翔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 "3.21"世界睡眠日:“健康睡眠 平安出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31 09:24, Processed in 0.156001 second(s), 8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